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上马哲小论文:读《哲学的贫困》有感
哲学的贫困优秀读后感想心得作文
哲学的贫困优秀读后感想心得作文哲学的贫困优秀读后感想心得作文《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主义学说最早发表的文本。
店铺为你分享了哲学的贫困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到你。
哲学的贫困读后感篇1马克思批判经济学家将资产阶级制度论证是天然的,永恒的观点。
他指出考察封建的生产,必须把它当做以对抗为基础的生产方式来考察。
马克思初步阐述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他指出:“生产方式,生产力在其中发展的那些规律,并不是永恒的规律,而是同人民及其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相适应的东西,人们生产力的一切变化必然引起他们的生产关系的变化吗?由于最重要的是不使文明的果实——已经获得的生产力被剥夺,所以必须粉碎生产力在其中产生的那些传统形式。
”在对所有权的论述中,马克思指出“在每个历史时代中所有权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在完全不同的社会关系下面发展起来的”,因此,马克思反对将所有权作为一种独立的关系、一种特殊的的范畴、一种抽象的和永恒的观念来下定义,他认为“给资产阶级的所有权下定义不外是把资产阶级生产的全部社会关系描述一番。
”我认为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反对抽象的概念和观念,反对一劳永逸找出社会的规律来指导社会的运行。
所以,那些孤立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作为历史唯物主义教条,割裂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以及必须从一定的社会形式进行考虑。
应该更全面的论述是一定的社会存在决定一定的社会意识。
“一定的”限定更突出社会生产方式的阶段性。
马克思也从来没有抽象的谈论社会,他进行研究时,也是分析一定社会阶段的社会。
例如,封建社会,资产阶级社会,原始社会等等。
从来都没有抽象的人性,人都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都是出于一定社会交往形式中人。
不能将抽离出来,谈论所谓人性的“善”与“恶”,必须将人放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从中进行考察。
哲学的贫困读后感篇2这部书是用“答蒲鲁东先生的…贫困的哲学‟”而揭开究竟是“贫困的哲学”而导致蒲鲁东先生在经济学观点产生的片见呢,还是由于德国“哲学的贫困”而导致蒲鲁东先生的经济学观点不反映现实而是反真空而造成的。
读哲学的贫困读后感哲学的贫困读后感
读哲学的贫困读后感哲学的贫困读后感作为一名哲学爱好者,我非常认同雷鸣先生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所提出的观点,即现代人对于哲学的认识和理解非常浅薄。
雷先生的这本书被誉为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他在书中从哲学的本质、哲学的历史、哲学的价值等多个层面深入阐述了哲学的深奥和重要性。
首先,阅读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所呈现的思想引导我对世界的认识和思考带来了极大的启发。
当下社会风气趋于功利和实用,许多人对于哲学这一学科的态度常常是冷漠或者冷嘲热讽,似乎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毫无关联。
而这本书却告诉我,哲学并没有远离我们的身边,它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书中提到了著名哲学家康德说过的一句话:“两件事物是让我肃然起敬的,一是星空,一是人心,前者的存在让我感受到宏伟和神秘,后者的存在让我感受到庄严和敬畏。
”这句话让人重新审视了世界和人类的本质,提升了我对生命和自然的敬意和敬畏之心。
其次,该书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它探究了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存在形式和内容,关注了哲学思想对于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贡献。
作为一门学科,哲学本身是在对自然和人类的认知上寻求真理、探索真善美的一种人类智慧活动。
在现代社会,哲学虽然不再是人们过分关注的学科之一,但我们不能忽略哲学思想对人们的现实生活和抉择路径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在人们思考个人与社会之间协调发展和道德伦理的时候。
最后,我认为,哲学的贫困既是一个思考问题的路径,也是一个思考问题的结果。
在人类的认知范畴中,很多重要的哲学问题还没有被深入地思考和回答。
当代人们过于实用化和个人化的思维方式往往无法涵盖一些人类普遍而重要的问题,哲学思想的贫困便来自这样的认知局限。
但即使是遇到了这样的困境,我们也不应该轻言放弃探究和思考。
哲学思想作为一个提供思考路径的学科,在思想上的创新和进步应该不断被推动和实践。
综上所述,我认为读书感悟是人们思维活跃和丰富人生的一种重要方式。
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和思想,对于人类的生活有着潜在的、重要的价值。
大学生学习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的心得体会
大学生学习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的心得体会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通过学习这本书,我对哲学思想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的分析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本文将从马克思的思想观点、对现实的批判以及个人的收获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马克思的思想观点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哲学的观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对唯物主义的坚持。
他认为,哲学的任务不是简单地解释世界,而是改变世界。
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主义思想是他理解和改造社会的基石。
另外,马克思还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性。
他认为,社会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展的,而历史的发展是由社会矛盾推动的。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把握历史变革的方向意义重大。
二、对现实的批判《哲学的贫困》不仅仅是一部理论著作,它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
马克思通过对哲学发展史的回顾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压迫,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现象。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贫穷和不公正是哲学贫困的根源。
马克思对现实的批判唤起了我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在当代,我们身处的社会中仍然存在着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现象,马克思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
三、个人的收获在学习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的过程中,我获得了很多宝贵的收获。
首先,我对哲学思想发展的历程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了解到哲学是一个与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科。
其次,通过学习《哲学的贫困》,我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思想观点让我明确了自己在学习和实践中的方向,并且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和改造社会的热情。
最后,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我认识到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和不公正是我们需要关注和改善的问题。
马克思的思想让我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有责任去关心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到公益和社会改革中去。
总结起来,学习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是我在大学学习过程中的一次重要经历。
哲学的贫困读后感(精选10篇)
哲学的贫困读后感《哲学的贫困》是法国哲学家亨利·勒费布尔在1953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本书旨在揭示哲学领域中的贫困问题,对传统哲学的局限性进行深入剖析。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自己对哲学的认识和理解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和深入,收获颇丰。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对勒费布尔这一哲学家的思想深感震撼。
他以深入入微的观察力,深度探讨了哲学思维的陷阱和盲点,同时指出传统哲学对人类经验的解释过于狭隘和片面。
他通过对现代社会和科技的分析,认为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更迷茫和贫困,为哲学的兴起提供了契机。
在勒费布尔眼中,哲学不仅是一种学科,更是对现实世界的深入思考和解构,是对人类存在与意义的探索和追问。
在读完本书后,我对哲学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传统哲学的缺陷在于过于理论化和抽象化,离实践和生活过于遥远。
而勒费布尔的思想则更加贴近现实,通过对当代社会的现象和问题的深刻剖析,提出了对理性和科学思维的反思。
他呼吁我们重新思考人类存在的本质、意义和价值,超越传统哲学的束缚,思考属于自己的哲学之路。
勒费布尔的观点也引发了我一些创新的思考和观点。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的快速进步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人类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勒费布尔强调科技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意识形态,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科技与技术作为现代社会的救赎,而应该反思其带来的贫困。
同时,我也开始思考自己对知识的获取和思考的方式,关注思维的自由与创新。
勒费布尔的思想激发了我思考哲学的启示,引导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探索追问和思考。
总之,《哲学的贫困》这本书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和触动。
通过对哲学贫困的分析,勒费布尔激发了对传统哲学的反思与批判,并呼吁人们关注现实世界的问题与哲学思维的重要性。
这本书不仅对于哲学研究者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每个人的思考和人生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相信只有通过对哲学的思考与探索,我们才能超越贫困的束缚,追寻更加丰富和有意义的人生。
哲学的贫困读后感《哲学的贫困》是法国哲学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Jean-François Lyotard)在1979年出版的一部著作。
学习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的启示
学习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的启示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他的著作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的一篇重要论文,通过对这篇论文的学习,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和思考。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批判了当时存在的一些哲学观念,特别是关于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
他提出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观点,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学习《哲学的贫困》可以让我们认识到现实的本质。
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历史过程,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
他认为,唯有从现实的经济基础出发,才能正确地认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这一观点启示我们,在学习和研究其他学科的时候,也要立足于实践和现实,不能脱离实际去研究和思考问题。
其次,学习《哲学的贫困》可以启发我们批判和反思现实社会的问题。
马克思在论文中对当时社会存在的不平等、剥削和压迫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
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本质上是剥削和压迫的制度,只有通过革命推翻这种制度,才能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要敢于批判现实社会的问题,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并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和公正的社会。
另外,学习《哲学的贫困》可以激发我们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马克思在论文中批判了当时一些哲学家思想的贫乏和浅薄,呼吁人们要深入研究和思考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
他的思想鼓舞着我们要勇于追求真理,不停地学习和探索,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学识水平。
此外,学习《哲学的贫困》还可以让我们认识到思想的重要性和改变世界的力量。
马克思强调,思想是世界变革的动力,只有通过思想的启发和激励,人们才能觉醒、奋起和行动起来。
他的思想给予了无数革命者和改革者力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我们从中应该认识到,个体的思想和努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来改变世界。
总之,学习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还能让我们认识到现实的本质,激发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并认识到思想的力量和改变世界的作用。
哲学的贫困心得
哲学的贫困心得中国教育缺乏哲学内容的讲授,造成教育的哲学贫困,这始自于民国。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关于哲学的贫困心得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哲学的贫困心得篇一【摘要】中国教育缺乏哲学内容的讲授,造成教育的哲学贫困,这始自于民国。
哲学的贫困造成了通识教育的失败,导致了研究创新的不可能和整个教育的价值缺失,最终导致了“钱学森之问”的结果。
【关键词】教育;教学内容;创新;哲学中国科学技术史学家李约瑟为所有中国人提出了一个难题:为什么近代自然科学只能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人们称之为“李约瑟之谜”。
他还提出了一个悖论:为什么古代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工业革命却没有发端于中国?而哥伦布、麦哲伦正是依靠指南针发现了世界,用火药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用造纸术和印刷术传播了欧洲文明!中国科学在历史上曾如此之辉煌,为什么在近代却落后了?这的确让国人大伤脑筋,也甚感自卑。
至今仍象梦魇一样压在国人的心头。
新儒学大家梁漱溟先生曾给出一个解释,就是依据其人类文明之三进路的观点来看,似乎中国人是不需要科学的。
但是这依然无法解释中国科学历史上的发达。
“李约瑟之谜”的阴云尚未散去,钱学森在晚年又为中国人提出一个难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以获得诺贝尔奖为例,新中国六十多年来,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没有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目前唯一的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是没有接受过大学学历教育的),或者说中国新中国以来的六十年教育为什么没有培养出一名能为人类的知识大厦添砖加瓦,做出理论创新的人才。
“钱学森之问”引起了全国人的重视,成了一个钱学森难题。
这的确是一个问题,试想历史上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并不落后,而在思想上,先秦的诸子百家自不必说,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与佛学,宋明时期的理学,一直到民国时期的新儒学,曾产生了多少世界级的思想家。
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在人类思想的大厦里熠熠生辉。
大学生学习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的感悟
大学生学习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的感悟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他的著作《哲学的贫困》是一本必读的经典。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们能够深刻理解到马克思的思想,进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学习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的感悟。
首先,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强调了人类思维的局限性。
他指出,人类的思维常常受到一定的历史、社会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因此我们的思考往往无法超越这些局限。
马克思所说的“哲学的贫困”就是指人们对真理的认知和理解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这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教训,它提醒我们要谦虚和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认知能力,不要盲目自信,应该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不断学习和进步。
其次,马克思还强调了批判精神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持续地对传统观念和思想进行批判和反思,才能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一点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大学期间,我们需要学会独立思考,勇于对问题进行质疑和思考,不被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所束缚。
只有拥有批判的眼光和思维,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对待问题客观公正,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另外,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也批评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他认为,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往往依赖于主观臆断和片面的看法,对复杂的现实问题很难给出解释和答案。
相比之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能够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对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
这也给我们提供了启示,我们在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片面的观点和主观臆断,而是要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以更全面的视角看待问题,从而得出更准确、深刻的结论。
在学习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的过程中,我们还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到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如阶级斗争、历史唯物主义等。
这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只有真正理解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应对和解决当下的社会问题,更好地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学习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的读后感
学习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的读后感在读完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后,我深受启发。
这本书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种种问题,探讨了人类贫困的本质和解决之道。
下面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通过批判传统哲学的方法,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困现象。
他指出,在这个制度下,财富被少数人掌握,而广大劳动人民却只能得到微薄的报酬,甚至生活贫困。
资本主义的核心是追求无限利润,而不顾社会贫富分化带来的问题。
马克思的观点真实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被困在一种追求个人利益的竞争状态中,这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与不平等。
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贫富差距扩大。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必然导致社会进步的停滞。
他主张通过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财富的公有化,从而消除贫困和不平等。
我觉得,马克思的观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贫富差距的问题仍然存在,许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资本主义制度过度强调个人追求利益,缺乏对全体人民福祉的关注。
我们应该认识到,只有通过改革和转型,才能解决当前社会的贫困问题。
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给了我启示,我们不能止步于对贫困现象的抱怨,而应该积极思考问题的根源和解决之道。
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社会的经济结构和制度,寻找更加合理和公正的方式来分配社会资源。
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才能实现贫困的根治。
在阅读《哲学的贫困》的过程中,我意识到马克思的思想远远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
他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激发了人们思考和行动的动力。
尽管他的理论在实践中并不完美,但他为我们揭示了贫困问题的本质,并提出了一种追求社会进步和公平的愿望。
总结起来,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是一本发人深思的著作。
通过批判和反思,他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困现象,并提出了解决之道。
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贫困问题不仅仅是个体的问题,而是与整个社会制度相关的。
哲学的贫困心得体会
哲学的贫困心得体会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迅猛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也面临着心灵的空虚和精神的贫困。
这时候,人们往往会寻找一种能够给予他们力量和指引的东西,于是产生了对哲学的渴望和追求。
然而,在实际的学习和思考过程中,我也深刻感受到了哲学自身的贫困。
首先,哲学的贫困体现在其固有的抽象性和晦涩性上。
哲学作为一门探究人生、思维和存在的学科,常常面临着高度的抽象和理论化。
其语言和表达方式往往具有一定的晦涩性,让许多人望而却步,觉得哲学难以理解和掌握。
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这种困难,很多哲学概念和思想常常需要反复琢磨和思考才能理解透彻,更谈不上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这种抽象性和晦涩性不仅限制了哲学的普及和传播,也导致了许多人对哲学的忽视和排斥。
其次,哲学的贫困还表现在其局限性和无法解决一切问题的现实之中。
哲学追求的是普遍的真理和智慧,但是在实践中却往往束手无策。
众多哲学家们对于人生、自由、正义等问题有着不同的观点和解释,导致了哲学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与此同时,哲学对于经验和实证的排斥也使其无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例如,在伦理学中,众多的伦理理论层出不穷,但如何在具体情境下做出正确的伦理选择,哲学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
这也使得哲学在现实生活中显得有些空洞和无力。
此外,哲学还存在着受传统和权威束缚的问题。
在大多数传统学科中,权威和传统的观点往往被严格遵循和模仿,鲜有人对其进行质疑和挑战。
而在哲学中,也存在着相同的问题。
过于崇尚和追求经典哲学思想,易使人陷入迂腐和僵化的境地。
对于新颖的、与传统观点相悖的思想,往往遭受排斥和抵制。
这种保守和势力的现象束缚了哲学的发展和创新,也使得哲学无法满足现实生活的需求。
然而,尽管哲学存在这些贫困和局限,我仍然坚信它的重要性和价值。
哲学的贫困恰恰反映了人类思维和认识的局限性,也提醒我们在探寻真理和智慧的过程中应保持谦虚和审慎。
哲学的抽象性和晦涩性虽然让人望而却步,但也正是这种深刻和复杂的思考,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哲学的贫困读后感
哲学的贫困读后感《哲学的贫困》是德国哲学家尼采的一部重要著作,这部书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风格,对人类思维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书中,尼采提出了他对哲学的质疑和批判,揭示了哲学的种种局限和贫困,引发了人们对哲学本质的思考和反思。
尼采在《哲学的贫困》中首先指出了哲学的起源和本质。
他认为,哲学起源于人类对世界的探索和思考,是一种对现实的解释和理解。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哲学逐渐变得僵化和陈旧,成为了一种对现实的扭曲和误导。
尼采认为,现代哲学已经丧失了其原本的力量和活力,变成了一种空洞的学术活动,对人类生活和实践失去了联系。
在书中,尼采对哲学的贫困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
他认为,哲学的贫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哲学的语言贫乏,缺乏真实的表达和表达能力;二是哲学的思维贫乏,缺乏创造性的思维和想象力;三是哲学的实践贫乏,缺乏对现实的关注和对生活的指导。
尼采指出,这些贫困使得哲学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和价值,成为了一种虚无的学术游戏,对人类生活和实践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
尼采在《哲学的贫困》中提出了他对哲学的改革和更新的设想。
他认为,要使哲学重拾其原本的力量和活力,必须摆脱传统的束缚,重新回归到生活和实践中去。
尼采主张要建立一种新的哲学,这种新的哲学必须以生命为中心,以人类的需求和欲望为出发点,关注现实的问题和挑战,为人类的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帮助。
只有这样,哲学才能重新获得其原本的意义和价值,成为人类生活和实践的有力支持。
读完《哲学的贫困》,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尼采对哲学的深刻思考和批判,使我对哲学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我认为,尼采提出的对哲学的改革和更新的设想,对于当代哲学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我希望能够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思考,探索哲学的新方向和新途径,为人类的生活和实践提供更有益的帮助和指导。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将尼采的思想和精神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实践中去,为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哲学的贫困读书心得
哲学的贫困读书心得推荐文章读哲学的贫困读后感参考范文热度:哲学的贫困心得热度:读书心得体会1000字作文热度:学习发展观读书心得热度:关于西游记读书笔记范文热度:《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针对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一书而写成的一部论论战性著作,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关于哲学的贫困读书心得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哲学的贫困读书心得篇一《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针对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一书而写成的一部论论战性著作,以法文写成于1847年上半年,并于同年7月在布鲁塞尔和巴黎出版.在此之前,即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左右,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该著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全面阐述他们的新世界观及其与德国哲学传统的划界,但当时出于种种原因未能发表.马克思为批判蒲鲁东而发表《哲学的贫困》,它提供了一个机会,使马克思主义学说以精练的表述首次问世.如果说《德意志意识形态》着力于批判整个德国思想的思辨传统、并深入思考马克思、恩格斯自己的新世界观即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境域,那么,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马克思的重点就是,用已经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理阐明资本主义的本质来历,以及社会主义运动的现实历史根据和正确方向.该书的叙述固然始终针对着蒲鲁东原书的一系列说法而展开,但是,由于蒲鲁东所依赖的哲学基础是黑格尔式的形而上学,这就使得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必须以针对黑格尔主义的具有原则高度的批判来阐发历史唯物主义境域.因此,该著在马克思主义学说史上具有经典的重要性.该著分为两个部分,即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的讨论针对蒲鲁东为“工资平等”的社会主义所作的经济学论证,揭示这种论证尚未达到李嘉图经济学理论的水准.第二章批判蒲鲁东经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在展开这一批判的同时,精辟地阐发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及研究人类经济想象的历史科学方向.由于第二章中最重要的思想内容表述在该章的第1、2节中, 我们在此就选录这两节.蒲鲁东以实现“工资平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方案,是从西方近代哲学的抽象理智主义中产生的.他用对经济范畴的逻辑联系的说明来代替对形成资本的历史运动的把握,其结果是企图通过“经济学理性”来消除资本运动的坏的方面、保留其好的一面,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劳动平等和工资平等,而这就是他所主张的社会主义.《哲学的贫困》就是对这种社会主义进行最彻底的哲学批判.在马克思看来,蒲鲁东的错误根源于:(1)不理解资本关系起源于劳动力转变为可用货币购得的商品这一在生活世界中的历史运动,以及由于这一运动所必然导致的货币的资本化,(2)不理解货币资本化本身即是一种以“资本主义”来命名的现代人类的生存条件,这种生存条件的本质是抽象劳动对具体的感性活劳动的统治;通过这种统治,人类感性力量和感性财富的发展以劳动抽象化的方式来实现,因此,它并不是一个可以用经济学理性所设计的方案来加以克服的偶然错误.资本对现代人类的统治,是不可能在不消除抽象劳动的社会权力的情况下被克服掉的,这也就是说,资本是无法通过工资的平等化---即把抽象劳动的权力平均分配到每个社会成员身上---而被消灭的.事实上,只要劳动的抽象化及其积累作为一种脱离个人的一般社会力量继续存在,价值规律就必定发生作用,并且,正是从价值规律的作用中,必然形成使剩余价值规律得以发生作用的客观条件,即不断产生出积累起来的抽象劳动对于具体活劳动的统治权.所以,蒲鲁东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幻想一个没有资本家阶级的资本社会.马克思在1846年年底读到蒲鲁东的《哲学的贫困》时,即决定对该书进行批判.当时他给俄国的帕.瓦.安年科夫写了一封长信,信中阐述了对蒲鲁东展开批判的要点,成为后来写作《哲学的贫困》的基础.马克思在该信中指出:“经济范畴只是这些现实关系的抽象,它们仅仅在这些关系存在的时候才是真实的.蒲鲁东先生不把政治经济学范畴看做实在的、暂时的、历史的社会关系的抽象,而神秘地点到黑白,把实在的关系只看作这些抽象的体现.这些抽象本身竟是从世界开始存在时起就安睡在天父心怀中的公式.”这段话表明,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的根本之点,是抓住他的黑格尔主义出发点.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第二章一开始就这样写道“蒲鲁东先生把我们转移到我们亲爱的祖国,使我们不由得又变成了德国人.如果说有一个英国人把人变成帽子,那么,有一个德国人就把帽子变成了观念.这个英国人就是李嘉图.这个德国人就是黑格尔”.这就是说,英国经济学使人成为经济范畴,而德国哲学则把经济范畴追溯到它们在神秘的绝对观念的自我运动中的起源.这个幽默的比喻,直截要领地揭示了英国古典经济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共同前提,即以范畴的逻辑先在性遮蔽处在历史运动的现实个人之创生和改变其原初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的感性交往(即生产力).与黑格尔主义相反,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正是在于取出这种对于人们的实践生活的思辨遮蔽.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写道:“经济学家们都把分工、信用、货币等资产阶级生产关系说成是固定的、不变的、永恒的范畴.经济学家们想我们揭示了生产怎样在上述关系下进行,但是没有说明这些关系是怎样产生的,也就是说,没有说明产生这些关系的历史运动.经济学家蒲鲁东先生非常明白,人们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制造呢绒、麻布和丝织品的.但是他不明白,这些一定的社会关系同麻布、亚麻等一样,而是人们生产出来的.这些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只有清除掉传统哲学对现实个人之生产社会关系的历史实践所形成的思辨的遮蔽,才能从根本上确认历史唯物主义所要导向的“历史科学”的对象与任务.“历史科学”与理智主义的经济学不同,它不是从范畴层面上描述给定的生产关系,而是要描述产生生产关系的历史运动,即,描述那些确实在客观上限定着现实个人的生产关系本身,如何从现实个人的感性交往中必然地产生出来.马克思说得很分明:“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的物质关系形成他们的一切关系的基础.而这种物质关系不过是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懂得这一点,即懂得历史唯物主义.因此,《哲学的贫困》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与近代依赖的诸种理智主义的社会科学之间的对立.历史唯物主义所要指出的历史必然性,不是关于各种范畴之间的关系的逻辑必然性,而是从现实个人的活动的历史性质中产生出来的必然性.由此才能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意义.如果说今天的各种社会科学仍然主要地还是在对现存的事实世界进行范畴的把握中存在和发展的话,那么,这些科学在其根基除就隐藏着危机,而这种危机,只有通过它们从根本上承认和理解自身前提的历史性质,才能被克服掉.当然,对克服这种危机的普遍需要本身,还有待于历史运动将其产生出来,但是,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历史的演进必将带来这一切.当历史的条件成熟之时,真正的“历史科学”就能够生长出来.用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的化来说就是,这时候人们“就不再需要在自己的头脑里找寻科学了;他们只要注意眼前发生的事情,并且把这些事情表达出来就行了.一旦看到这一面,这个历史运动产生并且充分自觉地参与历史运动的科学就不再是空论,而是革命的科学了.”哲学的贫困读书心得篇二马克思批判经济学家将资产阶级制度论证是天然的,永恒的观点。
哲学的贫困读后感
哲学的贫困读后感《哲学的贫困》读后感。
《哲学的贫困》是德国哲学家尼采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以其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对当代社会的深刻观察而闻名。
尼采在书中探讨了现代社会的精神贫困和道德虚无,以及如何通过重新审视价值观念来摆脱这种贫困。
作为一名哲学爱好者,我对这本书的阅读让我深刻思考了人类的精神状态和价值观念的重要性。
在《哲学的贫困》中,尼采提出了“上帝已死”的观点,意在指出现代社会对于传统宗教和道德观念的质疑和放弃。
他认为,这种放弃导致了人类的精神贫困和道德虚无,使人们陷入了一种无目标、无意义的状态。
尼采认为,要摆脱这种贫困,人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念,寻找新的意义和目标。
在我的理解中,尼采所谈的“哲学的贫困”不仅仅是指精神上的空虚和道德上的虚无,更是指人们对于生活的迷茫和对于自身存在的困惑。
在当代社会,人们往往被物质追求和功利主义所左右,忽略了内心的需求和精神的追求。
这种追求带来了短暂的满足,却无法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
因此,尼采认为,人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寻找真正的意义和目标。
尼采在《哲学的贫困》中提出了“超人”理念,认为人们应该超越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寻找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和追求。
他认为,只有通过超越自我和寻找内心的真正需求,人们才能摆脱精神的贫困和道德的虚无,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尼采的这一观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意识到人们需要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更要重视内心的需求和精神的追求。
在我的生活中,我也深刻感受到了现代社会的精神贫困和道德虚无。
人们往往被功利主义和物质追求所左右,忽略了内心的需求和精神的追求。
然而,通过阅读《哲学的贫困》,我意识到了人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寻找真正的意义和目标。
只有通过超越自我和寻找内心的真正需求,人们才能摆脱精神的贫困和道德的虚无,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总的来说,尼采的《哲学的贫困》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意识到了现代社会的精神贫困和道德虚无。
哲学的贫困读后感
哲学的贫困读后感《哲学的贫困》是德国哲学家约翰内斯·加布里埃尔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书中探讨了现代哲学的贫困现象,以及如何重新激发哲学的活力和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现代哲学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同时也对重新审视哲学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书中,加布里埃尔指出了现代哲学所面临的一些贫困现象,比如对现实世界的忽视、对生活经验的缺乏关注、对语言和符号的过度依赖等。
这些现象导致了哲学与日俱增的脱离现实生活,使得其变得越来越无法回应人们的真实需求和问题。
这种贫乏和脱离也导致了哲学在当代社会中的边缘化,使得其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深入分析,加布里埃尔呼吁重新审视哲学的本质和使命,重新激发哲学的生命力和活力。
在阅读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现代哲学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和知识,人们更加关注实用性和功利性的东西,而对于哲学这种抽象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却显得有些陌生和遥远。
哲学所面临的贫困现象正是这种社会背景下的产物,使得其变得越来越无法回应人们的真实需求和问题。
这也使得哲学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越来越低,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阅读《哲学的贫困》,我对于哲学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哲学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观念,其本质就是对于人类生活和世界的思考和探索。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更加关注实用性和功利性的东西,而对于哲学这种抽象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却显得有些陌生和遥远。
然而,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哲学的意义和价值显得更加重要。
哲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我、世界和生活,为人们提供更加深刻和全面的思考方式和观念。
通过阅读《哲学的贫困》,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哲学所面临的贫困现象以及其重新激发生命力和活力的重要性。
哲学不仅仅是一种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观念,其本质就是对于人类生活和世界的思考和探索。
在当代社会中,哲学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是不可忽视的,但正是在这种困境和挑战中,哲学的意义和价值显得更加重要。
哲学的贫困读后感(10篇)
哲学的贫困读后感作为哲学爱好者,我特别地对《哲学的贫困》一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是一篇由法国哲学家安德烈·康波斯-里斯编写的名篇,旨在回顾20世纪初期来自奥地利和德国的唯物主义文化对于社会结构、科学发展、宇宙本质等等问题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它们如何促成了当今国际哲学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整个著作共分为七章,分别从唯物主义的历史背景、难以回答的出路以及该学说的前瞻性探析等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
个人阅读完整篇文章后感到深深地受到启发。
借由作者的一丝不苟的探析,我对唯物主义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唯物主义思想在当时作为哲学届一股新力量,开辟了一条新的探索道路,试图借由认识的权利来达到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唯物主义在思想上的激进性、理性和科学性都让我们的探索更加深入。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唯物主义也存在局限性,如康波斯-里斯所言,唯物主义过度强调科学和实证方法,在实践中可能会忽略目标的物质作用。
这些问题着实难以回答,且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来探究。
本书的性质非常特殊,它对于哲学历史的研究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同时,这本书更像是一个探究的开端,不断引导我们去思考自己的观点,并提出了许多新颖的思想观点。
我看了之后十分受益,它提供了一种帮助我们思考哲学问题时的思路,使我们的思考不局限于表面和普遍答案,而是加入我们的思考更加深入和富有意义。
我们在阅读本书的同时,也需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和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通过反思来思考既定概念。
在未来的哲学探索中,我们需要依靠个人的智慧和探究精神来推动人类认知的前进。
我们应该保持着一种持久而连续的追寻心态,顺应哲学思考的意图,同时辅之以直觉、缜密的分析和精益求精的情感状态,探寻问题的本质,走出思想的误区,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
在思考哲学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尽可能参考多样性的思想观点。
唯有多元化的思想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影响,我们才能更全面地探讨问题,最终得到更有意义的答案。
总之,康波斯-里斯的《哲学的贫困》这本书,让我对唯物主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引导我探究关键问题。
《读哲学的贫困读后感参考范文哲学的贫困读后感》
《读哲学的贫困读后感参考范文哲学的贫困读后感》《读哲学的贫困》这本书讲述了哲学的批判和拯救,及当代哲学的困境以及出路。
这本书倡导全面批判性思维,督促对哲学的态度进行深刻反思。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感到受益匪浅,深感思考的重要性。
首先,读完本书后,我意识到哲学的重要性。
哲学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理解世界的工具,更为人类提供了一种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能力。
哲学让我们不断地探究人类生存的最根本问题,让我们关注自己和社会。
哲学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把我们从琐碎实际问题中解放出来,而使我们能够理性地反思自己,反思人类社会的本质。
同时,哲学也告诉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要创造一份属于自己的思想体系,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才能让人自立自强。
其次,阅读本书也让我意识到当代哲学困境的状况。
虽然在现代科学的现代通识中已经占据了一席之地,但哲学正在被人们忽视。
哲学式的思考被世俗化和形式化,人们开始更加重视短期效益,而忽视长远的思考和发展。
本书也讨论了对哲学的错误解读和低方向,以及专业与非专业哲学书籍的区别,这些问题使人们无法真正理解哲学所要表达的思想和观点。
最后,本书的阅读更加增强了我对于批判性思维的认识。
批判性思维指的是在分析问题时避免情绪化和个人喜好的偏见。
这种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深入分析问题,理解事件内涵和因果关系,从而更加科学地做决策。
同时,在生活中,也需要我们具备批判意识,只有不断质疑和反思现状,才能获得更深入和广泛的理解,不断探索新的解决方案和思维方法。
总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介绍哲学的著作,更是一本激励我们思考、反思以及决策的指南。
它带我们领悟哲学的核心价值,准确理解当代哲学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以及解决困境的途径。
哲学需要我们细心地品味和完整地把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思想世界中创造出自己的奇迹。
哲学的贫困读后感贫困哲学论文
哲学的贫困读后感贫困哲学论文中国哲学的贫困窘境是由于崇拜西方分析哲学的结果,下文是WTT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贫困哲学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贫困哲学论文篇1走出哲学的贫困曾纪泽的日记中,详细地记载着他于1878和1879年两次觐见西太后的对答内容。
第二次在他即将启程赴英国任公使前夕,西太后谈到了郭嵩焘时说,“上头也深知道郭嵩焘是个好人。
其出使之后,所办之事不少,但他挨这些人的骂也挨够了。
”;西太后也有不太“深知道”的,她问曾纪泽,“外国也有衙门?”曾答,外国称“外部”,然后进行了简短的解释。
类似的召见和问答,曹汝霖的回忆录中也有记录。
西太后在召见曹的时候,曾经详细询问日本的事,曹当时觉得,如果维新党人能够试图影响西太后,她未必就不能接受新思想。
从前面的对话中也能看出,西太后的心里,至少把自己和“这些人”是区别开的。
对西太后的骂,国人进行得已经太多,这多少也因为她是女人,所以,从男女平权角度,也可以套用一句“劝君少骂•••”的。
换一个角度想,西太后以一个深宫中的妇人,能靠能干的恭亲王辅佐,靠曾,左,李,张之洞等汉族名臣维系满清的江山数十年,甚至造出一段的中兴日子,若换成她的老公咸丰不病死热河,恐怕“政绩”还不如她,若真是肃顺那班大臣掌权,恐怕败得更惨。
毕竟,时运已经不是“康熙大帝”,“乾隆爷”那会的“盛世”了。
但这个深宫妇人,学识终究有限,她的眼界和世界观受着极大的制约,而这,也绝非她一个人的问题。
如果抛开评判,能力和动机不论,任何人的见识和判断都是受他的和知识结构影响的。
就连中国的古圣人们,其实也逃不过这个“唯物主义”的法则。
孟子在不同的小王国里,劝这个王仁慈,劝那个王开恩,甚至威胁说什么水能覆舟,什么诛一夫纣,但效果还是不大,王们还是各行其是,后世的王,行了仁政的,还是很少。
实际上,不论孔还是孟,其眼界都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客观条使然。
孔孟不论游历到哪里,不论国家大小,强弱,其形态都是一元化的,无非是王们上不尊天子,下不管百姓,今日打胜,明日打败,只顾自己的权力和享乐,百姓本来就如草芥,则“凶年不免于死亡”。
哲学的贫困印象及评论
《哲学的贫困》是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其影响深远,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评价。
以下是对这部著作的印象和评论:首先,这本书对哲学的贫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作者认为,哲学在当代社会中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哲学的贫困。
哲学贫困的原因在于哲学家们过于追求抽象的概念和理论,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价值。
这种脱离现实的哲学研究导致了哲学的贫困和无用。
其次,这本书对现代哲学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作者认为,现代哲学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缺陷,如概念的不确定性、理论的不可证伪性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现代哲学的无意义和无用。
因此,作者呼吁哲学家们回归现实生活,关注人类面临的真正问题,提出有意义的哲学思想和观点。
此外,这本书也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哲学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哲学家们应该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价值,提出有意义的解决方案和价值观念。
实践是检验哲学思想和观点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证明哲学思想和观点的价值和意义。
总的来说,《哲学的贫困》是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其探讨的问题和观点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
这本书的印象是深刻的,它提醒我们要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价值,提出有意义的哲学思想和观点,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哲学的贫困》读后感
《哲学的贫困》读后感《哲学的贫困》是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的一本重要著作,通过对哲学传统的批判和反思,探讨了现代哲学的困境和贫乏之处。
本书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观点和思考,引发了我对哲学的思考和反思。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哲学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对其中的一些观点产生了自己的思考。
以下是我的读后感。
首先,我被梅洛·庞蒂对哲学传统的批判所震撼。
他指出了传统哲学的一些问题和困境,如二元对立思维、主体-客体分裂、抽象理性等。
他认为这些问题导致了哲学的贫困,使得哲学无法真正接触到生活的实际和人的存在。
这让我意识到,传统哲学在一定程度上过于理论化和抽象化,与现实生活相脱离,无法真正回应人们的需求和问题。
其次,我对梅洛·庞蒂提出的身体存在的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认为身体是我们与世界相连的媒介,通过身体的感知和感觉,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和理解世界。
这一观点引发了我对身体与意识的关系的思考。
传统哲学往往将身体和意识分离对待,将意识视为独立于身体的实体。
然而,梅洛·庞蒂的观点让我意识到,身体和意识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我们的思维和感知都是通过身体来实现的,身体是我们与世界交互的媒介。
这一观点对我来说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使我更加关注身体和感知的重要性。
此外,我对梅洛·庞蒂对语言和符号的思考也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他指出,语言和符号往往是对世界的一种抽象和简化,它们无法完全捕捉和表达事物的真实本质。
这让我想起了语言的局限性和符号的相对性。
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思考的工具,但它也有其局限性,无法完全准确地表达我们的想法和感受。
符号也是一种人为的创造,它们的意义和价值是相对的,不同的文化和背景会赋予符号不同的含义。
这让我反思了语言和符号的使用,以及它们对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的影响。
最后,我对梅洛·庞蒂对存在和真理的思考也产生了深刻的启发。
他认为真理并非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是与我们的存在和体验相联系的。
哲学的贫困读后感
哲学的贫困读后感《哲学的贫困》读后感。
《哲学的贫困》是德国哲学家尼采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他对哲学的发展和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这部著作引发了我对哲学的思考,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有了新的认识。
在《哲学的贫困》中,尼采提出了许多对传统哲学的质疑和批判。
他认为,传统哲学在追求真理和智慧的过程中,却陷入了一种虚无和空洞的境地。
哲学家们只是在不断地重复着先前的思想和观念,而没有真正地创造出新的思想。
这种重复和模仿导致了哲学的贫困,使得哲学变得无趣和无用。
尼采还指出,传统哲学在追求智慧和真理的过程中,忽略了人类的本性和生活的真实。
哲学家们沉浸在抽象的思考和理论中,却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痛苦和挣扎。
这种对现实的忽视导致了哲学与生活的脱节,使得哲学变得无法触及人们的内心和生活。
通过阅读《哲学的贫困》,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哲学的理解和认识。
我意识到,传统哲学确实存在着种种问题和局限,而我之前对哲学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表面。
我开始思考,哲学应该是什么样的?它应该如何与生活相结合?它应该如何影响我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哲学不应该是一种空洞的思考和理论,它应该是一种关于生活和人类的思考。
哲学应该关注人类的痛苦和挣扎,关注人类的幸福和自由。
它应该是一种能够触及人们内心的思考,能够指导人们的生活和行为。
同时,我也意识到,哲学不应该是一种孤立的思考,它应该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哲学家们应该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努力为人类的幸福和自由做出贡献。
他们应该努力将哲学的智慧应用到生活中,指导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通过阅读《哲学的贫困》,我对哲学的理解和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我开始意识到,哲学应该是一种关于生活和人类的思考,它应该关注人类的痛苦和挣扎,关注人类的幸福和自由。
同时,哲学也应该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努力为人类的幸福和自由做出贡献。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哲学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成为人们生活的指南和榜样。
大二上马哲小论文:读《哲学的贫困》有感
大二上马哲小论文:读《哲学的贫困》有感大二上马哲小论文:读《哲学的贫困》有感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二上马哲小论文:读《哲学的贫困》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给或与我有同样感受的朋友首先我要说明,这篇文章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哲学的贫困》一书。
若读者认为写得还不错,那是因受此书的启发。
若读者认为写得糟糕,那纯粹是我笔力不足、见识不够。
《哲学的贫困》是一本伟大的著作。
马克思以此书批判了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一书。
虽然书名饱含对蒲鲁东的学说的讽刺,这本书却并非是情感的宣泄,而是针锋相对地指出了蒲鲁东经济学说中缺漏之处,并涵盖了经济学、社会学、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多方面内容。
这其中有对小资产者局限性的批判,有对古典经济学家学说的评述,有对社会阶级与生产力关系的深刻认识,有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独到理解,有对世界无产者发出的热烈号召。
马克思思想之博大深刻,非此短短数语所能言尽。
马克思韦伯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连篇累牍地谈论直觉体知只不过掩饰了自己对对象毫无洞见。
我仍斗胆以单薄之笔力写下这篇小文,暴露我的无知与见识短浅。
只愿不会冒犯了马克思的著作。
《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阐述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并与蒲鲁东的"辩证法"两相对比,批评了"蒲鲁东"对辩证法的错误应用。
读完其中马克思关于辩证法的论述,我发现,我也许从来没有真正理解过辩证法。
今年暑假,看了刘慈欣的《三体》。
终究是我内心不够强大,看完之后陷入了一种无法言说的状态。
世界很大,宇宙更大,我之存在,曾不能沧海之一粟。
我对于人类,不过七十亿分之一,存在与否,对人类这一种族而言,并无差别。
人类之于宇宙,不过是无穷星系、无穷行星、无穷生命之中一个小小物种,存在与否,对于浩渺的宇宙而言,并无差别。
在人类的小社会里呆久后,突然意识中的世界被无限放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二上马哲小论文:读《哲学的贫困》有感 读《哲学的贫困》有感 --大二上马哲小论文 17 年的芋头 ——给或与我有同样感受的朋友 首先我要说明,这篇文章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哲学的贫困》一书。
若读者认为写得还不错,那是因受此书的启发。
若读者认为写得糟糕,那纯粹是我笔力不足、见识不够。
《哲学的贫困》是一本伟大的著作。
马克思以此书批判了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一书。
虽然书名饱含对蒲鲁东的学说的讽刺,这本书却并非是情感的宣泄, 而是针锋相对地指出了蒲鲁东经济学说中缺漏之处,并涵盖了经济学、社 会学、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多方面内容。
这其中有对小资产者局限性的批判,有对古典经济学家学说的评述, 有对社会阶级与生产力关系的深刻认识,有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独到理解, 有对世界无产者发出的热烈号召。
马克思思想之博大深刻,非此短短数语所能言尽。
马克思韦伯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连篇累牍地谈论直觉体知只不过
掩饰了自己对对象毫无洞见。
我仍斗胆以单薄之笔力写下这篇小文,暴露我的无知与见识短浅。
只愿不会冒犯了马克思的著作。
《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阐述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并与蒲鲁东的 " 辩证法"两相对比,批评了"蒲鲁东"对辩证法的错误应用。
读完其中马克思关于辩证法的论述,我发现,我也许从来没有真正理 解过辩证法。
今年暑假,看了刘慈欣的《三体》。
终究是我内心不够强大,看完之后陷入了一种无法言说的状态。
世界很大,宇宙更大,我之存在,曾不能沧海之一粟。
我对于人类,不过七十亿分之一,存在与否,对人类这一种族而言, 并无差别。
人类之于宇宙,不过是无穷星系、无穷行星、无穷生命之中一个小小 物种,存在与否,对于浩渺的宇宙而言,并无差别。
在人类的小社会里呆久后,突然意识中的世界被无限放大。
而自己无限缩小。
好像支持着我存在的支柱一下子坍塌了,我感到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可是已经存在了,便又只好这么活着。
像一小船漂在茫茫大海上, 我漂在在尘世间, 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漂着, 不知道要漂向哪,就这么漂着。
这种状态持续了很久。
但我知道,在我之前,这种状态,必有人曾经历过。
后来这种状态似乎演化成了一种对自我、对人类现有文明的一种粗暴 而愚蠢的否定。
在当时的我看来, 人类所作的一切都是徒劳, 尤其是哲学和社会科学。
这一方面是因为,我认为人类文明太过渺小,在人类文明之外,还有 数不清的超智慧生命体,他们眼中的我们,就像蝼蚁一样。
且万事万物,包括宇宙,皆有终归于寂之日,我们现在所作的一切, 都是在灭失之前的徒劳挣扎。
另一方面是因为,在我看来社会科学和哲学都是人类自己对自己的反 观,以我之眼观世界,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不管学者们再怎么坚持用客观的方法分析人类自己、分析社会,最后 得出的仍是经过人们意识加工的结论,换句话说,我们活在我们用自己的 意识架构出的世界里。
这些否定、这些解释很难说是不愚蠢的。
我将自己带进一种虚无的状态,作茧自缚,忘记了根本之所在我之所 以能够产生各种各样的看法,是因为我存在;我之所以对社会有这样的观 察,是因为我本身就置身于社会之中。
换句话说,我欲以存在之身论证自身的非存在,我欲以社会中之自我 论证社会的虚无。
我在否定了自身以后,就止步了。
在看了《哲学的贫困》后,我才初步明白,这大概是因为,我的辩证 法,甚至不如蒲鲁东的"高明"我只知正题有反题,却忘了合题。
本应是辩证的否定,而我却只记得自己否定自己,忘记了自己发展自
己---我的"辩证法"是跛足的。
其实,一切最终都会灭失,但并不能因"终将灭失"这一结果,而否认 存在这一过程的意义。
高三的我,也曾经持有过类似的结果导向的观点。
万物归无固然是无法避免的宿命,但在清零之前,一切都还存在着。
《哲学的贫困》中令我感触颇深的另一点,即马克思关于人与社会关 系的观点。
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人组成的社会。
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着,社会改变着人,人也改变着社会。
看过一则小故事,故事描述了飞机三个不同机舱内的乘客,在等待起 飞时的不同行为头等舱的人在阅读,商务舱的人在用电脑,经济舱的人在 玩手机。
如果现实和这故事一样,发展到这里就戛然而止,那么社会阶层将会 就此固定低阶层的人永远是低阶层的人,不得翻身;高阶层的人永远是高 阶层的人,绝不会被拉下神坛---每个人一出生,就能看见生命的终点。
这种宿命论的观点,有一定道理,但却偏颇---它只看到了社会资本的 积累性和继承性,却没有看到埋藏在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下变革性的力量。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构成其全部历史基础的自己的生产力,因为任何 生产力都是既得的力量,即以往活动的产物。
"生产力的发展总是建立在既有的物质基础之上,不断积累,不断发 展。
那生产关系呢? "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
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 社会关系。
""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不过是他们个体发展的历史,不管他们是 否意识到这点。
"这两句话,说明了两点。
第一,生产关系---以及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关系,不是恒久不变的, 它们随着生产力变化而变化,是历史的、暂时的。
第二,人类的社会历史,是由单个个体的发展历史所构成的。
虽然单独来看, 每一个生命都是渺小的; 但正是这一个个渺小的个体, 整合在一起,人类作为一个种族才得延续。
这两句话合在理解,在我看来,恰好能够反驳上文所述的那种宿命论 的观点。
首先, 就人类社会整体而言, 生产关系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变化; 其次,就每一个个体而言,其社会关系不是继承性的或恒久不变的。
由于人类社会的历史是每一个个体发展的历史,由果及因,当人类社 会整体生产关系发生变化意味着,其中个体的社会关系不可能是恒定不变 的。
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是革命性的,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或许在于,它 破除了等级社会的"宿命论"和阶级社会的"代际继承"等观点,赋予了每一 个个体平等的发展可能。
读完《哲学的贫困》一书,我最大的收获,便是我好像开始体悟我存 在的意义了。
我存在,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又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我还作为人 类社会的一部分存在着。
我活着,是这一个小小个体的存在的延续,也是人类这一种族的存在 的延续。
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的一切产物,都是为了种族的延续,物质产物自不 必说,而精神产物—我们制定法律,是为了规制越轨的行为;我们信仰宗 教,是为了寻求心灵的慰藉;我们创造艺术,是为了表达对美的追求;我 们研究科学,是为了探索我们周遭的世界;我们思考哲学,是为了了解我 们自身……既然已经存在了,就好好地活下去吧。
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活下去,作为人类的一份子活下去。
存在的意义,隐于存在之物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