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

合集下载

西方节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西方节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西方节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每个国家都有其自己的节日。

当节日来临的时候,国人都将以传统的方式庆祝。

随着世界的发展,许多国家不仅庆祝自己的节日,而且也庆祝外国的节日。

这种现象尤其是在中国最为普及。

由于受西方文化的严重影响,现代越来越多的的中国人更喜欢西方节日而非传统节日。

当圣诞节或情人节来临,青少年涌进酒吧,餐馆,百货公司为了庆祝这些节日打折扣吸引顾客。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这现象既反映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

也许我们的传统节日比西方节日相比有更多的“苍白”,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庆祝他们。

例如现在的春节不同于父母那辈的春节。

说一些好的方面。

首先,它显然可以给我们的国家带来大的经济收入,,它可以使一些人变得像商人一样富有。

第二,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更充实,我们可以与我们的父母和朋友一起得到更多的机会。

在我看来,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它反应了中国人对外国态度的改变,我们的思想变得更加开放,我们更愿意接受的不同的事物,它也反映了西方文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深深影响我们。

如今,中国人对庆祝外国节日越来越感兴趣,特别是西方节日。

我之所以选择这个主题是即将来临的圣诞节和整个假期的现象使我怀疑,这个热潮的因素。

一些评论家认为人们正在失去他们的传统价值观和对历史遗产的尊重。

他们坚持认为,外国节日的普及应该提醒社会学家和国家教育工作者。

不过,我不完全同意他们的。

我认为今天的外商享受节日的真相组成的各种因素和背景比“西方世界追逐”所以我的研究中,我想告诉有关问题的真相,全部真相......自从我们的童年以来,我们已经熟悉这些节日。

有各种节日,如春节,中秋节,国际节日劳动节等。

这些天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转向庆祝外国的节日------圣情人节,圣诞节等。

尽管如此,大多数中国人的怀疑,甚至无视我们的传统节日庆祝外国节日的必要性。

有什么问题吗?所以,我认为这是必须找到完全合理的答案解释这种怪现象。

讨论这个与节日离奇有关的所有因素。

最近,在问卷调查网站上,我做了一项关于调查者对圣诞节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在18222人当中,其中多数,63.90%的人表示庆祝圣诞节,只不过是另一种娱乐方式,没什么大碍,而17.85%网民认为,庆祝节日是一种时尚的行为,表示他们没有落后时尚潮流。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对中西方节日的了解与反思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对中西方节日的了解与反思
(3)西方的一些节日大多以自娱自乐为形式,注重热情奔放的情感追求,过节方式洋 溢着狂欢和自由,比较迎合年轻人的心态。而中国节日虽然也注意创造欢乐祥和的气氛, 讲究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但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总更趋向于实用理性,尽量用理智的 行为去指导情感的活动。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内敛而含蓄的,圈子局限在家人之间的其 乐融融。不少节日还讲究礼节,有的地方甚至还有很繁琐的一套礼仪,稍不注意,很可 能会让长者找出晚辈的‚无礼‛之处,这对于年轻人来说,无疑成了他们的一种负担。 (4)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众的好奇心理、追求时尚和从众心理。 (5)一些国人‚崇洋‛的思想在作怪。一些国人总以为只要是外国的东西便是好的,因 而,‚洋节‛当然会比‚土节‛更有情趣,更罗曼蒂克。他们将一些国外的东西一任搬 来,不分国情,不理会传统,只要沾上‚洋‛字便大肆流行起来。仿佛只有这样,才更
• 七夕VS情人节?
• 面对西方情人节的冲击,土生土 长的传统七夕节遭遇着尴尬却总 是不声不响。七夕节虽然历史悠 久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但它 在年轻人群中的影响力,却似乎 并不大。人们已经把七夕节还给 了古老的历史。
• 每当西方情人节来临之时,年轻 情侣都会不失时机地互赠爱意, 且花样翻新,近乎疯狂。而每年 的七夕节却显得异常冷清,鲜见 年轻人有什么热情举动,有的人 甚至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个节日。 也许是故意,也许是不经意,总 之人们在追捧‚洋节‛的同时, 冷落了本土传统的节日。纯美的 七夕就是这样渐渐地被遗忘。
研究性学习感想
+ 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节日文化可以说是最能集中而全面 地体现民族文化的风采和底蕴。它像语言一样,是族群传承文化、交流感情、 凝聚人心的重要方式。接受一种节日就意味着对这种文化不同程度的认同;自 主过节的意识越强,相应的文化认同感就越强。如果大多数国人热衷于过洋节 而冷淡传统节日,这对弘扬我们民族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 力和认同感并无益处。因为民族文化的丧失就是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丧失, 一个民族一旦丧失了自己的文化,这个民族就会不打自垮,绝对不可能在世界 的竞争中立下脚来,更无庸说为多元并存的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外来文化充斥中国的每一个角落,这种现状已经对新时期的青少年们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面对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传统文化,它应该深入每一个人的骨髓。

然而当代青年在面对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化带来的冲击时,应该如何去对待,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年轻的一代人。

据一项调查表明目前西方文化,主要是美国文化在青年所接触的外来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无论是影视片还是音乐,美国大众文化产品对中国青年的渗透力都是其他文化所无法企及的。

外来时尚文化之所以能够得到众多青年拥护的原因,并非由于其内涵的丰富或深远,而是通过宣传、包装、造势等多方面的努力和突破,打造出来的鲜亮形象博得了青年的偏爱,而这恰恰是传统文化自身所忽略的。

我国传统文化单以内容上的博大精深为傲,而忽视了外在包装与其他必要的宣传手段,造成形式上逊人一筹的现状。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近年来,洋人的情人节在我国大中城市的年轻人和在校大学生中日渐流行。

我们青年为什么过情人节?是纯粹追求一种节日的浪漫,还是认同其节日的文化内涵?传统的“七夕”节代表的也是爱情,为什么不受追捧?应如何弘扬民族文化并积极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其实“七夕”也有人过,只是人少一些而已。

单就这两个节日来讲,确实有点意思。

“七夕”的来龙去脉大家都清楚,而情人节则清楚的不多。

知道“七夕”的人,都清楚这个节日其实并不浪漫,还带有感伤的情调,不过也罢。

重要的是,但凡节日,总要有点仪式,有象征物,而“七夕”是没有的。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不可避免地会互相交集,而国外的消费文化与本土文化遗产之间也很容易产生对峙与冲突。

星巴克与故宫,就是这么直接地“交上了火”。

星巴克在故宫里已开了6年,6年间,人们已习惯了它的存在,虽说它和紫禁城的堂皇之气总有些不相调和。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改变以往的对华政策,既不是政治上的孤立,也不是经济上的制裁,而是采取文化上对中国的侵蚀,妄图宣传自己的思想,减弱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影响政治经济等方面。

外国节日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何影响

外国节日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何影响

外国节日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何影响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外国节日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日益普遍。

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人们对于外国节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否产生了影响存在不同的看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外国节日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所带来的影响。

首先,外国节日的传播和接受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展现和传承。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拥有着独特而美妙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

然而,由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这些传统节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

外国节日的传播和接受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庆祝外国节日,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得以激发,进而促使更多人去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其次,外国节日的传播和接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在外国节日的影响下,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逐渐发生了改变。

例如,在西方情人节的传入之后,中国的传统情人节七夕节逐渐被西方情人节所取代,许多人更愿意庆祝西方情人节而不是七夕节。

这种现象引发了一些人的担忧,他们认为外国节日的传播和接受可能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边缘化和淡化。

然而,这种担忧可能过于悲观。

事实上,外国节日的传播和接受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国传统节日,而是与之相互融合。

例如,现在的七夕节庆祝活动中,人们既有庆祝传统的习俗,也有参与西方情人节的活动,这样的融合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得以继续传承并与外国文化相互交融。

此外,外国节日的传播和接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推动了文化创新和多元发展。

在外国节日的传播过程中,中国人民不仅仅是简单地接受外国节日,更是根据自身的文化背景进行融合和创新。

例如,圣诞节在中国的庆祝方式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中国人更注重与家人一起共度圣诞节,而不是像西方国家那样强调与朋友的聚会。

这种创新和融合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承,同时也丰富了中国人民的文化体验。

从跨文化视野看“洋节热”

从跨文化视野看“洋节热”

从跨文化视野看“洋节热”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西方节日在中国也变得越来越热门,引起了广泛。

本文将从跨文化视野探讨“洋节热”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西方节日在中国逐渐流行起来。

例如,圣诞节和情人节等节日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日益提高。

这种“洋节热”现象不仅限于年轻人,各个年龄段的人们都积极参与其中。

在很多城市,圣诞节和情人节等节日已经成为商业活动和社交活动的热门话题。

“洋节热”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文化差异。

西方节日与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例如,圣诞节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基督的诞生,而情人节则是为了纪念一个与爱情有关的浪漫故事。

这些节日代表着不同于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因此吸引了众多国人的。

另一方面,消费升级也是"洋节热"现象的原因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渐转变。

西方节日恰好提供了消费的机会,商家通过各种手段炒作和包装节日,吸引消费者购买礼品、装饰品、食品等相关产品。

因此,西方节日在中国市场的商业价值逐渐被挖掘出来。

"洋节热"现象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西方节日的传入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人们通过参与西方节日活动,了解了不同文化的风俗和习惯,有助于拓宽视野,增进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然而,过于热衷西方节日也可能会对中国的传统节日造成一定冲击。

一些人过于追求西方节日的庆祝方式,忽略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这可能会导致传统文化的逐渐流失。

因此,在跨文化视野下看待“洋节热”现象时,我们应该保持理性的态度,既不过分追求西方节日,也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适度参与西方节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风土人情,同时也要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洋节热”现象是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中国传统文化既有促进也有冲击。

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

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

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2010-11-25 16:10:42)转载标签:杂谈西方洋节圣诞感恩传统文化春节如果不是通过周围的人的谈论,我真没意识到今天是西方感恩节。

许多年来,一直在告诉自己要心怀感恩。

我不是一个西方节日的崇拜者,也不太关注西方节日,甚至包括像情人节与圣诞节之类。

佩服老美能把一个忆苦思甜的日子,叫做感恩节,而且渗透到世界的很多个角落。

我问学生是否知道感恩节的由来,没有一个人能够回答我。

不确定到底是在什么时候,很过人突然对过洋节很感兴趣,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感恩节……,而对本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却反倒渐渐冷淡。

西方节日在中国过得如火如荼,似乎已经在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里找到了归宿。

节日,也许就是一个宣泄的理由,但如果真正要过一个节日,我想还是要懂得它真正的含义。

对于年轻人而言,西方节日的浪漫色彩与中国传统节日的更多教育意义相比,的确有很大的吸引力。

但对于中国传统节日来说,已经受到了西方洋节的冲击。

无论是文化的传播渗透还是金融经济的国际化影响,西方节日在中国的盛行绝不亚于中国的传统节日。

在巨大的商业利润与媒体炒作下,大多数的西方洋节日已经成为了商家谋取商业利润的最大噱头。

而且这种趋势的持久性远比中国传统节日来得猛烈得多。

圣诞节,大街小巷的铃儿响叮当,圣诞帽,成为了全球的节日。

什么时候中国春节的时候,那些鬼佬们也能穿上唐装贴春联吃饺子,那时候也许我会释然许多。

有很多社会学家提倡保护中国传统节日,也就仅仅是提提议而已,究竟如何保护,怎么才能让国人认识到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色彩才是重要的,而不仅仅是中秋吃月饼,正月十五吃汤圆那么简单。

我不抵制西方节日,也不否认从某种程度上西方洋节日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西方洋节毕竟是西方的,尊重老外在中国过自己节日的同时,我们去完善属于我们传统文化丰富文化底蕴,赋予与展现中国传统节日的自身魅力并且能够与时代的进步相结合才是最重要的。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对中西方节日的了解与反思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对中西方节日的了解与反思

研究性学习感想
+ 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节日文化可以说是最能集中而全面 地体现民族文化的风采和底蕴。它像语言一样,是族群传承文化、交流感情、 凝聚人心的重要方式。接受一种节日就意味着对这种文化不同程度的认同;自 主过节的意识越强,相应的文化认同感就越强。如果大多数国人热衷于过洋节 而冷淡传统节日,这对弘扬我们民族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 力和认同感并无益处。因为民族文化的丧失就是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丧失, 一个民族一旦丧失了自己的文化,这个民族就会不打自垮,绝对不可能在世界 的竞争中立下脚来,更无庸说为多元并存的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Median
37.00
5
Std. Deviation
4.692
M ean = 37.41 S td. D ev. = 4.692 28 N = 114 45 50 55
0 25 30 35
Minimum
40
Maximum
total
55
我们的传统节日
如何看待中国人的“洋节”情结


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万圣节、 感恩节、圣诞节……
我们引用以下两段资料: 材料一: 增设清明、中秋为法定节日 在北京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的确百余名香港特区全国政协委员在一份 提案中标建议,增设清明、中秋等民族节日为法定假日。这一提案的发起人 是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委员、香港文汇报社社长张国良委员、香港旭日 集团主席杨钊委员,得到出席会议的香港委员踊跃联署。提案指出,清明扫 墓祭祖、端午悼念爱国先人、中秋阖家团圆、重阳登高敬老,这些传统节日, 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方面已经发挥并继续发挥着作用,这是有目共睹的。 法定这些节日为假日,其实就是肯定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据介绍,在 香港,这4个节日当天或翌日已都是法定假日。 ——摘自《文汇报》 材料二: 长期以来,美国就是通过广电报刊、软件网络等途径,向第三世界灌输它的 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不动声色地使目标国家“西化”。美国一名社会学家声 称:美国流行文化的传播是长久以来人们为实现全球统一而作出的一连串努 力中最有效的一次行动。美国兰德公司也在一份战略研究报告中称,受过西 方生活方式熏陶的外国留学生回国以后,“其威力将远远胜过派几十万军队 去”。洋节在中国盛行,可谓得其所愿。 ——摘自《我们为什么要过“圣诞节”》一文

西方节日对中国影响

西方节日对中国影响

∙∙最近十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股股的“西洋风”也开始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不仅汉语里‎多了很多的‎音译词,例如“摩登”,“可乐”等等。

过西洋节也‎成了卷过上‎下所追逐的‎时尚风气,就拿眼下的‎圣诞节来说‎,各家店铺把‎小店装饰的‎五彩斑斓,各种搞促销‎活动接踵而‎至,各大高校呢‎,就开始准备‎各式各样精‎彩的活动,情侣们纷纷‎上街,学生们欢天‎喜地。

这些现象通‎通都反映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渗透力‎。

那么西洋文‎化是什么时‎候开始向中‎国开始渗透‎的呢?它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为什么中国‎人那么热衷‎于过西洋节‎呢?下文我们来‎分析一下。

其实西洋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的影响‎在汉代就开‎始了,当时的罗马‎帝国就与中‎国的东汉王‎朝开始了交‎往,这种交往的‎途径就是通‎过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到了唐代以‎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就更‎加的频繁,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的传入,当时***在中国称作‎“景教”,教徒一度发‎展到数十万‎人,这是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渗‎透。

但到了唐朝‎晚期,军阀混战,***在中国的发‎展逐渐走向‎了没落。

第二次渗透‎,是元朝。

当时因为蒙‎古帝国的影‎响力,大批的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马可‎波罗,他的《东方闻见录‎》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中国成为西‎方垂涎的伊‎甸园从此开‎始。

第三次渗透‎是在明末清‎初,时值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并开始向中‎国推广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及先进‎理念,著名的有利‎玛窦,汤若望等,可惜当时中‎国的统治者‎并没有注意‎到这些人所‎传达的东西‎,中国继续沉‎眠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等到了第四‎次渗透,已经是鸦片‎战争以后了‎,中国开始遭‎到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四次的渗‎透初期仍是‎外国人通过‎传教向中国‎人灌输西方‎的宗教哲学‎经济政治思‎想,但到了后期‎,一批批爱国‎青年成为了‎传播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主力军。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理性看待西方节日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理性看待西方节日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理性看待西方节日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面对西方节日在中国的影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精神支柱,通过弘扬传统文化,可以激发人们的民族 自豪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其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通过弘扬传统文化,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华文 化的精髓和价值,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最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抵制西方文化的过度渗透 西方国家通过文化输出和文化侵略等方式,试图在中国传播其价值观和文化理念,弘扬中国 传统文化可以有效地抵制这种过度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
感谢倾听
除了上述措施,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理性看待西方节日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理性看待西方节日
加强学校教育
学校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因 此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 育。例如,可以在课程中增加中 华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让学生 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价值观和 精神内涵。此外,还可以举办传 统文化主题的活动,如朗诵、表 演等,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 趣和认同感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理性看待西方节日
文化创新与融合
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可以尝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进行文化 创新。例如,可以通过举办传统文化主题的创意活动、艺术展览等方式,吸引年轻人 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同时,也可以借鉴西方节日中的一些元素,如节日氛围、庆祝 方式等,将其融入中国传统节日中,让传统节日更加具有时代感和吸引力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理性看待西方节日
理性看待西方 节日的措施
政府层面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理性看待西方节日

浅谈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

浅谈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

浅谈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作者:李刚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2期摘要:在全球化和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之下,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不断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西方文化强势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的局面,西方洋节冲击中国传统节日是较为典型的表现之一。

正确看待西方洋节的冲击,捍卫传统的民族节日刻不容缓。

为此,下面本文将首先分析西方洋节强势冲击传统节日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具体总结应对对策,以期能够引导人们更好的应对西方节日的冲击,强化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西方节日;传统节日;冲击;探析中图分类号: 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6-0258-01传统节日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培育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延续民族信仰、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得国门大开,各种西方节日强烈冲击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使中国传统节日陷入冷清、甚至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

下面本文将首先分析造成这一冲击的原因,并提出保护传统节日的应对措施,以期能有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一、西方节日强势冲击中国传统节日的原因分析1.西方国家凭借政治和经济优势推行节日冲击和文化渗透。

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的背景之下,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劲的经济和政治实力,日益加强对中国文化的冲击。

改革开放之后国门大开,西方发达国家以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政治优势为助力,大肆抢占中国的文化市场和文化阵地,众多新奇、古怪、热闹的洋节日蜂拥而至,而中国人所特有的好奇和包容心理则为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吹嘘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空间,西方发达国家实现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多重渗透。

2.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增大了西方节日的吸引力。

东西方文化各自生长于不同的背景之中,差异显著。

中国传统节日形成于封建社会的祭祀、祈祷活动,因此带有封建性、等级性和祈祷性的烙印,节日庆祝以家庭为单位,以祈福为目的,以吃喝为形式,遵守家族秩序和传统礼仪,在日益开明、开放、自由的环境下很难被年轻一代所接受。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对中西方节日的了解与反思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对中西方节日的了解与反思
拒之千里之外, + 所以,我们对洋节日不必避退三舍或拒之千里之外,完 全可以包容的心态泰然处之, 全可以包容的心态泰然处之,进而以积极客观的态度来认同其中 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有参考、充实、提升价值的丰富内涵, 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有参考、充实、提升价值的丰富内涵,加以 适时吸收和消化,在传统节日中注入现代元素, 适时吸收和消化,在传统节日中注入现代元素,从而不断满足人 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相信传统节日定会在未来社会中找到应 有的位置。节日的前景将和文化的前景一样走向繁荣和多元。 有的位置。节日的前景将和文化的前景一样走向繁荣和多元。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对中西方节日的了解与反思
背景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必要了解 自己国家的文化,然而西方文化的介入,这在节日方面尤其能够表现出来, 不断的对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造成影响。由此我们更要了解中西节日并对 传统节日的现状经行反思.
中国节日的现状
传统节日何去何从

由此我们客观地分析了原因: 由此我们客观地分析了原因: (1)西方的一些节日大多以自娱自乐为形式,注重热情奔放的情感追求,过节方式 西方的一些节日大多以自娱自乐为形式,注重热情奔放的情感追求, 洋溢着狂欢和自由,比较迎合年轻人的心态。 洋溢着狂欢和自由,比较迎合年轻人的心态。而中国节日虽然也注意创造欢乐祥和的气 讲究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但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总更趋向于实用理性, 氛,讲究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但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总更趋向于实用理性,尽量用理 智的行为去指导情感的活动。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内敛而含蓄的, 智的行为去指导情感的活动。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内敛而含蓄的,圈子局限在家人之间 的其乐融融。不少节日还讲究礼节,有的地方甚至还有很繁琐的一套礼仪,稍不注意, 的其乐融融。不少节日还讲究礼节,有的地方甚至还有很繁琐的一套礼仪,稍不注意, 很可能会让长者找出晚辈的“无礼”之处,这对于年轻人来说, 很可能会让长者找出晚辈的“无礼”之处,这对于年轻人来说,无疑成了他们的一种负 担。 (2)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众的好奇心理、追求时尚和从众心理。 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众的好奇心理、追求时尚和从众心理。 (3)一些国人“崇洋”的思想在作怪。一些国人总以为只要是外国的东西便是好的, 一些国人“崇洋”的思想在作怪。一些国人总以为只要是外国的东西便是好的, 因而, 洋节”当然会比“土节”更有情趣,更罗曼蒂克。 因而,“洋节”当然会比“土节”更有情趣,更罗曼蒂克。他们将一些国外的东西一任 搬来,不分国情,不理会传统,只要沾上“ 字便大肆流行起来。仿佛只有这样, 搬来,不分国情,不理会传统,只要沾上“洋”字便大肆流行起来。仿佛只有这样,才 更能显出自己的“洋气” 才更能“与世界接轨” 更能显出自己的“洋气”,才更能“与世界接轨”。

中国传统节日面临西方节日的冲击现状

中国传统节日面临西方节日的冲击现状

的传统节 日习俗之一 。 原来在韩国许 多地 区都有端午习俗 , 后来随着社 会的发展 渐渐消失 了, 唯独江陵地区完整地保存着祭祀仪式 。 韩国江陵 端午祭的内容 比较广泛 ,把端午节伸展开来 ,用一个 多月的时间来庆 祝, 完全变成 了江陵地区的一个地方庆典。 江陵端午祭 流行 于朝鲜半 岛太 白山脉以东 的江陵城及 其周边地 区。祭祀仪式在大关岭举行 , 祭拜大关岭山神 、 大关岭国师城 隍和大关 岭国师女城隍 。 祭祀仪式中有传统音乐 、 鹤山奥道戴歌谣 、 官奴面具戏、 汉诗创作 比赛和各种各样 的民间娱乐活动。 每年 , 长达 四周的节庆活动从农历 四月初 五的酿制神酒 、 端午巫堂 表演开始 。公元 3世纪的一部 中国文献中最早记载 了这一活动。 祭孔典礼 、 巫堂和佛教仪式 共存是 江陵端 午祭 的特点之一 。每年 , 有 大量 的游客前来观看各 种仪式典 礼 , 积极参 加各种各样 的活动 , 如制 作端午扇 、 酿造神酒、 画官奴 面具 、 包粽 子吃粽 子、 用菖蒲水洗头 。端午 祭 的传统的主要作用是打破社会等级制度 , 使各阶层人士参 加活动 。 日 本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但 日 本保 留传统文化之多却令 人惊奇 , 其原因是 日 本很 注重文化传统 的继承 和保护 。 H 本从“ 明治维 新” 时期便开始立法保护文化遗产 , 制定法律 , 推行 民族文化振兴政策 , 防止 “ 西化” 。由于现代城市 的发展 , 很多地方 已经彻底改变 了模样 , 但 作为无形的文化传承 , 本人延续了几百年前的生活习俗和形式。 日 每年 各地例行节 日 多 , 很 举行 的活动各式 各样 , 比如岐阜县的高 山节之类 。 东京的隅田焰火大会每年 8 月都要举行一次 , 已有 30 0 多年的历史。 每 年的焰火大会都有上百万人观看 。 虽然只能从高楼大厦的夹缝里观赏 , 但五光十色的焰火在楼与楼之间升腾, 引起阵阵欢呼声。 在这样 的活动 中, 日本 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 , 日本 的民族性格得以张扬 。 三 、 统 节 日面 临 的 危 机 传 韩 国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 施对中国的非 物质文化 遗产保 护而言是非常可贵的可供借鉴的经验。 日本对文化遗 产的保 护也让我 们反思 自己对文化遗产 的忽略 ,我们应该是从源头上深刻反思——为 什么自 近代 以来 , 总是缺乏 文化 内在 的驱动力 , 以由内而生的力 我们 并 量与 自 , 信 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妥善处理传统 文化的延伸与丰富。 传统 节 日是一个民族或 国家传统节 日的重要象征 , 春节 , 宵 , 元 端午等传统 节 日, 从远古流传至今 , 多样 , 形式 内容 丰富 , 中华 民族源远流长的悠 与 久历史一脉相承 , 不仅构成 了中华 民族深厚 的文化底蕴 , 也承载着中华 民族文化渊源的基 因, 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而随着我 国社会 然 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文化的侵袭, 这些节 日 正在逐渐丧失魅力 。 春节是 中国人最重要 的节 日, 但是年味却越来越淡 , 不但过年的内容和形式都 有不小的变化 , 就是人们 内心那种憧憬与期盼也无从捡拾。 比起春节 , 其他传统节 日就更显衰落 了。 虽然我们依然会在元宵 节吃元宵 、 端午节 包粽子 , 但是 除了吃的形式不减 , 日 化的内涵却越来越枯萎 , 节 文 人们 参与的热情与 日 俱减 , 几乎名存实亡 。 我们应该加大对传统节 日文化 的 关注度 , 从各个方面你去保护 , 去开发利用祖先传 给我们 的这份宝 贵的 文化遗产 , 只有这 样 , 我们才不至于丢 了 自己 , 才能更好的建设社会 主 义的 先进 文 化 。

[doc格式]论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节日的回归

[doc格式]论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节日的回归

论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节日的回归第9卷第4期2009年8月鸡西大学JOURNALOFJIXIUNIVERSITYV o1.9No.4Aug.2009文章编号:1672—6758(2009)04—0146—2论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节日的回归李丽敏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频繁,西方文化包括节日文化不断进入中国,改变着当代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观念和行为方式.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等洋节文化不断冲击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现象引起了国人的忧虑,担心发展下去会改变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削弱民族精神.而2008年元旦中国人按照新的法定假日方案度过第一个节日之后,人们迎来了放假的除夕,清明,端午和中秋,以及缩短的”五一”和保持不变的”十一”黄金周.中国在做到中西结合,共存共融的同时也将不断发展的中华节日文化推向世界.关键词:中西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回归中图分类号:K892.1文献标识码:A传统的民族节庆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包含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沉淀下来的性格,心理,信仰,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以及诸多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内涵的价值取向,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上长期孕育的结果和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生存形态最突出,最具特色的展示.它密切地伴随人们的生产活动,认识活动以及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产生,演变和改造,并受控于人们不同的物质生活和不同的历史时间的思想意识,同时也在不同的层面反过来作用于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的发展.一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渊源1.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中国和西方国家的节日及其习俗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中国的节日主要源于岁时节气,祈求自身吉祥幸福,节日习俗以吃喝为主题, 其原因主要是中国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长寿为目的, 并通过饮食来实现;西方的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缅怀上帝,求其保佑,节日习俗以玩乐为主题,其原因主要是西方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快乐为目的,并通过宗教和娱乐活动来实现.不同的民族传统节庆之差异,都与该民族或由具有相同文化特质的诸多民族所构成的文化体系的生存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密切相关.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都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并流传下来的,不可避免的打着封建的烙印:等级制,封闭式,家族式,各节日无不以家族,家庭内部活动为中心.节日里,年轻人必须礼拜老人,全家要吃团圆饭,要阖家共庆节日.此外,中国节的另一显着特点是体现着中国吃文化的习俗.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特色食品要求,以区别于其他节日.如吃饺子,元宵,粽子,月饼等等.中国的节日体现着中国人的美德和风尚,尊老爱幼,互叙亲情, 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西方的节日就不同了,它更多地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众人参与性,狂欢性,热烈情绪的发泄性,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莫不如此.这与中国节的封闭性,家族性恰好相反.而在吃的方面,则没有那些严格的要求,过什么节并不在吃的不同上.2.中国主要传统节日及其起源.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主要有生产,生活及祭祀三大类型这三种类型的节日都被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岁时节令作为一条红线贯穿起来.在中国,春节是春天的重要节日,春节又俗称”过年”,时间从汉魏以前的农历立春之日逐渐改为农历正月初一. 具体而言,春节包括有”除夕”与”元旦”两个组成部分,该夜的零时以前为除夕,之后为元旦.众多的春节节日食品无不寄托着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祈求和向往.清明节在中国岁时体系中有着独特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的重大纪念日,中国境内民族大多有清明或类似清明的祭祖日,对祖先的追悼与祭祀是传统社会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时至今日,祭祖仍为民俗生活中的大事.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有:祭祖扫墓;春游踏青;戴柳插柳;荡秋千;放风筝;祭蚕神;吃”寒具”等.端午节是夏天的重要节日,时间为农历五月初五,其主要的节日食品是粽子.”端午节”最初似为南方古老的百越民族祭祀自己的图腾——龙的节Et,后来将其与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联系在一起,便蕴涵了更深刻的将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有机结合的民族文化内涵.中秋节是秋天的重要节日,时间为农历八月十五,因它处于孟秋,仲秋,季秋的中间而得名.其主要节日食品是月饼.此后,月饼至少有两重意义:一是形如圆月,用以祭拜月神,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二是饼为圆形,象征团圆,寄托人们对家庭团圆,生活幸福的祈求与渴望.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情感,在西方人传统的节Et中,是难以体味的.3.西方主要传统节日及其起源.西方国家和民族的传统节日亦具有生产,生活及宗教三大类型,但由于社会经济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变迁,前两种类型的传统节日或日益淡化,或逐渐消亡,而让位于宗教性节日.在西方国家,狂欢节是基督教”谢肉节”的世俗化称呼,时间大多在阳历二月中,一般开始于封斋节的前三天,节期为三天.其习俗主要是举行各种宴饮娱乐活动, 尽情欢乐.复活节是基督教为纪念耶酥”复活”而设的节日,是西方国家仅次于圣诞节的第二大节日,时间大多在阳历四月.在其习俗中,既有宗教仪式,也有特殊的节日食品——彩蛋.圣诞节在其节日习俗中,除了宗教仪式,必不可少的还有圣诞宴会,圣诞树和圣诞老人.圣诞节有隆重的庆祝活动,尤其是l2月24日晚圣诞前夜,基督徒们走进教堂作弥撒,唱圣诞歌,诵赞美诗等,以庆贺耶酥诞生,圣诞节到来.孩子们则盼望圣诞老人送来糖果,玩具等礼物, 而他们会给圣诞老人准备一些夜宵食品.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感恩节.感恩节是美国特有的最古老的节日,由移居北美大陆的第一批英国清教徒所创.时间为l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主要节日食品有火鸡和南瓜馅饼等.这些食品作为感恩节的节日食品是与生俱来的,也是始终不可缺少的.因为它们不仅能使人追忆祖先创业的艰辛,感谢上帝恩泽,还能激励今人进作者简介:李丽敏,在读硕士,中国矿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江苏?徐州.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邮政编码:221008-146?第4期论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节日的回归2009年一步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由上述可见,节日和节日中的饮食习俗是人类生活的最亮点,虽然中西方因地域,历史,文化,思想等的差异造成了各自节日食俗的一定差异,但正是这样才使得人类的生活丰富多彩,才使得各自拥有了吸引对方,尊重对方的独特魅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盲目求同,不但会失去本真,也将使人类生活趋于单调乏味.此文由英语作文网整理收集二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1.背景.人类社会已经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各个国家,地区与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并在相互渗透.在多元文化相互交流与渗透的现实生活中,西方文明无疑显示出了强劲的输出优势.有人认为,这种文化强势姿态的影响与渗透,是以西方的经济霸权作为支撑力量来实现的,也就是说,经济霸权支撑了文化霸权,从而导致了文化的侵入与渗透;而东方诸国家与民族则普遍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从而不得不处于一种受控制和受渗透的被动处境.2.洋节盛行的原因.一是当代年轻人对我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沿革,特点及其社会意义不够了解,缺乏认同感;二是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创新不够,内容陈旧,形式单调,缺乏文化内涵,对年轻人没有吸引力;三是年轻人好奇心强,赶时髦,爱模仿,盲目追求西方文化;四是西方节日文化人情味浓,个性化强,对年轻人有吸引力;五是各级对传统节日文化宣传教育引导不够.3.传统节日遭遇冷落的原因.经济的角度,是西方的强势经济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在其中起着微妙的作用;从民俗学的角度,西方的节日大多带有狂欢的色彩, 而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强调团圆,许多年轻人便觉得厌烦与累赘,像是一种负担,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了解,体会, 感觉这传统节日;还有就是商家和媒体的炒作,认为是商家和媒体为了巨大的商业利益而不遗余力地对洋节推波助澜的结果.国学大家,南师大教授常国武先生提出,传统的民族节日被冷落和西方的”洋节”被追捧并非偶然事件,这说明我们对自己传统的节日保护得不够,宣传得不够,尤其是对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继承和弘扬得不够.特别是在未成年人中几乎不知道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就很难激发起他们对传统节日的兴趣.三中国传统节日的回归1.传统节13的历史变迁.在中国古代社会,传统节日的发展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先秦到汉代,是节日形成和发展的初期,传统节日体系初具规模,其节俗还保留着较多上古社会的原始文化风尚,其最重要的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伦教化的主题次之.第二个阶段是魏晋南北朝到唐宋时期,是传统节日的成熟阶段,节日体系趋于完备,而唐宋时期则是传统节日的全盛期.这一阶段人与自然和谐,人际和谐两大主题在节俗中所占位置难分主次.第三个阶段是元明清时期,人伦教化色彩加强,人际和谐的主题占了更重要的位置,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次之.到民国之后,传统节日到了现代阶段,因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而不断弱化.2.提出原因.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而不衰,在海内外华人中有着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中华传统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寄托民族感情,体现民族认同感的舞台,是植根于民间的文化瑰宝.不同季节,不同特色的传统节日,对于焕发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建设文明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化的传承是个耳濡目染的过程,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若文脉断了,下一代没有机会接触传统文化,没有机会去体会传统文化的优美,他们与传统文化的陌生感就会越来越强烈,所以,要恢复已中断百年的千年文脉,首要的是创造环境和条件,来唤醒民众尤其是我们年经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3.提出方案及意义.2008年元旦将是中国人按照新的法定假日方案度过的第一个节日,此后,人们将迎来放假的除夕,清明,端午和中秋,以及缩短的”五一”和保持不变的”十一”黄金周.传统节日是一宗重大而又占有特殊地位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是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集中展示方式, 也是一种隆重举行的标志性民族文化.保护好传统节日,能促进人际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助于达成人心与精神的和谐,从而产生社会和谐的强大文化动力.传统节日保护也有利于我国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巩固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保护,弘扬传统节日文化,能够使全体民众拥有强烈的文化共同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增强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在强有力的文化旗帜下团结一心,从而产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文化能量.参考文献1.金升霞:略谈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J].长江大学(社会科学版),第28卷第6期2.左岸:传统节日天下庆[M].中国民俗史丛书3.马国栋:从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J].美与时代,2006(05)上4.黄涛:保护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与构建和谐社会[J].中国人民大学,2007(1)5.萧放: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J].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TheReturllofChjneseTraditionalFestivalsUndertheshockofWesternCultII reAbstract..SinceopeninguptotheoutsidewoddinChina,westernculture,espe ciallythefestivalcultureswarinsintoChina.Christm~,HalloweeninfluenceChinesenewgeneration,whichprodu cesshockontheChineseculture.However, theflintfestivalNewYearwascelebratedin2008accordingtothenewholiday scheme.ChinesecanspendtheNewY ear’SEve,QingmingFestival,TheDragonBoatFestival,rI’heMid—autumnFesti val,andthecurtateMayDayholidaysandNationalHoliday.ChinawillbringChineseFestivaltothewoddwiththeintegrationand coexistenceoftraditionalculturewithwesternculture.Keywords:Chineseandwesterntraditionalfestival;Chinesetraditionalfestival;returnClassNo.:K892.1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147?。

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的冲突和交融作文

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的冲突和交融作文

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的冲突和交融作文《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的冲突》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咱们中国有好多好多传统节日,像春节、中秋节、端午节。

可现在呀,西方的节日也来到了咱们身边,有时候就会出现一些小冲突呢。

比如说圣诞节,好多小朋友喜欢圣诞老人送礼物。

可是这时候,咱们的春节就会觉得有点被冷落啦。

春节的时候,咱们贴春联、放鞭炮、一家人团圆吃年夜饭,多热闹呀。

但有些小朋友却更盼着圣诞节的到来,把春节的那些有趣事儿都忘在了脑后。

还有情人节,好多大人都过这个西方的节日。

但是咱们中国有七夕节呀,牛郎织女相会的故事多浪漫。

可有些人只记得情人节送玫瑰花,却忘了七夕节的传说。

咱们可不能忘了自己的传统节日,它们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贝,里面有好多好多的文化和快乐等着我们去发现呢。

《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的交融》小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的有趣事儿。

你们看,现在咱们过春节的时候,除了贴春联、挂灯笼,还会在树上挂一些彩色的小灯,就像西方圣诞节的彩灯一样漂亮。

这就是两种节日文化的交融呀。

还有中秋节,咱们一边吃着甜甜的月饼,一边还能学着西方人做个漂亮的月亮形状的蛋糕。

比如说万圣节,咱们也会戴上好玩的面具,就像咱们过年戴的虎头帽一样。

但是呀,咱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去捣乱,而是和小伙伴们一起开心地玩耍。

这就是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的交融,它们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是不是很有趣呀?《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的冲突》小朋友们,我跟你们说哦,现在节日可多啦,咱们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那是很有意义的。

可有时候,西方的节日来了,就会有点小麻烦。

就拿端午节来说吧,咱们要包粽子、赛龙舟。

可有的小朋友光想着西方的万圣节,扮成小鬼到处跑,都不关心端午节的故事啦。

还有咱们的重阳节,要尊敬老人。

可有些小朋友却只想着西方的愚人节,光想着怎么骗人玩儿,把尊敬老人的事儿都忘啦。

咱们可不能这样,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咱们的根,不能丢哦。

《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的交融》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咱们过年的时候,会穿上红红的新衣服,就像西方圣诞节大家也会穿得很漂亮。

西方节日文化对中国的入侵

西方节日文化对中国的入侵

西方节日文化对中国的入侵前不久,重阳节刚刚过去,在我的印象中,除了小学时通过学习古诗了解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以外,对重阳节的了解实在是太少了。

在网上查阅资料才发现,原来重阳节颇有历史渊源。

重阳节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这样一个有文化底蕴的节日,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我不禁为此感到悲哀。

节日从古至今都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精神产物。

随着历史的发展,每个国家都发展出花样繁多的节日。

文化的全球化也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许多民族不仅庆祝自己的节日,也开始外国的节日,这种现象在中国越来越普遍。

例如即将到来的万圣节,就在我的身边掀起了一阵“扮鬼”潮。

情人节、复活节、万圣节、复活节、感恩节,还有圣诞节,都被我们身边的年轻人所普遍接受,他们庆祝西方节日的热情与日俱增。

反观传统文化,从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关注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很多年轻人在这些节日里除了吃饭,聚会外,很难有其他有意义的活动,很多人心中的想法已经成为了过不过无所谓。

一大部分年轻人对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长意味和厚重含义置若罔闻、视而不见,西方节日文化对中国的入侵也越来越严重。

众所周知,圣诞节是有着强烈宗教色彩的节日,非基督教徒去欢庆它,说得轻些,就是随波逐流;说得重些,就是崇洋媚外。

有人或许会说,过西方节日,并没有认同他们的文化,也不是背叛我们的文化,只不过借这个机会乐一乐罢了。

我相信出于这种心理过洋节的国人不在少数。

但是,乐一乐之后呢?是否一切都会烟消云散呢?实则不然!文化的认同是如何发生的?它不仅仅是在有意识的学习中,更关键的是在无意识的潜移默化中,就象看多了美国电影,就会自然而然地觉得美国人是真理和正义的代表,是救世主的化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过西方节日,却对中国的传统节日逐渐冷落,这不得不引起国人的重视,研究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传统节日冷落继承弘扬现在,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备受年轻人的青睐。

在一些商家、学者和媒体也纷纷参与其中推波助澜,于是乎,大家一起忽悠,“情人”过节的话题,就像汹涌澎湃的大潮,有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一年比一年火爆。

在这种浪潮下,一些民俗学家和传统文化的守护者,面对着我们的一些传统节日被冷落而西方节日却备受宠爱,便顺水推舟,也开始打“情人节”的牌子,把我们的传统的节日不仅融进了“西方节日元素”而且干脆开始变换称谓,打出了“中国情人节”的旗号。

然而我们不禁要思考为什么年轻人喜欢过着这些“洋节”,这些西方节日将对中国传统节日产生怎样的冲击和影响,怎样才能让青年人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什么中国传统节日遭遇冷落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经济的角度,是西方的强势经济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在其中起着微妙的作用;从民俗学的角度,西方的节日大多带有狂欢的色彩,而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强调团圆,许多年轻人便觉得厌烦与累赘,像是一种负担,并不能总真正意义上了解、体会、感觉这传统节日;还有就是商家和媒体的炒作,认为是商家和媒体为了巨大的商业利益而不遗余力地洋节推波助澜的结果。

历史地看,还有一个原因,即我们在过去过分强调生活的政治内容,片面强化政治性节日,淡化了民族民俗的节日,如今人们的口袋和时间都宽裕起来,就需要一个个节日营造生活的高潮,这才发现我们的节日早已变得贫乏,难以应付人们的需求,出现了空白。

然而我们要知道传统的民族节日被冷落和西方的洋节被追捧并非偶然事件,这说明我们对自己的传统节日保护不够,宣传的不够,尤其是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继承和弘扬得不够。

特别是在年轻人中几乎不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就很难激发起他们对传统节日的兴趣。

大多数的中国青少年过西方的这个“情人节”完全是形式大于内容,“绝大多数的中国年轻人都是在对西方节日文化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为了过节而过节,盲目地对其进行追捧,从而不自觉而愚昧地加入到情人节狂欢的行列,这是一种文化的不自信和集体无意识的表现,从某种程度上也证明了中外文化传播的不对等,这种现状亟需得到改观。

社会在发展,文化也要相应地发展,与时俱进,节日文化也是如此。

西方节日之所以能在我国兴起,其前提条件就是,我国的发展逐步赶上了时代的潮流,很多方面都与国际社会接轨,也只有这样,西方文化才能传到中国来。

对于西方节日的“入侵”,我们没有必要将它视为洪水猛兽,把它拒之于门外,以示自己的爱国情结。

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没有必要妄自菲薄,自叹不如,事实上,我们的传统节日有它的优秀成分;但是,我们也不要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盲目地拒绝一切,反对一切。

如今,人类社会已经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各个国家、地区与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并在相互渗透。

在多元文化相互交流与渗透的现实生活中,西方文化无疑显示出强劲的输出优势。

有人认为,这种文化强势姿态的影响与渗透,是以西方的经济霸权作为支撑力量来实现的。

也就是说经济霸权支撑文化霸权,从而导致了文化的侵入与渗透;而东方诸国家与民族则普遍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从而不得不处于一种受控制和受渗透的被动处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势不可挡,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文化的交流融合理所当然,自然而然。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新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更使“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了。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外交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在诸如香港、上海这些东西方文化水乳交融和剧烈碰撞的国际大都市里,西方文化理念和东方传统道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融合得是那么自然。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融合在更大范围的地域内扩展开来。

受了西方文化理念影响的人们在欢天喜地的过着各式洋节的同时,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他们也过得热闹非凡。

由此可见,中国人多一些畅快抒发心情的洋节有什么不好呢?不是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走近圣诞节、情人节的同时,也学会了在母亲节、父亲节给老人献上一份祝福了吗?谁说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是相辅相成、多元文化共存的综合体呢?对待一系列西方洋节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坚持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原则: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己来拿!在如何继承民族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照单全收,我们要运用马列主义历史地、辩证的哲学眼光和态度,去批判的吸收。

在如何借鉴西方外来文化这个问题上,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就在他的政论名篇《拿来主义》中明确指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综其两端,我认为,对待一系列西方节日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不盲目崇拜,不迷失自我;既不全盘西化,照单全收,也不全面否定,刀枪不入;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西方节日受历史宗教文化的影响,大都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

尽管宗教大都是劝人向善的,但毕竟在我们这个国度里崇尚宗教信仰自由,因此就不好对这些节日做出什么硬性规定。

对于那些带有一定的西方生活情趣的节日如情人节、愚人节等,则完全可以随兴所至,“悉听尊便”,毕竟它可以给我们紧张、枯燥的生活带来一定的生活情趣,注入一丝活力。

而对于那些既带有西方浓郁的浪漫情调又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等,我们则要大力提倡,努力推广,以不断提高民族素质,加快社会文明进程!无论是中国传统节日,还是西方节日,它们都各有起自身特殊文化内涵,都各具特色,各有所长,我们要客观看待;无论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节日文化,都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如何继承、发展传统节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如何推陈出新,并且赋予它以新的含义,是我们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我们不应该拒绝洋节,那些外来的节日大大充实了我们的文化生活。

然而,我们更不能丢弃自己的节日,因为一个民族的节日就是它一种文化的生日。

面对全球化的浪潮,面对洋节的“入侵”,要教育国民在吸收优秀外来文化的同时,传承光大民族的传统文化,否则,民族文化身份和文化之根将会丧失。

当务之急是要重新认识和建设我们的节日,要研究、创造我们的节日文化,通过多种形式还原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还它们一个“本真面目”。

在崇尚西洋节日、热热闹闹过好洋节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优秀的节日文化传统,千万不要在盲目崇拜中迷失了自我。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许多传统的节日文化,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喜庆团圆节日,人们辛勤忙碌了一年,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走亲访友,互致祝福,回顾过去,展望来年,老老少少,团团圆圆,全家幸福,和谐美满,该是多么愉快的节日呀!清明节,我们可以踏青、扫墓,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寄托我们对已逝亲人的哀思;端午节,是专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这一天,我们可以划龙舟、吃粽子、……一举两得,何乐不为?中秋节是继春节之后的又一个举家团圆的节日,我们可以再一次全家团圆在花前月下,赏菊花,吃月饼,品美酒,话别离,孝敬长辈,关爱晚辈,其乐融融,喜不自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节日文化,彰显的不仅仅是某时某地的民情风俗,更重要的是它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等传统美德和古朴纯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

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西风东渐,这些传统和文化或渐被遗忘,或日渐式微,或慢慢湮灭,若不及时加以抢救性的继承、弘扬、挖掘和开发,那么,真等到它彻底消亡的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还有何面目去见我们的老祖宗?同时,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中,也将留下难以弥补的缺失和遗憾!所以,每一个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远见卓识的炎黄子孙都必须站在历史和世界的高度,去认识这个问题,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固步自封,而是在适当吸收西方。

面对西方节日在中国的日渐盛行,我们既不能漠然视之,也不能将其视为洪水猛兽,而应理智且有原则地对待。

顺其自然,接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文化一经产生,其交流是必然的,没有交流,就没有发展。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民族性和时代性。

继承传统文化,就是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吸收外国文化,以开放的姿态进行文化交流,就是保持文化的时代性。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外交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西文化的交流势不可挡,文化多元化的时代随之而来,各种文化在交流中融合并发展,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文化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

受西方文化理念影响的人们在欢天喜地地过着各式洋节的同时,也热闹非凡地过着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这其中并不存在矛盾,相反,中西方节日文化的自然融合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洋为中用,借鉴西方文化的精髓。

在西方节日中,有带有明显宗教色彩的,如圣诞节、万圣节等,对于此类节日,我们应在尊重其原有内涵的基础上,充分开发其轻松快乐、缓释压力的因素;而情人节、愚人节等则带有一定的西方生活情趣,让我们的生活因为这些节日而更加精彩;对于那些既带有西方浓郁的浪漫情调又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我们要大力提倡,努力推广,使孝敬老人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涵上会蔚然成风。

我们要借鉴并利用西方文化中的精华,从而更好地发扬传承灿烂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

牢记传统,弘扬中华节日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文明智慧的人民,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节日,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节日文化,反映的不仅仅是某时某地的民俗风情,它更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团结和睦的传统美德和古朴纯正的民俗文化。

因此,我们在热热闹闹过“洋节”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优秀的节日文化传统,不要让“端午节被韩国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不要让我们尚未真正成熟的年轻一代被完全西化!当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不仅要靠学校,还要靠家庭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对于西方节文化,我们只是将其外在表现形式和娱乐本质拿过来为我们自己服务,同时融入中国的特色和内涵,为中国人带来愉悦与享受。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我们应当对西方节日的进入采取不过度关注,但也不听之任之的态度,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同时大力弘扬中华传统节日,让中西方节日文化在交流融合中共同发扬光大,成为全世界共同的文化宝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