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商业报道都是调查性的_深度报道精英访谈之十三

合集下载

调查性报道的产生与发展

调查性报道的产生与发展

调查性报道的产生与发展作者:秦俊来源:《新闻世界》2011年第08期【摘要】在大众传媒纷纷将“内容为王”奉为圭臬的今天,调查性报道可以改善媒体的报道质量,提高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树立媒体的良好形象。

【关键词】调查性报道《新闻调查》《焦点访谈》20世纪60年代,调查性报道开始于美国。

20世纪80年代,调查性报道来到中国,刚一出现,它就以自己特有的穿透力和影响力,成为了中国新闻界一道靓丽的风景,进入21世纪,调查性报道更是方兴未艾。

一、调查性报道的产生与发展何为调查性报道?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监督批评和剖析问题为核心的报道,是采访者针对某些个人或组织故意掩盖的损害公众利益的事实或者公众关心的问题,通过独立、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的调查而完成的报道方式。

调查性报道是源自西方的一种报道方式。

作为对纯客观报道的反动,这一报道方式与解释性报道、精确性报道一起成为深度报道的重要武器。

利用这些武器,记者们深度介入社会生活,全面反映社会面貌,曾经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变革,促进了社会发展。

其实早在17世纪70年代,美国的报纸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开始对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丑行进行揭露,包括政治活动的内幕、政府的贪污腐化、公司企业的营私舞弊行为、犯罪集团的活动等。

到了19世纪后半期,美国报业大王普利策开始鼓吹社会变革,鼓励大众同政府和巨商和贪污腐化作斗争。

他主张“有力的写作和计划性新闻”,强调报纸应揭露贪污腐败。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调查性报道正式在美国新闻界生根。

美国各大城市的报纸纷纷开始建立调查性报道小组,愈来愈多的人力和财力被投向调查性的报道上。

而调查性报道的里程碑是华盛顿邮报披露的“水门事件”。

从1972年6月起,该报的青年记者罗伯特·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通过22个月的调查和报道,揭露了尼克松的政治丑闻。

最初的导火线不过是一个窃听事件以及一名嫌疑人身上搜出来的电话本。

由此出发,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发现了事件背后的白宫官员,又发现了总统与窃听事件的关系。

必备冲刺名解02 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预测性报道、体验式报道

必备冲刺名解02  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预测性报道、体验式报道

必备冲刺名解02 | 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预测性报道、体验式报道1.调查性报道定义+特征+兴起+优势+发展调查性报道,是职业新闻记者通过独立、深入、细致、全面的侦查式、访问式调查,以社会的腐败现象、犯罪、政府官员的错误行为、内幕新闻以及被某些人企图掩盖的事实为主要目标的深度报道,又称之为揭黑报道,属于深度报道的一种。

(定义)调查性报道的核心特征有三:一是捍卫公众利益或公民权利,二是揭露黑幕,三是记者独立调查。

(特征)调查性报道兴起背景是《华盛顿邮报》对“水门事件”的成功报道。

(历史)调查性报道是实现舆论监督的有力形式,是公众知情权的保证。

(优势)但是随着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带来的碎片化时代、受众的流失以及一直存在的相关利益集团的打击,调查性报道面临更大的困境。

(发展)2.解释性报道定义+特点+写作技法+问题解释性报道是指对新闻事件的生成原因、影响范围、发展趋向和深层意义进行解释的报道。

(定义)解释性新闻的特点是:①着重揭示新闻事件的含义对方方面面的影响。

②揭示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深挖新闻背后的新闻,搞清来龙去脉。

③从“明天”的角度来分析新闻事件,展望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势对未来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④把单一的、孤立的新闻事件与其他事件联系起来,揭示其发展的方向、趋势、意义。

⑤揭示一系列现象背景的本质,帮助受众认清问题的本质。

⑥解释性报道在时效上要比纯新闻慢。

⑦解释性报道一般都篇幅较长,而且需要读者边阅读边思考。

(特点)解释性新闻的写作技法是:①夹叙夹议的表现手法②大量地引述权威人士的观点以增强说服力③大量采用文学笔法来报道现场。

(写作技法)解释性报道现存问题:①缺乏从事社会舆论监督的宏观眼界,②缺乏深度解析意识,特别表现在往往不能深入分析问题的成因、解释其影响的范围、探索其解决的途径。

③在实际操作中,解释性报道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是记者的言论过多。

(问题)3.预测性报道定义+特点+优势+问题+发展预测性新闻是对将会发生而未发生的某些能够引起公众关心的新闻事件的发展结果和新闻现象的发展趋势所作的前瞻性报道。

调查性新闻的采访技巧

调查性新闻的采访技巧

调查性新闻的采访技巧作者:李琼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年第05期调查性新闻一般被称为深度报道,在我国通常把新闻报道分为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大多数调查性新闻的主要内容是负面的、丑恶的社会现象,因此,调查性新闻又称“揭丑”报道,专门用来揭露社会阴暗面、政府里的黑幕、大企业的罪恶勾当以及“黑社会”的内幕等,并对某一或某类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所进行的深入系统或深入详细的报道,有较广的社会影响力。

正因如此,调查性新闻也成为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对于从事调查性新闻工作的记者来说无疑是个挑战,这要求记者掌握运用好各类采访技巧,进行独立、深入、细致、全面的侦查式、访问式调查,从而全面深刻地挖掘报道事件或问题发生的原因、背景、结果、影响等。

调查性新闻目前越来越为中国新闻界,乃至整个中国社会所认可与肯定。

调查性新闻涉及的领域及其广泛,政治、经济、社会、法治、文化、环保等领域均有适合调查性报道的选题。

因此,要采写出一篇好的调查性新闻报道,首要条件便是获得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其次以公众所关注与感兴趣的难点、疑点、重点、焦点问题等来确定选题,最后通过记者的层层采访、巧妙提问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事实背后的事实,剖析事理,切中时弊,直逼要害,方能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

调查性新闻的概念及兴起调查性新闻和电视调查性新闻报道。

调查性新闻报道源于美国从未消亡的黑幕揭发传统。

20世纪60年代,调查性报道开始在美国长盛不衰,并且影响了世界许多其他国家。

调查性新闻报道的核心是揭示被掩盖的事实,尤其是社会的腐败现象、权力集团的丑闻等损害公众利益的被某些人或集团企图掩盖的事实。

调查性新闻报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是记者独立展开的调查;所揭露的事实或行为损害了公众利益;这种事实或行为被掩盖。

电视调查性新闻报道则是新闻工作者运用电视采访手段针对某些个人或组织故意掩盖的损害公众利益的事实或者公众关心的问题,并且通过独立的、系统的、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调查而完成的报道方式,这种报道通常是篇幅长、分量重,能够收到广泛关注。

调查性报道记者素质浅议

调查性报道记者素质浅议

调查性报道记者素质浅议————————————————————————————————作者:————————————————————————————————日期:调查性报道记者素质浅议-新闻学调查性报道记者素质浅议梁军今年3月18日,有媒体爆出自2010年以来,山东省济南市庞某卫母女涉嫌非法经营疫苗,非法购入25种儿童、成人用二类疫苗,未经严格的冷,链存储运输销往全国18个省市,涉案金额达5.7亿元。

这一新闻迅速成为关注焦点。

“问题疫苗可能导致死亡”、“不敢再让孩子注射疫苗”等说法一瞬间甚嚣尘上,引起不少家长担忧与恐慌。

但随着记者们调查的深入,这些误解与恐慌逐渐虽然消弭。

对问题疫苗的调查报道,让普通民众增强了安全意识,让相关部门加强了监管。

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调查性报道与调查记者在新闻报道领域不可或缺,占据着重要地位。

调查性报道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后于60年代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中逐渐发展成熟。

在其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调查性报道作品,例如水门事件报道、越南美莱村屠杀报道、日本田中角荣丑闻报道等等。

这些报道都因内容精彩、事实详实、调查逻辑清晰等原因,在当时社会引起较为强烈的反响,并为调查性报道的普及以及其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地位奠定基础。

那么,作为调查性报道的主要采访者,他们应该有着怎样的基本素质呢?我国调查性报道的现状调查性报道自起源开始就对世界各地的新闻报道产生了不小影响,并逐渐形成一种深度报道的重要模式,然而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调查性报道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在美国,调查性报道记者编辑协会(IRE)把调查性报道概括为:一种通过记者个人的新闻作品去揭发一些人或组织希望不为人知的重要事实的报道,并具有调查由报道者,而不是别人来完成、报道的主体包含某些对读者或观众而言有一定重要性的事实、其他人正在企图对公众隐瞒这些事实等三个基本要素。

总的来说,在西方充满竞争的新闻环境下,调查性报道尤其注重“揭露性”,不仅要着力跟进调查受众感兴趣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而且要刨根问底找出其中的逻辑、背后的故事,有时为此甚至不惜花上数月甚至更长时间,只为一次优秀而精彩的调查性报道。

浅谈调查性报道的选题

浅谈调查性报道的选题

浅谈调查性报道的选题作者:程雪来源:《新闻世界》2011年第08期【摘要】调查性报道作为电视报道的形式之一,以其选题的典型性及值得关注的社会意义被广泛关注。

作为中国和西方最具特色的调查性报道节目,中央《新闻调查》与CBS的《60分钟》都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都坚持将真相的标准作为其坚定的新闻理念和立场,虽然真相是个难以界定的模糊概念,人性中也并非只有黑和白这么简单,任性的复杂和脆弱,在面对他人时,多了一份宽容和体谅,这也成了调查性报道成功的内核。

但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两档节目也有其各自的特色。

本文通过探讨二档节目之所长缩短,希望对调查性报道节目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调查性报道《新闻调查》《60分钟》当今社会,由于传媒身处社会的政经系统中,再加上新闻制作过程中对外部环境的依赖,以及文化霸权的影响,传媒对社会及政治议题的报道倾向将建制内的观点以及建制本身合法化。

当建制收到挑战时,传媒则会在作出批评的同时也要维护其合理性。

作为电视新闻报道的多种形式之一,调查性报道以其选题的典型性以及值得关注的社会意义,被受众普遍认可。

它在选题时注重传达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观点,从生活中把握有价值的线索,这也为日益同质化的传播内容提供了很强的现实意义。

需要强调的是,比较性研究的目的不是在于指明谁好谁坏,而是在于避免民族的自我偏见。

归纳外来节目的精华,以便自我的完善与改进。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王牌杂志节目《60分钟》无疑是让调查性报道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一大功臣。

该节目自1968年9月创办以来,以其简单、干练的叙事方式,自由、活力的编排形式,进入主人公与公众的内心,已然成为客观、自由的品质象征。

在讲述重大社会问题时其情节引人入胜,带领读者以期关注问题的解决方法,推动新闻事件的进展。

如近期的《60分钟》的节目中,不仅叙述了失业者的现状,也引领读者一起探讨了事件的起因和解决之路。

正是通过诸如此类的一系列问题,再现了社会原态,被社会学家称为“美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调查性报道的概念和特点

调查性报道的概念和特点

调查性报道的概念和特点
调查性报道又称“揭丑”报道。

它是西方国家报刊上的一种特殊报道形式,专门用来揭露社会阴暗面、政府里的黑幕、大企业的罪恶勾当以及黑社会的内幕等等。

报道者通过自己比较长期而完整的亲自积累、观察与最近的调查研究,对某一或某类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所进行的深入、系统或深入详细的报道。

调查性报道是深度报道的一种。

近几十年来,尼克松政府的水门事件,里根政府的伊朗门事件,都是调查性报道的杰作。

最有名的是关于水门事件的报道。

《华盛顿邮报》的两名年轻记者罗伯特·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通过揭露这件丑闻把尼克松赶下台,还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

种类:
(1)调研式调查性报道。

这类报道意在调查清楚事实的真相,既不刻意批评,也不着意表扬,好处说好,坏处说坏。

报道的目的不是为了揭发内幕丑闻,而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兴利除弊,意在通过对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的深入调查、剖析,使问题得到关注,用建设性的主张求的社会共识,推动社会良性发展。

讲求系统与全面。

(2)追踪式调查性报道。

这类报道不以全面、系统取胜,而对新闻事实的深入追踪调查乃至于隐性采访、体验见长。

往往字数较少,篇幅较短。

(3)揭露式调查报道。

这类报道重在揭露、批评各种违法违纪、有悖社会道德等的活动与丑闻。

中国,揭露式调查报道要在恪守国家法律、党的纪律的大前提下进行。

(4)批判性调查报道。

这类报道主要在於纰露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与不道德的行为。

记者如何进行精准调查与深入采访

记者如何进行精准调查与深入采访

记者如何进行精准调查与深入采访作为一名记者,精准调查和深入采访是我们工作的核心。

只有通过深入调查和采访,我们才能获得真实、全面的信息,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报道。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记者如何进行精准调查与深入采访的方法和技巧。

调查前的准备在进行调查之前,记者需要充分准备,明确调查的目标和范围。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所要调查的问题是什么,需要了解哪些方面的信息。

其次,我们需要收集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文献,对相关领域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调查和采访。

寻找可靠的信息来源在进行调查时,寻找可靠的信息来源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尽量选择权威的专家、学者、行业内人士等作为我们的信息来源。

他们通常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能够提供准确、可信的信息。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报告、研究论文等来获取信息。

深入采访的技巧深入采访是记者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

在进行采访时,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

首先,要提前准备好采访问题。

在采访之前,我们应该对被采访者的背景和相关领域进行充分了解,制定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这样可以避免在采访过程中迷失方向,确保采访能够深入、有针对性。

其次,要善于倾听。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应该尊重被采访者,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同时,我们要善于倾听,仔细聆听被采访者的回答,提出更深入的问题,以便获取更多的信息。

此外,要善于观察。

除了通过采访获取信息,记者还应该善于观察现场和环境。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获取更多的细节和感受,丰富报道的内容。

保持客观中立作为记者,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

在进行调查和采访时,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个人偏见和情绪的影响,客观地呈现事实和真相。

同时,我们也要尊重被采访者的观点和权益,不对其进行歧视或攻击。

总结精准调查和深入采访是记者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充分准备、寻找可靠的信息来源以及运用一些采访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获取真实、全面的信息,并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报道。

调查性报道典型案例

调查性报道典型案例

调查性报道典型案例篇一:调查性报道案例分析09广电新闻钟小萍 200924118一个调查性报道的典型案例——以淘宝腐败来看调查的回顾与分析《IT时代周刊》于2012年4月26日发表的一篇报道《淘宝腐败黑幕调查:淘宝腐败黑幕调查:商家行贿小二做大销售额》掀起了轩然大波,引来淘宝公司来势汹汹的危急公关,以及商场上的一些口水战。

此时正是店热火朝天,淘宝春风得意马蹄疾起时,淘宝公司却被一篇报到撕开了神秘的面纱,告诉那些聚拢而来的商家们,呵!淘宝后院正失火呢,谁进去谁遭殃!一、淘宝腐败丑闻淘宝是致力打造全球领先络零售商圈,由阿里巴巴集团在2003年投资创立。

淘宝拥有几千亿元的年交易额,是目前亚太最大的络零售商圈,肥沃的土地是腐败容易滋生的温床。

淘宝小二为中心的地下黑色产业链由此产生并且蔓延开来,在整个淘宝系统疯长,大有不可挡之势。

《IT时代周刊》记者经过发现、调查,取证,终于挖掘出了这个黑洞,报道一出,嘘嘘声、嗤笑声、辩解声,声声不断。

二、淘宝黑幕调查体现的调查性报道特征该报道记者从“腐败探源”入手,通过列举事实讲述了淘宝小二们的囊中取利的“各种生意”,最后探究了淘宝腐败的根本原因。

报道洋洋洒洒近一万字,从中我们可以找出调查性报道的一般特征和此篇报道的独特性。

(一)该报道体现的调查性报道的基本特征1、以法治的眼光看待腐败是从政治学的眼光来看的,是用法律准绳来作为衡量依据的,调查性报道的着力点也基本上是在政界和商界的腐败上。

淘宝腐败黑幕报道,记者通过法治的眼光,通过淘宝小二这个中间杠杆的不正当的牟利的操作,看到了淘宝交易平台上的不平等;通过淘宝内部高管们的被驱逐、被起诉,阎利珉带出的“泥”看到了淘宝的腐败涉水有多深。

同时从逻辑分析的角度探究淘宝市场占有率近乎垄断、商家行贿淘宝小二、高层管理不善等腐败的根源。

2、故事性故事是件好看的外衣,里面包着调查性报道最严肃而深刻的内核。

记者借助一些列事实材料,把它编织成意见故事的外衣,首先是刻画兴旺而华丽丽的淘宝形象,接着是一些开着宝马挥金如土的淘宝小二活动着的形象,再接着是商家们在淘宝“受伤”的经历,紧接着是马云在淘宝内部针对腐败的开刀,闪电驱逐管理高层,却又通过逻辑分析,得出一个极富戏剧性的结论:反腐败,淘宝亡;不反腐败,阿里亡。

新闻调查与评论【2】调查性报道的采访

新闻调查与评论【2】调查性报道的采访

第二章调查性报道的采访第一节预采访一、隐性线索的搜集很少有读者在读到那些揭露黑幕交易的调查报道时,首先注意到记者的文笔如何优美、报道的结构如何合理。

他们的第一反应是:“天哪!他们是怎么发现这事的呢?”读者的感受是准确的。

要写出一篇优秀的调查性报道,首要的条件便是获得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大多数记者在决定进行某项调查时,都会有一个不太明确的预感或线索。

没有线索,也就无所谓调查性报道,线索是调查性报道存在的基本条件。

线索来自不同的消息来源。

有的线索来自见报文章的破绽,以及不同报道中相互矛盾的说法。

有的来自政府公布的资料中的疑点,有的线索是知情者提供的,他们有的出于公心,因为对某个媒体甚至是某个记者的欣赏、信任而决定把事件的内幕捅给他们;也有的纯粹出于个人目的,希望借助媒体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近年来,不少地方媒体使出了“有奖征集新闻线索”这一招,更以“百元起步,大奖千元”为招徕口号,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独家的调查性报道线索,也因此而出现了很多所谓的“新闻职业线人”,依靠为媒体提供新闻线索为生——其实质则是新闻媒体有偿购买新闻线索,在西方国家,它们被称为“支票簿新闻”。

“支票簿新闻”在软性新闻中已经变得极其普遍,例如贝克汉姆和维多利亚就把他们豪华婚礼的独家报道权卖给了某家杂志;在某些重大事件中,我们也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媒体为争夺独家报道权而支付大额现金的手——例如,在0.J.辛普森案件中,一些报纸付费给潜在的证人,但最终,法庭放弃了对他们的传唤,因为法官担心,他们的证词已经受到了金钱的玷污。

一些媒体对于用金钱买来的新闻遮遮掩掩,而另一些则争辩说,为一条重大新闻而付费是值得的。

但是,在调查性报道中,有一点毫无疑问:如果新闻来源是因为金钱而爆料给媒体,则他们也就很可能为了获得这笔钱而夸大其辞甚至说谎。

美国《新闻周刊》就曾经有过这方面的教训:一名记者在调查艾滋病的扩散问题时,支付了60美元给一个妓女,她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已经染上了艾滋病。

调查性报道名词解释

调查性报道名词解释

调查性报道名词解释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报道,旨在把观众带到一个真实的、深入的话题当中,以更好地理解话题,并发现其中潜在的问题。

有时,调查性报道会着重于一些长期存在但人们可能不太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但又不容易被发现。

调查性报道通常从记者和其他媒体人员的角度出发,充分了解某个话题,以便分析、解释、发现问题,并及时提出解决方案。

调查性报道一般是由经过多方收集、筛选、分析等过程确定的,需要深入调研事件背景,以解析实际情况,揭露事实真相。

通常,如果面对某个社会问题,一篇调查性报道会充分挖掘事件背景,仔细研究历史、文化、社会现象等因素,以及寻找受害者的视角来理解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调查性报道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它强调的是事实,而不是意见。

调查性报道不是由报社或媒体的主张,而是由记者和其他媒体人员根据客观事实、案例和异议来勾勒出来的一种“独立”叙述。

在调查性报道中,记者也必须像调查员一样,客观探究事件的真相。

他们必须搜集有关某个话题的各种信息,从多个角度对比相关记录,核实受访者的证言,并最终绘制出客观的叙述。

记者还需要尊重社会公共利益,避免把隐私信息披露给公众,以免引起更多问题。

总之,调查性报道反映了记者和其他媒体人员对社会现实的调查性理解,了解到社会问题背后的历史、文化、社会因素,寻求各方面的答案,以及对前景做出更明智的安排。

它是一种客观公正的报道形
式,它的出现,既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也可以增强公众的自觉性,给公众提供实质性的知识。

以调查性报道推动社会进步_深度报道精英访谈之十

以调查性报道推动社会进步_深度报道精英访谈之十
张:你提到过,选择调查报道的线
索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不仅这个 事情和我们转型社会的大背景相关,而 且要考虑到这个报道背后能不能促进制 度的建构。
王:对,能不能促进一些政策的调 整、制度的完善,这一直是我做选题考 量的重要标准。我选择题材有一个特点, 很少做纯粹某个人的个案,而是做群体 利益受到伤害或剥夺的公众性案例,公 众性的案例更能折射制度上的弊端。
王:当记者成为青天的时候是整个 社会的悲哀。如果政府部门不作为,法 律不能维护平民的权利,老百姓没有正 当的监督手段时,只有靠媒体的公众影 响力。现在有一批有良知的报人,可以 对整个社会产生重大积极的影响,对政 府产生有力的监督。
张:在做了这么多调查报道后,你 对社会的认识是趋于客观还是趋于偏激 了?
王:保护线人是记者的职业伦理与 道德底线。
开放的社会是调查记者的天堂
张:王:我觉得不孤独,因为这样做的 人很多。实际上有很多同行就在这样做 着,包括李玉霄、杨海鹏、陈峰、刘畅 等。
张:你不担心自己承担了很多记者 本不需要承担的责任么?
张:靠一篇报道来促进事情的解决 实际上很难,比方说你为出租行业的事 情奔走,你把权利意识唤醒了,但问题 还没有解决,不觉得气馁吗?
王:我不气馁。不要把一个人的能 量看得太大了,我们能让社会有一点进 步,能唤醒这么多的人认识到这个问 题,已经是一个巨大的成功。像当年我 报道兰州证券黑市的时候,我看到好多 人都在受骗受害,如果这个事情不大白 于天下,老百姓每天都会死人。2001 年 的元旦,我永远也忘不掉,那天我是豁 出去了,找了好多受害者来座谈,有几 个人非常惨烈。之前,我已经接到很多 恐吓电话,那天会开一半后我接到一个 恐吓电话,他说你要停住,再不停住我 要你的命。我说你们把这些人害得太惨 了,你们太猖狂了,我不想活了,要跟 你们拼。会一开完紧接着又有一个电 话,我说我不活了行不行,人头在手里 拎着,随时来拿……

21世纪经济报道简介——媒力中国

21世纪经济报道简介——媒力中国

《21世纪经济报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生生不息。

《21世纪经济报道》创刊于2001年1月1日,作为商业报纸领导者,一直尊崇新闻创造价值。

2003年1月1日,由一周一期到一周两期;2006年1月1日,由一周两期到一周三期;2008年1月1日开始,《21世纪经济报道》将全新改版,一周五期,每个工作日为读者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商业资讯。

7年来,《21世纪经济报道》不断深入事实背后,为商务精英提供最具价值的商业资讯;纳集海量战略信息,为中国商务精英构筑登高望远的价值平台;精心策划系列重要品牌活动,如中国最佳企业公民评选、红粉笔乡村教育计划、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中国酒店金枕头奖、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品牌价值管理论坛等,不断树立行业标杆,建立商业中国发展新秩序。

2008年,作为商业报纸领导者,《21世纪经济报道》将以全球视野关注商业中国,以专业素养探求商业智慧,以理性笔触记录商业本质,以明快速度传递商业资讯,继续与中国商务精英人群一道在商海博弈,成就商业理想。

商业报纸领导者七年辉煌(2001-2007)《21世纪经济报道》自2001年1月1日创刊以来,作为中国商业报纸领导者,通过敏锐的反应,独特的视角和专业的运作,源源不断地为商业精英人士提供最具深度、广度和最有价值的商业信息,倍受业内外人士的推崇,获得众多奖项荣誉,领航商业资讯传播。

2004年11月,《21世纪经济报道》在2004年度莱卡风尚大奖颁奖典礼中,获颁“风尚媒体大奖”之“最新锐”媒体大奖。

2005年在“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评选中,《21世纪经济报道》以5.8亿的品牌价值排名第477位,是唯一上榜的财经报纸媒体。

21世纪报系在2005年度因企业公民、“红粉笔”计划等活动,荣膺最新一届的艾菲奖(EFFIE AWARD)铜奖,是此次艾菲奖中唯一的媒体类获奖项目。

《21世纪经济报道》在2006、2007年“富豪之选——中国千万富豪品牌倾向调查”中获得“最受青睐的报纸”称号。

新闻媒体中的调查性报道技巧

新闻媒体中的调查性报道技巧

新闻媒体中的调查性报道技巧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媒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而调查性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重要形式,以其深入挖掘、揭示真相的特点,备受公众关注。

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调查性报道呢?这需要掌握一系列的技巧。

首先,明确报道目标是关键。

在开始调查之前,记者必须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揭示什么,是某个行业的黑幕、政府部门的腐败行为,还是社会问题的根源?明确的目标能够为整个调查提供方向,避免在大量的信息中迷失。

例如,在调查一家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时,目标可能是揭示其违规排放的证据以及对周边居民健康的影响。

广泛收集资料是基础。

这包括查阅相关的文件、报告、统计数据等。

互联网、图书馆、政府部门的公开信息都是重要的资料来源。

同时,还可以采访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获取专业的见解和背景知识。

比如,要报道一起医疗事故,除了收集医院的病历和相关记录,还应该咨询医疗专家,了解类似案例的常见原因和处理方式。

深入的采访是调查性报道的核心环节。

采访对象的选择至关重要,既要有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如受害者、目击者,也要有相关的知情人士,如内部员工、举报人等。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善于提问,问题要有针对性、开放性,引导被采访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比如,在采访一位举报企业偷税漏税的员工时,可以问:“你是如何发现这些问题的?”“有没有其他人也知道这个情况?”同时,要注意倾听,捕捉被采访者话语中的关键细节和情感变化。

证据的获取和核实是决定报道可信度的重要因素。

证据可以是文件、照片、视频、录音等。

在获取证据时,要确保其合法性和真实性。

对于重要的证据,还需要进行多方核实,避免被误导或误判。

比如,在报道一起食品造假事件时,获取的工厂生产记录需要与其他相关证据相互印证,以确保证据的可靠性。

数据分析在调查性报道中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对于大量的数据,要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和异常。

比如,通过分析某地区的房价数据,揭示出可能存在的房地产市场泡沫。

新闻报道中的调查与深度报道技巧

新闻报道中的调查与深度报道技巧

新闻报道中的调查与深度报道技巧【新闻报道中的调查与深度报道技巧】引言:新闻报道是传递信息、揭示真相、引导舆论的重要手段。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通过充分调查和深度报道,准确地传达事件的本质与影响,是每一位新闻从业者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介绍新闻报道中的调查与深度报道技巧,以助于提升报道的质量与价值。

一、调查技巧调查是新闻报道的基础,它能够提供真实可信的信息,为深度报道打下坚实基础。

以下是一些调查技巧的介绍:1.明确调查目标:在开始调查之前,需要明确调查的目标,即所要解答的问题或所要揭示的事实。

这将帮助调查者更加有针对性地收集信息和采访相关人士。

例如,如果要调查一次火灾事件,目标可以是了解起火原因、救援情况以及伤亡情况等。

2.广泛收集信息:调查之前,要广泛收集各方面的信息。

可以通过调阅相关文献、查阅新闻报道、搜索社交媒体、参观现场等方式,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对事件进行全面了解。

同时,也要注意信息的来源可信度和真实性。

3.采访关键人士:在调查过程中,采访相关人士是获取真实细节和背后故事的重要手段。

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方式进行采访,提前准备好问题,尊重被采访者,并灵活变通,根据对方的回答来调整提问的方向。

同时,要注意记录采访内容,确保准确性。

二、深度报道技巧深度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高级形式,它通过对事件的深入分析和多角度呈现,提供更多背后原因与影响的解读。

以下是一些深度报道技巧的介绍:1.挖掘背后故事:深度报道要追求事件的内在原因和背后故事。

要多方调查,挖掘隐蔽的线索,发现事件背后的规律和现象。

通过深入分析和解读,提供更高层次的信息,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2.多角度呈现:深度报道要尽可能从多个角度呈现事件的全貌。

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来分析事件,把握不同群体的诉求和关注点。

同时,要注重平衡,在报道中给予不同声音的表达空间,避免偏见和片面性。

3.精选详实细节:深度报道要注重详实的细节,以提升报道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调查性报道写作技巧及问题梳理

调查性报道写作技巧及问题梳理

调查性报道写作技巧及问题梳理在新闻界,调查性报道是一种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新闻形式,它需要记者深入挖掘事实,揭示真相,为公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调查性报道不仅要求记者具备扎实的新闻素养,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写作技巧和问题梳理能力。

本文将探讨调查性报道写作的技巧和问题梳理过程。

调查性报道写作技巧1. 挖掘资料调查性报道需要大量的资料支撑,记者应当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包括采访当事人、调查报告、统计数据等。

记者要善于挖掘有用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筛选和分析。

2. 保持客观公正调查性报道要求记者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不受外界影响,不偏袒任何一方。

记者应该尽量避免个人情感和偏见,客观地呈现事实真相。

3. 深入调查调查性报道强调深度和广度,记者应当深入调查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动机,梳理事件的起因和经过,还要深入了解当事人的背景和动机,为读者呈现更全面的信息。

4. 结构清晰调查性报道需要有清晰的结构,包括引言、事件背景、问题梳理、调查过程、结论等部分。

记者应当注意段落间的逻辑连接和转折,确保读者能够清楚地理解报道内容。

5. 注意事实和论证在撰写调查性报道时,记者要注意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避免主观臆断和夸大事实。

同时,记者还应该通过充分的调查和论证证明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问题梳理过程1. 确定调查主题在开始调查性报道之前,记者首先需要确定调查的主题和范围。

主题应该具有社会意义和议题性,能够引起公众关注,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2. 提出问题在开始调查过程中,记者需要提出一系列问题,包括事件的起因、经过、影响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帮助记者更好地定位调查方向,有针对性地收集相关信息。

3. 收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记者应该根据之前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资料来源,并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记者还需要注意搜集异议观点和反方意见,确保报道全面客观。

4. 分析问题在搜集完资料之后,记者需要对所得信息进行分析和梳理,找出其中的问题和矛盾,并加以解释和补充。

如何进行深度调查与专题报道

如何进行深度调查与专题报道

如何进行深度调查与专题报道深度调查和专题报道是新闻报道中常用的手法,通过对事件、人物或问题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和分析,以呈现更加客观准确的信息和观点。

在进行深度调查和专题报道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方法,以确保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本文将介绍如何进行深度调查与专题报道,并针对不同对象提供相应的调查方法和技巧。

一、确定调查主题进行深度调查与专题报道前,首先需要明确调查的主题。

主题可以是某一事件、某个人物、某个问题等。

主题的选择要考虑到社会热点、读者关注度以及实际可行性。

二、制定调查计划在进行深度调查与专题报道前,需要制定详细的调查计划。

调查计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调查目的和问题: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和调查的目的,对调查进行界定和范围的限制。

2.确定调查方法和手段:考虑使用哪些调查方法,如采访、观察、问卷调查等,同时确定采集信息的手段,如从哪些渠道获取信息,如何记录和整理资料等。

3.制定时间安排:合理安排调查时间,确保调查的顺利进行,并控制好时间的分配。

4.确定调查对象和采访对象:明确要进行调查的对象,如哪些机构、哪些人物等,并确定采访对象,如专家学者、相关人士等。

5.考虑调查团队: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组建调查团队,合理分工合作,提高效率和准确性。

三、收集资料深度调查与专题报道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和信息,以保证报道时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收集资料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图书馆和档案查询:图书馆和档案是收集资料的重要来源,可以查找相关的书籍、报纸、期刊、档案等。

2.互联网搜索:互联网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可以使用搜索引擎进行相关信息的查找和获取。

3.实地调查和观察:对于一些实际场景,如事件现场、自然环境等,可以进行实地调查和观察,获取第一手资料。

4.采访调查:采访是深度调查中重要的环节,可以采访相关人士、专家学者,获取他们的观点和见解。

5.数据分析:对于一些需要数据支持的专题报道,可以进行数据分析,进行统计和比对。

新闻报道中的背景调查与深度报道

新闻报道中的背景调查与深度报道

新闻报道中的背景调查与深度报道在新闻报道中背景调查与深度报道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背景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和深度报道的根据,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和背后的动因。

深度报道则进一步探索事件的各个方面,揭示问题的本质和社会背景,引发公众对事件的思考和关注。

背景调查是新闻报道的基础。

在报道一个事件或话题之前,记者需要通过收集和核实相关信息来获取事件的背景知识。

这包括查阅相关文献、采访相关人士、分析相关数据等手段。

通过背景调查,记者可以明确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和准确的报道。

背景调查不仅有助于读者对事件的理解,还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和细节,增加报道的可信度和可读性。

深度报道则更进一步。

它不仅关注事件本身,还关注事件背后的原因、影响和深层次的问题。

深度报道需要记者具备广泛的知识背景和扎实的调查研究能力。

通过采访专家、调查研究、分析报告等手段,记者可以挖掘事件的各个方面,揭示其中的逻辑和现象,引发公众的思考和讨论。

深度报道不仅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和角度,还能够拓宽读者的视野,提高新闻报道的深度和质量。

背景调查和深度报道在新闻报道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背景调查能够为报道提供基础和支持,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深度报道则进一步挖掘事件的内涵和外延,引领公众的思考和关注。

背景调查和深度报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建具有影响力和权威性的新闻报道。

然而,在实际报道中,背景调查与深度报道并不容易实现。

记者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下完成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工作。

此外,一些新闻门户网站和社交媒体倾向于追求速度而非深入,导致报道的表面性增加,而背景调查和深度报道的机会被忽视。

因此,提高新闻记者的专业水平和调查研究能力,加大对背景调查和深度报道的支持力度,是当前新闻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对于读者来说,关注背景调查和深度报道也是一个提高新闻素养和阅读体验的机会。

通过阅读更多的深度报道,读者可以了解到更加全面和准确的信息,拓宽视野,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

浅谈深度报道中采访提问的技巧

浅谈深度报道中采访提问的技巧

浅谈深度报道中采访提问的技巧深度报道是一种详细揭示事件或主题背后真相的新闻形式,其中采访是获取信息和创造故事的关键环节。

采访提问的技巧是一个资深记者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

下面将浅谈深度报道中的采访提问技巧。

首先,要准备充分。

在进行深度报道之前,记者应该对相关主题进行广泛地研究和调查。

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被采访对象的背景和专业知识,并且能够向他们提出有深度和聪明的问题。

准备充分不仅可以更好地引导对话,还能更好地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提问。

其次,要尊重被采访对象。

在深度报道中,记者通常采访的是那些在某个领域或事件中有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人。

记者应该尊重他们的知识和专业能力,以体现对其的敬意。

在提问时,不要显得傲慢,而是以平等和开放的姿态进行交流。

第三,要问开放性问题。

开放性问题是那些不能简单用“是”或“否”回答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可以鼓励被采访对象展开谈论,并且提供更多的信息和观点。

例如,“你对这个主题有什么看法?”或者“你如何评估这个事件的影响?”这些问题可以帮助记者收集更多的素材和见解。

第四,要倾听和追问。

采访时要注意仔细倾听被采访对象的回答,不要中断或干扰他们的思路。

记者还应该善于追问,即对回答中的关键点进行深入询问,以深化对话和获取更多细节。

这样可以促使被采访对象思考更深入,并提供更具洞察力的观点。

最后,要灵活应变。

深度报道中的采访往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记者需要根据被采访对象的回答和态度进行调整。

有时候,一些意外的答案或突发事件可能会引发新的问题或采访方向。

记者要能够灵活应变,抓住机会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总之,深度报道中的采访提问技巧是记者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

准备充分、尊重被采访对象、问开放性问题、倾听和追问、灵活应变,这些技巧将有助于记者在深度报道中提问时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和观点。

当涉及深度报道时,采访是记者获取准确信息和独特洞察的重要方式。

通过深入、细致和专业的提问,记者能够揭示事件或主题的真相,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报道。

调查性报道采访与写作

调查性报道采访与写作

一、调查性报道的含义
(1)调查性报道是一种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 形式。 (2)调查性报道以暴露或揭丑为核心,以社会的腐败现象、犯罪、 政府官员的错误行为、内幕新闻以及被某些权势企图掩盖的事实 为主要目标;它是新闻媒体相对独立的、精密的、深入的采访活 动;它比较费时,篇幅较长,经常以连续报道的形式出现。
三、调查性报道的采访与写作

(1)要注意展示记者调查的全过程,通过报道调查过程,把林林总 总的材料连为一体。 展示调查过程通常有两种方法:
①把记者调查采访的详细过程写入报道,以此为主线串联新闻素材; ②运用调查得来的大量引语和背景材料来反映调查过程,不断把调查引 向深入。
三、调查性报道的采访与写作
它的目的“在于揭露被隐藏起来的情况,其题材相当广泛,广泛到涉及人类活动各个方面”。 这是比较早期的定义,由美国学者大卫·安德森和皮特·本杰明提出来的。
(1)要注意展示记真者调相查的就全是过程正,通在过掩报道盖调查或过被程,遮把林蔽林的总总事的材实料。连为有一体的。真相被权力遮蔽,有
(1)发现和确定采访目标
(2)要在报道中写人 (3)写好开头 (4)要对事实进行必要的分析,揭示问题的实质
《兰州证券黑市狂洗股民》 王克勤
1999年8月17日,55岁的李京华老太太因为炒股跳进了黄 河…… 2000年10月,63岁的张东平老太太因为炒股被外甥举刀 砍杀
2000年11月24日,十几个黑衣青年在省政府门口殴打上 访的股民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 调查性报道,就是新闻媒介探寻被遮蔽的事实的真 相的报道方式。
二、调查性报道的特点
1.所报道的新闻必须是被遮蔽的事实真相
3.调查性报道报道设定的问题重大,影响广泛,为公众普遍关心 4.调查性报道是一种费时、费力而且高风险的报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二,事实和数字当然很重要,但 只有用一流的叙述手段串起来时,才能 让人印象深刻。而在信息泛滥的媒体环 境中,写出能让人记住的文章就成为必 需。
其三,当然,这种故事导向的职业 心态得建立在独立、客观和公正的新闻 基本原则基础之上。
张:您用什么标准来具体判断一个 商业故事是否一流?
杨:有个很简单的标准,在开头的 1000 字之内,能让读者愿意读下去。我 们不能假定 9 0 % 的人对我们写的报道话 题都感兴趣,但是,必须通过引人入胜 的述评方式吸引那些非话题相关方也能 有兴趣读下去。如果报道只为所谓的专 家和业内人士服务,那么,它就不是商 业杂志,而是专业杂志。商业杂志与更 大众的杂志相比,专业性要更强;与更 专业的杂志相比,大众性则更强。
张:有些媒体也宣称坚持采编经营 分离原则,但实际上很难做到,这当中 一定会有妥协吧?
杨:如果不意识到“内容为王”路 线的重要性以及独立媒体的价值,妥协 肯定会存在。很多媒体的主编既对经营
负责,又对内容负责,我认为这难免会 形成利益冲突。
张:您在《财经》杂志工作过,后 来到《北京青年报》,现在又到了《环球 企业家》,对职业的理解有改变吗?
凡事总得有开始,如果你不去做, 老是停在怀疑和批判的层次,事情可能 永远都没法做。中国已是世界第四大经 济体,经济总量到了这个规模,必须得 释放。国际化的实践难免会有成功和失 败,不能因噎废食。就拿现在西方和国 内舆论推崇的韩国三星集团国际化的成
功案例来说,它到 2007 年已有 70 年的历 史,在消费电子领域与索尼相比肩,也 花了 3 0 多年时间。而中国大部分的领先 企业,尤其是民营的,也只不过有 20 多 年的历史。不能因为他们国际化努力的 一时遇挫,而否定国际化本身的意义。
其次,我一直反对把公司报道和人 物报道截然分开。一个好的公司报道同 时也是一个好的人物报道。公司是由人 组成的,企业家是公司的灵魂,公司报 道势必要提到人,得刻画这个人的性格 及其性格如何影响公司。
张:这就涉及到报道者的立场问 题,如何确立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关系。 在商业报道中,公司给记者以直接或间 接的好处,记者很容易心怀感激或被彻
成功,本质上就是“内容为王” 路线的胜利
张:目前,国内的财经媒体都还有 现实的经营压力,来自广告和发行部 门,您如何面对经营部门的压力?
杨:我们这里很少受到这种压力。 如果广告客户提出采编配合,我们不会 采纳。经营和编辑是分离的,两者之间 有防火墙,这是现代媒体制度的基石。 在《环球企业家》杂志,采编和经营是 相互独立的。
——媒体的独立精神,不仅仅包括自己承担采访经费,经济上独立, 不附庸于某个利益集团,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独立:不管采访对象多有 钱,多有地位,你跟他都是平等的。
——经营和编辑是分离的,两者之间有防火墙,这是现代媒体制度 的基石。
如何讲好一流的商业故事
张志安(以下简称“张”):贵刊提 出“做最好的商业杂志”的口号,在报 道中注重事实之外的观点提供吗?
张:举个例子,一个非常大的国有 企业在海外投资失败了,有些记者或许 会有这样的心态:毕竟是我们的民族产 业,走出去多不容易啊……于是,他在 报道中会透露些许对失败的惋惜。这种 情况可以理解吧?
杨:这种情感在所难免,要完全脱 离很难。我强调,肯定要有媒体本身的 立场,而不是你记者个人的立场,不应 该允许记者把个人的好恶糅合进报道 中。
底控制。 杨:更普遍的心态是偶像崇拜,因
为我们的新闻理念没有很好地确立,记 者一遇见所谓的成功人士,就不可避免 地怀有仰慕之情,再加上如果没有独立 判断,就会极端地“忠实”记录,不做 思考、有闻必录,不去做采访和核实。
要避免这种心态,就得大力培养媒 体的独立精神,不仅仅包括自己承担采 访经费,经济上独立,不附庸于某个利 益集团,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独立:不 管采访对象多有钱,多有地位,你跟他 都是平等的。
张:这次报道,企业支付了成本,让 记者去国外近距离观察,由于是企业邀 请大家去的,报会 把邀请媒体与媒体报道内容以及是否进 行报道必然联系起来;当然,一个具备 独立姿态的媒体,在决定是否进行报道 以及如何报道时衡量的唯一标准,也是 事件和话题本身是否有价值。
因此,我们把描述“复杂商业环境 里的复杂人性”当作人物报道的最高境 界。任何人和事物,既有其光明的一面, 也有其黑暗的一面,当然要看哪一面占 主导作用。一个优秀的商业人物报道, 得具备一种“史传”撰述者的心态,即 你要确信自己所讲的将来能被视为信 史。为什么我们读优秀的人物传记时, 都能看到主人公非常立体的刻画呢?很 大程度上是因为历史已经完结,我们可 以做一些盖棺定论的东西,不必为尊者 讳。为什么不能把这种逻辑移植到商业 新闻报道中呢?我认为,这是我们的商 业报道提高公信力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 段,否则,你看到的就只是树木,而非 森林。
张:怎样才能让开头的 1000 字吸引 人继续读下去?
杨:这是过去我们传统的新闻学教
42 青年记者·2 0 0 8 年 9 月上
Journalist Camp 记者部落·茶座
育中所缺失的,而西方的一流商业媒 体,则有很多非常成熟的样板可以借 鉴,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特写写 作(Feature writing)”的相关技巧。当然, 扎实而客观的采访仍是商业报道的根基 所在。不过,如果采访很扎实,写作很 糟糕,也会让你的传播效果打折扣。当 然,就记者和编辑的专业分工而言,拿 到核心的独家的事实,去讲别人没有讲 述的故事是记者的第一要义,文字上的 加工润色(polish)会有编辑去做。但切记, 糟糕的写作不会被容忍太久。
张:在商业报道中,如何能最大程 度上做到独立?
杨:媒体掌舵者必须不遗余力地强 调这种独立的价值。比如记者的一篇报 道只采访了一个人,那肯定就是发表不 了的。
张:有人说,真正的独立性在现实 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尤其商业媒体特别 容易受到媒体经营方的控制。如果经营 方自身出了问题,它经营的媒体是无论 如何不可能客观报道的,甚至都不会去 报道。您怎么看?
张:《环球企业家》有句口号是“推 动中国商业国际化”。有推动,似乎就有 立场了,在对中国企业家进行报道时, 你们的立场是什么?
杨:我们说的国际化,是号召遵循 一种通行的规则。我们鼓励中国企业去 接受全球市场尤其是发达市场的检验, 我们会非常紧密地观察这一过程,我们 希望中国也能像上世纪 6 0 年代的日本和 8 0 年代的韩国一样,诞生一批世界级的 企业。这就是我们的立场。比如海尔当 年国际化的时候,国内媒体都普遍质 疑,在美国市场进行高成本的国际化图 什么,我们对此则持支持态度。
张:您好像很鼓励记者用做调查报 道的心态去做商业报道。
杨:我从来都认为,任何一篇好的 商业报道都是调查性报道。按照“值得 付印”的严肃新闻业务的要求,至少有 3 个以上的消息来源证明你获得的事实 是真实的,这样的消息才是可以信赖 的。
但在实践中,坚持这一点很不容 易,很多情况下,都是采访了一个人,就 写了一篇很长的报道,很容易用仰视的 目光去看所采访的商业成功人士,这样 偏听偏信就不可避免,也就无法做到独 立和客观。比如,对于那些非上市公司 (尤其是初创公司)披露的经营数字,有 没有想过得通过其他途径核实一下?即 便是上市公司披露的,也可能有会计问 题。一个“海归”说自己毕业于美国某 某大学,你得去查查这个学校是否真有 这个人……
杨:从来没有。我在《财经》工作 期间,很幸运地经历了它从初创到成熟 再到成功的完整过程。这个过程的实 现,本质上就是“内容为王”路线的胜 利,而这又是靠对“独立、独家、独到” 的新闻价值观的不遗余力的坚持,其中 独立媒体的姿态是最重要的。我深受这 种媒体理念的影响,并认为这是一个严 肃媒体必须奉行的价值理念。
张:关于 Google(谷歌)公司的封 面报道,他们请了好几家中国媒体的记 者去总部采访。你们在做这个选题时, 怎么体现你们的立场?
杨:一个媒体最理想的就是有独家 报道,只是真正意义上的独家越来越 少,越知名的企业你可能越难去讲它的 内幕故事,更多“独家”体现在视角的 独特,不人云亦云,写出跟别人不一样 的故事。
杨福(以下简称“杨”):对任何媒 体而言,它的内容本质上都是由两部分 构成:事实 + 评论。当然,在商业杂志 这里情形有点复杂。对事实的还原和对 商业事件趋势进行评述,固然都可以分 开提供,但就一流的商业杂志而言,这 两个功能不应该是割裂的。即,你在还 原事实的同时,势必也得把写作者本身
和媒体的立场观点体现在里头,不可能 一味地堆砌事实;在进行评述的时候, 也得有鲜活的案例作为支撑,而不应总 在重复讲述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 理。这也是西方商业报纸越来越杂志化 的原因。就一流的商业媒体而言,提供 一流的商业故事和提供一流的商业洞 见,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记者部落 ·茶座
好的商业报道都是调查性的
——深度报道精英访谈之十 三
主持:张志安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讲师、传播学博士 嘉宾:杨 福 《环球企业家》杂志主编
【观点摘要】 ——任何一篇好的商业报道都是调查性报道。按照“值得付印”的
严肃新闻业务路线的要求,至少有 3 个以上的消息来源证明你获得的事 实是真实的,这样的消息才是可以信赖的。
我想说的是,不能把调查性报道单 纯地理解为是去揭露阴暗面。媒体要做 到独立、客观和公正,就得在实践中坚 持“相信常识,怀疑一切”的意识形态, 在对所关注的事物保持最本能的好奇的 同时,也要对自己掌握的一切信息都有 本能的怀疑精神。只有在这种意识下操 作出来的商业报道,才是值得推敲的。
为什么要坚持这样的意识形态?主 要还是因为商业世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 世界,有很多的不同利益主体。媒体要 做到独立客观,就得做好“旁观者”的
角色,而非成为一个利益相关方。
必须培养媒体独立的姿态
张:具体来说,什么样的企业家报 道符合你心目中比较好的标准?
杨:首先是一种独立判断,一种平 视视角。很多企业家成为某个领域的首 富后,大多数媒体只会用仰视的心态去 歌颂他,而不会用一种平常心去看待, 就变成,他成功了,所以,他做的一切 都是理所当然的对;而一些企业失败 了,媒体则是一种“痛打落水狗”的心 态,既然他失败了,那么,他的一切都 是有问题的。这样的思维很容易导致: 大家一窝蜂地去制造出一堆商业偶像 来,但偶像冒出来没多久,就出事了; 或者是企业试错的成本将因舆论的缺乏 耐心而加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