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背肌筋膜炎24专业104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傍针刺加拔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验案举隅

傍针刺加拔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验案举隅

傍针刺加拔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验案举隅针刺和拔罐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手段,对于腰背肌筋膜炎有着较好的疗效。

以下是一例成功的治疗案例,供大家参考。

患者陈某,女性,30岁,因为长期办公室工作,经常保持一个固定的姿势,导致腰背肌筋膜炎症状加重,出现腰背部疼痛、僵硬、乏力等现象。

经过初步检查,确诊为腰背肌筋膜炎,并开始接受针刺和拔罐治疗。

治疗过程如下:第一次治疗:患者平躺于治疗床上,医生首先用温水洗净患者腰背部,然后对病瘀区域进行针刺。

使用中医针具,医生选择了几个关键穴位进行针刺,如膀胱经的腰阳关穴,肾经的命门穴等。

针灸后,医生再对患者腰背部进行拔罐治疗。

拔罐时,医生在患者特定部位上放置火罐,利用罐内的负压吸附和刺激周围的皮肤和筋膜组织,促进血液循环和代谢,缓解肌肉的炎症和疼痛。

第二次治疗:两天后,患者再次前来治疗。

本次治疗与第一次类似,但是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了针刺和拔罐的力度和时间。

同时,医生还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调整坐姿,进行简单的伸展运动,增强腰背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

医生还给患者开了一些中药,用于内服,帮助患者调理身体,加速康复。

第三次治疗:一周后,患者再次前来治疗。

此时,患者的症状已经明显缓解,疼痛感明显减轻,僵硬感也有所改善。

本次治疗主要是以针刺为主,通过刺激穴位,促进气血的顺畅运行,进一步调理腰背肌筋膜,消除炎症和疼痛。

第四次治疗:两周后,患者再次前来治疗。

此时,患者的症状已经完全缓解,腰背部的肌肉恢复了正常的柔软度和力量。

医生对患者进行了最后一次治疗,主要是针刺和拔罐相结合,以巩固治疗效果,并且加强患者的预防意识,指导患者如何避免腰背肌筋膜炎的复发。

通过以上治疗过程,患者的腰背肌筋膜炎症状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和改善。

针刺和拔罐作为传统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刺激穴位、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等作用,对于腰背肌筋膜炎的治疗有着显著的效果。

除了以上的治疗手段,患者还需要适当调整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保持腰背部肌肉的柔软度和力量,预防腰背肌筋膜炎的再次发作。

傍针刺加拔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验案举隅

傍针刺加拔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验案举隅

傍针刺加拔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验案举隅腰背肌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腰背疼痛和不适感。

为了缓解这种疾病带来的痛苦,许多患者会选择进行针刺、刮痧等中医治疗方式。

本文将介绍一位患者通过傍针刺加拔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经验,希望对有类似问题的患者有所帮助。

患者李先生,40岁,因长期坐办公室工作,腰部受到长时间的压迫和负担,导致腰椎周围的肌肉和筋膜产生炎症,引起了腰背肌筋膜炎。

主要表现为腰部酸胀疼痛,且伴有下肢麻木和乏力感。

这种疼痛给李先生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困扰,于是他决定寻求中医治疗。

李先生找到了一位中医师,经过详细的询问和诊查,中医师确定了他的病情为腰背肌筋膜炎,并制定了针刺刮痧加拔罐的治疗方案。

李先生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治疗,首先是傍针刺。

傍针是一种较为精细的针刺疗法,与传统的针刺有所不同。

它不是直接插入患者的穴位,而是通过划破皮肤表面,将针尖粘贴在相应的穴位上,然后进行轻微的刺激,以达到调理气血、舒筋活络的功效。

傍针刺对于肌筋膜炎等慢性疼痛有良好的疗效。

经过数次傍针刺治疗后,李先生感到腰部疼痛有所减轻,但依然感到腰部紧绷和酸胀。

于是医师又给他进行了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是一种通过在皮肤上产生负压,促进局部淋巴循环,消除瘀血和湿气的疗法。

经过拔罐疗法后,李先生感到腰部的酸胀感减轻了不少,并且下肢的麻木和乏力也有所改善。

在连续进行了数次傍针刺和拔罐疗法后,李先生的腰部疼痛明显减轻,下肢麻木和乏力的症状也基本消失了。

他感到非常满意,并对中医师的治疗方法表示了感谢。

通过这个验案,我们可以看到傍针刺加拔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有效性。

这种中医疗法可以有效缓解腰背肌筋膜炎引起的腰部疼痛、麻木和乏力等症状,对于这类慢性疼痛性疾病有着良好的疗效。

在进行中医治疗时,患者也需要配合医生的建议,保持适当的休息和运动,加强腰部肌肉的锻炼和保养,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巩固治疗效果,避免病情复发。

傍针刺加拔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验案举隅

傍针刺加拔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验案举隅

傍针刺加拔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验案举隅腰背肌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疼痛性疾病,通常由于长时间的坐姿、劳累过度、腰背肌肉受伤等原因引起。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针刺和拔罐,这两种疗法在中医中被广泛使用,并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将介绍一项使用傍针刺加拔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验案。

病例主诉:男性,40岁,办公室工作,长时间坐姿导致腰背肌筋膜炎,出现腰背部疼痛、僵硬等症状。

治疗过程:在治疗过程中使用了傍针刺加拔罐的疗法。

医生使用傍针刺穴位,包括肺俞、心俞、肝俞等,局部进行针刺刺激,帮助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

然后,在针刺后,医生对患者的腰背部进行拔罐治疗,以吸引和排除淤血和湿气,纠正气血不畅的状况。

治疗效果:患者在治疗后感觉明显减轻了腰背部的疼痛和僵硬感,活动范围也有所提高。

经过连续的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症状几乎完全缓解。

讨论和结论:傍针刺加拔罐作为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已经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傍针刺能够刺激经络,疏通气血,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拔罐能够通过负压作用,排除体内淤血和湿气,提高局部血液循环。

结合使用这两种疗法,能够进一步促进治疗效果。

傍针刺加拔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仍然有一些注意事项。

在治疗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了解疾病的具体情况,并基于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技巧,以确保针刺和拔罐的安全性。

病人需要在治疗过程中配合医生的建议,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坐姿和劳累过度。

傍针刺加拔罐是一种有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传统中医方法。

通过刺激经络、疏通气血,以及排除淤血和湿气,可以减轻疼痛、改善活动范围,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前要进行全面检查,治疗过程中医生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技巧,并配合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傍针刺加拔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验案举隅

傍针刺加拔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验案举隅

傍针刺加拔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验案举隅腰背肌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在临床上采用傍针刺加拔罐治疗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结合临床案例,探讨傍针刺加拔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疗效及其机制。

案例患者,男性,45岁,因腰痛、背痛伴有酸胀感,伴有腰部僵硬不适,活动受限,经诊断为腰背肌筋膜炎。

患者在治疗前进行了详细的病史询问和身体检查,发现患者腰背部肌肉紧张明显,活动受限,可见明显的压痛点。

患者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情绪波动,睡眠质量下降等精神症状。

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我们为其制定了中医治疗方案,其中包括傍针刺加拔罐疗法。

傍针刺加拔罐疗法是一种中医传统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和加拔罐来调节气血,舒筋活络,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选择了腰背部相应的穴位进行傍针刺激,并结合加拔罐疗法进行治疗。

治疗期间,患者进行了5次治疗,每次治疗间隔2天。

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腰背疼痛减轻,活动能力增强,精神状态也有了明显改善。

患者睡眠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随访3个月后,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傍针刺加拔罐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舒筋活络:傍针刺加拔罐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穴位和加拔罐来舒筋活络,促进局部气血运行,缓解肌肉的紧张和疼痛。

2. 调节情绪:腰背肌筋膜炎患者常常伴有情绪波动,傍针刺加拔罐疗法可以通过调节气血运行来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缓解焦虑、烦躁等不适感。

3. 提高免疫力:傍针刺加拔罐疗法可以通过调节气血运行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提高机体抵抗力,有助于减轻疼痛和加快康复。

4. 改善睡眠:傍针刺加拔罐疗法可以通过调节气血运行来改善睡眠质量,促进患者的睡眠和休息,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傍针刺加拔罐疗法在治疗腰背肌筋膜炎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傍针刺加拔罐疗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治疗过程中需要专业医生操作,治疗时可能出现局部皮肤瘀斑等不良反应。

肩背肌筋膜炎的诊断及手法治疗概况

肩背肌筋膜炎的诊断及手法治疗概况

膏摩疗法
最早记载膏摩的文献,当推1973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 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帛书《五十二病方》。
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 金匮要略中也有膏摩的记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腑 脏,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 摩,勿令九窍闭塞。”
红花、川乌、草乌、川芎、白芷、冰片、威灵仙、杜仲、 羌活、独活等。
壮医经筋疗法
摸结:
双手合力,结合腰背部肌筋的形态、厚薄及部位 层次、正常肌筋的张力、结构形状等情况,在腰 背部的肌筋膜作浅、中、深层次,由浅至深,由 轻至重,以按、摸、切、循、弹拔、推按、拑掐、 拔刮、揉捏等手法进行摸结。
在背部肌肉的起始点、相互交叉点、重叠面等, 可触及“痛性筋结点”,呈点、线、面状,以触 压疼痛并向周围放散为特点。病变区域可出现皮 肤毛孔增粗,肌筋膜增厚等特点。
菱形肌激痛点
菱形肌负责肩胛 骨的大多数活动。 因为每天要大量 使用肩胛骨,菱 形肌通常超负荷 工作、极度疲劳, 导致慢性激痛点, 背部中央紧张感 或者肩胛间区疼 痛的主要来源就 是菱形肌。
冈上肌激痛点
冈上肌有两处可 以形成激痛点, 一个就是肌腹, 另一个在第一个 往外一或二英寸 处、靠近肩峰下 方的肌肉内。
牵涉痛
局部肌肉抽搐
肩背肌筋膜炎的常见激痛点
肩背肌筋膜炎的常见激痛点
肩胛提肌激痛点
肩胛提肌的激 痛点引起颈角 的疼痛和僵硬, 当被激活后, 他们会沿着颈 部及肩胛骨内 上缘传送疼痛。
斜方肌激痛点
斜方肌是头痛 的主要来源, 比如典型的 “紧张性头 痛”。颈部和 脑后的紧张感 通常来自斜方 肌的激痛点。
改善免疫状况等)
肌肉牵伸技术
肌肉牵伸作用

腰背肌筋膜炎中医诊疗方案

腰背肌筋膜炎中医诊疗方案

腰背肌筋膜炎中医诊疗方案腰背肌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症状主要表现为腰背疼痛、僵硬、运动受限等。

中医认为,腰背肌筋膜炎的发生与腰背部的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湿气淤积、寒湿内侵等相关。

因此,在中医诊疗腰背肌筋膜炎时,应从整体调节、疏通经络、祛湿除寒等方面入手,以下是一种中医诊疗方案。

一、中医辨证分型1.风湿寒湿型:主要症状为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寒湿重;舌苔白腻、脉弦细。

2.湿热型:主要症状为腰背部疼痛、红肿热痛;舌苔黄腻、脉滑数。

3.血瘀型:主要症状为腰背部疼痛、紧缩感;舌质暗红、舌苔薄黄、脉弦细涩。

二、中药内服1.风湿寒湿型:方剂:温经活血汤组成:桂枝、红花、当归、川芎、防风、独活、白芍、白芷、乌药、郁金、牛膝、葛根、天麻功效: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缓解疼痛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2剂2.湿热型:方剂:清热利湿汤组成:黄芩、山药、赤小豆、藕节、车前子、茵陈、连翘、石韦、防风、独活、乌药、天麻、白芷功效:清热利湿,消肿止痛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2剂3.血瘀型:方剂:活血化瘀汤组成:川芎、赤芍、红花、桃仁、三棱、丹参、薤白、木香、郁金、天麻功效: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缓解疼痛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2剂三、外用疗法1.中药艾灸:方法:选取艾绒,加热艾条,将热的艾条在患处进行艾灸,适当调整热度以及间隔时间。

作用: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缓解腰背疼痛2.推拿按摩:方法:选取适当的推拿按摩手法,如推、拿、拉、捏、按、揉等,以缓解腰背肌紧张和疼痛。

作用:疏通经络,舒筋活络,缓解疼痛四、饮食调理1.避免生冷食物:如冰镇饮料、生冷水果等,以免寒湿侵袭腰背部,加重病情。

2.多食用具有温经散寒作用的食物:如生姜、辣椒、黑豆、葱蒜、羊肉等,有助于温暖腰背部,舒筋活络。

3.饮食清淡:避免油腻、辛辣食物,以免加重湿热症状。

五、生活调理1.适度休息:避免长时间坐着或站立,可适当休息、活动,避免过度劳累。

2.及时适量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可以增强腰背部肌肉力量,改善局部循环。

【偏方】腰背肌筋膜炎中医效验良方

【偏方】腰背肌筋膜炎中医效验良方

【偏方】腰背肌筋膜炎中医效验良方腰背肌筋膜炎是一种慢性劳损性疾病,多因寒冷、潮湿、慢性劳损而使腰背部肌组织、肌筋膜发生水肿、渗出及纤维性变,从而出现腰背部酸困、弥漫性钝痛、肌肉痉挛和活动受限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腰背肌筋膜炎由于外感风寒、长期劳累负重,特别是一些单调、反复的动作,常常可诱发急性发作。

腰背肌筋膜炎属中医学“肌筋痹'范畴。

方一筋针疗法【主治】:腰背肌筋膜炎【方法】:根据腰背部疼痛和活动受限的部位,按照'以痛为输'的取穴原则,循经筋走向选取1~3个筋结点或压痛点,定为筋穴并做好标记。

常规消毒皮肤后,用直径0.30mm、长40mm的一次性筋针于所取筋穴处沿皮肤平刺,进针25~30mm,以患者无明显针感为宜;同时嘱患者活动疼痛部位,若患者疼痛无明显减轻,则调整进针方向和角度,待患者疼痛减轻后,留针15~20min,期间配合活动疼痛部位。

每天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天,共2个疗程。

【编按】:筋针疗法是刘农虞教授通过研习《内经》中的经筋理论,并结合自己30余年的针灸临床实践逐步提炼而研创的一种新型针刺疗法,该法是以经筋理论为指导,以“以痛为腧''以结为腧''以舒为腧'为取穴原则,以特制的针具浅刺皮下,“无感得气,激发卫气,舒筋散结,从而速治筋性痹病、筋性腔病和筋性窍病的一种独特的针刺疗法。

该疗法因进针时的痛感及针感小,安全性高,且所需针灸针的数量也较少,能消除患者对针痛、得气感的恐惧,所以患者易于接受,更适合现代人对针刺治疗的需求。

用筋针浅刺皮肤,可以宣发卫气、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从而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

30例患者经过2个疗程治疗,治愈9例、显效18例、有效2例、无效1例。

治疗期间均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庞青民,赵欲晓.筋针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J].中医正骨,2017,29(03):36-37]方二火龙灸【主治】:腰背肌筋膜炎【方法】:第一步,用75%乙醇消毒患者背部,循督脉及膀胱经双侧内侧线放置中药浸泡好的纱布条;第二步,将湿毛巾轻盖在纱布条上;第三步,沿纱布条的摆放形状,用注射器在毛巾上洒上乙醇并点燃,在患者背部形成了3条'火龙';第四步,约5~10秒后,待病人感到背部灼热,立刻用备好的湿毛巾按照从头至脚的方向扑灭火焰,并沿背部督脉及膀胱经点穴按压(如至阳、命门、腰阳关、肾俞、大肠俞等穴),热感减退后再洒乙醇、点燃,反复操作3~5次;第五步,灸疗之后,取下病人身上覆盖的毛巾,用干毛巾轻轻擦干背部汗珠。

腰背肌筋膜炎中医诊疗方案草案

腰背肌筋膜炎中医诊疗方案草案

腰背肌筋膜病(腰背肌筋膜炎)中医诊疗方案(草案)一、诊断中医诊断:腰背肌筋膜病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和《中医筋伤学》(孙树椿、孙之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进行诊断:1.可有外伤后治疗不当、劳损或外感风寒等病史;2.腰背部酸痛、肌肉僵硬发板、有沉重感,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及劳累后可使症状加重;3.腰背部有固定压痛点或压痛较为广泛,背部肌肉僵硬,沿竖脊肌走行方向常可触到条索状的改变,背部功能活动大多正常,X线检查无阳性体征。

西医诊断:腰背肌筋膜炎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邱贵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一版)进行诊断:1.腰背部、臀部广泛疼痛,常因剧烈活动或寒冷诱发;并具引发放射区,即重压肌筋膜区皮下结节,除在该点有酸胀感外,还可在该点周围或距离稍远区域引发疼痛或肌紧张。

2. 腰部活动受限、肌肉痉挛,部分患者有明确的疼痛扳机点;3. X线检查无阳性体征。

二、中医治疗(一)外治法1.手法治疗手法治疗的目的是舒筋活血、疏通经络、缓解肌肉痉挛、松解肌筋粘连。

(1)患者俯卧位,术者立于患侧,先用两手手掌,由足太阳膀胱经自上而下,经下肢环跳、委中、承山、昆仑等穴,施行揉按和滚法。

(2)以指代针点按肾俞、腰阳关、八髎和腰痛区阿是穴。

(3)寻找激痛点,双手拇指在激痛点上反复揉按,如果触及到筋结或筋束,可用捏拿、分筋、弹拨、掐揉等手法松解,恢复其舒缩功能。

(4)术者以掌根或小鱼际肌着力,在患者腰底部施行揉摸手法,从上而下,反复进行3-5次,使腰骶部感到微热。

2. 外用中药外用熏洗汤熏蒸;外贴伤湿止痛膏,南星止痛膏等。

3. 穴位注射疗法用当归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循经取穴或痛点注射,2日一次,6次为一疗程。

4. 练功疗法加强腰肌背伸锻炼,如仰卧的三点、五点,拱桥式锻炼,俯卧位的飞燕式锻炼。

5. 休息与固定病情重者,可适当卧硬板床休息,平时可戴腰围保护固定。

肩背肌筋膜炎的诊断及手法治疗概况

肩背肌筋膜炎的诊断及手法治疗概况

谢谢聆听!
肌筋膜炎的发病机制
可发生于创伤、劳累、寒冷、潮湿、过度 或肌肉长时间维持在收缩状态之后
因慢性劳损而使肌筋膜及肌组织发生水肿、 渗出及纤维性变
体内有白色纤维组织,如筋膜、肌膜、韧 带、肌腱、腱鞘、骨膜及皮下组织等发生 一种非特异性变化
肌筋膜炎的诊断
诊断要点
• 疼痛起源于肌肉或相关筋膜 • 有明显的激痛点或者潜在的扳机点
激痛点的临床特点
压痛点 确认的痛感和绷紧的肌带 牵涉痛 局部抽搐反应 MRI和B超显示肌肉影像增强和增厚;
肌电图可见受累肌的自发电位。
激痛点和压痛点区别
牵涉痛
局部肌肉抽搐
肩背肌筋膜炎的肩胛提肌激痛点
肩胛提肌的激痛 点引起颈角的疼 痛和僵硬,当被 激活后,他们会 沿着颈部及肩胛 骨内上缘传送疼 痛。
中医对肌筋膜炎的认识
肌筋膜炎可归为中医学“痹证”“经筋痹”“颈项腰 背部筋伤”范畴,最早出自《黄帝内经》,如《灵 枢·经筋篇》日:“经筋之病,寒则筋急。”《素 问·长刺节论篇》日:“病在筋,筋节痛,不可以行, 名日筋痹。”此符合肌筋膜炎肌肉痉挛、疼痛麻木的 临床表现。《灵枢·经筋篇》对该病症状的描述为 “其病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结者皆痛”和 “转筋”与该病特定激痛点体征吻合。
斜方肌激痛点
斜方肌是头痛的 主要来源,比如 典型的“紧张性 头痛”。颈部和 脑后的紧张感通 常来自斜方肌的 激痛点。
菱形肌激痛点
菱形肌负责肩胛骨 的大多数活动。因 为每天要大量使用 肩胛骨,菱形肌通 常超负荷工作、极 度疲劳,导致慢性 激痛点,背部中央 紧张感或者肩胛间 区疼痛的主要来源 就是菱形肌。
红花、川乌、草乌、川芎、白芷、冰片、威灵仙、杜仲、 羌活、独活等。

傍针刺加拔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验案举隅

傍针刺加拔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验案举隅

傍针刺加拔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验案举隅
傍针刺加拔罐是一种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适用于各种肌筋膜炎的治疗。

以下是一个验案的举隅:
患者,男性,42岁,工作为长时间久坐办公,经常出现腰背酸痛不适,并伴有肌肉紧张和僵硬感。

患者症状已经持续数月,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经常需要服用止痛药才能缓解疼痛。

患者前来中医诊所就诊,经过详细的询问和体检,诊断为腰背肌筋膜炎。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症状,中医师进行了傍针刺加拔罐的治疗。

在患者腰背区域进行傍针刺治疗。

中医师使用细针进行刺激,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促进气血运行和疏通经络,缓解疼痛和不适感。

在刺激穴位过程中,患者可以感受到刺痛和热痛的感觉,但是这种感觉是暂时的,并不会造成严重的疼痛。

接下来,中医师进行了拔罐治疗。

在患者的腰背区域,中医师使用拔罐器具,将罐子放置在相应的穴位上,并通过产生负压效应,吸引局部组织,促进血液循环,消除淤血和瘀血,减轻腰背部的疼痛和不适。

整个治疗过程大约持续30分钟。

在治疗结束后,患者感到局部疼痛和不适明显减轻,肌肉也松弛了许多。

经过连续几次的治疗后,患者的腰背疼痛基本缓解,肌肉也逐渐恢复了弹性。

傍针刺加拔罐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腰背肌筋膜炎等疾病的治疗。

它通过刺激穴位和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的炎症反应和淤血情况,从而缓解疼痛和不适感。

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略有不同,治疗效果也会有所差异。

在进行治疗之前,必须进行准确的诊断,并由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治疗。

背肌筋膜炎的民间特效中药方,4个治疗筋膜炎的偏方

背肌筋膜炎的民间特效中药方,4个治疗筋膜炎的偏方

背肌筋膜炎的民间特效中药方,4个治疗筋膜炎的偏方腰背肌筋膜炎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尤其好发于中老年人。

患有腰背肌筋膜炎的人经常会出现腰背部的疼痛,而且在劳累、久坐久站、天气潮湿寒冷等情况下会更加严重。

民间有一些治疗肌筋膜炎的偏方,下面就来介绍背肌筋膜炎的民间特效中药方。

背肌筋膜炎的民间特效中药方1、中药熏洗方取透骨草15克、伸筋草15克、鸡血藤10克、艾叶10克,一起用清水煮沸,焖10-15分钟后倒入木盆中。

先用热汤来熏蒸背部,然后用温和合适的药汤来擦洗患处。

此方具有祛风除湿、驱寒通络的功效,对于腰背肌筋膜炎引起的不适有缓解作用。

2、中药熏蒸方取川芎10克、红花6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一起用清水煮沸,焖10-15分钟后倒入木盆中。

先用热汤熏蒸患处,然后再用干净的毛巾沾药汤来擦洗腰背部。

此方具有活血散瘀、行气止痛的功效,对于腰背肌筋膜炎引起的酸胀、疼痛等不适有一定的缓解效果。

3、中药外敷方取乳香10克、没药10克、肉桂8克、白芷8克和干姜6克,一起研磨成粉末,用少量白酒调成泥状,然后外敷于患处,用纱布覆盖,每日1次。

此方具有活血通络、止痛、散寒的功效,可以缓解肌筋膜炎引起的疼痛。

4、中药外涂方取伸筋草15克、川芎15克、桑枝10克、怀牛膝10克和当归10克,一起浸泡于500ml的白酒中。

密封1周之后,每天取适量药酒涂抹在腰背部的患处,然后用搓热的双手轻轻按摩腰背部的肌肉,直到患处发热。

此方可以缓解肌筋膜炎引起的疼痛。

结语:以上就是腰背肌筋膜炎的民间特效中药方。

如果患有腰背肌筋膜炎,可以在家里适当进行尝试。

当然也不能单独依靠偏方,患者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不良姿势、受寒、劳累、弯腰等因素对肌筋膜的损伤。

腰背肌筋膜炎中医治疗研究

腰背肌筋膜炎中医治疗研究

腰背肌筋膜炎中医治疗研究本文从腰背肌筋膜炎的发病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方法、作者观点等方面综述了近10年中医治疗肌筋膜炎的概况。

标签:中医;肌筋膜炎;综述肌筋膜炎包括纤维织炎、纤维肌痛综合症、肌筋膜疼痛综合症,与寒冷、潮湿、慢性劳损有关,大致病理是肌筋膜及肌肉组织发生水肿、渗出及纤维性改变,而表现为弥漫性钝痛,尤以颈、项、肩背、臀外等部位多见,局部疼痛,发凉,皮肤麻木,肌肉痉挛和运动障碍。

疼痛特点是:晨起痛,日间轻,傍晚复重,长时间不活动或活动过度均可诱发疼痛,病程长,且因劳累及气候变化而发作。

查体时患部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点,触摸此点可引起疼痛或放射痛,有时可触到皮下肌筋膜内有条索或结节状物。

中医外治腰背肌筋膜炎的理论和方法技术十分丰富。

本文将中医治疗本病的常用疗法综述如下。

1病因1.1中医学认为,肌筋膜炎属”背膂伤筋”、”痹证”范畴,又名肌凝症、肌风湿。

多因劳损伤筋或肝肾亏虚使局部气血搏击、血运滞涩,风、寒、湿邪乘虚侵袭,而致脉络、经筋受损,气血壅滞、筋脉不通所致[1]。

《杂病源流犀烛·腰脐病源流》指出”腰痛,精气虚而邪客病也……肾虚其本也,风寒湿热痰饮,气滞瘀闲挫其标也。

”肾主腰脚,腰为肾之腑。

肾虚是发病关键。

肾虚复感风寒湿热,痹阻经络而致腰痛。

1.2现代医学认为,运动损伤是腰背肌筋膜炎主因。

在运动员中非常多见,约占门诊病历例10%,占腰痛患者60%[2]。

其与项目技术特点有关。

长期负荷引起的劳损可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出现肌筋膜纤维发生粘连而引发疼痛。

而筋膜裂隙部形成瘢痕压迫其中的神经也会引发疼痛。

2治疗2.1中药治疗宫静等,中药离子透入配合按摩治疗背肌筋膜炎148例,治愈111例,显效26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为98.6%[3]。

傅瑞阳等,中药熏洗(方药:川乌15 g。

草乌15 g,细辛15 g,花椒15 g,伸筋草15 g,透骨草15 g,路路通15 g,海桐皮15 g,威灵仙15 g,丹参15 g,鸡血藤15 g,防风20 g,独活20 g,川芎20 g,红花10 g,牛膝10 g,全蝎7 g。

24个专业104种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目录

24个专业104种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目录

狐惑病(白塞病)中医诊疗方案
220
42
产后痹中医诊疗方案
225
43
皮痹(系统性硬化病)中医诊疗方案
229
44
瘾疹(慢性荨麻疹)中医诊疗方案
239
45
风湿疮(玫瑰糠疹)中医诊疗方案
243
46
扁瘊(扁平疣)中医诊疗方案
247
47
油风(斑秃)中医诊疗方案
259
48
面游风(脂溢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
256
49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诊疗方案 狂病(轻躁狂)中医诊疗方案 多寐病(发作性睡眠病)中医诊疗方案 惊悸(惊恐障碍)中医诊疗方案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网球肘(肱骨髁上炎)中医诊疗方案 肩锁关节脱位中医诊疗方案 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中医诊疗方案 跟疼症(足跟疼)中医诊疗方案 颞下颌骨关节病中医诊疗方案
页码 3 9 16 21 27 32 36 39 45 50 56 60 66 70 75 80 89 95 100 107 113 117 124 133 137
531
100
老年颤证(老年特发性震颤)中医诊疗方案
534
101
呆病(阿尔茨海默病)中医诊疗方案
540
传染病科 102
老年郁证(老年期抑郁)中医诊疗方案
553
103 麻疹(典型麻疹)中医诊疗方案
561
104
肺痨(耐多药结核病)中医诊疗方案
565
骨伤科
针灸科 内分泌科 肾病科
外科
风湿科
皮肤科 肿瘤科 血液病科
27
外伤性髋关节后脱位中医诊疗方案
141
28
腰背肌筋膜炎中医诊疗方案
145
29

傍针刺加拔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验案举隅

傍针刺加拔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验案举隅

傍针刺加拔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验案举隅腰背肌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腰背部疾病,主要表现为腰背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扰。

针灸是中医特有的一种治疗方法,傍针刺加拔罐是其中的一种疗法,通过调理人体经络和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例傍针刺加拔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实际案例。

患者王先生,男,45岁,因患腰背肌筋膜炎已有半年时间,且症状逐渐加重,前来我院寻求中医治疗。

患者主诉为:腰背酸痛,严重影响站立和行走,活动时腰部僵硬,不能弯腰,每天睡觉时也会被疼醒。

经检查发现患者腰背肌肉紧张,压痛明显,局部有肌肉硬结,B超检查显示腰部软组织肿胀,诊断为腰背肌筋膜炎。

对于这种情况,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使用止痛药物和物理疗法,但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我们决定采用中医针灸疗法,结合傍针刺加拔罐的治疗方法来进行治疗。

我们采用中医诊断方法,结合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确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然后,在治疗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傍针刺加拔罐的方式。

傍针是一种选择了经过精细加工的精钢针进行刺激的方法,其针尖很细,对皮肤的损伤非常小。

我们将傍针插入患者的腰背部穴位,对患者进行针刺治疗。

针刺过程中,患者会感到一些微痛和酸胀感,但通常是可以忍受的。

接下来,我们再配合使用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是一种通过制造负压,把患者的皮肤组织拉起来,对经络和穴位产生刺激作用,促进血液循环,消除淤血瘀滞,从而起到改善疼痛的目的。

我们在患者腰背部的相应穴位位置放置拔罐罐具,然后用火机燃烧罐具罐口上的氧气,迅速放在患者的皮肤上,形成负压。

在拔罐过程中,患者会感到吸附感和局部充血发热感。

治疗过程中,我们采用了温养法来配合傍针刺加拔罐的方法。

温养法是通过加温的方式来调理和养护人体,促进身体的愈合和康复。

我们使用传统的中药温灸贴,将其贴在患者的腰背部穴位上,对患者进行温养治疗。

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会感到一些温热的感觉,这对于促进血液循环和活血化瘀非常有益。

腰背肌筋膜炎

腰背肌筋膜炎

3.与风寒湿侵袭有关
● 研究表明,在寒冷刺激的条件下,肌肉的黏滞性增加,做功能力下降25%, 表明肌肉的收缩和做功能力与气候有关。寒冷、潮湿的气候环境也是本病 常见的诱发因素。中医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胜者为 行痹,寒胜者为痛痹,湿胜者为着痹。腰脊为督脉和足太阳经脉所过,经 筋所循,络结汇聚,脏腑之维系,运动之枢纽。凡闪挫、跌仆、劳损、潮 湿、寒冷刺激,伤及腰脊,筋络受损,或筋节劳损,气滞血瘀,筋拘节错, 而致疼痛,重着不去,活动牵掣,发为痹证。
● 5.患者取俯卧位,在脊柱两侧膀胱经涂上介质,医者沿膀胱经走行方向用直擦法,以透热为度。 可加用湿热敷,以温经活血,舒筋通络。
注意事项
● 1.腰背肌筋膜炎病变部位广泛,临证时应明确病变主要节段,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的 疗效。
● 2.平时注意局部保暖,必要时可用腰围加以保护;治疗期间避免脊柱过度屈伸活动,以利于损伤的 恢复。
骶部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变节段膀胱经。
操作
● 1.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用按揉法、法在脊柱两侧膀胱经往返交替施术,手法宜深沉缓和,时间约5 分钟,以舒筋活血,促进渗出吸收。
● 2.继上势,医者用掌揉法在病变节段及周围施术,再用双手提拿脊柱两侧骶棘肌数遍,然后用掌 根推法顺肌纤维方向平推施术,手法宜沉、深透,时间约5分钟,以舒筋活血,温经通络。
2.与代谢障碍有关
● 正常情况下,渗出与吸收是保持平衡的,当渗出大于吸收时则积聚肿胀, 渗出减少时则干涩摩擦。腰背部肌肉的排列是较为复杂的,呈纵向、横向、 斜向交织排列。肌筋膜的功能是分隔肌群既保证肌群的整体功能,又保证 每块肌肉的独立活动,减少肌肉摩擦。长期的单一、静止性姿势劳作,使 肌肉运动平衡失调;反复屈伸、旋转胸腰动作等,增加肌肉间摩擦,使渗出 液增多,肌筋膜内压力增加,当渗出大于吸收时则积聚,发生代谢障碍, 引起腰背部广泛性酸胀痛。

腰背肌筋膜炎24专业104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腰背肌筋膜炎24专业104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腰背肌筋膜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可有外伤后治疗不当、劳损或外感风寒等病史;(2)腰背部酸痛、肌肉僵硬发板、有沉重感,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及劳累后可使症状加重;(3)腰背部有固定压痛点或压痛较为广泛,背部肌肉僵硬,沿竖脊肌走行方向常可触到条索状的改变;(4)X 线检查无阳性体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邱贵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2009 年)进行诊断。

(1)腰背部、臀部广泛疼痛,常因剧烈活动或寒冷诱发;并具引发放射区,即重压肌筋膜区皮下结节,除在该点有酸胀感外,还可在该点周围或距离稍远区域引发疼痛或肌紧张;(2)腰部活动受限、肌肉痉挛,部分患者有明确的疼痛扳机点;(3)X 线检查无阳性体征。

(二)证候诊断1.风寒湿阻证:腰部疼痛板滞,转侧不利,疼痛牵及臀部、大腿后侧,阴雨天气加重,伴恶寒怕冷。

舌淡苔白,脉弦紧。

2.湿热蕴结证:腰背部灼热疼痛,热天或雨天加重,得冷稍减或活动后减轻;或见发热、身重,口渴、不喜饮。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3.气血凝滞证:晨起腰背部板硬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活动后减轻。

舌暗苔少,脉涩。

4.肝肾亏虚证:腰部隐痛,时轻时重,劳累后疼痛加剧,休息后缓解。

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治疗方法(一)外治法1.手法治疗(1)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位,由足太阳膀胱经自上而下,施行揉按和扌衮法。

点按肾俞、腰阳关、八髎和腰痛区阿是穴。

双手拇指在激痛点上反复揉按,如果触及到筋结或筋束,可用捏拿、分筋、弹拨、掐揉等手法松解,恢复其舒缩功能。

术者以掌根或小鱼际肌着力,在患者腰骶部施行揉摸手法,从上而下,反复进行3~5 次,使腰骶部感到微热。

隔日1 次,7 次一疗程。

(2)注意事项:急性期或体质较弱,或孕妇;患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肝肾等疾病患者;体表皮肤破损、溃烂或皮肤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等,忌用或慎用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背肌筋膜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可有外伤后治疗不当、劳损或外感风寒等病史;
(2)腰背部酸痛、肌肉僵硬发板、有沉重感,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及劳累后可使症状加重;
(3)腰背部有固定压痛点或压痛较为广泛,背部肌肉僵硬,沿竖脊肌走行方向常可触到条索状的改变;
(4)X 线检查无阳性体征。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邱贵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2009 年)进行诊断。

(1)腰背部、臀部广泛疼痛,常因剧烈活动或寒冷诱发;并具引发放射区,即重压肌筋膜区皮下结节,除在该点有酸胀感外,还可在该点周围或距离稍远区域引发疼痛或肌紧张;
(2)腰部活动受限、肌肉痉挛,部分患者有明确的疼痛扳机点;
(3)X 线检查无阳性体征。

(二)证候诊断
1.风寒湿阻证:腰部疼痛板滞,转侧不利,疼痛牵及臀部、大腿后侧,阴雨天气加重,伴恶寒怕冷。

舌淡苔白,脉弦紧。

2.湿热蕴结证:腰背部灼热疼痛,热天或雨天加重,得冷稍减或活动后减轻;或见发热、身重,口渴、不喜饮。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3.气血凝滞证:晨起腰背部板硬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活动后减轻。

舌暗苔少,脉涩。

4.肝肾亏虚证:腰部隐痛,时轻时重,劳累后疼痛加剧,休息后缓解。

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治疗方法
(一)外治法
1.手法治疗
(1)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位,由足太阳膀胱经自上而下,施行揉按和扌衮法。

点按肾俞、腰阳关、八髎和腰痛区阿是穴。

双手拇指在激痛点上反复揉按,如果触及到筋结或筋束,可用捏拿、分筋、弹拨、掐揉等手法松解,恢复其舒缩功能。

术者以掌根或小鱼际肌着力,在患者腰骶部施行揉摸手法,从上而下,反复进行3~5 次,使腰骶部感到微热。

隔日1 次,7 次一疗程。

(2)注意事项:急性期或体质较弱,或孕妇;患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肝肾等疾病患者;体表皮肤破损、溃烂或皮肤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等,忌用或慎用手法。

2.外用中药
(1)中药熏蒸(熏洗):以中药热熏洗腰背部。

推荐方药及用法如下:熏洗汤加减,透骨草、伸筋草、归尾、寻骨风、川断、海桐皮。

根据辨证适当加减。

上药加水1500ml浸泡1 小时,文火煎开10 分钟后备用。

采用自动熏蒸床熏洗患
处,温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

每次30 分钟,每日1 次,10 天为1 个疗程。

注意事项:重症高血压、心脏病、急慢性心功能不全者,重度贫血、动脉硬化症,
心绞痛、精神病、青光眼等;饭前饭后半小时内、饥饿、过度疲劳;妇女妊娠及月经期;急性传染病;有开放性创口、感染性病灶、年龄过大或体质特别虚弱的人禁用中药熏蒸(熏洗)。

(2)中药贴敷:根据病情需要,选用具有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作用的中药膏外敷。

3.穴位注射疗法
用当归注射液或香丹注射液循经取穴或痛点注射。

4.针灸治疗
针刺阿是穴、肾俞、腰阳关、委中、昆仑等穴,亦可使用电针,或配合艾灸。

5.拔罐疗法
(1)操作方法:俯卧位,暴露拔罐部位,薄薄涂上凡士林油膏。

用血管钳夹取95%乙醇棉球,点燃。

左手持罐,罐口向下,右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血管钳,迅速伸入罐内绕一圈,立即抽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穴位上,如肾俞、腰阳关、八髎和腰痛区阿是穴等。

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10~15 分钟。

起罐时,左手按住罐口皮肤,右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

隔日一次,7 次为1 个疗程。

(2)注意事项:皮肤过敏或溃疡破损处;孕妇,月经期或有出血倾向者;有严重心脑疾患或脏器衰竭以及精神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有肢体缺血或软组织感染倾向者等,忌用拔罐治疗。

(二)其他疗法
1.物理治疗
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红外线、超短波、TDP、超声脉冲电导治疗仪、中药离子导入仪、蜡疗等。

2.铍针治疗
(1)操作方法
定位:患者触诊寻找压痛点或筋结点,用指端在皮肤垂直向下做“十”字压痕,注意“十”字压痕的交叉点对准压痛点的中心。

消毒:按局部常规消毒。

进针:针尖对准皮肤“十”字压痕的中心,快速进针,当铍针穿过皮下时,针尖的阻力较小,进针的手下有种空虚感,当针尖刺到深筋膜时,会遇到较大的阻力,持针的手下会有抵抗感。

松解:松解是整个治疗的关键步骤。

针刺的深度以铍针穿透筋膜即可,不必深达肌层,这样可以避免出血及减少术后反应。

出针:完成松解以后,用持针的棉球或纱布块压住进针点,迅速将针拔出,按压进针点1~2 分钟。

隔日1 次,7 次为一疗程。

(2)注意事项:针具要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局部软组织存在炎症反应、有出血
倾向、严重心脑疾患或脏器衰竭及肝肾等疾病及糖尿病患者忌用。

3.小针刀治疗
(1)操作方法:选择痛点或软组织条索处,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用针刀局部进行粘连带的松解,刀法有:切、割、推、拨、针刺等,一般1 次即可,不愈
者隔7 天做第二次。

超微针刀疗法:选择痛点或软组织条索处,无需麻醉,直接针刺,切割深浅筋膜1~3 刀。

(2)注意事项:刀具要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施术部位皮肤有炎症表现者;施术部位有重要器官、大血管、神经干等无法避开,可能引起损伤者;孕妇,月经期或有出血倾向者;有严重心脑疾患或脏器衰竭以及精神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有肢体缺血或软组织感染倾向者等,忌用小针刀治疗。

4.梅花针治疗
(1)操作方法:将针具及皮肤常规消毒后,手握针柄,针尖对准叩刺部位,使用腕力,将针尖垂直叩打在皮肤上,并立即提起,用力要均匀柔和,遍刺腰部疼痛部位,3 日1 次,3 次1 疗程。

(2)注意事项:局部皮肤有疮疡、破溃或损伤等,孕妇、月经期或有出血倾向者;有严重心脑疾患或脏器衰竭以及精神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有肢体缺血或软组织感染倾向者等,忌用梅花针治疗。

5.封闭治疗
根据病情需要,选用当归注射液等进行封闭治疗,每周一次,2 次为一疗程。

严重心、肝、肾脏疾病;局部软组织感染;糖尿病、肿瘤及结核病,禁用局部封闭。

(三)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风寒湿阻证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推荐方药:舒筋活血汤加减。

独活、羌活、防风、荆芥、当归、续断、青皮、牛膝、杜仲、红花、枳壳等。

中成药:独活寄生合剂、金乌骨通胶囊等。

2.湿热蕴结证
治法:清热除湿,舒筋止痛。

推荐方药:四妙散加减。

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川芎等。

中成药:四妙丸、痛风定胶囊等。

3.气血凝滞证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推荐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羌活、没药、当归、灵脂(炒)、香附、牛膝、地龙等。

中成药:七厘散等、盘龙七片、通滞苏润江胶囊等。

4.肝肾亏虚证
治法: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推荐方药:补肾壮筋汤加减。

当归、熟地黄、牛膝、山茱萸、茯苓、续断、杜仲、白芍、青皮、五加皮等。

中成药:养血荣筋丸等。

(四)健康指导
1.患者疼痛剧烈时以卧床休息为主,减轻腰椎负担,避免久坐、弯腰等动作。

2.减轻腰部负荷,避免过度劳累,尽量不要弯腰提重物,如捡拾地上的物品宜双腿下蹲腰部挺直,动作要缓。

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3.加强腰肌背伸锻炼,如仰卧位的三点、五点式拱桥锻炼,俯卧位的飞燕式锻炼。

三、疗效评定
(一)评价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

治愈:腰部疼痛消失,活动自如,无复发;
好转:腰部疼痛减轻,活动时稍有不适;
未愈:症状无改善。

(二)评价方法
根据患者主诉进行综合判定。

患者主诉判定采用VAS 视觉模拟评分法。

临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