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辛:《经典中医概论》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辛:《经典中医概论》10
“正行”与“正业”我们每个人,生老病死就像荡秋千,生命的秋千,其实就是开阖。跟着天地的大节奏,与万物一起升降浮沉,开阖进退。生命力强一点的,可以去航海、环游世界,那是个大秋千;生命力弱一点的,在小心保护自己的前提下,也要跟着大节奏一起荡。但不管你是大英雄,还是小凡人,生老病死是躲不开的,对于病来说,医生的作用是什么?不是把眼光仅仅关注在把“病”消灭掉,重点是要关注在荡秋千的节律不要被破坏,病呢,只要把它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要让它破坏荡秋千的节奏就可以了。只要秋千能荡下去,生命的节律自然会把病带好,这种调整是很安全的,不会拆毁整座大厦。为什么要讲这个呢?因为现在有一个很大的误区:有病就要治,不停地治,一直治下去。因此,病人甚至整个家庭会完全忘记正常的生活,没有运动,没有生活,没有娱乐,没有恋爱,废寝忘食,什么都没有,只剩下整天跟病魔作斗争。这是什么?失常。也就是说你的秋千正在人为地停摆!这种情况,即使你有资源,能找到全世界最好的医生,也是没用的。一个人要康复,必须进入真实有序的正常生活中,与万物共浮沉、互交感的状态里,才能把病慢慢化掉。所以关于养生和调理,真正重要的是,尽可能地去找让自己安心和舒服的状态。健康人也是这样,要在合
适的时间、合适的地方,与合适的人,以合适自己的方式,来做合适的事,这个就是养生。佛法里叫“正行”“正业”。2007年我在上海讲中医课,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台湾女孩子,她说:李医师,我现在觉得好恐怖,我原来下了班,都要去酒吧喝上几杯,学了中医,发现自己不再想去了,原来那帮朋友,也不想跟她们在一起了。她是一个长得很好看的女孩子,初次见面给我留下的印象是黑黑瘦瘦的,身心收得紧紧的,外面在笑,内在很紧张,睡不好,月经不调。她在一家知名的公司做市场宣传,每天的工作,是关心客户的需求和媒体的发布。学了中医,她开始留意自己的吃喝拉撒睡,关注身体、心情的变化,每天打坐,慢慢变成一个有知有觉的人了。为什么她学了中医之后,就不想做市场宣传了?因为这个行业太开散了,开拓市场,就是有条件要开,没条件也要开,没有钱也要开,这样消耗的是人的精气神。大家都知道生活方式对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从事的行业,也很大的影响着我们的身心健康,这么说可能会打击很多行业,但这是很多临床医师发现的规律。比如金融行业,尤其是搞风投、股票、融资的,还有做媒体、设计、IT的,凡是高压、高速、高风险、无作息规律的行业的都是容易消耗的。比如你在中国做美国股票的,因为时差,你得半夜起来工作,还要经常参加两个国家同时开的skype电话会议,这样的作息都是颠倒的。我们在生活、工作中,觉知到这些对自己身心的影响,
选择对的大方向很重要。吃红豆什么作用,吃绿豆什么好处,这些也有用,但这是碎片知识,需要和你自己的身心健康地图一起看才会有用,学习中医,需要学习一个完整的观念和认知,你理解了,是可以马上有感受、体会,马上可以分析、运用的。从现在开始,感受自己、观察自己。以我知彼我们每次上课的开始都会打坐,每次打坐,很多人都会觉得:我人坐在那里,但是不够安静,脑子里有很多杂念。其实,对于打坐,不是这样看待的。实际情况是:只有在打坐的时候,我才有机会,观察到自己脑袋里有多乱,心里有多烦,身体有多不舒服,多紧张。因为平时没有机会留意自己的状态,我们需要留意外在的东西太多:领导、客户、合同、手机、电脑、老婆、孩子、贷款……我们打坐的时候,观察到的身、心、意的状态,绝大部分是我们平时生活中的基本状态。所以,以后啊,不管我们是在家里喝豆汁,还是哪天去大饭店吃鲍鱼,重要的不是留意外在的环境,而是我们当下身心意的状态。同样,作为病人,不管是感冒还是比较严重的病,重要的不是这个病名和病名背后的可怕投射,而是自己身心意的状态。这个状态决定了你是好转向愈还是恶化加重,也决定了医师有多少空间、时间和资源来帮助你。通过学中医,希望大家开始去感受自己、观察自己。然后知道:一、吃了什么东西舒服,什么东西不舒服;二、跟谁在一起舒服,跟谁在一起不舒服;三、以什么样的行为方式、说什
么样的话会比较安心,或者会睡不着觉,纠结和难过。一旦对自己身心的运作规律越来越明晰,就知道怎么来调了。生活中时时刻刻留意观察自己,就可以时时刻刻调整自己。这是真正的养生。你会觉察到身心意如何和这个环境交感、互换,当有形无形的东西进入你的身心,产生何种结果,这个过程会慢慢熟悉、了然于心。这个时候,你再看古书,就会很清楚明白,因为古代医书讲的就是这个。但如果你没有这些自我明晰的过程,就看不懂。就像我不会游泳,所以不爱下水,你给我一本高阶的游泳书,我看了也不会懂,因为缺乏对于水的觉受和经验。学中医要这么去学,不用太迷信书,要多感受自己。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慢慢地对自己有感受之后,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别人和周遭的变化了。这个在《黄帝内经》里叫“以我知彼”。看古书与内在训练有同学问到选书的问题,我建议看古书,看这门学科源头的经典书。《黄帝内经》、《伤寒论》、《温病条辨》、《千金方》,金元四大家,还有郑钦安、李东垣的书。这些都很好。书要看,但如果缺乏静心和细微感受,深入观察的训练,只会用现代人习惯的逻辑概念,想一下子学到这些无形无相、有关能量-信息-精神层面的知识,不容易。大脑的运作有一个习惯,会选择自己觉得简单、容易吸收的东西,但容易吸收的东西对我们未必有用。最好不要去看白话解、现代文翻译,或者是某人的注解,这都是别人的观点,最好看原文,重要的是
你如何来理解体会。要想提高,最好两条腿走路:看古书与静坐、站桩。后者,古人称之为内在训练。静坐是学习中医的必修课,如果你每天都坐,坐三个月、坐三年,你会发现,你的学习有了很大的进展。我们的“神”像一杯水,“茶叶、灰尘”会慢慢地沉下去,它们虽然还在,但不再成为每天的主题干扰我们,有时它们也还会翻搅起来,让我们的心神飘动,但即使是这样,你会觉得比以前更清晰自己的状态。这样学中医会事半功倍。十多年前,一位西方的学生跟诊学针灸,她有多年的打坐经验,能感受到细微的变化。她有一次问我:中医的这些邪气,怎么辨证?那么多的观点和诊断分析方法,到底用哪一种?我就先给病人扎了一针,然后让她感受。如果一个气球,你扎它一针,会出现什么情况?漏气。里面原来是热气,就会漏热邪,原来是冷气,就会漏寒邪。这是压差,物理学原理。我让这位学生把手放在针上一尺的地方,她感觉到有湿冷的气息粘附在手上,黏黏的,这是寒湿邪气。热邪像是个小风口,往外吹热气。心安静,感受细微的学生,对一般的风寒暑湿邪气,用手就能感觉到。其实这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只要你静下来。再细微一些,身心调柔一些,别人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也能当下觉察到。这个直觉是每个人天赋都有的,只是有的被遮住了部分,有的被完全遮住了,经过训练之后,这些障碍会渐渐化掉,你的感受会越来越细微。发明创造与天授神传人的思想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