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思想与大学生生态人格的培养与塑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儒家思想与大学生生态人格的培养与塑造

摘要:在全球生态危机危及人类生存的情况下,大学生生态人格的养成成为最为迫切的教育内容。而儒家的生态伦理里的“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和“践仁知天”的思想是培育大学生生态人格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有必要加大和增强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文化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让大学生逐渐养成生态人格而服务社会,建设美丽中国。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生态人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257-02

一、全球生态危机视域下加强大学生态教育的必要性

1.生态教育史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报告中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用生态文明建设一个美丽中国,成为全党和各族人民的强烈期盼和奋斗目标。我国的改革开放在三十多年里取得了世界瞩目的经济建设成就,但同时我们正在为此付出巨大的生态代价,生态问题也日益成为制约社会向前快速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在一些地方,由于片面强调gdp增长,形成大量消耗资源、大量排污的发展模式,使经济与环境、生态处于严重的矛盾状态。环境污染事件频频发生,给公众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北方地区连续形成一百多万平方千米的pm为

2.5的雾霾天

气,给人们的出行、工作、健康和生活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和困扰。在这种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步步逼近的严峻形势下,大学校园的教育在这些方面急切需要加重生态文明的教育,让大学生认识生活在蓝天、白云和洁净清新的空气和水体中,有绿草和鲜花围绕是全社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生态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必要内容。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生态伦理教育应该是大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但目前我国的大学教育关于这方面的教育仅仅在理科的大学生物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专业教育中进行相关的知识教育和前沿研究,并没有在全国大学生中形成一个领域宽广、内容厚实和配套科学的基础学科教育体系。无论是在政治理论课程、德育课程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中都很少有生态知识、生态伦理规范和生态人格培养的相关内容,即使有一些也不受学科建设投入的重视。而大学生的生态素质和生态人格的缺乏,将直接影响到他未来在从事社会各行业的工作和管理时是否会有自觉的生态意识,能否为生态文明建设尽自己的一己之力。

3.生态人格的培养是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是让社会的每个公民要有基本的生态保护意识,尊重生命,敬畏自然,让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成为全民共识。更需要大学生在自己的观念中具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和自觉,也需要在日常生活和以后的社会工作中遵循和形成低碳生活、节约资源、节俭生活、爱护动植物的良好习惯,具有生态人格

的大学生才是身心全面发展的基本标志。

二、儒家生态伦理的主要内容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巴黎共同探讨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人们惊奇地发现中国文化有自己不同于西方的独特魅力。中国儒家的“天人合一”是一种非常智慧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则,在这样的总体思想之下注重“心性”修炼的“德性之知”,即“天”、“道”、“性”、“命”、“正心”、“诚意”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完整的一套拯救人类生存危机的东方思路和伦理学范式。具体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天人合一的思想:究天人之际(即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儒家知识分子最为关注的首要问题。“天人合一”成为占主流地位的共识。其中《易经》的三才之道就非常精准地给了人类一个很好的在自然界的位置定性,说明人只是大自然的成员之一,而不是如西方工业文明里人是自然的统治者。《说卦传》将乾、坤二卦视为父母卦。“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这所谓“父母”,是指宇宙自然界这个生成人这个类的父母,不是指人类家庭中的血缘父母,主要是阐述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其思维方式也是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是树根与树干的关系,而非实体的本源与创生的关系。至于人究竟在人之道该如何思、如何说、如何做才可不愧于天地赋人之聪颖灵秀,是儒家的创始人和传人一代又一代的思考和敲打琢磨的事情了。人作为天地之所“生”,只是万物

中的一个自然成员,但人毕竟不同于万物。因为人有“仁义”之性、有“性命”之理,所以这就决定了人在天地万物之中,负有一种神圣的使命。

2.万物一体的思想:“万物一体”思想是宋明儒学的基本观点,它拓展了儒家“亲亲-仁民-爱物”的思想,把“一体之仁”的对于自然的敬畏、生命的尊重普及于天下万物,尽力做到天人合德的圣人境地。王阳明书曾说道:“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在这里,原始儒家的人际关系原理的“仁”被从爱人推及到万物与人的共生共存的生态伦理的层面上,拓展了儒家的伦理学范围,因而已经超出了大多数学者所认定的儒家是人类中心主义的看法、具备了今天生态伦理学的雏形。

3.“践仁知天”工夫论:儒家《大学》里讲“自天子以至于庶民,皆以为本”。身心修养本是儒家所有学说和思想的落实处,身心关系成为继“天人关系”之后又一儒家思想必须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如果说天人关系是比较抽象和宏观,那么身心关系则是更为具体和微观。在中国的文化中,自然是大宇宙,人是一小宇宙,天人有同质同构的一致性,身心一如的原则是儒家要求修身养性做君子,在做君子的过程中逐渐地超越自我中心,达到尽心知性以知天,存心养性以事天,乃至天人合一的圣人境地。而在西方以宗教文化背景为主的情形下,人与上帝“天”或者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根本不可能同质同构的,他们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尤其是在迪卡尔之

后,身心二元的鸿沟越发加深,人的理性成为上帝,人的身体则成为要被理性所宰制的对象,实际上人的身心关系在渐行渐远地进入自我分裂和自我绝对之中,自我身心的不和谐导致的必然使人的理性藐视一切物质性的、自然的存在。人理性的统治自然和人受制于自身的物质欲望,使人成为具有了上帝与魔鬼混同一起的矛盾面具,对自然的破坏就更是变本加厉。生态危机源于人类中心主义,而人类中心主义的根源更在于自我的私欲物欲的膨胀和自我身心修养的伦理道德的势微,而中国儒家的身心如一的修养功夫却有着无比丰富的智慧资源以帮助迷茫的现代人摆脱物欲的束缚,达到超越物欲泛滥的精神自由和解放,提升人自身的精神境界的目的。

三、用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培养大学生生态人格的途径

从心理学来说,人格是指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使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价值观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生态人格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内心有善待自然、善待生命的自觉意识,拥有认识到自我的存在与自然界存在是息息相关的价值观。在今天的大学生受教育和成才的过程中,由于知识灌输式的模式占主导地位,即以儒家所说的见闻之知为主,而忽略大学生的德性之知的培养,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待完善和全面提升。尤其是在全人类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刻,培养大学生的生态人格更显重要,必须采取以下的措施和途径加强大学生生态人格的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