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藏山南地区农牧民生活水平状况及其变化的统计分析

合集下载

西藏农牧民增收调研报告

西藏农牧民增收调研报告

西藏农牧民增收调研报告西藏是我国的一个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中部地区,是我国农牧民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为了推动西藏农牧民的增收发展,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并撰写了以下报告。

西藏是高寒地区,气候寒冷,土地资源匮乏,而农牧业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生计来源。

然而,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农牧民的增收空间有限。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当地农牧民的生活状况,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促进他们的增收发展。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农牧民的主要问题包括土地资源匮乏、技术水平低、市场信息不畅通等。

首先,土地资源稀缺导致农牧民无法扩大产量,增加收入。

其次,农牧民的技术水平普遍较低,缺乏现代化的农牧养殖技术知识,导致生产效益低下。

此外,农牧民获取商品价格信息的渠道有限,无法及时把握市场需求,影响了他们的经营决策和销售收入。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首先,政府可以加大对农牧民的土地扶持力度,提供农牧民所需的种子、肥料等农业生产资料。

其次,政府可以组织培训班,提升农牧民的技术水平,教授现代化的农牧养殖技术知识,帮助他们提高生产效益。

此外,政府还可以建立健全农牧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提供农产品价格信息,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生产和销售策略。

另外,我们还发现农牧民的农产品品质普遍较低,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为了改善农产品品质,我们建议政府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督,提高产品的安全和质量水平。

同时,农牧民也需要加强自身的技术学习,积极采用科学种植和养殖技术,提高产品品质。

总结起来,西藏农牧民的增收问题存在土地资源匮乏、技术水平低、市场信息不畅通等方面的困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可以加大对土地的扶持力度,提升农牧民的技术水平,并建立健全的市场信息服务体系。

此外,农牧民也需要加强自身的技术学习,提高产品品质。

通过这些措施的推行,相信西藏农牧民的增收问题将得到有效的解决。

西藏山南地区农牧民安居工程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西藏山南地区农牧民安居工程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件 进 一步 改善 ;家用 电器 、家具 等消 费 品进 入 寻常 百姓 家,农 牧区
消费市场 进一步 拓 宽:安 居工程 的实施 ,还更新 了农牧 民 “ 、靠 、 等
要 ”的旧思 想 、旧观念 ,激 发 了他 们提 高生 活水 平和 生活 质量 的渴 望 ,增强 了他 们 的 市场 意 识 、竞 争 意 识 、财 产 意识 。
牧 民反应 强烈 ,政府 及 时干预 ,宏观 调控 ,如 出 台了 《 藏 自治 区 西 农牧 民安居工 程木材供 应管理 暂行办 法》 ,对 农牧 民安居 工程建 设所 需木 材进 行特 批 ,专 材专 用 、专材 专供 ,政府 以低 于木 材供 应地 当 时市价 1 2 的价格销售 。同时,同水泥生产企 业联系 ,向部分 5— 0 农牧 民免 费供应水泥 。虽 然这些措施暂 时平抑 了物 价 ,但有没有 遏制 建筑材料 和人工工 资的整 体上涨 ,政府 财政投入资金 的效率 一年 比一
年低 。 1 2 4工程 质 量 缺 乏 监 管 ,部 分 房 屋 不 抗 震 ..
20 0 9年 1 2月,全地 区完成 了房屋 建筑 面积 9 6 6万平方米 ,户均 5. 1 2平方米 ;按 时足额完成 了 “ 9 十一 五”计划安居 工程 的建设任 务 , 占农 牧 民总户数 的 8 %。农牧 民安居 工程还在持续推进 过程 中,计划 0 从2 1 0 0年 4月开始 ,完成剩 余 2 %的农牧 民安居工程 建设任务计划 。 O 山南地 区农牧 民安居 工程前期 实施工作取 得 了一 定的经验 。 1 1 2农牧民对 安居工程 的认 同情况 .. 安居工程 改善 了农牧 民的住房条件 ,使农牧 民人均 居住面积 比原 来增 加 2O %到 3 %,根 本改变 了房屋 窄小 、人畜混住 的状况 ,卫生条 0

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

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

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西藏地区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因其高海拔、寒冷气候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而具有独特的农业特点。

在长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下,西藏地区的农业现状和农作物种植方式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和农作物种植方式入手,分析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西藏地区农业现状1. 自然环境西藏地区地处高原,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米以上,气候寒冷,土壤贫瘠,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偏少。

这些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构成了较大的困难。

2. 农业模式西藏地区主要以传统的农耕为主,主要农作物包括青稞、藏青稞、青稞麦、高原蔬菜等,种植方式主要是人工耕作,缺乏现代化农业设备和技术。

牧区的草原养殖也是当地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

3. 农业产量受自然条件和农业技术限制,西藏地区的农业产量一直较低,农产品供应不足。

再加上部分地区交通不便,农产品销售市场狭窄,农业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

二、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1. 种植适应性更强的作物针对高海拔、寒冷气候和贫瘠土壤的特点,可以选择种植适应性更强、耐寒抗旱的作物,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比如青稞和藏青稞就是适应高寒条件的优良农作物,可以进一步研发培育更耐寒、更适应当地环境的品种。

2. 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引进农业科技支持,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包括高产栽培技术、新型施肥技术、抗病虫害技术等。

适应西藏地区特殊气候和土壤条件,采取合理的灌溉排水制度,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科技水平,提升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3. 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农业机械化设备、农业生产资金等,提高西藏地区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

加强对农业生产资金的金融支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4. 发展现代化畜牧业在牧区,要加强对畜牧业的发展,引进高产优质家畜,加强畜牧业科技支持,提升养殖业和牧草业的整体水平。

积极发展有机畜牧业,提高牲畜品质和养殖效益。

5. 加强农产品市场营销加强对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开发,建立稳定的农产品供销渠道,拓宽西藏地区农产品的销售市场。

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

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

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西藏地区是我国的西南边陲地区,依靠农牧业为主要的经济来源。

由于地处高寒地带,气候条件恶劣,加之海拔高度较大,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在这样的环境下,西藏地区的农业现状相对落后且发展缓慢。

下面将对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进行浅析。

西藏地区的农业现状相对较落后。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耕地资源有限。

由于西藏地区地势高峻,地形复杂,适合耕地的面积有限,耕地资源相对较少。

据统计数据显示,西藏平均每亩耕地面积仅为1亩,这在全国范围内是相对较低的。

二是种植结构单一。

由于西藏地区的气候条件恶劣,只适宜种植少量的农作物,主要以高原大麦、青稞、油菜等为主。

这种种植结构的单一性,不利于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三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下。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西藏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农工人员主要依靠传统的人工劳动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这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而且生产效率低下。

针对西藏地区农业现状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一是加大科技投入。

西藏地区应加大科技投入,培育具有高抗逆能力和适应高寒地区气候条件的农作物品种。

借助现代农业科技手段,如温室大棚、地下室塘、喷灌技术等,改善农作物的生产环境,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二是推广农业机械化。

通过引进和推广适合西藏地区的农业机械设备,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劳动力利用率。

并且较少依赖人工劳动,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

三是发展畜牧业。

由于西藏地区适宜养殖牲畜,发展畜牧业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机肥料,改善土壤质量。

畜牧业的发展还可以增加农牧民的收入来源,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四是加强农业技术培训。

加强对农民的农业技术培训,提升农民的农业生产水平。

通过培训,使农民了解先进的种植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信息,提高他们的农业生产技能和市场竞争力。

西藏地区的农业现状相对较落后,但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推广农业机械化、发展畜牧业和加强农业技术培训等改进措施,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促进西藏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山南市调研报告

山南市调研报告

山南市调研报告山南市是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地级市,位于西藏自治区的山南地区。

本次调研主要围绕山南市的经济发展、旅游产业、环境保护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展开。

以下是对山南市调研的详细报告:一、经济发展山南市作为西藏自治区的一个重要经济支柱,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根据调研数据显示,山南市的GDP持续增长,经济总量逐渐增加。

主要的经济支柱包括农牧业、旅游业、矿产资源等。

农牧业是山南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山南市具备丰富的农牧业资源,不仅可以满足本地区的需求,还可以向周边地区进行供应。

旅游业是近年来山南市快速发展起来的产业,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山南市的旅游业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给当地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矿产资源也是山南市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山南市拥有丰富的矿藏,特别是锂、铜、锌等金属矿藏,为当地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旅游产业山南市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调研显示,山南市的旅游业在过去几年迅速发展,特别是随着西藏旅游的兴盛,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来山南市观光旅游。

主要的旅游景点有罗布林卡、扎什伦布寺、珠穆朗玛峰等。

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山南市应注重保护环境,做好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三、环境保护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变得尤为重要。

调研显示,山南市的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了重视,尤其是在水资源和草原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水污染、草原退化等,需要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四、基础设施建设调研还发现,山南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

虽然在交通、通信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瓶颈。

特别是交通方面,山南市与周边地区的连接相对不够便利,需要加快建设公路和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改善交通条件,提升区域间的交流和合作。

综上所述,山南市在经济发展、旅游产业、环境保护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

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

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西藏地区是中国的重要农业产区之一,拥有着广阔的农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受到高海拔、寒冷气候、缺乏水资源等因素的影响,西藏地区的农业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的改进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让我们来简要分析一下西藏地区目前的农业现状。

西藏地区因地处高原,地势复杂,气候多变,四季分明,受季风影响,自然环境条件较为苛刻,正是这些条件造就了西藏地区独特的农业生态环境。

目前,西藏地区的农业以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经济作物和牧草为主,其中青稞、小麦、青稞换成葡萄等是当地主要的农作物种植品种。

在牧业方面,饲养畜牧业是当地主要的生产活动,畜牧业所占的比重占总的农牧业生产总值的80%以上,被誉为“西藏的第一支柱”。

在农业生产方式上,传统的手工农业还是占主导地位,大部分地区尚未实现工业化生产。

面对西藏地区的农业现状,为了改善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生产效益,我们有必要进行一系列的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

我们应该注重引进新的农作物种植品种,通过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新品种,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我们可以推广大棚种植技术,利用大棚种植技术来调控环境条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降低气候因素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还可以开展水培技术的推广,通过水培技术来减少对土壤的依赖,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我们还可以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通过机械化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劳动成本,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益。

在改进农作物种植方式的还需要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还需要加强对农田的综合治理工作,加大对土壤和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力度,形成良好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

还需要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管控,推动农产品的产地认证和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还需要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和引导,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西藏山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西藏山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西藏山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摘要:论文在对山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山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快山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西藏山南地区农业产业化对策研究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观,正在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推进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又一个重要举措,是把农业和农民推向市场的有效组织形式,是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重大改革,是实现农业“第二次飞跃”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目前,山南地区农产品数量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而农产品质量差,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效益低,农牧民增收困难等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当地政府前。

要解决上述诸多难题,关键是要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而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是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

1.山南地区概况山南地区是藏民族的发祥地,以泽当镇为地区中心,全地区共有12个县,24个镇,56个乡,596个行政村,总面积为7.97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西藏自治区总面积的十五分之一。

总人口31.8万人,有藏、汉、门巴、珞巴等14个民族,其中藏族占96%。

1.1资源状况农耕地、草场资源相对充足。

全地区总耕地面积44.2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41.1万亩,后备可耕地资源面积3.7万亩左右,近期可开发利用的有24万亩左右,且农耕地连片集中,土壤肥沃,土层深厚,便于农业机械作业;全地区现有草场总面积4639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4458万亩,已利用4168万亩,人工种草面积7.7万亩。

光热资源相对丰富。

年均日照时数2938小时,年均气温8.4℃,光辐射量7407兆焦耳/m2,日照率为66%.6—9月为作物生长旺盛期,需水季节降水充足,占年降水总量的85%。

,植物种类较多、独具特色。

各种植物4000多种,盛产青稞、小麦、油菜、蚕豆、豌豆、玉米、荞麦等作物,同时藏粮油主产区之一。

蔬菜有各类萝卜、茄子、辣椒、西红柿等40多种。

山南地区调研报告题目

山南地区调研报告题目

山南地区调研报告题目山南地区调研报告一、引言山南地区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作为西藏的一个主要地区,山南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山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状况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情况,为进一步推动山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经济发展1. 历史沿革山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特别是在藏传佛教的影响下,山南地区成为了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

近年来,随着西藏的开放和旅游业的兴起,山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旅游业成为了山南地区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的到来。

2. 经济结构山南地区的经济主要以农牧业为主,农牧民占据了该地区总人口的大部分。

同时,旅游业和文化产业也在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就业和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外,山南地区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锡、铁、铜、锌等。

三、社会状况1. 教育山南地区的教育事业得到了积极的发展,学校和教育设施得到了改善。

但是,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足,仍然存在教育资源不足,学生流失等问题。

2. 医疗保障山南地区的医疗保障在近年来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新的医疗设施被建成并投入使用。

但是,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和技术水平的不足,山南地区的医疗保障水平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

四、环境保护1. 水资源山南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但是由于近年来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山南地区的水资源面临一定的威胁。

因此,山南地区需要采取措施保护水资源,如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推行节水措施。

2. 生物多样性保护山南地区的生态环境独特,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护地。

但是,由于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压力,山南地区的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

因此,山南地区需要采取措施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如划定自然保护区、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等。

五、结论与建议山南地区作为西藏的一个重要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

在经济发展方面,山南地区可以进一步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农牧业的效益。

西藏畜牧行业现状分析报告

西藏畜牧行业现状分析报告

西藏畜牧行业现状分析报告# 西藏畜牧行业现状分析报告## 1. 引言西藏是中国的畜牧业重镇之一,畜牧业是该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

本报告通过对西藏畜牧行业的现状进行分析,旨在了解该行业的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促进西藏畜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 2. 西藏畜牧行业的现状2.1 畜牧业的规模西藏是中国最大的畜牧业生产区之一,拥有丰富的草原资源。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西藏畜牧养殖总人口超过150万人,畜牧业从业人员约占西藏总人口的20%。

2.2 主要畜牧品种西藏畜牧业以牦牛、藏羊和藏猪为主要品种。

牦牛是西藏特有的牲畜,具有适应高原环境的特点,广泛用于肉、毛和运输。

藏羊以其肉质鲜美而受到市场青睐,藏猪则主要用于屠宰食用。

2.3 市场需求和贸易西藏畜牧业的产品主要供应本地市场,并向外地和国外市场出口。

西藏畜牧产品的主要市场为内地城市和亚洲国家。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对西藏畜牧产品的进口需求也有所增加。

2.4 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西藏畜牧行业面临多种挑战和问题,主要包括:- 高原环境对畜牧业的影响:西藏高海拔地区的畜牧业面临天气极端、气温变化较大等环境压力,影响畜牧业的养殖成本和产出。

- 资金和技术不足:由于西藏经济相对欠发达,畜牧业的发展受到资金和技术的限制,制约了其科学管理和高效运营。

- 饲料供应不足:由于草原面积有限,饲料供应不足是影响西藏畜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 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西藏畜牧行业在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需要加强技术培训和管理能力提升。

## 3. 改进建议为了促进西藏畜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3.1 拓宽资金渠道加大对西藏畜牧行业的资金支持,鼓励引入外部投资,增加畜牧业的科研和技术投入,推动畜牧业的现代化和高效化。

3.2 加强技术培训和管理能力提升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和培养畜牧业人才,提升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引进现代畜牧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畜牧业的效益和质量。

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

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

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西藏地区是中国西南边陲地区,地处青藏高原,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地形起伏多变。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西藏地区的农业发展一直受到诸多困难和挑战。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府政策的支持,西藏地区的农业现状正在逐渐改善,特别是在农作物种植方式上进行了一系列改进措施,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西藏地区农业现状1. 土地资源利用西藏地区土地资源丰富,但由于地处高原,大部分土地属于高寒草甸和沙漠草原,只有少部分适合农业生产。

目前,西藏地区耕地面积相对较小,约占全区总面积的1%,虽然农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政府通过土地整治、节水灌溉等措施,逐步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2. 气候环境条件西藏地区地处高原,气候寒冷,氧气稀薄,日照时间短,年降水量不足,温度变化大,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西藏地区的农民通过科学种植、合理选择农作物品种、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等措施,逐渐适应了气候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3. 农业产业结构西藏地区农业产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青稞、小麦、油菜、青菜等作物,畜牧业和渔业也占有一定比重。

农产品以粮食、青藏高原特色鲜花、鲜果、藏药材、牦牛、藏绵羊等为主要特色。

随着西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种植业正逐渐向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产品转变。

二、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为了适应西藏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改善农业生产状况,政府和农业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的措施,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1. 科学种植西藏地区的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的关键在于科学种植,包括选用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农作物品种,探索新的种植技术和模式,提高农作物的适应性和生产力。

针对高原气候特点,研发出适应高寒地区的早熟、耐寒、耐旱、耐病的新品种,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 节水灌溉由于西藏地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土地水分紧缺,为了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政府加大了节水灌溉设施建设的力度。

西藏畜牧统计总结汇报材料

西藏畜牧统计总结汇报材料

西藏畜牧统计总结汇报材料西藏是我国的畜牧业重要省区之一,拥有丰富的草原资源和发展潜力巨大的畜牧业。

以下是针对西藏畜牧统计的总结汇报材料,共计1000字。

一、总体情况西藏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之一,拥有广阔的草原面积。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西藏的总畜牧养殖户数达到100万户,畜牧业从业人员约为200万人。

西藏的畜牧业已经成为该地区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二、畜牧业发展现状1. 畜牧品种:西藏是典型的畜牧区,主要的畜牧品种包括牛、羊、马、猪等。

其中,牦牛、藏羊是西藏的特色畜牧品种,也是该地区畜牧业的主要养殖品种。

2. 养殖规模:西藏的畜牧业以家庭农牧户为主体,养殖规模相对较小。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大部分养殖户拥有10头以下的牲畜。

然而,随着农牧民收入的提高和政策的支持,越来越多的农牧户开始扩大养殖规模。

3. 养殖技术:西藏的农牧户在畜牧养殖技术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

尤其是对于新兴的现代化养殖技术和管理方法的掌握较为有限,这也限制了畜牧业的发展潜力。

因此,加强技术培训和推广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三、畜产品产量与价值1. 产量情况:根据统计数据,西藏的畜产品产量逐年递增。

其中,牦牛、藏羊的肉产量占据主要地位,分别占全区肉类产量的50%和40%。

另外,西藏的乳制品产量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2. 产品价值:西藏的畜产品在市场上享有较高的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特别是牦牛肉和藏羊肉以其独特的风味和高品质而备受青睐。

这些畜产品的高附加值带动了农牧民的收入增长,并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问题与挑战1. 草场退化:由于气候变化和过度放牧等因素,西藏的草场普遍存在退化的现象。

草场退化不仅影响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威胁着当地生态环境的稳定。

2. 技术水平落后:虽然西藏的畜牧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的技术差距。

特别是在现代化养殖技术和管理方法方面,西藏的畜牧户亟需提升。

西藏农牧区调研总结汇报

西藏农牧区调研总结汇报

西藏农牧区调研总结汇报西藏农牧区调研总结汇报一、调研目的和意义西藏作为我国的重要边疆地区,农牧业一直是当地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和生活方式。

为了了解西藏农牧区的发展现状、问题和需求,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我们进行了西藏农牧区的调研。

通过本次调研,旨在促进西藏农牧区的可持续发展,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实现农牧业现代化和农牧民增收致富。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1.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方式,包括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座谈会等。

通过对农牧区的实地考察和与当地居民的深入交流,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信息。

2. 调研过程:首先,我们确定了调研地点,选择了西藏农牧区的几个典型区域进行实地考察。

在实地调研中,我们与当地农牧民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深入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状况、经济收入和发展需求。

接着,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了广大农牧民的意见和建议。

问卷调查着重关注了农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未来发展的期望。

最后,我们召开了座谈会,邀请了相关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农牧民代表,共同讨论和交流农牧区的发展问题。

会上,大家就农牧业现代化、农牧民增收致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三、调研结果和发现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发现了以下问题和发展需求:1. 农牧区交通条件不足:由于地理环境复杂、交通不便利,给农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困难,需要加大对农牧区交通建设的投入。

2. 土地资源不足:农牧区的耕地资源有限,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农牧民文化传承面临困难:现代文化的不断冲击,导致农牧民文化的传承受到了冲击,需要加强对农牧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4. 农牧业科技水平较低:农牧业现代化是西藏农牧区未来发展的关键,但目前农牧业科技水平较低,需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农牧业的科技含量。

四、政策建议针对以上发现的问题和需求,我们提出以下的政策建议:1. 加大对农牧区交通建设的投入,改善交通条件,提高农牧业的发展效率。

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分析

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分析

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分析摘要:西藏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青藏高原的西南部。

面积平均海拔在4000米左右。

属温带干旱性气候,南部边境地带属高原亚寒带半干旱气候,年均降水量不到450毫升。

因此以当前的生长环境来看,是适应于少部分农作物的生长。

而当前随着西藏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一些地区的农产品受到大家的普遍欢迎,但总体产量却是十分低。

因此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规模以及生产标准,改进种植方式是目前最棘手的问题。

关键词:西藏地区;现状;措施西藏土地辽阔,人口稀少区。

然而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导致西藏的农业需求呈现不断增长趋势。

然后经济的快去发展,将带来气候、土地等条件等因素也受到影响,如果大规模进行生产规模和持续发展,水土流失将越来越严重,这也给西藏的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西藏农业状况概述西藏地区土地面积广,海拔高,气象灾害种类多,干旱、洪涝、雪灾、霜冻、冰雹、雷电、大风、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气候类型复杂:垂直变化大,自东南向西北依次为:热带、亚热带、高原温带、高原亚寒带、高原寒带。

全区耕地面积357.18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377万亩左右,农作物有青稞、小麦、玉米、油菜、豆类等,以及萝卜、白菜、西葫芦、西红柿、黄瓜、丝瓜、辣椒、芹菜等约20个科110余种蔬菜。

二、西藏地区农业种植方式的改进措施2.1合理利用水资源水资源是农作物生存的必要基础,也是人类生存的必要基础。

因此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必须优先考虑水资源的分布情况。

以节约跟保护水资源为前提。

在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水资源浪费,减少肥料尤其是氮肥、磷肥的排放,利用科学的防护方法减少肥料的流失污染,保护好农田周边水资源,降低水资源的富营养化程度,从而改善水资源的分布结构。

同时要根据不同地区水资源的分布对农业种植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在干旱地区尤其要重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合理进行引水灌溉,并且采取措施减少水资源的流失蒸发等。

林芝县畜牧业现状分析报告

林芝县畜牧业现状分析报告

林芝县畜牧业现状分析报告引言林芝县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地区。

畜牧业作为该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对当地农民的生计起着重要作用。

本报告旨在对林芝县畜牧业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 畜牧业发展概况林芝县拥有广阔的草原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适合发展畜牧业。

目前,该县养殖的主要畜禽有牛、羊、猪、鸡等。

畜牧业产值占整个农业产值的比重较高,是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2. 优势与不足2.1 优势林芝县的畜牧业具有以下优势:- 丰富的草原资源,适宜放牧;- 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畜禽生长;- 地理位置有利于畜禽产品的销售。

2.2 不足然而,林芝县的畜牧业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畜禽品种优化程度不高,品质有待提升;- 养殖技术相对落后,缺乏创新能力;- 畜禽产品的加工和销售环节薄弱。

3. 畜牧业现状分析3.1 养殖规模林芝县的畜牧业养殖规模相对较小,规模化养殖程度较低。

目前,大部分农户以小规模家庭养殖为主,养殖场数量多,场均规模较小。

3.2 品种结构目前,林芝县的畜牧业以牛、羊为主,其他品种相对较少。

牛羊数量占据畜禽总数的绝大部分,但品种优化程度不高,品质有待提升。

3.3 技术水平林芝县的畜牧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养殖管理和营养饲养技术需要进一步提高。

农民的养殖技术意识相对较差,缺乏创新能力和科学管理思想。

3.4 加工与销售林芝县的畜禽产品加工和销售环节相对薄弱,产品的附加值较低。

市场渠道有限,产品较多依赖区域内的销售,对外销售较少。

同时,产品包装和标识不规范,影响了畜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 发展建议为了促进林芝县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4.1 增强品种优化能力加强畜禽品种研究,引进和培育适应当地气候和草原资源的优良品种。

通过交流合作,引进高品质、高产量的新品种,提高产品品质和产量。

4.2 加强技术培训和推广加强农民养殖技术培训,推广科学饲养管理技术,提高养殖效益。

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

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

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西藏地区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地势高原,自然条件复杂,气候寒冷干燥,地质富含矿藏资源,是中国的重要战略区域。

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西藏地区的农业发展一直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以期为西藏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1.土地资源西藏地区的土地资源主要分布在河谷、盆地和高原,总体上属于高原草甸土壤和高寒土壤,土地肥力较低,适宜性范围窄。

由于气温低,土质干燥,土壤肥力低,使得西藏地区的农业面临着土地资源匮乏、不容易耕作的困难。

2.气候条件西藏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夏季气温较低,冬季气温极低,日照时间较短,降水相对较少,大部分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

这种气候条件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3.农业发展西藏地区的农业经济主要以农牧业为主,农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较低,由于区域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的限制,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种植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1.科学调整农业结构针对西藏地区的气候和土地条件,科学调整农业结构是改进农作物种植方式的关键。

可以适当减少经济作物的种植,增加适应性强的作物品种,扩大粮食和饲料作物的种植面积,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加强灌溉建设由于西藏地区降水较少,缺水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加强灌溉建设是改进农作物种植方式的重要举措。

可以通过引江济河等大型水利工程,将高寒地区的冰川融水引入农田,提高土地的湿润程度,改善土壤肥力。

3.推广高新技术西藏地区的农业生产一直面临着技术水平低下的问题,缺乏高新技术的支持。

可以通过对高寒地区的畜牧业、种植业等进行技术升级和改造,推广高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4.加强农业科研加强农业科研也是改进农作物种植方式的关键举措。

可以通过农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研究,针对西藏地区的土地和气候条件,开展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加强土壤营养和保护,提高农产品的抗逆能力和养分含量。

西藏农牧业标准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西藏农牧业标准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西藏农牧业标准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1 西藏农牧业标准发展现状
西藏是中国山地贫困地区,农牧业标准的发展主要基于农牧民的经济活动,其发展难度加大。

目前西藏农牧业标准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牧民未及时接受西藏农牧业标准技能。

目前西藏农牧民仍处于传统经营方式,未能充分发挥农牧业标准技能。

(2)农牧业标准和技能应用不足。

农牧民尚未真正认识和掌握西藏农牧业标准和技能应用,这不但影响了农牧业的发展,而且降低了他们的收入水平。

(3)西藏农牧业标准发展投资不够积极。

西藏的农牧业现在还没有获得政府充分的投资以改善他们的农牧业产业及其生产水平,尤其是满足他们的投资需求的投资还不足。

2 对策建议
(1)加强西藏农牧业标准教育。

要把农牧业标准的技能教育作为农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就地组织会议、专业讲座等形式,让农牧民获得良好的农牧业标准知识和技能。

(2)推动西藏农牧业标准技能改革。

采用新技术和新管理方法,在农牧业发展过程中,以农牧民利益为核心,完善西藏农牧业标准发展改革力度。

(3)加大农牧业标准投资力度。

政府要加大对西藏农牧业标准发展投资力度,完善农牧产业保护,引导农牧民有效实施农牧业标准及其技能,科学有效地解决西藏农牧业发展问题。

3 结语
西藏农牧业标准发展是西藏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良好的农牧业标准发展才能有效地提高农牧民的收入水平,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

政府、社会各界实施西藏农牧业标准发展项目时,应该以促进农牧民真正受益为核心,以实现政府的发展目标为宗旨。

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

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

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西藏地区位于中国西南边境,是中国的五大牧区之一,也是我国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所在地之一。

西藏的农业发展受制于高海拔、恶劣的自然条件和长期的封闭环境,因此农业生产水平一直较低。

为了改善西藏地区的农业现状,需要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提高农作物的种植方式和增加农产品产量。

需要针对西藏地区特殊的自然条件制定适宜的农作物种植方式。

由于西藏地处高原,气候条件寒冷,土壤贫瘠,所以传统的农作物种植方式并不适用于这里。

为了适应这种特殊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需要采取一些新的种植方式,比如选择适应高寒环境的特色作物,采取温室种植等方式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比如利用温室技术,可以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种植蔬菜和水果,增加西藏地区农产品的品种和产量。

需要加强农业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工作。

由于西藏地区的农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所以需要加强农业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工作,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培训和指导活动,将新的农业技术和种植方式传授给农民,让他们能够掌握这些新的种植方式,并且将其应用到生产中去。

这样一来,就能够有效地提高西藏地区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也需要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支持力度。

农业科研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撑,通过科研可以不断地改进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式,推动西藏地区农业生产的改善。

应当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鼓励专家学者对西藏地区的农业生产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更加适宜的农作物种植方案,开发更有适应性的新品种和新技术,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管理和监督。

在推广新的农作物种植方式的也需要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新的种植方式得到有效推广并得到良好的应用。

通过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管理和监督,可以推动农业生产的规范化和现代化,确保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

西藏山南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西藏山南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西藏山南乡村振兴调研报告引言乡村振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战略。

作为西藏自治区的一部分,山南地区是重要的农业区域,乡村振兴对于山南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山南乡村振兴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山南乡村振兴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

一、山南乡村振兴的现状1. 经济状况山南地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农业发展相对滞后。

农民主要从事传统农业,农业生产低效,农田面积有限,农产品市场供应不足。

同时,农产品加工技术不先进,产品附加值较低。

2. 基础设施山南地区的交通、通信和水电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乡村公路、农村电网、互联网覆盖等方面有待完善。

3. 农村居民生活状况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山南地区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特别是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不足。

4. 乡村环境保护山南地区的乡村环境保护工作相对薄弱,农村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处理等问题亟待解决,乡村环境的改善成为发展的关键。

二、存在的问题根据调研情况,我们总结了山南乡村振兴存在的几个问题:1. 农业发展不平衡,农产品供应不足。

2. 基础设施滞后,交通不便利,通信网络覆盖不完善。

3.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问题亟待解决。

4. 乡村环境保护工作相对薄弱,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三、建议和对策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1. 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农业。

通过培训和引导,鼓励农民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2.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交通、通信和水电等基础设施,提升乡村发展的基础条件。

3. 加强农村教育和医疗事业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教育和医疗水平。

增加教育资源投入,建设更多的乡村学校和医疗机构。

4. 加强乡村环境保护工作,推进农村污水处理和垃圾分类处理,改善乡村环境质量。

四、总结山南地区乡村振兴面临着经济、基础设施、居民生活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明确了当前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山南地区调研报告格式

山南地区调研报告格式

山南地区调研报告格式山南地区调研报告一、调研概述本次调研主要对山南地区进行了深入了解和分析,考察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环境资源情况、产业结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通过与相关部门和企业的交流,获取了大量的调研数据和信息。

二、经济发展状况山南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主要依赖传统农业和畜牧业。

地区的农业主要以小麦、青稞、高地蔬菜等为主要产业,畜牧业则以藏羊、藏牛为主要品种。

但是,由于种植技术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不足,导致农产品销售收益较低,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环境资源情况山南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多样,资源较为丰富。

地区内有多个河流,湖泊及丰富的草原资源,为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此外,地区还拥有独特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如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

四、产业结构山南地区目前的产业结构主要以农牧业为主,其他产业相对薄弱。

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等行业的发展尚不完善。

建议山南地区加大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力度,并积极引导企业投资开发旅游业,推动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发展。

五、社会文化山南地区具有独特的藏族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土著居民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形成了独特的社会风貌。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传统文化逐渐消失,文化保护工作急需加强。

六、存在问题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山南地区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1.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单一。

2.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

3.旅游业开发和宣传不足,影响了地区的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

4.环境保护工作相对薄弱,草原退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亟待解决。

七、发展前景山南地区作为西藏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文化资源。

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山南地区有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等新兴产业。

此外,地区的资源优势也为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机遇。

八、建议措施为了促进山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出以下建议:1.加大对农民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农业科技和管理培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销售渠道。

西藏山南市农牧业经济分析与发展对策

西藏山南市农牧业经济分析与发展对策

《西藏科技》2019年3期(总第312期)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的经济形式主要依靠农牧业,农牧业生产资源包括农耕地和草场地丰富,自然条件可谓得天独厚,但是发展相对比较缓慢。

因此研究和发展农牧业经济,改善农牧业经济的状况和竞争能力,缩小与中国西部地区甚至是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从而实现山南市社会的经济繁荣,保证社会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

1西藏山南农牧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山南市地处西藏之西南边陲,与不丹、印度两国接壤。

因地处念青唐古拉山脉南方而得名。

山南为藏文化和藏民族的摇篮和发祥地,是西藏的灵魂和文化所在地。

2018年2月,山南改制为地级市,下辖1个市辖区、11个县,其中包括牧业县、农业县、边贸县、半农半牧业县等经济类型。

农牧业经济在西藏山南市经济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

2018年,山南市总人口为37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为30.9万人,占山南市总人口的83.5%;山南市GDP为126.53亿元,其中农牧业GDP为117.17亿元,占山南市GDP总量的92.6%.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西藏山南市的国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成就,比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提升很大,由1978年的375元上升到2018年的35038元左右;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有很大改善,由1978年的175元上升至2018年的11265元。

但是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山南市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名靠后的情况一直没有改变,山南的农牧业经济形式不容乐观。

2西藏山南农牧业经济的现存问题与分析2.1农牧业经济的结构不科学在西藏山南市,不管是自然资源的开发还是利用,管理均不够严格,科学管理水平比较落后,科学的农牧业经济结构有所欠缺,也没有相对比较完善的农业和牧业相互结合促进的生产模式,导致农牧业经济的结构不够科学合理,农牧业生产资源存在大量浪费[2]。

2.2农牧业经济的产业化水平较低山南市的农牧业生产产业化水平不高,属于比较原始的粗放化农牧业生产,没有发展出一个良性循环的,具有产业增值功能的农牧业生产一体化链条,农牧业经济效益比较低,导致农牧区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西藏山南地区农牧民生活水平状况及其变化的统计分析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藏山南地区农牧民收入不断增加,山南地区农牧民消费结构也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改善,但是与小康社会水平相比还有不少的距离。

增加农牧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必须高度重视农牧民收入问题,把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

本文分析了农牧民收入、消费现状及影响农牧民增收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对本地区农牧民的增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山南地区收入消费水平制约因素增收建议。

目录引言 (1)1.农牧民收入的演变历程与现状 (2)1.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明显增长,使农牧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 (2)1.2.农牧民家庭经营收入构成及其来源 (2)2.居民消费现状 (3)3.影响农牧民增收的因素 (4)3.1.不利因素 (4)3.1.1.农牧民文化素质低,科技创新意识不强 (4)3.1.2.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力量薄弱,科技服务能力不强 (4)3.1.3.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农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低 (5)3.1.4.山南地区特色的乡镇企业、民族手工业及旅游业发展滞后 (5)3.1.5.失地农牧民生活难以保障 (5)3.1.6.农技服务体系“近乎空白” (5)3.1.7.体制因素严重影响农牧民增收 (5)3.1.8.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滞后于食品消费结构变化影响人均收入 (6)3.1.9.农牧民负担过重 (6)3.2.促进农牧民增收的有利因素和积极举措 (6)3.2.1.劳务输出作为增加群众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 (6)3.2.2.大力发展多种经营 (7)3.2.3.继续做好农牧民减负工作也能有效增加群众收入 (7)3.2.4.提高农牧区科技教育水平,转变思想观念 (8)3.2.5.推动农牧业的规模和集约化的发展 (8)3.2.6.大力发展庭院经济 (8)3.2.7.加快对农牧区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 (8)3.2.8.发展特色旅游业,增加农牧民收入 (8)3.2.9.加大农牧业投资力度,改善农牧业基础设施 (9)3.2.10.特色产业已成为山南地区农牧民增收的新亮点 (9)4.对农牧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9)4.1.西部大开发中实现农牧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10)4.2.增强高科技投入,发展“两高一优”农牧业 (10)4.3.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拉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10)4.4.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尽快实现农业结构的转换升级 (11)结束语 (12)参考文献 (13)英文摘要 (14)引言山南地区位于西藏南部,地处冈底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的河谷地带,雅鲁藏布江由西向东横贯全境,有“藏南谷地”之称。

全地区共有藏、汉、门巴、珞巴等十四个民族,总人口30万,其中藏族占97.7%,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集聚区。

全地区下辖12个县,142个乡,4个乡及镇,地区行署设在古镇泽当。

全地区国土面积7.93万平方公里(含印占区2.29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700米左右。

山南地区北邻拉萨,东连林芝,西接日喀则,地处西藏腹心,南与印度、西南与不丹接壤,边境线长达630公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山南气候宜人,在历史上素有“西藏粮仓”之称,共有45.4万亩肥沃的耕地,是西藏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

4693.69万亩草场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畜牧业的发展为毛、革等加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全地区共有森林面积15.51万公顷,木材蓄积量33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2.7%。

但涉足山南农牧民群众的增收问题时,首先应该对其收入水平的现状有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面认识,还应该掌握收入的构成和来源,并且和农牧民的理财与合理消费联系起来。

增加农牧民收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必须从特色产业继续开发入手,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搞好小城镇建设。

只有实事求是地把握好这些基础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研究,才可能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

对西藏山南地区农牧民生活水平状况及其变化的统计分析02统本白玛拉宗1.农牧民收入的演变历程与现状1.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明显增长,使农牧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自改革开放以来,从总量上看,无论是按当年价格还是按不变价格计算,西藏山南地区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都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

(除了1979年、1981年、1982年)外基本成直线上升趋势。

农牧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43.5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2611.0万元,28年期间增长了大约18倍。

特色农业实现新突破,畜牧发展出现强劲势头,劳务输出及第二、三产业出现恢复性增长。

如图1所示。

1.2.农牧民家庭经营收入构成及其来源近年来,西藏山南地区的农牧民家庭经营收入的来源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农牧民工资性收入、劳务收入有了较大增长,工资性收入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劳务输出也成为农牧民增加收入的一项重要举措。

2005年,农牧民人均工资收入超过了700元,比上年增加了368元,同比增长了119%,占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的62.3%;而家庭经营收入达到近1400元,比上年增加了471元,同比增长了93.5%,占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的62.3%,转移性现金收入接近200元,财产性现金达到了350元。

具体情况见表1、表2。

表1 山南农牧民2000年至2004年家庭经营纯收入来源构成表2 全地区农村经济总收入单位:万元资料来源:《西藏山南地区统计年鉴》2004年。

2.居民消费现状2005年1—10月份,山南地区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为4747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5%。

其中按区分,县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994万元,与上年同期持平;按行业分,批发零售总额为41790万元,增长13%,餐饮业零售额5680万元,增长了32%。

从物价情况看,同年1—6月,全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0.9%、消费价格指数为1.1%,其中,食品价格指数为3.4%、烟酒及用品为-3%、衣着为0.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为-1.5%、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为-2.4%、交通和通讯为-1.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为0.2%、居住为1.3%、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0.5%,物价保持基本稳定。

具体见表3表3 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上年=1003.影响农牧民增收的因素3.1.不利因素3.1.1.农牧民文化素质低,科技创新意识不强农村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劳动者认识水平和劳动技能的高低,进而决定着农区、牧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它包括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劳动技术技能、身体健康状况等。

农牧民由于受旧社会和旧体制的影响,大多数属文盲和半文盲,因此,受自身文化知识水平的影响,对先进科学技术认识不够,应用率低,使农牧业生产难以从传统的小农意识解脱出来,农牧业经营始终处于粗放型的经营管理水平上,导致农牧业比较效益低下,农牧民增收缓慢。

3.1.2.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力量薄弱,科技服务能力不强西藏和平解放后,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十分重视西藏山南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这些农业科技机构和科技队伍的建设对本地区农牧科技推广和普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现代农牧业已进入注重品质的新的发展阶段,过去建立的农技推广体系远不能满足农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本地区贫困区的农技推广体系还没有完全健全,加上农牧业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在岗培训、在岗受教育)力度不够,跑出农门的事件经常发生,影响队伍的稳定。

科技队伍的素质不高,科技服务能力不强,直接影响先进科技在生产中的应用。

3.1.3.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农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低培育农村市场,提高农牧民驾驭市场的能力,是发展农畜产品市场化的关键。

目前,全区农畜产品的交易市场还不够健全,主要市场以各地(市)的农贸市场为主。

由于缺乏政策引导,农牧民市场意识不强,仍以分散的家庭生产为主,农畜产品主要以自给自足为主,对市场供求方面的信息不灵,哪些产品好卖、哪些产品不好卖,什么东西价格高,什么东西价格低,对农牧民而言心中无数,导致农畜产品进入市场难,产品的商品转化率低,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农牧民收入的增加。

3.1.4.有特色的乡镇企业、民族手工业及旅游业发展滞后改革开放以后,山南地区的乡镇企业和民族手工业虽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地发展起来,为地区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牧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目前山南的乡镇企业和民族手工业仍很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由于缺乏资金、技术和高水平的现代企业管理人才,乡镇企业和民族手工业规模较小,效益不佳,使具有西藏特色的乡镇企业和民族手工业发展缓慢,各种产品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

同时,本地区对旅游业的认识和重视不够,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和人才培训工作也不够,使旅游业发展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给农牧民收入增加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3.1.5. 失地农牧民生活难以保障据调查,目前山南地区被征地农牧民获得的有限征地补偿金只够维持自身短短几年的基本消费,难以用它作为自己的创业资金实现再发展,也难以保障失地农牧民在失去土地后赚取与从前经营土地相当的收入,从而难以保障他们能够保持目前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

不少失地农民将征地补偿一次性用于房屋建设,子女婚嫁或偿还债务。

目前,已有相当一部分失地农民反映他们的日常生活有困难,特别是一些失地的老年和因疾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的生活保障问题尤为突出。

3.1.6. 农技服务体系“近乎空白”目前,山南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缺失、人员少、技术人员缺乏、经费不足与山南乡镇农业发展规模不相适应,难以胜任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任务,成为影响农牧民增收的现实问题。

3.1.7. 体制因素严重影响农牧民增收影响农牧民增收的体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县乡管理体制。

现在乡的体制是人民公社的一种变体,再加上县以上又强化了地区,结果县这一级的功能很难发挥。

县一级政府独立的功能发挥不出来,县乡的经济就无法活跃,财政困难成了增加农牧民负担的一个重要的来源。

(2)宏观管理体制。

现在对农牧民、农村的宏观管理体制还在相当程度上带有计划经济甚至自然经济的痕迹。

无论是县乡管理体制还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问题,其根源都出在宏观体制和政策上。

首先是宏观政策。

如果只实行以积极财政为主的扩大内需政策而不实行通过体制改革创造内需的政策,那就必须要增加税收、增加企业和县乡的负担。

其次就是城乡分离的体制和政策。

(3)农村基本经营体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牧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不少,但在现在的新形势下也暴露出很多问题。

主要是很多地方的农牧民难以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这就影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也影响了村民自治发育和农牧民增收。

3.1.8.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滞后于食品消费结构变化影响人均收入人们的食品消费结构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们对粮食的直接消费需求减少,对动物类食品消费需求明显增加;另一方面是对营养和方便类食品的需求迅速增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