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2024版《植物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2024版《植物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8053f91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9e.png)
教学大纲•课程概述与目标•植物细胞与组织结构•植物生长发育与调控•植物遗传变异与进化目录•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植物资源利用与保护•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课程考核方式与评价标准•教材及参考书目推荐目录课程概述与目标课程性质与地位课程性质课程地位植物生物学是生物科学、农学、林学、园艺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030201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学时分配植物细胞与组织结构植物细胞基本结构位于细胞最外层,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
包裹在细胞质外的一层薄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位于细胞膜内,包含各种细胞器和细胞内液。
控制细胞生长、分裂和遗传的中心。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植物组织类型与功能01020304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营养组织植物器官形态与解剖茎花支持植物体,输送水分和无机盐,储存营养物质。
繁殖器官,吸引传粉昆虫,完成受精作用。
根叶果实和种子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固定植物体。
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
保护种子,传播种子。
植物生长发育与调控植物生长过程及影响因素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包括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等阶段。
影响植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光照、温度、水分、土壤和空气等。
植物生长的生理基础细胞分裂、细胞伸长和细胞分化等。
1 2 3植物发育的主要阶段植物发育的调控机制植物发育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植物发育阶段及调控机制植物激素作用及信号转导途径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01植物激素的信号转导途径02植物激素在生长发育中的调控作用03植物遗传变异与进化遗传物质基础及遗传规律遗传物质遗传规律遗传信息的传递变异类型及来源变异类型变异来源变异在育种中的应用进化理论与证据进化理论进化证据进化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分类学基础知识分类学的定义和目的研究生物分类、命名、鉴定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旨在认识和了解生物多样性。
分类等级包括界、门、纲、目、科、属、种等,用于对生物进行分类和命名。
《植物生物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生物技术》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b9e429d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55.png)
practice. It makes the basis for correlative work and researching in the student’s
future.
课程教学大纲(course syllabus)
*学习目标(Learning Outcomes)
1.学习植物生物技术的基础知识,重点学习植物离体培养、分子标记和基因工 程的基本内容(A5.2.1)。 2.使学生掌握植物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B2,B10)。 3.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C4)。
中文/英文;Chinese/English
农业与生物学院;School of agriculture and biology
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Plant physiology, Biochemistry , Genetics
潘俊松,连红莉
课程网址
无
Junsong Pan, Hongli Lian
授课对象 (Audience)
授课语言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开课院系 (School) 先修课程 (Prerequisite) 授课教师 (Instructor)
必修课;Mandatory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Plant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undergraduates
植物生物技术教学大纲
![植物生物技术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9bde7b1a0116c175f0e48a6.png)
植物生物技术教学大纲(草业科学专业四年制本科)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植物生物技术是草业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选修课,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涵盖学科范围广,综合性强,理论和实践教学结合紧密。
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现代生物技术五大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基本操作技术;了解现代生物技术的前沿知识;系统掌握现代生物技术领域的主要方法;了解并熟悉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食品、人类健康、能源、环境等各领域的实际应用;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操作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综合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将理论技术与应用技术结合的能力,具备继续学习与持续发展的能力。
为学生将来牧草育种学习及从事该领域科研、创业和实践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 掌握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知其目的主要是为植物育种学和生物类有关专业学科打基础;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识和基本原理;2. 掌握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3. 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实践,特别是草业科学领域的应用四、课程学时分配的建议五、课程的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基本内容:包括生物技术的含义、生物技术发展简史、生物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我国生物技术现状、面临的问题;其中重点讲授:生物技术定义、种类及其相互关系,物技术的特点,生物技术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本章重点:生物技术定义、种类及其相互关系,生物技术的特点,生物技术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本章难点:生物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及与其它学科关系教学要求:通过课堂教授使学生掌握理解掌握生物技术的定义、种类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生物技术的发展简史;认识生物技术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增强学习生物技术的兴趣。
习题与作业:1、什么是生物技术?它包括那些内容?2、生物技术对人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3、为什么说生物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4、生物技术的应用包括那些领域?第二章细胞工程基本内容:包括细胞工程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术,其中重点讲授:细胞工程的概念及基本操作技术;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植物细胞培养、原生质体培养、体细胞杂交、花药和花粉培养、胚培养、人工种子以及植物脱毒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术。
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badc54f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ab.png)
植物⽣理学课程教学⼤纲《植物⽣理学》课程教学⼤纲课程名称:植物⽣理学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课程代码:J30024学分: 4.5理论学时:54实验学时:18⾯向专业:园艺(专升本)先修课程:植物学执笔⼈:⽥伟审定⼈:宋伊真第⼀部分:理论教学部分⼀、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植物⽣理学是研究植物⽣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命科学主要学科之⼀,也是植物⽣产类各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等绿⾊植物是植物⽣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其⽣命活动是它研究的核⼼问题和主要内容,在了解植物⽣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后对植物的⽣长发育进⾏有效地控制以满⾜⼈类的需求。
2.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植物⽣理学主要介绍植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分代谢、矿质与氮素营养、光合作⽤、呼吸作⽤、同化物的运输与分配、信号转导、植物⽣长物质、光形态建成与运动、⽣长⽣理、成花⽣理、⽣殖和衰⽼及抗逆⽣理等⽅⾯的基本概念、原理、调控及应⽤。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基本理论与⽣产实践有机结合;同时运⽤多种教学⼿段,注重学⽣实践创新能⼒的培养。
⼆、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第⼀章绪论(2学时)1.植物⽣理学的定义、任务和内容2.植物⽣理学的产⽣和发展3.植物⽣理学的展望教学重点:植物⽣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学难点:植物⽣理学今后研究的主要⽅向。
教学⽅法: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思考题:了解植物⽣理学的研究内容;了解植物⽣理学的发展概况及今后研究的主要⽅向。
第⼆章植物的细胞⽣理(2学时)1.植物细胞概述2.细胞壁3.⽣物膜4.植物亚显微结构教学重点:原⽣质的性质教学难点:原⽣质的性质与抗逆性的关系教学⽅法: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思考题:原⽣质的特点与植物新陈代谢和抗逆性的关系?第三章植物的⽔分⽣理(7学时)1.植物对⽔分的需要2.植物细胞对⽔分的吸收3.植物根系吸⽔和⽔分向上运输4.蒸腾作⽤5.合理灌溉的⽣理基础教学重点:⽔势、渗透势的概念,⽔存在的⽅式;植物细胞与根系吸⽔的⽅式、⽓孔运动的机理教学难点:⽔势的概念及其组成教学⽅法: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思考题:1.植物组织⽔势包括哪⼏部分组成?2.从植物⽣理学的⾓度,分析农谚“有收⽆收在于⽔”的道理。
植物学教学大纲
![植物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76c32a84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bd.png)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
一、植物形态学
1.植物体的组成和结构
2.植物的根、茎、叶的形态特征和功能
3.植物器官间的关系和互动
4.植物的块茎、疏果、膨果等特殊形态
二、植物解剖学
1.植物的细胞组织学结构
2.植物的维管束系统和组织构成
3.植物的叶片解剖结构和气孔特征
4.植物的根系解剖结构和水分吸收过程
5.植物的茎解剖结构和物质传输机制
三、植物生理学
1.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光能转化
2.植物的呼吸作用和能量释放
3.植物的生长激素及其作用机制
4.植物的水分平衡和根际营养吸收
5.植物对环境因素的适应和反应机制
四、植物分类学
1.植物的分类与命名原则
2.植物的分类等级和分类特征
3.植物的系统发育和进化关系
4.植物的主要类群和特征
5.植物分类学在系统演化研究中的应用
五、植物生态学
1.植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
2.植物的生态适应与种群生态学
3.植物的群落生态学和演替过程
4.植物的生态分布与地理生态学
5.植物与其他生物的关系和生态系统生态学
总结:
植物学教学大纲作为植物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对于学生的植物学学习和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系统而详细的教学大纲,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植物形态学、植物解剖学、植物生理学、植物分类学和植物生态学等相关知识,为未来的植物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教学大纲的编写也为植物教育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
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植物学教学大纲的编写对于植物学教育和研究的推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植物生物技术》教学大纲
![《植物生物技术》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3004210b84ae45c3b358c92.png)
《植物生物技术》教学大纲一、课堂教学大纲1、教学目的该课程系统地论述了植物生物技术的理论和方法,既介绍了基本知识,也反映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全课程共分三大部分:植物组织培养、植物基因工程和植物分子标记及应用。
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植物生物技术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理解各部分的基本理论、原理和概念;融会贯通三大部分的内容,并能运用所学技术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习掌握现代生物技术知识的技能和方法,尤其要求学生具有将植物生物技术与传统方法相结合改良植物、培育新品种、设计高新技术产业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系统利用专业知识的综合素质。
2、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生物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植物生物技术与农业革命•植物生物技术在未来农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第二章植物细胞培养实验室建设与操作技术(2学时)本章重点、难点:植物组织培养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培养基的组成、特点和用途;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建设;无菌操作的原理与技术等。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的设置•主要仪器设备、用途和使用方法•无菌操作器械•培养基及其制备•培养基的成分组成•常用培养基及其特点•培养基的改良与效应分析•培养基的制备•植物组织培养离体操作技术•培养用品的清洗与洗涤液的使用•灭菌与消毒•无菌操作技术•无菌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第三章胚胎培养(2学时)本章重点、难点:胚培养、胚珠培养和胚乳培养的意义,在育种工作中的实用价值。
•胚培养•胚培养的意义和用途•胚培养的方法•影响胚培养效果的因素•培养条件下的胚发育•胚珠培养•胚珠培养的意义•胚珠培养操作技术•胚乳培养•胚乳培养的意义•影响胚乳培养效果的因素•植株再生•离体授精第四章植物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分化培养(2学时)本章重点、难点:愈伤组织诱导、继代、培养与分化的基本术语和概念;器官发生;体细胞胚胎发生与植株再生;促进细胞分化的方法手段。
•愈伤组织的诱导与继代培养•脱分化、再分化的概念•愈伤组织的诱导、时期划分,各时期愈伤组织的特征特性•继代培养及继代培养的意义•悬浮培养及其用途•愈伤组织分化与植株再生•器官发生与植株再生•体细胞胚胎发生与植株再生•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体细胞胚的概念与内涵•体细胞胚胎发生与器官发生的区别•影响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外部因素•影响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外部因素•影响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内在因素•试管苗的移栽与护理•试管苗与自然苗的生理区别•试管苗移栽时应注意的事项第五章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与植物改良(2学时)本章重点、难点:体细胞克隆变异产生的遗传基础;体细胞克隆变异的育种应用。
植物学教学大纲
![植物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a2e2490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2e.png)
植物学教学大纲一、引言植物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植物种类、结构、功能、生长发育、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植物学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植物界的认识,还能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
本教学大纲旨在规划和安排植物学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提供一个优质的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植物演化和生命周期、植物的结构和功能、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对植物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水平。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内容1. 植物的起源和演化1.1 植物界的分类1.2 植物的起源和演化历程2. 植物的结构和功能2.1 植物的细胞结构和组织构成2.2 植物的器官结构和功能3. 植物的生长发育3.1 植物的生殖方式和生命周期3.2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4. 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4.1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4.2 植物的适应性特征4.3 植物的生态功能和重要价值四、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引发学生兴趣的故事、图片或问题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热情。
2. 实践探究法:组织学生参与实验、观察、田野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科学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讨论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实践等,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提升综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多媒体辅助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图表和案例分析等,提供直观的信息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植物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方法1. 日常考核:通过课堂作业、小组讨论和实验报告等形式,了解学生对植物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能力发展情况。
2. 总结评价:每个学期末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实践成果,进行总结性评价和反馈,指导学生发现不足并制定个人学习计划。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推荐使用权威、系统的植物学教材,如《植物学》。
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d4a89c2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fe.png)
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Plant Physiology)课程编号:081001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园艺专业先修课程:植物学、化学、物理学后续课程:作物栽培学、遗传学、作物育种学总学分:3.5,其中实验学分:0.5教学目的与要求: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揭示植物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
植物的生命活动是在水分代谢.矿质营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基本代谢的基础上,表现出种子的萌发.营养器官的生长.开花.受精.果实和种子的成熟等生长发育过程。
植物生理学是植物学学科和农学学科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被称之为“合理农业的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总的目的和要求是使学生:1、了解植物生理学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所研究的主要内容。
2、了解植物体内的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基本情况和过程.了解这些代谢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理解外界条件对植物生长发育进程的影响。
4、了解植物逆境种类及其对植物的危害,理解植物抗逆性的生理基础,掌握提高植物抗逆性的原理、途径和方法。
5、理解植物生理学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为后续课程如耕作、栽培、遗传育种等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6、理解植物生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研究植物生命活动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掌握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本课程选用教材为:《植物生理学》(王忠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实验教材为:《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邹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教学内容与安排绪论部分(2学时)一、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二、植物生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三、植物生理学与农业生产四、怎样学好植物生理学,掌握与其有联系的学科的知识、注重实验以及结合生产实践本章重点: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第一章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学时)第一节植物细胞的结构与组成一、细胞的概述二、原生质的性质第二节细胞壁的结构与功能一、细胞壁二、胞间连丝第三节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一、生物膜的化学组成二、生物膜的结构模型三、生物膜的功能第四节植物细胞亚微结构与功能一、细胞核二、叶绿体和线粒体三、细胞骨架四、细胞内膜系统五、其它细胞器六、细胞质基质第五节植物细胞和基因表达一、细胞的阶段性与全能性二、植物细胞的核基因与核外基因三、植物细胞基因表达的特点本章重点:生物膜的结构模型及功能,植物细胞亚微结构与功能。
植物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植物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abdd2a4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ff.png)
植物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一、实验目标:1. 培养学生对植物生物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意识。
二、实验内容:1. 植物的形态结构观察,包括根、茎、叶的形态特征及其功能。
2. 植物的生长与发育实验,包括种子发芽、植物生长速率、光合作用等。
3. 植物的生理实验,包括水分吸收、养分运输、光合作用速率等。
4. 植物的生殖实验,包括花的结构与传粉、种子的形成与传播等。
三、实验方法:1. 观察法,通过肉眼观察和显微镜观察植物的形态结构。
2. 实验设计法,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明确实验的目的、步骤和预期结果。
3. 数据采集法,采集实验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
4. 统计分析法,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准备所需材料、器材和实验环境,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2.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注意安全和操作规范。
3. 数据记录,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结果、数据和实验条件等信息。
4. 数据处理,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图表展示。
5. 结果讨论,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解释,总结实验的结论和启示。
五、实验材料:1. 植物标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等。
2. 实验器材,显微镜、试管、培养皿、移液管等。
3. 实验试剂,如染色剂、营养液、植物激素等。
4. 实验工具,剪刀、镊子、显微刀等。
六、实验评价:1. 实验报告,学生需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和讨论等内容。
2. 实验成绩,根据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数据的准确性和实验报告的质量进行评分。
3. 实验讨论,学生需参与实验结果的讨论和解释,展示科学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综上所述,植物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涵盖了实验目标、内容、方法、步骤、材料和评价等方面的要求,旨在培养学生对植物生物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提升他们的实验设计、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以及科学研究和创新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中/英文):植物生物学/Plant Biology2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3 周学时/学分:3/34 授课对象:生命科学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2008级5 使用教材:周云龙主编《植物生物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植物基础学科,包括传统植物形态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以及植物发育生物学的主要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掌握关植物结构及其功能和生理作用、植物多样性及分类、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和植物进化的较为全面而基础的理论知识。
在绪论中,我们简单介绍植物的重要性、人类对植物的认识和植物生物学的学习方法,为正文的展开作一个开头。
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因此该课程首先以学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由此形成的植物组织(第一章),然后介绍植物体的形态结构(第二章),以及植物的繁殖(第三章)。
学习了植物的形态结构后,学习植物的生命活动,即分别在、四、五、六章介绍的植物的无机营养、光合作用以及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其调控。
在学习了个体生物学基础上,我们将按系统发育的顺序介绍地球上长期进化发展所形成植物多样性,包括藻类与地衣、苔藓、蕨类、裸子和被子植物,学习其鉴别特征和一些重要的代表植物类群(第七至十一章)。
无论什么植物都离不开环境,植物多样性是在不同的环境因子组合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因此接下来讨论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第十二章)。
进化是生物学的统一主题,是生物界发展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产生原因的理论解释,因此我们将以进化的讨论结束课程主要内容的学习(第十三章)。
最后是人类与植物关系的探讨,由学员们课外自学。
本大纲按教学计划规定的总学时为54学时,用一个学期完成授课,18周,每周3节。
但按本学期学校安排,本学期授课18周,19周开始为期末考试时间,又因第六周为国庆,其中还有一次为期中考试时间,故实际授课周数为16周,总授课48学时。
因课时较少,内容较多,所以部分内容安排学生自学,自学学时教师不作硬性安排,由学生自己掌握。
三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本课程的基本目的首先在于使学生系统掌握植物的细胞、组织、器官的形态特征及功能,掌握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的解剖结构的基本知识;了解植物的生理、代谢及发育的基本知识;了解植物的多样性,各大类群及其相互之间的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的规律,并能够熟练地运用分类学原理识别植物,从而为以后学习其它课程打下基础,也立足于服务将来进一步的植物科学方面的科研和工作。
其次在此基础上训练学员应用这些知识和原理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出现的有关植物的实际问题,第三,结合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植物学研究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独立观察生命现象、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进度表五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办法1、考核方式:闭卷考2、成绩评定办法:平时、期中、期末成绩分别为10%、20%、70%(平时成绩由作业成绩、课堂讨论成绩、小测验成绩等构成)。
六正文绪论(1学时)教学内容:植物的概念,在生物分界中的位置;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和对人类社会发展中作用;当今植物学的发展趋势;植物生物学的学习要求和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植物的概念第一节植物科学简介一世界不能没有植物二人类对植物的认识过程第二节生物多样性与分类一物种概念二生物多样性三生物分类的阶层系统第三节学习植物生物学的要求和方法第一章植物细胞与组织(4学时)教学内容:组成植物生命的基本元素;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植物细胞的增殖过程: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教学重点:细胞器的结构功能;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第一节细胞的化学组成一构成生命的元素二有机分子三生物分子第二节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一细胞核与核糖体:细胞的遗传调控二内膜系统三能量转换细胞器四细胞骨架:运动与形状的保持五细胞表面:防御、支持与细胞相互作用六膜结构与功能第三节植物生长、繁殖和遗传的细胞基础一无丝分裂二有丝分裂三减数分裂第二章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及其发育(6学时)教学内容:种子的基本结构,种子萌发的结构变化和生理要求,幼苗形态建成形成;根尖构造,根的初、次生生长和初、次生结构和根的功能;茎的基本形态和发育(芽),双、单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茎的初、次生结构茎的发育和基本结构及功能;双、单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叶的发育和一般结构及其生理功能;侧根的形成,根瘤与菌根及根的变态;茎和叶的变态及叶对生境的适应,落叶。
教学重点:种子的结构、休眠和萌发条件;根茎叶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种子萌发和植物营养生长及其调控一种子的结构与类型二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形成三种子生理及其调控第二节植物体的营养结构一根二茎三叶第三章植物的无机营养(2学时)教学内容:植物的水分代谢;植物必需元素及生理功能;吸收和运输矿质营养的器官和主要机制。
教学重点:必需元素的生理功能及其在植物体内的转运。
第一节植物的水分代谢一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二植物的蒸腾作用三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第二节植物的矿质营养一植物必要的矿质元素及其作用二植物体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三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同化四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第四章光合作用(3学时)教学内容: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光系统和光系统及叶绿体色素在光能转换过程中的作用和光反应过程;卡尔文循环过程; C4和CAM植物的光合作用特点和环境因子的调节。
教学重点:光反应和暗反应。
第一节光合作用基础一叶绿体:光合作用发生的所在二光合作用总方程三光合作用路线图第二节光反应:转换光能为化学能一阳光的性质二叶绿体色素三光系统如何捕获光能四光反应如何生产ATP和NADPH第三节卡尔文循环(暗反应):由二氧化碳制造糖一卡尔文循环二 C4和CAM植物的节水适应三环境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第五章植物的繁殖(6学时)教学内容:繁殖的概念和类型;花的基本组成与结构;花药和胚珠的发育和结构;花粉和胚囊的结构和发育;胚、胚乳的发育和种子的形成;植物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植物的生活史与世代交替;花各部分结构的多样性及其演化;花序的概念及类型;传粉与受精过程;无融合生殖与多胚现象;果实的形成、结构与类型;果实和种子对传播的适应;被子植物的生活史。
教学重点:有性结构—雌雄蕊,大小孢子的发育与作用;胚和胚乳的发育。
第一节繁殖的类型一植物的营养繁殖二植物的无性生殖三有性生殖的有性生殖四植物的生活史与世代交替第二节植物的生殖生长及其调控与生殖结构一花的组成与基本结构二影响花发育的环境因素三花形态结构的多样性四花序第三节花药与胚珠的发育及配子体的形成一花药的发育和雄配子体的形成二胚珠的发育和雌配子体的形成第四节传粉和受精一开花与传粉二受精作用三无融合生殖与多胚现象第五节种子和果实的形成一胚的发育二胚乳的发育和类型三果实的形成与结构四果实的类型五果实和种子对传播的适应第五节被子植物的生活史第六章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其调控(2学时)教学内容:植物激素和生长调节剂的概念和生理作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应用。
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植物生长的相关性和周期性。
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
春化作用与光周期现象,种子与果实的发育和成熟、衰老及调控;植物生长发育中的基因表达与调控教学重点:掌握植物激素的含义和作用;光和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春化作用与光周期现象;是植物的生殖衰老及其调控。
一、植物激素对生长发育的调控二、植物的营养生长及其调控三、光和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四、植物的生殖生长及其调控五、植物的成熟、衰老及调控第七章生物多样性和植物的分类及命名(1学时)教学内容: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和重要性;植物的分类,分类的阶层系统和命名方法,植物命名的双名法原则;物种的概念。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植物命名的双名法;物种的概念。
一、生物多样性二、分类的方法三、植物的分类单位四、植物的命名第八章藻类与地衣植物(5学时)教学内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概念;蓝藻和原绿藻的主要特征、代表种类;真核藻类的形态结构、繁殖、生活史、生活习性及经济意义,各门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和分类一般特征。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原核和真核藻类的主要特征;难点是藻类植物的生活史。
一原核藻类二真核藻类(一)绿藻(二)褐藻(三)硅藻(四)红藻(五)藻类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经济价值三地衣植物1、地衣的构成2、同层地衣和异层地衣第九章苔藓植物(2学时)教学内容:苔藓植物的特征及地钱、葫芦藓孢子体、配子体的形态结构、繁殖及生活史。
苔藓植物的起源、分类和经济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苔藓植物孢子体、配子体的形态结构、繁殖及生活史。
第一节苔藓植物的特征一植物体的形态结构二有性生殖器官与生殖过程三生活史第二节苔藓植物的分类与代表植物一分类概况二代表植物第十章蕨类植物(3学时)教学内容: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蕨类植物的分类系统和代表种类—蕨;了解蕨类植物的其他代表种类和经济价值。
教学重点: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和生活史第一节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一孢子体二配子体三生活史四生境和分布第二节蕨类植物的分类系统和主要代表植物一分类系统二代表植物三蕨类植物的经济价值第十一章裸子植物(4学时)教学内容: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裸子植物的生活史;裸子植物的分类和常见科属;苏铁纲(苏铁科)、银杏纲(银杏科)、松杉纲(松科、杉科、柏科)、买麻藤纲(麻黄科、买麻藤科);裸子植物的经济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和生活史,分类系统和重要代表。
第一节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一孢子体发达二胚珠裸露三孢子叶聚生为球花四配子体退化,寄生于孢子体上五形成花粉管,受精作用不再受到水的限制六多胚现象第二节裸子植物生活史一孢子体和球花二雄配子体三雌配子体四传粉和受精五胚胎发育和种子第三节裸子植物的分类和常见科属一苏铁纲二银杏纲三松柏刚四买麻藤纲第四节裸子植物的经济价值第十二章被子植物(8学时)教学目的:掌握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掌握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和演化趋向;掌握被子植物单双子叶纲的主要区别;了解一些重要代表植物;了解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系统。
教学内容: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和被子植物的生活史;双子叶植物纲各科的特征及识别要点,代表植物的形态特征、分布及用途;单子叶植物纲各科特征及识别要点,代表植物的形态特征、分布及用途;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恩格勒系统、哈钦松系统、塔赫他间系统、克朗奎斯特系统等4个分类系统的介绍。
重点和难点:被子植物的生活史;双子叶植物纲各科的特征及识别要点;单子叶植物纲各科特征及识别要点。
教学重点: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和分类原则。
第一节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一、具有真正的花二、具有雌蕊,形成果实三、具有双受精现象四、孢子体进一步发达和分化五、配子体进一步退化第二节被子植物的演化趋向与分类依据一、被子植物的演化趋向二、被子植物的分类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