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教案3.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精选6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精选6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精选6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2.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表达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通过实验,体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以及得出结论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体会到合作与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与检验。

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和石灰水反应的原理。

教学工具仪器:试管、烧杯、集气瓶、导管、塑料瓶、两瓶分别装有稀醋酸和水的喷雾瓶、白铁皮架(有两个阶梯)等药品:石灰石、盐酸、澄清的石灰水、一瓶雪碧、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展示一套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请两位学生互相配合,在3min内制好三瓶二氧化碳。

引导学生适时地评价他们的操作。

师:下面我们就用刚制好的二氧化碳做一组实验,通过实验你能得到哪些结论?师:请一位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1.展示一瓶二氧化碳,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

2.向一盛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内加入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3.向盛有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缓缓倾倒二氧化碳。

师:从以上3个实验,我们发现了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二、推进新课二氧化碳的性质师:1.物理性质(1)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的大(同温同压下)。

(3)能溶于水。

师:二氧化碳也有三态变化,在加压、降温的条件下可以变成液体,继续加压、降温,就可以变成固体。

现在我们一起观看固体二氧化碳。

师:用二氧化碳灭火器制二氧化碳固体。

请几位同学小心将固体收集到饮料瓶中,观察它的状态及变化。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教材分析本课题是在初中学生学习二氧化碳之后,继续学习碳的第二种氧化物,此节内容起着承接和对比的作用,它是对碳和碳的氧化物学习的继续,同时又通过比较,认识到一氧化碳虽与二氧化碳组成元素相同,但化学性质差异大。

所以说,本课题在理论上是对化学概念的完全提升(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性质不同的原因就是因为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

本课中,一氧化碳毒性的相关知识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而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与生产生活联系最紧密。

由于一氧化碳有剧毒,对探究实验的开展是一个严重阻碍,所以本课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并联系实际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创新思维。

一氧化碳的可燃性、还原性、毒性与生活密切相关,它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发生在厨房的煤炉当中;同时一氧化碳的毒性与环保紧密相联也体现现代化学的理念。

二、学情分析1. 学生已对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有所掌握,为学习一氧化碳奠定了基础。

2. 由于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化学充满兴趣, 但实验的动手、分析思维能力较弱,所以我采用以“图片展示,教师引导,学生合作”的实验探究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两课时:课时1 二氧化碳课时2 一氧化碳课时2 一氧化碳一、教学目标1.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让学生体会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2. 掌握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一氧化碳可燃性、一氧化碳还原性等反应;3. 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毒性及对环境的污染,并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CO 的可燃性、毒性、还原性。

教学难点:CO 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注意事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2、了解CO2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关注温室效应。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温室效应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自觉行动倡导“低碳”生活。

2、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使其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用途。

教学难点探究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解法、多媒体辅助法、比较归纳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言]我们知道CO2只占空气总体积的0.03%,试想一下,假如把这0.03%的CO2从空气中除去的话,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还能进行下去吗?让我们听听二氧化碳的自述吧! 新课进行[媒体播放]播出干冰的形成和升华视频。

引导学生总结干冰的用途学生思考干冰的用途板书:人工降雨、作制冷剂[媒体播放]有关C02用途的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分析、总结C02用途。

[归纳]CO2的用途:1、用于灭火——①不可燃和不助燃②密度比空气大2、气体肥料——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3、干冰作制冷剂、用于人工降雨—一易发生升华现象。

4、化工产品的原料[媒体播放]有关C02对生活的影响的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分析、总结C02对生活的影响。

[归纳]CO2对生活的影响:2、久未开启的菜窖等地方进入前应该加强通风。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20页温室效应的有关问题。

学生认真阅读,相互讨论,总结答案。

[归纳]1、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温室的玻璃或塑料薄膜一样,既能让太阳光透过,又能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向外散失,起到了对地球保温的作用。

2、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有:CO2、O3、甲烷、氟氯化烷。

3、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基本维持在0.03%不变。

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人、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含碳燃料的燃烧。

②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海水的溶解。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课时)教学设计
3.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观察和发现,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难点问题。
-教师扮演引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进行批判性思考。
4.联系实际,提升素养: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学习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实际议题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素养。
-通过研究性学习、辩论会等形式,让学生探讨二氧化碳减排措施和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策略。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实例;
-如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保护环境;
-一氧化碳中毒的原理及预防措施。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互相讨论,总结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用途、危害及应对策略。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实验方案需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所需材料等,并在下节课上进行汇报和展示。
4.拓展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关于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的科普书籍或文章,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阅读后,学生需撰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教师强调实验操作的安全规范,教育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相互配合、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气体的基本性质和实验操作有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学习将面临以下挑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认识到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树立环保意识。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责任感。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2课时优秀教学设计附学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2课时优秀教学设计附学案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再设计本课题第一次教学时,没有把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放在首位,很多实验都是教师演示,学生只被动接受。

教学思想没跨出老传统的框子,把知识的传授与掌握放在了首位,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手段单一,没有使用多媒体。

结果学生只学了死知识,遇到变形问题就解决了。

本课题教学再设计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1、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本课题的教学设计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创设多个学习情境,分组实验,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在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时,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大胆猜想,设计多种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科学品质。

2、实验设计巧妙,选材贴近生活本教学设计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大胆改进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如二氧化碳的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利用司空见惯的雪碧和可乐作为探究素材,学生真切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一氧化碳教学中补充“鸡血”实验,使学生真正理解煤气中毒的原因,清晰地感受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知道了化学知识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传统的“一支笔、一本书、一张嘴”教学手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而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

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中,借用课件演示石蕊变色规律,既风趣直观,又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又如一氧化碳还原性教学中,我补充动画模拟实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这样灵活地处理教材,变枯燥为乐趣,变结论性知识为探究性学习。

“因为快乐,所以学习”。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三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三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三篇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是两种不同的气体,他们的共同点是常温下都是气体,都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

篇一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让学生知道二氧化碳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并且可与水、石灰水反应等化学性质。

3、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对我们生活与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思想。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通过实验、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概括总结能力。

2、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理解并掌握研究实际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二氧化碳性质探究,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学科在世界的神奇奥妙,增强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的热情和自豪感。

2、通过课件的演示和实验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学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介绍的是二氧化碳的性质。

它是在学习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基础上,利用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去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同时根据总结出的二氧化碳的性质去推断二氧化碳的用途,以及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所学知识为生活服务。

学习者分析:学生在第一单元里学习了空气,对二氧化碳虽有了解,但二氧化碳具体有哪些性质、以及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并不清楚。

二氧化碳是我们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物质,看不见又摸不着的。

学生对二氧化碳肯定感兴趣。

所以我们要抓住学生渴求对二氧化碳要进行全面了解的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使用幻灯片,教师并加以引导,通过探究使学生获得知识。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解决的措施:利用课件和实验探究,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合作来解决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

解决措施:通过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师生的互动讨论来解决。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我们知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少,仅占空气体积分数的0._%,但是二氧化碳对人类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创新教案】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创新教案】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一氧化碳的性质一、核心素养通过对一氧化碳性质和用途的探究,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经过前面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对学习化学知识充满兴趣,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强烈的探索欲望,也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通过本次期中考试数据分析,本班化学均分位居全区前列,但仍有提升空间,然而在物质间的转化上存在较多问题,第20题推断题的得分率仅有50%,与初期目标80%差距甚远。

本节课在学生了解二氧化碳性质、用途及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对比的方式,学习一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及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物质间的系统转化、前后知识比较的学习水平,提升学生归纳、比较、分析、概括能力。

三、教学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让学生体会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

2.通过演示一氧化碳气体燃烧、还原氧化铜实验,使学生体验探究、体验成功,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形成规范的实验操作是保证安全和实验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的意识。

3.通过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表述能力。

4.通过一氧化碳使人中毒原理的介绍,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CO的可燃性、毒性、还原性。

教学难点:CO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注意事项。

五、课前准备六、教学过程1.导入:结构决定性质(1)演示实验:①二氧化碳与空气密度比较;②二氧化碳溶于水学生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2)展示装有一氧化碳的储气瓶学生尝试描述一氧化碳的部分性质(3)组织讨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都是碳的氧化物,为什么其性质上存在差异?引导学生分别从元素组成、分子构成和碳元素化合价三个方面总结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异同。

2.新知学习:CO的化学性质(1)CO的可燃性演示实验:用酒精灯点燃CO,并在火焰上方面分别罩上干燥的烧杯和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观察现象。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1)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了解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并利用其还原性还原氧化铁。

(3)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的原因及预防方法2:过程与方法(1)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归纳。

(2)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化保护环境、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一氧化碳的可燃性2 一氧化碳的还原性3 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措施。

三、教学难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分子比1个CO分子多1 [引言]碳的氧化物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两种。

1个CO2个氧原子,这就使得它们的性质有很大的不同。

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氧化碳的性质。

[活动与探究](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分析)观察贮气瓶内一氧化碳的颜色和状态,然后在贮气瓶的导管口点火,观察火焰的颜色;把一个内壁附着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观察现象并分析。

[交流]一氧化碳是无色的气体,一氧化碳可以燃烧,火焰呈蓝色;烧杯内壁变浑浊,说明一氧化碳点燃时生成二氧化碳。

[讲解并板书]二、一氧化碳1.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蓝色。

2CO+O22CO2[介绍]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就是一氧化碳在燃烧。

[教师]有人用煤火取暖容易发生煤气中毒,你知道中毒的原理吗?[演示实验]在试管中加入新鲜鸡血(加入抗凝血剂),然后通入一氧化碳气体,观察血液颜色的变化。

[学生描述]通入一氧化碳后,血液由深红色变成鲜红色。

[教师]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所以会出现上述现象,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板书]3.一氧化碳有剧毒[讨论]1.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生煤气中毒?2.有人用煤火取暖,又担心煤气中毒,临睡前在煤炉上和地上放两大盆冷水,这样做能预防煤气中毒吗?3.用煤火取暖时,怎样预防煤气中毒?4.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含有一氧化碳)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发生煤气泄漏应当怎么办?[总结]1.如果煤气泄漏,室内通风不良,或生煤炉火的房间不装烟囱,都有可能导致煤气中毒。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课时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课时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本第六单元课题3中的课后练习题,重点是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应用与防护等方面的题目。
-选择题:检测学生对一氧化碳基本概念的理解。
-填空题:考查学生对一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掌握。
-简答题:培养学生运用一氧化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氧化碳的危害及防护措施。
-个人对于一氧化碳安全意识的认识和体会。
4.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一氧化碳的制备与性质,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5.收集与一氧化碳相关的新闻、案例等资料,下节课分享,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2.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道家庭实验题目,要求学生在家中利用简单材料进行实验,观察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例:用蜡烛、火柴、小烧杯等材料,观察一氧化碳的燃烧现象,并分析其可燃性。
3.撰写一篇关于一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与防护的小论文,要求不少于500字。内容包括:
-一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a.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b.如何防范一氧化碳中毒?
c.举例说明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在化学性质上的区别。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进行讲解。
(四)课堂练习
1.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一氧化碳化学性质的理解。
2.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涵盖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应用与防护等方面。
(二)讲授新知
1.介绍一氧化碳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化学式、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详细讲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还原性、毒性等化学性质,并通过实验现象进行验证。

九年级化学上册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课时)教案2 (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课时)教案2 (新人教版)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一氧化碳毒性的原理,知道使用一氧化碳的注意事项;(2)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知道一氧化碳泄漏后的应急措施;(3)了解一氧化碳的还原性,以及还原铜的装置及操作顺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有关性质的比较,了解收集一氧化碳时,收集装置的异同,确立收集有毒害气体的方法;(2)通过参照氢气的可燃性,推及点燃一氧化碳的操作要求,确立可燃气体的使用方法;(3)在观察一氧化碳气体点燃、还原氧化铜过程中,体验、反思实验步骤,初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树立全面考虑问题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减小对化学实验的畏惧感,增强对有害气体的使用认识,激发学习化学的勇气;(2)培养大胆、细致、实践的科学精神。

(3)让学生体验化学的魅力,从而热爱化学、钻研化学。

【重点】采用活动与探究方式研究一氧化碳的毒性、燃烧实验、还原氧化铜实验【难点】实验中装置的组装、步骤先后的分析【教学方法】情景引入、实验探究、小组交流合作、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具体实施:将装有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放在水中,水逐渐进入试管;将一支装有一氧化碳的试管倒放在水中,在水中打开塞子教师提问:与二氧化碳比较,后一种气体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通过对比得出一氧化碳观察、思考学生们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是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导致试管中气压减小,水槽中的水进入试管,而后一种气体难溶于水大部分学生看到试管口有塞子,猜到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性,不能敞放,只有有少部分同学说是空气或氮气,依据是它们不溶于水。

让学生对瓶中无色无气味气体是什么气体感到好奇也为探究一氧化碳的水溶性作好铺垫,同时培养学生注意细节联系生活教师过渡:大家对煤气有什么印象?提醒学生:煤气中毒是因为其中的一氧化碳有毒,它最可怕之处是什么呢?煤炉中的煤在高温和空气充足情况下是如何产生一氧化碳的?提问:如果一氧化碳泄漏,高处容易中毒还是低处?如何判断?师生小结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请大家讨论一氧化碳的收集方法学生在生活中对煤气有些耳闻,并且在碳单质一节已经知道煤炭不充分燃烧时就有一氧化碳产生。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 2022年(公开课)人教版精品教案 (2)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 2022年(公开课)人教版精品教案 (2)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两课时〕沉着说课本课题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

在介绍二氧化碳时,首先让学生利用课题2中讨论确定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并利用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去探究它的性质,最后让学生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总结其用途。

教材还介绍了温室效应的危害及处理方法。

关于一氧化碳的教学,教材主要通过一些演示实验,让学生归纳它的可燃性、毒性和复原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3)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2.过程与方法(1)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归纳。

(2)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化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1.二氧化碳的性质。

2.一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难点1.CO2与水的反响。

2.CO2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响。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总结、联系实际。

教具准备教师用具:(1)投影仪、充有一氧化碳的贮气瓶、导管、烧杯、试管、铁架台、玻璃管、酒精灯、单双孔塞;(2)澄清石灰水、新鲜鸡血、抗凝血剂、CuO、干冰。

学生用具:(1)大试管、带导管的单孔塞、集气瓶、烧杯、酒精灯、白铁皮架(有两个阶梯)、软塑料瓶;(2)石灰石、稀盐酸、木条、蜡烛、石蕊溶液、花、稀醋酸。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CO2的性质和用途。

第二课时:CO的性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言]CO2在自然界中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有必要探究CO2的性质。

[学生活动]制取CO2并收集到三个集气瓶、一个软塑料瓶中。

[活动与探究]1.点燃两支短蜡烛,分别放在白铁皮架的两个台阶上,把白铁皮架放在烧杯里,将一个集气瓶中的CO2缓慢地沿烧杯内壁倒入烧杯中(注意:集气瓶上的玻璃片不要拿掉,只需露出瓶口的1/3),观察现象并分析。

2.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参加约1/2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塞,振荡,观察现象并分析。

根据上述观察分析填写下表:[学生活动][讨论交流]1.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时,下面蜡烛先熄灭,上面蜡烛后熄灭。

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第二课时) 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第二课时) 人教版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两课时)第二课时[引言]碳的氧化物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两种。

1个CO2分子比1个CO分子多1个氧原子,这就使得它们的性质有很大的不同。

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氧化碳的性质。

[活动与探究](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分析)观察贮气瓶内一氧化碳的颜色和状态,然后在贮气瓶的导管口点火,观察火焰的颜色;把一个内壁附着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观察现象并分析。

现象分析[交流]一氧化碳是无色的气体,一氧化碳可以燃烧,火焰呈蓝色;烧杯内壁变浑浊,说明一氧化碳点燃时生成二氧化碳。

[讲解并板书]二、一氧化碳1.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蓝色。

2CO+O22CO2[介绍]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就是一氧化碳在燃烧。

[教师]有人用煤火取暖容易发生煤气中毒,你知道中毒的原理吗?[演示实验]在试管中加入新鲜鸡血(加入抗凝血剂),然后通入一氧化碳气体,观察血液颜色的变化。

[学生描述]通入一氧化碳后,血液由深红色变成鲜红色。

[教师]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所以会出现上述现象,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板书]3.一氧化碳有剧毒[讨论]1.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生煤气中毒?2.有人用煤火取暖,又担心煤气中毒,临睡前在煤炉上和地上放两大盆冷水,这样做能预防煤气中毒吗?3.用煤火取暖时,怎样预防煤气中毒?4.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含有一氧化碳)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发生煤气泄漏应当怎么办?[总结]1.如果煤气泄漏,室内通风不良,或生煤炉火的房间不装烟囱,都有可能导致煤气中毒。

2.水不能预防煤气中毒,因为CO难溶于水。

3.首先室里应装烟囱,其次应注意睡觉时头不要靠墙边,因为CO的密度略小于空气,它会沿着墙壁慢慢地向上飘。

4.因为一氧化碳无色无味,煤气泄露不易被察觉,所以煤气厂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6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 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6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 教案设计
教师:归纳、补充学生回答的问题并板书
1、一氧化碳可以做燃料。
2、一氧化碳可以冶炼金属。
四、一氧化碳氧化碳对生活环境的影响
1、污染气体(NO,NO2,CO,SO2)
2、预防CO中毒。
五、经典习题讲解
六、作业布置
添加修改
板书
设计
板书:6-3-1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一、知识复习:
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物质
2、二氧化碳可以用来人工降雨。
3、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可以用来冷藏保鲜。
4、二氧化碳是化工产品和光合作用的原料。
五、二氧化碳对生活环境的影响
1、温室效应
2、倡导低碳生活的方法(少开车,多步行)
六、经典习题讲解
七、作业布置
教学
反思
1、学生掌握CO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学生了解CO的用途以及对生活中的危害。
策略方法
通过教师引导,演示实验、学生相互讨论,自学课本掌握本节课知识。
教学
准备
PPT、实验器材




1、教师复习回顾:
过渡:大家表现的非常好,我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学会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那么一氧化碳又有那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我们生活中又有那些用途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一起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颜色
状态
气味
密度
溶解性
CO2
无色
气态
无味
比空气大
能溶于水
三、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CO2+H2O===H2CO3(H2CO3===CO2+H2O)
2、二氧化碳能与碱反应
CO2+Ca(OH)2=====CaCO3+H2O

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教案--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教案--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教案–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一、教学目标1.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结构特点;2.掌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制备和性质;3.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生活和工业上的应用;4.能够辨别和应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相关危害。

二、教学重点1.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结构特点;2.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制备和性质。

三、教学难点1.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生活和工业上的应用;2.应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相关危害。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owerPoint演示文稿;–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实验指导书;–学生练习册;–学生实验报告模板。

2.学生准备:–化学课本;–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教学导入(5分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基本性质;•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制备和性质。

2. 二氧化碳的制备与性质(25分钟)2.1 二氧化碳的制备方法•通过碳酸氢钠和酸反应制备;•通过金属碳酸盐和酸反应制备。

2.2 二氧化碳的性质•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无毒;–密度高于空气;–固态二氧化碳称为干冰。

•化学性质:–非可燃性;–不能支持燃烧,但是能起到窒息作用;–溶于水生成碳酸溶液。

3. 一氧化碳的制备与性质(25分钟)3.1 一氧化碳的制备方法•通过不完全燃烧有机物制备。

3.2 一氧化碳的性质•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对人体有毒,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影响人体的呼吸和运输氧气的功能。

4.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应用(15分钟)4.1 二氧化碳的应用•制作汽水饮料;•用作灭火器中的灭火剂;•用于保鲜食品。

4.2 一氧化碳的应用•用作工业原料制取一氧化碳化合物。

5.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相关危害及应对措施(15分钟)5.1 二氧化碳的危害•高浓度二氧化碳会导致窒息;•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导致温室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一氧化碳毒性的原理,知道使用一氧化碳的注意事项;(2)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知道一氧化碳泄漏后的应急措施;(3)了解一氧化碳的还原性,以及还原铜的装置及操作顺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有关性质的比较,了解收集一氧化碳时,收集装置的异同,确立收集有毒害气体的方法;(2)通过参照氢气的可燃性,推及点燃一氧化碳的操作要求,确立可燃气体的使用方法;(3)在观察一氧化碳气体点燃、还原氧化铜过程中,体验、反思实验步骤,初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树立全面考虑问题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减小对化学实验的畏惧感,增强对有害气体的使用认识,激发学习化学的勇气;(2)培养大胆、细致、实践的科学精神。

(3)让学生体验化学的魅力,从而热爱化学、钻研化学。

【重点】采用活动与探究方式研究一氧化碳的毒性、燃烧实验、还原氧化铜实验【难点】实验中装置的组装、步骤先后的分析【教学方法】情景引入、实验探究、小组交流合作、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具体实施:将装有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放在水中,水逐渐进入试管;将一支装有一氧化碳的试管倒放在水中,在水中打开塞子教师提问:与二氧化碳比较,后一种气体具有什么性质。

观察、思考学生们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是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导致试管中气压减小,水槽中的水进入试管,而后一种气体难溶于水大部分学生看到试管口有塞子,猜到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性,不能敞放,只有有少部分同学说是空气或氮气,依据是它们不溶于水。

让学生对瓶中无色无气味气体是什么气体感到好奇也为探究一氧化碳的水溶性作好铺垫,同时培养学生注意细节学生通过对比得出一氧化碳难溶于水。

教师趁机提出;想不想知道该气体为什么气体?联系生活教师过渡:大家对煤气有什么印象?提醒学生:煤气中毒是因为其中的一氧化碳有毒,它最可怕之处是什么呢?煤炉中的煤在高温和空气充足情况下是如何产生一氧化碳的?提问:如果一氧化碳泄漏,高处容易中毒还是低处?如何判断?师生小结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请大家讨论一氧化碳的收集方法学生在生活中对煤气有些耳闻,并且在碳单质一节已经知道煤炭不充分燃烧时就有一氧化碳产生。

学生对一氧化碳的无色、无味、有毒印象深刻学生:阅读教材发现另一种产生一氧化碳的方法:CO2+C=2CO学生根据二氧化碳的下沉原理,得出与密度有关用比较一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办法,发现其密度与空气相近色味态密度溶解性:COCO2综合一氧化碳的毒性并且密度与空气相近、漂浮于空气中,学生易得出一氧化碳只能用排水法收集气体使学生联系实际,将已有知识、经验总结出来上升至理论角度引过渡提问:二氧化碳和一氧分子构成不同,则化学性质不同强化物质结构决出问题化碳都由碳、氧元素组成,为什么性质差异那么大?性质由什么决定?展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分子图片引出: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否与二氧化碳相同?一氧化碳毒性原理是什么学生在前面学习后已经知道,一氧化碳有毒,CO2无毒,化学性质不同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以此为中心,展开教学实验探究试管中加入新鲜鸡血(先加入抗凝血剂),打开贮气瓶阀门,通入一氧化碳,观察血液变化。

提问:一氧化碳进入血液发生什么变化呢?教师顺势提醒:一氧化碳中毒死亡者,嘴唇是鲜红的课件展示: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的微观过程动画观察。

学生惊奇发现血液从深红色变成鲜红色。

学生阅读教材,找到原理: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能力强于氧气200-300倍,使其失去输氧能力学生对危险的物质既害怕又好奇,教师要教学生胆大心细,只要正确操作,防止泄漏,我们一样可以研究有毒物质。

宏观与微观结合,使学生印象更深刻、更震撼。

联系生[来源:学*科*网活请大家查阅:一氧化碳在空气体积中占多大比例会使人中毒?生活中使用煤、天然气等有什么注意事项?一氧化碳中毒后如何急救?(教师事先给学生准备材料)教师提醒:不能长期处在有一氧化碳产生的较密闭空间,比如睡觉、洗澡等之前学生在教材、资料中查找,并且讨论找到:一氧化碳体积分数达0.02%,但持续2-3小时才会出现中毒现象等数据一氧化碳中毒的人,大脑缺氧,无法自救只能想法呼救,比如碰碎东西示警;如果发现有人中毒,应立即将人移离现场学生根据报纸新闻、电影中的信息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资料中查找有用信息:不是人呼吸到一氧化碳就会立即中毒,需要持续较长时间没有离开,才会中毒,不应谈一氧化碳色变,比如农村很多人都使用蜂一定杜绝产生一氧化碳的可能过渡:煤气泄漏除了引起中毒,还会有什么危险? 猜出可能爆炸窝煤,极易产生一氧化碳,但大多数人没事。

教师有义务提醒学生,不能在持续产生一氧化碳的地方睡觉、洗澡。

实验探究在贮气瓶的导管口点火,观察火焰颜色,把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观察分析现象联系氢气燃烧,回到问题,一氧化碳泄漏为什么导致爆炸以及点燃一氧化碳前一定要验纯原因。

讨论:如何发现煤气(含一氧化碳)泄漏?如果发生煤气泄漏,应急措施?师生小结:一氧化碳可用于生活、工业中作燃料由两名学生用手靠近火焰,感受热量写出化学方程式2CO+O22CO2学生回顾:氢气泄漏,容易找到答案一氧化碳与氧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

泄漏后应急措施:1.打开门窗2.关闭气阀3、杜绝火星联系旧知,触类旁通,形成一类知识。

由于一氧化碳的毒性,所以学生无法单独分组实验,更多的是从以前学过的氢气具有相同可燃性的角度入手,类推一氧化碳的验纯方法、泄漏处理方法。

这是化学中必须培养的思考方式,这样可以由一个反应学会一类反应。

过渡:一氧化碳是否与氢气一样具有还原性呢?师生复习:还原性指使含氧化合物失去氧的性质,就是使CuO变成Cu学生通过教材能够写出一氧化碳将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的方程式学生盛固体的仪器容易选出玻璃管?实验探究仿照氢气还原氧化铜,书写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方程式教师引导: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不能泄露,氧化碳从一边通入,另一边导出,所以用来放置固体还能用试管吗?(事先准备好硬质玻璃管和试管)2.在何处导出生成物二氧化碳 3.如何处理剩余的一氧化碳大家想自己组装一套仪器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装置吗?教师:这套装置中ABC处作用是什么?从a、b处跑出来的是什么气体?顺势提出操作步骤是什么?何时通入一氧化碳何时点燃酒精灯加热处理尾气的酒精灯何时点燃实验结束:分组实验:学生会组装出几套装置:1)硬质玻璃管加铁架台,下方加酒精灯,右边用导管口加气球2)硬质玻璃管加铁架台,右边导管口放酒精灯3)硬质玻璃管加铁架台,连接广口瓶塞双孔橡皮塞(带一长一短的导管)右边导管口放酒精灯,只有部分学生会想到这套除去二氧化碳的装置学生展示,相互评价,找到最佳装置(C处可用气球代替酒精灯)[来源:学科网学生容易理解每一部分的用途,A处还原氧化铜B处除去二氧化碳C处点燃一氧化碳讨论:开始实验时只要打开一氧化碳气体的阀门,就要点燃C处酒精灯;先通一氧化碳,排除空气,否则与空气混合易引起爆炸结束实验结束时等移开酒精灯后,才可停止通一氧化碳,否则石灰水会倒吸;只要还有一氧化碳气体,右边酒精灯就不能熄灭,一直到最后都移开整套传统思路是:教师给出装置图,让学生思考每步的意图。

几经实践,觉得太生硬,这儿始终是学生的难点。

如果让学生先组装,容易出现没有处理尾气、没有对硬质玻璃管加热、没有除去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等错误后,将正确的装置展示出来,学生可通过对比,很快找到问题,并能讨论出后果。

这套装置,共分为三部分,所以操作的先后顺序要事先理清,宗旨是不能泄漏一氧化碳,否则会发生事故,强化树立学生规范、顺序意识。

先停止通一氧化碳还是熄灭酒精灯何时熄灭处理尾气的酒精灯教师:同学们想不想利用这套装置冶炼到红铜呢?由于一氧化碳贮存不便,只能有老师为大家演示。

教师演示师生小结:一氧化碳可以将氧化铜还原成单质铜,可用于冶炼铜,速度快、纯度高,同样也可用于冶铁提问:你能仿写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方程式吗?师生小结: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可运用于工业冶金,为工业作出贡献。

装置学生都说:想,而且跃跃欲试,经过一系列的讨论、改进最终确定了装置,学生非常希望制得真实的单质铜,这是符合科学探究的心理的。

即使自己不能做,学生依然希望这种有毒气体的还原实验能呈现在眼前。

学生专心观察操作、现象,能明显看到:右边酒精灯处有一股气流冲出被点燃;黑色氧化铜迅速变成亮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学生惊奇地发现实验很快得到亮红色的有金属光泽的铜,从而验证了反应方程式中的生成物类推:学生利用类推思想能写为:3CO+Fe2O3=4Fe+3CO2教师提醒学生条件为“高温”该实验涉及的气体有毒学生不能分组做,由教师利用已经连接好的还原装置演示。

注意:实验时,打开门窗;实验结束,关好一氧化碳气体后,将装置移至门外,将接头处拆开。

学生经历一个完整探究有毒气体的性质的过程,既培养学生能力,又让学生更亲近了解化学学科。

反复强化: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和工业发展息息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