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品、悟:初中古诗词学习三境界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古诗词“三境”教学法初探

初中语文古诗词“三境”教学法初探

初中语文古诗词“三境”教学法初探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教授古诗词时,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意境,提高诗词的欣赏水平,成为教师们面临的一项任务。

本文将介绍一种教学方法——“三境”法,以帮助初中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欣赏古诗词。

“三境”法即通过创设语言境、文化境和情感境三个层面的情感联想和情感迁移,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意蕴。

首先是语言境。

古诗词的语言是一种高度凝练、含蓄深远的语言,学生往往需要通过解读字句、理解修辞手法等方式来深入理解。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词句辩证、猜测词义等活动,引导他们主动思考、理解古诗词的含义。

古人在写作诗词时,常常需要表达自己对自然、人生、情感等方面的思考与感悟。

文化境是理解古诗词的重要视角。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的文化背景,如儒家思想、道家哲学等,辅以文化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文化意义。

最后是情感境。

古诗词往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包含着诗人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感引导,帮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引发他们对生活与情感的思考,以及对古人情感的感同身受。

教师可以让学生体验春天的芬芳、秋天的萧瑟等自然现象,或通过诗画赏析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古代人情与品位情感。

通过情感共鸣,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情感内涵。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步骤来运用“三境”法进行教学:第一步,教师先介绍古诗词的背景信息,并解读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第二步,让学生通过分析诗句、猜测词义等方式,尝试理解古诗词的语言境。

第三步,通过讲解古代的文化背景、诗人的思想与感悟等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词的文化境。

第四步,通过情感共鸣和情感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体验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境。

第五步,让学生进行创作与表演,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欣赏能力。

通过“三境”法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蕴,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初中语文古诗词“三境”教学法初探

初中语文古诗词“三境”教学法初探

初中语文古诗词“三境”教学法初探古诗词是我国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授古诗词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为了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可以通过“三境”教学法进行初步探索。

“三境”教学法是指通过三个层次的教学,使学生在情境中获得全面的学习体验,共同理解诗意,欣赏诗境。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一、物质境界物质境界即通过对物质环境的描绘,使学生感受到诗词中所表达的景物的美妙之处。

学生在课前可以通过描绘诗中的景物,猜测诗的内容。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的方式,呈现古诗词中的山水、花草、动物等景物,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词中的景物特色和美感。

教师还可以利用描述景物的词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情感境界情感境界即通过对情感的描绘,使学生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并培养学生对诗词的情感共鸣。

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词中的情感进行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如忧伤、欣喜、思乡等。

学生可以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古诗词情感的理解和共鸣,通过分享和交流,不仅能深入理解诗词,还能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情绪认知和情感态度。

三、思想境界思想境界即通过对诗词中的思想意蕴的揭示,使学生理解诗词中的哲理思想,并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命题。

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古诗词中的哲理思想,帮助学生认识到诗人对人生、理想、生存等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学生可以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古诗词中思想的理解和思考,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对比,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和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通过“三境”教学法,学生在诗词的物质境界、情感境界和思想境界中逐渐升华,获得全面的学习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中的美感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读境界”学古文

“三读境界”学古文

“三读境界”学古文三读境界”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概念,源自儒家经典《论语》,其中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意味着学习需要三个境界:学习、思考和实践,这三者缺一不可,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知识。

在古代,学习古文是一种重要的修养和教育方式,通过研读古文,可以使人们获得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本文将探讨“三读境界”如何在学习古文中体现,并试图阐述在当今社会中,如何将这一古代概念融入现代教育和学习中。

学习古文需要“三读境界”的第一步:学习。

学习是指通过阅读、识字、文法等方法,掌握古文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点。

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努力记忆诗词文句,掌握古文的基本规范和表达方式。

这个阶段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学生不断地重复阅读、模仿、背诵,才能真正掌握古文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学习古文需要“三读境界”的第二步:思考。

思考是指在掌握了古文的基本内容和语言技巧之后,学生需要通过深入思考,理解古文的内涵和意义。

这个阶段需要学生不断地思索古文背后的含义和价值,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去理解和解释古文的思想和情感。

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能够对所读古文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和规律。

学习古文需要“三读境界”的第三步:实践。

实践是指在掌握了古文的基本内容和思想之后,学生需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发挥古文的实际价值。

这个阶段需要学生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更需要通过写作、演讲、辩论等方式,将所学古文的思想和技巧转化为实际行动和成果。

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将古文的经典精神和价值观念融入现代生活和工作中,发挥其积极作用。

通过“三读境界”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古文修养和思考能力,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同时获得更深层次的知识和体验。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对古文的学习需要更加注重实践性和实用性,通过将古文的精神和价值观念融入现代生活和工作中,使古文教育真正发挥其作用。

初中语文古诗词“三境”教学法初探

初中语文古诗词“三境”教学法初探

初中语文古诗词“三境”教学法初探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成为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本文将以古诗词《涉江采芙蓉》为例,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三境”教学法。

“三境”教学法是指将古诗词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分别是“物境”、“人境”和“心境”。

通过深入挖掘古诗词中的这三个境界,让学生在感受古诗词的美的培养他们对美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我们来看看《涉江采芙蓉》的“物境”。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美丽的江边景色,其中的“河伯”,“巫山”,“峡青”,“石绿”,“水碧草芊芊”等词语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诗句中的这些描写,感受江边景色的美丽与壮丽,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接下来,我们进入《涉江采芙蓉》的“人境”。

此诗表现了一个爱情故事,涉及到“倚落柳”,“自觉良辰美景”,“芙蓉帐暖度春宵”等描写。

通过这些描写,可以让学生通过诗中人物的情感抒发,感受到爱情的美好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柔情和情感。

我们进入《涉江采芙蓉》的“心境”。

这首诗在描写物境和人境的融入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绪。

据考证,这首诗是因为杜牧思念远方的妻子而创作的,可以看出诗人深情的思念和对家庭的眷恋之情。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句中的情感抒发和思想反映,理解诗人心境的变化,培养学生对诗人内心世界的理解和共鸣能力。

通过“三境”教学法,可以帮助初中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词。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引入《涉江采芙蓉》的境界,帮助他们感受到其中的美丽和情感表达。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和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古代文人的审美观念和情感表达方式。

“三境”教学法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物境、人境和心境,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美学素养和情感认知能力。

希望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在实际教学中得到更多的应用与发展。

古诗词教学五步法——读、品、想、悟、比

古诗词教学五步法——读、品、想、悟、比

2 . 学生读后作画 、 交流( 鼓励学生走 出诗句 , 想象更大 的空
间) 。 ( 五) 悟— — 感 受诗 歌 的情 感 美
过渡语 : 诗言情 , 每首诗都是诗人情感 的积淀 , 你从这两首 诗感受到 了诗人什 么样 的情感?
1 . 思考 、 交流 。
2 . 用 自己的声音把你 的理解读出来 。 ( 六) 比— —感受诗歌 的空间关 过渡语 : 学 习古诗 , 不能仅仅局 限于眼前 的这一两则 , 还要 拓展开来 , 寻求与之相类似的诗篇 , 从而感 受诗歌 的空间美。
过 渡语 : 诗歌是读不尽的 , 诗 中有画 , 我们只有插上想象的
翅膀, 走进画 中, 才能感受到诗歌的图画美。
绘了一 幅意境雄浑 、 视野开阔的边塞奇景 ; 岑参 的“ 忽如一夜春
风来 , 千树 万树梨花开 ” 比喻新奇 、 想象奇特 , ( 下转 第 1 8 9页)
1 2 7・
3 . 你认为诗 中哪个词句用得好 , 为什么?
4 . 学生思考 、 交流。 ( 四) 想— — 感 受诗 歌 的 图 画 美
丽的画面中飞翔 。 诗 中有画 , 很多抒情诗都具有这个特点。 我们
不妨拿起 画笔 , 去勾勒诗 中美好的画面 , 或在头脑 中想象 , 然后 用 自己的语言描绘 出来 。王维的“ 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 日圆” 描
无 尽的韵味。因此 , 需要我们细细咀嚼 , 对重点词句反复琢磨 , 不断感 受诗 歌的语言美 。 1 . 结合 注释 , 边读边理解 每句话 的意思 , 然后 用 自己的话
说 说整首诗的意思。 2 . 学 生读 书 、 理解 , 然后交流( 只要 说 出大 体 意 思 即 可 ) 。

读、品、悟:初中古诗词学习三境界

读、品、悟:初中古诗词学习三境界

044I阅读鉴赏I读、品、悟:初中古诗词学习三境界◎高立军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陶冶学生 情操,提升学生文学鉴赏与审美能力的重要内容。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时,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方 法,在多读、多品、多思中来悟得其精髓,从而来引 领学生从中感悟古诗词独特的人文魅力。

―、从读开始,体会古诗词思想情感学习古诗词,首先要从阅读中来体悟。

初中生 已经具备学习认知能力,特别是良好的记忆力,更 应该引导初中生多读、多背诵古诗词。

常言道读,其 。

“读 ,有神。

”对于古诗词,从读、诵中来丰富知识,感受古诗词的人文 内涵和审美情趣。

古诗词在词 ,、、,在 情感上时而 、时而。

学生的诵读,从古诗词中领悟丰富的思与情感。

在学习 的时,从诗中的 人,道 。

知 ,知 应是 ,来 的,中,的情,也我从中感受的情。

i 有,在学习 的诗时,于诗中,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在多次反的诵读中,无需多就能体会的美景,柳枝发芽,草地渐,缤纷,淡雅的水彩画卷呈现出来,将诗情意展得独富情趣。

二、展开想象,品诗词中的艺术手法学习古诗词,除了读,要品。

古诗词“含蓄隽 永”,寥寥数语,就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

我们 从古诗词的语阅读中,往往可以联 生动、形象、丰富、鲜的意象,升华古诗词意境的体验,也拓宽了我的想象空间,感受字里间独特的情思。

学习古诗词,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言简意赅的 词中,找寻和发掘意象,而意象往往是诗人创作 的隐线,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所以,要带领学生展 开象力,去填补诗中的空白,去构建诗词的整体 面。

在学习温筠的《望江南》时,于第一组 诗中的意象,以独 闺的 望,,来 容”的其中的“独”字,出的寥与无奈,急盼 人归来的 情。

第二组意象千帆楫而过,却人的 ,从“千帆”中来 、,以及怅然若失的思之情,的江水,尽思 。

从 ,学生 象 别的,道出了感伤,也 了而含蓄的意象 美,从中品味诗词的独特 创 法。

我 ,诗 词创源于生活,而生活体验是诗词创的^源。

初中语文古诗词“三境”教学法初探

初中语文古诗词“三境”教学法初探

初中语文古诗词“三境”教学法初探古诗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一直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古诗词不仅具有文学艺术价值,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和体会其中的意境,一直是教师们所面临的难题。

近年来,以“三境”为主要教学手法的古诗词教学法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将围绕“三境”教学法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进行初探,旨在探索一种更加贴近学生需求、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一、“三境”教学法的内涵“三境”教学法源于中国古代文化理论,是一种对古诗词作品进行解读和体验的方法。

具体来说,“三境”包括“作者之境”、“作品之境”和“读者之境”。

1. 作者之境:指诗词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心路历程。

通过诗词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等方面的了解,可以深入理解诗词背后的思想、情感和意境。

2. 作品之境:指诗词作品本身所展现出的意境、形象、情感等。

通过对诗词的语言、形式、结构等方面的鉴赏,可以深入领略其艺术魅力,体验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3. 读者之境:指读者在阅读和品味古诗词时所产生的感悟和体验。

每个人的生活背景、情感经历不同,对同一首诗词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因此读者之境是多元、多样的。

“三境”教学法通过对这三个境的深入挖掘和探索,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古诗词的意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提高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三境”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实现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的提升呢?以下是一些初步的探索和实施途径。

1. 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古诗词的教学中,通过介绍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创作心路等方面的信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体味其身世遭遇、情感抒发和思想感悟,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境。

在学习《江雪》这首诗时,可以通过介绍作者柳宗元的生平和处境,让学生了解到他在北方边疆的艰苦生活和对家园的思念之情,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中“江雪紛紛何所有,水如點點楊花落”的意境。

“三读境界”学古文

“三读境界”学古文

“三读境界”学古文“三读境界”是学古文必须经历的阶段。

前期的课堂讲授和学习只是打开了我们古文学习之门,要真正理解古文,三读境界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读境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这个境界就是熟读古文文字和课文,初步了解文章的意义和主旨。

初学者在这个阶段,应该此起彼伏,不断地读掌握老师布置的课文,逐句逐字地进行分析,在家辅导学习的时候也要重复读,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同时,也可以阅读一些较为简单的古文文章,加强对词汇和语言的理解与运用。

第二读境界: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个境界是深入理解古文语言和文化,把握文章取义的境界。

也就是熟练运用词汇,进一步领会古人的思想和背景。

此阶段,应该注重积累生活常识、文化知识以及历史背景知识,同时提高古文与现实的联系与理解。

掌握这个阶段,也需不断挑战难读、深刻和有文化内涵的古文文章。

第三读境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这个境界是古文自由驰骋,自得其乐,完全能够领会古人造句山川物象的实际境遇和内心感受。

在这个阶段,读者已经达到了古文圆满的境地,能够清晰地把握古人的思想、感受和艺术表现手法。

这也是最高的学习古文的境界,需要大量的阅读、研究和分析,同时也可以进行创作,通过写作来进一步提高对古文的理解。

总的来说,学习古文需要的是独立思考、坚持不懈、融会贯通。

三读境界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积累多年。

只有通读一部分古典文学,并且使用古书中的数百个汉字,才能强化与加深对古典汉语的理解和运用。

当我们达到完全领悟、自由驰骋的境地时,我们才算是真正的古文爱好者,达到了传承中华文化的目的。

“三读境界”学古文

“三读境界”学古文

“三读境界”学古文“三读境界”这个词在当下古文学习领域中颇受关注,它是指通过三次不同的阅读体验来理解和感悟古文的内涵和意蕴,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和境界的提升。

在古文学学习中,很多学生常常遇到阅读古文时难以把握古文的意义,很难产生共鸣和理解。

而采用“三读境界”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文,领悟古文的魅力。

本文将从“三读境界”的意义、方法和实际操作中的体验进行探讨。

我们来谈谈“三读境界”在古文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古文虽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但由于时代、语境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不同,使得其理解和理解对当代学生来说颇具挑战。

在学习古文时,很多学生常常陷入字面的理解和理解,难以深入领悟古文所揭示的思想和情感内涵。

而“三读境界”就是帮助学生超越字面的理解,通过逐步深入的阅读和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感受古文的内涵。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也能够启迪学生的人生智慧和情感体验,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来探讨“三读境界”在古文学习中的具体方法。

首先是第一读,也称“浏览式阅读”,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快速阅读古文,了解其篇章结构、语言表达和主题思想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在这一阶段,学生可以通过快速阅读来感受古文的整体氛围和基本意义,尽量不纠结于不理解的地方,而是将重点放在把握整体脉络上。

接下来是第二读,也称“精读式阅读”,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古文,理解古文的语言表达和思想内涵。

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仔细揣摩每一个句子,了解每一个词语的含义,并做好标注和注释,以便于后续的理解和总结。

最后是第三读,也称“体悟式阅读”,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多角度思考和体验古文的情感和含义。

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从文学、哲学、心理等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古文的内涵和表达,感受古人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智慧。

这种方法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思维能力,并且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才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

我们来谈谈“三读境界”在实际操作中的体验。

初中语文古诗词“三境”教学法初探

初中语文古诗词“三境”教学法初探

初中语文古诗词“三境”教学法初探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它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智慧和情感,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情感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往往缺乏对古诗词的深刻理解和内化。

面对这一问题,教师们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以期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认知和领悟能力。

初中语文古诗词“三境”教学法备受关注,它将古诗词的解读与情感体验相结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感悟和理解古诗词,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古诗词“三境”教学法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古诗词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三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三境”教学法源于中国古代文化,其理论来源于孟子的“五倚”理论。

孟子讲述了五种情感的层次,即喜怒哀乐愿,而其中哀和乐就构成了“三境”。

在古诗词教学中,借助“三境”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情感境界去感受古诗词的内涵和意境,使古诗词的美与哲理更加深刻地印入学生的心灵。

1. 第一境:设计情感导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古诗词的“三境”教学中,首先要设计一个情感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通过展示一幅古代绘画、播放相关的音乐或者朗诵相关的古诗词,引导学生进入到古代诗人的情感空间中,让学生深度体验诗人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引导学生打开自己的情感之门的目的。

2. 第二境:挖掘诗词内涵,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在第一境的情感导入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交流。

可以提问古诗词的背景故事、用词技巧等方面的问题,或者让学生分析古诗词的意象、情感表达等方面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 第三境:情感落实,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在第二境,学生对诗词的内涵有了初步的理解后,教师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情感落实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对诗词的朗诵、改编古诗词、写作古诗词题目或者进行个人情感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感悟古诗词的内涵。

“三境”教学法突破了传统古诗词教学的模式,强调情感导入和体验,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古诗词的学习和体验中。

浅谈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三重境”

浅谈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三重境”

浅谈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三重境”标签:古诗词“三重境”古诗词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教育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常吟古诗词,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有益于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然而中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对诗词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这造成了古诗词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笔者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探索了如何在课堂有限的时间让学生达到“三重境”,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去熏陶学生,提高课堂实效。

一、品词境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先引导学生读出词的节奏美,再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欣赏性地朗读,并配乐增强朗读效果,感受古词的韵律美和意蕴美。

学生凭借理解和想象,边读边辅以手势、动作、表情的变化,让他们感怀身受,遐想翩翩,仿佛置身于浓郁的意境中。

比如在《清平乐村居》一课中对“醉”的理解,有些孩子理解为“喝醉”,有些孩子理解为“陶醉”,我并没有简单地说对与错,而是引导他们读文、看图、体会,这样,孩子基本上都能在自己原先理解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对作者的内心感受也了解得更深一些。

同时,在对本课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茅檐、小溪、青草……农村风光图一一映入学生眼中,词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在他们的朗读中也能尽情地挥洒出来。

再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红杏枝春意闹”的“闹”,“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一字风流,境界全出。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想象体会出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领会到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

二、入句境在学生对诗句中的重点词有了细细的品味后,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开始反复吟诵能体现作者整个诗词的重点语句。

如在《题临安邸》一诗中,当读到“西湖歌舞几时休”时,我向学生展示“清明上河图”的繁华,吟出“江南好,风景旧曾谙”,通过强烈的对比,让学生理解爱国诗人林升,借这简洁凝练的诗句倾诉着无限的愤概、憎恨。

古诗词三步教学法品悟诗情画意-教育文档

古诗词三步教学法品悟诗情画意-教育文档

古诗词三步教学法品悟诗情画意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其精练的词汇应用和丰富深远的意境无不体现出中国语言文化的精髓。

由于古诗词本身的简练性和意境丰富等特征,语文新课标对古诗文教学提出了积累、感悟和运用的几项基本要求,并希望借此来培养学生对于诗人思想感情的深入领悟,领略古诗文表达意蕴的手法,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也希望藉古诗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主观理解力,提升教学质量。

在此将本人古诗词的教学模式归结为:入诗境、品诗味、悟诗情三个方面,下面就对这三个方面的具体应用和有效性进行分析。

一.入诗境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

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

“知其人,方能解其言”。

赏读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所作《声声慢》,多数同学赏其词后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认为词中所言之“愁”仅是一个闺中少妇独处之闲愁,缺乏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索。

这应是一个理解的误区,此乃因不详李清照其人生际遇、情感变化之故所致。

李清照生于1084年,年轻时与赵明诚结为伉俪,情趣相投,感情甚笃,共立下“穷避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搜集整理了大量的金石书画。

但1127年北宋灭亡,女词人与赵明诚避乱于江南。

不久,祸从天降,赵明诚因病而故,词人孤独一人,生活悲苦,再加之自己与丈夫所好之金石书画等又散佚殆尽,她愁肠百结。

后来她因战乱只身辗转流徙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晚年十分凄苦,《声声慢》正作于此期间。

学生了解这些后,定不会再将词中之“愁”仅仅理解为一般之“愁”,这愁绪千丝万缕,有国破家亡之愁,亦有只身孤苦之愁,也应是兼有绵绵恨意于其中,词中最后不是说“怎一个愁字了得”吗?故于研赏古诗词之课前,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一诗或词之意,同时亦丰富了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和了解,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大开方便之门。

初中语文古诗词“三境”教学法初探

初中语文古诗词“三境”教学法初探

初中语文古诗词“三境”教学法初探古诗词是我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学语文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而“三境”教学法则是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词的内涵。

接下来,我将初步探讨一下“三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三境”教学法是将古诗词中的情境转化为三个场景进行分析和体验,分别是空境、景境和禅境。

首先是空境。

空境是指通过古诗词中的描写和意境,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空灵之美。

比如诗句中的山水、天空、白云等元素,都可以在学生的想象中形成一个美丽而空灵的世界。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诗句的理解和对比,感受到这种空灵之美,并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创作和表达。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和词句来描绘自己眼中的空灵之境,让他们体会到古诗词的无限魅力。

接下来是景境。

景境是指通过古诗词中的景物描写,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美好和生动。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欣赏到大自然的壮美和生命力,也可以感受到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情感和思考。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古诗词中的景物描写,如色彩、形状、声音等,帮助学生在想象中构建一个绚丽多彩的景境。

也可以让学生去实地观察和感受,将古诗词中的景境与现实进行对比和联系,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古诗词的美。

最后是禅境。

禅境是指通过古诗词中的哲理和意境,让学生思考和感悟生命的深层次含义。

古诗词中的禅境常常是隐喻和象征,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真善美的价值等哲学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古诗词中的禅境,帮助他们从中获得对生活和人生的感悟和启发。

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来表达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领悟,从而提升自己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通过“三境”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更加主动、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其中的情感和内涵。

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通过空境、景境和禅境的体验,学生可以感受到古诗词的美,增加对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培养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初中语文古诗词“三境”教学法初探

初中语文古诗词“三境”教学法初探

初中语文古诗词“三境”教学法初探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们的语文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品读中领略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能力,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感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三境”教学法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进行初步探索。

一、什么是“三境”教学法“三境”教学法是一种以“思境、情境、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学方法。

“思境”即指思维境界,是指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感受诗人深邃的思维,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感品质和深邃的文学情感。

“情境”即指情感境界,是指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感悟诗人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

“景境”即指景色境界,是指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感知诗人所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的形象感知和联想能力。

通过“三境”教学法的引导,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古诗词的意境,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能力。

二、如何运用“三境”教学法进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1、以思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在古诗词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思想和意境,培养学生的高尚思维境界。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思想深刻、意蕴丰富的古诗词,如《登鹳雀楼》、《哀江南》等,通过导读和解读,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所蕴含的深邃思想,引导学生在思维境界上有所拓展和提升。

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诵读和分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在品读中有所感悟,从而提升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领悟能力。

2、以情境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在古诗词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感知诗人所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的形象感知和联想能力。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描绘自然景色的古诗词,如《春夜喜雨》、《登鹳雀楼》等,通过导读和解读,让学生感知诗人所描绘的景色,在感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感知和联想能力。

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绘画和创作,让学生在画中感知诗中的景色,并通过创作进行形象联想,提升形象感知和联想能力。

“三读境界”学古文

“三读境界”学古文

“三读境界”学古文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古文是了解和传承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

而“三读境界”则是指在学习古文时,通过反复阅读、理解和领悟,逐渐掌握和运用古文的技巧和方法,达到能够熟练理解和诠释古文的境界。

下面就详细介绍一下“三读境界”在学习古文方面的运用。

“三读境界”中的第一读,是对古文内容的初步阅读。

在这一过程中,读者应该尽可能地把握古文的大意和主要内容,了解古文的时代背景、社会风俗和文化背景等,以便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含义和思想。

一般来说,初读时可以快速浏览全文,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初步了解古文的主旨和结构。

第二读是对比分析阅读,通过对古文中词汇、结构、语法和修辞等方面的细致分析,深入理解和解读古文。

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可以逐句逐段地对比古文和现代汉语的差异,以及同一文本中不同部分的差异,从而加深对古文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还可以对照相关史料和注释,深入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从而更好地把握古文的含义和思想。

第三读则是对古文的归纳总结和推敲思考。

通过反复思考和深入思考,进一步理解和领悟古文的内涵和外延,发现和掌握古文中的精髓和特点,进而能够熟练地理解和诠释古文。

在这一阶段中,需要对古文内容和结构进行概括和总结,深入思考古文中隐藏的深层次思想和观点,从而更好地将古文的意义和价值传承下去。

通过“三读境界”学古文,不仅可以提高古文的理解和诠释能力,还可以加深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增强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并通过“三读境界”逐渐掌握古文的技巧和方法,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做出不懈的努力。

“三读境界”学古文

“三读境界”学古文

“三读境界”学古文《三读境界》是古代儒家学者孔子提出的一种学习古文的方法论,它包括“读、述、思”三个境界。

这种学习方法被视为古代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维方式和学术方法。

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三读境界”学古文的重要性和意义。

我们来看看“三读境界”的基本内涵。

三读是指“看、揣、悟”,即“看”是第一次阅读古文,了解其表面含义;“揣”是第二次深入阅读,领会其中的深层内涵;“悟”是第三次阅读,达到内化领会其真谛的境界。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读书的方法,还需注重内心的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和文化素养。

“三读境界”是一种通过反复阅读、思考、领悟来达到心领神会的学习古文的方法,是一种深入理解古文内涵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

“三读境界”学古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知识获取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但是真正懂得领会和理解古代文化的人却愈发稀少。

学习古文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人的智慧和人生哲理,更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而“三读境界”正是一种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古代文化内涵的方法,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古文的内在魅力。

“三读境界”也是一种能够提高我们思维水平和学术能力的方法。

在反复的阅读和思考中,我们能够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和简练表述能力,更能够激发我们的智慧和灵感,让我们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和感悟。

“三读境界”也是一种提高我们的心灵修养和人文精神的方法。

在不断的阅读和思考中,我们会从古代文化中感受到一种“入木三分”的人文情怀,更会从中汲取到一种宽容、仁爱和谦卑的人生哲理,从而提高我们的人格修养和道德情操。

“三读境界”学古文看似简单,但是其内涵却是深远而丰富的。

它要求我们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一颗谦逊的心,端正正确的态度,不断的去揣摩和悟道,从而领会古文的内在精神。

它也要求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和思维水平,用智慧和心灵去体味古代文化的意蕴。

“三读境界”学古文

“三读境界”学古文

“三读境界”学古文“三读境界”是指阅读文献的三个境界,也是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

学古文需要多读、多思考,从而领悟古文的奥妙。

下面就介绍一下如何通过“三读境界”学习古文。

第一读:了解古文的基本内容第一读是泛读,目的是为了了解古文的基本内容。

在这个阶段,要先快速浏览一遍文章,不要过于纠结一些细节。

要通过快速浏览了解文章的大意、结构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在第一读的过程中,可以对词语和句子结构进行初步的了解,对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子结构进行注解。

同时还可以注意作者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修辞技巧。

第二读:领悟古文的语言特点第二读是深度阅读,目的是为了领悟古文的语言特点。

在这个阶段,需要认真阅读每一句话,掌握句子的意思和结构。

要注意词语的含义以及它们在文中的运用。

同时,还需要注意文中的词序、语态、语气等语言特点。

这些语言特点是古文的重要特点,也是理解文意的重要途径。

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文中的典故和文化背景。

通过对文化背景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古文的意思和内涵。

第三读是深度思考,目的是为了深度理解古文的内涵。

在这个阶段,需要认真思考每一个细节,揣摩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

要抓住作者的思想精华,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深刻理解古文的内涵。

同时还要思考古文的意义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使古文得到更加深刻的理解。

此外,还可以通过写总结、梳理架构等方式对所读的古文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自己更好地掌握古文的要点。

总之,通过“三读境界”学古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领悟古文的奥妙。

要多读、多思考,从而使古文的内涵得到更加深刻的理解。

徐引竹间步远含云外情—浅谈古诗文教学的三境界

徐引竹间步远含云外情—浅谈古诗文教学的三境界

徐引竹间步远含云外情—浅谈古诗文教学的三境界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一枝奇葩,它以语言优美、音调和谐、意境优美而深得广大读者的喜爱。

读诗就像品茶,关键在一“品”字,品的是茶的盈口余香,回味无穷,如果只是一味的大口灌下而不辨其味,那是糟蹋了好茶。

记得一位著名哲学家说过:读诗使人灵秀。

多读好诗,既能熏陶情操,又会使头脑变得敏锐。

可见,初中生多读诗歌,对锻炼自己的头脑、发挥想象力,利益是很大的。

那如何才能把古诗文的学习上升为“品”呢?我觉得应力求达到以下这样的三个境界:一、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由于诗歌语言具有音乐美的特点,特别是我国我国古代诗词形式整齐、句式固定、平仄相间,读起来很有节奏感,古人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之语,可见诗的美是吟出来的。

所以我认为吟诵成为古诗词学习的第一境界。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强调的就是“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这也是我国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的宝贵教育经验。

吟的过程就是反复推敲,反复提炼的过程,要想让学生品味诗中的真味,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加强诵读。

“好诗不厌百回读”,可见,诗不仅要读,而且还要大声地读,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地读,只默读而不出声,便不能吟咏出诗味诗情。

所以,古诗词教学中,必须确立以读为本的观念,让学生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切身的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指导学生如何把握正确的停顿,运用恰当的语调读出节奏,使诗词释放出浓烈的感情,使学生体会出语言的优美,音调的顿挫。

读出《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振奋昂扬,读出《雨霖铃》的低回激荡,读出《八声甘州》的眷恋婉约。

其次,尝试多种朗读方式的联合运用,如配乐朗诵、教师泛读、男女交替读、学生自由读等等,调动学生的感情,引起学生的共鸣。

古诗词教学的三重境界

古诗词教学的三重境界

我国古诗词博大精深、灿若星辰,是堪比欧洲建筑的文化经典,更是中华母语的根。

它以凝练的语言、生动的形象、深邃的意境、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

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古诗词的“根性”,以绵延不绝的诗词文化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夯实其言语根基,丰厚其文学底蕴,修炼其人格气质。

具体而言,就是古诗词教学要达到文字、文学和文化三重境界。

一、文字境界——熟读理解悟诗情文字境界是古诗词教学的第一重境界。

此境界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透过诗词表面的文字读懂诗词内在的意蕴,做到读出韵味、想出画面、悟出意境。

(一)读出韵味古诗词语言凝练、情辞并发、意境深远,同时又兼具音乐的特质,一唱三叹、抑扬顿挫,极富韵律美。

因此,教学时,我们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披文入情、披文入意、披文入韵。

一般而言,古诗词教学的“读”要贯穿课堂始终,可分三个层次:首先是读准字音,其次是读出节奏,最后是读出情感。

读准字音和读出节奏须在初读环节完成,主要目的在于熟悉字词、疏通诗句、把握节奏;读出情感则应放在学生充分理解诗意、感悟诗情之后,重在体味感悟,具象入境,抒发情感。

(二)想出画面“画面美”是古诗词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依文而想,具象成画。

具体来说,就是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聚焦物象,展开联想,通过与原有经验的联结、与个人情感相融,把“物象”转化为一个个可观、可感、可亲、可敬的图像和图画,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感。

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联想说、联想画、联想写、联想演等策略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如,教学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我们可以让学生抓住“黑云、白雨、卷地风、水”等物象,联系生活经验展开联想,说说自己想到的西湖美景,描绘西湖雨前、雨中、雨后瞬息变幻的画面。

这样,学生就在心中构建出具有自我色彩的诗词图景,使诗词静态的语言变得灵动鲜活,诗词画面得以再现。

(三)悟出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文章之妙,一言以蔽之:有意境而已矣。

古诗词中的观、品、悟

古诗词中的观、品、悟

古诗词中的观、品、悟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毋庸置疑要以朗读为本,但一味地朗读也不行,在朗读中应有所收获,在朗读中完成“观、品、悟”的过程。

如何完成呢?我认为,应该从阅读心理的一般规律和读懂古诗的基本要求出发,抓住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指导,使学生真正会学古诗词。

一、观:扫除障碍,初通文意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格,魅力无限。

正如19世纪英国著名文艺批评拉斯金说:“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

”学习古诗词时,其丰富的意蕴,“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的。

况且初中学生对古诗词接触不多,由于阅历和生活经验的局限,不可能“字求其训,句索其旨”。

如果“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必然贪多嚼不烂,如果不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其咬文嚼字,必然使学生食而不化,泯灭了学习的兴趣,倒了学习的胃口。

因此,面对一首新的古诗词,首先要默读,找出疑难字词,扫除阅读障碍,这是“观”的第一步。

如“决眦入归鸟”的“眦”,“五马立踟蹰”的“踟蹰”,“朝露待日�”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逑”等,这些字词,学生一般没有接触过,是学生阅读诗句、理解诗意的拦路虎,所以首先要认其形,晓其音,知其义。

接着是要根据不同诗词的特点,带着不同的学习任务初读作品,找出诗中出现的意象,揣测出“最富特色,足以寄寓作者思想感情的细部。

”也许揣测未必准确,但毕竟是学生自己的感受,值得珍惜,并可留待品读时检验。

从整体上看,这样的“观”难免显得粗糙,但它却为之后的深入品读提供了前提。

因此,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抓住不同诗词的特点,在直观层次上初步了解作品,而不是急于把作品精华讲析出来。

二、品:静心体味,突出“美点”“品”是指对作品有了直观的了解后,通过反复品读,静心体味作品内容,从而把握文章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这一阶段更应以读为本,根据不同诗词的特点和诗词的具体内容,采取相应的品读法,凝神专注,将日常的意识状态转变成审美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品、悟:初中古诗词学习三境界
作者:高立军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8年第7期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文学鉴赏与审美能力的
重要内容。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时,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在多读、多品、多思中来悟得
其精髓,从而来引领学生从中感悟古诗词独特的人文魅力。

一、从读开始,体会古诗词思想情感
学习古诗词,首先要从阅读中来体悟。

初中生已经具备学习认知能力,特别是良好的
记忆力,更应该引导初中生多读、多背诵古诗词。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读书破
万卷,下笔如有神。

”对于古诗词,从读、诵中来丰富知识,感受古诗词的人文内涵和审美情趣。

古诗词在词句锤炼上,讲究节奏、韵律、平仄对仗,在表达情感上时而轻松明快、时而缠
绵悱恻。

通过学生的诵读,从古诗词中领悟丰富的思想与情感。

如在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时,从诗中的核心句“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来理解
作者对春天的眷恋,对春雨下庭院中花儿凋谢,绿叶却繁茂的深情刻画,也让我们从中感受到
作者伤春的复杂心情。

还有,在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时,对于诗中“几处早莺争
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在多次反复的诵读中,无需
多讲就能体会到春天的美景,柳枝发芽,草地渐绿,春花缤纷,淡雅的水彩画卷呈现出来,将
诗情画意展现得独富情趣。

二、展开想象,品诗词中的艺术手法
学习古诗词,除了读,还要品。

古诗词“含蓄隽永”,寥寥数语,就有“言有尽而意
无穷”之妙。

我们从古诗词的语句阅读中,往往可以联想到生动、形象、丰富、鲜明的意象,
升华对古诗词意境的体验,也拓宽了我们的想象空间,感受到字里行间独特的情思。

学习古诗词,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言简意赅的词句中,找寻和发掘意象,而意象往往是诗人创作的隐线,
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所以,要带领学生展开想象力,去填补诗中的空白,去构建诗词的整体
画面。

如在学习温庭筠的《望江南》时,对于第一组诗句中的意象,以独处深闺的女子凭栏眺望,梳妆,来表达“女为悦己者容”的喜悦;但其中的“独”字,却又折射出女子的寂寥与无奈,急盼心上人归来的心情。

第二组意象为“千帆”舟楫而过,却未见心上人的失落,从“千帆”中来表达那份执着、专注,以及怅然若失的思念之情,犹如“悠悠”的江水,流不尽思念。

最后从“断肠处”“白蘋洲”,让学生想象离别的场景,道出了感伤,也寄寓了细腻而含蓄的
意象美,从中品味诗词的独特艺术创作手法。

我们讲,诗词创作源于生活,而生活体验又是诗
词创作的不竭源泉。

我们在教学古诗词时,要带领学生从诗词中品味艺术特色,还要从中感悟
生活,引导学生用情欣赏,加深对诗词寓意的理解。

在学习李白的《将进酒》时,该诗结构流畅,情感丰富,更是融入了想象来展现黄河的壮阔,来表达李白的浪漫情怀。

从“君不见黄河
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来点拨学生,开阔诗作的视野,感悟黄河之水的浩浩汤汤,
一泻千里的壮观景象,仿佛就在眼前。

所以说,想象力的启发与运用,对于激发学生学诗情感,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十分关键。

三、对比鉴赏,加深对诗词理解感悟
我们在学习古诗词时,可以引入对比方法,从诗词所描写的意象、艺术手法等方面,
梳理相似之处,拓深课堂学习容量,还能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加深学生对诗词的感悟。

在学习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时,其中“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所蕴藏的思想情感,为我们营造了独
特的诗词意象。

“归雁”所喻指的对象,往往借之来抒发羁旅生涯的思乡之情。

对于“青
山”“绿水”所呈现的美景,虽然道出了诗人的轻松心境,对于“客路”“行舟”,则暗示了
孤苦愁绪。

多希望能够以雁传书,来寄托思念。

对于“归雁”,很多古诗词都将之作为意象。

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但对于该诗中的“孤雁”,又有别于王湾的思念。

王湾诗句中的“归雁”,陶
醉在美景中,引发思乡之情;而王维的“归雁”则是塞外苍凉的风景下,表达去国还乡的孤寂
感觉。

两者相比较,作者所寄寓的深情虽相似却不同,由此来提升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拓宽诗
词的鉴赏能力。

古诗词教学中,教法灵活多样,而阅读、品悟、鉴赏将增进诗词学习积极性,帮助学
生感受诗词的美好意境。

高立军,山东桓台县周家中学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