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大作业

合集下载

最新计量经济学大作业(1)

最新计量经济学大作业(1)

2010-2011第二学期计量经济学大作业大作业名称:2008年12月我国税收多因素分析组长:学号:00 姓名:专业:财政学成员:学号:00 姓名:专业:财政学学号:00 姓名:专业:财政学选课班级:A01 任课教师:徐晔成绩:评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签名:批阅日期:计量经济大作业要求如下:目的要求:1.熟练掌握计量经济学的主要理论与方法;2.能够理论联系实际;3.能够运用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进行计算和分析;4.要求:word文档格式,内容四千字左右,并附数据。

内容:1.确立问题:选择一个经济预测问题或经济分析问题,根据一定的经济理论和实际经验分析所涉及的经济领域或经济系统中某一经济变量与其它一些(至少二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2.建立模型:初步建立其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利用软件求解回归方程;进行经济意义检验、统计与经济计量检验,解决可能出现的违反基本假设的问题,最后确定回归方程。

3.提供图表:给出说明该回归方程建立效果较好的必要的图表,如通过被解释变量的观察值曲线与拟合值曲线来比较其拟合效果。

4.实证分析:利用回归方程的结果进行一定的经济预测或经济分析。

江西财经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组2011/2/192008年12月我国税收多因素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分析税收收入与国民生产总值及进出口的关系,通过数据拟合模型,将几者之间的关系量化。

一、研究背景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定标准,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

是我们国财政收入的基本因素,也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税收收入的影响因素是来自于多方面的,如居民消费水平、城乡储蓄存款年末余额、财政支出总量以及国内生产总值等等。

近年来,我国的税收增长远远快于GDP的增长速度,通过对税收增长的两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中找出对我国的税收增长影响最大的影响因素。

计量经济学大作业

计量经济学大作业

计量经济学实验报告
姓名:沈娴婷学号:班级:金融班
影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因素分析
一、研究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不断地提高。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近几十年里也逐步提升,有了些许改变。

为了研究影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原因,和各种原因影响因素的程度关系,分析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预测未来的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需要建立计量经济模型。

二、对问题的经济理论分析,所涉及的经济变量
经济理论分析
)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零售物价的调整变动直接影响到城乡居民的生活支出和国家的财政收入,影响居民购买力和市场供需平衡,影响消费与积累的比例。

因此,计算零售价格指数,可以从一个侧面对上述经济活动进行观察和分析。

.)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发展经济学中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

) 城镇平均人均工资:平均工资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工资是有差别的,但具有正相关性。

平均人均工资增加,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增加。

反之亦然。

三、理论模型的建立
建立如下三元回归模型:
四相关变量的数据收集及来源说明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五数据的输入及运行过程
模型的运行:
1)散点图。

计量经济大学作业

计量经济大学作业

计量经济学大作业大作业名称:选课班级:任课教师:成绩:一、摘要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货币的流通,也会带来消费。

经济将货币流通量、货款额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接起来。

一个国家贷款额的多少和居民的消费价格指数往往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经济的发展,反映货币流通量的大小。

我们可以通过计量经济学的多元线性模型来反映货币流通量、货款额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然后对其进行拟合优度检验,F检验,显著性检验,异方差检验,相关性检验和多重共线性检验。

通过检验最终确定模型,使得建立的模型达到最优的结果。

通过分析我们得出,贷款额增加,会导致货币流通量的增加,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增加,也会导致货币流通量的增加。

关键字:币流通量货款额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多元线性模型二、引言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改变,而货币流通量的变化则是最直接、深刻的体现了这一点。

接下来我们将根据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货币流通量、货款额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此次试验中,我们运用了eviews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1、拟合优度检验——可决系数R2统计量回归平方和反应了总离差平方和中可由样本回归线解释的部分,它越大,残差平方和越小,表明样本回归线和样本观测值的拟合程度越高。

2、方程总体线性的显著性检验——F检验(1)方程总体线性的显著性检验,旨在对模型中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在总体上是否显著成立作出的判断。

(2)给定显著性水平α,查表得到临界值Fα(k,n-k-1),根据样本求出F统计量的书之后,可通过比较来判断是拒绝还是接受原假设,以判定原方程总体上的线性关系是否显著成立。

3、变量的显著性检验——t检验4、异方差的检验——怀特检验5、多重共线性的检验——逐步回归法以y为解释变量,逐个引入解释变量,构成回归模型,进行模型估计。

三、实证分析1、确定变量“货币流通量”为被解释变量,而“货币贷款额”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解释变量。

计量经济学大作业

计量经济学大作业

计量经济学大作业――税收影响因素的研究学号:姓名:专业:税收影响因素的研究摘要本文研究的是税收影响因素模型,通过对1991-2010年税收规模资料的分析,以了解税收的结构、规模及演变的新特点,并探讨影响税收的各因素,运用Eviews软件对1991—2010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并通过我国实际经济发展状况和政策导向运用此关系对以后情况进行预测。

关键词:税收财政支出 OLS1 问题的提出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在新的经济背景下,基于知识和信息的产业发展迅速,全球一体化日渐深入,中国已是WTO的一员。

新形势的经济发展是经济稳定和协调增长的结果,由于税收具有敛财与调控的重要功能,因而他在现实的经济发展中至始至终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研究影响我国税收收入的主要原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涨,对税收影响最大的当属财政支出。

另外各种消费价格指数也是重要影响因素,而前人有对国内生产总值是否具有影响进行过实证分析。

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税制结构的生产力要素,两者之间的相关程度较高。

这种相关性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规定着税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比例,决定着税制结构的选择。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通常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高低来衡量。

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同的国家里,税收规模即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不一样的。

以世界银行公布的1980年的调查材料为例,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60美元的低收入国家里,国内生产总值税收率为13.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000美元的中等收入国家,这一比率为23.3%;而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万美元的高收入国家,这一比例是28.1%。

显然,一国国内生产总值税收率愈高,税负承受能力愈强,因而也为税制结构的调整提供了物质基础。

本文站在前人的基础上,引用计量的方法,将三者综合起来对税收进行探讨,作者认为,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国内生产总值有了很大的增长,因而本文将国内生产总值引入该项目的实证研究分析。

计量经济大作业

计量经济大作业

计量经济学大作业江西财经大学2012~2013第1学期课程论文考试评分表注:教师提供选题者,选题项不予评分任课教师:徐晔我国税收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学号:0102141 姓名:林梦茹专业:10国民经济管理学号:0102118 姓名:林志良专业:10国民经济管理学号:×××姓名:×××专业:×××摘要: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重要工具,也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通过对影响税收增长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解释这些因素和税收收入之间存在的关系以及其对税收收入的影响程度的大小;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促进我国税收收入的增长以及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税收收入;影响因素;税制改革一、经济背景税收来源于经济,又作用于经济。

作为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税收不仅能为政府筹集必要的资金,而且还可以改变和调整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

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越来越显著,因此,对税收收入的经济性影响因素加以分析,有助于我们对税收结构进行优化,从而使税收对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映经济。

经济规模决定税源规模,经济结构决定税收结构,经济增长速度影响和制约税收增长速度,反过来税收对经济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乘数效应。

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要使税收符合其发展的要求,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税收结构,即政府筹集的税收收入必须能够尽量满足其实现社会职能的需要。

对税收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加以分析,从结构上对税收收入的影响作出一个很好的了解,有助于我们运用政策工具对税收结构进行优化,从而使税收对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1978-2008年的31年间,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2亿元增长到314045亿元,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财政收支状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央和地方的税收收入1978年为519.28亿元,到2008年已增长到54223.79亿元,31年间平均每年增长16.76%。

计量经济学 结课论文 大作业

计量经济学 结课论文  大作业

题目:1960——1999年美国城镇工资与生产率和失业率关系的实证分析美国的失业率在1994年年底跌倒6%以下,当时有很多经济学家预测美国的通货膨胀势必要升高,因为经济学界大多数认为美国的自然失业率大约为6%。

此后,美国的失业率一路下降,在2000年4月下降至3.9%,创下了1960年以来在地记录,可是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不仅未升高,反而一再下跌,并在1998年年初创下了1960年以来的最低记录。

对影响美国1960年以来失业率因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当时的美国的经济状况,通过对其研究掌握一定的经济知识,对于我们以后的发展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1 模型的设定和解释变量的说明1.1 模型的设定影响失业率的因素很多,本文将根据已有的经济理论结合美国的实际情况,选取生产率(Productivity, P)、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 UR)两个影响因素来建立一个关于美国城镇工资(Wage, W)、的多元回归模型,即W=f(P,UR)。

得到模型之后,观察复判定系数R2、F值、p值和D-W值,初步对模型的可用性进行判断,然后查看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检测模型多重共线性的严重性,用怀特(White)异方差检验方法检验模型是否存在异方差的问题,再在观察D-W值的前提下,用LM检验法检验模型是否存在自相关的问题。

最后,根据以上检验得到的结果对模型进行修正,消除或减弱在初次建模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最终的模型。

1.2 解释变量的说明(1)生产率(Productivity, P)效率工资理论所需要探究的是工资率水平跟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这是主流宏观理论为了解释工资刚性而提出的理论。

效率工资理论是一种有关失业的劳动理论,其核心概念是员工的生产力与其所获得的报酬(主要是指薪资报酬但亦能轻易地推广到非金钱报酬)呈正向关系,是为了解释非自愿性失业(involuntary unemployment)现象所发展出来的相关模型的通称。

计量经济学之时间序列分析大作业

计量经济学之时间序列分析大作业

2011 —2012 第一学期计量经济学课程大作业课题名称:1978-2008 年关税总额时间序列分析指导老师: _________________ 梁娟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0092090姓名:郭威班级:09金融学3班目录1背景 (3)2时间序列数据收集 (4)3时间序列数据平稳性检验 (5)3.1数据导入 (5)3.2图示法检验 (6)3.3 ADF法进行单位根检验 (9)4单整性检验 (10)5建立模型 (12)6时间序列模型的检验 (16)参考文献 (17)區)4西財辭丈摩A善旦1冃景关税是指国家授权海关对出入关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一种税。

关税在各国一般属于国家最高行政单位指定税率的高级税种,对于对外贸易发达的国家而言,关税往往是国家税收乃至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

古今中外,无论什么样的国家,为了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都必然以税收作为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主要手段。

关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筹集财政资金是海关的基本职能。

关税海关在进出口环节征收,比其他税收更为方便、直接。

关税在财政支出中占据重要地位,每一位公民都受惠于此,比如国家将征收的关税用于教育、医疗、国防、科研、国家重点工程以及公务员涨工资等诸多方面。

关税的再分配作用,一方面通过征收关税将进出口商品中的一部分价值收归国有,在通过财政支出重新分配给国家各部门、单位和个人;另一方面,通过关税的征收与减免,人为地调节不同产业、不同企业的利益分配,影响其生产和经营活动,从而调节生产要素的流向、生产结构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

关税的再分配职能,使其具有了调节经济和保护本国幼稚工业的作用,关税调节经济的作用就是通常所说的经济杠杆作用和宏观调控作用。

比如,可以利用关税措施调节某种商品市场供求状况,保持该商品市场供求的平衡;还可以调节进出口商品的结构;调节分配和消费等作用。

关税的保护作用就是通过征收关税,提高进口商品的销售价格,从而削弱其在进口国市场与本国产品的竞争能力,达到保护本国幼稚工业的目的。

计量经济学大作业

计量经济学大作业

计量经济学大作业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将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相结合的学科,在当今社会经济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统计方法,对经济现象进行定量分析和预测,为政策制定、企业决策等提供科学依据。

在本次大作业中,我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展示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和分析过程。

假设我们要研究某地区的居民消费水平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

通过问卷调查、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等渠道,我们获取了该地区一定数量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支出数据。

接下来,我们对数据进行初步的处理和分析。

观察数据的分布情况,检查是否存在异常值或缺失值。

对于异常值,需要判断其是由于数据录入错误还是真实的特殊情况。

如果是录入错误,进行修正;如果是特殊情况,则需要在后续的分析中加以考虑。

对于缺失值,可以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填补,如均值填补、回归填补等。

在确定数据质量良好后,我们建立计量经济模型。

根据经济理论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假设居民消费水平(Y)与收入水平(X)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模型可以表示为:Y =β0 +β1X +ε ,其中β0 是截距项,β1 是斜率,表示收入对消费的边际影响,ε 是随机误差项。

为了估计模型中的参数β0 和β1 ,我们使用最小二乘法(OLS)。

最小二乘法的基本思想是使得观测值与模型预测值之间的误差平方和最小。

通过计算,我们得到了参数的估计值。

然后,我们对模型进行检验。

首先是经济意义检验,即参数估计值的符号和大小是否符合经济理论和实际情况。

例如,在我们的模型中,β1 应该为正,因为通常情况下收入增加会导致消费增加。

其次是统计检验,包括拟合优度检验(R²)、变量的显著性检验(t 检验)和方程的显著性检验(F 检验)。

R²衡量了模型对数据的拟合程度,其值越接近 1 表示拟合越好。

t 检验用于判断每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是否显著,F 检验用于判断整个方程是否显著。

假设我们得到的估计结果为:Y = 1000 + 08X ,R²= 08 ,t 检验和 F 检验均显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量经济学大作业――税收影响因素的研究学号:姓名:专业:税收影响因素的研究摘要本文研究的是税收影响因素模型,通过对1991-2010年税收规模资料的分析,以了解税收的结构、规模及演变的新特点,并探讨影响税收的各因素,运用Eviews软件对1991—2010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并通过我国实际经济发展状况和政策导向运用此关系对以后情况进行预测。

关键词:税收财政支出 OLS1 问题的提出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在新的经济背景下,基于知识和信息的产业发展迅速,全球一体化日渐深入,中国已是WTO的一员。

新形势的经济发展是经济稳定和协调增长的结果,由于税收具有敛财与调控的重要功能,因而他在现实的经济发展中至始至终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研究影响我国税收收入的主要原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涨,对税收影响最大的当属财政支出。

另外各种消费价格指数也是重要影响因素,而前人有对国内生产总值是否具有影响进行过实证分析。

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税制结构的生产力要素,两者之间的相关程度较高。

这种相关性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规定着税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比例,决定着税制结构的选择。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通常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高低来衡量。

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同的国家里,税收规模即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不一样的。

以世界银行公布的1980年的调查材料为例,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60美元的低收入国家里,国内生产总值税收率为13.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000美元的中等收入国家,这一比率为23.3%;而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万美元的高收入国家,这一比例是28.1%。

显然,一国国内生产总值税收率愈高,税负承受能力愈强,因而也为税制结构的调整提供了物质基础。

本文站在前人的基础上,引用计量的方法,将三者综合起来对税收进行探讨,作者认为,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国内生产总值有了很大的增长,因而本文将国内生产总值引入该项目的实证研究分析。

2 理论综述1991年以来,我国税收收入一直保持了稳定较快增长的态势,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税收收入(不包括关税和农业税收,未扣除出口退税,下同)出现了规模迅速扩大,收入高位增长的好势头。

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税收收入分别达到20466亿元、25723亿元、30867亿元和37636亿元。

税收增收额2003年超过3000亿元,2004年和2005年连续超过5000亿元,2006年超过6000亿元。

2007年全国税收收入累计完成49449亿元,比上年增收11813亿元,增长31.4%;共办理出口退税5273亿元,比上年增加988亿元,增长23.1%.连年来,税收收入保持稳定较快增长,是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和企业效益大幅提高的反映。

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对税收工作的支持,全国税务系统推进依法治税、加强税收征管保证了收入增长。

广大纳税人为国家税收收入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税收收入总量和增量逐年增加的同时,税收收入质量也不断提高,表现在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宏观税负水平不断提升、税收弹性系数日趋合理。

从近几年税收收入增长变化情况看,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1.从税制结构上看,收入格局明显改善。

2.从税收收入分配体制上看,中央级税收收入和地方级税收收入均实现快速增长,中央级税收收入占较大比重。

3.从区域结构上看,东、中、西部税收收入全面增长。

4.从所有制结构上看,非国有、集体企业税收贡献比重逐年提高。

5.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日益显现,使税收收入的产业构成发生了一定变化。

3模型设定研究税收的影响因素,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因素的分析首先,高速增长的国内生产总值。

主要表现在净出口,企业投资的比重迅速扩大;居民消费和政府购买也在不断增长。

10多年来我国税制结构虽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宏观税负确实在快速增长。

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995年的10.35%增长到2004年的18.84%,10年内增长了8.49个百分点。

其次,高速增长的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总量与税收成正相关,弹性为正数。

表明随着财政支出总量的增加,税收收入也增加。

因此目前应逐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坚持经常性收支基本平衡原则,从严格控制经常性预算中的一般性支出,适当压缩对企业的直接补偿和事业费支出,增加对下岗职工基本呢生活和再就业补助,在收入一定的前提下,保证重点支出的资金需要。

同时,由于国债的投入在财政支出中占很大比重,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国债资金的管理,只有这样,税收收入才能稳步增长。

最后,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增长。

自2003年1月开始,我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一路缓慢增长,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固定资产投资率较高,食品价格大幅上涨,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带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提高在一定意义上折射出居民收入的增加。

根据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税方法——累进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可以得出,收入的增加与税收的增加成正相关,及收入越高,居民纳税越多,反之越少。

(2)数据的选择由于本篇考察的目的是研究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支出与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增长对税收的影响效应。

考虑到截面数据不能很好地反应近些年消费增长的变化以及结构消费的转型情况,本项目采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来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的。

考虑到时间采集的困难,本项目选择的数据为1991年到201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数据。

4数据的搜集由于数据采集的困难,本文搜集了1991年到2010年的数据如下表税收Y 国内生产总值X1财政支出X2商品零售价格指数X31991 2990.17 21781.5 3386.62 102.9 1992 3296.91 26923.5 3742.20 105.4 1993 4255.30 35333.9 4642.30 113.2 1994 5126.88 48197.9 5792.62 121.7 1995 6038.04 60793.7 6823.72 114.8 1996 6909.82 71176.6 7937.55 106.1 1997 8234.04 78973.0 9233.56 100.8 1998 9262.80 84402.3 10798.18 97.4 1999 10682.58 89677.1 13187.67 97.0 2000 12581.51 99214.6 15886.50 98.5 2001 15301.38 109655.2 18902.58 99.2 2002 17636.45 120332.7 22053.15 98.7 2003 20017.31 135822.8 24649.95 99.9 2004 24165.68 159878.3 28486.89 102.8 2005 28778.54 183217.4 33930.28 100.8 2006 34804.35 211923.5 40422.73 101.0 2007 45621.97 257305.6 49781.35 103.8 2008 54223.79 300670.0 62592.66 105.9 2009 65507.52 378795.4 76889.21 106.4 2010 70643.322 439930.5 84459.15 107.3(资料来源: 1991年-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5模型的估计与调整1.多重共线性税收对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支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回归Y = C + C1X1 + C2X2 + C3X3 + C4X4 +UEviews 的最小二乘计算结果见下图。

Y = -3187.800-0.0165X1 + 0.9338X2 + 33.1333X3R2=0.9981 DW=1.1798 F=2833.917由F=2833.917>F0.05(3,16)=3.24得出拒绝零假设,认为税收与解释变量间存在显著关系。

由图表看出,可决系数非常高,而X1,X3的t值不显著,可以推测出现该模型出现了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对所有变量进行相关性检测,得到下图:证明的确出现了严重的相关性。

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来解决多重共线性的问题。

先对变量逐个进行回归,可得X2的可决系数最大,从而得到最优简单回归方程Y=f(X2).于是,在保留财政支出X2变量的情况下,依次加入其他变量模型β(常数)β(X1)β(X2)β(X3)R2Y=f(X2)-80.7571(-0.2487)0.8550(93.6660)0.997953Y=f(X1,X2)318.2568(0.5256)-0.0186(-0.7842)0.9431(8.3723)0.998024Y=f(X2,X3) -3789.155 0.8555 35.4899 0.998065(-1.0140)(93.5912)(0.9961)Y=f(X1,X2,X3) -3187.800(-0.8186)-0.0165(-0.6914)0.9339(8.2153)33.1333( 0.9116)0.998122结果分析:1)在最优简单回归方程Y=f(X2)中引入变量X1,是R2由0.997953提高到0.998024,β(X1)负号β(X2)正号是不合理的,进行t检验β(X1)不显著,可能是“多余变量”,暂时删除。

2)模型中引入X2,R2由0.997953提高到0.998065,β(X2)正号β(X3)正号是合理的,进行t检验β(X3)较显著。

从经济理论分析,X3应该是重要因素,且X2与X3不大相关,因此可能是“有力变量”,暂时给予保留得到如下结论:回归模型以Y=f(X2,X3)为最优模型Y=-3789.155+0.8555X2+35.4899X3 (1)(-1.0140) (93.5912) (0.9961)R2=0.998065 F=4385.271 DW=1.102595说明税收受财政支出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影响。

2.异方差1)White检验A.建立回归模型:LS Y C X2 X3,回归结果如下图所示:B.在方程窗口上点击“View\Residual\Test\White Heteroskedastcity”,检验结果如图所示:(因为有交叉项,所以有5个变量)得出n*R^2=4.0564,查自由在a=0.05下,查x^2卡方分布表,得出x(5)=11.0705> n*R^2 ,不能拒绝原假设,说明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3.自相关1)DW检验法由回归模型(1)可知 DW=1.102595.对样本量为20,两个解释变量的模型,5%显著水平,查DW统计表课知,DL=1.20,DU=1.41 .0<DW<DL可以看出该模型存在正自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