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读书报告1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艺术的故事读后感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艺术的故事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篇1《艺术的故事》内容概要:《艺术的故事》是有关艺术的书籍中最著名、最流行的著作之一。
它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以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艺术的故事》读后感,来自卓越亚马逊网友: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好啊!的确不愧是全球三大艺术史之一埃要是我没有把书捧在手上读之前,我是的确觉得这本书贵的。
事实上,之所以冒险买下来了,原因有:1、全世界公认的好版本一定有它的道理;2、是行家的用心翻译:20年、10年之前分别出版过不同的2版,第一次491页,第二次688页,翻译者至少用心翻译过2次。
现在再时隔10年重新出版,最起码也可以做些很好的翻译订正;3、有限的几个购买者的豆瓣网上评论是一致的:好书!说到法文原版书,我是连个字母也不认识,当然只有买个国内的翻译版了。
但说实话,在还没有上手看过前,买这本如此贵的书还是有点冒险,但肯定不是价格原因:首先,看内容,1999年三联版和现在的一样;不同的是,以前是定价228元/精装,现在是280元/平装——去掉精、平之比较,简单的价格比是280/228=122.8%,绝对增长了22.8%,10年时间,按照年复利增长率1.9%计算的。
其次,孔夫子网站曾经有人N年前一直挂300元求购新16版三联版而不得。
当然,更加直观的是简单地看印张价格:43个印张的价格,卓越给出网购190.4元——4.43元/印张(含彩印),大家可以和自己手头同期引进艺术类书籍比较一下就知道了。
所以可以简单得出的结论是:光是简单地看印张价格,至少没有吃很大的亏埃但买书不是只看印张价格的,关键是内容。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高中范文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高中范文艺术的故事读后感1我们这一代的每位艺术史家,思考绘画的方式都几乎由贡布里希塑造成形。
我15岁时阅读了《艺术的故事》,从此以后就像千百万人一样,仿佛获得了一幅伟大国度的地图,借此可以信心百倍地探赜索隐,无须担心走入歧途。
——尼尔?麦克雷戈,英国不列颠博物馆馆长,1995年在帮助人们熟悉艺术的伟大事业中,《艺术的故事》是一部巅峰之作。
我无法表达自己对它的赞美之情。
此书值得一读再读,就像美酒佳酿那样,愈加品赏,愈觉其味隽永。
——卡特?布朗,美国美术协会主席,1995年《艺术的故事》是我阅读的第一本艺术史,当时我还是一个19岁的学生。
这是一个启示,让我无法废卷放手。
它开启了某些人类思想的最伟大的成就之门。
笔墨中充满了爱与学识,清彻而富有洞见,它是艺术欣赏的经典基石。
——布里奇特?赖利,著名的欧普艺术家我对恩斯特?贡布里希充满了感激。
15岁在校时我读到《艺术的故事》,又好奇又激情涌动。
它将人类经验中艺术中心论的感觉植入我心中。
他把广阔的知识和个人洞察力相结合,激励我去观看我所能见到的所有绘画与雕塑。
最近我重读此书,给我的感觉仍如以往一样强烈。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2《艺术的故事》是贡布里希爵士编的,书中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20世纪前半叶的实验艺术发展历程。
里面的内容很多,绘画、雕塑、建筑均有所涉及。
倘若是其它艺术史类的著作,六七百页厚的书籍细看下来多少是需要些勇气的。
还好本书通俗易懂,简明晓畅的语言就能表达严肃的题目。
与一般美术史不同,这本书既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也不是用一些抽象难懂的“主义”来概括美术史,而是描述了一系列的“问题情境”。
贡布里希认为艺术的发展是在艺术家不断解决由社会和艺术传统自身所提出的问题过程中形成的。
在导论中,他就骇人听闻地说:“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当然,当我们大致读过他所讲述的历史,再看到他说艺术的故事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故事”时,就会真正明白他的意思。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在繁忙的高中学习生活中,能够静下心来阅读一本关于艺术的书籍,对我来说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当我翻开《艺术的故事》这本书时,仿佛进入了一个色彩斑斓、情感丰富的世界。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让我对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了全新的认识。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深感这本书不仅是一部艺术史,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智慧和情感的史诗。
《艺术的故事》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引领我穿越了从史前洞穴壁画到现代抽象艺术的广阔时空。
作者E.H.贡布里希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笔触,将艺术的发展脉络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从最早的原始艺术,到古希腊罗马的雕塑和建筑,再到中世纪的宗教艺术,直至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现代主义等各个时期的艺术流派,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社会背景。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为感动的是艺术对于人类情感的深刻表达。
无论是古希腊雕塑中对人体美的极致追求,还是中世纪宗教艺术中对信仰的虔诚表达,亦或是现代艺术中对个性与自由的张扬,艺术始终是人类情感的载体。
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和思想传递给后人。
在欣赏这些艺术作品时,我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艺术家们进行心灵的对话,感受到他们创作时的激情和挣扎。
除了情感的表达,艺术还体现了人类对于美的无尽追求。
从史前洞穴壁画中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到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对光影和透视的精湛运用,再到现代艺术中对形式和材料的创新尝试,艺术始终在不断地探索美的边界。
这种对美的追求不仅推动了艺术的发展,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在阅读这本书时,我深刻感受到了艺术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影响。
此外,《艺术的故事》还让我对艺术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每一个时期的艺术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紧密相连。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与当时的社会变革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密不可分。
读《艺术的故事》
读《艺术的故事》艺术关乎于美学,而美学又属于哲学范畴,每个人的文学修养,社会经历决定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学经。
艺术不是狭义的美,更不是肤浅的真实。
只有美的艺术是空洞的,为追求美而失去内容的艺术,或是“只剩下美”的美,还美吗?如果每日从早到晚艳阳高照,人们便不会阳光有多美好,更不会为日出而欣喜,为日落而惋惜。
什么是艺术,是玄而又玄的问题。
艺术像光,难以捕捉和描述,好事者只能描绘被光普照的万物来彰显它,而爬梳又是描绘的理想方式,于是《美的历程》、《艺术史话》等书籍陆续问世,而《艺术的故事》实为个中翘楚。
“对艺术史已经有所了解的人往往会掉入类似的陷阱。
他们但到一件艺术品,不是停步观看,而是搜索枯肠去寻找合适的标签。
”如果人们可以跳出固有的思想概念,大胆到画中去寻幽,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奇特的起源:史前期和原始民族;古代美洲过去的作品并不是仅仅被当成纯粹的艺术品,而是有明确用途的东西。
“我们上朔的年代越久远,艺术必须为之服务的目的就越明确,也越奇特”。
只有了解了他们的奇特思想,才能理解他们的艺术品,如果不了解这些,就很难理解过去的艺术。
雕塑或绘画美不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不能“发挥作用”,也就是能不能实施所需要的巫术。
艺术家只是在完成一项工作,不能随意更改造型和颜色。
原始艺术并不代表着技艺的原始,不要以为他们的东西看起来不顺眼是因为手艺有限。
“整个艺术发展史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化史。
”土著艺术家用自己最喜欢和最顺手的形状构成人物或面孔,或许不太像,但却会保持一种图案的统一与和谐,有时也含有特殊的寓意。
他们只需要知道它“是”什么,而不需要它看起来“像”什么。
“现在的人们对这些神秘的起源所知有限,但是如果我们想理解美术发展史,那么有时想到书画同源自有益处。
”追求永恒的艺术: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克里特奇特的起源时期跟我们今天,没有一个直接的传统可以联系起来,但是我们今天的艺术跟大约5000年前尼罗河流域的艺术之间,却有一个直接联系的传统,“从师傅传给弟子,从弟子再传给爱好者或摹仿者”。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是一本关于艺术历史的经典著作,它以通俗易懂且引人入胜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从史前原始民族的洞窟绘画到现代社会的实验艺术的漫长艺术发展历程。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跟随作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之旅。
书中开篇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这一观点打破了我们对于艺术那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固有认知,让我们意识到艺术是由一个个具体的、鲜活的艺术家所创造的,而他们的创作都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
书中对古代埃及艺术的描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埃及艺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遵循着严格的程式和规范,比如人物形象的表现方式总是侧面的头部、正面的眼睛和身体。
这种看似刻板的表现形式并非是埃及艺术家缺乏创造力,而是因为在当时的宗教和社会观念中,艺术的主要目的是永恒地记录和象征,而非追求真实的视觉感受。
这种对永恒和秩序的追求,反映了古埃及社会高度稳定和宗教信仰的强大影响力。
希腊艺术则是另一个令人瞩目的篇章。
希腊艺术家们开始关注人体的自然美和比例,他们努力通过艺术来表现真实而完美的人体形态。
希腊雕塑中的人物形象优美、比例协调,展现出了高度的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结合。
这种对人体美的崇尚和对艺术技巧的精益求精,为后来西方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世纪的艺术往往与宗教紧密相连。
教堂中的彩色玻璃窗、壁画和雕塑,都是为了向不识字的民众传达宗教教义和神圣的故事。
这些艺术作品充满了象征和寓意,色彩鲜艳而庄重,虽然在表现手法上可能不如后来的艺术那么写实,但它们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和对信仰的虔诚表达却令人动容。
文艺复兴时期是艺术史上的一个辉煌阶段。
艺术家们重新发现了古希腊罗马的艺术成就,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大师的作品展现出了对人体解剖、透视和光影的精确把握,以及对人性和美的深刻理解。
这个时期的艺术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的解放和人文精神的兴起。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艺术的故事》读后感1 接触《艺术的故事》这本书是挺意外的,因为研究生考试开始选的学校参考书目就有这本书。
看之前总觉得像在应付考试,细读下来却对这本书有了些许敬意。
《艺术的故事》是贡布里希爵士编著的,书中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20世纪前半叶的实验艺术发展历程。
里面的内容很多,绘画、雕塑、建筑均有所涉及。
倘若是其它艺术史类的著作,六七百页厚的书籍细看下来多少是需要些勇气的。
还好本书通俗易懂,简明晓畅的语言就能表达严肃的题目。
在这里若让我概述一下每一个章节多少显得有些不合实际。
因此,我更愿意来总结一下诸如“透视的发现和在绘画中的应用”这样一个小的脉络。
“透视”这个词在我们看来并不陌生。
甚至我们第一天学习美术画个正方体老师们就会给我们讲透视。
可能在今天的人看来,利用透视营造真实的空间显得那么司空见惯,可在这些东西刚被发现时当时的人们该是多么惊愕啊!《艺术的故事》这本书在3、6、10、12、13章中涉及到过透视问题。
我大概有这样一个脉络,透视的发现和发展经过了4个阶段。
一,短缩法的发现和运用透视在没有被明确的提出之前被称为短缩法。
最初发现短缩法是在比公元前500年稍早一些的一个希腊花瓶上。
画的是辞行出征的战士,右脚仍然是继承了古埃及的“保险”画法,但是左脚已经是经过透视短缩了。
我们看到5个脚趾好像一排五个小圆圈。
也许这么小的一个发现不值得我们这么兴奋,但实际上这意味着古老的艺术已经死亡而被埋葬了。
后来的希腊化时期和拜占庭时期的画中也出现过短缩法。
当时的艺术家是把远处的东西画的很小,近处的东西画的很大。
可是远处的物体有规律的缩小这条法则在古典文化时期还没有被采用。
二、短缩法再次被重视乔托所画的《“信德”的拟人形象》中,我们看到了手臂的短缩法,脸部和颈部的明暗造型,流动的衣褶中深深的阴影。
像这样的东西已经有1000多年之久完全不画了。
乔托重新发现了在平面上造成深度错觉的艺术。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第一篇:艺术的故事读后感艺术的故事读后感-----被一本书一下拉近了和艺术的距离拿着书的时候一惊,比我想象中厚很多。
这个本书,能让我们细细的品味世界艺术的发展以及作品所给我们带来的故事。
虽然这本书是西方人写的,亚洲部分略少,不过,至少贡布里希的作品还是非常的有价值的,让我进入已艺术的世界,一起品味艺术的故事。
该书被誉为“艺术史中的圣经”,算是一部经典著作了。
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只有看过才能理解这本书“是艺术史中的圣经”地位的由来。
喜欢贡布里希的叙事方式..比教科书来的有趣多了。
把它放在床头每晚多两页就像小时候大人给你讲故事一样。
这本书不同于我曾学习的什么“十二五”高等教育计划用书,那完全是一本由枯燥的历史堆砌起来的书,读起来难免觉得口燥舌干,而且唯物史观立场鲜明,对于一些艺术品的评价也是基于民族精神,历史意义等层面,这种看待艺术的方式正是贡布里希所厌恶的,但是相信教材毕竟是教材,他要考虑到“标准答案”的拟定。
读完《艺术的故事》前言已经有“三观全毁”的惊艳感受了,才知道面对一件艺术品我们应该去寻找什么,感受什么,应该摒弃什么,或许你能从一副画中看到另一个世界,但这个世界也许只存在于自己一个人的心里。
本书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以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
这里的图片中很多我看过真迹,而且那些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在现场看因为角度的问题很难能完整的欣赏,而书中的图是完整的,值得我们去拜读。
读过这本书之后我至少有一个收获,就是即便是个非艺术生,也可以在任何场合与任何人公开谈艺术了。
在大学期间读了这本书,感对觉眼界和思想有一定的开阔程度,当可以购买时,就毫不犹得买了一本,也算完成自己的心愿。
按历史时间来讲述所有你能想到的有关艺术的故事,雕刻、绘画、建筑等等,我个人觉得这本书很适合每天都读,一辈子都可以拿来翻翻,里面对艺术的观点客观而且很有深度。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谁能提供《艺术发展史》贡布里希的笔记或重点《艺术发展史》读书笔记之一与一般美术史不同,E·H·贡布里希的《艺术发展史》既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也不是用一些抽象难懂的“主义”来概括美术史,而是描述了一系列的“问题情境”。
他认为艺术的发展是在艺术家不断解决由社会和艺术传统自身所提出的问题过程中形成的。
在导论中,他就骇人听闻地说:“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当然,当我们大致读过他所讲述的历史,再看到他说艺术的故事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故事”时,就会真正明白他的意思。
“艺术”最初的功能是根据巫术或宗教或政治的需要创造一些合适的形象。
出于各自不同的“情境”,这些形象可能像古埃及那样静肃,也可能像非洲部落艺术那样粗放或者向中国青铜纹样那样狰狞恐怖。
在历史过程中,艺术逐渐积累起自己的传统,具备了独立的审美价值,人类社会中由此悄悄地出现了一种叫“艺术”的东西。
(这一点与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关于艺术起源的看法有相同之处)贡布里希所要阐释的是人们不是为了响应某种潜在的“精神”的呼召去改变传统,而是情境的改变使其不得不然。
例如说到具有强烈世俗倾向的荷兰绘画,他认为是由于经过了宗教改革,从而使新教统治区内的艺术家已经没有什么自由再画祭坛画了。
无论哪种社会,贡布里希所关心的是艺术家所面临的“问题情境”。
不是一个统摄一切的“时代精神”,而是许许多多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吸引着艺术家奉献他们的才智与精力。
我们应当最精各个时代的艺术家,正是靠他们的辛勤劳作,解决了审美领域中那些潜在的问题而汇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艺术世界。
艺术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般的对某个问题的解答。
尽管贡布里希承认在艺术中的确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进步,但他绝不希望他的读者误以为进步就是价值。
在《艺术发展史》中他一方面肯定艺术家超越前人的努力,另一方面竭力阐明艺术的发展变化总是有得有失。
例如希腊化艺术为了追求戏剧性的夸张效果在实际上导致了对埃及以来整齐、庄重的画面秩序的背离。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主要内容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主要内容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艺术关乎于美学,而美学又属于哲学范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学经。
艺术不是狭义的美,更不是肤浅的真实。
只有美的艺术是空洞的,为追求美而失去内容的艺术,或是“只剩下美”的美,还美吗?如果每日从早到晚艳阳高照,人们便不会阳光有多美好,更不会为日出而欣喜,为日落而惋惜。
什么是艺术,是玄而又玄的问题。
艺术像光,难以捕捉和描述,好事者只能描绘被光普照的万物来彰显它,而爬梳又是描绘的理想方式,于是《美的历程》、《艺术史话》等书籍陆续问世,而《艺术的故事》实为个中佼楚。
贡布里希爵士自不必说,范景中先生对于此书的钟情与使命感令人钦佩。
先生将此书读了15遍,想必感悟颇深。
而取道先西后中这条路径,也定会使先生有郎世宁式的成绩吧。
读罢《艺术的故事》,我的脑海中充斥着一幕幕史诗般的艺术结晶,那些色彩、结构不断地混合、重叠,仿佛DNA在不断地攀升与回归。
从荷马史诗中的克里特岛出发,将尼罗河流域的神迹引向心灵的出埃及记。
拜占庭将希腊的美冰封了起来,它像颗睡莲的种子,避过兵戎、骗过时间,沉睡千年。
直到乔托丢它入水,古莲在罗马人的热泪中晕开千年的绿意,催开文艺复兴的芳芬。
高更的恐惧促使现代艺术越过帕台农神庙的石马,又回到了童年的木马。
恐惧让艺术诞生,敬畏让艺术纯粹,疯狂让艺术自由生长,理性让艺术回归。
这是一首史诗般的交响,是一段耐人寻味的旅程。
消融的雪水茁壮成奔腾的江河,又分身成众多小河,滋养着一方之地。
这些支流有些在“忠于自然”与“理想之美”的冲撞中干涸,有些在“风格”与“主义” 隔绝的湖泊中达到自顾自的丰饶。
阿克那顿的旁门异教、黑暗时期的混乱骚动、宗教改革时期的的艺术危机、法国大革命时期传统的中断…艺术史上那些险些切断脉络的时刻的令人感叹。
出征武士脚踝扭动的刹那,尤利西斯与继母眼神对望的瞬间,教堂墙上的制幻之洞,蒙娜丽莎迷幻的嘴角,暴风雨中空气的重量,阳台上的刺目光线…艺术史上那些伟大的韵脚令人震颤。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是一本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史著作,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叙述,为我们展现了从史前时代到现代的艺术发展历程。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感悟。
书中开篇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这句话打破了我们对艺术的固有认知,让我开始思考艺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在贡布里希看来,艺术不是一种抽象的存在,而是由一个个具体的艺术家通过他们的创作实践所塑造的。
每个艺术家都在特定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世界的理解和感受。
在阅读史前艺术的部分时,我被那些古老而神秘的洞穴壁画所震撼。
那些简单而生动的线条和图案,是人类早期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记录。
尽管它们在技法上显得原始,但却充满了生命力和创造力。
这些作品让我意识到,艺术的起源并非出于纯粹的审美追求,而是与人类的生存和生活密切相关。
随着历史的发展,古埃及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埃及艺术有着严格的规范和程式,其目的是为了永恒地保存法老和神灵的形象。
这种艺术形式强调秩序、对称和稳定,反映了古埃及社会高度的组织性和宗教信仰的重要性。
然而,也正是由于这种严格的规范,古埃及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显得有些刻板和缺乏变化。
古希腊艺术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古希腊人追求完美的比例和和谐的形式,他们创造的雕塑作品如《米洛斯的维纳斯》和《掷铁饼者》至今仍然被视为艺术的典范。
古希腊艺术强调对人体的真实描绘和对美的理想化追求,这种理念对后来西方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世纪的艺术充满了宗教色彩。
教堂中的彩色玻璃窗、壁画和雕塑,都是为了向信徒们传达宗教的教义和故事。
在这个时期,艺术成为了宗教的重要工具,其目的是引导人们的心灵走向虔诚和信仰。
文艺复兴时期是艺术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
艺术家们重新发现了古希腊罗马的艺术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大师的作品,展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的巅峰。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1)
《艺术的故事》这本书虽然看起来有点厚,但是读起来并不吃力,因为这本书里面有插画,或许是翻译这本书的人用心了,也有可能是作者用心了,为了对待这么用心的作品,我也是用心的阅读,然后写下了这篇文章。
这本书主要是教我们这些普通人如何欣赏艺术的书。
有的人谈起“艺术”这个字眼,会觉得特别高大上,与我们这些普通人不相干,这本书看过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艺术来源于生活,也就是在生活中更容易找到艺术的灵感。
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可能成为艺术品,翻开这本书,会让我们进入到一个独立的世界,一个学习艺术,回忆艺术发展历史的过程。
书的开头告诉我们艺术和艺术家,艺术家就是创作了艺术品的人,艺术这个词最开始就是技艺,分开来理解就是技艺和术,是一种方法的归纳。
在艺术刚开始发展的时候,就分成了一些种类,比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等等。
艺术就是为了展示美的存在,在展示的过程中,逼真一词就作为是否为艺术品的评判标准,这在艺术发展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如此,只不过后来就不是以逼真为判定标准了。
说到这里,书中告诉我们艺术品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虽然人知道美丑。
但是艺术品没有,因为在不同的人眼中,特别是艺术家的眼中,美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用自己的判断强加给别人,艺术是平等的。
在艺术领域,需要大胆的创新和天马行空的想法,如果只是为了逼真或者只是为了照葫芦画瓢,那么艺术前进的步伐就会变慢,只有一个个离经叛道才能创造,艺术的发展史也是艺术品的创造史。
书中一些有特点的艺术品被罗列出来,虽然说艺术品都是平等的。
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还是可以去探索每个艺术品所带来的想法,这种创作的无线可能性才是艺术品最有价值的存在。
这本书被誉为艺术中的“圣经”,读者读完后不仅可以了解从洞窟画开始的艺术,还能欣赏书中一个个有趣的艺术品,可以增加我们的眼界,提高我们的情商,。
从书里不仅可以看到艺术的发展历程,还能知道一个个艺术家的生平故事,艺术是高大的,但也都是由普通人创作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1 这本书讲了一个传统不断变化、不断延续,一个艺术创新的问题,就这点而言最适合学艺术的学生来读的。
该书被誉为艺术史中的圣经。
据说它被译成30种文字。
就是这本书把成千上万的人引入了艺术的殿堂。
作者贡布里希是当代最有洞见的美术史家,也是最具独创性的思想家之一。
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后移居英国并入英国籍。
任美术界最高荣誉——剑桥和牛津大学斯莱德美术讲座教授,以及哈佛等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屡获欧美国际学术机构的特殊荣誉。
他还有学术著作有《艺术与错觉》、《秩序感》、《艺术发展史》、《象征的图像》等。
50年前《艺术的故事》刚问世时的一段书评说:“这部肯定被广泛阅读的著作将会影响一代人的思想。
贡布里希的学问,尽管在这一领域工作的任何学者都不难察觉,但他却表达得不露声色,而且几乎在每个论题上都讲出了新意。
他以寥寥数语就阐发了一个时代的整体气氛。
”这段文字出自当时的艺术史权威博厄斯之手,半个世纪后被证明绝非溢美之词。
《艺术的故事》顾名思义不是一部高深的学术著作,作者开宗明义:本书打算奉献给那些需要对一个陌生而迷人的领域略知门径的读者。
因此作者的任务是用浅近的语言,让读者用崭新的眼光去观看艺术作品。
简而言之,这是一部通过艺术史来帮助人们欣赏艺术的通俗读物。
《艺术的故事》讲述的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故事,每一件作品在这故事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因为在这个故事中,哪一方面也不如这样的景观奇妙:即一条有生命的传统锁链还继续把当前的艺术跟金字塔时代的艺术联系在一起。
换句话说,“艺术为何会有一部历史”?作者以其特有的方式给出了回答。
因此,如果说《艺术的故事》有一种艺术史的模式的话,那就是艺术问题史的模式。
它不仅不同于艺术进步史模式,而且尤其反对那种已成了陈词烂调的艺术是时代精神表现的模式。
正是在讨论艺术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时,作者建立了一个社会情境的模式,这个模式的主要内容就是艺术家所面临的问题情境。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很多艺术类的书,其中有一本叫《艺术的故事》,这本书很强大,被誉为艺术中的圣经。
据说它被译成30种文字。
把成千上万的人引入了艺术的殿堂。
作者贡布里希是当代最有洞见的美术史家,也是最具独创性的思想家之一。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怀着毕恭毕敬的心情,本来计划用一个月的时间把这本无比厚的书给读完。
因为我是一个没有耐性的人,以前看书只要超过400页我都没有看完,我一直以来都没有读书的习惯,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字,总是耐不下心来,把一本书给读完,更别说从中找到乐趣了。
但是,这本书好像有巨大的魔力,每天早上都催促着我起床,把我呼唤到图书馆,那丰富的图片和那有趣的故事强烈的吸引着我,读那么厚的一本书突然变成了我的一种享受,每次读《艺术的故事》这本书就让我感觉眼前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总会有一种喜悦的心情。
其实能够让我这样着迷的是那些细节的阐述。
《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了,一开始的时候,觉得不就是画了12个人而已嘛,但是读了《艺术的故事》关于《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的描写,虽然篇幅不是很长,但会觉得妙不可言。
引人注目的是蒙娜丽莎看起来栩栩如生,她真像是正在看着我们,而且她有着自己的想法。
就在这里,作者水到渠成的开始介绍“渐隐法”并且很贴心的在旁边附上衣服蒙娜丽莎面部的大图,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的明白这个画法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
更让我佩服的是,凡是有可以做比较的参照物,作者都不会忘记表明这个参照物到底是在书本上的第几页,具体是什么地方可以对比或者反衬,我想这就是所谓的举一反三吧。
这不仅是一个学习的方法,更是一种学习的态度。
在前言我被震撼了,看到了很多实话。
作者骇人听闻地说:“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他还说艺术的故事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故事”每一件作品在这故事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作者谈到了原始人和古埃及人是画他们的所知道的东西,而印象主义者却是想画他们所见的东西。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艺术的故事》表达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开展历程,以说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接下来小编搜集了艺术的故事的读书笔记,仅供大家参考。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1《艺术的故事》是贡布里希爵士编的,书中概括地表达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20世纪前半叶的实验艺术开展历程。
里面的内容很多,绘画、雕塑、建筑均有所涉及。
倘假设是其它艺术史类的著作,六七百页厚的书籍细看下来多少是需要些勇气的。
还好本书通俗易懂,简明晓畅的语言就能表达严肃的题目。
与一般美术史不同,这本书既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也不是用一些抽象难懂的主义来概括美术史,而是描述了一系列的问题情境。
贡布里希认为艺术的开展是在艺术家不断解决由社会和艺术传统自身所提出的问题过程中形成的。
在导论中,他就骇人听闻地说: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当然,当我们大致读过他所讲述的历史,再看到他说艺术的故事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故事时,就会真正明白他的意思。
一般公众已经安于一种观念,认为艺术家就应该创作艺术,跟鞋匠制作靴子没有多大差异。
这种观念等于说,一个艺术家应该创作他曾看见过被标名为艺术的那种绘画或雕塑。
人们能够理解这个模糊的要求,但是遗憾,那正是艺术家唯一做不到的事情。
以前已经做过的东西不再出现任何问题,也就没有任何任务能够激发艺术家的干劲。
但是批评家和博学之士有时也有类似的误解之过。
实际上根本没有艺术其物。
只有艺术家,他们是男男女女,具有绝佳的天资,善于平衡形状和色彩以到达适宜的效果;更难得的是,他们是具有正直性格的人,绝不肯在半途止步,时刻准备放弃所有省事的效果,放弃所有外表上的成功,去经历老实的工作中的辛劳和痛苦。
贡布里希的讲述完美而亲切,平易近人的作品,艺术理论被以通俗的方式表达出来,作为例子的艺术品的选用真的很适宜。
读者和作者也可以取得较好的互动。
他所要阐释的是人们不是为了响应某种潜在的精神的呼召去改变传统,而是情境的改变使其不得不然。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高中范文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高中范文《艺术的故事》是一本将艺术和历史结合起来的书,介绍了相关的时代背景与艺术家自身的经历,让我们在认识各位名家及其作品的基础上,加深了解他们创作的前因后果。
下面是为你整理了“艺术的故事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您。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1我们这一代的每位艺术史家,思考绘画的方式都几乎由贡布里希塑造成形。
我15岁时阅读了《艺术的故事》,从此以后就像千百万人一样,仿佛获得了一幅伟大国度的地图,借此可以信心百倍地探赜索隐,无须担心走入歧途。
——尼尔?麦克雷戈,英国不列颠博物馆馆长,1995年在帮助人们熟悉艺术的伟大事业中,《艺术的故事》是一部巅峰之作。
我无法表达自己对它的赞美之情。
此书值得一读再读,就像美酒佳酿那样,愈加品赏,愈觉其味隽永。
——卡特?布朗,美国美术协会主席,1995年《艺术的故事》是我阅读的第一本艺术史,当时我还是一个19岁的学生。
这是一个启示,让我无法废卷放手。
它开启了某些人类思想的最伟大的成就之门。
笔墨中充满了爱与学识,清彻而富有洞见,它是艺术欣赏的经典基石。
——布里奇特?赖利,著名的欧普艺术家我对恩斯特?贡布里希充满了感激。
15岁在校时我读到《艺术的故事》,又好奇又激情涌动。
它将人类经验中艺术中心论的感觉植入我心中。
他把广阔的知识和个人洞察力相结合,激励我去观看我所能见到的所有绘画与雕塑。
最近我重读此书,给我的感觉仍如以往一样强烈。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2《艺术的故事》是贡布里希爵士编的,书中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20世纪前半叶的实验艺术发展历程。
里面的内容很多,绘画、雕塑、建筑均有所涉及。
倘若是其它艺术史类的著作,六七百页厚的书籍细看下来多少是需要些勇气的。
还好本书通俗易懂,简明晓畅的语言就能表达严肃的题目。
与一般美术史不同,这本书既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也不是用一些抽象难懂的“主义”来概括美术史,而是描述了一系列的“问题情境”。
贡布里希认为艺术的发展是在艺术家不断解决由社会和艺术传统自身所提出的问题过程中形成的。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通用5篇)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艺术的故事读后感(通用5篇)艺术的故事读后感1接触《艺术的故事》这本书是挺意外的,因为研究生考试开始选的学校参考书目就有这本书。
看之前总觉得像在应付考试,细读下来却对这本书有了些许敬意。
《艺术的故事》是贡布里希爵士编著的,书中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20世纪前半叶的实验艺术发展历程。
里面的内容很多,绘画、雕塑、建筑均有所涉及。
倘若是其它艺术史类的著作,六七百页厚的书籍细看下来多少是需要些勇气的。
还好本书通俗易懂,简明晓畅的语言就能表达严肃的题目。
在这里若让我概述一下每一个章节多少显得有些不合实际。
因此,我更愿意来总结一下诸如“透视的发现和在绘画中的应用”这样一个小的脉络。
“透视”这个词在我们看来并不陌生。
甚至我们第一天学习美术画个正方体老师们就会给我们讲透视。
可能在今天的人看来,利用透视营造真实的空间显得那么司空见惯,可在这些东西刚被发现时当时的人们该是多么惊愕啊!《艺术的故事》这本书在3、6、10、12、13章中涉及到过透视问题。
我大概有这样一个脉络,透视的发现和发展经过了4个阶段。
一,短缩法的发现和运用透视在没有被明确的提出之前被称为短缩法。
最初发现短缩法是在比公元前500年稍早一些的一个希腊花瓶上。
画的是辞行出征的战士,右脚仍然是继承了古埃及的“保险”画法,但是左脚已经是经过透视短缩了。
我们看到5个脚趾好像一排五个小圆圈。
也许这么小的一个发现不值得我们这么兴奋,但实际上这意味着古老的艺术已经死亡而被埋葬了。
后来的希腊化时期和拜占庭时期的画中也出现过短缩法。
当时的艺术家是把远处的东西画的很小,近处的东西画的很大。
可是远处的物体有规律的缩小这条法则在古典文化时期还没有被采用。
二、短缩法再次被重视乔托所画的《“信德”的拟人形象》中,我们看到了手臂的短缩法,脸部和颈部的明暗造型,流动的衣褶中深深的阴影。
像这样的东西已经有1000多年之久完全不画了。
乔托重新发现了在平面上造成深度错觉的艺术。
艺术的故事 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艺术的故事》艺术关乎于美学,而美学又属于哲学范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学经。
艺术不是狭义的美,更不是肤浅的真实。
只有美的艺术是空洞的,为追求美而失去内容的艺术,或是“只剩下美”的美,还美吗?如果每日从早到晚艳阳高照,人们便不会阳光有多美好,更不会为日出而欣喜,为日落而惋惜。
什么是艺术,是玄而又玄的问题。
艺术像光,难以捕捉和描述,好事者只能描绘被光普照的万物来彰显它,而爬梳又是描绘的理想方式,于是《美的历程》、《艺术史话》等书籍陆续问世,而《艺术的故事》实为个中翘楚。
在网上查阅了下此书的评价,发现一向苛刻的网络评论对这本书的评价出奇的高,将其称为有关艺术的书籍中最著名、最流行的著作。
卢浮宫馆长皮埃尔更是将其与《蒙娜丽莎》相提并论。
作者贡布里希爵士运用最简明晓畅的语言来构建复杂的艺术体系,以便初入门者能轻松学习。
刚拿到这本书发现有近700页,先被这厚度吓了一跳,但真正读起来却是通俗易懂却又不肤浅,同一段落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理解,虽然此书据说是面向二十岁左右的艺术入门者,但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艺术家仍能从里面有所收获。
以下就是我边读别写的读书报告:0.导论:论艺术和艺术家“世界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大写的艺术已经成为叫人害怕的怪物和为人膜拜的偶像了”。
这实在是一句大实话,上来就把我震到了。
人们喜欢或者不喜欢某一件艺术作品往往都有各自的、非艺术的理由,大多数人喜欢看到自己在现实中也爱看的东西。
比如对猫有独特偏好的人自然乐意在画里见到一只可爱的猫而不是一只丑陋的老鼠。
然而稍微压抑一下这种天性,就会体会到画的美丽并不在于题材。
左右人们对一幅画的爱憎的往往是画的表现方法,人们往往喜欢他们能够理解的那些。
因而欣赏者必首先学会理解绘画手法。
“在比较‘原始’的时期,艺术家不像现在这样精于表现人们的面目和姿态,然而看到他们依然是那样努力表现自己想传达的感情,往往更加动人心弦。
”“对事物的固有印象和偏见是欣赏艺术作品的最大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的故事》的故事
• 1950年出版的《艺术的故事》一书,原来是应出 版公司之邀而写的一本有普及性质的美术史著作, 不料竟好评如潮。曾先后被翻译成三十多种文字, 单就英文本,印刷达七十次,数量在六百万册, 被誉为“西方美术史的《圣经》。”英国《泰晤i 士报.文学副刊》曾评论说:“贡布里希博士寥寥 数语就能阐发一个时代的整个气氛。这是一部大 可影响一代人思想之著作。”此书奠定了贡布里 希在西方艺术史学界的学术地位,是研究西方艺 术史专业人士的必读之书。
美的王国
• • • • 一.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克里特艺术 二.伟大的觉醒 希腊 三.美的王国 希腊化的世界 四.天下的征服者
追求永恒的艺术
• 意义:我们今天的艺术和埃及艺术有着直 接的关联 • 起源:埃及人认为要使灵魂永存,只保留 遗体还是不够的,还要把肖像保留下来。 • 特点:几何形式的规整和对自然 犀利观察
听贡布里希讲艺术 的故事
贡布里希的故事
• 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 希出生于一九O九年三 月三十日,于奥地利 首都维也纳。 • 1928~1932年在维也 纳大学主修艺术史及 考古学,1933年以关 于十六世纪意大利佛 罗伦萨的古建筑论文 而获得艺术史博士学 位。
贡布里希的故事
• 1936年为了逃避纳粹分子迫害而移居伦敦。 就职于伦敦大学瓦尔堡学院,教授艺术史, 1959年始任院长直到退休。 • 由于他在学术上的杰出贡献与在对人文学 科上的巨大影响力,后来被英国皇室册封 为爵士。2001年11月3日病逝于英国伦敦, 享年九十二岁。
本书的结构
• • • • • • 导论——论艺术与艺术家 第一章远古艺术——奇特的起源 第二至第五章古代艺术——美的王国 第六到十一章中世纪的艺术——神的艺术 第十二到二十五章文艺复兴与其后的艺术 第二十六到二十八章新的道路
导论
• • • • • • 世界上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 欣赏艺术品应有的态度 如何改革
• 阿米诺菲斯四世
伟大的觉醒 希腊艺术
埃及艺术的影响
历史性的发现——短缩法
传统与创新
美的王国 希腊化的世界
变 革 与 扩 张
天下的征服者
罗马人 佛教徒 犹太人 基督教徒
继承与变化
佛 教 徒 的 艺 术
犹太人的艺术
基督教艺术与希腊化艺术的关系
如何欣赏
• 在事关协调形状与颜色时艺术家永远要极 端的“琐碎”。 • 在不完美的世界中创造完美的典范。
艺术无法则
• 低手庸才试图循规蹈矩却一无所获,而艺 术大师离经叛道却能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 和谐 • 事实上根本不可能规定这种规则,因为一 个人永远不能预先知道艺术家可能表达到 什么效果。因为没有任何规则能告诉我们 一幅画或一个雕塑什么时候才算合适
早期基督教艺术 超脱尘世
古代社会的终结
• 技艺在动荡年代失传 • 艺术目的的转变带来 的审美趣味的转变
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
欣赏艺术应该持有的态度
喜欢一件艺术作品都有正当的理由,但是 的确存在许多站不住脚的理由让人厌恶一 件艺术品
题材
表现手法
精细程度
是否“真实”
两个问题
• 画家是否无端的改变了形体 • 我们的看法真的正确吗
类似的谬误比比皆是
如果我们能过去听说的什么蓝天青草之类 的话统统置于脑后,好像从其他星球上起 航探险刚刚飘临此地一样初次面对眼前的 世界,就能发现世界万物大可具有出人意 外的颜色。 那些先入之见当然不容易排除,但是在这 方面最有成果的艺术家往往创作出最振奋 人心的作品。
本书写作特色
• 关注艺术家的社会处境 • 建筑艺术的适当弱化 • 关注时代背景
奇特的起源
• 我们如果不了解过去的艺术为什么目的服 务,也就很难理解过去的艺术。我们上溯 的历史越久远,艺术必须为之服务的目的 就越明确,也越奇特。 • 绘画和雕塑是为了行施巫术 • 关键不是美观不美观而是好用不好用
美观与好用
一点忠告
• 我们想欣赏那些作品,就必须具有一颗赤 子之心,敏于捕捉每一个暗示,感受每一 种内在的和谐 • 一知半解而引起的自命不凡,那就远远不 如对艺术一无所知。(莫装B) • 为什么要了解美术史,有什么忌讳。 • 妙趣横生的谈论一件作品不是难事,用崭 新的眼光去观看一幅画,得到地到画中探 索却是远为困难而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