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理论与制度的发展历史

合集下载

第 三 章 汇率制度理论

第 三 章 汇率制度理论
第 三 章汇率制度理论
第一节 汇率制度概述
一、汇率制度的含义
汇率制度(Exchange 汇率制度(Exchange Rate Regime),又称汇率 Regime),又称汇率 安排(Exchange 安排(Exchange Rate Arrangement),是指一国 Arrangement),是指一国 货币管理当局对本国货币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式 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 汇率制度基本功能具体表现为:第一,建立外 汇市场秩序,提高外汇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 本。第二,强化外汇市场信息流的稳定性,形 成共有汇率预期。第三,降低外汇市场参与者 目标和行为的不确定性。第四,减少外部性, 带来汇率制度收益。第五,可以作为协调经济 的一种手段。
货币局安排是一种特殊的固定汇率制,它有一些独有的 特点:第一,它对汇率水平作了严格的法律规定。这一 法律规定是公开的,因此政府想改变汇率水平是极为艰 难的,其改变必将损害货币局制的可信性;第二,它对 储备货币的创造来源也作了严格的法律限制,货币局只 有在拥有外国货币作为后备时才可以发行货币,这一规 则也可称为“后备规则”(Backing Rule);第三,它对货 则也可称为“后备规则”(Backing Rule);第三,它对货 币局为财政赤字提供融资作了严格的限制。 (三) 其他传统的固定钉住安排 其他传统的固定钉住安排(Other 其他传统的固定钉住安排(Other Conventional Fixed Peg Arrangements)是指一国将本国货币按照固定汇率钉住 Arrangements)是指一国将本国货币按照固定汇率钉住 另一货币或一篮子货币,汇率可以围绕中心汇率上下不 超过1 超过1%波动。在这种制度下,货币当局通过干预、限 制货币政策的灵活性来维持固定汇率水平,但是货币政 策的灵活性仍然很大,传统的中央银行功能可以在一定 程度上实现,货币当局可以调整汇率水平,尽管实际上 很少进行这种调整。

汇率理论与制度的发展历史

汇率理论与制度的发展历史
的较 成 体 系 的 汇 率 学说 。戈 森 认 为 :虽然 物 价 涨 落 、黄 金 存 量 、 问题 并 取 得 了 新 的理 论 成 果 。 第一 次 世 界 大战 到 14 年 的布 雷 从 94
信用状况和利率等都会 引起汇 率变 动 ,但 国际借贷是影响汇率 顿森 林 体 系 形成 ,在 这 一 时 期 的 汇率 理 论 中 ,传统 的购 买 力平 价
13 年 经 济危 机 风 暴 的摧 毁 下 ,金 本位 制 99 93
国际借贷说亦称外汇供求说或国际收支说。 l6 年英 国的 土崩 瓦 解 ,不 兑 现 的信 用 货 币 制 度取 而 代 之 ,各 国货 币汇 率 跌 宕 81 戈 森 在 ( 汇 供 求 一书 中 阐 述 了 国 际 借 贷 说 。 这 是 最 早 出 现 起 伏 。面 对 这 种 新情 况 ,许 多经 济 学 者探 讨 汇 率 的决 定 和 变动 的 ( 外
与之 相 对 应 ,汇率 理 论 也 分 为 固定 汇 率 制下 的 汇 率理 论 以及 中 占据 主 导 地 位 。 在 金 本 位制 时 期 ,马克 思 认 为两 种 货 币 的 兑换 以其 各 自所 代 表 的价 值 量 为基 础 。 起 汇 率变 动 的 一 般原 因: 一 是 对 外 的现 金 引
金本位制度下的汇率理论
支付差额 ( 不管造成差额的是何原 因) ;二是一国货 币 ( 金属货
铸币平价说和国际供贷说是金本位货币制度下的主要汇率理 币抑 或 纸 币 )的 贬值 ;三 是 两 国分 别 以金 和银 作 为 货 币 ,这两 种 论 。铸 币平 价 说 认 为 :两 国货 币的 价 值 量之 比表 现 为 含 金 量 之 比 金 属价 值 出现 相 对 变 动 即两 国 铸 币 平 价变 动 。马 克思 还 分 析 了利

汇率理论

汇率理论

汇率理论汇率理论是货币的对外价格-汇率的决定及其变化的理论模型。

其中心思想为:汇率决定于外汇供求。

西方汇率理论错综复杂,流派纷呈,有传统汇率理论,也有现代汇率理论;有论证汇率决定的,也有说明汇率变动的。

汇率理论作为金融理论的一部分,伴随着汇率制度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由一种附属理论逐渐发展成一种独立的理论。

产生发展汇率理论的产生发展,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的。

在中世纪,各国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货币制度也比较健全,货币兑换开始经常化,于是人们就开始关注汇率问题。

从那时到现在,货币制度经历了贵金属本位制、金属汇兑本位制及信用纸币本位制,从中也可以追踪汇率理论发展的轨迹。

14世纪初,法国学者伦巴多回答了汇率变动的原因,他认为汇率的变动主要受风险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也有的学者认为汇率变动受货币供应影响。

英国学者爱利斯伯里指出铸币外流会使对英镑汇票的需求超过供给,导致英镑升值,并使英镑流动逆转。

1403年,经院学者罗道尔波利斯提出了公共评价理论,他认为汇率取决于两国货币的供求,而这种供求又取决于人们对两国货币的公共评价。

这个理论的背景是中世纪出于宗教道德问题,许多学者参与了高利贷的讨论,其中就有关于英国货币的汇兑比率是否隐含了遭受谴责的高利贷利息在内这样的问题,这个理论使人们接受了一种观点,即如果汇率是根据市场的公共评价而得出的,则是正当合法的。

到了16世纪,西班牙萨拉蒙卡大学的学者们认为,货币的价值及其购买力是汇率的决定因素,而货币的价值和购买力的高低,受物价的影响,物价的变动则是由货币供应决定的(货币数量论的影子)。

例如在1566年纳瓦罗指出,只有知道两种货币的价值之后,才知道两种货币的汇率偏离铸币平价的各种原因,其中关键因素在于货币供求。

另一位学者贝纳兹认为两国货币可以根据购买同样的一揽子商品所需要的各自货币的比率进行兑换(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萌芽),他指出,在货币稀缺的地方,物价相对便宜,因此用此地较少的货币可以兑换物价较贵的地方较多的货币。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
理的浮动汇率 制度(1994~2005年)
这一阶段,我国根据国内外的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 础,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的正常合理浮 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调整背景: ●促进出口,保持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2003年我国外汇储备余额 达到3400.6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位。 ●单一汇率有助于资源合理配置。
●出自编制计划和内部核算的需要,我国在这一时期采用刚性人民
币汇率制度。
在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民币汇率刚性是一种必然选择。 当时,全球都采用固定汇率制,人民币汇率稳定也符合世界潮流。
布雷顿森林体系后以“一篮子货币”计算的单一浮 动汇率制(1973~1980年)
这一时期,在坚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的方针下,以有利于对外 贸易的发展和贯彻平等互利的原则,在一定的幅度之内调整人民币 汇率。 调整背景: ●西方国家通货膨胀恶性发展。 ●为了保证我国获得较好的贸易条件,保持国民经济的发展。
这一时期人民币汇率不断上调,有利于我国获得较好的贸易条件,但是也 带来明显的消极影响。人民币汇率偏高,一方面增加了出口亏损,另一方面刺激 了国内争外汇的倾向。
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存(1981~1984年) 和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1985~1993年)两个 汇率双轨制时期 调整背景: ●从1979年起,我国全面进行了经济改革。为了适应外贸体制改革
中国未来汇率体制发展展望
• 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是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的 根本目标,包括人民币汇率政策在内的一切宏观调控政策 都需以此为最基本的出发点 。 • 与人民币利率的完全市场化和资本项目管制的放宽一样, 汇率形成机制对于中国这样自主的庞大经济体而言,只是 诸种考虑的经济变量之一。判断其汇率制度是否合适的主 要标准是它与国内实体经济的关系,实体经济在这种汇率 制度和汇率水平下是否良性运行,以及经济增长是否能够 持续。汇率应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增长与金融稳定。 • 中国的政策制定以自身考虑为主,同时也强调要考虑亚 太和世界的经济。中国正逐渐变为一个经济大国,既要考 虑自己的经济发展和平衡,也历来重视对亚太地区和世界 经济的相互作用。

简述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历程

简述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历程

简述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历程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建国初期(1949-1953):建国初期,人民币的汇率主要由政府进行调控,采取固定汇率制度。

此时期,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为1美元 =2.46人民币。

2. 第一个汇改(1953-1978):在这一阶段,人民币汇率制度开始逐步改变。

在1953年至1957年期间,中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包括人民币贬值。

然而,此后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币重新回归固定汇率制度,并于1971年正式定为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为1美元 = 2.46人民币。

3. 第二个汇改(1978-1994):这一阶段可以说是人民币汇率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

1978年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此后人民币的汇率开始逐步放松管制,同时加强了货币市场的开发。

1981年,中国开始实行双重汇率制度,人民币呈现出了市场化的趋势,与市场供求关系逐渐相结合。

此后几年,人民币汇率逐步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际市场经济的变化。

4. 第三个汇改(1994-2005):这个阶段可以称之为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阶段。

1994年开始,中国开始实行"双向浮动"制度,人民币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浮动。

此后几年,人民币汇率的波动范围逐渐扩大,反映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增长。

5. 第四个汇改(2005至今):2005年,中国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放松了人民币汇率的管制,推出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此后几年,人民币汇率逐渐加速升值,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关注焦点。

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在2008年底暂停了人民币升值,并将人民币汇率稳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

综上所述,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固定汇率制度到市场化汇率制度的演变,反映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和市场化进程的发展。

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与市场需求和国际经济形势息息相关,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历史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历史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历史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48年。

1948年至1950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国国内开始出现了大规模的通货膨胀。

为了恢复经济秩序,新中国成立后很快开始实行计划经济,同时也开始了人民币管理的基础工作。

当时,人民币汇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并与美元挂钩。

然而,由于中国经济遭受了严重的战争破坏,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导致了贬值压力。

在1950年代,中国开始发行第二套人民币,并在国内实行了一种双重汇率制度,即官方固定汇率和市场自由汇率,用于进出口和个人外汇操作。

然而,由于市场力量的不断增强,市场自由汇率逐渐超过了官方固定汇率,导致人民币的官方兑换比率下调。

在1966年至1978年间,中国经历了中国文化大革命,国内经济遭受了严重破坏。

在这个时期,人民币的地位丧失了一些稳定性,通货膨胀问题严重,汇率制度也受到了干扰。

然而,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逐渐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人民币汇率制度也开始重新调整。

在1978年至1994年间,中国开始实行了一种固定汇率制度。

人民币的兑换比率固定在2.8元人民币兑换一美元的水平上。

这种固定汇率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稳定人民币的购买力,吸引外资和促进出口。

然而,这种制度也面临了内外部经济压力,导致了人民币的官方兑换比率低于市场需求。

在1994年,中国政府决定放弃固定汇率制度,开始实行一种管理浮动汇率制度。

据此制度,人民币与美元和一篮子货币挂钩,并允许人民币兑换比率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为了逐步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同时也使人民币汇率更加市场化和灵活。

在2005年,中国政府再次进行了汇率制度改革,将人民币的汇率与美元完全解开。

这意味着人民币将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确定汇率,而不再直接与美元挂钩。

这是人民币汇率制度发展的一次重大转折点,也是中国更加开放的经济政策的体现。

目前,人民币汇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国政府的干预,以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避免金融风险。

汇率制度理论

汇率制度理论

汇率制度理论近百年来,伴随着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作为其核心组成部分的国际汇率制度也随之变迁。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汇率制度进入了混合汇率制度时代,每个国家都面临着汇率制度选择问题。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兴市场国家爆发了一系列以汇率制度崩溃为主要特征的金融危机,使得汇率制度问题成为近些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回溯历史,关于汇率制度的讨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就开始出现,此后,经济学家们围绕着汇率制度应如何选择这一基本命题展开争论,在理论上至今仍未形成一致观点。

纵观理论的发展,有关汇率制度的讨论形成了很多理论、积累了大量的文献,但总体来看,其中很大一部分可以通过两条主要线索——“传统的固定与浮动之争”和“新近的中间与两极之争”来进行梳理。

之所以能形成这两条线索,是由于随着国际资本流动迅速发展等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化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货币危机的频繁爆发,人们对于汇率制度研究的关注焦点发生了重大转变:传统的汇率制度理论视角主要关注于在汇率制度可维持前提下,不同汇率制度与经济的关系,并以此作为汇率制度选择的依据;而新近的汇率制度理论则主要从可维持性和危机预防的角度出发,重点关注国际资本高度流动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的汇率制度安排。

此外,近十几年来,汇率制度理论的研究还出现了两个新的领域:一个是对不同汇率制度下的经济绩效进行实证比较研究,希望知道是否会有一种汇率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好于其他制度;另一个新领域是从动态的角度来研究一国如何退出现行的汇率制度而改为采用另一种更合适的汇率制度。

第一部分固定与浮动之争:传统理论视角一、国际货币制度变迁与传统汇率制度理论的发展汇率制度是有关汇率决定基础及其调节方式的一系列制度性规定和安排,它作为货币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其影响和制约。

近百年来,伴随着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国际汇率制度经历了多种形态的变迁。

在这一过程中,汇率制度理论也相应的不断发展,并且常常领先于国际汇率制度的实际沿革。

中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现状与改革趋势

中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现状与改革趋势

当前人民币汇率政策改 革的绩效分析
(二 )
改制对通货膨胀控制的绩效 中国刚从固定汇率制转轨 ,当前的经济脱胎于 1998年的通货 紧缩。目前,不管中国商品市场是否出现通货膨胀 ,如果将房地产 价格也作为考查通货膨胀的指标 ,那么经济中潜在通货膨胀的压 力很大。而且从理论上讲,一个国家的货币低估,容易表现为通货 膨胀,因为一方面大量商品廉价出口 ,必然带动国内商品价格走 高。另一方面,汇率低估,进口商品价格居高不下,抬高了需进口 的原材料和其他商品的价格。然而,在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下,我 国并未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随着逐步放松资本管制 ,人民币汇 率制度必然向更具弹性的方向渐进演进。
中国现存汇率制度的实 质及问题
2、外汇银行实行会员制。外汇银行作为外汇市场的主体,它的会 员资格很难取得 ,要经过央行或外汇管理局的严格审批,具有严格 的市场准入规则。整个银行间汇市是封闭的。 3、央行管制定价机制。在银行间汇市中,由于央行对外汇银行的 额度控制以及央行庞大的外汇储备和货币供给权,使得央行对汇 市中汇率的生成有较大程度的管制权。这可从这次东南亚危机, 人民币汇率的稳定看出来(我们不讨论稳定的利弊 ),而且类似的干 预一直存在。
中国现存汇率制度的实 质及问题
4、交易品种单一。在银行间汇率交易的币种方面 ,只有美元、日 元和港币三种,在成交量中是以美元为主,且几乎不存在远期、期 货交易,波幅相当小。综上所述,在外汇银行、企业、居民不能意 愿地持有外汇的前提下,中国的汇率生成机制具有封闭性、管制 定价、交易品种单一和波幅较小的特征。因而,中国目前名义上 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制度实质是一种钉住美元的钉住汇率 制度。这个钉住汇率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钉在什么汇率水平上 合适?当然是均衡汇率了。那么这个均衡汇率的确定又该如何进 行?在中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下 ,现行的汇率决不是意愿的合理 的水平,因为市场上的汇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由市场的意愿 供求产生和决定。还有即使采用钉住汇率制 ,到底又该钉住谁的 问题,是某种货币或某几种货币的篮子等 ?钉住的成本有多大,不钉 住的成本又有多大,值不值得钉,钉不钉得住?从逻辑上抽象地看 ,钉 住汇率制是行不通的。

国际汇率制度 金融大师关于汇率制度介绍

国际汇率制度 金融大师关于汇率制度介绍
10
二,主要国际汇率制度
完全的自由浮动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因此,严 完全的自由浮动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因此, 格来说, 格来说,当前的国际汇率制度属于管理浮动汇 率制度. 率制度.
11
二,主要国际汇率制度
按照浮动的形式,浮动汇率制可分为单独浮动 按照浮动的形式, 和联合浮动. 和联合浮动. 单独浮动( Floating):又称" 单独浮动(Independent Floating):又称"独 立浮动" 立浮动",是指本国货币不与其他任何货币发 生固定联系, 生固定联系,其汇率根据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 单独浮动. 单独浮动. 联合浮动( Floating): 联合浮动(Joint Floating):是指原欧洲货币 体系各成员国货币之间保持固定汇率, 体系各成员国货币之间保持固定汇率,而对非 成员国货币则采取共同浮动的作法. 成员国货币则采取共同浮动的作法.
19
一,当前浮动汇率制度下的汇率安排
2,各国具体情况 从各国汇率安排的实际情况来看, 从各国汇率安排的实际情况来看,除欧元区 成员国外,发达国家大多采取独立浮动等弹 成员国外, 性较大的汇率安排, 性较大的汇率安排,发展中国家大多是钉住 某种主要货币或一篮子货币, 某种主要货币或一篮子货币,实行单独浮动 的较少.从发展趋势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 世纪90 的较少.从发展趋势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 来各国越来越倾向采取弹性大的各种汇率安 排.
17
一,当前浮动汇率制度下的汇率安排
水平区间内的钉住.类似于传统钉住安排, 水平区间内的钉住.类似于传统钉住安排,不 同的是波动幅度大于± 同的是波动幅度大于±1%. 爬行钉住.按照预先宣布的固定汇率,根据若 爬行钉住.按照预先宣布的固定汇率, 干量化指标的变动,定期小幅调整汇率. 干量化指标的变动,定期小幅调整汇率. 爬行区间. 爬行区间.是水平区间内的钉住与爬行钉住的 结合,与爬行钉住的不同是波动幅度要大. 结合,与爬行钉住的不同是波动幅度要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及评介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及评介

维普资讯
的重要贸易条件或进出口需求的变动所带来 的实际
冲击 时 , 动汇 率 制 度 则 要 优 于 固定 汇 率 制 度 。随 浮
罪论还指出, 无论采取浮动汇率制度还是固定 汇率 制度 , 都会有问题 。因为多数新兴市场经济国家 , 不 管在何种汇率制度下 ,原罪” “ 状况及造成 的种种不 利后果都会存在。为此 , 原罪论者建议 , 有些新兴市 场 经济 国家 应实 行完 全 的美 元 化 。R i at20 ) ] e hr(00 b n 指 出, 虽然从 I F M 官方统计数字来看 , 各国的汇率制 度选 择 似 乎 正趋 向两 极 化 , 而 这 仅仅 是 这 些 国家 然 官方所宣布的承诺。真正的汇率制度选择趋势还要 从各 国的具 体实 践 中进 行分 析。在 对 3 9个 国家 10 1 9 年 月到 1 9 4 7 9 年 月的汇率 、 9 利率 、 外汇储备额 度等月度数据进行分析后 , e hr得 出结论 , Ri a n t 对于 那些对外宣称允许汇率 自由浮动的新兴市场经济国
不 利影响 , 利 于世 界 经 济 的健 康 发 展 。事 实 上 布 有
汇率 制度 选 择 理论 的真 正 发展 , 始 于 布雷 顿 开
森林体 系 的运 行过程 之 中 。由于世 界经 济 的发 展速
度远远超过了黄金的开采速度 , 传统的金本位制度 在 11 年前后逐渐破产 , 94 其后受到两次世界大战以
[ 中图分类号 ]802 f2, 、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 — 6020)1 O4 0 1 8 27 ( 80 一 O 0 0 0— 3


汇率 制度选 择理论 的 回顾
汇 率 制度 下 汇率 变 动频 繁 , 重 影 响 了 国际 间贸 易 严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挑战与改革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挑战与改革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挑战与改革盛文军1何帆2(1.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浙江杭州310001;2冲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北京100008)摘要:本文在回顾人民币汇率制度沿革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人民几点汇率在新形势下面临的现实挑战,并从逐步放开外汇市场管制、改革强制结售汇制度,逐步扩大汇率波动的合理区间、实现汇率浮动的市场驱动,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等三个维度提出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方向。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制度;历史;挑战;改革中图分类号:F83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373(2014)12-0057—04人民币汇率制度是指人民银行对人民币汇率水平的确定和汇率的变动方式等所做的一系列安排和规定,主要包括确定人民币汇率的原则和依据,维持和调整人民币汇率的方法。

自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以来,我国依次实施自由汇率制度、钉住单一货币或一篮子货币的固定汇率制度、贸易#1-汇内部结算价与官方汇率并存的“双重汇率制”、#l-汇市场调剂汇率与官方汇率并存的“多重汇率制”、钉住美元的有管理和有浮动的固定汇率制度以及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和有浮动的固定汇率制度。

人民币汇率制度经历数次改革,但目前仍面临较多制约经济金融政策的现实挑战。

包括现行汇率制度造成基础货币被动超发,制约货币政策实施效力;#1-汇储备总量日益庞大、结构单一、投资效益低;长期制约涉外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问题。

本文建议根据经济金融发展情况,积极稳妥地推进外汇市场、资本项目管制、强制结售汇制、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等方面的改革。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沿革根据我国的经济体制变化和汇率制度的改革等方面的阶段性特点,可以将1948年人民银行成立以来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划分为五个时期①:前计划经济时期(1948—1953年)、计划经济时期(1953—1980生F)、转轨经济时期(1980—1993年)、市场经济前期(1993—20054=1E)、市场经济深化时期(2005年至今)。

金本位制下的汇率制度

金本位制下的汇率制度

金本位制下的汇率制度引言:金本位制下的汇率制度是指在金本位货币制度下,各国之间的货币兑换率是由其国家货币与黄金的固定兑换比例所确定的一种货币制度。

在金本位制下,各国货币的价值与黄金相连,汇率的变动主要由国际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国家金本位政策的调整所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金本位制下的汇率制度的发展、特点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一、金本位制的起源和发展金本位制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时期,当时以英国为代表的工业化国家为了维持货币的稳定,采用金本位制作为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的基础。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金本位制迅速发展并成为全球主要货币制度,主要的金本位国家包括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等。

然而,由于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经济造成的巨大冲击和国内金本位制度的矛盾,金本位制在20世纪70年代后逐渐衰落。

最终,在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取消美元与黄金的固定兑换比例,正式终结了金本位制。

二、金本位制下的汇率制度特点1. 固定兑换比例:金本位制下,各国货币与黄金的兑换比例是固定的,因此汇率是稳定的。

这有助于促进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稳定性。

2. 国家货币与黄金挂钩:金本位制下,国家的货币发行和价值是与黄金挂钩的,这意味着货币的发行量与黄金储备直接相关。

这种关联性有利于控制通货膨胀和维护货币的稳定性。

3. 国际黄金市场的影响:金本位制下,国际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对汇率的变动有重要影响。

当国际黄金价格上涨时,金本位国家的货币价值相对下降,汇率将受到影响。

三、金本位制下的汇率制度对经济的影响1. 货币稳定:金本位制下,汇率稳定、货币价值相对固定,有助于维护国内和国际经济的稳定。

这对促进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具有重要作用。

2. 金融秩序:金本位制下,国际金融秩序相对稳定,有助于减少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促进国际金融合作和发展。

3. 经济调控困难:金本位制下,国家的货币政策受制于国际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因此对国内经济的调控有一定的限制。

国际货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进

国际货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进

国际货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进
国际货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进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布雷顿
森林体系,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和制度变革。

1. 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197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货币制度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货币的体系,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则与美元相对固定地汇率。

这一体系的目标是促进国际贸易和金融稳定,然而由于美国贸易逆差和大规模印制美元,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2. 浮动汇率体系(1971-1980):由于美国经济的衰退和经济
体系的不稳定,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停止将美元与黄金挂钩,使得货币汇率开始自由浮动,由市场力量决定。

这一时期国际汇率波动剧烈,也引发了全球通货膨胀。

3. 固定汇率体系(1980年代):由于浮动汇率体系的不稳定性,一些国家开始采取固定汇率制度,将本国货币与其他货币固定汇率。

这样的制度可以提供货币稳定和市场预期,但也可能导致经济剧烈波动和贸易失衡。

4. 浮动汇率体系(1990年代至今):自1990年代以来,大多
数国家和地区逐渐采用浮动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使得汇率能根据市场供求和经济基本面进行调整,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变化。

然而,浮动汇率也存在波动性较大、外汇风险和贸易不平衡等问题。

此外,国际货币市场也逐渐发展,包括国际清算银行的设立、
外汇市场的开放等,这些都对国际货币汇率制度的演进产生了重要影响。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结构性演进_历史回顾、经验总结与前景展望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结构性演进_历史回顾、经验总结与前景展望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结构性演进_历史回顾、经验总结与前景展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结构性演进:历史回顾、经验总结与前景展望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货币政策对全球市场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本文将以历史回顾的方式,追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演进,并对其带来的经验进行总结,最后展望未来的前景。

20世纪初,中国开始建立现代货币体系,人民币也随之诞生。

起初,人民币的汇率是固定的,与美元挂钩,并通过资本管制和外汇管制来维持汇率稳定。

然而,这种制度在面对国际经济的冲击时显示出了一定的脆弱性。

1978年,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开始实行“双轨制”汇率体制,其中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分离。

这种制度保持了人民币的相对稳定,但也对国内市场带来了扭曲。

1994年,中国进一步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实行了“双向浮动”汇率制度。

这种制度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允许人民币汇率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这一改革带来了汇率的相对稳定和市场化,同时也展示了中国政府逐步推动汇率市场化和资本账户可兑换的决心。

2005年,中国实行了汇改第一步,将人民币与美元的锚定汇率解除,实施“市场调节、有管理”的汇率制度。

人民币汇率开始逐步浮动,市场力量在汇率形成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人民币逐步升值。

这一改革促进了中国出口的增长,但也面临着逐步升值对国内产业的冲击。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加大了汇率改革的力度。

2010年,人民币再度进入升值通道,并开始推动汇率自由化。

为了增强市场决定汇率的作用,中国推出了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该指数将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汇率进行加权平均,用于指导市场参与者。

此外,中国还加大了金融市场的开放力度,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提高了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历史回顾告诉我们一些重要的经验。

首先,汇率市场化不仅仅是一种市场现象,更是政府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引导市场参与者在自由浮动的市场环境下进行交易。

第2讲汇率理论购买力平价ppt课件

第2讲汇率理论购买力平价ppt课件
(2)但该理论没有指出决定汇率的内在根本因素 即汇率决定的基础,即国际借贷平衡时的汇率水 平决定。
2024/8/5
12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第三节 购买力平价理论
一、提出
1922年瑞典学者卡塞尔系统阐述,《1914年以后 的货币和外汇》
基本思想:一国货币对外汇率主要是由两国货币 在其本国所具有的购买力决定的,两种货币购买 力之比决定了两国货币的兑换比率
3、纸币本位制度下汇率的决定
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是决定汇率的基础。
2024/8/5
9
第二节 国际借贷理论国际收支状况对汇率的影响
1861年 英国葛森(Goschen)《外汇理论》
内容:
外汇汇率由外汇的供给和需求决定 外汇的供求起源于该国的对外流动借贷。借贷按流动性强弱可分为 固定借贷与流动借贷,只有流动借贷才对外汇供求关系产生实际影 响。当流动借贷相等时,外汇供求相等,汇率保持稳定。 物价水平、黄金存量、信用关系和利率水平等也会对汇率产生影响。
e0
1 f
当外国的通胀率很小时, 1 f 1
e1 e0 e0
d
f
2024/8/5
22
四、 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分析、检验与评价
首先,购买力平价在计量检验中存在着技术上的困难。 第一,物价指数的选择不同,可以导致不同的购买力平价。 第二,商品分类上的主观性可以扭曲购买力平价。 第三,在计算相对购买力平价时,基年的选择至关重要。 其次,从短期看,汇率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暂时偏离购买力平价。 再次,从长期看,实际经济因素的变动会使名义汇率与购买力
概述
在思考汇率的中长期趋势时,本国货币与内外通货膨胀之差按比例折 扣以后的(相对)购买力平价是一项可参考的指标。购买力平价成立, 意味着实际汇率保持一定。

论1994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

论1994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

论1994年-2017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由于国内经济形势和国际经济环境处于动态的调整过程,因此汇率制度选择是一个中、短期呈现静态、长期呈动态的变化过程。

汇率制度是货币比价一系列关系总和,人民币汇率制度只不过是中国经济体制中关于外汇资源配置的一种价格机制,但反映着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不仅涉及到国内经济主体之间,而且还涉及到国际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演变为一种国际政治关系。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1.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从1994年1月1日起,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取消以前官方汇率与调剂汇率并存的制度。

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

中央银行设定一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并通过调控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但是,人民币名义汇率进行了一次性贬值,至1994年年初人民币元/美元下浮人民币元/美元,同时,中行汇买价、中行钞卖价|汇卖价、央行中间价成同等趋势的下降。

由于现汇的买入需要支付包装费、运费、保险费等费用,所以中行钞买价略低于中行钞卖价。

2.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在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为稳定货币不贬值,在多重压力下,最终选定了汇率不贬值,并逐渐演变为事实上的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

因此,我国货币基本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币现汇和现钞买卖价保持相对稳定。

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进入了制度性开放阶段,僵化的、事实上的钉住汇率制度也越来越不适应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2001年9月31日,现钞买价陡然上升到了,比上个月上升了。

因此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再次市场化是适应外部环境的必然结果。

3.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形成机制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宣布自公告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国际货币制度

国际货币制度
国际货币制度
一、国际货币制度的历史演变 二、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之争 三、最优货币区理论及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实践
国际货币制度(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是各国为适应 国际经济交往的需要,对货币的本位、货币的兑换、国际收支的调 节所做出的安排、遵循的原则、建立的组织形式,以及制定的规则 和惯例的通称。国际货币制度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汇率制度 的确定、各国货币的兑换性、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国际收支的调 节方式和国际金融事务的协商和组织。 一、国际货币制度的历史演变
(三)国际金本位制具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机制
英国经济学家休谟( Hume,1752)最早提出“价格——铸币流动机 制”,其具体内容是:当一国出现对外收支逆差时,黄金流出,国 内货币供给量减少,导致物价和成本的下降;于是会刺激出口、抑 制进口,国际收支得以改善;反之,当一国出现对外收支顺差时, 黄金流入,国内货币供给量增加,导致物价和成本的上升;于是会 抑制出口、刺激进口,国际收支顺差得以减轻。当然,国际金本位 制自动调节国际收支机制作用的发挥应满足三个条件:其一,各国 货币与黄金挂钩,并随时可以兑换黄金;其二,黄金可以自由输出 入;其三,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必须在黄金准备的基础上发行货币。
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也 正好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 布雷顿森林体系包括五方面内容,即本位制度、汇率制度和汇率制 度的维持、储备制度、国际收支调整制度、以及相应的组织形式。 本位制度 在本位制方面,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确认 1934年1月美国规定的一美元的含金量为 0.888671 克纯金,35美元 换一盎司黄金的黄金官价。美国承担向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按官价 兑换美元的义务;同时,为了维护这一黄金官价不受国际金融市场 金价的冲击,各国政府需协同美国政府干预市场的金价。 汇率制度

金本位下的汇率制度

金本位下的汇率制度

金本位下的汇率制度摘要:金本位(gold standard)下的汇率制度是一种使用黄金作为货币背书和衡量价值的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国家的货币与一定数量的黄金挂钩,货币的价值由黄金的价值来决定。

本文将介绍金本位制度的历史背景、原理和运行机制,以及该制度的优缺点和影响。

一、历史背景金本位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达到了巅峰。

在此期间,许多国家将其货币与黄金挂钩,以稳定汇率并确保货币价值的稳定。

二、原理和运行机制在金本位制度下,国家的货币与一定数量的黄金挂钩,通常是固定的比例。

这意味着,持有国家货币的人可以依据固定比例兑换等量的黄金。

这项规定限制了货币供应量,并确保货币价值的稳定。

如果国家经济状况良好,需求增加,则金本位制度下的汇率会保持稳定,因为国家必须保持黄金储备量相应增加,以满足持有国家货币人们的兑换需求。

三、优点1. 稳定汇率:金本位制度能够稳定汇率,因为货币与黄金挂钩,黄金供应量有限,不能随意增加货币供应。

2. 保护货币价值:金本位制度通过将货币与稀缺的黄金联系在一起,防止了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保护了货币价值。

四、缺点1. 限制货币政策:金本位制度限制了国家的货币政策空间,国家不能自由地发行和控制货币供应量,因此在实施货币政策上较为受限。

2. 黄金供应限制:金本位制度下,国家必须拥有足够的黄金储备来支持其货币。

然而,黄金供应量有限,可能会限制国家的货币发行和经济增长。

五、影响金本位制度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制度的稳定性保护了国际贸易和投资的稳定,为国际合作提供了基础。

然而,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期间,金本位制度无法应对世界经济下滑的压力,最终导致了许多国家的经济崩溃。

此后,金本位制度逐渐被弃用,被新的货币制度所取代。

结论:金本位下的汇率制度是一种使用黄金作为货币背书和衡量价值的制度,具有稳定汇率和保护货币价值的优点。

然而,该制度也存在限制货币政策和黄金供应限制的缺点。

中国汇率制度的演变与历史

中国汇率制度的演变与历史

中国汇率制度的演变与历史中国汇率制度的演变与历史2023年的中国,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汇率制度也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不少变化和演变。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分析中国汇率制度的演变,以及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中国汇率制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

当时,中国人民银行实行了固定汇率制度,把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固定在2.46:1的比率上。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中国的贸易顺差和稳定性,但是也制约了国内企业的独立决策能力,同时也使得政府对汇率的操纵和干预成为一种常态。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1980年代初期,人民银行开始逐渐调整汇率制度,从之前的固定汇率制度转向了管理浮动汇率制度。

这种制度保持了相对的汇率稳定性,同时也逐渐放宽了政府对汇率的干预。

这一阶段一直持续到1994年,汇率基本上维持在8.28元/美元的水平上。

1994年,人民银行再次对汇率制度进行调整,推出了“双轨制”汇率市场。

这种制度分为两种汇率,分别是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

在官方汇率体系下,人民币的汇率仍然维持在8.28元/美元左右;而在市场汇率下,人民币的汇率会受到市场供求的影响而出现浮动。

这种双轨制制度有效地调节了汇率的波动,同时也加速了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进程。

2005年,中国在国际外汇市场正式宣布废除了双轨制,开始实行完全市场化的汇率制度。

这种制度取消了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的差别,人民币汇率由市场供求决定。

这样的汇率制度保证了市场的公平和透明,也加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到2023年,中国的汇率制度已经逐渐趋于成熟和完善。

除了市场化的浮动汇率制度外,人民币入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进一步推动了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人民币国际化不仅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地位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更为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竞争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和支撑。

总结来看,中国汇率制度的演变和历史充分体现了中国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汇率理论与制度的发展历史
汇率理论与汇率制度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在金本位和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主要发达国家主要实行固定汇率制度。

随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后的英镑贬值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发达国家纷纷转而实行浮动汇率制。

与之相对应,汇率理论也分为固定汇率制下的汇率理论以及浮动汇率制下的汇率理论。

下面按照固定与浮动汇率制度的分类,介绍主要的汇率理论对固定汇率制下的汇率理论的研究
一、金本位制度下的汇率理论
铸币平价说和国际供贷说是金本位货币制度下的主要汇率理论。

铸币平价说认为:两国货币的价值量之比表现为含金量之比即铸币平价,这是汇率决定的基础。

只要黄金可以自由输入输出,并且买卖不受限制,就不会出现银行券的发行超过黄金储备导致过量发行,银行券就不会贬值,汇率也就会在黄金输送点之间波动。

国际借贷说亦称外汇供求说或国际收支说。

1861年英国的戈森在《外汇供求》一书中阐述了国际借贷说。

这是最早出现的较成体系的汇率学说。

戈森认为:虽然物价涨落、黄
金存量、信用状况和利率等都会引起汇率变动,但国际借贷是影响汇率变动的最重要的因素。

只有国际借贷的到期收付差额,才会引起汇率变动。

这是应用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及供求法则来诠释汇率变动的原因。

在这一时期,铸币平价成为两国货币兑换的客观标准,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汇率波动主要是由于外汇供求变动,所以国际借贷说在形成后的二、三十年间在汇率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

在金本位制时期,马克思认为两种货币的兑换以其各自所代表的价值量为基础。

引起汇率变动的一般原因:一是对外的现金支付差额(不管造成差额的是何原因);二是一国货币(金属货币抑或纸币)的贬值;三是两国分别以金和银作为货币,这两种金属价值出现相对变动即两国铸币平价变动。

马克思还分析了利率与汇率的相互关系以及民众心理对汇率影响等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发生经济危机和黄金大量外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放弃了金币本位制,而改行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风暴的摧毁下,金本位制土崩瓦解,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取而代之,各国货币汇率跌宕起伏。

面对这种新情况,许多经济学者探讨汇率的决定和变动的问题并取得了新的理论成果。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在这一时期的汇率理论中,传统的购买力平价说、汇兑心理说和利率平
价说呈三足鼎立之势。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人们对外国货币的需求是由于用它可以购买外国的商品和劳务,外国人需要本国货币也是因为用它可以购买其本国的商品和劳务。

因此,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相交换,就等于本国与外国购买力的交换。

所以,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也就是汇率,决定于两种货币的购买力比率。

由于购买力实际上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因此两国之间的货币汇率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表示。

汇兑心理说是法国学者阿夫达里昂于1927 年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汇率的变动和决定所依据的是人们各自对外汇的效用所作的主观评价。

人们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除了需要用外国货币购买商品外,还有满足支付、投资或投机和资本逃避等需要,这种欲望是使外国货币具有价值的基础。

外国货币的价值决定于外汇供需双方对外国货币所作的主观
评价。

该主观评价又是依据使用外币的边际效用所作的主观评价。

不同的主观评价产生了外汇的供应与需求,供求双方通过市场达成均衡,均衡点就是外汇汇率。

当均衡被打破时,汇率又将会随着人们对外汇主观评价的变化达到新的均衡。

利率平价说由英国经济学家凯因斯于1923年首先提出,解释了利率水平的差异直接影响短期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从而引起汇率的变化。

投资者为获得较高的收益,会把资金从利率较低的国家转向利率较高的国家,资金的流入将使利
率较高国家的货币汇率上升。

凯因斯的学说解释了货币市场上的利率差异同即期汇率、远期汇率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远期汇率的推导过程就是应用了利率平价的理论。

虽然该理论的前提假设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利率平价说突破了传统的国际收支、物价水平的范畴,从资本流动的角度研究汇率的变化,奠定了现代汇率理论的基础。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时期
1944年7 月,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在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下,汇率变动被人为地加以固定,致使这一时期的国际金融研究偏向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汇率理论与国际收支理论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1963 年蒙代尔提出最适度货币区理论,并得到麦金农、哈伯勒和弗莱明的修正和补充。

该理论认为:为达到货币区内各成员国的内外部均衡,各成员国在货币区内应采用固定汇率制,对外则应采用弹性汇率制。

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行来看,该体系并不像凯恩斯所预言的那样完美无缺。

它既没有始终保持固定平价不变,也没有使资本主义失业和经济衰退状况有所改善。

相反,由于汇率不能及时调整,有些国家常常出现外汇危机。

20 世纪60 年代中期后,美国国际收支每况愈下,黄金储备大量流
失。

美元贬值的预期出现、“特里芬难题”、固定汇率体系僵化以及IMF 对协调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力不从心等,导致在1976 年后大多数国家以浮动汇率制取代了固定汇率制。

自二战结束到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前的这段时期,各国经济对外开放扩大,金融国际化进程加快,金融创新迅猛发展,金融管制逐步放松,汇率变动与货币供应量、国内外利率、金融资产组合、国际资本流动、国民收入等联系更趋密切。

这促进了汇率理论的研究更加广泛、深入和细致。

其中,有影响力的理论包括:货币主义汇率理论、资产组合平衡说、目标汇率说、现代购买力平价说、现代利率平价说等。

货币主义汇率理论是在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的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20世纪50年代,卡根提出汇率是货币的相对价格的观点,强调货币供求在汇率决定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但较为完整的货币主义汇率理论是由约翰逊提出并由蒙代尔和弗兰克尔等加以阐发的。

它运用短期分析和存量分析方法,研究的注意力从经常项目转向资本项目,把汇率的变动直接与货币供求联系起来,把货币数量论与购买力平价说结合起来。

资产组合平衡理论是在马柯维茨和托宾的流动资产选
择理论的基础上,于1975年由美国的布兰森提出并由弗兰克尔、多恩布什加以补充的。

它发展了国际借贷说,吸收了货币学派和凯恩斯学派汇率理论中的有关观点,首次将资
产存量引入汇率决定的分析,把经常项目、收入等真实变量纳入资产供求变动之中,将分析的重点放在资产市场均衡上。

它将存量与流量分析结合起来,将短期与长期分析结合起来,将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分析结合起来,将预期、非货币资产及由于本国与外国金融资产不完全替代所导致的风险升水等因素综合加以考察。

依该理论之见,国内外金融资产之间存在收益率和风险的差别,且不可完全替代,汇率是以不同货币计值的资产间的相对价格。

投资者持有各种不同资产的均衡资产组合,且经济变量与条件的变动都会影响他们意愿持有的资产构成和规模。

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的汇率理论
20世纪90年代新兴国家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引发了一场关于新兴经济体金融危机起因的激烈讨论。

虽然经济学家在很多方面立场迥异,但公认的一点是:在国际资本流动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新型市场国家实行盯住汇率制可能会导致国际收支危机,进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

墨西哥、东南亚以及俄罗斯等国相继发生的金融危机使得汇率问题的研究更加注重外部经济环境,尤其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由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和不完全性,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本国的货币不能用于国际借
贷。

因此,在本国企业出现财务困难时无法在国际资金市场上借取以本币计值的贷款;另一种是在国内本国的金融部门不愿意发放长期贷款。

这导致了企业在融资时陷入了两难困境:如果从国外借贷,会存在货币错配问题:如果从国内借贷,则会存在用短期贷款来做长期用途的期限错配问题,这种现象称为“原罪”。

在存在原罪的情况下,无论是汇率变动还是利率变动都会使企业的成本上升,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并对经济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往往采取固定汇率制度,保持汇率的稳定。

同时,原罪论还指出,无论采取浮动汇率制度还是固定汇率制度,都会有问题。

因为多数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不管在何种汇率制度下,“原罪”状况及造成的种种不利后果都会存在。

为此,原罪论者建议,有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应实行完全的美元化。

在对39个国家1970 年到1999年的汇率、利率、外汇储备额度等月度数据进行分析后,莱恩哈特得出结论:对于那些对外宣称允许汇率自由浮动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而言,其在实践中并未履行承诺。

对于这种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人为进行干预汇率的现象,莱恩哈特将其命名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害怕浮动现象。

害怕浮动的原因主要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不愿意本国货币升值,因为货币升值会损害其国际竞争力,会损害这些国家所做出的贸易出口多元化的努力;同时也不愿意
本国货币贬值,因为货币贬值不仅会伤害进口而且会增加持
有外币贷款企业的债务负担。

害怕浮动论者也建议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采用美元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