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六章读后感
论语学而篇第六则读后感
论语学而篇第六则读后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两句话。
前一句话,说明了取长补短的道理。
后一句话,说聪明敏捷的人爱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
这句话到现在仍有着深刻的启迪作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中含着这样一个道理:能者为师。
生活中我们常常能接触到有长处的人。
这些长处值得我们学习。
比如学校班级,我们班不到人却各有各的长处,有的学习好,有的爱画画,有的写得一手好字,有的擅长音乐有的是足球场上的猛将。
多少同学值得我学习啊!你见过高山吗?你见过密林吗?高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不嫌弃一粒粒比自己小的石子。
密林之所以密,是因为它不嫌弃一棵棵比自己小的树苗。
如果你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密林的亲密,就应寻找自己身边的良师诤友,吸取他们身上的点滴长处。
如果说拜能者为师是理所当然的,要做到不耻下问就不容易了。
我们应该放下骄傲,虚心向别人请教。
我们身边也有许多不耻下问的例子。
如,李时珍为了写好《本草纲目》,常常向当地村民请教。
白居易自幼聪明,小时便会做诗,每做完诗就去读给邻家不识字的老奶奶以便修改。
一个不懂医学的农民怎比得上一个医生,一个不识字的老奶奶怎么比得上一个聪明又有文化的诗人?朋友,让我们拜能者为师,放下架子,虚心请教,知识的大门会永远向你敞开。
我读了《<论语>六则》后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句话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使我有很多感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这中间包含着能者为师的道理。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也都可以为我的良师益友。
就拿我们班来说,就有许多能人:有的擅长绘画、有的见多识广、有的思维敏捷……如果向这些同学学习,不就可以使我这棵万顷绿田中的普通小苗汲取更多的知识的养分吗?如果能拜能者为师不容易,那“不耻下问”就更难了。
首先,你得虚心,放下架子,诚心诚意地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论语,雍也篇,第6.7章读后感
《论语·雍也篇》是孔子言行录《论语》中的一篇,其中第6.7章是其中的一个小节。
这一章节也是我指定要写的主题,我会按照你的要求,深入分析这一章的内容,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让我们来解读《论语·雍也篇》第6.7章的内容。
在这一章中,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远人之忧,无近人之思,无是不争,无徒不容。
” 这句话简洁明了地阐述了君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该具备的品质和态度。
君子应该既不拘泥于与远方的人的烦恼,也不过分关注身边人的意见,不和不该争的人争吵,也不容忍不该容忍的人。
这种既不偏袒远方,也不偏袒近处的态度,充分展现了君子的宽广胸怀和高尚品质。
我想深入分析这句话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孔子在这句话中提到了“君子”,可以理解为有道德修养、高贵品德的人。
孔子希望人们都能成为君子,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处世态度。
而“天下”则代表整个世界,涵盖了更广阔的范围。
这句话告诫人们要有广阔的胸怀,不被琐事所累,不为无关紧要的人和事而烦恼。
也不要被身边人的好恶左右,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这种宽广包容的胸怀,正是君子应该具备的品质。
这句话中还提到了“争”和“容”,表明君子对于与他人的矛盾和不同意见的处理态度。
君子不会为了无谓之事而与人争执,也不会容忍那些品行不端的人。
这种应对矛盾的态度,体现了君子的高尚情操和理性思维。
在我看来,这句话所传达的思想,是对人们尤其是有志修身养性的人提出的期望。
它要求人们要有远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不被琐事和小人所累,保持永远不变的原则和底线。
在当今社会,这样的品质和态度更加珍贵,也是我们应该向往和追求的。
《论语·雍也篇》第6.7章所述的内容,既有深刻的思想,又给人启示和指引。
这句话所传递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都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做一个有仁德、有胸怀的君子,以宽广的心胸和高尚的品德去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
我会再次强调,《论语·雍也篇》第6.7章所传达的思想,以及我对这句话的个人理解和观点。
2024年高中论语十二章每章读后感悟总结
2024年高中论语十二章每章读后感悟总结(____字)第一章:学而篇《学而篇》是论语中的开篇篇章,通过孔子的话语,向我们传递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读完《学而篇》后,我深受启发,对于学习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孔子告诉我们,学习无止境。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来来不亦说乎?”。
这就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过程,不仅要努力学习,还要时时刻刻地复习巩固。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取得成果。
其次,我认识到了学习需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孔子说:“由,不得其死而得其生”,意思是通过失败和反思来取得进步。
这告诉我们,学习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有挫折和困难。
但是只要我们能够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找到哪里出了问题,然后加以改正,就能够不断进步。
第二章:为政篇《为政篇》是论语中的第二章,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政治的看法和治国之道。
读完《为政篇》,我受到了很多启示,深刻地认识到了一个好的政治家应该具备的素质。
首先,孔子告诉我们,为政之道在于德。
他说:“人主善为则民服,人主不善为则民畔”。
这告诉我们,一个好的政治家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要有真诚、正直、公正的品质,以身作则,以德服人。
其次,我认识到一个好的政治家应具备的才能。
孔子说:“君子务本”,意思是一个好的政治家应当注重基础,注重根本。
他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善于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够制定科学的政策,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八佾篇《八佾篇》是论语中的第三章,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礼仪的看法和礼仪之道。
读完《八佾篇》,我对于礼仪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孔子告诉我们,礼仪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方式。
他说:“朋友之间言而有信者,过矣夫”。
这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讲究礼仪,要言行一致,言行一致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次,我认识到礼仪是一种文明的表现。
孔子说:“致我无错”,意思是礼仪使我们的行为更加规范,更加文明。
只有我们都遵守礼仪,才能使社会更加协调、和谐。
论语第6章
论语第6章
论语第6章的标题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下面是我对这个题目的创作:
在孔子的教导下,我们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并且学会了如何追求利益、遵守命令和践行仁义。
在这个章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这些问题的深刻思考和精辟见解。
孔子强调了追求利益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当实际而务实地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空谈理想或者过分迷信命运。
他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这句话意味着人们应当像追求享乐一样追求美德,并将其作为一种习惯。
孔子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工作,追求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
孔子谈到了遵守命令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当尊重权威和规章制度,并且按照它们的要求去行事。
他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在遵守命令的基础上,才能够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威望。
孔子教导我们坚持原则,不违背道义,以及在遵守规则的同时要不断学习成长。
孔子强调了践行仁义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当关心他人的利益,尊重他人的权益,并且始终保持善良和同情心。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应当以同样的待遇对待他人,不要做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行为。
孔子教导我们要尊重他人的感受,
关心社会的公共利益,并且努力为他人的幸福和福祉做出贡献。
孔子在论语第6章中向我们阐述了追求利益、遵守命令和践行仁义的重要性。
他的教导使我们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并且指导我们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这些原则。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成为真正的君子,并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论语六章的启示
论语六章的启示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占有重要地位,而《论语》则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论语》中的六章出发,探讨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以期为我们提供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智慧。
《论语》的核心思想包括仁爱、忠诚、礼义、智慧、勇敢和诚信。
首先,仁爱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它强调关爱他人,与人为善。
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应该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感受,以构建和谐社会。
其次,忠诚是履行职责、担当责任的基本品质。
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忠诚履职,对自己和他人负责。
礼义是儒家倡导的一种行为规范,它要求我们尊重他人,遵循社会道德规范。
在当今社会,尊重他人是一种基本素养,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礼义还要求我们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智慧是儒家追求的一种品质,善于学习,不断提升自我。
在知识经济时代,善于学习成为事业成功的关键。
我们应当把握时代的脉搏,努力学习,充实自己,适应社会的发展。
勇敢是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
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困难,我们需要勇敢面对,迎难而上,勇往直前。
勇敢并不意味着盲目冒险,而是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坚定信念,克服困难。
最后,诚信是儒家强调的一种品质,诚实守信,树立良好品行。
诚信是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社会秩序的保障。
我们应当恪守诚信,为人真诚,讲究信用,以实际行动践行诚信。
总之,《论语》六章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人生智慧,教导我们如何为人处世。
读孔子《论语》,第六篇《雍也》有感(11)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读孔子《论语》,第六篇《雍也》有感(11)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儒者,什么叫儒?如何让做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在这里孔老圣人给我们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让我门学习圣人的这些要求,用以勉励自己在立身处世中的一言一行。
【原文】1,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2,子曰:“贤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4,子曰:“孟子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殿后也,马不进也。
’”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评析】1,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说:“颜回啊,他的思想可以三个月不背离仁德。
至于其他学生,少则一天,多则一月罢了。
”孔子说颜回能把仁德的境界一直保持在三个月内,至于其他的同学,只是偶然的“日月至焉”而已。
或是一天又一次仁的境界,或是几天有一次,或者一个月只有一次。
联系我们大家思想情绪的实际。
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心情好的时候,即使碰到问题,遇到困难,心情也是非常的好,不会受到外境的干扰。
但是好景不长,时间不长情绪坏时,芝麻绿豆大的事都会惹得一肚子气。
要说连续三个月不生气发火,这样的修养很多人能做到已经实属不易了。
更何况“三个月不违仁。
”由此不难看出孔子是如此要赞叹颜回这个得意门生了。
2,孔子说:“真是贤人呐,颜回!一筐饭。
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别人忍受不了的穷苦,而他照样怡然自乐。
真正的贤人是颜回啊!”这句话看起来非常简单,但要真正能做到就非常难了。
一小筐简单的饭,一瓢冷冷的水,古代没有自来水。
当时的水是有人挑卖,颜回买不起,只有一点点。
住在贫民窟的一条陋巷里,物质生活如此艰苦,任何人处在这种环境里,心里忧愁,烦恼都是吃不消的,可是颜回仍然不改其乐,心情恬淡自然,颜回做到了情绪不受物质环境的影响,难怪孔子这么赞叹欣赏这个学生。
《论语》第六章读后感
《论语》第六章读后感第一篇:《论语》第六章读后感《论语》第六章读后感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习以及孝敬,是所有子女想二者兼得的。
因为学习可以使自己有所作为、有所成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孝敬,可以使老父老母不感到孤独,使他们心满意足。
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是说能赡养父母就行了,替他们买点补品,和他们一起聊天、吃饭,尽自己的一份孝忠。
但是,狗、马也都得到人的饲养,而他们也懂得回报——狗或许会帮助人打到更好的野味,马更忠心地效力于主人。
所以说,如果对父母没有诚恳的孝敬之心,就是不懂得回报,就是没心没肺,因为爸爸妈妈养了我们十多年,做了十多年的饭给我们吃,生病时给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而他们为我们所做的这一切,都没向我们要一分钱。
所以,不孝敬父母,甚至打骂父母,剥削父母的人,和动物有什么区别?甚至是猪狗不如,禽兽不如。
我之所以脏话连篇,是因为这简直是世上最不可容忍的事。
温习以往学过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不会遗忘学过的知识,日久天长,便会深深印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然而,进而学习和领会新的或尚未接触的知识,也是很重要的,因为与温习不断的咬合,新的知识存在脑海里,晚上温习时,便会把知识越来越清晰地烙印,直到想忘也忘不掉,并且触类旁通,这样的人就可以做他人的老师了。
这样的人温习旧的知识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和体会,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也会时常复习以前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只要用脑用心,就一定会发现之前没有发现的新东西,那是一种无比美妙的感觉,我们去试一试,总会发现它的魅力!第二篇:《论语》读后感2篇《论语》读后感孔夫子的《论语》语言艰深,作为一名小学生,我只知道《论语》是一本孔夫子和他的学生们的语录,其它的一概不知。
即使人们常说:“半部《论语》,行天下。
”但是以前我对它一点也不感兴趣。
可是在2007年,我偶然在中央十套科教频道“百家讲坛”栏目看到于丹老师讲《论语》。
论语学而篇第六章学习心得体会
读《论语》有感亢丽芳《论语·学而篇》第六章:“弟子,入则孝,出则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
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应是教育本真的需要。
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据此而作《训蒙文》,力求蒙以养正而达圣功,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为《弟子规》,是后世学生的生活规范,规定了学生主修的六门课程:孝、弟、谨、信、爱、仁;一门辅修课:学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及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教育的顺序是什么?通过学习程树德《论语集释》材料和“惜缘坊”学者同仁交流,我以为现在的教育,有的已经异化了,甚至成了纯然的求知之学。
其实,教育主要的任务不是学习知识,首先是学会做人。
孔子的教学总纲一共12字:“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其中9个字都是谈的如何修身做人的。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则说:“无论是教堂还是学校,在他们行使其真正的功能的限度内——都是为了使人变得崇高。
”我发现,修身做人问题解决了,再加上持之以恒的努力,多能成就一番大的事业。
重视做人的教育,才是本真的教育。
没有品格支撑,只是盯着分数,恶性竞争就会出现。
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恶化之后,人格也会弱化与走低,情绪也会不佳。
这些,恰恰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核心品质,也是影响分数提高的杀手锏。
所以,所有的高效,如果离开了良好的道德与优质的情绪,都是短暂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相反,有了优质的生存环境,提高分数却往往不求自得。
马斯洛的理论指出,“人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更能表现出利他、友善、慷慨、仁慈、信任等人类优良的品性”。
孔老夫子“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等思想,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雍也第六读后感400字
雍也第六读后感400字
《雍也第六》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伦理的看法。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下面是我的读后感:
孔子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要成为一个有品德的人,就必须具备“仁、义、礼、智”等美德。
这些美德是一个人内在的品质,需要通过不断地修养和磨练才能得到提高。
同时,孔子也强调了个人修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孔子也谈到了社会伦理的问题。
他认为,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依靠良好的社会伦理。
在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同时,孔子也强调了领导者的责任,认为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带领人民走向正确的道路。
最后,我认为《雍也第六》给我最大的启示是,一个人要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同时也要关注社会伦理,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读孔子《论语》,第六篇《雍也》有感(1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读孔子《论语》,第六篇《雍也》有感(12)下面我们学习的四段论述,是孔子关于教育,仁慈的思想。
这些充满了圣贤豁达的智慧,对于今天忙忙碌碌的我们现代人,仍然有着不可缺少的指导和启发。
【原文今译】一,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对于任何事物,懂得的人不如爱好的人,爱好的人不如乐此不疲的人。
”二,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说:“中等智能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中等智能以下的人,不可以与他谈论高深的道理。
”三,樊迟问知。
子曰:“务民之意,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
曰:“仁者先难而获,可谓仁矣。
”樊迟问怎样才算智慧聪明。
孔子说:“致力于使老百姓做事合情合理,尊敬鬼神却不要去接触它,这样可以说是聪明智慧的人了。
”又问怎么才算仁。
孔子说:“有仁德的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可以说仁者了。
”四,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智者乐,仁者寿。
”孔子说:“聪明人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活泼轻松;仁德人的快乐,就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聪明的人好动,仁德的人好静,;聪明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评析感想】一,这是关于教育的一句名言,孔子认为要把学问做好,并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世界上的人都想做好人好事,有很多人也知道该怎么做,道理都懂,可就是做不来,或者是不能坚持始终。
有许多事情能想得到,道理懂,身体力行时却做不来。
所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对做学问必须养成习惯,一日不可无它。
《学而》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那个“习”字就是“好之”。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爱好它,喜欢是喜欢,并不认为是生活中的一件乐趣。
锻炼身体学着打太极拳对身体有好处,但总没有天天去打麻将的人多,因为打麻将的人的视其为一乐,坐在那里快乐得很,而且乐此不疲。
要想在学问上有成就,就要进入“乐之”的境界。
论语第六章原文与解析
论语第六章原文与解析第一节:论语第六章原文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第二节:论语第六章解析论语第六章是孔子的话,主要谈论了做人的准则和行为规范。
下面对章节进行解析:1.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这句话强调了作为学子的基本行为准则。
孔子要求弟子在家中要孝顺父母,尽心尽力地侍奉父母。
而在外要以弟的姿态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长辈和上司。
2. “谨而信”:这句话强调了要以谨慎和诚信的态度对待他人。
无论是言行还是承诺,都要谨慎而不马虎,保持信守承诺的品德。
3. “泛爱众,而亲仁”:这句话表达了广泛地关爱众人的同时,更要亲近仁人。
孔子认为仁者对于社会的影响力更大,值得更多地亲近与学习。
4.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强调了在处理事务之余,要抽出时间学习文化知识。
孔子认为人的学习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不断充实自己。
综上所述,论语第六章传达了孔子对于人们在家庭、社会以及个人成长方面的要求和建议。
不仅要孝顺父母,尊重长辈,还要以谨慎和诚信的态度对待他人。
同时,要广泛地关爱他人,但更要亲近和学习仁德之人。
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要抽出时间用于学习,持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
总结:论语第六章是孔子对于做人的准则和行为规范的阐述。
通过对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对于孝顺、弟道、信用、仁爱以及学习的重要性的强调。
这些准则与规范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尊重传统文化,通过学习和实践,使这些价值观能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和传承。
论语六章的启示
论语六章的启示
《论语》第六章的启示如下:
1. 学习要有恒心和毅力:《论语》第六章中提到了多位学者的努力和毅力,如子夏不远千里来投靠孔子、子路夜学不倦等。
这告诉我们学习需要持之以恒,要有毅力和决心去钻研,才能取得进步。
2. 做事要有原则和道德:《论语》第六章提到了孔子对一些学生和学者的评价,如对子路的称赞、对颜回的指责。
这告诉我们做事要有原则和道德底线,要遵循正确的道德准则,以充实自己的内涵和修养。
3. 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论语》第六章中强调了学与行的关系,如子贡问学时孔子的回答、子路的行动等。
这告诉我们学到的知识要与实践相结合,要将学到的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4. 忠诚和敬业是成为好学者的必备品质:《论语》第六章中提到了多位忠诚和敬业的学生和学者,如子夏为孔子效力、子路尽心尽力等。
这告诉我们要成为优秀的学者,需要具备忠诚和敬业的品质,为人师表。
5. 学习要注重实用性和实效性:《论语》第六章中提到了许多实用性和实效性的学问,如丧礼的仪式、孔子的教育方法等。
这告诉我们学习要注重实际应用,要学以致用,学到的知识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总之,《论语》第六章的启示主要包括恒心和毅力、原则和道德、学与行相结合、忠诚和敬业、实用性和实效性等方面,这些启示对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论语十二章前六章读后感
论语十二章前六章读后感读了十二章的前六章,我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与孔子及其弟子们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
那些简短而深刻的语句,就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人生、对自我、对世界的新认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开篇的第一章,让我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和交友的喜悦,更让我明白了做人要有宽广的胸怀。
就拿学习来说吧,以前我总觉得学习是一件苦差事,每天都要背着沉重的书包,面对一堆堆的作业和考试,心里别提多烦躁了。
但是,当我真正静下心来,把学到的知识不断地复习、运用,我发现那种掌握新知识、解决难题后的成就感,简直无与伦比!就像我之前苦学数学的函数,一开始真的是一头雾水,公式怎么也记不住,题目更是做得一塌糊涂。
可是我没有放弃,每天都抽出时间来复习老师讲的内容,做相关的练习题。
慢慢地,那些复杂的函数图像在我脑海里越来越清晰,解题的思路也越来越顺畅。
当我在考试中顺利地做出那些曾经让我头疼的函数题时,心里那个高兴劲儿啊,就像大热天吃了一大口冰淇淋,爽到了心底!我这才真正体会到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含义。
再说交朋友这事儿。
我曾经特别羡慕那些朋友很多的人,觉得他们走到哪儿都有人陪着,热热闹闹的。
后来我发现,真正的朋友不是数量多,而是质量高。
有一次,我在参加一个兴趣小组活动时,认识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我们都喜欢绘画,一交流起来就停不下来,从喜欢的画家到绘画技巧,从创作的灵感来源到未来的梦想。
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学校,平时见面的机会不多,但是我们经常通过电话和网络交流彼此的新作品和想法。
每次和他聊天,我都觉得特别开心,仿佛有说不完的话。
这不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吗?哪怕不能经常见面,但是心灵的相通让这份友谊无比珍贵。
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对我的启发也很大。
以前,我要是做了一件好事或者取得了一点成绩,别人没注意到或者没表扬我,我心里就会有点失落,甚至会生闷气。
论语六章的启示
论语六章的启示
《论语》第六章是孔子对于学习和修身的一些教导和启示。
以下是此章节的一些重要启示:
1. 学习要有目的和目标:人生的意义在于学习和修身,人们应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不断努力去追求。
2. 学习要持之以恒: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要不断地进取、学习新知识、修正错误,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3. 学习要适应时代变化:孔子强调,时代在不断前进,学习者要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变化,开拓新的思维和方法。
4. 学习要脚踏实地:孔子讲究实际行动,他主张学习要和实践相结合,不能光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际经验。
5. 学习要有正向的影响力: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通过学习和修身可以影响并改变他人,使社会更加和谐和美好。
6. 人的修身要从小事做起:孔子强调,修身要从日常小事做起,如慎言、慎行,尊敬父母、师长等,通过这些小事的操守,才能在德行上有所提高。
总的来说,第六章的启示是要认真学习、不断进取,注重实际行动,适应时代变化,通过修身来影响他人和社会,以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论语.里仁篇》第六章的读后感1000字
《论语.里仁篇》第六章的读后感1000字第六章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本章主旨在于劝人好仁,行仁道,成为真正的君子。
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第二层次是“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第三层次是“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第一层次是陈述句,孔夫子讲了一个事实即他没有看到自我标榜好仁、恶不仁的人。
这里的好和恶是动词,表示喜欢和讨厌。
其实自我标榜某某某某的人,往往不是某某某某的人,往往那些不标榜什么的人才是什么样的人,这就是生活的辩*法。
这句话就是说“我没有看见过喜好仁道,厌恶不仁的人。
”现实中人人都是平常,人们也无法直观地看见这个人人格高尚,那个人人品低下。
事实上判断一个人关键在于这个人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判断者的价值标准。
儒家的价值标准就是仁义礼智信等等诸方面的儒家精神。
儒家在承认现实存在的前提下,高扬人的主体*,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身体力行地为民服务。
所以在第二层次上,夫子就说好仁者,没有什么能比这个更高尚的了,没有什么比好仁更好了。
君子成仁这是人的最高境界,而恶不仁就是为仁,不要使不仁的一些做法发生在自己身上。
这个层次说明了儒家的价值诉求在于日常的行动,以仁道指导人生实践。
第三个层次是孔子的谆谆教诲,耐心的鼓励。
意思是说:有朝一日人们决心致力于仁道的生活,我还没见到没有足够的力量的人的。
也许有力量不够的吧,但是我没有见到过啊。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颜回三月不违仁,普通人如果一日不违仁,还是可以做得到吧!孔子的两个“未见”解释了仁者如众,长于生活,不离生活,提升生活的个人努力。
仁者爱人是需要身心功夫的。
今天为人者、为官者如能守仁如即,爱仁如身,社会的公平正义不就容易实现了吗?所以,朱熹说:“夫子自言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论语学而第一第六章读书心得
论语学而第一第六章读书心得论语学而第一第六章读书心得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
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学而第一第六章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分享。
论语学而第一第六章读书心得1另外,《论语》中还有另两处相关的记载,我觉得更为重要。
一处是: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这里的兄弟可以做“朋友”理解。
我觉得,这一段语录对我们自身提出了要求。
友谊是需要双方共同建立的,我们不能只要求对方符合自己的要求,还要使自己能群,能让人接受。
要做到这一点,恭敬有礼是基本的条件。
此外,这段话还扩大了选择朋友的范围,提出了与人交往应有的气度。
我觉得子夏是相当有胸襟的。
当一个人能够自立于天地之间,视野已达到一定境界时,什么人不能容我成为他的朋友?同样,当一个人能够自立于天地之间,视野已达到一定境界时,什么人不能成为我的朋友?只要不超越道德底线,“四海之内皆兄弟”。
这一点可以和另一处对读:子夏之门人问交友于子张。
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论语学而第一第六章读书心得2读了《论语》一书,我感触很深,不但学到了许多知识,而且还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
所谓《论语》,即孔子及其弟子编纂的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它是我国一部最早的语录体散文,其作者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判家,还是我国第一个系统阐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深远影响。
《论语》一书是孔子学说的体现,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即“爱人”这是孔子认为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和品质。
论语1.6读后感
论语1.6读后感
《论语·学而》第六章读后感
《论语·学而》第六章是孔子对于学习的精辟论述,其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更是深入人心。
这一章不仅让我对学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
首先,“学而不思则罔”让我明白了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思考。
只有通过思考,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智慧。
否则,我们只是知识的搬运工,无法真正掌握其精髓。
其次,“思而不学则殆”让我明白了思考不能离开学习。
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思考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法深入。
只有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我们才能有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入的理解。
此外,这一章还让我明白了学习与思考的相互关系。
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深化。
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我们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提升自我。
在现实生活中,我也时常遇到这样的问题。
有时候,我会因为过于忙碌而忽略了学习;有时候,我会因为思考过多而忘记了学习。
但是,当我读到这一章时,我明白了自己的错误。
我开始更加注重学习与思考的结合,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考能力。
总之,《论语·学而》第六章让我受益匪浅。
它不仅让我对学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
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思考,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创造美好的未来。
论语读后感六
论语读后感16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这句话出自《论语》中为政篇内,意思是:一个人不讲信用,这样的人还能做什么呢?就好像大车没有、小车没有軏一样,它们靠什么行走呢?如今,信誉已成为一个人的无形资产,没有它,我们将寸步难行。
一个人的信誉千金难买,它既是一种品质的外在体现,也是无法衡量的财富。
我们的信誉决定了许多方面自己所处的地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等。
信誉即信用、名誉,一个守信的人,经过不断与别人交往,自己的信誉越来越高,那么人传人,名誉便有了。
这样的人,别人与他(她)交往时一定是愉快,放心的,同时。
寻求别人帮助时也一定会容易许多,别人少了猜疑、不安、担忧,自然会尽力帮助。
反之,不守信的人,只会在不断的成长中失去别人的信任,无论做什么,都不能顺利完成,“信誉破产”一定会成为绊脚石。
“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做不到或不确定的事别轻易答应。
”尽管别人表面上看去无所谓,心里却可能将你列为“失信人”。
我也曾违约过,且耽误了对方的时间,现在想起,不仅惭愧,且感到羞耻:一个人连守信诚诺都办不到,还能成什么事?我将自己以前的失约当作一种警示立于心中,并且引以为戒,保证自己对别人的承诺一定要达到,即使再有意外捣乱,也要遵守。
如果真有突发情况,实在脱不了身,就要严肃地向对方道歉,且要及时说明情况,征得谅解。
人若无信,举步维艰。
论语读后感17第一部分是《论语》与“对话录”。
《论语》书名之意说法不一,它主要记载的是孔门师徒言语形式的对话录。
论,是论纂之意;语,则为语言。
今人赵纪彬考证诸说,认为“论”字有整理、撰次之义,“语”是二人相等而说,有论难、答述之义,因此,论语就是整理、撰次的对话,《论语》一书就是对话录。
中、西方世界的文化源头都出现了相同的对话体。
一方面是这个媒介形塑的结果,纸质媒介的缺乏使口语交流成为主要的载体;另一方面是古典时代的人与人渴望沟通交流的需要使然,它并没有把人视为客化的一种认知对象,而是强调主体之间相互商量来涵咏人生。
论语6.6感悟
《论语》6.6的内容是:“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
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这句话的大意是,孔子在评论仲弓的时候说:“耕牛产下的牛犊长着红色的毛,角也长得整齐端正,人们虽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在于,孔子是以此来比喻仲弓虽然出身贫寒,但是才华横溢、品德高尚,是值得委以重任的。
孔子认为,人的出身并不应该成为限制其发展的因素,只要一个人有才华、有道德,就应该被重用。
这也反映了孔子一贯重视人的实际能力和道德品质,而不是仅仅看重人的社会地位和出身。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感悟:
首先,人的出身并不决定一切。
虽然一个人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地位可能会对其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这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一个人的才华、努力和道德品质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
因此,我们不应该因为一个人的出身而对其产生偏见或歧视。
其次,我们应该重视人的实际能力和道德品质。
在选拔人才时,我们应该以人的实际能力和道德品质为主要标准,而不是仅仅看重人的学历、经验或社会关系等表面因素。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选拔出真正有才华、有道德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最后,我们应该给予每个人平等的机会和尊重。
无论一个人的出身如何,我们都应该给予他们平等的机会和尊重,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一个更加公正、平等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第六章读后感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学习以及孝敬,是所有子女想二者兼得的。
因为学习可以使自己有所作为、有所成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孝敬,可以使老父老母不感到孤独,使他们心满意足。
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是说能赡养父母就行了,替他们买点补品,和他们一起聊天、吃饭,尽自己的一份孝忠。
但是,狗、马也都得到人的饲养,而他们也懂得回报——狗或许会帮助人打到更好的野味,马更忠心地效力于主人。
所以说,如果对父母没有诚恳的孝敬之心,就是不懂得回报,就是没心没肺,因为爸爸妈妈养了我们十多年,做了十多年的饭给我们吃,生病时给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而他们为我们所做的这一切,都没向我们要一分钱。
所以,不孝敬父母,甚至打骂父母,剥削父母的人,和动物有什么区别?甚至是猪狗不如,禽兽不如。
我之所以脏话连篇,是因为这简直是世上最不可容忍的事。
温习以往学过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不会遗忘学过的知识,日久天长,便会深深印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然而,进而学习和领会新的或尚未接触的知识,也是很重要的,因为与温习不断的咬合,新的知识存在脑海里,晚上温习时,便会把知识越来越清晰地烙印,直到想忘也忘不掉,并且触类旁通,这样的人就可以做他人的老师了。
这样的人温习旧的知识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和体会,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也会时常复习以前的知识,在
这个过程中只要用脑用心,就一定会发现之前没有发现的新东西,那是一种无比美妙的感觉,我们去试一试,总会发现它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