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3单元《古诗二首凉州词浪淘沙》|北师大版
2020/9/20
三、诗歌赏析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浅层诗意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 春风不度玉门关。
•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
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
损失,百姓很难做到安居乐业。当时河西节度使
和陇右节度使防区有个非常重要的边防重任,就
是“防秋”。因为秋天,游牧民族的战马膘肥体壮
,而农耕民族种道东部地区地处非季风区, 属于降水稀少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春风 不度玉门关”所指的“春风”,首先可以理解 为温暖湿润的东南季风,然后才是朝廷关 怀体恤的“春风”。特别是河西走廊中的很 多地方都是戈壁沙漠。土地贫瘠,无法支
唐朝前期疆域
盛唐时期疆域
唐朝后期疆域
唐朝时候的凉
州,隶属于陇右道 ,大致相当于今天 的甘肃省武威市。
唐朝的陇右道东部地区,也就是古凉 州地区,是一个关系到唐朝生死攸关
利益的重要战略地区
• 1、拱卫唐朝都城长安所在的关内道; • 2、北御突厥和回纥,西抗吐蕃; • 3、扼守丝绸之路上至关重要的河西走
• 同到牵牛织女家。
弯弯曲曲的黄河从遥 远的地方奔腾而来,一路 裹挟着万里的黄沙。既然 你从天边而来,如今好像 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 你带上我扶摇直上,汇集 到银河中去,一同到牛郎 和织女的家里做客吧 。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 到牵牛织女家。”
•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 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 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 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 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 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 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 直白的美。
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件:16.古诗两首【第2课时】《出塞》王昌龄
1.解释下列字词在诗中的意思。 磨破 铁衣,战袍 穿:__________ 金甲:________________ 青海长云暗雪山, 2.诗中表现将士戍边生活孤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黄沙百 孤城遥望玉门关。表现将士战争艰苦的诗句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这是一首边塞诗。那秦汉时的月亮,依然明亮,
依然照耀着如今的边关,而万里出征的将士却踪影难
寻,永远长眠在了异乡。在深沉的感慨中暗示当时边 防多事,表明诗人对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
这两首诗各是从什么角度出发写战争的?
参考答案:《十五从军征》是从一个退役老兵回乡 后的悲惨情况来描写战争的。《出塞》是从戍边将 士感叹无良将保卫国家安全的角度出发来写战争的。
战穿金甲 。表现身经百战的战士们豪壮的誓言的诗句是: __________ 不破楼兰终不还 。 ________________
3.说一说,这首诗表达的感情和本课中的《出塞》有什么不同? 示例:《从军行》表现边关生活艰苦、战争艰难,表达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士们不畏艰难、抗争到底的积极的战斗精神;而《出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起用良将镇守边关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拓展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教学课件)古诗二首
春 风
柳羌 笛
山一 片
间黄 河
二不
首
度 玉
何 须 怨
孤 城 万
远凉 上州 白词
门杨仞云
王之涣:
公元688-742,字季凌, 排行七, 原籍 晋阳(今山西太原),五世祖隆迁居绛州 (今山西新绛)。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 谤辞官,家居十五年。晚年出任文安县 (今禹河北)尉,卒于官舍。为人慷慨有 大略,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龄、崔 国辅等唱和,名动一时。《全唐诗》存绝 句六首,皆历代传诵名篇。
掌握词义:
1、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 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凉州,今甘肃武威。
2、万仞:形容极高。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 相当于七尺或八尺。
3、羌笛:古时西北少数民族所吹的一种管乐器。 4、何须:何必。 5、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
柳赠别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 留念。 6、度:越过。
黄
河
远
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
上 白
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 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云
间
孤零零一座边城 一 屹立在崇山峻岭间。 片
孤 城 万 仞 山
羌
笛
何
须
怨 杨
兵士们何必老是吹奏那哀 怨的《折杨柳》曲调呢?
柳
要知道,春风是难以
春
吹过玉门关外的。
风
不
度
玉
门
关
思考:这首诗表现出什么?
表现了边塞将士生活的凄苦, 但悲而不失其壮。也表现出盛唐诗 人的宽阔胸怀。
主题思想
《凉州词》一诗,作者通过对驻守在黄 河上游、生活艰苦的孤城将士们听到羌 笛吹奏《折柳曲》,不免产生思念家乡、 思念亲人之情的描写,表达了诗人豪迈 的气概和柔细之情。也寄予诗人对守卫 边疆的将士们的深切同情。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6.1古诗二首|北师大版(共29张PPT)
舂:放在石臼里把谷物的皮捣掉。
持:拿来。 作:当作。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贻:送给 。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学习课文
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止。如遇 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这位老兵身处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是一个野心勃勃、好大 喜功的人,年年对匈奴发起战争,于是,文中的主人公就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不教胡马度阴山。
导入课文
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种军歌,主要用来反映边塞
军旅生活的。
边塞诗是唐代的诗歌流派之一,王昌龄的诗有很多是
反映边塞生活的,这首是他的代表作。
边塞诗的代表诗人有 高适、王之涣、王昌龄等。 出塞:乐府旧题。塞,边塞。
出塞,就是到边防线去守卫边疆。
导入课文
王昌龄
唐朝著名边塞诗人,他是盛唐时期最负盛名的 诗人之一,有“诗家天子”之称。与高适、岑参、 王之涣是著名的边塞诗人。其七绝与李白齐名,被 视为“神品”。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 《闺怨》、《芙蓉楼送辛渐》等。
士卒不吃饱,他绝不先吃……深受边关军民的爱戴,在历代 的边疆士兵中有着崇高的威望,是一位“才气天下无双”的 将军。
学习课文
第六单元 · 第一课
古诗二首
导入课文
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诗集》
导入课文
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是一本书,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 期作品,汉乐府民歌大多是叙事诗,这些诗真实地表达了人民的喜 怒哀乐。有的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穷困生活;有的揭露了战争给人民 带来的痛苦;有的表现了反对封建婚姻、追求美好爱情的愿望;有 的揭露了贵族的腐朽生活和社会的黑暗。
学习课文
听到:“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西师大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
我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 无故人。”读出了——
劝酒话别,好友远去塞外,孤身一人, 瓢泼异乡,叫人无限的伤感。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再见!
六年级上册
送元二使西安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使:出使。 浥:湿润。 更尽:再饮完。更,再;尽,完。 阳关:汉朝时设置的边关,今甘肃省敦煌 县西边。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 经的关口。 故人:老朋友。故,老、旧,过去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城早晨的雨,湿润了地上的尘土。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旁的柳枝在雨中显得更加清新、鲜亮。
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好友再干上一杯醇醇的美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你西出阳关就没有知心的老朋友了。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我从“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 柳色新。”读出了——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05古诗二首 出塞 凉州词|湘教版
远眺黄河、孤城 环境
开阔、豁达的胸怀
近听羌笛声 心理
讨论 读了这首诗,你最想对为国戍 边的将士说些什么?
比一比,再组词。
秦( 须( 孤( 度(
) ) ) )
泰( 需( 狐( 渡(
) ) ) )
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长征(chánɡ zhǎnɡ) 人未还(hái huán) 度阴山(dù dòu)
凉 州 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又名 凉 州 词 《凉州歌》。为当时 [唐]王之涣 流行的一种曲子 (《凉州词》)配的 黄河远上白云间, 唱词。凉州词在唐代 一片孤城万仞山。 是乐府的常见曲名, 羌笛何须怨杨柳, 多写边塞军旅生活之 春风不度玉门关。 事。
王之涣,字季凌,盛唐 著名诗人。他的诗用词十分 朴实,意境却极为深远,令 人回味无穷。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曲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结 束
5 古诗两首
●出塞 ●凉州 词 ●练习
出 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古代乐府 即秦汉时的 中的一种军歌。塞, 出 塞 [唐]王昌龄 明月,秦汉时的 指边境上险要的地方。 关塞。意思是说, “出塞”,就是到边 在漫长的边防线 秦时明月汉时关, 防线上去戍守边疆。 上,一直没有停 万里长征人未还。 止过战争。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羌笛(jiānɡ qiānɡ) 凉州词(niánɡ liánɡ) 白云间(jiān j仞山
A版语文六年级(上)古诗二首出塞
出塞:到边关守卫边疆。《出塞》是乐 府旧题,也是古代乐府中的一种军歌。 王昌龄:(约698—约757)字,少伯, 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与高适、岑参、王 之涣、王维是著名的边塞诗人。
出 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指李广。 胡马:指敌方的战马。胡,古人对西北少数民族 的称呼。 阴山:山名,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境内,汉 时匈奴常常从这里南下侵扰中原地区。 不教:不叫,不让。 度:越过。
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
将,早日停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
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sà i( 塞外 )
jià o ( 教师 )
塞
sāi ( 瓶塞 ) sè ( 堵塞 )
jià ng(
教
jiāo( 教书 )
将士 ) 将军 )
将
jiāng(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明月还是秦汉时戍边将士仰望过的明月,
这边关还是秦汉时戍边将士守卫过的边关,久
别亲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边防线上驻守的将
士们,还没回到家乡。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只要有李广那样的大将守卫边关, 就不 会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南下入侵我们了。
中心:
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
A版语文六年级(上)古诗二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人 有在重阳节登高,佩带茱萸,饮 菊花酒的习俗。山东:指华山以 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 这一带。
茱萸:一种 有浓烈香气的植 物,据说可以避 邪、消灾。
你知道嗎 ? 中国人为什么在 重阳节这天登高? 又为什么佩带茱萸草呢?
让我告诉你吧
重阳节的由来(一)
相传古代有位名叫桓景的人,跟着 费长房学习修仙之术,一天费长房警告 桓景:“九月九日,你家会有大灾难, 你要赶紧告诉家人,请他们缝制布囊袋 ,里面装着茱萸,系在手臂上,并且爬 到高山上,在山上饮菊花酒,才可避开 这场大灾难。”
重阳节的由来(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桓景听从费长房的话,在农历九月九日举 家登山,到了傍晚回到家里的時候,发现所饲 养的鸡、狗、羊等家禽家畜,皆已暴毙而死。 费长房知道后,说:“这些都是替死鬼呀!” 后來人们于重九日登高、饮菊花酒,配挂茱萸 等习俗,就是因此而來。
重阳节的习俗 (一)
登高
人们除了登高以外, 亦会同时进行扫墓。
重阳节的习俗 (二)
配挂茱萸
据说茱萸的叶子有治霍乱的功 效,而根则可以杀虫。
重阳节的习俗 (三)
饮菊花酒
据说菊花有除热、解毒的功效, 更有人认为饮菊花酒可以延年益寿呢 ! 由于重阳节时,秋高气爽,现代人 还很喜欢到郊外放风筝呢!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孤身一人流浪在他乡, 每當佳节來临, 正是家人团聚 的日子, 那就更勾起我对家乡 和亲人的怀念。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想远在家乡的兄弟,在重 阳节这天登高,分发那佩带在身 上的茱萸草时,会猛然发觉少了 的一人啊!
古诗二首的课堂笔记
以下是《古诗二首》的课堂笔记,主要包括诗文内容、主题思想、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内容。
《古诗二首》包括两首诗:《望庐山瀑布》和《绝句》。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描绘庐山瀑布景象的诗歌。
诗中通过夸张和想象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瀑布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同时,这首诗也表现了诗人豁达、豪放的性格。
《绝句》则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诗歌。
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同时,这首诗也表现了诗人高洁、清雅的品质。
在艺术手法方面,《望庐山瀑布》和《绝句》都有各自的特点。
《望庐山瀑布》运用了夸张和想象的手法,使得诗歌形象生动,气势磅礴;而《绝句》则运用了细腻的描绘手法,使得诗歌情景交融,富有诗意。
两首诗都在意境、韵味和语言方面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造诣。
在主题思想方面,《望庐山瀑布》和《绝句》都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同时,两首诗也都表现了诗人豁达、豪放和高洁、清雅的品质。
这些主题思想都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古诗二首》是一组优秀的诗歌作品,它们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和主题思想,展现了诗人豁达、豪放和高洁、
清雅的品质,同时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学习这些诗歌可以加深我们对自然和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语文A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乐游原》教案
4古诗二首《乐游原》【教学目标】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
”“乐游原头春尚早,百舌新语声卑卑。
”……教师背诵有关乐游原的诗句引出课题。
2.读题,解题。
乐游原:地名,在长安城南,唐朝时是有名的游览胜地。
二、初读感知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读准读通。
2.指名读,纠正字音,指导“驱”,读写。
3.默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诗意。
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4.汇报交流理解古诗的方法、能理解的句意、不懂的问题。
5.整理学生译文成果,并展示译文。
傍晚时觉得心里不太舒畅,就驾车去登乐游原。
夕阳多么美好啊,只是黄昏将近了。
三、品读感悟1.知诗人心。
(1)诗人何时驱车登古原?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意不适)体验:你心情不好时会怎么做呢?诗人心情不适时是怎么做的?(2)指导朗读一、二句。
2.感诗景美。
(1)介绍乐游原: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
登上古原,全城风光尽收眼底。
(2)教师创设情境,学生闭目想象画面:夕阳把它的金辉铺洒下来,这时的乐游原是怎样的美景呢?远望繁华的都市长安又是什么模样?学生自由想象并表达。
(3)指导读第三句。
3.悟诗人愁。
(1)面对美景,诗人有什么感慨?为什么会有这种良辰美景短暂的感受呢?(2)补充诗人简介及相关背景资料,与学生交流。
(3)情境设置:师扮演车夫,询问惆怅的客人(学生)——夕阳可真是美啊,您心情好点了没?您还有什么可愁的呢?(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惆怅伤感、人生失意、忧国家大势将去等。
)(4)指导读第四句,学生体会诗人心情,读出惆怅与伤感。
4.读诗韵。
深入朗读。
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二首从军行长春版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边塞诗”,在唐代,描写边塞征战生 活,这些诗形成了所谓的“边塞征战生 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盛极一时的 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 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 的。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 的一束奇葩。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 伯,太原(今属山西)人,一 说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 上。开元十五年(727),登 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后 获罪被谪岭南,又被贬至龙标 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 北还,路过亳州郡时,为刺史 闾丘晓所杀。
表现手法:虚实结合
• 效果: • 相互交织、映衬、相辅相成形成烘
托渲染,
• 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的意 境,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 们的审美趣味。
思想感情 :
寂寞、孤独、思归
从军行 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 其三 王昌龄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从军行 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 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从军行 其六 王昌龄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从军行 七 王昌龄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烽火城孤独西百尺楼, 愁思
黄昏独坐征戍海风秋。 离别
更吹羌笛② 关山月①, 无那③金闺思之万亲情 里愁②。
①《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②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 辞。 ③无那:即无奈。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十五从军征课件
十 五 从 军 征
回乡所见:
狗窦:
兔入
雉飞
梁上:
近看:
中庭:生旅谷
井上:
生旅葵
行动:
回乡心情:
舂谷、作饭、采葵、作羹
兵 役 给 人 民 带 来 的 沉 重 灾 难
泪沾我衣
小结: 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使人过 目不忘的句子,只用极其朴实的语言塑造 栩栩如生的形象。16行诗不仅容量大,而 且写得从容舒缓,无局促之感。65年的从 军生涯,苦苦思乡之情,家中天灾人祸, 亲人一一调零……这一切虽没有直接表明, 但通过老人白头归来,面对荒凉的庭院、 房舍和一座座坟墓……人的苦难,社会的 黑暗,乃至更多人同样的遭遇,全都包含 在其中了。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
秦时明月汉时关, 秦 ——秦朝 ,汉——汉朝,关——边关, 意思——这明月是秦汉时边关将士仰望过 的明月,这边关就是秦汉时将士守卫的边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人——守边关将士 意思——久别 亲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边 关上驻守的将士们,还没能回到家乡。
读准字音 读通诗文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ē 道逢乡里人:“家里中阿谁?” zhǒng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dòu zhì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kuí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chōng gēng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yí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
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
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 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 的乐歌,简称为乐府。魏晋和唐代及 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 也称为乐府或拟乐府。课文就是一首 乐府诗。
《古诗二首》课堂笔记
《古诗二首》课堂笔记嘿,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古诗二首》那点事儿,保证让你听完觉得,哎呀,原来古诗也能这么接地气,这么有趣儿!首先翻开书页,咱们先看第一首,那首诗啊,就像是古代的一个老朋友,在月光下轻轻地跟你唠嗑。
你想象一下,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就你跟这位诗人面对面坐着,他手里拿着一壶酒,眼神里满是故事,缓缓开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哎,这第一句就挺逗,你说床前的月光咋就那么亮呢,亮得跟地上的霜似的,让人分不清真假。
这时候,你心里头也犯嘀咕,是不是诗人哥们儿喝多了,眼神儿不好使了?哈哈,开个玩笑。
其实啊,这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的是对远方亲人的思念,那月光就是他对家的牵挂,对亲人的想念。
接下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两句,简直就是咱们每个人心里的小剧场嘛。
你抬头看看那轮明月,心里头就忍不住想起家里的温暖,想起妈妈做的饭,爸爸讲的故事。
然后一低头,哎呀,这思绪就飘回了千里之外的故乡,心里头那个滋味儿啊,真是五味杂陈,说不出的滋味。
再来看第二首,这首诗就像是咱们春游时遇到的小溪,清新脱俗,又带着点俏皮。
诗人啊,他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看到啥就写啥,那叫一个随性。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你说这画面美不美?春天来了,小草嗖嗖地往上长,黄莺鸟儿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好像在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河边的柳树啊,被春风吹得轻轻摆动,就像是喝醉了酒一样,美得让人心醉。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两句,简直就是咱们小时候的写照嘛。
放学铃声一响,咱们就跟脱缰的野马似的,冲出校门,跑到空地上放风筝去了。
那时候的风筝啊,都是自己动手做的,虽然简单,但飞得老高了,心里头那个成就感,别提多美了。
诗人看到这些孩子,心里也乐开了花,他笔下的孩子,就像咱们一样,无忧无虑,享受着春天的美好。
所以说啊,这两首古诗啊,不仅仅是文字的游戏,更是情感的寄托,是咱们每个人心中那份最纯真、最美好的记忆。
下次当你再看到月亮、再看到春天的时候,不妨想想这两首诗,说不定你就能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共鸣和感动了呢!。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赏析
课文原文: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赏析: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看到明亮的月光,误以为是地上的霜,然后抬头望向明月,低头时又深深地思念起故乡的情景。
诗人通过“明月”这一意象,表达了对远方家乡的深深怀念和无尽思绪。
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李白诗歌的独特魅力。
《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
这首诗以农民在烈日下辛勤劳动的场景为背景,揭示了粮食来之不易的道理。
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农民在炎炎夏日里辛勤劳作的画面,让人深感农民的艰辛和勤劳。
接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两句,直接点出了我们日常饮食中的每一粒粮食都饱含着农民的辛勤汗水,警示我们要珍惜粮食,尊重劳动。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哲理和鲜明的形象,教育我们要懂得感恩和珍惜。
这两首古诗都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它们以其简洁的语言、深刻的主题和生动的形象,引导孩子们感受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同时,这两首诗也寓含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教育意义,对于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怀、尊重劳动和珍惜粮食等良好品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年级语文古诗二首《十五从军征》《出塞》预习资料
《十五从军征》【简介】《十五从军征》出自《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
描绘了一个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
这首乐府诗不仅抒发了这一老兵“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的黑暗,具有一定的史诗意义。
该诗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怨恨与同情的思想感情。
【词句注释】1、始:才;归:回家。
2、道逢:在路上遇到;道:路途上。
3、阿(ē):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4、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遥看:远远地望去。
5、松柏(bǎi):松树、柏树。
6. 冢累累:坟墓一个连着一个。
冢(zhǒng),坟墓。
累累(léi léi)与“垒垒”通,连续不断的样子。
7、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
窦(dòu),洞穴。
8、雉(zhì):野鸡。
9、中庭:屋前的院子。
10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11、旅葵(kuí):葵菜,嫩叶可以吃。
12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捣掉谷子的皮壳或捣碎。
13、羹(gēng):用菜叶做的汤。
14、一时:一会儿就。
15、贻(yí):送,赠送。
16、看:一说为“望”。
17、沾:渗入。
【白话译文】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就洒落在征衣上。
《出塞》【简介】《出塞》是乐府旧题,也是唐朝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七言绝句。
边塞诗的代表之一。
内容主要是是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体现出了诗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士兵们的信心。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同步阅读《古诗二首》
谢谢观看!
古诗二首
总分:9分
古诗二首
鹭 鸶① [唐]杜牧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注释:①鹭鸶:此指白鹭,羽毛为白色,腿很长,能涉水捕食鱼、虾等 。
鹭鸶 [唐]郑谷 闲立春塘烟淡淡,静眠寒苇雨飕飕。 渔翁归后汀①沙晚,飞下滩头更自由。 注释:①汀:水边平地,小洲。
鹭鸶 [唐]杜牧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诗意】鹭鸶身穿雪白的衣裳, 生有雪白的头发和青玉一样的嘴巴, 它们成群地在溪中捕鱼,美丽的身 形倒映在清澈的溪水中。
杜牧的诗以“雪”“青玉”为喻 ,刻画出鹭鸶美丽的外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鹭鸶 [唐]郑谷 闲立春塘烟淡淡,静眠寒苇雨飕飕。 渔翁归后汀沙晚,飞下滩头更自由。
一二你能翻译两 首古诗吗?
《鹭鸶》鹭鸶身穿雪白的衣裳,生有雪白的头发和青玉一样 的嘴巴,它们成群地在溪中捕鱼,美丽的身形倒映在清澈的溪水 中。突然,它们因为受惊而飞起,衬着碧绿的山色,向远方飞去, 那洁白的身影,宛如朵朵梨花飘舞在晚风之中。
《鹭鸶》春天里,鹭鸶时而悠闲地站立在烟波迷蒙的池塘边 上,时而静卧在冷雨飕飕的寒苇丛里。渔翁回去后沙汀上雾色苍 茫,鹭鸶又在无人来往的滩头上自由自在地飞上又飞下。
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两首诗描写的都是静态的环境。 B.两首诗都以鹭鸶为描写对象,但形象大不相同。杜诗中的鹭鸶嘴青毛白, 矫健敏捷;郑诗中的鹭鸶活泼灵动。 C.两首诗的写景顺序相反,杜诗由近及远,从近处的鹭鸶转向碧绿的远山;郑 诗由远及近,从远处的池塘转向近处的鹭鸶。 D.两首诗的意境不同,但热爱生活的情趣相近。杜诗描绘的是鹭鸶捕鱼图, 充满生趣;郑诗描绘的是鹭鸶休憩图,娴静自在。
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6单元《古诗二首 十五从军征 出塞》课件1
汉乐府
江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
长歌行(节选)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小学语文课件
关于“乐府”
“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 署,汉武帝时规模较大。其具体任务 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 才。歌词的来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 专门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 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 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词,于 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
yuè (汉)《乐府诗集》
累累:léi léi,同 “垒垒”。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小学语文课件
路上碰见
十五从军征
打仗
(汉)《乐府诗集》
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 后来成为诗歌的一种。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里有阿谁?”
才能回家
狗洞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我的什么人
庭(院)中 野生的
小学语文课件
万
残
恶
酷
的
的
战
兵
争
役
小学语文课件
《十五从军征》
《出塞》
所写战争无所谓( )
所写战争基本上是正义的
叙事诗
( )诗
叙述战后归家的情景
抒发( )的心情
集中写一个人
广泛地表现(
)
( )描写很突出
时间空间跨度极大
反映了战争带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表达对( )的渴望
从( )的角度反映战争带来的苦难
从(
风格( 悲惨哀伤)
风格苍凉悲壮
古诗二首讲解
古诗二首讲解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两首超棒的古诗呀!
先来说说吧。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哇,你想想看,在寂静的夜晚,那皎洁的月光洒在床前,就好像是地上结了一层霜一样,这画面是不是一下子就出现在眼前啦?李白躺在床上,看着那月光,心里会想啥呢?“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抬头望着那明月,哎呀呀,那思乡之情一下子就涌上来了。
这就好像你在外地,看到了家乡的某个熟悉的东西,心里那股子思念劲儿呀,别提多难受了!你说李白这时候是不是特想赶紧回到家乡去呀?
再讲讲。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天睡觉可真是舒服呀,都不知道天亮了,到处都是鸟儿欢快的叫声。
这就好像你在一个美好的春天早晨,被鸟儿的歌声叫醒,那感觉多惬意呀!“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晚上下了一场雨,也不知道花落了多少呢。
这是不是像你精心养的花,突然经历了一场风雨,你会很担心它们的情况一样呢?
这两首古诗呀,虽然简单,但是却蕴含着深深的情感。
它们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小片段,一下子就能让我们产生共鸣。
古诗真的是太神奇啦,短短几句话,就能把那么多的情感和画面都表达出来。
我觉得古诗二首就像是两颗璀璨的星星,在文学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们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为:只要是李广将军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不教:不允许,不同意。 胡马:侵扰内地的外地骑兵。 度:走过,越过。 阴山:阴山山脉横亘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段进 入河北省西北部,连绵1200多公里,南北宽50~100 公里,是黄河流域的北部界线,季风与非季风分界 线,也是中国古代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分界线, 是中国十大山脉之一,蜚声海内外的秦始皇修筑的 长城就在阴山之巅,著名的阴山岩画,穿过阴山仿 佛可以看到昭君出塞那当年的景象。 理解为:决不允许外来侵略势力越过阴山。
古诗二首
《十五从军征》 《出塞》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自学提示:
1、了解乐府诗的文学常识,理解诗歌 内容。
2、学习本文以叙述为主,用环境描写 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3、领会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之情,深 刻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内容把握:
1、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 2、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
《出 塞》
王昌龄
文题背景:
《从军行》原是中国古代的歌曲类别, 属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乐府解 题》中说:“从军皆军旅辛苦之辞。” 王昌龄的《从军行》沿用乐府旧题来表现 唐代的边塞生活,是由七首七言绝句联缀 而成的组诗,每首诗分别选取征戍生活的 某一场景,来表现征戍者内心的思想感情。 这里选取的是其中的第四首,写西北边塞 战士艰苦奋战的高昂斗志。
万里长征人未还
万里长征:很远的征途。 人未还:人还没有回来。战争对人们有着很 大的影响,写出了诗人的悲愤。 理解为:几万里的征途的士兵们还没有回来。
但使龙城飞将在
但使:只要是
龙城:或解释为匈奴祭天之处,其故地在今蒙古人 民共和国鄂尔浑河西侧的和硕柴达木湖附近;或解 释为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 右北平郡所在地。
内容理解: 秦时明月汉时关
秦时明月:秦朝时代明亮的月亮。 汉时关:汉朝时代的边关。 理解为:秦朝的月亮照在汉朝的边关上。
这样理解正确吗?
正确理解: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 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 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 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 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 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 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 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 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 老兵在归乡途中与乡里人的对话。老兵, “道逢乡里人”,便迫不及待地问道: “家中有阿谁?”“乡里人”答道:“遥 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唐代诗人宋之 问的诗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反映其在久别家乡之后、返乡途中的矛盾 心理,与此诗笔法有别,却殊途同归。
思想提升:
诗歌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起用良 将,早日平息战争,使人民过上安 定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对戍 边战士久征未归的同情。
思考讨论:
这两首诗各是从什么角度出 发写战争的?有什么异同点?
十五从军征是从失去亲人的角度写的。 而出塞是从命丧战场的角度来写的。
都是在表达对战争的悲愤。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 老兵孤身一人回家,家中也无亲人 了,到头来还是他孤身一人。
• 这不仅照应了上文——乡里人的答 话与老兵返家后所看到的景象,而 且继续以哀景写哀情。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 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 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 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 试想,他“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家中已了无亲人,而只有荒凉的景象,怎 能不悲从中来?以后的生活,又当如何呢? 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
思想提升: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 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 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 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饱经风霜、苍老惶切的老人,无须顾忌、 直言不讳的乡亲,衰草古柏荒坟的家园, 共同构成了一幅真实动人的具有社会意义 的主题的画面,典型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现 实的一个侧面。
• 宋之问的诗句是曲笔写其返乡途中想了解 家中情况的迫切愿望,而此诗则是直言之。 二者均表现了久别家乡的返乡之人的真实 情感。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 这些处于不同方位的动、植物在这里 构成的是一幅多么悲凉的景象啊!
• 造成这一景象的直接原因是老兵家中 无人。而其家中无人,又是谁造成的 呢?对此,诗未明言,这又给了读者 想象的空间。
样子? 3、主人公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4、诗的写作特色什么?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 诗一开头用了“十五”和“八十”两个数 字,尖锐地揭露了这样一个触目惊心的事 实:一个足足服了六十五年兵役的老兵, 最后才得拖着垂死的身躯,穷老归乡。可 以想见,这六十五年,他必然经历了千辛 万苦。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 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 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