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悲剧意义
论《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悲剧及其意义
雄。
价 是极 其 惨 重 的 。正 是 由于 骄 傲 自大 , 轻 信 了陆 逊 假 意 奉 承 之 他
描 写 了 汉 末 黄 巾起 义 至 西 晋 统 一 的 近 百 年 历 史 ,它 通 过 汉 末
比试 的念 头 。舍 弃 镇 守 荆 州 的重 任 而 争 个 人名 声 , 羽 已经 陷 入 关
名 望 的泥 潭 之 中不 能 自拔 。 又如 刘 备 进 位 汉 中 王 后 。封 关 羽 、 张 飞 、 云 、 超 、 忠 为 五 虎 大 将 , 羽 听 闻后 即 大 怒 : 翼 德 吾 弟 赵 马 黄 关 “
也; 孟起 世 代 名 家 ; 龙 久 随 吾 兄 , 吾 弟 也 : 与 吾 相 并 , 也 。 子 即 位 可 黄 忠何 等人 , 与 吾 同列 ? 丈 夫 终 不 与老 卒 为伍 。 遂 不 受 印 。 敢 大 ” 关
动 乱 和 魏 、 、 三 国 在 政 治 、 事 、 交 等 方 面 的 斗 争 , 扬 蜀 吴 军 外 宣
镇守 。 然 而 关 羽 自恃 武功 了 得 , 听 闻 赵 云 、 各 领 三 干 军 分 别 攻 如 张
剧, 留给 我们 太 多 的 感叹 和 思 索 。
关键词 : 国演义 ; 羽 ; 三 关 悲剧
中图 分 类 号 : 0 . 3 文 献 标 识码 : I 74 2 1 A 文 章 编 号 :63 2 1 (O 1 0 - 2 2 0 1 7 - 1 1 2 l )4 0 0 - 2
古典 文学
《三国演义》读书报告
《三国演义》读书报告一、主要思想小说一直把蜀汉作为中心来描写,尤其是通过刘备这位仁君的形象和诸葛亮这位贤相的形象,突出了作品“拥刘反曹”的主题,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愿望。
作为蜀汉对立面的一个典型形象,就是曹操:小说中的曹操既是奸雄的典型,也是暴君的象征,作品正是通过对这一人物的针砭,体现了人民群众憎恶暴君、反动动乱的愿望。
但是,作品中曹操是一位“奸雄”,而不是奸臣。
所以,他虽然时常被对手称为“汉贼”,却仍然是文有谋臣,武有勇将,仍然有不少人死心塌地地捍卫他。
与吴、蜀相比,曹魏反而有着不可思议的优势。
正因为如此,小说最后,被人们拥护的明君刘备却命丧白帝城,而被人们视为“汉贼”的曹操却差一点统一了全国。
这是三国的悲剧,也是历史的必然。
这也体现了作品与作者思想上的矛盾性。
二、运用方法《三国演义》篇幅较长,需下大工夫认真仔细阅读。
我认为,名著应是大家都涉猎阅读的,名著,一个既古老又流行的字眼,里面既有精彩绝伦的故事和知识,又散发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感染、激励我们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我主要借鉴鲁迅读书的方法,运用了5种方法进行阅读,分别是浏览法、泛读法、略读法、思考法和标记法。
三、如何运用第一,浏览法。
这是对专业以外的绝大多数书籍采用的一种阅读方法。
鲁迅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
我在正式阅读内容之前,就把《三国演义》的目录翻着大体看了一下,一般目录的标题就是这一章或回所讲的中心内容。
三国演义共120回,每一回之间也是始终贯穿着“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体现了人民群众用户明君、向往和平和憎恶暴君、反对动乱的愿望。
第二,泛读法。
泛读就是博览群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十分有限,枯燥了”。
鲁迅渊博的学识就来自他广泛的阅读,他主张不要只看课内的书,也要看课外的书;不要只看本专业的书,还要看专业以外的书;不要只看一家之书,而要博采众长。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而广为人知。
本文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两个方面来探讨《三国演义》的魅力。
一、思想内容1. 忠诚与反腐倡廉《三国演义》以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物为代表,弘扬了忠诚的精神。
刘备忠于国家,始终追求统一天下的理想;关羽一心一意为主公尽忠职守;张飞则为朝廷辅佐立下赫赫战功。
同时,小说也揭示了官场的腐败现象,如贾诩、张让等人的丑恶嘴脸,通过对比,凸显了忠诚与反腐倡廉的重要性。
2. 英雄主义与悲剧人物形象《三国演义》中诸多英雄形象,如曹操、刘备、孙权等,展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
这些英雄人物给人们以无穷的勇气和力量,催生了许多经典场景,如赤壁之战、长坂坡等,这些英雄事迹经久不衰、广为流传。
此外,一些悲剧人物如貂蝉、诸葛亮,更增加了小说的触动力和吸引力。
3. 战术智谋与智勇双全《三国演义》展示了多样化的战术智谋和智勇双全的形象,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诸葛亮。
他智谋过人,巧妙运用木牛流马、借东风等手段,帮助刘备取得了多次胜利;而且他有着远见卓识般的眼光,对周围局势洞察一目了然。
通过对于智谋的描写,小说激发了读者的智慧和洞察力。
二、艺术成就1. 角色形象丰满生动《三国演义》中的角色形象十分丰满生动,人物性格各异,性情鲜明。
刘备仁德仁义,正直而君子;曹操威严而聪明,头脑精明,对政治有着高超的把握力;孙权深思熟虑,善于观察形势。
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形象,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
2. 情节紧凑有力《三国演义》的情节紧凑有力,引人入胜。
每个章节都设计了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通过矛盾的冲突、战争的较量、英雄的事迹等各个方面,吸引了读者的关注。
故事的连续性和紧凑性让人无法释怀,深深地将人拉入故事的情节中。
3. 叙事方式生动鲜活《三国演义》采用了生动鲜活的叙事方式,通过对史实与虚构的巧妙结合,给人带来一种虚实交融的感觉。
作者以恢弘的笔墨描绘了一个个动人的场景,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历史之中,感受到了那个战乱年代的沧桑与壮美。
浅论《三国演义》的悲剧性
浅论《三国演义》的悲剧性——以蜀汉主要人物为例作者:冯盼指导老师:周全田摘要:《三国演义》中蜀汉集团的代表人物诸葛亮、刘备、关羽,各自演绎出人生的命运悲剧。
追溯其悲剧之因,既有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也有人物自身的性格缺陷和弱点。
这些人物的悲剧,又使整部作品笼罩着浓重的悲剧气氛。
关键词:三国演义;悲剧;诸葛亮;刘备;关羽《三国演义》一度被称为“我们民族的雄伟的历史悲剧”[1]。
所谓悲剧,即将美好的事物毁坏了给人看。
正如黑格尔所说,悲剧人物的灾祸如果要引起同情,他就必须本身具有丰富的内容意蕴和美好品质,……只有真实的内容意蕴才能打动高尚心灵的深处。
如果说整部《三国演义》是一场历史沧桑的大悲剧,那么它则是由一个个英雄人物的悲剧人生贯穿而成的。
在小说描写的将近百年的历史中,有多少志士谋臣为他们的理想,为他们所信奉的忠义而不辞辛苦,四处劳顿,甚至不惜生命。
尤其是以刘备为首的蜀汉集团的英雄们更是抛头颅、洒热血,为实现他们的政治理想而奉献了自己一生的心血,可以说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然而,由于他们自身的性格弱点和一些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致使他们所做的只是徒劳的奋斗和无谓的牺牲,而这些个人悲剧又进一步导致了蜀汉集团一步步走向灭亡的深渊。
而也正是由于这些悲剧人物的悲剧体验和人生实践,才使得整部小说充满着情感的冲动与理智的压抑,悲剧情绪显得异常真实而复杂。
一、一代军师的悲剧命运(一)传统的愚忠观念造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在诸多原因之中,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愚忠观念对诸葛亮思维与行动的强大约束力,似乎应当是最根本的原因。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认为,中国古代的儒生大都非常重视以人伦关系为基础的道德,而君臣关系又是所有人伦关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所以,诸葛亮要具备的最基本的美德就是对君主的无限忠诚。
这种忠诚在诸葛亮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时,刘备的力量很弱小,几乎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简直是一穷二白。
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而才智过人的诸葛亮绝对不可能不懂得这个道理,可是,他为什么还要誓死追随刘备呢?我们认为,一是诸葛亮为报“三顾茅庐”之情,二是看中了刘备汉室宗亲的血统。
论_三国演义_中关羽的悲剧及其意义
文学界..作者简介:陈景云(1966-)男,汉族,广东清远,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应用写作论《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悲剧及其意义陈景云(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清远511500)摘要:《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以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把关羽塑造为智勇双全、忠肝义胆的悲剧英雄。
引出了许多英雄人物的悲剧结局。
关羽的悲剧,留给我们太多的感叹和思索。
关键词:三国演义;关羽;悲剧中图分类号:I207.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1)04-0202-02前言《三国演义》是第一部断代的历史演义小说,是我国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
它是在三国史料、民间传说、宋元平话和戏剧的基础上,最后由罗贯中加工创作而成的。
《三国演义》描写了汉末黄巾起义至西晋统一的近百年历史,它通过汉末动乱和魏、蜀、吴三国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斗争,宣扬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表现出明显的“尊刘贬曹”的思想,同时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关羽、诸葛亮和曹操,被清初小说评点家毛宗岗并称为“三奇”、“三绝”:诸葛亮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堪称“智绝”;曹操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堪称“奸绝”;而关羽则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堪称“义绝”。
1关羽人物形象的分析罗贯中在史实的基础上,巧妙运用颠倒时序、移花接木等艺术手法,通过一系列虚构性情节,层层烘托,虚实结合,把关羽塑造为智勇双全、忠肝义胆,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悲剧英雄。
关羽既以其历史原型为基础,而又大大超越了其历史原型,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关羽的悲剧,不仅是其个人的命运悲剧,而且是刘蜀集团的历史悲剧。
关羽因其“刚而自矜”、“为人强梁”的性格,在个人事业顶峰的时刻走上了断送蜀汉事业的道路,奏响其人生的悲歌。
狂傲的性格成为关羽悲剧的主要原因。
关羽本出身微贱,闻招军破贼,特来应募,路见不平,锄暴安良,年轻的关羽颇有些江湖豪侠的狂狷之气。
浅析《三国演义》中女性悲剧结局【范本模板】
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浅析《三国演义》中女性悲剧结局及原因学生姓名徐艺凌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11(23)学号11417531指导老师吕海龙2015年5月18日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浅析《三国演义》中女性悲剧结局及原因摘要《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千年的历史,主要描写男性之间的政治斗争,但女性人物的出现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本文系统地分析《三国演义》中的女性人物,并研究她们的悲剧结局,将结局分为四类:一是乱世红颜型;二是骨肉分离型;三是坚贞不屈型;四是舍生取义型。
在结局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女性悲剧结局的原因,让我们看到三国时期各类女性的生活状态以及封建制度对女性的压迫。
【关键词】三国演义;女性结局;悲剧原因;比较Female sad ending in analysesof The Three Kingdoms,and why Pick toAbstract"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describes from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tonearly a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betwee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the main description of the political struggle between men,but the emergence of female characters is undoubtedly a bright scenery.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sis of the women characters in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nd research their tragic ending, ending is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is red in troubled times; the second is the flesh and blood separation type; three is unyielding;four is sacrifice。
从姜维艺术形象的塑造看《三国演义》的悲剧性
演义小说 , 它描写 的人物和历史上 的有一定 的差异 。具体来
看, 作者在综观前人史料 、 取舍各家说法 的基础上 , 从尊刘反 曹、 帝蜀寇吴 的整体构思 出发 , 把姜维刻 画成为诸葛亮事业 的继承人 、 为北伐事业耗尽一生精力的英雄 。 和诸葛亮一样 , 姜维最终亦是“ 出师未捷身先死” 的悲剧形象 , 为全书的悲壮
孥宏哲
( 兰州大学 。 兰州 7 0 2 3 0 0)
摘 要:三 国演义》 整体上反 映了作者的一种历史悲剧感 , 维的悲剧更深化 了这一主题 。姜维 艺 《 从 姜
术 形象的塑造 , 书 中占据重要 的地位 , 在全 并取得 了 独特 的艺术价值 。姜维从始至终都是诸 葛亮精神 和 事业的忠实继承者 , 奋斗一 生, 劳而无功。姜维的艺术形 象, 书的悲剧 主题起 到 了点睛之妙。 却 为全
.
LIH o —z e ng h
(a z o nv ri L n h u。 3 0 0, hn ) L n h uU i s y, a z o 7 O 2 C ia e t A src: e” o ac T r n d18 r rsn u o'hs r a tg d hc d er ytetgd J nw iT e b t tT R m neo he a h f e g O"” e ee tat r io clr eyw i imae l aeyo i g e. h 1 p 1 s h s t a i hs cab h r fa
p r at f i g e od inf a tp st n i eb o a dh v nq eat t au . h i Ja g ii afi fl8 ee8ro ot io Ja w i lss ic n oio nt o k, n a eu iu rii vle T eleo i we s t u u e 8o f r n h gi i h sc ff n ah Z u e a g it n ae rJ g e , h ok dh r i o t s l,s h u c n et gcte . h g  ̄ ’s r dc re. i w i w ow r e adwt u ut itep n hl ei t a i me n S pi a n a h r e i nh r h
反骨未必是天生—浅谈《三国演义》中魏延的命运悲剧
反骨未必是天生—浅谈《三国演义》中魏延的命运悲剧《三国演义》是一部经典的历史小说,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其中魏延也是一位备受关注的历史人物。
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将领,被誉为“五虎上将”之一。
然而,他的命运并不顺遂,最终死于武侯祠。
魏延之所以被称为反骨,是因为他在战场上不仅勇猛无比,而且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愿与众人碌碌无为,而宁愿选择孤注一掷的机会。
尤其是在关羽败亡之后,他坚决反对刘备拥立刘禅为皇帝,而主张让他自己接任,这一言论甚至引起了刘备的极度不满。
但事实证明,魏延的主张是十分正确的,因为刘禅的能力明显不如魏延。
而魏延的命运悲剧,也与他那种反骨的性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他在战场上执着勇猛,却缺乏周全考虑后果的能力,这使得他经常处于危险之中。
举个例子,他在攻打漠北时,率领大军攻城,却没有计算到敌人可能做出的反击,最终被敌人袭击,导致大败亏输。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都是因为他没有把握全局来进行战争计划,而只看重一时的胜负,这也导致了他在某些战役中的失败。
其次,他的反骨性格也使得他经常和上司发生摩擦。
在三国时期,部下的忠诚和服从是非常重要的,而魏延却时常表现出对上级命令的不接受和不听从,如此反精神自然会引起上司的不满和不信任。
例如,当时在南中的战争中,蜀汉国师诸葛亮率领大军已经开始撤退,却因魏延执意进攻而多次遭受敌军反击,这等于是在诸葛亮的命令上搞了个逆子,所以他才将魏延驱逐,并要求关羽杀魏延。
最后,魏延的最大悲剧是因为他反抗了刘备的命令。
即便他的意见是正确的,但作为部下,进可攻退可守,听从上级命令是必须的,毕竟战争是一种全局的考虑。
而魏延却因为一己之私,不顾大局,面对刘备的反对依旧坚持己见,这种不服从领袖的行为,最终也导致了他的悲剧。
事实上,他应该保持谦卑的态度,而不是违反上级命令,这也是一名优秀军人应该明白的。
反骨的人通常有着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他们拥有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和勇气,但同时也有很大的弱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简答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简答题及答案D45.简述《倩女离魂》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46.简述《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倾向及小说的悲剧意义。
47.简述《西游记》人物塑造的特色。
48.简述《金瓶梅》对世情小说发展的贡献。
49.简述归有光的文学主张及散文创作。
50.简述张岱小品的恃色。
51.简述《儒林外史》的结构特点。
52.略述龚自珍的诗歌创作《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简答题答案1.(1)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
(2)“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雅又分为小雅、大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2.(1)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
(2)以四言为基本句式。
(3)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
(4)语言也很有特色。
一是词汇十分丰富,二是大量运用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不但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更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情状。
3.(1)《左传》是编年史,所记史事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记事详赡,文采生动。
(2)《左传》的作者,传统说法是左丘明,疑点很多。
现在学术界大多认为《左传》的作者应当是战国初年或稍后的人。
4.大约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春秋末至战国初,有《老子》、《论语》和《墨子》。
《老子》简篇短幅,《论语》也多为简短的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
《墨子》始渐有论说文的基本规模,但质朴无文,同时也还有语录体的篇章。
(2)战国中期,有《孟子》和《庄子》。
它们开始摆脱语录体,往往是长篇大论,说理畅达,文辞富瞻,是说理文的进一步发展;很多篇章形象生动,比喻、寓言叠出,行文波澜起伏,有比较浓厚的文学色彩。
(3)战国后期,有《荀子》和《韩非子》。
它们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辞富丽,是先秦说理文的高峰。
5.(1)《论语》多为简短语录,辞约义丰。
(2)有的章节能够通过言谈举止表现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6.(1)“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大夫屈原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论《三国演义》的悲剧意识
论《三国演义》的悲剧精神法国著名美学家黑格尔在说到他的“悲剧观”时有这样一句话,“人格的伟大和刚强只有借助矛盾对立的伟大和刚强才能衡量出来”,他认为悲剧要用矛盾冲突来体现。
其实对整个悲剧意识而言,大多数文学作品当中都有非常强烈的诸如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等的冲突。
比如《三国演义》,弥漫全书的悲剧情绪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作者对悲剧冲突的梳理和把握,从而使读者可以感受到巨大的悲剧力量和崇高的悲剧精神。
《三国演义》一度被称为“我们民族的雄伟的历史悲剧”,这种悲情的渲泄也凝结着悲剧人物艰难的理性抉择。
其中包括处于权力巅峰的君王、运筹帷幄的谋臣、驰骋沙场的武将还是不少节烈的女性。
正是由于这些悲剧人物的悲剧体验和人生实践,才使得整部小说充满着情感的冲动与理智的压抑。
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悲剧结局的不可逆转(一)从“鼎足三分”到“三家归晋”《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它的基本框架结构是以三国中的蜀国为中心营造的。
作者站在蜀国一方的立场上,把魏国和吴国作为对立面加以描写,并在创作的过程中渗透着自己的理想。
这就是对明君刘备,贤相诸葛亮的无限景仰,希望刘备的队伍能够结束“鼎足三分”的局面,最终担负起统一天下的重任。
但历史的结局并不是作者想的那样,魏、蜀、吴三国都未能在激烈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反而被司马炎夺魏篡权,造成“丕睿芳髦才及奂,司马又将天下交”的结局,也正是这种结局让人体会到“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感慨。
作为创作基础的史传,传说等三国素材,经过罗贯中的修改和编撰已发生了质的变化。
《三国演义》是在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释的基础上并结合民间戏曲、传说加工而成的,所以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形象的塑造肯定和历史真实有所改变,但三国历史的大趋势,也即最终的结局是与历史相符合的。
正是这种“演义”把小说中的人物放在设置好的悲剧情境中,进而来突出了悲剧结局的不可逆转,表现了作者罗贯中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
读《三国演义》 历史悲剧令人唏嘘
读《三国演义》历史悲剧令人唏嘘《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名著,被誉为四大名著之一。
它以晋代作家罗贯中的文学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为蓝本,以三国时期为背景,描绘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和人物故事。
全书共计120回,通过塑造各类英雄人物和描绘历史悲剧的场景,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历史的无常性。
读完《三国演义》,让我感受到了历史悲剧所带来的唏嘘之情。
《三国演义》以历史为背景,讲述了东汉末年诸侯割据,三国鼎立的乱世。
作品中的历史人物众多,各具特色,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刘备、曹操和孙权这三位主要的君主。
他们用智慧和勇气统一天下的理想,最终却变成了历史悲剧。
这其中最令人唏嘘的要属刘备了。
刘备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位英雄人物,他有着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
一开始,他以破釜沉舟之势,收服了关羽和张飞这两位出色的将领,建立了良好的军事基础。
他一直秉持着“光复汉室,运筹帷幄”的信念,联合了各路豪杰,形成了以蜀国为中心的抗魏联盟,成为了拥有最强大势力的一方。
然而,刘备的野心渐渐使他走上一条不归路。
他心怀天下,却无法顾及自己的后继,一心想要继承汉室的江山,却没有好好培养接班人。
此外,他过度相信了周瑜,忽视了曹操的威胁,最终导致了赤壁之战的失败。
而他在占据荆州后,又因心存猜忌而对待了自己最亲密的盟友关羽,最终导致关羽叛变,使得刘备损失了一个得力的将才。
刘备对于追求荣誉与权力的欲望,使他逐渐变得狡诈和冷酷。
作品中一位最为令人唏嘘的场景是刘备为了夺取西蜀而不惜出卖了刘璋。
刘璋曾经是刘备的盟友,但是刘备在得知刘璋手握西川之地后,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意图陷害刘璋,最终迫使他割据西川以图报复。
在历史的大潮之下,刘备虽然有志于复兴汉室,但却始终未能达到他的目标。
他曾经被曹操囚禁,在最后的一刻他选择了逃跑,但却因此失去了不可复得的机会。
最后,他在定军山临终之际对着关羽说出了那句名言:“益州犹未定,如何便征南?”这句话无疑是《三国演义》中最具象征意义的一句,也是刘备人生悲剧的真实写照。
《三国演义》读后感10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10篇《三国演义》读后感10篇【第1篇:《三国演义》读后感】有一句话,叫“少不看‘红楼’,老不看‘三国’”,我却不赞成。
《三国演义》这本书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教人老谋深算。
有人说,小说着重描写了蜀汉,而最后,蜀汉却打出了白旗,这么没劲的故事情节,有什么艺术可言?我们本想看到的的确没有看到,但这是一种“撕碎的艺术”,它的悲剧结尾比大团圆的结局更耐人寻味。
不是吗?《三国演义》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能因小失大”。
“一失足成千古恨”嘛!书中刘备因东吴杀了自己的二弟关羽和三弟张飞,就一赌气率领七十五万蜀军进攻东吴,结果被陆逊火烧连营,且片甲不留。
那一仗,就关系了蜀国的命运。
七十五万大军,为了一口没争到的气而丧命黄泉。
本来,蜀国粮食充足、兵多将广,武有五虎,文有卧龙凤雏,但自从那一场仗后,就开始走了下坡路。
做人就应该能屈能伸,刘备就是为了二弟三弟的死而赔上了更多的弟兄。
能屈能伸,还得谨慎;否则,你会失去更多!【第2篇:《三国演义》读后感】读完这本书,我了解到了中国的历史故事,丰富了我的业余生活,增加了我的课外知识。
【第3篇:《三国演义》读后感】读完后,我不禁热血沸腾,我想:《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好书。
里面的人物都是文韬武略、有勇有谋,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曹操。
曹操手下猛将如云,有“征孙将军”张辽、“虎候”许褚、“勇冠三军”庞德,还有郭嘉、贾诩、荀攸等世代忠良辅佐,地大物博,在官渡败袁绍,用反间计大败西凉军,还甚爱文才、武将,深得民心,为天子除去了霸道的董卓,他战争数年,东征西讨,成了一名卓越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最后因头风病常犯,头痛欲裂,病死在许昌,享年六十三岁。
说起卧龙、凤雏,那可是满肚子的“墨水”。
诸葛亮足智多谋,全心全意地帮助刘备创建大业,只可惜后主刘禅听信馋言,总让诸葛亮北伐不成功,把先帝刘备的嘱咐忘得一干二净。
庞德也是个旷世奇才,可是在讨伐西川时,被黄公衡用乱箭连人带马射死于落凤坡,刘备知道后痛哭不止。
名人名言之《三国演义》的悲剧意识
《三国演义》的悲剧意识摘要:《三国演义》充满了悲剧意识,这不仅是体现在具有忠义精神的蜀汉集团被具有邪恶霸道性质的曹魏集团灭亡,而且体现在小说中许多典型人物身上。
其中尤以蜀国内部的刘备、关羽、诸葛亮为代表。
刘备的悲剧体现在未成大业病死白帝城,关羽的悲剧体现在败走麦城死于敌手,诸葛亮的悲剧体现在未能实现统一愿望。
关键词:三国演义;悲剧意识;刘备;关羽;诸葛亮;《三国演义》主要是讲述了公元三世纪前后将近一百年以来我国内部魏、蜀、吴三个割据集团在各个方面之间的斗争。
作者有意识地塑造了忠义的蜀汉集团形象,符合了封建正统思想正对于“仁政”的期盼。
但是无论是历史真实的走向还是小说的结果都恰恰与人们的期望相反,以曹操为代表的魏国集团战胜了蜀国。
因此,《三国演义》有着浓厚的悲剧性质。
当下,对于《三国演义》悲剧意识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道德悲剧说。
该观点认为蜀汉集团代表的是高尚的美德,而曹魏集团代表的则是邪恶与暴力,蜀汉集团被曹魏集团毁灭则是一种“道德悲剧”,造成这场悲剧的最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代表论文如朱铁梅的《的悲剧态势及其形成》。
二是民族悲剧说。
《三国演义》中的悲剧不仅仅是蜀汉集团的悲剧,而是我们整个民族的悲剧。
因为蜀汉中的典型人物如刘备、诸葛亮身上都有我们民族的性格,是民族的缩影,因此他们的毁灭实际上也是民族的悲剧。
代表论文如杨绍华撰写的《论的悲剧观》。
这些观点均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但民族悲剧说更具有现实意义,能够通过对《三国演义》悲剧的研究,研究其悲剧的原因,为现实生活提供指导意义。
然而以上观点着眼于整体、综合分析,缺少对具体个例的分析,因此本人从具体的人物出发去分析《三国演义》的悲剧意识。
一、刘备的悲剧(一)刘备性格中的悲剧意识刘备的性格虽然有仁义的成分,但是他一方面表现出自己始终坚守着仁义,另一方面又难免为了利益将仁义抛到脑后。
导致他在面临许多政治抉择时丧失了扩大势力的机会。
在《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中,当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局势,并建议里刘备现行占领荆州,刘备一听,当即表示荆州刘表是汉室宗亲,自己不忍心夺取。
《三国演义》思想倾向及其悲剧精神
《三国演义》思想倾向及其悲剧精神探讨摘要《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具有极其博大而深厚的思想意蕴和文化内涵。
本文主要讨论《三国演义》思想倾向和它的悲剧精神,小说中拥刘反曹的主旨思想倾向是贯穿作品的主线,也与作品的悲剧精神紧密联系,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的确立为整部小说奠定了悲剧基础。
“美好事物的毁灭”,这是《三国演义》悲剧性的最生动写照。
关键词:《三国演义》思想倾向悲剧精神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三国演义》是一部演述汉末魏晋时期群雄争霸的历史小说,取材于东汉末年与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写到晋武帝太康二年(280年)吴亡为止,真实详尽地叙述了当时各个利益集体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历史。
从纵向上看,它描述了从汉平帝中平元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共九十七年的历史;从横向上看,它描述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斗争,展示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深厚文化蕴含。
这是中华民族古代智慧的结晶,是一部关于社会人生的不可多得的启示录。
它的主题思想与悲剧精神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长期以来深深地影响和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一《三国演义》所体现的思想《三国演义》是一部描写战争、描写英雄的小说,作为一部从古至今不断被人们阅读、欣赏、阐释的小说经典,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种以文学为载体、以文化为传播途径的三国文化系统。
《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是什么?长期以来,人们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论述。
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1 对国家统一的向往罗贯中通过对汉末三国时期历史的艺术再现,表达了拥护仁君、憎恨奸臣、向往仁政的理想,鲜明地表达了广大人民追求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刘备虽为汉室之胄,但起家仅是“贩履织席”之辈,张飞以卖酒屠猪为生,而关羽更是一个流浪江湖的碌碌小贩。
此后刘备连遭困厄,流窜不定而寄人篱下,久而“叹髀肉复生,潸然泪下不住……曰:‘……日月蹉跎,老之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试论《三国演义》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试论《三国演义》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前言《三国演义》是一本以写政治、军事斗争为主,以描写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为中心的男性小说,但也描写了不少女性人物,其中明确记录的有八十多位。
可是一直以来在对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研究过程和研究历史中,我们可以明确的发现,在各时期的众多研究著作和研究成果中,大多数是以研究、探讨或者分析《三国演义》中男性形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而对于有关女性形象的研究著作和研究成果却少得可怜,特别是以《三国演义》中全部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的著作和研究成果与以其他的内容为研究对象的著作和研究成果相比之下就显得更加稀少。
正如清代毛宗岗所评的一样“人但知《三国》之文是叙龙争虎斗之事,而不知为风、为鸾、为莺、为燕,篇中有应接不暇者,令人于干戈队里时见红裙,旌旗影中常睹粉黛,殆以豪杰士传与美人传合为一书矣。
”[1]并且随着社会发展,女性地位的提高和人们对人性认识的加深,对有关文学作品中女性的研究也随之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故本文将综合叙述前人对《三国演义》中女性形象的类型分类;对《三国演义》中女性形象的不同评价、看法和观点,以此为自己的论文做好基础,并为将来之所用。
一、《三国演义》中女性形象的类型在为数不多的研究著作和成果中,对于《三国演义》中女性形象的类型分类可以说大同小异,却又有所不同。
刘宁、吴险峰在论文《战场上被践踏的花——浅析<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形象》中认为“《三国演义》中并不缺少女性人物,在这部以男性为绝对主导的作品中,女性以其特殊的行为与性格给读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然而,在《三国演义》中,女性角色却几乎都是以悲剧为结尾的。
”[2]故他们认为《三国》中的女性形象“如小人者”、“如工具者”、“如英雄者”。
而王同书则在《<三国演义>一一女性的“悲惨世界”—名著求疵之二》中根据“悲惨世界中的种种惨状”把女性分为“男人的影子”、“男子征逐的牺牲品”、“男子互赠的礼品”、“没有好下场的男化异”、“有缺点的妇女的急报”。
论《三国演义》仁政思想的悲剧实质(一)
论《三国演义》仁政思想的悲剧实质(一)1在古代的中国,儒家学说在思想文化领域始终居于主导地位,以儒学伦理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
由于这一特质与政治的交融与渗透,“仁政”抑或“王道”曾被正统的儒学思想家们推崇为理想的政治。
作为一部“合天理,正彝伦”,“折衷于紫阳《纲目》”(毛宗岗《读三国志法》)的历史小说,“仁政”、“王道”思想,无疑成为《三国演义》思想倾向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国演义》的“仁政”思想,首先表现为用伦理规范处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
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关系的处理上,刘备性格的突出特点是“仁慈爱民”、“爱惜军士”。
在诸侯并起,战乱纷繁的历史环境中,刘备“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并皆存恤”,“广布恩德”。
这固然也出于建立统治的需要,但同时又体现了作者民为邦本的思想。
在“刘玄德携民渡江”中,面临着曹仁、曹洪十万追兵立至的危险,刘备所想到的不是自身的安危存亡,而是“若济大事,必以人为本”,“曹军若到,必行不仁,伤害百姓”,毅然携民渡江。
正因为刘备“恤军爱民”,故尔得到人民的拥戴。
治理新野时,百姓歌颂他说:“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刘备身上所体现出的“恤军爱民”思想,无疑表达了当时的人们对“仁政”的希望和理想。
《三国演义》的“仁政”思想,其次表现为用道德规范调整统治集团之间的关系。
在统治集团之间关系的处理上,刘备性格的突出特点是“宽仁厚德”,“仁慈宽厚”。
吕布在定陶为曹操所败,到徐州投奔刘备。
糜竺劝说:“吕布乃虎豹之徒,不可收留,留则伤人”。
关、张也谏:“吕布有夺徐州之意。
”而刘备则以义为先:“吾以善心待人,人不肯负我”,“他若要徐州,吾当相让”。
迎之以礼,待之以诚。
在诸侯纷争的历史条件下,刘备的宽厚礼让,不过是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关系的理想化的表现。
《三国演义》的“仁政”思想,还表现为用道德规范维系统治集团内部的人际关系。
在统治集团内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刘备性格的突出特点是“知人待士”,“心存忠信”,“推诚相信”,温厚待人。
《三国演义》算悲剧吗?
《三国演义》算悲剧吗?
《三国演义》算悲剧吗?
《三国演义》不能算悲剧,应该是正剧。
悲剧的主要内容与结构逻辑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给读者看,在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中,唤起读者的正义感,提⾼读者的审美能⼒与审美情趣,进⽽影响读者的⼈⽣观,坚持真善美,抵制、反对假恶丑。
正剧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按照⾃然规律,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法,反映真实的⽣活,揭⽰社会、事物的内在规律,如同于正史。
《三国演义》是以正史《三国志》为创作素材,⽤现实主义的⼿法,以⼩说形式书写魏、蜀、吴在三国⿍⽴的态势下,相互争⽃,相互利⽤,相互冲突,最后由魏统⼀中国的这段历史。
尽管⼩说作者受正统的皇族观念的影响,坚持拥刘反曹的⽴场,但⼩说的整体结构还是按照真实的历史和正史来安排设计的,其中的⼈物虽有偏私的倾向,但基本都以真实的历史⼈物为原型,如实地抒写了他们的⼈⽣、性格、作为与命运,所以它是⼀部正剧。
问答
三国演义算悲剧吗?
10个回答。
为什么三国演义是一部悲剧(1篇)
为什么三国演义是一部悲剧(1篇)为什么三国演义是一部悲剧 1为什么三国演义是一部悲剧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也是生命充实的艺术。
东__的悲剧艺术,都气象宏大,内容丰满,用极大的张力去表现悲壮的主题。
__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符合这个标准的。
就三国史本身而言,无所谓悲剧喜剧,只是一段按照客观规律发展的历史,蜀国东吴__,算不上悲剧,也算不上喜剧,__三国符合历史潮流,值得肯定,但也没有强烈的感__彩。
然而,这段历史一旦进入文学作品,尤其是历史人物成为文学形象之后,感情上的取舍就来了。
《三国演义》有自己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具体代言人就是蜀汉集团。
刘备是仁义的代言人,整部小说对于刘备,极少负面描写,从平原县令到携民渡江,再到白帝城托孤,一代仁君的形象贯彻到底。
诸葛亮是神机妙算、鞠躬尽瘁的代言人,前半部用兵如神,后半部死而后已,三国史上那么多贤相能臣,“演义”给他们的篇幅都是极其有限的,唯独给诸葛亮的篇幅却是大幅__,极其大方,从火烧新野到星陨五丈原,对他的赞美和渲染从来就没吝啬过,“演义”几乎成了半部诸葛亮传。
再如忠勇的代言人关羽,神勇的代言人张飞,胆量的代言人赵云,魏国东吴虽然也有勇猛战将,战斗力并不亚于这三位,但都没有像这三位那样俯视全书,成为“神”。
《三国演义》在故事架构和人物塑造上,有着很明显的倾向性,即“拥刘反曹”的倾向,全书的节奏主要沿着蜀汉走,诸如第一回就是刘关张闪亮登场。
在作者看来,蜀汉集团就是价值取向的终极。
然而,偏偏就是这样一个作者极力讴歌维护的理想的高大上集团,却无情地失败了,等于是价值的终极端被撕毁了。
刘备的死、关羽的死、张飞的死、诸葛亮的死,这些章节的文字都能显示出作者的叹息之情,甚至还是书的__部分。
关羽死了,还不罢不休,追吕蒙之命,惊破曹操之胆,这当中其实寄托了作者的不甘。
而对于曹操的死,则未免有微词,一方面肯定曹操的丰功伟绩,另一方面又说:“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
《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的思考,人性的挣扎
《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的思考,人性的挣扎在翻阅《三国演义》的过程中,我逐渐被其中丰富的人物形象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所吸引。
这部以东汉末年战乱为背景的历史巨著,让我对战争与和平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人性的思考。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场面描绘得惊心动魄,英勇善战的将领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奋勇争先,英勇杀敌。
然而,战争背后的残酷现实却让我深感痛惜。
百姓流离失所,尸横遍野,和平的生活被彻底摧毁。
特别是在赤壁之战后,原本繁华昌盛的都市变得破败不堪,令人惋惜。
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在书中展现出了不同的人性挣扎。
曹操虽然统一了大半个中国,有着雄才大略,但他的野心与狡诈却让人反感。
刘备则满口仁义,却内心奸诈,让人难以捉摸。
而孙权则表现出了权谋家的智慧和果断。
这些人物在战争与和平的纷乱时期,为了各自的利益而挣扎,让人性在战争中暴露无遗。
在这部小说中,我最尊敬的人物当属诸葛亮。
他不仅聪明绝顶,足智多谋,还忠诚正直,一心为国为民。
他遵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信念,为了蜀汉的兴盛,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诸葛亮的形象让我深感敬佩,他成为了我心中的英雄。
然而,书中的人物并非只有英勇与智慧,还有许多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如关羽、张飞、赵云等。
他们英勇无畏,忠诚耿直,却在战争中丧命。
他们的命运让我感叹不已,同时也让我思考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读完《三国演义》,我对战争与和平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战争虽然能带来一时的胜利,但背后却是无数家庭的破碎和百姓的苦难。
和平才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珍惜和平,努力避免战争。
同时,书中的人物也让我认识到,在战争与和平的年代,人性中的善恶、忠奸、智勇等品质将受到极大的考验。
在面对利益和诱惑时,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真善美,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三国演义》是一部反映战争与和平、揭示人性挣扎的巨著。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对战争与和平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对人性产生了无尽的思考。
试论《三国演义》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试论《三国演义》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三国演义》是一本以写政治、军事斗争为主,以描写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为中心的男性小说,但也描写了不少女性人物,其中明确记录的有八十多位。
可是一直以来在对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研究过程和研究历史中,我们可以明确的发现,在各时期的众多研究著作和研究成果中,大多数是以研究、探讨或者分析《三国演义》中男性形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而对于有关女性形象的研究著作和研究成果却少得可怜,特别是以《三国演义》中全部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的著作和研究成果与以其他的内容为研究对象的著作和研究成果相比之下就显得更加稀少。
正如清代毛宗岗所评的一样“人但知《三国》之文是叙龙争虎斗之事,而不知为风、为鸾、为莺、为燕,篇中有应接不暇者,令人于干戈队里时见红裙,旌旗影中常睹粉黛,殆以豪杰士传与美人传合为一书矣。
”并且随着社会发展,女性地位的提高和人们对人性认识的加深,对有关文学作品中女性的研究也随之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故本文将综合叙述前人对《三国演义》中女性形象的类型分类;对《三国演义》中女性形象的不同评价、看法和观点,以此为自己的论文做好基础,并为将来之所用。
目前学界对于《三国演义》中女性形象的评价主要有三种说法,分别是悲剧否定说、积极肯定说、矛盾说。
悲剧否定说的观点认为《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形象是充满悲剧性的,是可悲的,是不被人所认可赞颂的,只是让人觉得惋惜。
正如梁燕、于蕴华在《失去自我的生灵——论<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女性》中所说“在父系文化意识的支配下,作家按照他们的想法塑造了女性形象,当我们撩开加在她们头上的各种面纱之后,发现无论是高贵的皇族成员,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是叱咤风云的巾帼英雄,还是温柔美丽的小女子,她们的命运都是悲惨的,完全迷失了自我,或成为男子的附属和泄欲的工具,或成为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她们的生活中毫无人格、人权、人道可言,只有悲剧,没有喜剧,生存在男权统治的重重樊篱之中,完全失去了自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的悲剧意义
《三国演义》具有拥刘反曹的倾向,在作品中,作者毫不吝惜地将一切可能的正面美好因素全部赋予了刘备集团一方。
然而这样一批在道德、智慧、品质和勇武方面都无与伦比的人间精英,却一步步地走向衰败以至最后的灭亡,并且突出了刘备集团走向失败的内因——把“义”放在首位,把政治放在第二位,常用道德价值去压制和克服政治利益。
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产生悲剧的重要原因,而《三国演义》中强烈的拥刘反曹倾向和最后三分归晋的结局,赋予刘备集团最美好的东西,而又将其致于最早失败的境地,都充分表明了这部小说的悲剧精神,是一部便读者受到强烈的悲剧美的冲击、品尝到悲剧美感韵味的优秀悲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