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论语》阅读专题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完整版)北京市高考语文【论语】专题复习(附答案)

(完整版)北京市高考语文【论语】专题复习(附答案)

复习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5、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复习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5、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复习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原文】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原文】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原文】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原文】6·25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原文】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常考知识点梳理及阅读训练题

《论语》常考知识点梳理及阅读训练题

《论语》常考知识点梳理及阅读训练题知识清单1、《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其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他们忧虑师道失传,首先商量起草以纪念老师。

2、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3、《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4、此作品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5、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6、《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

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不仅篇幅较长,而且注重记述,算得上一篇结构完整的记叙文,人物形象鲜明,思想倾向通过人物表情、动作、对话自然地显露出来,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7、《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

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人物形象★孔子: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今河南),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高考语文名著阅读《论语》专项练习题

高考语文名著阅读《论语》专项练习题

高考语文名著阅读《论语》专项练习题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学而》)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为政》)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公冶长》)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尧曰》)综合以上四则,请概括孔子主张统治者应该怎样对待人民?答案:①注重百姓利益,以恩惠仁爱养民,利民之所利。

②合理役使百姓,科学安排劳动的时间、情况和人。

③严肃认真地对待人民的事情。

④统治者以德垂范,以身作则。

⑤提拔好人以引领社会风气,并教导百姓中技能不够的人,让百姓自我激励。

参考译文: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学而》)季康子问:“要使百姓恭敬、忠诚并互相勉励,该怎么做?”孔子说:“如果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恭敬;如果你能孝顺父母、爱护幼小,他们就会忠诚;如果你能任用贤能之士,教育能力低下的人,他们就会互相勉励。

”(《为政》)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四个方面符合君子的标准:他待人处世很谦恭,侍奉国君很负责认真,养护百姓有恩惠,役使百姓合乎情理。

”(《公冶长》)孔子说:“引导民众按照他们要获得的利益去做,这不就是给民众恩惠而自己不耗费吗?选择民众能做的事让他们做,他们还会怨谁呢?”(《尧曰》)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请你结合下列两则论语,谈谈你对“贫而乐”的理解。

①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重难点篇目《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重难点篇目《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原文再现——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7.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

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8.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9.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10.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1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12.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理解性默写精选——1.【重庆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

2.【2023年江苏南京六校高三上学期联考】《论语·里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最能体现孔子对真理、信仰等迫切而热烈的追求。

3.【2022年河南郑州荥阳高三上学期开学考】孔子在《论语》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 《论语》 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

2024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 《论语》 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

2024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论语》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

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

世之学者,不能知也。

论者皆云:“孔门之徒,七十子之才,胜今之儒。

”此言妄也。

彼见孔子为师圣人传道必授异才故谓之殊。

夫古人之才,今人之才也。

今谓之英杰,古以为圣神,故谓七十子历世希有。

使当今有孔子之师,则斯世学者,皆颜、闵之徒也;使无孔子,则七十子之徒,今之儒生也。

何以验之?以学于孔子,不能极问也。

圣人之言,不能尽解;说道陈义,不能辄形。

不能辄形,宜问以发之;不能尽解,宜难以极之。

皋陶陈道帝舜之前,浅略未极。

禹问难之,浅言复深,略指复分。

盖起问难此说激而深切、触而著明也。

孔子笑子游之弦歌,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

自今案《论语》之文,孔子之言多若笑弦歌之辞,弟子寡若子游之难,故孔子之言遂结不解。

以七十子不能难,世之儒生,不能实道是非也。

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

问难之道,非必对圣人及生时也。

世之解说说人者,非必须圣人教告,乃敢言也。

苟有不晓解之问,追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谓问孔子之言,难其不解之文,世间弘才大知生,能答问、解难之人,必将贤吾世间难问之言是非。

(王充《论衡·卷九》)材料二:子之武城①,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②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篇》)[注]①武城:鲁国的城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南。

《论语·雍也》中说“子游为武城宰”,即做那里的县长。

②子游:孔子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高考语文名著阅读《论语》考点分类:分析思想内涵类

高考语文名著阅读《论语》考点分类:分析思想内涵类

分析思想内涵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完成小题。

(1)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述而》)(2)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述而》)(3)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泰伯》)从上面语录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2.下列对《论语》中几句涉及“仁”的句子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孔子认为仁德是人们内心对道德的追求,而礼、乐是外在的表现,因而没有仁德的人就会违背礼、乐的要求而做出僭越的行为。

B.“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论语·里仁》)孔子认为人没有仁德就会迷失自我,不能拥有平和的心态以及矢志不移的志向,所以他们不可以长久地处于贫困或安乐的境地。

C.“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孔子认为人不能在饮食上违背仁德,尤其是在仓促之间和颠沛流离之时更要在饮食这样的小事上坚守人生准则,保持做人节操。

D.“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孔子认为只有心怀仁德的人才会用一颗公允、无私的心去观察他人,明辨是非与善恶,公平、公正、客观地喜爱人,或厌恶人。

3.阅读下面两则《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①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论语·子路》)材料二:子贡问:“师②与商③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注]①狷:性情耿介,不肯同流合污。

②师:颛孙师,字子张,孔子的学生。

③商:卜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

两则语录都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请结合其中一则简要说明。

4.《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阅读时不要把各章节割裂开,而要把《论语》当作整本书来读。

高考语文总复习名著专题03:《论语》知识梳理(学生)

高考语文总复习名著专题03:《论语》知识梳理(学生)

《论语》知识梳理一、关于《论语》的重要内容梳理:1、“礼和仁”。

孔子生活在春秋中晚期,当时,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在商周的社会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一套完整的礼制已经逐渐丧失,但是适合社会发展的,新的礼制还没有形成。

战乱纷飞、诸侯争霸,孔子反对以政治高压、残酷刑法来强迫人民服从。

孔子所强调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所强调的“仁”,是一种道德规范。

从现实看,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

孔子所阐述的“礼”核心可以理解为“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是“正名”的主张。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正名”的内容。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一部《论语》中,讲到“仁”的超过100处,但是在不用的情境,孔子对“仁”解释也是不同的。

从整体精神来把握的话,《论语》中有关“仁”的解释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类型一:“仁者爱人”,对“仁“的原有意义进行确认和继承;类型二:“克己复礼为仁”,对“仁”这个概念进行扩了扩展和提升,提出仁爱之心必须从爱亲人开始培养,也从另一面体现了做人的根本道理。

类型三:“泛爱众而亲仁”,要把对家庭的亲情、血缘之爱扩展为对朋友的友爱,对社会的博爱;类型四:“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为人民大众谋福利,能为他们带来实际的利益和好处,这种“仁”是最高境界,也是“圣”的境界。

2、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影响:“因材施教”是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在历史上首先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在教学上,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之间互相问对、讨论的情况。

关于教育的作用,按“克己复礼为仁”说法,培养具有弘道和行道志向的,德才兼备的君子或者志士,这是孔子对“人才”评价的重要指标。

孔子认为,一个教师必须掌握学生在学习上常犯的四种心理表现:广泛而不精,知识面过窄,把学习看得太容易,有畏难情绪,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特点,才能给予帮助和补救。

2022年高考语文《论语》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解析

2022年高考语文《论语》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解析

2022年高考语文《论语》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解析2021慈溪中学高三月考(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21~22 题。

6分一子贡曰:“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论语·颜渊》)二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

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

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

《韩非子·解老》)21. 同样谈及外在文饰与内在本质的关系,子贡和韩非子的观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2分子贡:韩非子:22. 子贡和韩非子的“文质观”,你更认同哪一个?请谈谈你的看法。

4分21.子贡:文质并重(1分,意对即可)。

韩非子:质胜文(或至美之质无需文饰或不美之质才需文饰)(1分,意对即可)。

22.参考示例1:我更认同子贡的观点(1分。

美好的外形如果离开了纯真朴实的内在,那就是徒有其表;纯真朴实的内在如果不配以美好的外形,那就显得不美(1分。

孔子也说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万物文不离质,质不离文,文质并举,才堪称完美(1分。

而韩非子将文与质截然对立,互不共存,那是错误的(1分。

参考示例2:我更认同韩非子的观点(1分。

质,是万事万物最本质的根本,最美的质无需美好的外饰;只有不美的质才用美好的外饰来遮掩(1分。

如果不求质而一味追求文,那就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甚至大搞形式主义,这是极为有害的(1分。

子贡将文与质并重,没有分清本末主次,没有看到两点之中有重点,这是错误的(1分。

【评分说明:观点1分,至少两点理由2分,驳斥另一方观点1分】2021东阳中学暑假质检(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

6分【甲】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乙】布衣循私利而誉之,世主听虚声①而礼之,礼之所在,利必加焉。

百姓循私害而訾②之,世主壅于俗③而贱之,贱之所在,害必加焉。

《论语》复习资料

《论语》复习资料

《论语》复习资料《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记录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

在中国古代,读《论语》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

如今,虽然社会发展迅速,但《论语》的价值仍然不可忽视。

下面,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些《论语》的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第一部分:《论语》的背景和作者《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它的作者是孔子及其弟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记录了他的言行,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

第二部分:《论语》的内容和主题《论语》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和言行。

其中,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是《论语》的核心内容。

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仁爱、诚信、孝顺等美德,倡导学习和实践,追求道德和智慧的完美统一。

《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教育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第三部分:《论语》的学习方法学习《论语》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我们应该从整体上把握《论语》的思想体系和教育理念,理解孔子的核心价值观。

其次,我们可以选择一些重要的章节和篇目进行重点阅读和分析,深入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

同时,我们还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将《论语》中的思想与现实社会相结合,思考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加深对《论语》的理解和把握。

第四部分:《论语》的现实意义虽然《论语》是古代的著作,但它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我们现代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仁爱、诚信、孝顺等美德,这些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孔子倡导学习和实践,追求道德和智慧的完美统一,这对我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论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一:为政以德二、重要思想陈述(1)“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

“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

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A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B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后人评价:孔子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

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用道德标准来规范统治者和百姓的行为,以维护社会性稳定,有积极意义。

)(2)“民生与教化”: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

子贡问政时,孔子先强调“足食”再强调“教之”。

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3)“先富后教”: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

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

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孔子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重视人的基本准则。

(4)“均无贫”与“均贫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是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一致,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

三、课后练习训练1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死和祭祀。

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

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名著阅读《论语》

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名著阅读《论语》

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名著阅读《论语》孔子之前的西周时期是典型的“王”文化和贵族文化,“民”是不能参与其间的。

再往前的殷商时期,推崇的是“神权”与“王权”,“民”更没有什么权力,没有任何话语权。

但是到了东周后,诸侯国间征战不断,“城头变幻大王旗”司空见惯,文化和学术开始下移,其根本原因是原有的等级关系发生了变化。

有的王公贵族一夕之间成了庶民,而有的平民运用自己的文化知识挤进了上层社会。

这对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既为包括孔子在内的先秦诸子“群雄并起”创造了社会条件,也为他们传播文化,树“人”立“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孟子甚至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

《论语》的精髓在于人的发现和探索,在于托起了一个大写的“人”。

这个“人”是孔子及其门生所创的,具有原典性、历史性、广阔性、深邃性的特点,当然,这同《论语》产生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是分不开的。

生于乱世的孔子及其门生当时所处的是一个“礼崩乐坏”、政治失范、价值失范、规则失范、豪强征伐、生灵涂炭、流血漂橹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伦理纲常缺失,使生活异常混乱复杂。

所以,孔子及其门生十分怀念西周初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礼制有序的日子。

他们主张以积极进取的中庸态度和超越现世的理性精神去追寻和发现“人”,去构思一个理想的大同世界。

记述周“礼”,是在寻找人性的位置,但是孔子又不拘泥于周礼,因为周“礼”讲的是“先王之道”,忧的是“君”和“位”,而孔子忧的却是人之“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篇》),指的是人不能受“道”的左右和限制,应该积极地去发现道,弘扬道,后世孟子又将其演绎为“忧国”“忧民”。

在教育上,西周时期是“学在官府”,但是到了东周,私学已经成为一时风气。

孔子周游列国之后回到鲁国,开坛授徒,有弟子三千。

孔子最为可贵的是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不分等级贵贱和贫富,都可通过学习成为一个“人”,这一点完全背叛了周“礼”。

《论语》高考语文复习提纲

《论语》高考语文复习提纲

《论语》高考语文复习提纲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儒家学派代表性的文化遗产。

考生们在高考中要对《论语》有着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下面给出《论语》高考语文复习提纲,以供考生们参考:
1.《论语》的背景和作者
1.1儒家学派的兴起和发展
1.2孔子及其思想的影响
2.《论语》的主要内容和体裁
2.1《论语》的组成结构和篇章特点
2.2《论语》的内容概述和主题思想
2.3《论语》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3.《论语》中重要章节和人物特点
3.1《学而》、《为政》、《八佾》等重要章节的解读
3.2孔子、子路、子贡等重要人物的思想特点和形象描写
3.3孔子的教育理念和道德观念
4.《论语》中的经典名句解析
4.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5.1《论语》中的道德规范和人际关系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5.2孔子的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发展的关系
5.3《论语》中的品德修养和个人发展的智慧借鉴
6.阅读和解析《论语》中的典例
6.1分析典例的背景和意义
6.2解读典例中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6.3总结典例对于人们思考和行为的启示
7.与其他经典著作的关系
7.2《论语》与《道德经》、《庄子》等道家经典的异同
7.3《论语》与《荀子》、《孟子》等其他儒家经典的互补与对话
8.学会运用《论语》里的智慧
8.1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论语》中的道德原则
8.2通过对《论语》的深入学习,提高自己的思考和品德能力
8.3探索“学而不厌”和“知行合一”的实践方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论语》十二章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论语》十二章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论语》十二章一、基础夯实而正.焉,可谓好(第1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学也已。

”(《学而》)(第2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第3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第4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就()②有道()③正()④而() ⑤喻()答案①靠近②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③形容词作动词,匡正④如果⑤知晓,明白2.理解性默写①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吃饭、居住、做事和说话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以后,还要求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认为君子做事要敏捷、迅速,但说话要谨慎。

②《〈论语〉十二章》中,反映“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敏于事而慎于言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第5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然后君子。

”(《雍也》) (第6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第7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虽覆一篑,进,吾往(第8章)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也。

”(《子罕》)(第9章)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3.解释加点的词语①文()②野()③史()④文质彬彬() ⑤已() ⑥篑()⑦平地()答案①华美,文采②粗野,鄙俗③虚饰,浮夸④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⑤停止⑥盛土的竹筐⑦填平洼地4.理解性默写①《〈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语文《论语-学以致其道》专题复习

高考语文《论语-学以致其道》专题复习

高考语文《论语-学以致其道》专题复习㈠梳理积累班级:学号:姓名:㈠梳理积累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1、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2、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3、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实词(解释并指出用法)1、百工居肆.以成其事()2、君子学以致.其道()3、君子忧道.不忧贫()4、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5、就有道...而正.焉。

()6、贤贤易...色()7、敏.于事而慎于言()8不迁怒,不贰过.()9、食无求饱.()10、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11、博学而笃.志()12、切.问而近.思()13、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实词(指出古义和今义)1、君子学以致..其道。

()2、古之学者..为己()3、古之学者为己..()4、无为小人..儒()5、夫子至于..是邦也()虚词(指出意义和用法)1、君子学以.致其道()2、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嫁()3、敏于.事而慎于言()4、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5、女为.君子儒()6、与朋友交言而.有信()7、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8、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9、攻乎.异端,斯害也己()10、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11、仲尼焉.学()12、魏公孙朝问于.子贡曰()13、莫不有文武之道焉.()14、夫子焉.不学()15、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16、博学而.笃志()固定结构(指明意义)1、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特殊句式(指出句式特点)1、敏于事而慎于言()2、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3、子禽问于子贡曰()4、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5、而亦何常师之有?()6、小人哉,樊须也!()(二)温故而知新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句子中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百工居肆以成其事B.敏于事而慎于言C.诲女知之乎?D.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耕也,馁.在其中矣(气馁)B.敏.于事而慎于言(勤勉)C.事君能致.其身(获得)D.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市场)3、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君子学以致其道A.君子以文会友B.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C.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D.好古,敏以求之也4、对下列句子“焉”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②莫不有文武之道焉③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④仲尼焉学?A.①②同,③④不同B.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 ①②不同,③④同5、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博学而笃志A.敏于事而慎于言B.就有道而正焉C.我非生而知之者D.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贤.贤易色A.春风又绿.江南岸B.而耻.恶衣恶食者C.事父母能竭.其力D.就有道而正.焉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君子食无求饱……可谓好学..也已B.攻乎异端..,斯害也已C.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D.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8、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求学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求学的人求学则是为了向别人炫耀。

高考语文《论语-知其不可而为之》专题复习

高考语文《论语-知其不可而为之》专题复习

高考语文《论语-知其不可而为之》专题复习班级:学号:姓名:㈠梳理积累通假字1.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2.植其杖而芸.()3.使子路反.见之()实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1.以吾从大夫..之后()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3.子见夫子..乎()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5.凤鸟不至,河.不出图()6.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7.夫执舆.者为谁?()8.子路从而后.()9.止.子路宿()10.见.其二子焉()11.欲洁.其身,而乱大伦()12.杀鸡为黍而食.之()1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14.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15.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16.植.其杖而芸()17.鄙.哉,硁硁乎()18.斯己.而已矣()19.果哉!末之难.矣()虚词1.以.吾从大夫之后()2.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3.子路行,以.告()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5.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6.是鲁孔丘与.()7.孔子沐浴而.朝()8.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9.今之从政者殆而.()10.子路从而.后()11.植其杖而.芸()12.子路拱而.立()13.晨门曰:“奚.自?”()固定结构1.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2.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特殊句式1.告于哀公曰。

()2.子路宿于石门。

()3.子击磬于卫。

()4.则何以哉?()5.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6.晨门曰:“奚自?”()7.莫己知也()8.有心哉,击磬乎!()㈡温故知新一、选择题。

(每题3分,共24分)【】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B.植其杖而芸C.深则厉,浅则揭 D.使子路反见之【】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过:拜访 B.夫执舆.者为谁舆:驾车C.果哉!末之难.矣难:辩驳 D.鄙.哉,硁硁乎鄙:偏狭【】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今之从政..而朝..者殆而 B.孔子沐浴C.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后,遇丈人..焉 D.子路从而【】4.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之.三子告,不可孔子过之.B.不得与.之言今由与.求也相夫子C.以.吾从大夫之后以.杖荷蓧 D.使子路问津焉.见其二子焉.【】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止.子路宿 B.往者不可谏.C.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D.见.其儿子焉【】6.下列各句,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莫己知也 B.晨门曰:“奚自?”C.有心哉,击磬乎! D.则何以哉?【】7.下列对课文语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论语十二章》2024年高考语文课内古诗文要点梳理与素材积累(全国通用)

《论语十二章》2024年高考语文课内古诗文要点梳理与素材积累(全国通用)

《论语十二章》知识梳理成语、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挖空练习、作文素材等一、相关成语1.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意思是说,只要2.耳提面命:拉着耳朵,面对面地教导。

形容恳切地教诲。

3.三十而立:人在三十岁左右开始成熟,可以自立于社会,有所成就。

4.温故知新:温:温习,复习。

故:旧的,指已学过的知识。

也作“温故而知新”。

①复习已学过的知识,会有新的体会和理解。

②指通过回忆过去,吸取历史经验,给认识现在提供参考。

5.不亦乐乎:原意是“不也是很快乐的吗?”现常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6.不舍昼夜:日夜不停、持续不断。

7.择善而从:从:跟从。

选择好的去遵循或学习。

8.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9.逝者如斯:逝者:指流逝的时光。

斯:这,借指流水。

比喻时光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10.一箪一瓢:原为孔子赞美颜回安贫乐道之语。

后用以比喻生活清苦。

11.博学笃志:广泛学习而意志坚定。

12.见贤思齐:指见到有才德的人就想着与他齐平。

13.文质彬彬: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14.任重道远:比喻肩负的责任重大,并需要长期的艰苦努力。

15.死而后已:意思是死了以后才罢手。

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生。

16.智者不惑:有智慧的人不易被迷惑。

17.兴观群怨:意思是指诗的社会功能。

18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

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迫切。

19为山止篑:比喻功败垂成。

20.一篑之功:功前的最后一筐土,比喻成功前的最后一分努力。

21.克己复礼:严格约束自己,使一言一行都合于礼。

二、文化常识1.孔子:名孔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他的教育思想是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孔子的主张是:“仁、义、礼、智、信”;孔子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易》、《春秋》、《乐》被后人称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圣人、至圣”,与孟子并称为“孔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论语》阅读专题复习资料
总体把握:宏观上:构建《论语》章节内容知识网
孔子的德政观
一、课文梳理
1、总述:“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和执政方法提出的要求。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以达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效果。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垂拱而治)与老子的“无为而治”的区别
2、具体做法:
(1)富民(“使民以时”“均无贫”“减轻赋税”)
★“均无贫”和“均贫富”的区别
(2)教民(百姓顺服、社会稳定、政权巩固)
★“先富后教”与“去食留信”是否矛盾?
(3)正己(“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临之以庄”“孝慈”)
(4)举贤(“举善而教不能”,辅佐君王实现德政、礼治)
3、核心思想:以民为本,以身作则。

二、针对训练
1、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见《创新方案》P100)
2、以孔子的德政思想为标准来看待我们这个现实,你觉得我们这个现实如何?以我们的现实看孔子的德政思想,你觉得孔子的德政思想有什么价值或不足?
参考答案:问一:抓住孔子德政思想的四个方面来说。

(富民、教民、正己、举贤)
问二:价值——同样抓住孔子德政思想的四个方面来说。

(1)孔子认为统治者的道德素质关系到整个社
会道德风尚的好坏,甚至影响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对今天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正己)(2)孔子尊贤使能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治理国家的客观要求。

对我们建立行之有效的干部选拔、任免和监督制度,有指导意义。

(举贤)(3)孔子强调先富民后教民,不只明确了道德教化的前提是物质生活的满足,更揭示了“富而后必教”的理念。

我国目前的道德文化建设、人文教化提升的理念与之相一致。

(富民、教民)
不足——过度强调道德感化的作用,对人的约束力不够,因此,有其局限性。

3、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有若建议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参考答案:实行减轻赋税的政策。

(2)结合哀公与有若的对话背景,简要分析有若的观点中所包含的儒家德政思想。

参考答案:年成不好时应减轻赋税,使百姓能够生存,这样才对君主有利。

有若的观点体现了儒家在对待君、民关系上,主张重视民生、体恤百姓以巩固统治的思想。

孔子的礼治观
一、课文梳理
1、背景原因:礼崩乐坏,天下无道(“八佾舞于庭”“觚不觚”)
2、礼的内涵:
(1)制度上的“礼”:“复礼”,即恢复“周礼”,恢复等级秩序。

(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即各安其位、各守本分)
(2)个人的“礼“:“克己”,即个人以“礼”为规范,不违规逾矩。

(孝悌是根本)★为什么说“孝悌是根本”?
★如何做到“孝悌”——“色难”(孝应发自内心,仁),“守三年之丧”(外在形式,礼)
3、礼与仁的关系:仁是礼的核心、基础,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和目的。

二、针对训练
1、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
(见《创新方案》P100)
2、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2.11)
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3分)
参考答案: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孔子的处世观
一、课文梳理:
1、孔子的政治品格:知其不可而为之(入世)
2、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荷蒉者(避世)
▲孔子对楚狂接舆等人的态度:敬慕楚狂接舆等人对孔子的态度:讽刺、否定、惋惜、敬仰
3、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评价:
正面评价:1、这是一种坚持不懈、执着追求、百折不回的精神;2、是强烈的社会、历史、政治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担当精神;3、是奉献精神、献身精神、牺牲精神;4、深重的忧患意识;5、从政的高度自信;6、青史留名、建功立业的人生追求。

反面评价:1、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不能自欺欺人;2、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以退为进;3、明知不可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牺牲;4、有时,一条道路行不通,换一条道路重新开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也许能获得更大的战功,要学会变通,何必固执地撞得头破血流最终一无所获呢?
二、针对训练
举例说说“入世”与“避世”这两种处世观在历史上的影响。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孔子的人生价值观(一)仁者爱人
一、课文梳理
1、“仁”的根本:孝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2、“仁”的内涵: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对人对事尽心竭力,积极为人(自己想
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待人仁爱宽厚,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3、“仁”的理想效果: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老人安逸,让朋友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爱)。

“仁”的最高境界:“圣”(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4、“仁”的最高标准:看一个人是不是“仁者”,不能过于注重小信小节,要看他是否对社会、对百姓作出了贡献。

5、“仁”的具体表现:重人不重财,人道主义思想;同情之心,恻隐之心;关爱生命,猎取有度。

6、小结:“仁”,首先指一种情感,即“爱人”。

从父子、兄弟间的亲情出发,由此推己及人,即所谓的“忠恕之道”,由此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

从而形成一种道德风尚。

二、针对训练
1、孔子的对“仁”的实践主张和墨子的“兼相爱”有何区别?
(见《创新方案》P102“仁爱”与“兼爱”)
2、帮助他人,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但反观今日一些现象,令人发指。

陕西一孩子溺水,家长叫来打捞队,打捞队却先与家长谈价钱,再谈救人。

2010年末,福州一八旬老人摔倒路旁,一位好心女子向前搀扶,却被人“好心”劝阻,等等。

现代社会为他人做事就这么难吗?
上述现象符合孔子的思想吗?请简要说明。

(3分)
参考答案:不符合。

孔子强调“忠恕”是待人的基本原则,要做一个仁爱之人。

“忠”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材料中的打捞队只想着自己的利益,毫无为人之心;“好心女子”虽有为人之意,却不尽心、积极。

他们这样的行为既不能尽心对人,更谈不上推己及人,违背了孔子的“忠恕”和“仁者爱人”的思想。

孔子的人生价值观(二)君子的道德修养
一、课文梳理
1、“文质之辩”
2、君子:文(外在表现):温和、严肃、庄重、安详
质(内在修养):德才兼备(道、德、仁、艺、义、礼、孙、信)
杀身成仁//见利思义、重义轻利//安贫乐道、乐天知命
动静相宜、智仁双全//心胸开阔、意志坚毅
小人:求生害仁、见利忘义、耻恶衣恶食、患得患失
二、重点巩固——孔子的义利观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16)
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课外选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