中卫古长城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卫古长城

宁夏地处中国古代北部边防前沿,素有“关中屏障、河陇咽喉”之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秦、汉、隋、明四个朝代都曾在这里修筑长城,明称“边墙”。中卫境内长城的修筑,现有典籍可考者多见于明代,时称“西长城”。

西长城在中卫沙坡头区全长达160 多公里,位于城西北部,跨越黄河两岸,因河分为两段:一段位于中卫黄河之南,由甘肃靖远县芦沟堡进入中卫沙坡头区南长滩,然后沿黄河东行至沙坡头常乐镇下河沿,长约70 多公里;一段位于中卫黄河以北,由沙坡头迎水桥镇黑林村西沙嘴起,沿腾格里沙漠东部边沿及卫宁北山南坡而行至胜金关,长90 公里,在中卫黄河以北地区形成半圆形防卫圈。黄河南岸长城的终点与黄河北岸长城的起点隔河遥遥相望。

北岸长城筑于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 年至1487 年)。据

《读史方舆纪要》记载:中卫依贺兰山,阻黄河,左联宁夏(银川),右接庄浪,是边陲要地。然而,卫宁北山虽是天险,自镇关墩至胜金关40 多公里,通大漠的隘口很多,当时宁夏将领认为,如果修筑观音口、镇关墩至黄河90 公里的边墙,广武、玉泉、大坝等地就能守御无恙。于是,奏请

修筑了这段长城

南岸长城修筑于明隆庆五年(公元1517 年),其目的是阻挡北方鞑靼进入中卫西南的裴家川一带。《读史方舆纪要》载:“隆庆五年,督臣王之浩,在宁夏扯木峡旧堡河口,即今中卫下河沿一带,至五方寺塔儿湾、白草墩,均在今甘肃靖远县境内,增筑边墙、墩台、大小堡寨,驻军于此,抵御胡人出入,并筑东西大小隘口。”但据有关专家考证,认为中卫黄河南岸长城应修筑于秦始皇时代。《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宁夏长城研究专家周兴华先生多次现场考证,发现了大量秦代陶片等实物,并查阅了大量资料,认为中卫黄河南岸长城确属秦长城,并意外发现在沙坡头旅游景区范围内还有一段秦昭王长城,国内专家也予以确认。

中卫境内长城大多以土筑为主,还有以陡峭山坡为天然墙体并加以人工削凿而成,也有先以石块砌墙基后用黄土分层夯筑的。长城上每隔一段,就有一处烽堠,其作用在于敌军兵临城下,发动攻城近战,当垛口无法遏止敌人进攻时,守城士兵一方面可以从台上垛口居高临下进行侧翼射击,控制来敌架梯攻城,相临两台,左右相救;另一方面又可以指挥相邻兵力狙击敌人。烽堠突出墙面,基宽10 米左右,分墙

台与敌台两种

墙台:台顶与城墙顶平行,每台盖铺房一座,供巡逻士兵休息,也有用于放哨的望孔。又称墩铺、跨墙墩台。

敌台:台顶不仅突出长城城墙之外,而且高出城墙之上。平地上的长城敌台一般呈圆形,高出城墙 3 米至4 米;山巅深谷上的敌台一般呈半圆形,高出城墙七八米,模样近似现代碉堡。

中卫古长城经长期风雨剥蚀、战争毁坏,已成残迹。目前,保存较好者,黄河以北有两段:一是胜金关段长城遗址,位于市区东北,个别处被黄沙埋没,断续长约5 公里,高4 米至8 米,基宽6 米至10 米,顶宽2 米至6 米,全部系黄土夯筑;二是杨渠至何滩段长城遗址,在市区西北,断续长约10 公里,高4 米至6 米,基宽4 米至8 米,顶宽2 米至4 米。此外,烽火墩遗迹清晰,内外交错,相距约3 公里一个。黄河以南有三段:一是南长滩段长城遗址,在中卫城西南方向,长约600 米,高5 米至10 米,基宽6 米至10 米,顶宽2 米至4 米,全部系黄土夯筑;二是下河沿段长城遗址,在中卫城西南,长约3 公里,高4 米至8 米,基宽5 米至8 米,顶宽2 米至4 米,全部系黄土夯筑;第三段为黄石璇沿黄河边贸长城遗址,全长约300 米,除黄土夯筑外,还有石砌、凿削等形式。另外,在一些高山峡谷处,尚留有

石块垒砌的长城遗迹。

这些长城遗址,是中华民族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再现了中卫古代政治、经济,尤其是所处的军事地位,现在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张发盛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