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书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历十五年》读书报告

——善而非善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这大概是读完整本书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了。我们一直在提道德、提道德,可是道德只能是锦上添花的装饰,而不能作为雪中送炭的干货。不然最终我们满口的善便也就最终成了我们非善的理由。

首先我们知道所谓口头上说说而已并不能代表什么,大部分人做到的只是站在了一个道德的制高点去审判别人的命运,而做不到以道德的高标准要求自己。就像万历幼年的老师张居正,满口的诗书礼易,以最高的圣人标准去要求万历,自己却依旧贪赃、铺张浪费、任人唯亲。其实我们都有着私欲,如果仅以道德为治国标准,最终也只能是造成大部分普通人在外满口的仁义道德,指正别人的不道德行为,却当自己有了操纵一定的权力时难以以要求别人的道德标准去自律。这也就是所谓善却非善了。

其次当道德作为唯一或者主要的评判社会、治国理政的标准时就会造成一种对人性的束缚。不管是申时行还是海瑞,其人生命运的可悲可叹可笑可怜之余,反映出来的更多的是当以一个圣人的标准去要求全体的普罗大众时,人们会一边压抑着自己的个性,一边又无法压抑自己本性的矛盾。或许人本就生而具有七宗罪,没有谁是个完完整整、从不犯错的圣人。所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治国,强调所有人去接受一个严苛的道德的体系,最终只能是造成对人性的一种摧残和束缚。

再者,对道德的狂热追捧甚至会造成一定的混乱。就像在明朝,忠孝节义作为一种最基本的道德标准,由“忠”产生了变态的监察制度——厂卫制度,同时由“孝”和“节”从而产生了海瑞这样的狂热的道德卫道士,这些畸形病态的社会现象,或多或少的都是由于对道德的狂

热追求造成的。这就不仅仅是对个人的束缚和残杀,则成了一种整个社会的病态。一如今天我们屡见不鲜的舆论道德先于法律的审判、同情战胜法律的对城管的批判。

当我们在回观万历十五年,“1587年,看似只是黄先生对六个人物平淡无奇的记述,但深层次却是黄先生用这种以小见大的方式从政治、军事、思想三方面分析了明朝的状况,深刻揭示了明朝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将儒家道德摆在了治国理政的最高点,形成了全民族的崇拜和信仰,它并完善其制度、法律的目的不是为了稳定这个庞大王朝的运行,而是服务于儒家道德伦理的建立,甚至当二者发生冲突时会冲破制度的堡垒,去站在另一个制高点上来对制度和法律进行践踏。所以万历十五年的的矛盾却又并不仅仅是这一年的所产生的,长期的对儒家伦理道德的绝对崇拜,致使这个国家缺乏对制度和法律的完善和自我修正机制。这也是张居正和申时行在推行改革和新政时并不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制度的积弊。

并且明代所谓“道德”更多的是传统伦理道德,既为“传统”也就代表了它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自然有时候就会阻碍我社会的发展,甚至难以保障国家的安全。加之道德标准的模糊性,也难以像制度和法律那样促进整体国家架构的自我完善和严密的运行。明代受传统儒家理学重文轻武的思想影响严重,所以在中央在面临倭寇问题的时候并没有重视军事装备、补给、训练等各项制度的创新和建设,相反是是由戚继光个人进行了相应制度的完善,倘无戚继光,抗倭的结果可就又成一个未知数了。

读完整本书,这时候我们再来看现今,我们就不难发现当下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建立健全一个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体系。法律与制度作为一个底线,维系着整个社会的最基本运行。因为在一些时候仅有道德的约束是苍白无力的。就像最近热播的《永远在路上》,里面所有下马的贪官,都曾经也以为国家人民造福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但最后的落马,这无疑又印证了,仅有道德是难以治国的。道德作为一个形而上的存在,很容易在与实际利益的比较中败下阵来。而法律与制度作为一种客观标准,则反而更能公平公正的约束个人行为,规范社会的运

行。所以当今中国社会最重要的并不是过分鼓吹道德,则应法治和德治并进,法律为主加以道德,从而促进社会的健康过渡和发展,而不是让本身为善的道德成为了不善的借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