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实业教育的历史考察_李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第2期2005年3月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 iangtan U n i ve rsity(Ph ilosophy and Soc i a l Sc i ences)V o.l 29N o .2M ar .,2005

近代中国实业教育的历史考察

*

李 霞

(湖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摘 要:伴随着 西学东渐 的步伐,近代实业教育经历了从萌芽、

初步发展到长足发展和转型的艰难历程,每一阶段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审视其历史进程,不难发现,近代实业教育主要不是经济发展的产物,而是靠强烈的实业救国思潮推动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正是制约实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近代;实业教育;发展历程

中图分类号:G5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05)02-0126-06 实业教育源自英语中的industr i a l education ,本义为工业教育,经日本转译为实业教育,是指19世

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中国为农业、工业、商业、矿冶、铁路等物质生产部门培养专门应用人才的教育。实业教育伴随着 西学东渐 的大背景逐步在中国生根发芽,它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教育由空疏无用的传统教育向注重实用的近代教育的转变,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教育的一大亮点,也是近代职业教育产生的前奏和先导。纵览近代实业教育,总结经验教训,以为今日职业教育资鉴。

一、洋务运动时期:实业教育的萌芽

两次鸦片战争击碎了清王朝惟我独尊的梦幻,面对 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和 数千年未有之强敌 ,一部分头脑清醒的封建士大夫继承和发扬经世派的传统,求教于西方异质文化,开始了一场持续30年之久的改革开放运动。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造船制械、操练新军、通商、设厂、开矿、筑路、电报 所有这些新式事业的举办都呼唤着新式人才,而这是饱读 四书五经 却对自然科学知识几乎一无所知的传统封建士子不能胜任的。于是,在洋机器、洋设备被引进的同时,造就适应时代需要,掌握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军事知识的近代实用人才的洋务学堂在全国各地逐渐开办,军事( 武备 )学堂、电报、铁路、矿务等科学技术学堂相继涌现,近代中国的实业教育由此萌发。第一,从培养目标看,洋务学堂不是

培养仕宦之才,而是造就外交翻译、水陆军事、机械制造、电报、矿务、企业管理等实用人才。大多数洋务学堂都带有部门办学的性质,是具体洋务机构的组成部分或附属单位,直接针对本部门和机构的需要培养人才,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如福建船政局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制造近代轮船以应军需的工厂,其附属福建船政学堂前学堂(又称造船学堂)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 能依靠推理、计算来理解蒸汽机各部件的功能、尺寸,因而能够设计、制造各个零件,使他们能够计算、设计木船船体,并在放样棚里按实际尺寸划样。

[1](P74)

第二,从教学内容看,洋

务学堂主要不是 经史之学 ,而是被视为 奇技淫巧 的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知识。洋务学堂的教学内容各有侧重,但都设有一定的科技课程。外语学堂在学习西文的同时,开设算学、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地质、机器制造等自然科学课程;科学技术学堂更是以培养技术人才为主,如福建船政学堂先后设有制造、驾驶、绘事、艺圃和管轮五个专业,其课程设置如下:制造专业的基本课程包括法文、算术、代数、画法几何和解析几何、三角、微积分、物理以及机械学等,实践课程包括船体建造、机器制造和操纵等;驾驶专业的基本课程有算术、几何、代数、平面三角、球体三角、航海天文学、航行理论、地理等,实践课程主要是上船实习( 练船 );绘事专业(设计专业)是培养生产用图纸的制作人员,包括船图和机器图

126

*收稿日期:20041021

作者简介:李霞(1970-

),女,湖南平江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讲师,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博士,主要从事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的绘制和说明,课程有法语、算术、平面几何和画法几何,并有一门150匹马力轮机结构的详细分析课;艺圃(即学徒班)的课程有算术、几何、几何作图、代数、设计和蒸汽机构造、法语等;管轮专业的基本课程有算术、几何、机械制图、船上机械操作规则、80匹和150匹马力轮机的装配、各种指示器、计量器的使用方法等,实践课程是在岸上装配发动机或为本厂所造船只安装发动机等。[2](P305-306)上述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外语和数学是每个专业学生的必修公共课,其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主要是近代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知识,类似于实业学堂的工业科,已是实业学堂的雏形。第三,从教学方式看,洋务学堂改变了传统的僵硬死板的教学方法,而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学外语者必得口说笔译,学技术学军事者亦须实际操作、演练。如船政学堂学生就是 半日在堂研习功课,半日赴场习制船械 ,制造专业学生必须到船厂各部门实习,熟悉船体建造和机器制造与操作,设计专业规定学生每天与工人接触若干小时,以熟悉各种轮机和工具的性能构造,艺圃专业更是安排学生边工作边学习。天津武备学堂的学生需 赴营演试枪炮阵式及造筑台垒之法,劳其筋骨,验其所学 ;张之洞要求广东 水陆均令每年九月在堂,三月在船、在营。遇有外洋有事,以照西国通例,前往观览,以资考镜实事。 [3](P89)注重实践教学正是实业学堂区别于普通学堂的显著特色。

综观洋务派举办的实业教育,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以军事技术教育为主。早期主持洋务教育的李鸿章曾指出,中国的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 独火器远不能及 ,主张学习外国武器和科学,提出将 西学 引入科举考试,从而 使天下有志之士无不明于洋务,庶练兵、制器、造船各事可期逐渐精强 [4]。在近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洋务派希望培养军事科技人才为 自强求富 服务,以解内忧外患之燃眉之急,在这种急功近利思想的驱使下开办的洋务学堂,大多以实业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军事需要为主要目标,培养的技术人才主要集中在军事、造船、器械、铁路、矿山等方面,大多未超出国防的范围。培养军官的陆师、水师学堂自不必说,就是电报、铁路、矿务等学堂也是如此。在洋务派看来, 用兵之道,必以神速为贵,是以泰西各国于讲求枪炮之外,水路则有快轮船,陆路则有火轮车,以此用兵,飞行绝迹。而数万里海洋,欲通军信,则又有电报之法,于是和则以玉帛相亲,战则以兵戎相见,海角如庭焉。 鉴于 外国军信速于中国 的形势, 自北洋以至南洋, 极宜设立电报以通气脉 , 实有利无弊 。[5](P101)

其次,开实业留学之先河。为培养精通西学的技术人才,洋务派除在国内兴办新式学堂外,还派遣留学求新知于世界。在洋务派的推动下,1872 1875年由清政府先后派遣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学习机械、造船、采矿,这批人回国后大多成为外交、海军、船运、电报、铁路等行业的骨干力量;福州船政局相继分批派遣学生和艺徒前往英、法、德等欧洲国家学习轮船驾驶、制造、开河、铁路建筑、桥梁建造等,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中国近代的矿山采掘、工业企业、土木工程等新式企业的技术骨干。洋务派派遣游学培养了一些长于从事实际业务的有用人才,开了实业留学之先河。

再次,创办人几乎全部是清政府的重臣要员,学生多为官办定向培养,不存在供求问题。据统计,由李鸿章、张之洞领衔倡办的各有5所,左宗棠、丁汝昌各2所,其余如奕訢、奕譞、毛鸿宾、张树声、曾国荃、刘铭传等,或是亲王、或是总督、或为巡抚。[6](P86)这主要由于洋务学堂毕竟是对传统教育的偏离,会遇到顽强的抵制,而且也需要大量的资金、设备,依附于洋务大官僚的羽翼之下,有利于学堂的立足和发展。洋务学生毕业后,多由所属的洋务官僚直接派往所附属的洋务机构中任职,即官办定向培养。

最后,为应急而零星设立,难成系统。洋务学堂是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为 自强 、 求富 的急迫需要而零星设立,数量不多,规模不大,但遍及大江南北。从程度上来说,主要属于中等教育,还没有形成初、中、高等衔接的学制系统,从各个学堂来看,学制、课程设置差异甚大,各自为政。如同是电报学堂,天津电报学堂学制是四至五年,学生研习课程包括电磁学、材料学、数学等基础学科在内有16门之多,而福州电报学堂仅学一年,学习内容是 竖桩、建线、报打、书记、制造电气等艺 。[6](P86)总之,洋务教育打破了单一的传统科举教育模式和 为仕而学 的传统观念,是教育与工业生产相结合的肇始,从其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来看已是近代实业教育的萌芽。

二、戊戌维新时期:实业教育的初步发展

甲午战争前,一批具有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早期改良派,如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人,根据我国当时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主张学习西方,广设农、工、商等实业学堂,其中尤以郑观应的思想

1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