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灰岩潜山储层特征及分布规律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油气成藏特征研究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油气成藏特征研究的报告,600字
写作报告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油气成藏特征研究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位于东经109°20′~110°35′,北纬
21°30′~22°45′之间,是中国东南沿海海域的一个典型深水盆地。
经过多年的勘探,发现该凹陷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适宜于开发利用。
本文旨在考察其已发现的油气藏特征,以期为后续开发勘探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油气藏,主要集中于凹陷中位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油气层,以及凹陷西端的四叠系油气层。
在三叠系和侏罗系中,大部分是封油性油气藏,尤其是三叠系,白垩系则是渗漏性藏。
油气藏储量较大,构造条件优越,渗透率高,具有明显的烃源和滤心,同时还有很好的成藏条件,温度和压力恒定,渗流优势明显,给勘探开发提供条件优势。
在四叠系的油气藏中,主要分布在分布在凹陷西端,构造条件良好,渗透率也较高,具有良好的储层条件,油气分解度较高,温度较低。
此外,还存在多层烃源和滤心,渗流优势明显,给勘探开发提供良好的条件。
总之,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拥有较好的油气成藏条件,位于深水盆地,主要集中在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四叠系等层系,具有完善的烃源及滤心等成藏条件,渗透率较高,温度稳定,具有明显的渗流优势,为后续勘探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迈陈凹陷东部涠洲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以徐闻6块为例

! j = 二二 2 0 1 7 年 ・ 第 5 期
迈陈凹陷东部涠洲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 —
以徐 闻6 块 为例
成 为
◇ 中 国石 4  ̄ i _ r - - 苏油 田分公 司勘 探 开发研 究院
徐 闻6 块 是迈 陈 凹陷东部 取得 工业 油流 并投入 开发 的首个 区块 。随着勘 探 程度 的提 高,对该块主要 的 目的层 系涠 洲组的成藏认识也在 不断深入。通过徐 闻6 块 涠洲组油气藏 的解剖 ,结 合 区域 构造及沉 积特征上 的认识 ,对涠洲组成 藏主控 因素进行 了分析 ,认 为 涠洲组 油气主要 受控 于盖层 发育程度及 侧 向封 挡条件 ,构 造背景 、长期 活动的断层 则控
2 . 1油藏 特征
基本上秉承 了盆地构造演化的基本特 征 ,其构造 演化阶段 同样 分 为陆相断陷 、断坳过渡 、海相坳 陷等演化 阶段 ,并经历 两次
较 大 的 应 力 格 局 改 变 .引 起 流 沙 港组 和 涠洲 组 断 裂 体 系 、地 层 展 布等 之 间 存在 差 别 ,引发 古 近 系和 新近 系 盆地 建造 的 差 异 。 根据 迈 陈 凹 陷 的 构造 特 征 。将 区 内划 分 了5 个 构 造 单 元 :南 部 断 裂带 、内斜 斜坡 带 、外 斜坡 带 和 东 部断 裂 带 ( 图1 )。南 部 断 裂带 以迈 l 断 层 为 中 心线 .其 两 侧附 生 的 构造 共 同组 成这 一构 造 单 元 ,呈N E 展 布 ; 内 斜
层 、水 层 间互 出 现 ,构造 高 制 的 多油 水 系统层 状 油 气藏 ( 图2)。
油藏 地 质综 合 图
部 位 油 层 分 布 相 对 多 、低 部 位 水 层 分 布 相对 较 多 .为 受 构 造 控 ( 2) 油 藏 流 体特 征 及压 力特 征 :涠 洲组 油 气 藏地 面原 油 均 为 低 密 度 、低 粘度 的 轻 质 原 油 地 层 水 水 型分 别 以 N a H C O 型、 C a C 1 型为主。徐闻X 6 井 区 油藏 地 层 压 力 系数 接 近 1 .属 于 正 常
北部湾盆地北部坳陷构造——沉积特征及其演化

迈陈凹陷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方向分析

WA NG e g Z AO Z i n ,L U n j , i h n , A L n l P n , H hg g I Yo gi LI a o g XI O igi a e Jn
( N( ) C X CRe a c I s t t , e ig 1 0 2 , h n ) s rh nt ue B in 0 0 7 C i a e i j
关键词 : 北部湾盆地 ; 陈凹陷; 迈 构造单元 ; 勘探方 向
文献 标 识 码 : E 1 P I .3 . T 5 ; 6 8 10 2 中 图分 类 号 : 1 :0 3 6 d.s .0 8 3 6 2 1 .2 0 3 A 3 1 .9 9 i n 10 —2 3 .0 10 .1 0I s
王 鹏 , 志刚, 赵 柳永 杰, 李建红 , 肖伶俐
( 中海 油 研 究 总 院 , 京 10 2 ) 北 0 0 7 摘 要 : 陈 凹 陷位 于 北部 湾盆 地 南部 坳 陷 , 北 部 湾 盆 地 的 一 个 三 级 构 造 单 元 。从 迈 陈 凹 陷 石 油 地 质 条 件 与 各 构 造 单 元 特 迈 是
t eso eZ n ,s n h l p o e o Do g一 1 s c n a y s g i t e e po a in t r e ac e g e o d r a h x lr t a g ti M ih n S . s o n a
Ke r s Beb ufb sபைடு நூலகம் Ma c e g S g tco i n t; x lr t n dr c in y wo d : iu g l a i ; i n a ; e t n cu i e po a i i t h s o e o
d sr u in we e ds u s d i ac e a n d ti n t i p p r On t i a i, t e man c n r ln a t r f h d o a b n i i t r ic s e n M i n S g i e al h s a e . tb o h i hs ss h i o t l g fc o s o y rc r o b oi a c mu a in a d t ee po a in t r e n Ma c e a r v l a e c u lt n h x lr t a g ti ih n S g we e e au td.I ’ o n e u h t de e i n ma e d vd d it o r o o t Sp i td o tt esu id r go y b iie n o f u
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徐闻X1井油气地球化学特征

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徐闻X1井油气地球化学特征
包建平;刘玉瑞;朱翠山;王健;尹玲;陆红美;刘欢喜;倪春华
【期刊名称】《天然气地球科学》
【年(卷),期】2006(17)3
【摘要】通过对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徐闻X 1井所产天然气和原油样品的系统分析,指出该井天然气甲烷含量低、重烃气体含量高、干燥系数低,属于原油伴生气,而乙烷和丙烷的碳同位素值小于-30‰,是典型的油型气;该井原油的三环萜烷系列呈C19>C20>C21>C23>C24>C25>C26的阶梯状分布,呈煤成油的特征,但丰富的C27甾烷的存在表明该原油属于典型的湖相原油,而非煤成油,其生物标志物组成的重要特征是富含各种重排构型化合物,表明该原油的烃源岩形成于浅水、弱还原的淡水沉积环境。
【总页数】5页(P300-304)
【关键词】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天然气;原油;稳定碳同位素;生物标志化合物【作者】包建平;刘玉瑞;朱翠山;王健;尹玲;陆红美;刘欢喜;倪春华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51;P618.130.2
【相关文献】
1.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徐闻1井油源研究 [J], 戴祉平;包建平;刘玉瑞;朱翠山;刘宏宇
2.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徐闻X1井生烃史 [J], 唐友军;包建平;朱翠山
3.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断裂差异发育特征及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 [J], 胡爱玉;陈伟;于雯泉;童亨茂
4.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油气成藏期次、特征及模式 [J], 刘宏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低阻油层成因分析

2010年9月断块油气田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低阻油层成因分析王瑞丽孙万华邹明生刘明全杨希冰(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广东湛江524057)摘要随着涠西南凹陷油田的滚动勘探,发现了很多井不同层段储层中具有低阻现象。
如何有效地识别低阻油层,已成为困扰勘探和亟需解决的问题。
为有效解决低阻油层的识别问题,从黏土矿物质量分数、导电矿物、钻井液浸泡时间及围岩厚度的影响等方面综合分析低阻油层的成因,认为高伊利石质量分数、导电矿物和储层较薄受围岩影响为涠西南凹陷低阻油层三大成因,为有效识别低阻油层、避免油层错判提供了重要依据。
根据该认识对WZ10-8-1井进行了再分析,认为过去解释为水层的储层实质上为低阻油层,对该构造勘探的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扩大了整个凹陷的勘探领域。
关键词低阻油层;黏土矿物;导电矿物;岩石薄片;涠西南凹陷中图分类号:P631文献标志码:A1概述低阻油层是一类特殊的油层,其电阻率特征与常规油、水层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深探测电阻率值与围岩的电阻率值或相邻水层的电阻率值接近,有时低于围岩电阻率[1-6],因此无法将其与水层分开。
大庆、吉林、辽河、大港、塔里木等东西部油田[7]相继发现了低阻油层;1998年中石油组织渤海湾4家油田对低阻油层进行了研究与攻关,通过老井复查找到数千万吨低阻油层储量[8];2000年以来,新疆、吐哈油田的浅层(白垩系)[9]与长庆油田也陆续发现低阻油层。
近年来,渤海湾滩海的勘探也进一步表明了低阻油层解释的重要性。
低阻油层通常含水饱和度高,部分低阻油层可产纯油[10],部分低阻油层虽然产液量很高,含水率较大,但累计产油量可达数千吨,可见,低阻油层己成为各油田的接替主力油层。
识别低阻油层成为勘探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油田滚动勘探的不断深入,常规油气层己逐渐被探明,岩性油气藏和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开发逐渐成为今后油气勘探的重点,此类油藏大多数表现为储层厚度薄、油水关系复杂、含油饱和度低、束缚水含量高等特点。
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双源两控”油气成藏模式与勘探实践

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双源两控”油气成藏模式与勘探实践刘宏宇【摘要】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是一个“南断北超”的箕状断陷,自北向南可划分为斜坡带、深洼带和断裂带.断裂带下降盘一侧以近源快速堆积的水下扇和扇三角洲等沉积体系为主,深洼带以半深湖-深湖相沉积体系为主,斜坡带以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受沉积体系和断裂结构的影响,迈陈凹陷的南部和北部在物源特征、沉积体系、圈闭类型、成藏模式等方面具有差异性,通常表现为“双源两控”特点.“双源”即指具有两套物源体系,分别来自斜坡带方向和断裂带方向,斜坡带的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断裂带的砂砾岩扇体沉积体系;“两控”即指两种不同类型的圈闭类型和成藏模式,通常斜坡带以“断控型”圈闭发育为主,断裂带以“扇控型”圈闭发育为主,从而形成了“断控型油气成藏模式”和“扇控型油气成藏模式”.因此勘探过程中应运用“双源两控”模式针对不同区带进行研究和部署.【期刊名称】《复杂油气藏》【年(卷),期】2019(012)001【总页数】5页(P7-10,32)【关键词】箕状断陷;双物源;断控型圈闭;扇控型圈闭;油气成藏模式;迈陈凹陷【作者】刘宏宇【作者单位】中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江苏扬州225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 地质概况北部湾盆地位于南海北部,是一个新生代发育的断陷盆地。
迈陈凹陷位于盆地的中南部雷-琼坳陷区,是盆地中油气富集的凹陷之一[1-2]。
截至2018年凹陷东部已钻探井数口,见良好的油气显示,并获得了工业油流。
迈陈凹陷是一个典型的“南断北超”箕状半地堑,与中国东部的裂陷盆地相似,古近纪以来经历了陆相初始断陷、强烈断陷和海相拗陷等演化阶段[3-4]。
自下而上发育古近系长流组、流沙港组、涠洲组,新近系下洋组、角尾组、灯楼角组、望楼港组和第四系地层[5-6]。
经过油-岩对比、天然气组分分析[1],明确了流沙港组湖相暗色泥岩为本区主要烃源岩,优质烃源岩集中在流沙港组二段,因此目前主要勘探层系为古近系的流沙港组和其上部的涠洲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下生上储型”更优摘要:从地质评价的角度出发,对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进行了简单的油气资源评价。
不同于所参考的文献中所认为的“有利区带为迈陈凹陷具有“自生自储”型成藏模式的内斜坡带西部[1]”,笔者参考了多篇文献,提出了一种新观点,认为“下生上储”型的远斜坡带是更为有利的勘探区带,原因有:“下生上储”型效率更高;时空配套更优;运聚条件更好;烃源岩丰富;构造位置有利;勘探程度低而未知性大。
关键词:下生上储型有利区带迈陈凹陷北部湾盆地0.引言迈陈凹陷位于广东省雷州半岛南部,构造上位于北部湾盆地中南部雷-琼坳陷区,是一个由若干凹陷及凸起组成的新生代断陷盆地,南北分别为福山凹陷和乌石凹陷[2]。
凹陷主体部位向西倾没于海区(图1),迈陈凹陷总面积约2 600 km2,2005年5月完钻的徐闻X1井获得了油气突破,展示了该区良好的勘探前景[1]。
图1 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位置[3]Fig.1 Location of Maichen Sag in Beibu gulf basin1.迈陈凹陷概况1.1地层发育特征研究区钻遇的地层包括第四系、新近系、古近系、白垩系及基底地层等。
新生界地层发育齐全,地层由新至老分别为第四系(Q),新近系望楼港组(N2w)、灯楼角组(N1d)、角尾组(N1j)和下洋组(N1x),古近系涠洲组(E3w)、流沙港组(E2l)和长流组(E1ch)地层。
徐闻X1井、徐闻X2a井揭示研究区古近系流沙港组一段(E 2l 1)和流沙港组二段(E 2l 2)上部地层沉积缺失(图2)。
区域勘探成果表明,迈陈凹陷东部地区主要含油层系为古近系流沙港组和涠洲组。
图2 迈陈凹陷综合地质柱状图[2]Fig.2 Generalized geological section of Maichen sag1.2构造单元划分迈陈凹陷主体部位除南部的灯楼角控凹断层外,大体上以迈1断层、迈3断层、迈5断层为界(图3),自南向北划分为南部断阶带、深凹带、内斜坡带、外斜坡带,凹陷东端与徐闻凸起接壤部位为地层上倾超覆带(图4)。
①-迈海1构造;②-迈海2构造;③-迈海8构造;④-迈海11构造;⑤-迈海5构造;⑥-迈海9构造;I-迈陈凹陷;II-乌石凹陷;III-福山凹陷图3 迈陈凹陷地理位置及地质背景图[2]Fig.3 Geological map and the location of Maichen sag图4 迈陈凹陷东部地区构造区划[1]Fig.4 Stratigraphic column in the east of the Maichen sag1.3油气成藏特征1.3.1烃源岩、储集层、盖层综合分析表明,迈陈凹陷存在流沙港组烃源岩。
现有资料证实,流沙港组半深湖-深湖相暗色泥岩是盆地范围内的主力烃源岩系,这套地层在迈陈凹陷广泛发育且厚度大(最厚可达2 500 m),其中暗色泥岩占该组段的50%以上。
研究区内储集岩层主要是流沙港组砂岩和涠洲组砂岩。
流沙港组砂岩储层主要发育在流三段,流三段以扇三角洲相-滨浅湖相沉积为主。
砂岩主要在扇三角洲中发育,岩性有含砾砂岩、粗砂岩、中砂岩和细砂岩。
涠洲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曲流河三角洲沉积,砂岩在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亚相均较发育,砂岩单层最大厚度达30 m,岩性为砾状砂岩、含砾砂岩、含砾细砂岩、粉砂岩、细砂岩等。
迈陈凹陷主要发育流二段、涠二段和角尾组3套泥岩区域盖层,其分布广,横向连续性好,封闭条件优越。
这些泥质岩盖层与上述砂岩储层共同构成了迈陈凹陷有利的储盖组合[2]。
流沙港组、涠洲组盖层在凹陷较深部位保存完好,向斜坡高部位相变、减薄,而角尾组盖层在全区分布稳定[1]。
在流沙港组储盖组合中,盖层以流二段泥岩为主,储层以流三段砂岩为主。
在涠洲组储盖组合中,盖层为涠二段的泥岩段,储层为涠洲组河流、三角洲砂体,以及南部断裂带的水下扇体(图5)[4]。
图5迈陈凹陷生储盖组合柱状图[4]1.3.2圈闭、运聚、保存成藏及有利区带迈陈凹陷东部地区圈闭发育,圈闭类型以断鼻、断块及地层超覆型为主。
凹陷东缘与徐闻凸起接壤部位(远斜坡),古近系流沙港组、涠洲组地层向上倾方向超覆可形成地层超覆圈闭。
时间和空间配套均较有利。
迈陈凹陷的油气输导体系由砂岩、不整合面及各级次断裂共同组成。
流体势差为油气运移提供动力。
根据断裂发育及成藏体系的划分,研究区主要包括深凹带内斜坡带、南部断阶带和外斜坡、远斜坡带三种成藏模式。
前两种成藏模式包括自生自储型、下生上储型两种类型,后一种为下生上储型。
迈陈凹陷东部具有形成油藏的油源条件,圈闭形成时间早,保存条件好,为油气富集的有利区带。
综合评判徐闻三维区临深凹的内斜坡带西部地区为下步勘探最有利的区带[1]。
2.新观点——“下生上储”型更优苏永进、唐跃刚等人(2009年)认为,“综合评判徐闻三维区临深凹的内斜坡带西部地区为下步勘探最有利的区带[1]”,在生储盖方面认为“流沙港储层发育,沉积相带有利。
流二段盖层厚度200-400 m,流沙港组盖层条件有利;徐闻X2a 涠洲组泥岩厚于徐闻X1井,涠洲组局部盖层发育[1]。
”即认为是具有“自生自储”型的内斜坡带是有利区带。
笔者根据所参考的多篇文献,提出了一种新观点,即认为“下生上储”型的远斜坡(即为凹陷东端与徐闻凸起接壤部位为地层上倾超覆带)带可能是更为有利的勘探区带(图4)。
理由如下:2.1“下生上储”型效率更高烃源岩方面,流沙港组半深湖-深湖相暗色泥岩是盆地范围内的主力烃源岩系。
钻于迈陈凹陷迈海8构造较高部位的徐闻X1井揭示(表1),流二段烃源岩生烃潜力为 1.72-8.25 mg/g,平均为3.9mg/g,有机质类型以Ⅱ1-Ⅱ2型为主。
流三段烃源岩生烃潜力为1.01-4.76 mg/g,平均为 3.42 mg/g,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
显然,凹陷沉降中心处流沙港组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应更高,生烃能力更强,可为凹陷油气系统的形成提供充足的烃类来源[2]。
[2]储集层方面,涠洲组优于流沙港组。
流沙港组砂岩储层主要发育在流三段,据徐闻X1井揭示,流三段砂岩孔隙度为5.1% - 11.3%,平均为7.5%,渗透率为(0.224-1.78)×10-3μm 2,平均为0.73×10-3μm 2,总体属低孔低渗储层。
而对于涠洲组,据徐闻X1井揭示,在涠二段砂岩孔隙度为9.46%-14.58%,平均为11.6%,渗透率为(2.72-7.21)×10-3μm 2,平均为4.26×10-3μm 2,属低孔低渗储层;涠三段砂岩孔隙度8%-12.95%,平均为10.7%,渗透率(0.1 -7.92)×10-3μm 2,平均为3.86×10-3μm 2,属低孔低渗储层。
迈参3井在涠洲组上段单层厚度可达50 m ,孔隙度18.1%-24.5%,渗透率(1036.4-6 685.95)×10-3μm2,属高孔高渗储层。
从上述数据可看出,即使涠二、涠三段砂岩属低孔低渗储层,但是它们的平均孔隙度和渗透率仍远高于流三段砂岩的平均孔隙度和渗透率。
对于“自生自储”型来说,烃源岩主要为流二段,储集层为流三段砂岩,盖层为流二、流三段泥岩。
首先,根据上述数据,流三段砂岩属较低孔低渗型储集层。
其次,流三段砂岩只有上部穿插于流二段底部起到一定的储集作用,油气上行,下部储集层几乎为空。
所以总体上储集效率低。
对于“下生上储”型来说,烃源岩为流二段,储集层为涠洲组砂岩,盖层为涠三段泥岩、流沙港组上部泥岩以及角尾组泥岩。
涠洲组砂岩孔渗性好,优于流沙港组,且紧邻烃源岩上方,空间配套有利,储存空间大,储集效率高。
综上所述,“下生上储”型的烃源岩、储集层、盖层配套优越,利用率高,总体效率高,优于“自生自储”型。
通俗来讲就是“下生上储”型内各要素各司其职井然有序。
2.2“下生上储”型时空配套更优从流沙港组烃源岩有机质演化历史看,因涠洲组沉积前北部湾盆地具有较高的古地温梯度,在流沙港组沉积末期该组地层古地温已接近90度即将进入生油门限,但构造抬升剥蚀使热演化停滞、生烃过程中断(图6)。
笔者认为这次的构造抬升对油气生成与成藏是有利的,若无构造抬升,甚至出现欠补偿的情况,流沙港组古地温持续升高进入生油门限开始产油气,而此时上部无配套的储层和盖层,则会造成油气的损失。
图6 徐闻1井地层剖面的埋藏-热演化史[5]随着涠洲组沉积的进行,根据埋藏-热演化史(图6),到涠洲二段沉积期末,流沙港组烃源岩埋深达到3000米,底部开始进入生烃门限,而此时又上覆涠洲组良好的储集层和盖层,恰好构成优越的“下生上储”式油藏。
综上所述,“下生上储”型油藏的生储盖时空配套优于“自生自储”型油藏。
2.3“下生上储”型具更有利的运聚条件2.3.1断层作为运移通道迈陈凹陷在发展演化史上经历了多期次构造演化活动,发育了多类型、不同性质及规模的断层,这些断层对油气运聚有明显的控制作用[2]。
始新世末的伸展构造活动形成了大量的NE向断层,作为通道。
一方面促使油气从流沙港组运移至涠洲组储集层中,形成“下生上储”型油气藏;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也会破坏流沙港组“自生自储”型油气藏,从而转变为“下生上储”型油气藏。
2.3.2流体势差提供运移动力从04NX254测线剖面现今油势分布图(图7)可看出,深凹部位的流沙港组三段发育高流体势,两侧的缓坡带和陡坡带及其上的涠洲组皆为相对低势区。
油气是从流体势高的地方向流体势低的地方运移,故深凹部位的流沙港组主力烃源岩生成的油气会突破“自生自储”的限制,在势能差的作用下纵向上向上、横向上向两侧斜坡运移——“下生上储”型油气藏,而不会仅限于构成“自生自储”型油气藏。
图7 04NX254测线剖面现今油势分布图(流体势单位:千焦)[2]Fig.7 The oil potential distributing map at present based on Line 04NX254(unit ofoil potential:KJ)综上所述,断层和流体势差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流沙港组“自生自储”型油气藏,而同时又构成了“下生上储”型油气藏有利的运聚条件促成该成藏模式的形成。
2.4烃源岩丰富根据迈陈凹陷的两口钻井的资料(图8),迈陈凹陷西部流沙港组沉积较薄而长流组沉积较厚,但是长流组岩性为大套砂砾岩,并不具备生烃潜力,所以迈陈凹陷的西部并不是理想的油气区。
迈陈凹陷的东部流沙港组沉积厚度明显增加,即烃源岩分布具“西少东多”的特点。
而无论是“下生上储”型的远斜坡还是“自生自储”型的内斜坡均位于迈陈凹陷东部(图4),所以均具有充足的烃源岩。
综上所述,“下生上储”型同样具有良好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