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行学说: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五生相生相克

五行相生相克理论认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中医的脏象学说和辨证施治原则都是对这一“放之四海而皆准”真理的扩展应用和延伸,然而,查阅文献以及教科书对此相生相克原理的渊源和解释始终是雾里看花,似是而非,令人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之嫌。
隋代萧吉《五行大义•论相生》解释了五行相生关系,而对相克关系未作阐述:“木性温暖,火伏其中,钻灼而生,故木生火;火热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故火生土;金居石依山,聚土成山,津润而生,山必长石,故土生金;销金亦为水,所以山石而从润,故金生水;水润木能出,故水生木。
”此种解释有的令人信服,如木生火是显而易见的;有的费解(如土生金,金生水)值得商榷:对于水生木,若用“水能浮木载舟”解释应该比“水润木能出”更为合理。
对于火生土的解释是:“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故火生土”,若理解为:木燃烧后的灰烬即草木灰可增加土壤肥力是否也恰当?对于“土生金”,最令人想到的是“沙里淘金”一词。
至于五行相克,笔者的理解为:植树能放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木克土);以土筑堤围水或防洪是土克水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火克金可理解为高温能熔金,并锻造出各种形状;金克木的解释是:刀剑斩木,或砂石之地多为不毛之地;教材和教学中将金生水解释为“销金亦为水[5]”,即金属溶化为液体,似乎牵强,但查找国内文献未见更合理解释。
五行相生的秩序是: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
火生土,因为火燃烧物体后,物体化为灰烬,而灰烬便是土;土生金,因为金蕴藏于泥土石块之中,经冶炼后才提取黄金;金生水,因为金若被烈火燃烧,便溶为液体,液体属水;水生木,因为水灌溉树木,树木便能欣欣向荣;木生火,因为火以木料作燃料的材料,木烧尽,则火会自动熄灭。
五行相克的秩序是: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火克金,因为烈火能溶解金属;金克木,因为金属铸造的割切工具可锯毁树木;木克土,因为树根苗的力量强大,能突破土的障碍;土克水,因为土能防水;水克火,因为火遇水便熄灭。
中医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悔

第一讲: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理解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其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其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为五行之间的异常克制现象。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为五行之间的异常克制现象。
相乘和相侮,是指五行系统关系在外界因素的作用影响下所产生的反常状态,都是指五行之间不正常的相克。
作为人体,则是病理上的相互传变。
相乘:即相克的太过,超过了正常的制约力量,从而使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的协调。
此种反常现象的产生,一般有两种情况:1、是被乘者本身不足,乘袭者乘其虚而凌其弱。
如土气不足,则木乘土(虚)。
2、是乘袭者亢极,不受它行制约,恃其强而袭其应制之行。
如木气亢极,不受金制,则木(亢)乘土,从而使土气受损。
应当说明,“相克”与“相乘”是有区别的。
相侮,即相克的反向,又叫“反克”,是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协调的另一种表现。
同样也有两种情况:1、是被克者亢极,不受制约,反而欺侮克者。
如金本克木,若木气亢极,不受金制,反来侮金,即为木(亢)侮金。
2、二是克者本身衰弱,被克者因其衰而侮之。
如金本克木,若金气虚衰,则木因其衰而侮金,即为木侮金(衰)。
一般来说,凡因某一行过度亢盛而产生相乘或相侮,如木亢乘土或木亢侮金等,在病变过程中常表现为机能过亢的实证性病理变化;而因某一行虚衰所导致的相乘或相侮,如木乘土虚或木侮弱金等,则常表现为机能不足的虚证性病理变化。
第二讲: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对应的五脏生克乘侮首先谈:相生1、木生火五脏对应的是肝生心2、火生土五脏对应的是心生脾3、土生金五脏对应的是脾生肺4、金生水五脏对应的是肺生肾5、水生木五脏对应的是肾生肝其次谈相克:6、木克土五脏对应的是肝克脾7、土克水五脏对应的是脾克肾8、水克火五脏对应的是肾克心9、火克金五脏对应的是心克肺10、金克木五脏对应的是肺克肝再次谈相乘11、木乘土五脏对应的是肝乘脾12、土乘水五脏对应的是脾乘肾13、水乘火五脏对应的是肾乘心14、火乘金五脏对应的是心乘肺15、金乘木五脏对应的是肺乘肝再谈相侮16、木侮金五脏对应的是肝侮肺17、金侮火五脏对应的是肺侮心18、火侮水五脏对应的是心侮肾19、水侮土五脏对应的是肾侮脾20、土侮木五脏对应的是脾侮肝共二十条,简称为病机20条,每一条在临床上都可以得到灵活的运用。
中医五行相生相克原理

中医五行相生相克原理中医五行相生相克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它源于古代中国哲学的观念和对自然界万物运行规律的研究。
该理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归纳为五行,分别是木、火、土、金、水,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构成了一个相互关系密切的整体。
首先来看五行相生。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关系,即一种元素能够促进另一种元素的生长和发展。
这种相生关系可以简单概括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例如,木有生命力,可以为火提供燃料;水可以滋润木,使其生长茂盛。
相生关系反映了事物之间的互补和协调,人们在具体实践中可以利用这种关系促进身体健康。
接下来是五行相克的关系。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克关系,即一种元素可以抑制另一种元素的过剩和异常发展。
这种相克关系可以简单概括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例如,水可以灭火,土可以吸收水分。
相克关系体现了事物之间的制约和平衡,人们可以根据相克关系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五行相生相克原理在中医理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中医养生强调五行相生的原则,提倡人们根据季节和气候的变化,适时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
例如,夏季火旺,应多食用一些清凉、散热的食物,如绿豆汤、西瓜等。
其次,中医治疗依据五行相克的原理,进行辩证施治。
例如,火热内盛的肺热咳嗽,可以采用石膏清肺火;肝湿火旺的湿热黄疸,可以采用龙胆泻肝火。
这些都是中医治疗的实践经验,得以总结并编制成相应的方剂和治疗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五行相生相克原理不仅仅在中医学中有应用,也在其他领域有所体现。
在园艺学中,植物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用来指导种植和管理。
例如,某些植物会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周围的植物生长,这就是植物之间的相克关系在园艺实践中的应用。
综上所述,中医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是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观的产物,在中医学理论中有重要地位和应用。
相生关系体现了事物之间的互补和协调,相克关系体现了事物之间的制约和平衡。
中医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悔

第一讲: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理解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其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其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为五行之间的异常克制现象。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为五行之间的异常克制现象。
相乘和相侮,是指五行系统关系在外界因素的作用影响下所产生的反常状态,都是指五行之间不正常的相克。
作为人体,则是病理上的相互传变。
相乘:即相克的太过,超过了正常的制约力量,从而使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的协调。
此种反常现象的产生,一般有两种情况:1、是被乘者本身不足,乘袭者乘其虚而凌其弱。
如土气不足,则木乘土(虚)。
2、是乘袭者亢极,不受它行制约,恃其强而袭其应制之行。
如木气亢极,不受金制,则木(亢)乘土,从而使土气受损。
应当说明,“相克”与“相乘”是有区别的。
相侮,即相克的反向,又叫“反克”,是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协调的另一种表现。
同样也有两种情况:1、是被克者亢极,不受制约,反而欺侮克者。
如金本克木,若木气亢极,不受金制,反来侮金,即为木(亢)侮金。
2、二是克者本身衰弱,被克者因其衰而侮之。
如金本克木,若金气虚衰,则木因其衰而侮金,即为木侮金(衰)。
一般来说,凡因某一行过度亢盛而产生相乘或相侮,如木亢乘土或木亢侮金等,在病变过程中常表现为机能过亢的实证性病理变化;而因某一行虚衰所导致的相乘或相侮,如木乘土虚或木侮弱金等,则常表现为机能不足的虚证性病理变化。
第二讲: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对应的五脏生克乘首先谈:相生1、木生火五脏对应的是肝生心心生2、火生十五脏对应的是脾3、十生金五脏对应的是脾生肺4、金生水五脏对应的是肺生肾5、水生木五脏对应的是肾生肝其次谈相克:6木克土五脏对应的是肝克脾7、土克水五脏对应的是脾克肾8、水克火五脏对应的是肾克心9、火克金五脏对应的是心克肺10、金克木五脏对应的是肺克肝再次谈相乘11、木乘土五脏对应的是肝乘脾12、土乘水五脏对应的是脾乘肾13、水乘火五脏对应的是肾乘心14、火乘金五脏对应的是心乘肺15、金乘木五脏对应的是肺乘肝再谈相侮16、木侮金五脏对应的是肝侮肺17、金侮火五脏对应的是肺侮心18、火侮水五脏对应的是心侮肾19、水侮土五脏对应的是肾侮脾20、土侮木五脏对应的是脾侮肝共二十条,简称为病机20条,每一条在临床上都可以得到灵活的运用。
五行相生相克的解释

五行相生相克的解释一、概述五行相生相克是中国古代哲学所提出的一个理论,用来描述宇宙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行分别是木、火、土、金、水,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这一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中医、农业、建筑学等多个领域,对于理解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有着重要意义。
二、五行相生的关系五行中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这种相生的关系表明了五行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依存关系,它们在自然界中形成了一个循环的过程。
1.木生火:木具有生长的特性,它可以为火提供燃料。
在自然界中,树木被燃烧时会释放出大量的热能,从而生火燃烧。
2.火生土:火具有燃烧的特性,它会将木烧成灰烬。
这些灰烬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营养充足的土壤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3.土生金:土壤中蕴含着丰富的金属矿物质,这些金属矿物质可以通过矿藏的形式进入人类社会,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资源。
4.金生水:金属矿物质蕴藏在地下,其中的水分会因为矿藏的存在而被吸引。
因此,金属矿物质的开采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5.水生木:水具有滋润和滋养的特性,它可以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水分。
没有水的滋润,植物将无法生长。
三、五行相克的关系五行中的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这种相克的关系表明了五行之间的相互制约和限制,它们在自然界中形成了一个制约的过程。
1.木克土:树木生长时需要土壤中的养分,但过多的树木会耗竭土壤的养分,导致土壤贫瘠,无法再支撑树木的生长。
2.土克水:土壤具有吸水的作用,如果土壤过于湿润,将无法为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根部容易受到伤害。
3.水克火:水可以将火熄灭,这是因为水对火的热量有冷却作用。
在自然灾害中,水可以用于扑灭火灾。
4.火克金:火燃烧时会释放出高温,金属在高温下容易熔化,所以火可以克制金属。
5.金克木:金属有硬度和坚固的特性,可以通过切割、砍伐等方式破坏树木,从而克制木。
四、五行相生相克的应用五行相生相克理论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思想,它在实际应用中也有很大的作用。
五行相生相克原理

五行相生相克原理五行相生相克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中国古代医学、农学、军事、哲学等各个领域。
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生是指其中一种元素能够生我,相克是指其中一种元素能够克我。
五行相生相克原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不仅在中医、风水、农学等领域有所体现,同时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这是五行相生的顺序。
金能够生水,因为金的特性是坚硬的,而水则能够将金熔化,从而产生新的形态。
水能够生木,因为水是滋润万物的源泉,可以滋养植物生长。
木能够生火,因为木燃烧后能够产生火焰。
火能够生土,因为火能够将物质燃烧成灰烬,形成土壤。
土能够生金,因为土壤中含有金属矿物质,可以形成金属。
其次,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这是五行相克的顺序。
金克木,是因为金能够砍伐木头,木克土,是因为树木的根系能够破坏土壤的结构,土克水,是因为土壤能够吸收水分,水克火,是因为水能够灭火,火克金,是因为火能够将金属熔化。
五行相生相克原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中医领域,五行相生相克原理被用来分析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在风水学中,五行相生相克原理被用来分析环境的气场,指导布局和设计。
在农学领域,五行相生相克原理被用来指导农作物的种植和管理。
在军事战略中,五行相生相克原理被用来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劣势,指导军事行动。
总而言之,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理论,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
它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一种实用的指导原则,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中医五行学说: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中医五行学说: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一)五行的相生相克五行构成了万事万物,但五行之间仍按一定的规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以维持事物生化不息的动态平衡。
在正常状态下,有五行相生与五行相克两种机制。
1. 五行相生生有资生、助长、促进之意。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形成周而复始的圆周运动。
五行之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和“我生”两种关系。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难经》称为母子关系。
以木为例,由于土生木,而木又生火。
也就是土是木之母,木为土之子。
而火为木之子,木为火之母。
2. 五行相克克有克制、抑制、制约之意。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与五行相生一样,也形成周而复始的圆周运动。
五行之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与“我克”两种关系。
“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
《内经》称为“所胜”、“所不胜”关系。
以土为例,克我者是木,故木为土的“所不胜”;我克者是水,故水为土之“所胜”。
3. 五行制化制,即制约、克制;化即生化、变化。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生克的动态平衡关系。
《类经图翼·运气上》说:“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
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五行相生,助长、促进事物的发生与成长。
相生太过,就必须克制,所以才有五行相克,以抑制、制约事物的过分亢盛为害。
这样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才能维持和促进事物正常的平衡协调和发展变化。
(二)五行的反常生克五行在正常范围内,虽有量的变动而引起生克平衡的波动,但不致出现质的变化。
若因某种原因,对立统一的生克制化关系失去了动态平衡,就会导致反常的生克关系。
常见的有相生太过、相生不及、相克太过与反克四种情况。
1. 相生太过五行中任何一行相生太过,若无有效及时抑制,必定会亢盛为害。
五行相生相克原理

五行相生相克原理五行相生相克原理,又称为“五行生成”与“五行克制”,是古代中国哲学家针对宇宙万物相互作用关系的总结和理论提炼。
这个理论认为,宇宙万物都由五行(金、木、水、火、土)构成,这些五行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相生成或互相克制。
五行相生,即相互生成的关系。
首先是水生木。
水滋润土壤,木从水中汲取养分长大。
这是因为水具有滋润的属性,可以为生命提供所需的润泽,同时也提供了成长的环境。
其次是木生火。
木燃烧时能够产生火焰。
这是因为木有生长能力,不断摄取阳光、吸收营养,所储存的能量可以被火焰释放出来。
然后是火生土。
火可以将木燃烧成灰烬,变成土壤的一部分。
这是因为火的热能可以将木材转化为无机物质,成为土壤的组成部分。
接着是土生金。
金属大多数都存在于地壳中,土壤中的矿物质、矿藏等都是由地壳构成的。
这是因为地壳是由岩石、土壤等无机物构成的,其中也包括金属元素。
最后是金生水。
水有一定程度上从地底下涌出的现象,往往会伴随着金属元素的溶解。
这是因为金属在地壳中存在,与地下的水源接触时可以发生溶解。
五行相克,则指一种元素能够克制另一种元素。
首先是木克土。
植物的根系可以破坏土壤的结构,使土壤变得疏松。
这是因为植物的生长需要充足的氧气和水分,它们的根系能够疏松土壤以便更好地吸收养分。
其次是土克水。
土壤可以吸收水分,阻止水分流失。
这是因为土壤具有一定的吸水性能,可以吸收周围的水分,并防止水分的大量蒸发。
然后是水克火。
水可以抑制火势,控制火焰的燃烧。
这是因为水具有消防和吸热的作用,可以减缓或扑灭火焰。
接着是火克金。
火可以熔化金属,使金属变为液态。
这是因为火的高温能够将金属加热至其熔点以上,使其变成液态。
最后是金克木。
金属工具可以砍伐木材,阻止木材自然生长。
这是因为金属的硬度和锋利性使其能够轻易地砍伐木材。
五行相生相克原理在古代的哲学、医学、农学等领域均有应用。
在哲学中,五行理论被应用于诠释宇宙的生成与变化。
在医学中,五行理论被应用于辨证施治,即依据五行的相互作用关系来诊断病症和选择治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五行学说: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一)五行的相生相克五行构成了万事万物,但五行之间仍按一定的规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以维持事物生化不息的动态平衡。
在正常状态下,有五行相生与五行相克两种机制。
1. 五行相生生有资生、助长、促进之意。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形成周而复始的圆周运动。
五行之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和“我生”两种关系。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难经》称为母子关系。
以木为例,由于土生木,而木又生火。
也就是土是木之母,木为土之子。
而火为木之子,木为火之母。
2. 五行相克克有克制、抑制、制约之意。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与五行相生一样,也形成周而复始的圆周运动。
五行之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与“我克”两种关系。
“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
《内经》称为“所胜”、“所不胜”关系。
以土为例,克我者是木,故木为土的“所不胜”;我克者是水,故水为土之“所胜”。
3. 五行制化制,即制约、克制;化即生化、变化。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生克的动态平衡关系。
《类经图翼·运气上》说:“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
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五行相生,助长、促进事物的发生与成长。
相生太过,就必须克制,所以才有五行相克,以抑制、制约事物的过分亢盛为害。
这样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才能维持和促进事物正常的平衡协调和发展变化。
(二)五行的反常生克五行在正常范围内,虽有量的变动而引起生克平衡的波动,但不致出现质的变化。
若因某种原因,对立统一的生克制化关系失去了动态平衡,就会导致反常的生克关系。
常见的有相生太过、相生不及、相克太过与反克四种情况。
1. 相生太过五行中任何一行相生太过,若无有效及时抑制,必定会亢盛为害。
例如水气盛,生木特旺,木偏亢,若为金气及时有效制约,必导致过克与反克,也就是乘土侮金。
同时,木气偏旺,生火也偏亢,导致火气上炎。
2. 相生不及五行任何一行虚衰,必将引起两种相生不及的异常变化。
一种是母病累子,例如火能生土,若火母不足,则土子也不足,结果火衰土虚。
另一种是子病累母,例如木为水之子,若木气久衰,势必下损水母,终至母受子累,木枯水竭。
相生不及也必将导致乘侮异常。
3. 相克太过相克太过又称为相乘,简称过克。
乘是乘虚侵袭的意思。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过度克制“所胜”行的状态。
常见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某气偏亢则会过度克制此气之“所胜”。
例如,金气偏亢,必乘木;火气偏亢,必乘金;土气偏亢,必乘水。
另一种是某气为正常水平,而所克之气过度虚弱,此时某气正常的克制就变成了一种相对过度的克制,也称为相乘。
例如,水本克火,若火气过衰,则水气虽未偏亢,而已造成过度克制火气情况,称为火虚水乘,同样还有土虚木乘、木虚金乘等等。
4. 反克即相侮,又称反侮。
侮有持强凌弱的意思。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反向克制“所不胜”行的状态。
常见也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某气有余则会反向克制其“所不胜”行。
例如,木其偏亢,必侮金;水气偏亢,必侮土;金气偏亢,必侮火。
另一种是某气处于正常水平,而“所不胜”之气偏衰,此时某气原本正常的被克制反而变成了一种相对强盛的反向克制,也称为反侮。
例如,木本克土,若木气偏衰,此时土气虽然为正常水平,仍可抽象由被克制变成反向克制“所不胜”之木的状态,称为木虚土侮。
同时还有金虚木侮、水虚火侮等等。
相乘和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现象,两者之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相乘与相侮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强的克制,而形成五行间的生克制化异常:后者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反向的克制现象,而形成五行间的生克制化异常。
两者之间联系是:在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乘。
综上所述,五行中任何一行的生克制化异常均可表现为相关行的生克反常。
相生太过与相生不及均可引发相关下的相乘或相侮。
这4种生克反常实质上是密切相关、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正如《素问·五运行大论》所说:“气有余,则制已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中医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战国至两汉时期很有影响的哲学思想。
它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构成了整个世界,五种物质的不同配比,组成了万物,因此,世界万物都可以归入这五大类之中。
五行学说源于先民的生活和生产实践。
《尚书·洪范》曰:“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
”到了战国晚期,贤哲们还根据五行的特点,将自然界的许多事物或现象,最终归纳为五大类别。
并认为五者之间有着内在的次序和联系,遂构建起一整体关联的世界图景。
这一学说渗透进入中医学,成为中医学家认识生命的一大方法。
五行的特性及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一)基本概念“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有两层涵义:一是指行列、次序;二是指运动变化。
因此,可将“五行”定义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就性质而言,五行学说也是古贤用以解释世界和探索自然规律的一种自然观和方法论。
(二)五行的特性古人在日常生活实践中,通过长期观察,抽象出五行的特性,并以此归纳各类事物的特点,并作出演绎分析。
现结合《尚书·洪范》的记载,将五行特性分述如下:木的特性:“木曰曲直”。
所谓“曲直”,是以树干曲曲直直的向上、向外伸长舒展的生发姿态,来形容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
凡具有这类特性的事物火现象,都可归属于“木”。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
所谓“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的特征。
因此,凡具有温热、升腾等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土爰稼穑”。
“稼”指播种,“穑”指收获。
所谓“稼穑”,指土地可供人们播种和收获农作物。
延伸而言,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土”。
由于农耕生产方式影响,古人对“土”特别重视,故有“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以及“土为万物之母”的说法。
金的特性:“金曰从革”。
“从革”本意颇为费解,今人认为有“变革”之意。
引申为肃杀、潜降、收敛等。
凡具有这类特征的事物或现象,皆可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水曰润下”。
所谓“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征。
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和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水”。
五行特性,虽然来源于对木火土金水五者的具有观察,但却是古人抽象概括的结果,超脱了它们本身的具体性质,而具有更为广泛更为抽象的涵义。
(三)事物的五行归类如上所述,五行学说按五行特性把事物分别归类。
具体方法有两种。
1. 取类比象对自然界的五方、五季、五气、五化、五色、五味、五音这7.种事物与现象各分5类,每类依据自身的性质与特点与五行特性逐一进行比较,凡符合某类共同征象者即划归某行,这种方法称为取类比象。
例如:五方这种空间结构,共分为东、南、西、北、中这5类。
其中东方为日出之处,富有生机,与木的生长、升发特性相类似,故将东方归属于木;南方气候炎热,与火的炎上特性相似,故将南方归属于火;西部高原,为日落之处,其气肃杀,与金特性相似,故归属于金;北方气候寒冷,无霜期短,虫类蛰伏,与水的寒凉、向下和静藏特性相似,故归属于水;中央地带,气候适中,长养万物,统管四方,与土特性相似,故归属于土。
余可类推。
2. 归纳推演在已知某事物五行属性基础上,可归纳推演与这一事物有某种内在联系的相关事物的五行属性,这种方法,称为归纳推演。
如人体与自然界之间,依赖五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而人体的五脏按各自生理特点可分属于五行之一。
例如肝在五行属木,是根据肝的生理特性肝气升发向上、喜条达而恶抑郁而划定的。
这样胆、目、筋、怒、呼等与肝有生理组织联系的事物就可归纳推演而均属木行。
余可类推。
明白了这两种方法,就可理解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了。
从五行归类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以五行木火土金水为纽带把自然界与人体连成了一个整体,表的左边自然界中的事物与现象就是按取类比象法归纳进了五行系统,而表的右边人体则以五脏为中心,按归类推演法归纳进了五行系统。
这样,极其复杂的生命活动与纷纭变化的外部世界就有了协调统一的基础。
五行系统之所以能应用于中医药学的临床实际,道理也就在此。
五行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五行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参与构成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药学的基本特点。
由于五行学说把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系统归纳进了五行归类表,以阴阳为核心与基础的整体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与完善。
因而人体内部的有机联系、协调统一有了更为清晰的内涵。
而人与自然界的联系也因五行的沟通,有了令人信服的基础。
使天人相应、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念,有了更坚实的阴阳五行依据。
正如《伤寒论·序》所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
”(二)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按照取类比象法,人体五脏的生理特性可分别归纳为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而按照归纳推演法,六腑、五体官窍、经络、气血等均可附于某脏而分属某行。
具体来说,因肝气升发、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与木的特性相似,故肝属木,而胆、筋、目、爪等均因此而属木;因心阳温煦推动气血,类似于火的特性,故心属火,而小肠、脉、舌、面等均因此而属火。
其余三脏,依此类推。
五脏生理功能的五行属性一旦确定,五行之间生克乘侮的基本关系也就可以用来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
1. 按五行学说解释五脏之间的正常生克制化按五行生克,有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那么同样存在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以及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的生克关系。
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肝生心就是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济心;心生脾就是火生土,如心阳以温脾;脾生肺就是土生金,如“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生肾就是金生水,如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水;肾生肝就是水生木,如肾藏精以滋养肝的阴血等等。
这就是用五行相生的理论来阐释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
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肾制约心,肾阴承制着心阳,使其不致过于亢盛;心制约肺,心阳可以制约肺,使肺不致于过寒;肺制约肝,肺的肃降抑制着肝的升发,防其太过;肝制约脾,肝之疏泄可以疏达脾气,令其不致于壅塞;脾制约肾,脾之健运可以调控肾的主水功能,使水湿不致于泛滥,等等。
按五行制化,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生相克,平衡统一,谓之“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