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向大家介绍我对于《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思路。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喜爱。
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充满生活气息,是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民俗风情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与喜庆。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学会运用。
四、教学方法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春节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将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春节的视频或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出课题《北京的春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然后,我将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我将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逐段学习课文。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朗读、讨论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我将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学会运用。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教者:李晓妮一、【说教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二、【说学生】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
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学习本篇文章。
课后,学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或了解更多有关春节习俗的信息,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三、【说教法与学法】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说过程】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一、创设情境,回忆春节上课伊始,我播放了一首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学生对歌谣一定很感兴趣,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新年文化。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京的春节》。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北京的春节》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旨在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丰富多样的风俗习惯,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篇课文作者是老舍先生,他用充满京味儿的语言,按照时间顺序描绘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
文章从腊月初旬开始,依次介绍了过小年、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等重要时间节点的庆祝活动,展现了老北京独特的年俗文化,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他们对于春节这个传统节日并不陌生,但对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可能了解得不够全面和深入。
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独特魅力。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会写“蒜、醋”等 15 个字,会写“热情、自傲”等 20 个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把握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
4、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感受春节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更好地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
2、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3、朗读指导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北京的春节》教案(精选13篇)
《北京的春节》教案(精选13篇)《北京的春节》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本课生字词,积累词语“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色”、“各形各色”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感情朗读法、读议结合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突破: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对场景的描述,想象画面,领悟表达方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真切感受北京的春节不一样的民风民俗,理解课文所展示的民俗的内涵——春节代表的亲情、乡情、祝愿、期盼等,以及由此反映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教学准备:1、有关老舍的资料。
2、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等。
教学过程:一、交流资料,畅谈春节,导入课文1、同学们,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
我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呢?谁能说一说,在春节里,我们都要做些什么呢?2、童谣一: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童谣二: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舞龙灯,踩高跷,迎财神;合家欢,乐淘淘,大家齐迎新年到,新年到!诗歌: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同学们,今天,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老北京的春节,感受一下京味十足的、独特的民风民俗的年文化。
我们已经学习了老舍先生的一些作品,谁能说一说?介绍老舍: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课时安排本课时为语文课,时间为40分钟。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北京的春节》,了解北京的春节传统习俗和文化特点。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习如何阅读一篇文章。
3.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教学重点1.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大意。
2.学习常用词语和句式,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了解北京春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特点。
教学难点1.掌握生词和生疏词汇。
2.分析文章中的典故和隐喻。
教学内容及具体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1.老师放一张北京冬日的图片,让学生先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老师介绍本次课学习的内容《北京的春节》,介绍一下北京春节的传统特点。
第二步:阅读理解1.请学生阅读文章,注意快速阅读,了解文章大意。
2.请学生再次阅读文章,理解关键句子和表达方式。
3.请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交流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学生可以互相补充对文章的解读和理解。
第三步:生词和生疏词汇解读1.请学生对生词和生疏词汇进行解读,如“冻红扇”、“扭秧歌”等。
2.请学生结合文章语境猜测词义,老师在旁边给予帮助。
第四步:分析典故和隐喻1.请学生分析文章中出现的典故和隐喻,如“夜光杯”、“琴瑟和鸣”等,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涵义。
2.请学生掌握这些典故和隐喻的运用方法,提高作文的写作技巧。
第五步:自主思考1.请学生思考北京春节的文化价值和传统特色,梳理重要的习俗和意义。
2.请学生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并发扬这些传统文化。
课堂评价1.老师在课堂上不时进行提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练习等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学生可以通过作文或口头汇报等形式,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收获。
课后作业1.继续阅读相关文章,加深对北京春节传统文化和民俗的了解。
2.思考并撰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北京春节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提交作业后,老师可以给予评价并指出不足之处。
总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北京春节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习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掌握了文章阅读的基本技巧和语言运用能力,提升了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北京的春节》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北京的春节》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
文章以时间为顺序,描绘了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展现了北京春节的热闹、喜庆和欢乐,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这篇课文语言通俗易懂,充满浓郁的“京味儿”。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从腊月初八写到正月十九,详细介绍了北京春节的各种习俗,如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过小年、除夕守岁、初一拜年、逛庙会等。
文中还穿插了不少老北京的俗语,如“腊七腊八,冻死寒鸦”“糖瓜祭灶,新年来到”等,使文章更具生活气息。
二、说学情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春节这个传统节日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由于地域和生活环境的差异,学生对于老北京春节的独特习俗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和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想象等方式,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意识。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会写“蒜、醋”等 15 个字,会写“热情、自傲”等 20 个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4、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如播放老北京春节的视频、图片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北京的春节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描绘了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
本文语言通俗易懂,充满浓郁的“京味儿”,是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学习语言表达的佳作。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默读、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合作探究能力。
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
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教学难点感受老北京春节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理解节日习俗背后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生字词、重点语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和情感氛围。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春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春节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春节喜庆的音乐,展示一些春节的图片,营造节日氛围,引出课题《北京的春节》。
2、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讲解易错字词。
3、整体感知默读课文,思考:北京的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总结: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介绍了北京春节的各种习俗。
4、精读课文分组朗读课文,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时间段的内容,找出这段时间内北京的主要习俗。
小组汇报,教师相机板书:腊月初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吃糖;除夕——做年菜、贴对联、吃团圆饭、守岁;正月初一——拜年、逛庙会;正月十五——赏花灯、吃元宵。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一、【说教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第一课《北京的春节》,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子们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蒜、醋、饺”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饺子、万象、鞭炮”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能分清文章详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对比文中孩子们过春节的情景,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4.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5.拓展阅读文段,对比舒乙、斯妤笔下的春节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学习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二、【说学生】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
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学习本篇文章。
课后,学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或了解更多有关春节习俗的信息,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三、【说教法与学法】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北京的春节 说课稿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北京的春节》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这篇课文语言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京味儿”,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春节这一传统节日也有一定的了解和体验。
但是,由于地域和时代的差异,学生对于老北京春节的独特习俗和文化内涵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比较等方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会写“蒜、醋”等 15 个字,会写“热情、自傲”等 20 个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4、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分清内容的主次,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1、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深入理解文本。
2、朗读感悟法: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文本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独特氛围。
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1、《北京的春节》说课稿2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北京的春节》,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对本课题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北京的春节》是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篇课文。
《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学生并没有听说过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所以对本篇课文一定很感兴趣。
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二、【说学情】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
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学习本篇文章。
课后,学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或了解更多有关春节习俗的信息,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三、【说教法与学法】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三小孙蕾一、教材分析《北京的春节》一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作者XXX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了解传统的民风民俗,感受独具魅力的民俗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这是本组教材的主题性内容。
本课介绍的都是孩子们很熟悉的俗,再加上XXX先生通俗明白、幽默诙谐的语言,我想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是比较容易的,一读便知。
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我放在了对文章写法的研究上,体会作者是怎样布局谋篇,生动表达的,并在作中加以运用。
而这也正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因此,结合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研究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繁华、喜庆氛围。
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二、教法《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本课教学我安排了充分的读,通过自读、齐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分男女生读等形式,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思考。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
语文研究具有生活性与实践性。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所以在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体验,把教材与生活有机融合。
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风俗惯,激发他们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并将所学写法运用到写作中去。
《北京的春节》的说课稿(通用11篇)
《北京的春节》的说课稿《北京的春节》的说课稿(通用11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
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北京的春节》的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京的春节》的说课稿篇1【说教材】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学生并没有听说过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所以对本篇课文一定很感兴趣,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说过程】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一、创设情境,回忆春节上课伊始,我出示了一首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学生对歌谣一定很感兴趣,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回顾写作顺序,分清详略接着,我让学生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在这些节日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并让学生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北京的春节的说课稿
北京的春节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北京的春节》是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课文。
这些课文或介绍了传统节日的风俗,或展现了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旨在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作者用充满京味的语言,按照时间顺序描绘了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文章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写到正月十九结束,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展示了北京春节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预习和自主阅读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但是,对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学生可能缺乏亲身的体验和感受,对于文中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和表达可能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和交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会写“蒜、醋”等 15 个字,会写“热情、自傲”等 20 个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喜庆。
4、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节日蕴含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作者“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喜庆。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情感。
2、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北京得春节》说课稿三小孙蕾一、教材分析《北京得春节》一文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得第一篇课文。
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得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得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得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得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列举了大量得老北京过春节得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得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得心愿。
了解传统得民风民俗,感受独具魅力得民俗中蕴涵得民族文明与传统美德,这就是本组教材得主题性内容。
本课介绍得都就是孩子们很熟悉得习俗,再加上老舍先生通俗明白、幽默诙谐得语言,我想学生对于课文内容得掌握就是比较容易得,一读便知。
因此这节课得重点我放在了对文章写法得学习上,体会作者就是怎样布局谋篇,生动表达得,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而这也正就是本单元得教学重点。
因此,结合高年级学生得认知、学习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得风俗习惯,感受春节得热闹、喜庆气氛。
2.揣摩文章得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得好处。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得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得隆重与热闹,领悟民俗文化得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得民俗特点所采用得表达方法。
二、教法《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本课教学我安排了充分得读,通过自读、齐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分男女生读等形式,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思考。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得表达顺序,体会作者得思想感情,领悟文章得表达方式。
语文学习具有生活性与实践性。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所以在教学时,我注重学生得亲身实践体验,把教材与生活有机融合。
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风俗习惯,激发她们探究传统文化得兴趣,并将所学写法运用到写作中去。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一、说教材《北京的春节》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开篇之作。
本单元是介绍我国地方民俗的单元,分别从不同的方面介绍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春节习俗。
本课以时间为顺序,用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详尽描述了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
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认识14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本课词语,并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感受作者对北京春节的喜爱和对北京人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感受作者对北京春节的喜爱和对北京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四、说教法学法1.直观教学法:由于对北京春节的了解学生比较少,所以采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有关的图片和视频,加深学生对北京春节的了解。
2.朗读感悟法:“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读”能提高学生的语感,“读”能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课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反复强化训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
3.启发诱导法:通过启发诱导,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的智慧,在师生的互动中推进教学进程。
4.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五、说教学程序1.导入新课:先让学生回忆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再请学生说说对北京的春节有哪些了解,然后播放多媒体课件中的春节序曲导入新课。
2.朗读课文:先听录音范读课文,再请个别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纠正字音,分析字形。
3.默读课文: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些段落是写北京的春节的?主要写了春节的哪些习俗?分别用笔在文中勾画出来。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5.品读第10自然段,思考: (1)大人们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小孩子们会做什么呢? (逛庙会) (2)老北京的小孩子们在庙会上玩些什么呢? (师出示庙会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孩子们的悠闲与快乐)
6.品味“元宵节”的气氛。 (1)读第12—13自然段,画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体会排比句的作 用。 (2)引导想象: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花灯,还有什么? (3)指导朗读,把花灯数量多和人们的高兴之情表现出来。
3.学生交流填表情况,教师相机出示答案。(若有不同意见,相互讨论) 4.观察上表,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 5.通过表格,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6.除夕和正月十五这两天中你更喜欢哪一天?请找到相应的段落读一读, 把热闹、喜庆的气氛读出来。
板块四、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知道了课文的写作顺序,朗读 了自己喜爱的段落。课文中还有很多生字新词需要大家用心去揣摩,联 系上下文记住它们的音形义。下节课我们将进行听写比赛。
(三)、合作研读,领悟写法 1.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把详 写和略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2.学生汇报。(作者详写的是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 几天,其他日子则一笔带过。)
3.引导探究。小组合作探究:详略结合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4.出示课后习题第3题中的例句,引导学生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京味 儿”语言的特点。(师范读引导) 5.拓展:说说选段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两个选段见课本阅读 链接)
4.品读第8自然段,思考: (1)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除夕真热闹。) (2)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除夕真热闹”?(从“家家赶做年菜……鞭 炮声日夜不绝”这几句话中可以感受到除夕的喜庆、热闹。) (3)这一天除了喜庆、热闹,还有什么特殊意义?(抓住“除非、必定” 等词语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最新六年级语文北京春节说课稿
六年级语文北京春节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学生并没有听说过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所以对本篇课文一定很感兴趣。
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学习本篇文章课后,学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或了解更多有关春节习俗的信息,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一、创设情境,回忆春节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首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学生对歌谣一定很感兴趣,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北京的春节》的说课稿(精选7篇)
《北京的春节》的说课稿(精选7篇)《北京的春节》的说课稿(精选7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京的春节》的说课稿(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北京的春节》的说课稿1一、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北京的春节》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组唯一一篇精读课文。
全文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脉络清晰,详略得当,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二)学生分析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生活有一定的感知能力,但并没有听说过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所以对本篇课文一定很感兴趣。
根据以上分析我预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感知课文内,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品味重点词句、观察画面,欣赏视频,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传统文化。
为有效达成三维目标我采取以下教学策略三、教学策略在教学活动中我利用电子白板人性化、多元化的设计,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新的融合。
利用电子白板提供的即时书写和绘制图形的功能,根据讲课需求自由板书;还可利用白板的勾画和批注功能,请学生走上讲台直接勾画、批注,谈自己的感悟,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使课堂教学更加富有实效。
接下来我将从五个方面说一下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回忆春节上课伊始,我把从河北远程教育网、中央电教馆资源网等网站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有效整合,利用电子白板播放了一首喜庆的歌曲并配以图片,渲染春节的气氛。
人们喜气洋洋购买年货、孩子们高高兴兴放鞭炮、全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家家贴上红红的春联——春节来啦!让孩子们继续跟随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三小孙蕾
一、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一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了解传统的民风民俗,感受独具魅力的民俗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这是本组教材的主题性内容。
本课介绍的都是孩子们很熟悉的习俗,再加上老舍先生通俗明白、幽默诙谐的语言,我想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是比较容易的,一读便知。
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我放在了对文章写法的学习上,体会作者是怎样布局谋篇,生动表达的,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而这也正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因此,结合高年级学生的认知、学习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二、教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
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本课教学我安排了充分的读,通过自读、齐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分男女生读等形式,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思考。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
语文学习具有生活性与实践性。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所以在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体验,把教材与生活有机融合。
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风俗习惯,激发他们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并将所学写法运用到写作中去。
三、教学过程
为了突破重、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紧扣新课标和教材,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的教学方法,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了解作者,导入课题。
回忆已学或课外阅读的老舍先生的作品,了解他的语言特点。
老舍先生作为一个老北京人,他会怎样描写北京这个具有文化底蕴的古老城市的传统节日呢?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导入新课,并指导学生有重点地读课题。
这一环节使学生对作者的语言特点有一个较清晰的回顾,并加深了对作者的了解,为进一步学习写法做了铺垫。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接着浏览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语文教学二十韵》)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北京的春节是怎样过的,从腊八写到了正月十九,时间跨度很长。
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表示时
间的词,揣摩出文章的表达顺序,感受文章清晰的脉络。
然后学生默读课文,看看老北京人在这些天中都做了什么,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并说说作者详细写了哪几天的事。
这一教学环节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在头脑里构建了北京春节的整体框架,为下一步走进文本,深入研读课文,感受春节的热闹与喜庆,奠定了基础。
3、深入读文,感受民俗。
本文有详有略,非常明晰。
作者不但详写了四个有特色的日子: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而且每个日子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腊八主要写了“吃”,除夕体现了“忙”,正月初一重点写“逛”,正月十五详写了“灯”。
于是,我的教学也有了详略之分,在此主要抓住了四个日子进行教学,其中重点学习了除夕和正月十五这两部分,而学习正月十五这一部分时又重点学习了描写灯的部分。
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如何突破重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走进文,自主读书,自主感悟,潜心会文呢?我设计了一个贯穿全文的主问题,即:在作者详写的四天中,你最想经历哪天呢?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选择最喜欢的一天细读文本,走进课文描述的场景,边读边画出印象最深的地方,并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批注,然后课堂交流所得。
在交流时,按照学生发言的先后顺序来学习,重点学习描写除夕和元宵节的段落。
老舍先生语言简练,即使是详写的内容,也是异常精练,没有太多的描绘。
比如写除夕的这一部分,一句话一个场景,没有丝毫的铺陈。
一句话没有什么味道,但是把这些话放在一起却能感觉到除夕的热闹。
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加以想象,一下子把除夕的热闹景象展现了出来。
在这个环节上,我还分层次地对除夕的景象进行了细致分解,分解到家家、人人、户户、处处、时时等情景,使学生真正体会到除夕的热闹、喜庆、繁忙。
描写元宵节中灯的两处句子,虽然采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但都写出了灯数量多、种类多的特点。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描写灯的句子,自由读句子比较表达方式的不同,再师生合作读,感受灯的数量多、种类多。
接着我让学生想象句子所描绘的情景,感受元宵节的红火与热闹,并指导学生读出节日的热闹。
描写除夕的段落采用了总分的段式,描写正月十五的部分则采用了总分总的段式。
教学中我利用小结的方式,为学生引读每段的总起句及总结句,使学生能清楚地了解老舍先生的写法。
这一环节我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加深对民俗的了解,对语言的感悟。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也充分体现了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语文课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落实了以人为本,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
4、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新课程标准对高年级段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包括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学生学习了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和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对写法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
于是我问学生: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为什么老舍先生只详细写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四天呢?让学生感受老舍先生写作详略得当,语言精练,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这一设计落实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难点。
5、激发兴趣,以读促说。
为激发学生潜在的表达欲望,培养口语表达能力,我设计了这一说话环节:课文描写了老北京的小孩子们在春节里的快乐生活,你们在今年的春节里也一定会有印象深刻的事,能把你的美好回忆与大家分享吗?因为是经历过的事,春节刚过不久,所以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达到了课堂读与说的结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6、迁移拓展,学以致用。
学习文章的目的之一就是更好地帮助自己提高习作水平,为达到迁移写法的目的,在本课的结尾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学习文章的写法,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一写我们驻马店的春节。
使教学达到读与写、与思的结合。
文后有两篇阅读链接,同是写春节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写作风格。
可以利用这两篇文章与本文进行写法上的比较,既能扩展学生的节日习俗信息,又能学习不同的写法,指导自己的写作,达到语文课听、说、读、写的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完本节课,我思想上有收获,有触动,也有遗憾,更有动力。
如何真正做好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我今后在教学中要深深思考和努力探索的。
走在语文的路上,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让孩子诗意地栖息在语文的田园,让孩子喜欢语文,享受语文,是我孜孜以求的目标。
纵观自己的教学仍存在着太多不足,还望老师们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