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简介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的时间划分方式,依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阶段,并用特定的名称来表示每个阶段。
这些节气既标志着农事活动的时间节点,又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
以下是对二十四节气的含义进行简要介绍。
立春: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首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2月3日或4日。
立春标志着春季开始,万物复苏,天气逐渐变暖。
雨水:雨水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2月18日或19日。
雨水时节,降雨增多,露水也开始出现,预示着气温的回升。
惊蛰:惊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3月5日或6日。
惊蛰的名称源自“昆虫惊醒”,意味着春雷初鸣,万物苏醒。
春分:春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3月20日或21日。
春分时节,白昼和黑夜的时间相等,天空明朗。
清明: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4月4日或5日。
清明时节,春风吹动,天气渐暖,是扫墓祭祖的重要时刻。
谷雨:谷雨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4月19日或20日。
谷雨表示春雨丰沛,有助于作物的生长和发展。
月5日或6日。
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
小满:小满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5月20日或21日。
小满时节,作物开始结实,表示农作物的小麦等将成熟。
芒种:芒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6月5日或6日。
芒种是收割谷物的时节,也标志着夏季农作物的种植阶段。
夏至:夏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6月21日或22日。
夏至时,白天最长,黑夜最短,意味着夏季进一步加深。
小暑: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7月7日或8日。
小暑时节,气温高,且多雷雨,舒适的夏季真正开始。
大暑: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7月22日或23日。
大暑时期,气温最高,常常出现高温天气。
二十四节气习俗
消夏避伏
夏至之后,天气进入最炎热的阶段, 人们会采取各种措施消夏避伏,如吃 冷饮、扇扇子、洗冷水澡等。
饮食养生
夏至时节应多吃苦味食物以养心,同 时要注意补充水分和无机盐,避免中 暑。
冬至饺子夏至面
夏至这天,很多地方有吃面的习俗, 寓意长长久久、健健康康。
小暑大暑时节防暑降温措施
小暑晒伏
饮伏茶、吃伏羊
春季节气习俗
立春习俗及文化内涵
咬春
吃春饼、春卷、萝卜等,寓意迎 接春天的到来。
贴宜春字画
在门上贴“宜春”二字或绘制春牛 图等,寄托着对春天的美好期望。
祭祖祭神
部分地区会举行祭祖祭神活动,祈 求祖先和神灵保佑新的一年平安顺 利。
雨水时节民间风俗活动
01
02
03
回娘家
出嫁的女儿会带着礼物回 娘家拜望父母,感谢父母 的养育之恩。
04
CATALOGUE
秋季节气习俗
立秋习俗及收获庆祝
贴秋膘: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 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 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 简单,两三个月下来,通常就会出现 大麻烦:体重大都要减少一些。秋风 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 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 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 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 ,“以肉贴膘”。
小雪大雪时节腌制腊肉活动
腌制腊肉
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 ,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人们将猪肉 用食盐、花椒等香料腌制后,挂在火 炉旁熏烤,制成腊肉,以迎接新年。
品尝美食
大雪时节,人们开始品尝各种美食, 如红烧肉、腊肠、烤鸭等,以补充身 体所需的热量和营养。
冬至习俗与家庭团聚
冬至习俗
二十四节气简介
雨生百谷 4 月 1 9 - 2 0 日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5月5-6日
夏季的开始
气候特点:炎暑将临,雷雨增多。
风俗活动:
斗蛋游戏、尝新活动。
农事活动:
已成熟的作物,要及时抢晴收割。
三候:
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5月20-22日
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饱满
农事活动: 防治虫害、预防暴雨。
风俗活动: 冬泳、贺冬。
农事活动: 耕肥水管理、做好防冻措施。
三 候: 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
11月7-8日
冬季的开始
气
候
特
点
:
冷
空
气
11月22-23日
南
风俗活动:腌制腊
下
,
肉。
气
温
下
开
农事活动:贮藏蔬菜、农闲副
降 。
业。
始
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
下
降;三候闭塞而成冬。
雪
风俗活动:观赏封河、腌制“咸 货”。
事抢 活收
抢
动种
, 抗 旱 排 涝 。
7月22-23日
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气候特点:高温酷热。
三
腐 草
候
为
萤
;
土
润
溽
暑
;
大
雨
时
行
。
风俗活动: 晒秋节、秋忙会、贴秋膘。
农事活动: 做好整地、施肥的准备、晒秋。
三候: 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
8月6-9日
秋季的开始
气候特点:天气逐渐凉爽,秋老 虎。
8月22-24日
三候: 苦菜秀;靡草死;麦秋至。
二十四节气简介
二十四节气简介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时段,每个节气代表着不同的气候特征和自然现象,也反映了中国农耕文明和人们对于季节变化的认识与感悟。
本文将为大家简要介绍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内容和民俗活动。
一、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的2月3日或4日。
立春表示阳光开始向北移动,寒冷的冬天即将过去,春天的希望即将到来。
此时的天气仍然寒冷,但人们开始为即将到来的春天做准备,春耕春种的季节即将开始。
二、雨水雨水是指降水量增多的时候,出现在公历的2月18日或19日。
此时天气逐渐回暖,春雨细雨频繁出现。
这是春天的转折点,一方面为大地带来了充足的水分,为作物生长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也标志着农民们快要开始春耕准备了。
三、惊蛰惊蛰常出现在公历的3月5日或6日,这一天的阳光明媚,温暖的春风吹拂,蛰伏在土中的昆虫开始苏醒。
此时农民开始忙碌起来,准备播种,各种昆虫也开始复苏活动。
四、春分春分通常发生在公历的3月20日或21日,是春天的一个重要节点。
这天白昼和黑夜的时间相等,并且太阳直射点到达赤道上,对半球各个地方阳光的照射角度均匀。
此时温度逐渐回升,万物开始复苏,大地呈现出勃勃生机的景象。
五、清明清明节出现在公历的4月4日或5日,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之一。
此时正值春季,在天气变暖的时候人们踏青、探亲访友、祭祖扫墓。
清明节还有扫墓、踏青等许多民俗活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六、谷雨谷雨通常出现在公历的4月19日或20日,此时的天气逐渐转暖,雨水充沛,对农作物生长有利。
通过这个节气,人们意识到夏季即将来临,开始对田地进行水田的整治和灌溉工作,为夏秋作物的生长做准备。
七、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一般出现在公历的5月4日或5日。
此时气温回升,进入炎热的季节,正是农作物生长迅速的时候。
夏季充满了阳光和热量,人们开始采摘水果、野餐等户外活动。
二十四节气简介
二十四节气简介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是自然界中最为明显的周期性变化。
而中国传统文化,以观察太阳的位置和天文现象为基础,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以表示不同季节中特定的天气和物候现象。
这些节气承载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和民间传统习俗,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本文将简要介绍二十四节气及其特点。
立春:立春标志着冬季的结束和春季的开始。
天气逐渐回暖,大地开始复苏,万物焕发生机。
雨水:在雨水时节,多雨天气逐渐增多,开始有雨水浇灌农田,助长春作物的生长。
惊蛰:惊蛰意味着春雷开始响起,冰雪融化,春意渐浓,万物开始苏醒。
春分:春分是昼夜均匀的日子,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天气逐渐转暖。
清明:清明时节,气温回升,大地一片绿意盎然,人们开始扫墓祭祀,感慨生命的短暂。
谷雨:谷雨时节,是大地迎来丰收的前奏,也是田间农作物生长最为关键的时期。
立夏: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到来,气温明显升高,人们开始穿上夏装,准备迎接炎热的夏天。
小满:小满时节,作物开始结小穗,草木枝繁叶茂,大地一片生机盎然。
芒种:芒种时节,农作物开始抽穗,麦类作物如麦子、高梁等进入成熟期。
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时刻,也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开始,气温达到全年最高点。
小暑:小暑意味着酷暑的开始,气温继续攀升,人们开始采取一些清凉降温的措施。
大暑:大暑时节,酷热难耐,人们要注意防暑降温,以及防范疾病的发生。
立秋:立秋标志着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虽然气温还较高,但已能感受到秋天的气息。
处暑:处暑时节,已经渐渐凉爽起来,人们可以逐渐放下防暑准备,享受凉爽的温度。
白露:白露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天气逐渐转凉,清晨的露水增多。
秋分:秋分是昼夜平分的一天,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线上,标志着秋季气温不断下降。
寒露:寒露时节,天气渐冷,晨间有露水出现,进入冷秋的阶段。
霜降:霜降意味着初霜的出现,冷空气逐渐增多,天气寒冷,大地开始降温。
立冬:立冬标志着冬季正式来临,气温急剧下降,人们开始增添冬装。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1、立春:是春季开始的节气,表示严冬已经过去,气温开始回升。
2、雨水: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冰消雪化,气温回升,湿度增大,雨水渐多。
3、惊蛰: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土里的冬眠动物将苏醒。
4、春分:这天南北半球昼夜相等,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
5、清明:清明时节天气渐暖,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均匀气温上升到10度以上,长江流域气温更高。
北方草木发芽返青,南方大地已披上绿装。
6、谷雨:谷雨时气温、地温都已稳定升高,雨水增多,有利于五谷生长,故有“雨生百谷”之说。
7、立夏:表示春去夏来,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
8、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9、芒种:指有芒的麦类和蚕豌豆等夏收作物,在这个节气里即将成熟,也到了采收留种时。
10、夏至:夏至时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阳最高。
此时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
11、小暑:此时天气已经很热了,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
12、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勤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
13、立秋:立秋指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
14、处暑:处暑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15、白露:白露时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
16、秋分:秋分这一天同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
17、寒露: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多且气温更低了。
18、霜降: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19、立冬:立冬是冬季的开始。
20、小雪:小雪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
21、大雪:大雪前后,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了。
二十四节气简介
二十四节气简介一、春1、1立春立春就是二十四节气之首。
自秦代以来,古人就以立春作为春季得起点,甚至新年得开始。
春归人间,温风解冻,草本先知,大自然与人类一起希冀着春天得来临。
1、2雨水雨水时节,鸿雁北归,雨雾初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正月中,天一生水。
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润物无声得好雨过后,烹茶燃香,临窗小坐,微微凉意中已能嗅到大地回暖得气息.1、3惊蛰惊蛰古称“启蛰”,后来为了避汉景帝刘启得名讳而改为“惊蛰”.此时春雷乍响,草间蛰虫潜出,万物生长得时节开启了帷幕。
北方迎来春耕农忙,人们正用辛勤劳作换取年尾得收成。
1、4春分仲春时节,繁花似锦,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煦暖得春天.汉代《春秋繁露》记载:“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在赤道线上,昼夜长度相等。
玄鸟梁间,春与景明里,人们重又活跃在田野河畔。
1、5清明“万物皆洁齐而清明"。
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与节气共通得就就是“清明”.在此时祭祖扫墓得风俗,相传就是来源于古代帝王得“墓祭之礼”。
天朗气清,桃花盛开,正就是踏青插柳、游园赏花得好时节。
1、6谷雨谷雨就是春季得最后一个节气,也就是牡丹花盛开得季节。
在明代《群芳谱》中写道:“谷雨,谷得雨而生也。
"此时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得滋润,因此有“春雨贵如油”得说法。
二、夏2、1立夏《吕氏春秋》记载:“立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于南郊”。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此时北斗七星得柄指向东南方.在“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得暮春初夏,开启了虫与草得时节,大自然正蓄积着能量,等待热情得释放。
2、2小满小满未满,就是麦类作物开始灌浆,尚未成熟之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丽日暖风之中,或许清粥小菜、桃李瓜果即可带来小小得满足。
3、3芒种“芒种”二字所反映得就是农业物象,此时正就是有芒类作物成熟,亟待抢收得季节。
中国二十四节气简介以及二十四节气记忆歌
中国二十四节气简介以及二十四节气记忆歌(24节气歌)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简介立春: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5月5日或6日“立夏”。
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10月8日前后。
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10月23日前后为“寒露”,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的传统节气系统,它以太阳视黄经划分一年四季,每个季节分为六个节气,共计二十四个节气。
这些节气与我国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代表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对季节变化的观察和认识。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农事活动的指导,也是人们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及其含义以下是二十四节气及其含义的详细介绍:春季1.立春:立春标志着春季的开始,意味着寒冬将过去,春天即将来临。
2.雨水:雨水节气是指入春后大地开始融化,天气变暖,降雨增多。
3.惊蛰:惊蛰标志着春季蓬勃生长的开始,万物苏醒,昆虫开始振翅飞舞。
夏季4.清明:清明节气是表示春天已经进入尾声,万物开始复苏,清明时节祭祀先人的时刻。
5.谷雨:谷雨是指雨水充足,各种植物播种生长的关键时期。
秋季6.立夏:立夏表示夏季开始,意味着寒冷的天气已经过去,温暖的夏季即将到来。
7.小满:小满表示田地里的庄稼已经长满,开始进入丰收阶段。
8.芒种:芒种是指所有庄稼的收割季节,也是夏季的开始。
9.夏至:夏至是指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白天最长,意味着夏季正式到来。
冬季10.立秋:立秋标志着夏季即将过去,秋季正式开始。
11.处暑:处暑是指酷暑渐渐消退,开始进入凉爽的秋季。
12.白露:白露表示天气渐凉,大地开始出现露水。
冬季13.寒露:寒露表示初露寒意,意味着已经进入寒冷的季节。
14.霜降:霜降是指天气逐渐寒冷,开始出现霜冻。
15.立冬:立冬表示冬季正式开始。
16.小雪:小雪是指降雪的开始,温度逐渐下降。
17.大雪:大雪表示降雪量加大,寒冷的天气趋向高峰。
春季18.冬至:冬至是指一年中太阳高度最低,白天最短,表示冬季到来的最后阶段。
19.小寒:小寒标志着寒冷天气的开始。
20.大寒:大寒是指寒冷程度最大的时期。
夏季21.立春:立春标志着春季的开始,意味着寒冬将过去,春天即将来临。
22.雨水:雨水节气是指入春后大地开始融化,天气变暖,降雨增多。
23.惊蛰:惊蛰标志着春季蓬勃生长的开始,万物苏醒,昆虫开始振翅飞舞。
二十四节气解释
二十四节气解释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的时间系统,据说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
每个节气大约相隔15天左右,共分为24个节气。
这一时间系统既能反映季节变化,也能告诉人们农事和气候的变化情况。
下面将对二十四节气进行详细解释。
立春:立春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春天开始了。
雨水:雨水节气指春季来临,雨水开始增多,标志着农作物生长的季节到了。
惊蛰:惊蛰是春天的第三个节气,万物复苏,表示春雷开始惊醒蛰伏的动物。
春分:春分节气表示春天正式到来,昼夜平分。
清明:清明节气,天气晴朗,万物生长,春天之美正当其时。
谷雨:谷雨节气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播种的时节到了。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夏天开始了。
小满:小满节气意味着麦类作物将近成熟,夏农有了丰收的希望。
芒种:芒种节气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正是夏季种植作物的关键时期。
夏至:夏至节气是夏季的中点,此时阳光最强烈,白天最长。
小暑:小暑节气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此时气温已经开始升高。
大暑:大暑节气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气温最高,正值盛夏时节。
立秋: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夏天结束,秋天开始了。
处暑:处暑节气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意味着气温已经开始下降。
白露:白露节气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白露落在草木上,表示秋天的清晨比夏天更凉爽了。
秋分:秋分节气表示秋季正式开始,白昼和黑夜完全相等。
寒露:寒露节气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说明天气已经开始转凉,植物开始凋零。
霜降:霜降节气是秋季的第六个节气,寒露后气温更低,霜降开始结霜。
立冬: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冬天正式开始。
小雪:小雪节气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气温逐渐下降,开始下雪了。
大雪:大雪节气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雪花渐大,气温降到最低。
冬至:冬至节气是冬季的中点,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时候。
小寒:小寒节气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寒冷天气已经开始。
大寒:大寒节气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气温骤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不仅反映了气候和农事的变化,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尊重。
二十四节气_PPT
春到人间,降雨渐增,春雨绵绵为常见之景。 每年2月19日或30日,气温开始回升,但冷空气活动 仍十分频繁。
“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 后继之雨水。 三候:獭(tǎ)祭鱼,鸿雁归,草木萌动”
二十四节气意义
二十四节气的每个命名都蕴藏着中国人洞察天地的智
慧——寒来暑往的季节变换、温度变化、降水量不同和感应时
节而生的物候及劳作。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用 来反映一年四季的。
“立”者,始也。前四者反映四季的开始,是各自季节的 第一个节气。一年四季的时节在开始时就“立”好了,接下来 就期盼着最好的春夏秋冬的到来。
现如今,就在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节气 ”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 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全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 、保护和传承。
二十四节气来历
起源于黄河流域。 现在世界通行的历法是阳历,而华人计历更多采用“农 历”,“农历”又称“夏历”,对应于“阳历”又称“阴历”, 是我国民间传统节令,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 为了充分反映季节气候的变化,古代天文学家早在周朝和 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法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 至,并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 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中国是农业发达的文明古国,对农业社会的人而言,春耕、 夏耘、秋收、冬藏是一年中的大事,因此对气候与季节变化, 须有一套准则或方法来遵循,以指导农业生产,二十四节气就 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制定出来。
Click to edit title style
24节气简介
24节气简介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气候和农事传统,在这二十四个节点,我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和季节的轮回。
每个节气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象征意义,本文将为您介绍二十四节气的简介。
春节:也叫大年初一,是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
人们会进行丰富的庆祝活动,如高歌、放鞭炮、赏花灯等。
立春:标志着农历的春季开始,预示着春天的来临。
人们会在这一天吃春饼、放风筝,以庆祝春天的到来。
雨水:这一节气意味着冬天的雨水开始增多,也是农田开始灌溉的时候。
人们在这一天会有祈求雨水的习俗。
惊蛰:惊蛰意味着蛰伏在地底的动物开始苏醒,也是春雷开始响起的时候。
这一天,人们会用红色或绿色的东西来祈求平安。
春分:在这一天,白昼和黑夜的时间相等,象征着平衡和和谐。
人们会采摘春菜、植树等来迎接新的季节。
清明:清明节是传统的扫墓日,也是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哀悼。
人们还会在这一天踏青、玩耍、放风筝等。
谷雨:在这一天,春天的降雨量达到了最高峰,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十分关键。
人们会有吃谷雨的习俗,以祈求丰收。
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温度逐渐升高。
人们会在这一天吃立夏粥、戴艾叶等活动,以预防夏季疾病。
小满:小满意味着农作物的生长进入快速生长期,也是农民们繁忙的季节。
人们会在这一天吃新糯米饭,祈求五谷丰登。
芒种:芒种意味着杂粮的穗开始成熟,农田需要杂草,也是农夫们忙碌的季节。
人们会采摘芒种作物,如大黄瓜、马蹄等。
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冬至是黑夜最长的一天。
人们会举办一些庆祝夏至的活动,如吃长寿面等。
小暑:小暑标志着气温继续升高,人们要注意防暑降温。
人们会在这一天吃荔枝等水果,以消暑。
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人们需要做好防暑工作。
夜晚是大暑期间比较凉爽的时候,人们会在这个时间户外活动。
立秋:立秋意味着秋季的开始,是传统的重要节气。
人们会在这一天进行一些栽种、种植树木等活动,以迎接秋季的到来。
处暑:处暑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也是暑气开始减退的时候。
24节气简介
二十四节气简介立春 2月4日太阳黄经为315°,立是见,春是蠢动,是植物开始有生气的意思,这一天是春天的开始。
雨水 2月18日太阳黄经为330°,雨水后,我国的广大地区将停止降雪,开始下雨。
惊蛰 3月5日太阳黄经为345°,开始打雷,气温逐渐上升,土地已经解冻,春耕开始,蛰伏在地下的昆虫和小动物开始出土活动。
春分 3月20日太阳黄经为0°,分就是半,春季3个月共90天的一半叫春分,这一天昼夜平分。
清明 4月4日、5日太阳黄经为15°,气温转暖,草木萌动,天地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
太阳黄经30°,雨量渐增,适于谷物生长,即“雨生百谷”,谚曰:“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 5月5日立夏的含义与立春相似。
小满 5月21日太阳黄经60°,从小满开始,我国自南到北大麦、冬小麦灯夏收作物,籽粒逐渐饱满,普遍开始结实成熟,南方已开始收获。
芒种 6月5日太阳黄经75°,芒种表明小麦、大麦等有芒的作物成熟,种就是种子的意思,是晚谷、黍稷等作物播种最忙的季节。
夏至 6月21日太阳黄经为90°,直射北回归线上空,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1天,谚曰:“进入六月天,黄金季节要抢先”。
小暑 7月7日太阳黄金105°,暑气上升,暑是炎热。
小暑是气候炎热而没有达到极点的意思。
太阳黄经120°,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7月进入汛期,有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谚语,雨水很多。
立秋 8月7日太阳黄经135°,秋是植物快要成熟的意思。
从这一天开始,进入秋天,秋高气爽,月朗风清。
从此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处暑 8月23日太阳黄经150°,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表示炎热的夏天快要躲藏。
白露 9月7日太阳黄经165°,天气逐渐转凉,白天气温高,晚上气温低,形成露水。
秋分 9月23日太阳黄经180°,秋分和春分一样,昼夜一样长,也是北半球由昼长夜短转为昼短夜长的一天。
二十四节气简介
小雪
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 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 叫小雪。小雪前后,开始降 雪,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我 国岭南地区一般只有粤北的 韶关、清远等地方降雪。南 方有的地区降雪还要晚两个 节气,而北方,已进入封冻 季节。
大雪
大雪前后,渐有积雪;而北 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 雪飘”的严冬了。
冬至
夏至
太阳在黄经90°“夏至点”时,阳光 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北半球正午太 阳最高。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 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 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所 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 是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日。夏至以后, 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 开始逐渐变短,黑夜开始逐渐变长。民 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 法,我国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夏至避暑 北池》中也曾写到“昼晷已云极,宵漏 自此长”。
二十四节气
一、由来:
古人根据天地运行规律来确定四季循环的起点与 终点并划分出二十四节气。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 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 节气”。
二十四节气,它代表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二十 四个不同的位置。由于地球绕太阳一圈需要365天, 所以每隔十五天,才有一个节气,而每个节气,都表 示着气候、物候、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
春分
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这是 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 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 分。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继 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 球开始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 北半球春季开始。我国大部分 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 段。 各地农谚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钱”(广东)、“春分甲 子雨绵绵,夏分甲子火烧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 先种瓜豆后插秧”(湖北)、“春分种菜,大暑摘瓜”(湖 南)、“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安徽)
二十四节气简介
二十四节气简介立春:在每年公历2月4日前后。
中国习惯把它作为春季开始的节气。
雨水:在每年公历2月19日前后。
此时农村开始备耕生产。
惊蛰:每年公历3月6日前后为惊蛰。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北方进入惊蛰,春耕大忙便开始了。
春分:每年公历3月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径0°时为春分。
这时阳光直照赤道,南北半球得阳光平均,所以昼夜几乎等长。
清明: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为清明。
此时中国黄河流域及大部地区的气温开始升高,雨量增多,春暖花开,天空清澈明朗,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
另流行扫墓活动。
谷雨:在每年公历4月20日前后。
"雨生百谷"道出了谷雨节气的由来。
谷雨是北方春作物播种、出苗的季节。
立夏:中国习惯把立夏作为夏季的开始,一般在公历5月6日前后小满:每年公历5月21日前后为小满。
顾名思义,小满是指夏收作物子粒将要饱满成熟的意思。
小满后,北方各地的小麦就要熟了,而黄淮流域的冬小麦将开镰收割。
芒种:芒种表示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的季节,一般在每年公历6月6日前后。
夏至:每年6月21日前后为夏至。
夏至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同时也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
小暑:在每年公历7月7日左右。
一般小暑后就要数伏(伏指初伏、中伏和末伏。
它是从夏至后第三庚开始的),所以小暑标志着一年最炎热的季节就要到来了。
大暑:在公历7月23日前后。
顾名思义,大暑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
立秋:在每年公历8月8日前后。
中国习惯上把这一天作为秋季开始。
处暑:在每年公历8月23日前后。
处暑是反映气温由热向冷变化的节气。
白露:在每年9月8日前后,白露指气温降低,并出现露水。
秋分:在每年公历9月23日前后。
"秋分秋分,日夜平分"。
此时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寒露: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前后。
寒露一到,华北地区便开始进入深秋,原野一片金黄,是秋游的好时节; 而东北地区则呈初冬景象,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却仍郁郁葱葱。
二十四节气简介
西汉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
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土圭测影在黄河流域测定日影最长、白昼最
短(日短至)这天作为冬至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 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均分24等份,每“节气”之间的时间相等, 每个节气间隔时间15天。“土圭测日影法”划分的节气,把冬至列为 “二十四节气”首位,始于冬至,终于大雪。
黄经
225°
150°165°180°195°210°
二十四节气及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二十四节气及其日期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日期
节气
6月21-22日 夏至
6月5-7日
芒种
5月20-22日 小满
5月5-7日
立夏
4月19-21日 谷雨
4月4-6日
清明
3月20-22日 春分
3月5-7日
惊蛰
2月18-20日 雨水
2月3-5日
立春
1月20-21日 大寒
1月5-7日 小寒
12月21-23日 冬至
↑ ↓ 太阳直射点纬度 23°26‘N
节气 夏至
动 19°31'40“N
太 小暑
移 15°37'20“N
阳 大暑
北 11°43‘N
往 7°48'40“N
点 射
3°54'20“N 0° 3°54'20“S
直 7°48'40“S
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所谓“春雷惊百 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惊 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从我国各地自然物 候、气候进程看,“惊蛰始雷”仅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自然节律相 吻合。
二十四节气简介
22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 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我国古 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 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
23
“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我 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 三候雉始鸲”。
24
“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我古代将 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 厉疾;三候水泽腹坚。”
二十四节气
作者:梦伴你读书
季
春 夏 秋 冬
节
立春 正月节 惊蛰 二月节 清明 三月节 立夏 四月节 芒种 五月节 小暑 六月节 立秋 七月节 白露 八月节 寒露 九月节 立冬 十月节 大雪 十一月节 小寒 十二月节
气
雨水 正月气 春分 二月气 谷雨 三月气 小满 四月气 夏至 五月气 大暑 六月气 处暑 七月气 秋分 八月气 霜降 九月气 小雪 十月气 冬至 十一月气 大寒 十二月气
04
春 分
太阳黄经为0°。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 方。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 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 分。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 移,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 北半球春季开始。
05
清明:斗指丁。太阳黄经为15°。此 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 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 从前,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些人家 都在门口插上杨柳条,还到郊外踏 青,祭扫坟墓,这是古老的习俗。
11பைடு நூலகம்
“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 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我国古代将小 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 鹰始鸷。”
12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最后一 个节气。斗指未,太阳黄经为120°,于公历7月22日—24 日交节。“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大暑 相对小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最炎热的节 气,“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
二十四节气(历法)
二十四节气(历法)二十四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花开雨水来淋惊蛰春雷蛙叫春分清明[犁田] 谷雨春茶立夏耕田小满灌水芒种看果夏至看禾小暑谷熟大暑忙收立秋之前种完[番豆] 处暑[莳田] 白露[耘田] 秋分看禾寒露前结霜降一冷立冬[打禾] 小大雪闲等过冬年小寒一年大寒团圆释:[犁田] 翻地的意思。
[番豆] 指的是花生。
[莳田]种禾稻。
[耘田]在种完禾稻之后的一段时间,要把稻田里的杂草拔掉,把长得太多的禾苗拔掉一些,扶正禾稻行与行之间的距离,然后再施肥。
[打禾]收稻谷的意思。
什么是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The 24 Solar Terms)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2017年5月5日,“二十四节气”保护联盟在浙江杭州拱墅区成立。
二十四节气的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
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节气简介
令狐采学
一、春
1.1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
自秦代以来,古人就以立春作为春季的起点,甚至新年的开始。
春归人间,温风解冻,草本先知,大自然与人类一起希冀着春天的来临。
1.2雨水
雨水时节,鸿雁北归,雨雾初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正月中,天一生水。
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润物无声的好雨过后,烹茶燃香,临窗小坐,微微凉意中已能嗅到大地回暖的气息。
1.3惊蛰
惊蛰古称“启蛰”,后来为了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而改为
“惊蛰”。
此时春雷乍响,草间蛰虫潜出,万物生长的时节开启了帷幕。
北方迎来春耕农忙,人们正用辛勤劳作换取年尾的收成。
1.4春分
仲春时节,繁花似锦,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煦暖的春天。
汉代《春秋繁露》记载:“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在赤道线上,昼夜长度相等。
玄鸟梁间,春和景明里,人们重又活跃在田野河畔。
1.5清明
“万物皆洁齐而清明”。
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与节气共通的就是“清明”。
在此时祭祖扫墓的风俗,相传是来源于古代帝王的“墓祭之礼”。
天朗气清,桃花盛开,正是踏青插柳、游园赏花的好时节。
1.6谷雨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牡丹花盛开的季节。
在明代《群芳谱》中写道:“谷雨,谷得雨而生也。
”此时秧苗
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因此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二、夏
2.1立夏
《吕氏春秋》记载:“立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于南郊”。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此时北斗七星的柄指向东南方。
在“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的暮春初夏,开启了虫与草的时节,大自然正蓄积着能量,等待热情的释放。
2.2小满
小满未满,是麦类作物开始灌浆,尚未成熟之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丽日暖风之中,或许清粥小菜、桃李瓜果即可带来小小的满足。
3.3芒种
“芒种”二字所反映的是农业物象,此时正是有芒类作物
成熟,亟待抢收的季节。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池边阵阵蛙鸣声唱和着采菱人的曲调,合奏着夏日的交响。
2.4夏至
夏至是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日。
“仲夏之月,万物方盛。
”树已成荫,浮瓜沉李,蝉鸣鸟唱,在最长的日光下,万物也繁茂到极致。
2.5小暑
《说文》中解释:“暑,热也。
从日者声。
”小暑之名,源于人们对天气的身心感受。
鱼跃莲蓬,荷鹭相伴,采菱争渡,戏水消夏。
暑热虽已来临,却是荷塘中最热闹的时节。
2.6大暑
大暑,是伏热天极盛之时。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静夜品茗,临窗摇扇,是大暑节气里的恣意自在。
若是黑云四合,大雨滂沱,更是暑热顿解的酣畅淋漓。
三、秋
3.1立秋
立秋宣告着秋天的来临。
《后汉书》中记载:“立秋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都百官皆衣白,施皂领缘中衣,迎气白郊。
”秋来雨后天高,可得半日清爽;风凉夜半,更可以体味到一盏香茶为伴的快意。
3.2处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载:“处,止也,暑气到此而止矣。
”凉风一至,秋雨如丝,夏虫静默,月光清浅。
“一点新萤报秋信”,暑热渐消时最宜邀朋唤友,共话青灯夜雨。
3.3白露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五行学说中,“秋属金,金色白,”秋露与秋天在此同归白色。
烟波江上,雁声阵阵,最是思乡情切之时。
落叶梧桐,晴空一鹤,也是诗情满碧霄的意境。
3.4秋分
秋分这一天,太阳再度直射赤道线上,昼夜长度相等,寒暑平衡,秋色自此平分。
宋代谢逸《点绛唇》词中写道:“金
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
凉蟾光满。
桂子飘香远。
”道不尽的是如水秋夜的微凉。
3.5寒露
此时,“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残荷满池的萧索和菊有黄华的繁盛,是此时节别有异趣地消与长。
菊放九月,花傲秋霜,满城金黄,所以农历九月也被称为“菊月”。
3.6霜降
“白露为霜”时,秋色已深。
大自然用浓墨重彩写尽“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的酣畅淋漓。
明代高濂的《四时幽赏录》中写道:“时携小艇,扶尊登桥吟赏,或得一二新句,出携囊红叶笺书之,临风掷水,泛泛随流,不知飘泊何所,幽情耿耿撩人。
”
四、冬
4.1立冬
立冬为冬季第一个节气。
秋冬相交,不周风至,万物以藏。
此时虽然已经入冬,地表还保持着余温,无风晴日,常有
宜人的感觉,所以被称为“小阳春”。
对酒觥筹,围炉夜话,是初冬时节的酣畅与温热。
4.2小雪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载:“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
小者未盛之辞。
”瑶花初至,向晚落日西斜,寒鸦归林,将小熏炉藏入怀袖之中,冷暖自知。
4.3大雪
“大者,盛也。
”雪至此时而盛。
典籍文章中多见与雪有关的描述。
明代高濂的《四时幽赏录》写:“时乎积雪初晴,疏林开爽,江空漠漠寒烟,山回重重雪色。
江帆片片,风度银梭,村树几家,影寒玉瓦。
”描摹出江天雪霁的旷然图景。
4.4冬至
“至,极致也”,冬藏之气至此而极。
冬至为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日,由此进入“数九寒天”。
此时古人绘“九九消寒图”,每天画梅花一瓣,八十一天后共画成九瓣梅花九朵,也刚好迎来大地春归。
4.5小寒
《说文》中解释:“寒,冻也”。
此时,冷气积而成寒冻,深冬已至,望春可期。
松、竹、梅傲骨迎风,经冬不衰,有“岁寒三友”之称。
自小寒始至谷雨,二十四番花信风应花期而至。
冬去春来,二十四番花期过后,已是春色满园。
4.6大寒
大寒,二十四节气之尾,寒气至极而转阳。
腊月过半,便开始祭祀祖先,除旧布新,准备迎接新春的来临。
一年终章,岁月更始之时,炉暖灯温正待游子归期,鹊登梅梢已兆春之将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