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的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分析

高中数学“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分析

高中数学“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分析一、“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的概述“问题链导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它不再僵化地传授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种教学模式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和发现问题。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采用“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环节:1. 提出问题:教师通过引入一个实际问题或者一个数学思维的疑问,来引发学生对待学习内容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探讨问题: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形式或整个班级一起进行问题探讨,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案。

3. 解决问题: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分析、讨论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并逐渐揭示学习内容的本质和规律。

4. 总结归纳: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探索,逐渐总结出规律和方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条。

通过“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同时也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深入的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效果分析在实际的高中数学教学中,采用“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效果。

下面从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成绩和思维能力等方面对该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进行具体分析。

1.学生学习动力的提高采用“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通过提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者引入一些有趣的数学思维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动力。

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学习,会更加积极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学习成绩的提高采用“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可以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得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掌握方法。

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探索,学生可以逐渐发现和总结出知识的规律和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学习的成绩。

高中数学“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中数学“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中数学“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近年来,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被动接受,在知识传递过程中缺乏互动和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能力培养。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本文旨在研究和探讨高中数学“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效果。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

导学式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担任引导者的角色,通过提出问题、激发思考、引导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和发展思维能力。

它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其次,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授之以鱼,学生只能“养”之而无法“钓”之。

而在“导学式”课堂教学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互动,共同探讨问题,形成合作学习的氛围。

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并且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会学习的能力。

最后,教学方式的创新。

在“导学式”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一的讲解者,而是更多地采用启发性的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提问、讨论、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形式的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来学习和掌握知识。

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使得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过以上的研究与实践,可以看出高中数学“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它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然而,要想真正实现“导学式”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仍然需要教师和学校加强培训和研究,探索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

同时,学生也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以高中数学教学为例

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以高中数学教学为例

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以高中数学教学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导学案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已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导学案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更为明确和实用的教学指导。

然而,尽管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使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以高中数学教学为例,深入探讨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导学案的设计问题、实施问题、评价问题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高中数学教学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更好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在后续的讨论中,我们将对每一个问题进行详细的剖析,揭示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和建议。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能够为高中数学教学的改进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导学案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已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导学案的应用现状却存在一些问题。

导学案的设计与实施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往往只是简单地将知识点罗列出来,缺乏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考虑,导致导学案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同时,在实施导学案的过程中,教师往往过于强调学生的被动接受,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导学案的应用往往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对于导学案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导学案的设计和实施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

例如,有些导学案的内容过于简单,缺乏深度和广度;有些导学案的设计过于复杂,难以操作和实施;还有些导学案的评价标准不够明确,难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

导学案的应用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

在导学案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是简单地将导学案发给学生,然后要求学生按照导学案的要求进行学习,而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价。

高中数学“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分析

高中数学“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分析

高中数学“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分析随着教育教学形式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本文将对高中数学“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进行分析,以期对该教学模式进行理论总结和实践指导。

“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是指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问题的引导和解决,帮助学生去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灌输者”,而是扮演着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角色。

该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问题导向: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对知识点进行引导和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

2. 学生主体: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主体,他们需要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

3. 自主学习:学生在问题链导向下,需要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自主发现,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4. 启发思考:通过问题链导向,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帮助他们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1. 学习兴趣:采用“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往往是学生 passively接受知识,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的疲劳感。

而“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中,学生是以问题为导向的,他们需要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3. 知识掌握:采用“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问题是知识的引导者,学生通过问题的引导和解决去理解知识,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而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是 passively接受知识,很难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4. 课堂氛围:采用“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可以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高中数学教学基于导学案的问题导学模式的案例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基于导学案的问题导学模式的案例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基于导学案的问题导学模式的案例研究摘要: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能动性,教师应在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

在运用导学案的过程中,通过设置问题导学模式,发挥导学案的载体作用。

教师在设计问题主线时,使其能够贯穿于整体教学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在探究分析和思考的过程中,找出有效问题解决对策,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加强。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并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在落实问题导学模式时,重视对学习过程体验的把控,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不断加强,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

关键词:高中数学;导学案;问题导学模式引言: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渴求性。

通过积极探索问题导学模式,对导学案设计予以完善,保障教学方式在转变时合理、有效,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对于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由于具备一定的抽象性,为帮助学生充分掌握并灵活运用,教师应尽最大可能改变现有的教学规则。

通过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意识,利用问题导学案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高中数学教学基于导学案运用问题导学模式的相关要素(一)目标设计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计划方案予以完善,发挥数学学习计划的指导作用。

在运用问题导学模式的过程中,应确保知识目标设置的明确性。

对于相关计划的制定,要求教师能够借助方案的指导,引导学生回顾以往的知识和信息,并对所学知识予以巩固,为后续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分别说明重点和难点,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和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加深对新型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另外,对于其中的关键知识,教师应充分予以强调,通过相关计划的指导,引导学生逐步学习相关知识。

在后续的处理和总结环节,通过建立新型数学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认识。

以问题为导向,走进文本深度阅读——“问题导学”模式探究案例举析

以问题为导向,走进文本深度阅读——“问题导学”模式探究案例举析

以问题为导向,走进文本深度阅读
图4 图5
由三角形相似可知:
sinα==;
cosα==;(其r=r′>0)
tanα==
上述数学等式表明了角α三角函
数值与终边上的取点无关,一旦锐角
α确定,它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也
都唯一确定,因而它们都是以角α为
自变量的函数。

3.回归核心,建立模型
师:对于锐角情况,我们已经研
究完成,点P(x,y)随锐角α的变
化可以用锐角三角函数来描述,那么,
一般的,当角α为任意角时,该如何
刻画x,y,r,α四者的关系?
2019.09(上)
课程与教学环环相扣,由表及里,直至深入文本精髓。

所以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探寻文中经典文句并巧设问题,对文本
2019.09(上)。

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分析

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分析

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分析一、引言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具体的学科,高中数学更是如此。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面临着学生不太善于自主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的情况。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导学法是非常重要的。

问题导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文中,将对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问题导学法概述问题导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法。

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来积累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

问题导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者,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1.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来开展问题导学法。

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前提前设计一些问题,或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情况来提出问题。

通过提出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实际的例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内涵和实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可以通过实际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实际意义和应用背景,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索来解决问题。

3.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促进交流问题导学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的方式来开展问题导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自主讨论和探讨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展开讨论,可以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开拓思维,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分析

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分析

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分析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问题导学法作为其中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和关注。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也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其在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一、问题导学法的应用特点问题导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解决的方法。

在问题导学法的应用中,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灌输者”,而是转变成了知识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教师们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促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具有以下特点:1. 强调能动性。

问题导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问题。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状态,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来深度理解和掌握知识。

2. 强调互动性。

问题导学法注重学生与教师的互动,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自由地进行思考和交流,相互启发,激发彼此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3. 强调实践性。

问题导学法是一种注重实践和应用的教学方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探究,使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问题导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问题导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问题导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问题导学法的应用中,学生们能够通过主动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虽然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着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问题导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耗费较多时间。

高中数学“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分析

高中数学“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分析

高中数学“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中数学作为学生学习重要学科之一,一直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主导,内容为中心,学生缺乏主动性和思考性。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许多教育工作者开始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数学“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研究旨在探究该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效果,为今后数学教学的改进提供参考。

通过对“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数学成绩的影响,以及对学生数学学习态度和兴趣的塑造作用。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高中数学“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通过对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教学实践效果以及对学生学习能力、数学成绩、对数学学习态度和兴趣的影响进行分析,进一步验证该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并总结其在数学教学中的启示。

通过研究分析,本研究旨在为教育教学领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促进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与进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和兴趣,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通过对“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进行分析,本研究旨在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可靠的研究依据,探索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动力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1.3 研究意义研究“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及数学成绩的提升,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研究“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对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和兴趣的影响,可以为学校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推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研究“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 正文2.1 高中数学“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一、构建数学问题链在“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中,首先需要构建数学问题链。

例谈“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中的运用

例谈“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中的运用

例谈“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中的运用摘要:新课标颁布以来,为了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许多学校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究,如由“满堂灌”到“精讲多练”的转变。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发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是改革步履依然艰难,基于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屡屡受挫后学习的热情不高,只是被动地听课接受知识,而课后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教学效率不好,本文提出采用“问题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一、问题提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如教学质量不高,教师只重视学生成绩,重视对知识结论的传授与掌握,忽视了对知识产生发展进程的展示与探究。

如在标准差的学习过程中,只让学生记忆标准差的公式并运用,而不组织学生对标准差的由来进行探究,不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更有许多课堂改革停留于教学时间在多少上的重新分配,教学行为在流程上的简单盘转。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校提出“问题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

二、依据“问题导学法”最先是由原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斯提出的,后发展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他在《发现的行为》一文中指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

”茹光华和沈铮老师在《“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一文中给出“问题导学法”的概念:“问题导学法”是依据所教学生的知识层次,能力层次和智力层次的总体水平,而对范例教学要素探究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进行优化的教学策略。

三、意义由于本校学生的基础薄弱,大部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对数学不感兴趣,原来数学教学模式改变不了现状,而“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探求新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问题导学法”便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而使其向善。

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分析

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分析

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分析
首先,问题导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而采用问题导学法,把学生置身于一个具体的问题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问题,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研究问题,形成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和渴望,从而激发出持续的学习动力。

其次,问题导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动脑筋去思考、探究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通过自主思考不断迭代,积累经验,使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这种自主思考的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问题导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协同合作,共同探究解决方案。

通过相互合作、交流和讨论,可以展示学生个人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有效提高团队综合能力,推动全体成员共同进步。

总而言之,问题导学法是一种适合于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方法,其强调问题化的学习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该广泛采用问题导学法,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学式教学模式案例

导学式教学模式案例

导学式教学模式案例有效地进行高中数学知识教学的导入,不仅能让知识教学有良好的铺垫,也能帮助学生迅速地融入到对于知识的有效探究中,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升.“三段式导学案”是一种灵活而有效的教学导入策略.这种导入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一、“三段式导学案”的基本介绍“三段式Auron学案”与普通的导学案存有一定的差异,导学思路更加准确,更加突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很多教师都能意识到有效率的教学引入对于科学知识教学具备较好的辅助效果,然而有些教师在教学引入方式的挑选上却存有偏差,教学引入的模式比较高效率.有的教师指出,教学引入就是将科学知识呈现出给学生,并且唤起学生的自学兴趣,这的确就是教学引入目标的一部分,但却不是教学引入的预期效果的全部.高质量的教学引入,不仅必须同时实现对于科学知识的导入,唤起学生对于具体内容问题的思索与探究性欲也非常关键.教师必须将过往的以科学知识讲授居多的形式慢慢过渡阶段为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独立自主探究,这些都应当在教学引入中获得彰显.“三段式Auron学案”同时实现了这些教学要素,对于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多样课堂教学的形式起著促进作用.“三段式Auron学案”之所以能充分发挥注重的教学效果,与其形成有著轻易关系.一般来说,“三段式Auron学案”涵盖如下几个组成部分:一就是独立自主自学.学生利用Auron学案,对于教学内容进行独立自主探究,并且以小组交流的模式对探究过程展开辅助.二就是合作探究.学生共同就某个课题进行研究性自学,并且相互交换意见,教师也可以参予至学生的合作自学中给与指点与意见.三就是意见反馈训练.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设置一些反馈性训练,既考查学生的探究成果,也增进了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认知与掌控.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引入,不仅使学生的独立自主自学有著非常大的充分发挥空间,也使课堂教学的整体成效获得提高.二、对于综合性较强的知识教学的应用“三段式Auron学案”在一些具体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的效用非常明显.首先,对于综合性较强的科学知识教学的引入时,其效用便能充份获得彰显.综合性较强的知识点,往往具有一定的教学难度,不仅须要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稳固,也须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与问题的认知与分析能力.在对于这类知识点教学时,须要使导学过程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存有代表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对于有关科学知识进行探究,使学生在独立自主自学、合作探究中慢慢同时实现对于科学知识的认知与得知.比如,在谈“圆锥曲线与方程”时,这部分教学内容综合性较强,必须想要使学生对于这部分科学知识存有更加充份的认知与掌控,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思考问题:平面上存有两个定点f1、f2,Seiches一个动点p.这三点可能将形成如下几种情况:(1)当点p至两个动点的距离之和为定值时,则点p的轨迹可能将为椭圆、线段或者不存有.(2)如果点p至两个动点间的.距离之高的绝对值为定值,则点p的轨迹可能将为双曲线、射线或者不存有.就以上两种情况,你能够对“关于至两定点间的距离的存有关系的点的轨迹”进行探究吗?这个问题起点比较高,通常能力水平的学生都可以干预.然而,这个问题的探究空间却非常小,必须口臭答疑,须要学生高效率地独立自主自学与小组合作.在展开这类综合性较强的科学知识教学时,“三段式Auron学案”的效用能充份法挥,也能提高科学知识教学的整体实效.三、对于思维量较大的知识教学的应用对于思维量很大的科学知识教学时,“三段式Auron学案”也能充分发挥教学功效.思维量很大的知识点往往也就是典型的教学难点.这类科学知识在展开教学引入时,教师必须设计一些典型的思考问题,并且鼓励学生在有效率的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中慢慢同时实现对于问题的剖析,最后在答疑问题时同时实现对于科学知识的以获取.这些都就是“三段式Auron学案”中囊括的教学过程,也就是这一导学模式的教学优越性的彰显.比如,在探究“圆柱和圆锥的进行图”时,教师可以明确提出问题:若想根据圆柱和圆锥的进行图想象一下圆台的进行图形状,假设将圆台的上下圆半径分别降为r1和r2,母线降为l,你能够排序出来它的表面积吗?在学生还没教给圆台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时,这个问题对于他们而言就是存有一定难度的,然而正是这样一个问题能唤起他们的探究精神,使他们对于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积极探索.总之,“三段式Auron学案”就是一种富于实效性的教学引入模式.对于那些综合程度较高且思维量很大的教学问题,“三段式Auron学案”的优势能获得充分发挥.这种教学引入形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深入细致发掘与剖析,也能鼓励学生慢慢得知科学知识的实质,使学生同时实现对于教学要点的以获取,进而达成一致预期的教学目标.。

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分析

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分析

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分析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

本文将从问题导学法的特点、应用方法和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该教学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问题导学法的特点问题导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讨论和解答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启发性问题导学法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让学生自主发现、独立解决问题。

这种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注重互动性问题导学法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

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可以促使学生思维的碰撞,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问题导学法以真实的问题为出发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种实际性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出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向学生提出一个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先自行尝试解答。

这种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引导思考在学生自行尝试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情况,灵活地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逐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

3. 让学生讨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合作,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借鉴他人的见解,也可以通过和他人的交流,发现问题的不同角度。

4. 解答问题在学生讨论和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给出问题的解答,并对学生的解答进行指导和评价。

通过对学生解答的评价,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促进学生的成长。

三、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效果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问题导学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分析

高中数学“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分析

高中数学“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中数学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多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互动和探究的环节,容易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影响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始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其中就包括“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切入点,在学生之间建立问题链,通过逐级解答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思辨分析,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

相比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问题链导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参与度,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

针对“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学科中的实践效果,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以期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1.2 研究意义高中数学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学科之一,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存在着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缺乏对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研究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是至关重要的。

2. 正文2.1 高中数学“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该教学模式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理论。

认知心理学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建构,强调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进而促进知识的积累和理解。

该教学模式借鉴了问题导向学习的理论。

问题导向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围绕问题展开学习活动,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和技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该教学模式结合了协作学习理论。

在“问题链导学”过程中,学生们通常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解决问题,相互讨论、共同探究,促进了合作学习的发挥。

该教学模式还融入了自主学习的理念。

学生在问题链的引导下主动提出问题、积极探究、自主思考,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高中数学“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分析

高中数学“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分析

高中数学“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分析“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引导,以探究为主导的教学方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通过设置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也积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1.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

在设计“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时,首先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学生需要掌握和理解的知识点和技能,以此为基础来设计问题链。

2.设置问题链。

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有机联系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也可以是在课本中所提供的典型问题。

问题的设置要考虑到难易适中,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和钻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3.引导学生探究。

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索、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总结归纳。

在学生自主探究之后,教师要及时总结和归纳学生的问题和答案,提出一些有启发意义的问题或结论,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数学知识。

5.实践应用。

通过实例分析和综合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在实际问题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1.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设置各种有趣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来。

3.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倡导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和交流讨论,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

5.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分析

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分析

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分析一、问题导学法的概念与特点问题导学法是指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讨论问题来学习和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引导性强。

问题导学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再是教师简单地讲解知识点,而是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

2. 学生参与度高。

在问题导学法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通过参与讨论、解决问题,积极探究知识。

3.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导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开展性强。

问题导学法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二、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在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学方式单一、学习兴趣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等。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在这种情况下,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对高中数学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1.设计学生问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这些问题可以是数学上的难题,也可以是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2.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讨论。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表述,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组织学生讨论在问题导学法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

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和讨论,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巩固学习成果。

4. 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在问题导学法中,教师不再是简单地给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思考和探索,可以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四、应用效果与不足通过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可以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教学策略的应用分析

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教学策略的应用分析

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教学策略的应用分析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型教学模式,而问题导学教学策略则是最受欢迎的其中一种。

它的介绍是以以学生为主体,以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来指导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首先,在实施问题导学教学策略前,教师必须给学生思考问题导入,使学生具有必要的知识背景,设计适当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网络。

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创造有利于学习的教学氛围。

其次,在进行问题导学教学时,应该给学生提出适当的挑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多思考,从而引导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真正做到让学生从知识的学习者变成知识的使用者,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再次,在实施问题导学教学策略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对不同问题加以分类,让学生从浅入深,较容易解决的问题,进一步解决较难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学习,真正掌握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去。

最后,在实施完问题导学教学策略后,教师应采取有效的评价措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而为下一次的教学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以上就是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教学策略的应用分析。

可以看出,问题导学教学策略有助于构建学生学习的意识,为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效果。

因此,建议教师要充分利用该教学策略,积极创设有利
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给学生正确的导向,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得到更多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个人发展。

高中概念课教学中“问题导学”的案例研究

高中概念课教学中“问题导学”的案例研究
意图:当x1<x2时,则f(x1)<f(x2)(或f(x1)>f(x2)). 问题4 在函数y= 1 中,自变量x从-2增大到2,而相
x
应的函数值则从- 1 增大到 1 ,能否说明函数y= 1 是递
2
2
x
增的?
意图:函数的增减性是相对于区间而言的,函数y=
1 在区间(-∞,0)上是递减的,在区间(0,+∞)上也是递 x
数学符号反映?
意 图 :自 变 量x取 两 个 值x1、x2,当x1<x2时 ,表 示 自 变 量在增大.
问题3 若自变量x在x1、x2处的函数值分别为f(x1)、 f(x2),那 么 自 变 量 在 增 大 ,引 起 函 数 值 在 增 大 (或 减 小 ),
. A如l何l 用R数ig学h符ts号表R示es?erved.
意图:将初中所学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解析化, 用坐标系中的坐标表示对应的量,为三角函数的定义推 广做铺垫.
问题3 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中, 取终边上任意 一点,得到三角函数值都不变,如果取终边与单位圆的 交点(在直角坐标系中,以坐标原点为圆心,以1为半径 的圆叫单位圆),又如何简化三角函数的定义的?
意图:用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点的坐标定义钝角三 角函数,抓住了问题的共性的、本质的东西,体现从特殊 到一般的思想.
问题5 如果角的终边在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在y 轴 正 半 轴 、负 半 轴 ,x 轴 正 半 轴 ,负 半 轴 ,其 三 角 函 数 的 定 义是否都可以用终边与单位圆交点坐标定义? 若行,又 是如何定义的?
意图:通过函数图像,让学生直观认识函法画函数图像的过程可知,由于自变
量的变化才引起函数值的变化,函数图像从左到右是上
升的或者下降的,反映函数值随着自变量的变化怎样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重点难点】
• 1.教学重点:公式的推导、公式的特点和公 式的运用。 • 2.教学难点: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灵活 运用。公式推导所使用的“错位相减法” 是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 之一,它蕴含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所以既 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设计教学过程必须遵 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 尽可能地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 过程,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 的教学过程:
四)讨论交流,延伸拓展
• 问题7:探究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还有 其它方法吗?我们知道, 那么 我们能否利用这个关系而求出 呢?根据等 比数列的定义又有 ,能计意图:以疑导思,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望,营造一个让学生主动观察、思考、讨 论的氛围. 以上两种方法都可以化归到 , 这 其实就是关于 的一个递推式,递推数列有 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是研究性学习和课 外拓展的极佳资源,它源于课本,又高于 课本,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促进作用.
(三)类比联想,解决问题
• 这时我再顺势引导学生将结论一般化:
问题4:设等比数列 ,首项为 ,公比为 ,如何 求前n项和 ?
• 这里,让学生自主完成,并喊一名学生上 黑板,然后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特 殊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入,让 学生自己探究公式,从而体验到学习的愉 快和成就感。 • 在学生推导完成后,
问题1:同学们,你们知道西塔要的是多 少粒小麦吗?引导学生写出麦粒总数。
• 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会动手算了起来, 他们想到用计算器依次算出各项的值,然 后再求和。这时我对他们的这种思路给予 肯定。
• 设计意图: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课堂时 间限制,教师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做所 谓的“无用功”,急急忙忙地抛出“错位 相减法”,这样做有悖学生的认知规律: 求和就想到相加,这是合乎逻辑顺理成章 的事,我为什么不相加而马上相减呢?在 整个教学关键处学生难以转过弯来,因而 在教学中应舍得花时间营造知识形成过程 的氛围,突破学生学习的障碍。同时,形 成繁难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迫使 学生急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为后面 的教学埋下伏笔
(八)故事结束,首尾呼应
• 最后我们回到故事中的问题,我们可以计 算出国王奖赏的小麦约为1.84×1019粒, 大约7000亿吨,用这么多小麦能从地球到 太阳铺设一条宽10米、厚8米的大道,大约 是全世界一年粮食产量的459倍,显然国王 兑现不了他的承诺。
• 设计意图:把引入课题时的悬念给予释疑, 有助于学生克服疲倦、继续积极思维。
(五)变式训练,深化认识
• 例1:求等比数列 前8项和;
• 变式 1、等比数列 前多少项的和是 ; • 变式2、等比数列 求第5项到第10项的和; • 变式3、等比数列 求前2n项中所有偶数项 的和。
• 首先,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题,再请学 生上台来幻灯演示他们的解答,其它同学 进行评价,然后师生共同进行总结。 • 设计意图:采用变式教学设计题组,深化 学生对公式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直接套用 公式、变式运用公式、研究公式特点这三 个层次的问题解决,促进学生新的数学认 知结构的形成。通过以上形式,让全体学 生都参与教学,以此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和竞争意识。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 程、公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能初步应用公式解决与之有 关的问题。 • 2.能力目标:通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向学生 渗透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培 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和逆向思 维的能力。 • 3.情感目标:通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优化学 生的思维品质,渗透事物之间等价转化和理论联系实际的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师生互动,探究问题
• 在肯定他们的思路后,
• 问题2:是什么数列?有何特征? 应归结为什么数学问题呢?
• 探讨1:设 ,记为(1)式,注意观察 每一项的特征,有何联系?(学生会发现,后一 项都是前一项的2倍)
• 探讨2: 如果我们把每一项都乘以2,就变成了它 的后一项,(1)式两边同乘以2则有 , 记为(2)式。比较(1)(2)两式,你有什么发 现? • 设计意图: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比较,等比数 列前n项和的公式推导关键是变“加”为“减”, 在教师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但在学生看来 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教学中应着力在这儿 做文章,从而抓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的良 好契机。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 在古印度,有个名叫西塔的人,发明了国际象棋, 当时的印度国王大为赞赏,对他说:我可以满足 你的任何要求。西塔说:请给我棋盘的64个方格 上,第一格放1粒小麦,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 4粒,往后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两倍,直至第64 格。国王令宫廷数学家计算,结果出来后,国王 大吃一惊。为什么呢? •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情境目的是在引入课题的同 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故事内 容紧扣本节课的主题与重点。
• 经过比较、研究,学生发现:(1)、(2) 两式有许多相同的项,把两式相减,相同 的项就消去了,得到: 。由我指出:这 就是错位相减法,并要求学生纵观全过程。
问题3:为什么(1)式两边要同乘 以2呢?
• 设计意图:经过繁难的计算之苦后,突然 发现上述解法,不禁惊呼:真是太简洁了! 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 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 好数学的信心。
【学情分析】
•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 数列前n项和从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 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 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 质的不同,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 对于q = 1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 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教学对象是 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但 由于年龄的原因,思维尽管活跃、敏捷,却缺乏 冷静、深刻,因此片面、不严谨。
(六)例题讲解,形成技能
• 例2:求和
• 设计意图:解题时,以学生分析为主,教 师适时给予点拨,该题有意培养学生对含 有参数的问题进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七)总结归纳,加深理解
• 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回顾公式、 推导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回答,然后老师 再从知识点及数学思想方法两方面总结。
• 设计意图:以此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归纳概括能力。

(九)课后作业,分层练习
• 必做:P52练习2、3
• 选作:(1)求和 • (2)“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共灯 三百八十一,请问尖头几盏灯?”这首中国古诗 的答案是多少? • 设计意图:出选作题的目的是注意分层教学和因 材施教,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思考的空间。
【教学反思】
• 对公式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与理解公式 的来龙去脉,掌握公式的推导方法,理解 公式的成立条件,充分体现公式之间的联 系。在教学中,我采用了“问题――探究” 的教学模式,把整个课堂分为呈现问题、 探索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律四个阶段。
问题型教学模式案例
本次作品摘自网络 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高中数学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的案 例分析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 课题: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 课型:新授课 • 教材:教育部新编《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 数学必修5》(苏教版) • 从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 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 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而 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 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 的数学素养。
问题5:由 得 对不对?这里的 能 不能等于1?等比数列中的公比能 不能为1? 此时是什么数列?
• (这里引导学生对 进行分类讨论,得出公 式,同时为后面的例题教学打下基础。)
问题6:结合等比数列的通项公 式 ,如何把 · · · 用表示出来? (引导学生得出公式的另一形 式)
• 设计意图:通过反问精讲,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 知识的认识,完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使学生由 简单地模仿和接受,变为对知识的主动认识,从 而进一步提高分析、类比和综合的能力。这一环 节非常重要,尽管时间有时比较少,甚至仅仅几 句话,然而却有画龙点睛之妙用。
【设计思想】
• 新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 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 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 能力”。对这一目标本人认为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作为学习 主体的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发展性。心理学家研究 发现,9~22岁的学生正处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期,高中生正 好处于这一关键年龄段,作为数学教师应因势力导,培养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利用问题探究式的方法对新课加以 巩固理解。在生生、师生交流的过程中,体现对弱势学生 更多的关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