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分析 孔乙己范进中举对比阅读分析及试题
分析比较《孔乙己》与《范进中举》的异同
分析比较《孔乙己》与《范进中举》的异同摘要】通过分析比较可知,两文的表现方法不同,但都有力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
《孔乙己》以咸亨酒店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叙述了孔乙己后半生的不幸遭遇,刻画了孔乙己热衷功名、自命清高的迂腐性格;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冷酷的社会现实。
《范进中举》则是集中写范进中举前后的心理、地位、生活的变化,采用夸张与讽刺的手法,重点描写了范进中举后欢喜得发疯的丑态,刻画了范进热衷功名的性格,反映了当时世态炎凉的社会现实。
两文虽然表现方法不同,但都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罪恶。
【关键词】比较孔乙己范进性格意义风格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3-094-01我虽然教《孔乙己》和《范进中举》这两篇文章已有三十多年,但每一次教这两篇课文的时候,我的心情特别沉重。
觉得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太残酷了。
致使孔乙己和范进这两个读书人的灵魂都被扭曲了。
下列作分析比较。
一、鲜明的性格特征孔乙己情感外露,说话满口之乎者也,也有“跌断,跌,跌……”之类自欺欺人的言语,间或还有“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的抗辩之词,但更有热情善良的言行。
从他的双重品行里,我们可能窥见封建文化教育对他的至深毒害和他尚未完全泯灭的一点良知。
孔乙己身材高大终日穿着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自诩“君子固穷”,对短衣帮的嘲问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有一股自视清高、孤芳自赏的傲气和不向周围人轻易屈服的倔强。
但他“不会营生”,又“好喝懒做”,以至“便免不了偶然偷窃的事”。
他从科场失意地回到了咸亨酒店,似乎要在酒中追寻那久已流逝的年华和快乐。
他不会发疯,但从此醉生梦死,无所作为。
范进性格内向,不善言词。
科场的落第、苦难的生活早已销蚀了他作为一个他的知识分子应有的锐气,变得猥琐渺小、腐弱不堪,但也因此炼就了他的耐力与城府。
他毫无读书人的特殊身份和清高之气,安然承受着世人的欺凌,无可奈何地固守着家庭的贫困,而内心却似的一盆火,对举业有着与日俱增的强烈欲望。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阅读列表(赵学平)
孔乙己生活在封建社会的末期,民国的初期,科举制度已经不存在了,他失去了安身立命的土壤,又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走上新的人生之路。
穷困
潦倒,
冻饿
而死。
落魄的童生:
以读书人自居,穷酸迂腐,自命清高;死要面子,自欺欺人;好喝懒做,不务正业,沦为笑料;却又自尊心强、真诚善良。
短篇小说,一幕令人心酸的悲剧;运用冷峻的白描手法,刻画孔乙己既可笑又可怜的形象。主要是通过他两次出场的外貌描写,揭示了他的悲惨命运,既有同情,又有批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写社会环境突出一个“笑”字,“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以喜剧的手法表现悲剧的主题。
虽然只重点描写了两个场面,但几乎记叙了其一生的悲惨命运,来表现主题。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读书没有错,错就错在他们读书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的升官发财,做一个欺压百姓的“人上人”;错就错在他们鄙视劳动,瞧不起劳动人民的腐朽思想。生活在当代的青少年没有衣食之忧,没有受过冻饿之苦,通过《范进中举》与《孔乙己》的比较阅读,可以深刻地认识到旧社会的黑暗与罪恶,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为振兴中华、报效国家、造福人民而发奋读书的人生理想。
2.相同的追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他们至死不渝的人生信条,这种观念可以说是渗透到当时的每个人的细胞里,血液中。
3.对比的手法。吴敬梓通过范进中举前后处境的对比——胡屠户、众邻居、张乡绅对范进的态度前后判若两人,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冷酷现实。鲁迅通过孔乙己前后两次来酒店喝酒的情景的描写,既揭示了孔乙己的迂腐,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麻木。
4.相通的主题。《范进中举》与《孔乙己》的主题是都是抨击封建科举制度、封建文化、封建教育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从而揭露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浅谈《范进中举》与《孔乙己》的异曲同工之妙
《浅谈《范进中举》与《孔乙己》的异曲同工之妙》摘要:范进中举前,被他称为“现世宝”“烂忠厚没用的人”,连中了秀才也是他“带挈”的,对范进希图中举,又极尽讽刺嘲弄之能事,什么“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什么“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啦”,一派粗鄙的话,不堪入耳,待到范进果真中了举,他忽然一百八十度大转湾,称范进为“贤婿老爷”,当众夸范进“才学又高,品貌又好”,把范进真的捧上了天——说他是“天上的星宿”《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写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极为精彩的篇章之一。
主人公范进是个士人,他一直生活在穷困之中,又不停的应试,考了二十多次,到了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
《孔乙己》是我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
作家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几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
这两篇文章虽出于不同时代的吴敬梓和鲁迅这两位文学巨匠之手,但都是抨击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的佳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现将两篇文章作如下比较:1.写作时代不同,但其主题相同。
《范进中举》写于18世纪中期清王朝由盛转衰,卦建社会已日趋崩溃的时期。
雍正、乾隆年间,清朝统治者在逐渐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就采用了大兴文字狱,设博学宏词科以作诱饵;考八股、开科举以牢笼士人,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
其中,以科举制度为害最深,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
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度,不愿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
他把自己的观点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
他以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有力的批判,显示他民主主义的思想色彩。
而《孔乙己》写于1913年。
正值辛亥之后,“五四”运动之前,中国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
孔乙己分析 孔乙己范进中举对比阅读分析及试题
孔乙己分析孔乙己范进中举对比阅读分析及试题.txt生活是过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
放得下的是曾经,放不下的是记忆。
无论我在哪里,我离你都只有一转身的距离。
编辑本段作品分析1.小说是怎样抓住孔乙己脸色的变化来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孔乙己》中有好几次写到孔乙己的“脸色”,这些“脸色”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小说的主题思想,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出场的时候:孔乙己“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一生穷愁潦倒,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再加上他好喝懒做,不愿以自己的劳动去争取生存的劣性,使他的生活连温饱都得不到保障,穷得“将要讨饭了”。
因此,他不可能有上流社会达官豪绅那种“红光满面”、脑满肠肥的“富相”,只能是“青白脸色”。
这“青白脸色”的描写,再配合他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不仅形象地揭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而且为下文进一步刻画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作了铺垫。
第二次写“脸色”是在有人揭发孔乙己偷了书的时候:“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
孔乙己本是“青白脸色”,但当有人肆意耍弄他,揭他的短的时候,他就“涨红了脸”,竭力争辩,企图维护自己“读书人”的面子。
这“涨红了脸”的描写,一方面揭示了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流露了孔乙己内心的羞愧,表明他不是惯偷,而只是不得已偶尔为之。
第三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有人问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的时候:“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这“灰色”脸色的描写,表现了孔乙己因捞不到秀才而被人家取笑戳到内心隐痛时那种失望、颓唐的悲凉心理,显示了他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所产生的头脑僵化、迂腐不堪的习性。
小说最后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用手“走”到酒店的时候:“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
《孔乙己》与《范进中举》的对比阅读
《孔乙己》与《范进中举》的对比阅读《孔乙己》是鲁迅最喜欢的一篇短篇小说,文章不长,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
《范进中举》是我国古代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第三回,着重刻画范进中举后的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形形色色的人趋炎附势的嘴脸,批判的锋芒不仅对着科举制度,而且指向整个封建社会。
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以下从四个方面进行比较。
1比较写作背景。
《孔乙己》艺术地再现了1900年以前,中国社会中的贫困知识分子的生活。
科举制度虽已于1906年废除,但封建教育的基础依然存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仍束缚着人们。
作者写此文的目的,就是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教育体制带给人们思想上的禁锢和影响,批判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
《范进中举》的作者吴敬梓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那是科举制度对人影响最广,毒害最深的年代,许多知识分子坠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
作者用讽刺的手法。
对封建科举制度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表露。
2《孔乙己》与《范进中举》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所不同。
《孔乙己》侧重于环境描写与外貌描写。
通过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了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的悲惨命运。
文中的外貌描写集中在两处,句句有言外之意,内容深刻。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是对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站着喝酒”和“穿长衫”这一矛盾表明了他所处的经济地位与思想意识的矛盾。
他不肯脱下长衫唯恐失其读书人的身份,却又穷困潦倒,生活拮据无法要酒要菜。
慢慢坐喝,成了鲁镇上“唯一”与众不同的人,成为与“长衫客”和“短衣帮”都不相融的人,因此,他归属于哪一方的人都得不到同情,预示了悲剧的必然性。
“他身材很高大”可是他又是“青白脸色”,透过他的营养不良看到他的生活时时陷入困境。
他不肯劳动,有时不得不靠偷些东西度日,以致时常被打伤,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暗示他逐步走向破落。
《孔乙己》与《范进中举》对比1
《孔乙己》与《范进中举》人物形象对比《孔乙己》与《范进中举》同是描写科举之下文人的文章,主人公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形象,而最终使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孔乙己最终在冷漠麻木人们的笑声中走向死亡,而范进则在众人吹捧下开始了新生活。
如此巨大的差异与他们的性格秉性有着不可切分的关系。
也令我们从不同方面看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于文人身心的摧残。
虽然两人最初都是未能进学的文人,却有着迥乎不同的性格。
于孔乙己,虽然未能进学却有着文人的孤芳自赏,即使穿的长袍却是“又脏又破”但是他仍然要穿在身上以区分与“短衣帮”的不同。
明明偷了书,却偏偏要说“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迂腐而不可理喻,但同时,他也有文人的清高,当别人说他没有进学的时候,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可以看出,这是孔乙己的伤口,进学是他一直想要做却没有做成的事情。
而于范进而言,他一直就是一副感受屈辱,自卑自贱的样子,不论是平日里对待胡屠夫连声说“岳父见教的是”的卑微样子,还是借盘缠的时候被胡屠夫一口啐在脸上却忍气吞声的样子,然而这种态度却在他考中举人后渐渐消失殆尽。
可以看出,范进是一个在自卑自贱中求得生存的人,而这样的性格更是使他在一次一次的尝试中积累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而导致在知道自己成为举人后出现癫狂的状态,这一切的一切使范进最终只能成为被人们批判的卑微的人物,而孔乙己则是生活在自己清高的世界里,固守不变,与整个社会脱节,不肯去和“短衣帮”一样依靠自己的能力谋生,而坚持自己所谓的文人的“清高”,最终造成了自己悲剧性的结局。
同样的,两个人在对待他人的态度上也是截然不同的。
与孔乙己,他的语言迂腐陈旧,一成不变,甚至是对待小孩子要分茴香豆,他都会用“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一般的句子来回答,足可见他被封建科举制毒害之深,他已经完完全全封闭在了他自己的世界里面,不会与人交流,这也暗示出他最终走向死亡的结局。
而与他相似的范进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态度。
阅读对比 范进、孔乙己
几十年来,范进学识未长,却熏染 出了世故圆滑的恶浊之气。
范进
2、比动作,揭示内心世界。
范进“手里插个草标”,在大庭 中举前懦弱猥琐,忍气吞声、 广众之下“东张西望”寻人买鸡 逆来顺受,一脸自卑自贱的 。 奴才相。 看了一遍,又念一遍 又拍又笑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 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 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范进
范进道:“晚生久仰 老先生,只是无缘, 不曾拜会。”张乡绅 道:“适才看见题名 录,贵房师高要县汤 公,就是先祖的门生, 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 兄。”范进道:“晚 生侥幸,实是有愧。 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 可为欣喜。”
是一句礼节性的客套话, 仰慕对方很久未能谋面 的意思。
旧时文人在前辈面前 的谦称 一派胡诌
二、解答本类题目提醒: 1、概括性格,要求准确精炼,模式为“是什么人”; 2、结合作品,提取典型情节,用来说明性格特点; 3、顾及方法,考虑如何塑造,作用要明确。
小说
病态的人格源于病态的社会
“笑”
比环境
《孔乙己》社会环境 《范进中举》社会环境
环境
(将来时) 掌柜、短衣帮
(现在时) 小伙计
(过去时)
醉心功名,丑态毕露, 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 倒的读书人。
范进
范进自身之比
1、比动作,揭示内心世界。 2、比语言,突出个性化特点。
范进
中举前的范进懦弱猥琐, 忍气吞声、逆来顺受, 一脸自卑自贱的奴才相。 范进中举前后的形象变化
中举后喜极而疯,丑态百出, 圆滑世故。
范进
悲剧命运
自身根源
社会根源
孔乙己
受尽折磨后死里逃生, 穷困潦倒,生活无法自拔。 此时的孔乙己肉体上、精神上都已 彻底坍塌,预示着悲剧结局即将来 临。 孔乙己受到别人戏弄内心痛苦, 又无力争辩的无奈和辛酸。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阅读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阅读同是穷苦读书人截然不同的命运——《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阅读《范进中举》与《孔乙己》,虽然是不同的作家,创作于不同的时代,表现了不同的主题,但是,也有许多共同特点,值得我们仔细品味,深入探讨。
下面就其相同点及不同点略加分析。
首先,说说其共同点。
1、相同的身份。
范进中与孔乙己同为封建时代的读书人,都出身于贫苦人家,都是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通过科举考试,走读书做官之路,是他们毕生的追求。
他们认定,只有这样才是他们“脱贫致富”的唯一途径。
2、相同的追求。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他们至死不渝的人生信条。
范进几乎一辈子都在参加科举考试,考到胡子发白,才中了秀才。
且看,范进中了秀才,他岳父——一个杀猪的——前来道贺,就教导他:“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你若是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是坏了学校的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了。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世态人情。
这种观念可以说是渗透到当时的每个人的细胞里,血液中。
中了秀才,就有了参加乡试的资格。
因此,范进就去找其岳父借钱赶考。
他虽然被骂了“一个狗血淋头”,也不死心,“瞒着丈人,到城里乡试”。
可是“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
”他的老娘“已是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
要是这次没有中举,他们一家子的命运会如何,就可想而知了。
可是,一旦中举,就时来运转了。
一向盛气凌人的岳父,马上拿了银子和肉来祝贺,而且在他面前立即变得低三下四了,口口声声称“贤婿老爷”。
邻居们纷纷前来道贺,“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不仅如此,而且就连素无来往的张乡绅也来攀亲带故,称兄道弟,又是送银子,又是送房子。
真是“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世态就是如此炎凉,现实就是这样教育人们的。
而孔乙己也是考了半辈子,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着。
可是,他至死也不肯放下读书人的架子,不肯脱下那显示读书人身份的“又脏又破”的长衫。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阅读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阅读
1)人物和主题思想。
范进与孔乙己同是读书人,一个到晚年终于中举而发疯,一个始终没有进学,潦倒而死。
从思想性格方面来说,他们都热衷于功名,迂腐可笑,疯的不知为何而疯,死的不知因谁而死,麻木不仁,可悲可怜。
因此,这两篇文章都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精神、肉体的毒害、摧残。
2)作者的态度。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又有区别。
前者是对主人公(范进)尖锐的嘲笑,那“抱着鸡,手里插了草标”的形象,那“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后者对孔乙己那又脏又破的长衫,那“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的神情的描绘是嘲讽而带有温情的。
3)表现手法。
《范进中举》主要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而《孔乙己》则选取人物一生中几个富有表现力的片段,放在一个典型的环境里,去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教学例析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教学例析作者:张小凤来源:《语数外学习·上旬》2014年第11期有比较,才有进步;有比较,才能鉴别。
比较思维的形成是人类思维向高层次发展的必经阶段,在同一主题下比较不同文章的写法,对于加深文章内涵的理解、甄别文章表达手法都大有裨益。
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和鲁迅先生的《孔乙已》同时收录于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在教学中将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这一主题文章的鉴赏和分析能力,还能促使学生在阅读分析文章的过程中培养比较思维能力,一举两得。
这两篇文章都围绕一个中心人物(范进、孔乙己)展开,深入刻画了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迂腐文人形象,从而深刻批判和猛烈抨击了封建制度尤其是科举制的黑暗。
这两篇文章在许多方面的确十分相似,然而在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还是不尽相同,同样的情、别样的写作手法,各有千秋。
一、文章构思不同虽然这两篇文章都围绕一个中心人物组织故事情节,但故事材料的组织形式却大不相同。
《范进中举》以“范进中举”为分界线,对范进的前后家境进行了对比,同时对范进周围的人对他前后大相径庭的态度进行了深入地描绘,主要依据时间推进故事的发展。
而《孔乙己》则采取的是分片段组织文章材料,全篇文章总共可以分为五个片段,分别展现了孔乙己在咸亨酒店被喝酒客人嘲笑偷东西和未进学、孔乙己教“我”识字、孔乙己与邻家孩子分食、孔乙己因偷盗被打断了腿以及最后拖着断腿到咸亨酒店的五个经典场面。
孔乙己的故事从咸亨酒店开始、在离开酒店后结束。
二、表现手法不同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文学写作的表现方式各式各样,一篇文章采用的表现手法通常也超过一种,对于短篇小说而言,一般都会有一到两种主要表现手法。
《范进中举》选取了讽刺和对比作为主要表现手法,比如范进中举前因没有盘费去寻求老丈人胡屠户的帮助,被胡屠户骂“癞蛤蟆想吃起天鹅肉”,而范进中举之后在胡屠户口中范进就从“癞蛤蟆”变成了“天上的星宿”,其讽刺涵义不言而喻,讽刺和对比结合的表现手法将胡屠户前倨后恭的丑陋嘴脸表现得淋漓尽致。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阅读-word课件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阅读同是穷苦读书人截然不同的命运——《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阅读《范进中举》与《孔乙己》,虽然是不同的作家,创作于不同的时代,表现了不同的主题,但是,也有许多共同特点,值得我们仔细品味,深入探讨。
下面就其相同点及不同点略加分析。
首先,说说其共同点。
1、相同的身份。
范进中与孔乙己同为封建时代的读书人,都出身于贫苦人家,都是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通过科举考试,走读书做官之路,是他们毕生的追求。
他们认定,只有这样才是他们‚脱贫致富‛的唯一途径。
2、相同的追求。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他们至死不渝的人生信条。
范进几乎一辈子都在参加科举考试,考到胡子发白,才中了秀才。
且看,范进中了秀才,他岳父——一个杀猪的——前来道贺,就教导他:‚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你若是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是坏了学校的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了。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世态人情。
这种观念可以说是渗透到当时的每个人的细胞里,血液中。
中了秀才,就有了参加乡试的资格。
因此,范进就去找其岳父借钱赶考。
他虽然被骂了‚一个狗血淋头‛,也不死心,‚瞒着丈人,到城里乡试‛。
可是‚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
‛他的老娘‚已是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
要是这次没有中举,他们一家子的命运会如何,就可想而知了。
可是,一旦中举,就时来运转了。
一向盛气凌人的岳父,马上拿了银子和肉来祝贺,而且在他面前立即变得低三下四了,口口声声称‚贤婿老爷‛。
邻居们纷纷前来道贺,‚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不仅如此,而且就连素无来往的张乡绅也来攀亲带故,称兄道弟,又是送银子,又是送房子。
真是‚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世态就是如此炎凉,现实就是这样教育人们的。
而孔乙己也是考了半辈子,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着。
可是,他至死也不肯放下读书人的架子,不肯脱下那显示读书人身份的‚又脏又破‛的长衫。
九下《孔乙己》课文人物分析及与范进的对比分析
孔乙己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作为伟大的文学家的鲁迅,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从文学创作方面讲,鲁迅前期创作成熟和影响最大的是小说,而他后期则主要从事杂文创作。
鲁迅一生写了三十多篇小说,他对友人说,他最喜欢的是《孔乙己》。
巴金也称赞《孔乙己》写得好。
日本有一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
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都对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人物形象有深刻的印象。
关于写作背景和写作用意。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反封建主义的小说。
《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夜。
当时,陈独秀、李大钊正以《新青年》为阵地,领导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主义、孔孟之道进行猛烈的抨击。
本文最初发表时,篇末有作者的《附记》,其中说:“这一篇很拙的小说,还是去年冬天做成的。
那时的意思,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
……”分析小说人物:关于孔乙己:1、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有什么特点?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长衫主顾和短衣帮之间,等级森严,隔着一条鸿沟,但孔乙己却和这两种人都不同。
“站着喝酒”的短衣帮,都是穷困的劳动者。
孔乙己经济地位低下,不愿意与他们为伍,他又没有资格挤进隔壁房里与“穿长衫的”并起并坐。
但是,他又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为的是要摆读书人的架子,以显出非同一般,比“短衣帮”高贵,不屑与他们为伍。
孔乙己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和思想意识的严重矛盾,充分说明了他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
课文用短短的一句话,点明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及性格特点。
2、找出描写孔乙己外貌的句子。
思考:从外貌描写中看出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物?作者对孔乙己外貌的描写采用的是白描手法。
一出场,写他“青白脸色”,是吃不饱,营养不良的特征;“皱纹间的伤痕”是虽已年老却经常受人凌辱的记号;“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是岁月虚度的记录;又脏又破的长衫是不劳动、贫穷的证明。
《孔乙己》《范进中举》比较阅读及答案
《孔乙己》《范进中举》比较阅读及答案《孔乙己》《范进中举》比较阅读及答案(一)(10分)(甲)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
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
”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
看时又全没有人。
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
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
”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
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
”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
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
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乙)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最新文档】《范进中举》《孔乙己》课内阅读练习与答案-实用word文档 (2页)
【最新文档】《范进中举》《孔乙己》课内阅读练习与答案-实用word文档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范进中举》《孔乙己》课内阅读练习与答案阅读下面的小说选段,完成19-22题(甲)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
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
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乙)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
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
”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
看时又全没有人。
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
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
”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
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
”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赏析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赏析《范进中举》与《孔乙己》这两篇小说都是悲剧性的作品。
从艺术上说,它们的成就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可以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在如下几个方面加以比较分析。
《范进中举》塑造了一个迂腐可笑、欺世盗名的儒生形象。
胡屠户、王屠夫等人的世俗、鄙陋的丑态,自命不凡的架子,众乡邻的可憎,无不通过种种滑稽可笑的情节表现出来。
这些人物是典型的市侩形象,虽属世俗之人,却沾染上许多封建的习气。
他们追求功名利禄,好谈是非曲直,崇尚有才无德,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透顶,却又不识时务,轻信盲从。
正是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愚昧和腐朽,造成了一群具有麻木、愚昧、落后的普通百姓的堕落。
另一方面,小说在艺术结构上也是匠心独运。
其间通过两次参加乡试、屡遭冷遇等情节的铺叙,将主人公范进放在由中举前后到中举期间的特定环境中展开故事情节,把众乡邻及其周围的空虚迂腐的世风和下层士人中趋炎附势、尖酸刻薄的流俗,表现得淋漓尽致。
正如鲁迅所说:“那里面确凿只是作者意想的现实,而实际的作用,则是借‘中举’的一事,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对于孔乙己这样一个社会的底层人物,作者采用白描的手法,淡淡几笔便将其凄凉的境遇刻画得栩栩如生。
全篇没有任何激烈的矛盾冲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朴实的外衣下完全显示出来,人物的内心活动也仅靠动作和神态表现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余地。
从艺术方面看,《范进中举》的思想深度与感染力均不及《孔乙己》。
《孔乙己》同样取材于生活的真实,揭露了科举制度的弊端,针砭了封建教育的毒害。
作者没有任何“我”的抒发,而是把笔触深入到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上去,让人们看清封建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侵蚀,使人们意识到读书做官是地地道道的剥削阶级行为。
这部小说充满了对黑暗现实的愤懑,批判的锋芒指向了整个腐朽的封建制度。
范进中举是作者的着力描写,他不是偶然的幸运儿,而是含辛茹苦、积劳成疾的“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这场悲喜剧的讽刺效果最为强烈。
《浅谈评析“范进”“孔乙己”之异同》
《浅谈评析“范进”“孔乙己”之异同》《孔乙己》、《范进中举》,这是初中语文课本上两篇很重要的比较阅读。
鲁迅和吴敬梓两位大师,用犀利讽刺而不失幽默的手法,刻画出两个“腐儒”——孔乙己、范进。
从某种联系上看,此二人如形似影,抛却时代政治环境差异问题,与其说是两个可怜人,倒不如说是一个可怜人的两种经历。
初中排演话剧,我曾认真揣摩过范进和孔乙己的人物形象,这里就阐述一下我个人的研究见解和对影视中角色的理解评论。
先来分析范进大老爷。
先要颠覆一下大家对范进多年不中原因的误会解读,范进并非水平不够,而是水平太高,以至于没人看得懂。
《儒林外史》第三回原文描写“周学道将范进卷子用心用意看了一遍。
心里不喜道:'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甚么话!怪不得不进学。
’丢过一边不看了。
又坐了一会,还不见一个人来交卷,心里想道:'何不把范进的卷子再看一遍?倘有一线之明,也可怜他苦志。
’从头至尾,又看了一遍,觉得有些意思。
三又取过范进卷子来看,看罢,不觉叹息道:'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忙取笔细细圈点,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此就能见作者高明之处了,既骂了考官,也为学子抱了不平,笔法讽刺泼辣。
更有趣的是周学道名字叫周进,也是很多年才考中,恐怕取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意思,这也是《红楼梦》、《西游记》一些著作的起名艺术。
范进贫寒穷困。
中了秀才,哪怕找个学堂馆教书,日子也好过多了,为什么非要做官呢?主要有精神支柱和物质支柱,精神支柱又分信仰支柱和尊严支柱。
信仰支柱,《论语》里有“学而优则仕”,恐怕就是因为对这句话的曲解。
官方解释是“学霸都去做官了,只有做官才能验证学习本领”。
我却认为不然,自己解释出意思是“只有品学兼优才能做官,否则是百姓朝廷的晦气”,与人物角色形象无关,暂且不论。
尊严支柱,不做官,种田挑粪的就与他孔门读书人平起平坐,岳父胡屠户就可以随意践踏人格,甚至侮辱老母亲。
范进和孔乙己比较赏析
范进和孔乙己比较赏析第一篇:范进和孔乙己比较赏析范进和孔乙己比较赏析范进和孔乙己都是受封建科举毒害的读书人,同处于穷困潦倒的地位,对社会的摆布同样软弱无力,都迂腐至极,都不会“营生”,都没有一个正常人应有的感性自我;所不同的是,范进终于叩开了功名富贵的大门,而孔乙己直到临死“连半个秀才也捞不着”。
——但这只是对两个人物必要的浅层次的理解,他们的性格内涵究竟有何差异,两文在写法上又有什么不同呢?一、范进在遭胡屠户训斥后,还诺诺连声说“岳父见教的是”,而孔乙己在酒客嘲笑他有偷窃行为时,为什么硬撑着作“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窃书不能算偷”的无力强辩?为何范进能“手里插个草标”在大庭广众之下“东张西望”寻人卖鸡;孔乙己尽管饿得“脸色青白”也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范进懦弱猥琐,甘受屈辱,一脸自卑相;孔乙己虽穷困落魄,却自称什么“君子固穷”,有一股自视甚高的傲气。
二、范进中举后,张乡绅忙来拜访。
为什么范进明知他无稽的攀附之词,还连称“却幸得老先生门下”?而孔乙己当人们问他“你当真识字么”,明明是戏弄之词,却“认真地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孔乙己浑身透出一股迂阔的腐儒之风;而范进的心灵却熏染着世故圆滑的污浊之气。
三、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为何还把自己少得可怜的一点茴香豆分给孩子们吃?范进在胡屠户受银假作谦让时,明知从此再也不会要他接济,为什么还说“若用完了,再来向老爹讨着用”?范进是世故虚伪,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孔乙己被扭曲的灵魂中还留存些许善良的因子。
两篇作品除主要人物外,还以人与人的关系无情剖析了社会的病态。
范进家的众邻居,在他中举的消息传开后,送鸡送米送酒,出主意想办法为他治疯,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态度也有一个强烈的反差;孔乙己周围的酒客不过是把他作为一个笑料,何哉?从范进的众邻居和胡屠户的态度变化中,如果我们可以窥见当时整个社会热衷功名富贵、趋炎附势、庸俗市侩的世态人情,我们也就不难明白范进为什么三十多年醉心于科举考试,一朝侥幸中举竟至于发疯。
《孔乙己》和《范进中举》对比阅读
《孔己乙》和《范进中举》都是反映封建科举制度对读 书人的毒害,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但反映社会生活的深 度有所不同。孔乙己的活动场景在咸亨酒店这个特定的环境, 小说通过酒客对孔乙己步步紧逼的发问,反映了这些酒客的 无聊、冷漠和麻木的心态。掌柜追问“十九个钱”,更是突 出地反映了孔乙己在人们心中地位的卑微,反映了世态的凉 薄。《范进中举》则通过胡屠夫的前倨后恭,邻居在中举后 的“热心”,特别是张静斋的赠银送房,极力拉拢,说明了 封建科举的流毒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他们身上足见 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对比阅读
落魄的举人与潦倒的书生
潦倒的书生 落魄的举人
《孔己乙》和《范进中举》两篇 小说有无共同之处?
如果有,共同之处再现在什么地方?
学生明确:
共同之处: 两文都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科举制度的心态。
两个人物性格的差异:
孔乙己作为一个旧社会的读书人,身上存在 着种种恶习,如好喝懒做等,但他分茴香豆给孩 子吃,教小伙计认字等,从中可以看出他善良的 一面。而范进对胡屠夫前称“岳父”,后称“老 爹”,面对张静斋的拉拢,则表现得世故、虚伪。
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不同:
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对孔 乙己的悲惨命运充满了同情,对酒 店里酒客的麻木则透出深深的悲凉。 吴敬梓在《范进中举》中虽对范进 的贫苦也充满了同情,但更主要的 是无情地揭露和鞭挞。
小结:
两篇文章都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孔乙己和范进都是科举制度毒害的受害者和 牺牲品,孔乙己坐着用手爬进了“坟墓”, 而范进光着一只脚走进“天堂”。范进的形 象是丑,孔乙己的性格是悲,他们虽结局不 同,但殊途同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辑本段作品分析
1.小说是怎样抓住孔乙己脸色的变化来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 分析:《孔乙己》中有好几次写到孔乙己的“脸色”,这些“脸色”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小说的主题思想,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出场的时候:孔乙己“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一生穷愁潦倒,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再加上他好喝懒做,不愿以自己的劳动去争取生存的劣性,使他的生活连温饱都得不到保障,穷得“将要讨饭了”。因此,他不可能有上流社会达官豪绅那种“红光满面”、脑满肠肥的“富相”,只能是“青白脸色”。这“青白脸色”的描写,再配合他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不仅形象地揭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而且为下文进一步刻画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作了铺垫。 第二次写“脸色”是在有人揭发孔乙己偷了书的时候:“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孔乙己本是“青白脸色”,但当有人肆意耍弄他,揭他的短的时候,他就“涨红了脸”,竭力争辩,企图维护自己“读书人”的面子。这“涨红了脸”的描写,一方面揭示了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流露了孔乙己内心的羞愧,表明他不是惯偷,而只是不得已偶尔为之。 第三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有人问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的时候:“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这“灰色”脸色的描写,表现了孔乙己因捞不到秀才而被人家取笑戳到内心隐痛时那种失望、颓唐的悲凉心理,显示了他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所产生的头脑僵化、迂腐不堪的习性。 小说最后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用手“走”到酒店的时候:“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这“黑而且瘦”的脸色,加上用手爬着“走”,可想而知他是怎样在受尽了折磨之后死里逃生,苟延残喘活下来的。当掌柜取笑他时,孔乙己只是低声应答掌柜的讪笑,露出“恳求”的眼色,显现出他横遭摧残后那种畏缩、害怕、绝望无告的心境。这里,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牺牲者的血淋淋的悲惨画面。至此,孔乙己的悲剧形象也就大体完成了。 孔乙己的“脸色”由“青白”而“红”,再到“灰”而“黑瘦”,是孔乙己性格的逻辑发展。作者通过对人物神态变化的描写,形象地刻画了孔乙己迂腐而又麻木的性格特征。在教学时,我们不妨抓住孔乙己“脸色”变化这个特殊的细节,来分析孔乙己这个典型形象。 2.小说是怎样表现了丁举人打折孔乙己双腿这一情节的?这一情节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分析:有人说:“写丁举人残害孔乙己,正是从这个方面,作者对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又作了进一步的揭露和批判。”是的,孔乙己仅仅拿了几本书,就被丁举人私设公堂打了大半夜“打折了腿”,一脚踢出门了事,连富人家一条狗也不如!这说明丁举人这条横行一方的恶狼,是致死孔乙己的直接凶手。他之所以敢于胡作非为,残害黎民,确实是他沿着科举制度爬上去成为“丁举人”的结果。但是我们不能离开作品的实际来架空分析。分析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腿决不能忽视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情节的。这一重要情节,作品里既没有直接交代,也不是正面描绘,而是通过掌柜和酒客的平常搭话中透露出来的。掌柜随口问,酒客信嘴答,一个漫不经心,一个毫不在意。对孔乙己遭受那么大的冤屈和灾难,在熟识的咸亨酒店里竟然得不到人们应有的关切和同情;而对丁举人的凶残行径,却也没有谁站出来表示一点愤慨和不平。中国封建社会里人们之间的隔膜、冷酷、麻木到了何等触目惊心、令人颤栗的地步!这是小说的高潮所在,也是作者匠心独运特别照亮主题的地方。所以我们认为,与其说丁举人残害孔乙己是“对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又作了进一步的揭露和批判”,倒不如说作品最后通过他残害孔乙己在社会上竟然间无反响这一点进一步显豁主题,向读者提出了一个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改变他们的精神”的迫切任务更恰切些。 3.怎样理解“短衣帮”的“笑”? 分析:《孔乙己》中传出的笑声大体有两种:一种是长衫人物和掌柜们的笑声,这笑声在孔乙己被打成残废、蠕动在死亡线上时显得特别起劲,这笑声里抖动着剥削阶级的残忍和冷酷,这笑声里震颤着“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残暴。”另一种是短衣帮们的笑。孔乙己穿的虽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站着喝酒”,说明他没有挤进长衫主顾的行列,而和短衣帮相近。短衣帮和孔乙己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几乎处在同一层次上,那么,短衣帮笑孔乙己什么呢? 有些文章认为,短衣帮对孔乙己的嘲笑,是劳动人民对孔孟之道蔑视的感情的流露。应该说这仅仅是笑声所包含的一个内容。短衣帮的笑声所深蕴的内涵远非这一点。孔乙己这样一个备受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残害的“苦人”,本应得到同样不幸人们的同情,可是,“短衣帮”却拿他逗趣、开心,给他取绰号,嘲笑他穷酸。特别是孔乙己的最后一次露面,情景更是凄惨,孔乙己被打断了双腿,是用手爬到酒店的,他已经陷入绝境,可是店掌柜还要逼债。面对这一人间惨象,穷苦人们仍是报之以“笑”。作者反复描写短衣帮的奚落,表达了更深播的思想。其一,揭示短衣帮这样的不幸人们的“病苦”,意在抨击整个吃人的封建制度。在长期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下,封建文化、孔孟之道不只是造成孔乙己这样的悲剧人物,而且还普遍地毒害着被压迫人们,使他们陷于麻木、不觉悟的精神态度,甚至连起码的同情心也已丧失。鲁迅着意揭出这一“病苦”,正说明要“疗救”的不只是一个孔乙己,而是整个社会。其二,揭示不幸人们的“病苦”,目的在唤醒他们的觉悟。鲁迅曾说,他的小说题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在揭示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表明鲁迅对群众的落后不是抱着嘲笑态度,而是进行严肃的思考,探索“疗救”的方法,使群众从封建思想桎梏下挣脱出来,去担负起改造整个病态社会的责任。 4.这篇小说有哪些语句难以理解? 分析:(1)“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这里的“排”字是个很生动的细节描写,值得好好体味。“排”这个动作处在孔乙己被人们嘲笑的环境里做出,它表现了孔乙己当时怎样的心态,人们的理解是有分歧的。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孔乙己在那些短衣帮面前显示阔气,炫耀自己有钱。对此,我有不同的意见。理由如下: 其一,从孔乙己的思想性格来看,他不会炫耀有钱。孔乙己是深受封建文化、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穷知识分子,他深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信奉“君子固穷”。因此,值得他炫耀的并且已经炫耀了无非是“读书人”这一身份:他不肯脱去那件又脏又破但标志着读书人身份的长衫,满口“之乎者也”在小伙计面前吹嘘“茴”字的四种写法……他不可能以钱为荣,况且他也无钱去炫耀。 其二,从场合看,他也不会炫耀有钱。孔乙己一到酒店就被人嘲弄、取笑,应该说,他很窘迫,不会洋洋自得,甚至连回敬几句的勇气也没有。只能不予理会,怎会在此种场合显示阔气、炫耀自己呢? 其三,就钱的来路及数目来看,他也不会炫耀。孔乙己“好喝懒做”,“弄到将要讨饭的地步了”,便“偶然做些偷窃的事”,虽然他的钱不都是偷来的,但是,在众人的眼里,他的钱是不干净的,也许他自己也知道,因此,即使有钱他也不会在众人面前炫耀,更何况他只有九文大钱,与那些穿长衫的人比,不知寒酸多少呢。 “排”字既表示分文不少,自己是个规矩人,又是对短衣帮的取笑表示若无其事,以掩饰内心的不安,活画了孔乙己拮据穷酸的本相。 在文章结束的最后一句,写道:“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在我们看来,这显然是一个病句,而鲁迅以这一句话为结尾,使读者在读完这一篇文章之后再继续想象下去,十分耐人寻味。 应该如何去理解这个细节呢?我以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考察: ①孔乙己的这个付钱动作,是他在无端受到别人的讪笑、嘲弄,陷于很窘迫的境地,他向酒店的伙计要酒要茴香豆而同时发出的。孔乙己面对短衣帮的取笑,自然是厌烦和不安的,但表面上又要表现出不予理会、满不在意的样子,便“排出九文大钱”。因此,我认为这个细节是孔乙己以表面的镇定、从容来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 ②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是给伙计看的,似乎告诉伙计:九文,一文不少,请看清啊。意在表现他的“清白”,不做假。 (2)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这是《孔乙己》一文的结束语。“大约”是表或然判断的,“的确”是表实然判断的。一般说,这两类互相矛盾的词语是不能用在同一个句子中的。然而,我们在这篇小说结尾处读到这个句子,不仅不认为语法和逻辑上有问题,反而觉得别有一种味道,有言尽而意未尽的感觉。 这一句话的核心意思是“孔乙己的确死了”。“的确”是对“孔乙己死了”的肯定,而“大约”又是对“孔乙己的确死了”的揣测。从语法上分析,“的确”是对“死了”的修饰,作“死了”的状语,而“大约”是对“孔乙己的确死了”的修饰,是全句的状语。 上面只是对这个句子本身进行静态分析,我们再从上文所叙述的情节发展来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运用这一组矛盾的词语,进行动态的分析。 在小说的中间部分(即酒客议论孔乙己偷了举人家被打折了腿的一段中),已经有人说过孔乙己“许是死了”的话。但这个揣测被推翻了,因为中秋过后,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里来喝过一次酒。从此以后,孔乙己再也没有出现过。酒店掌柜在年关和第二年的端午还一直惦记着孔乙己所欠的十九个钱,然而到了中秋却不再说起,这就含蓄地表明掌柜对这十九个钱已不存指望了,因为掌柜已经猜测到孔乙己这回可能真的“死了”。作为酒店中小伙计的“我”,对掌柜今年“中秋可是没有说”起孔乙己的含义当然是理解的,而且又经“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的证实,所以“我”终于断定“孔乙己的确死了”。显然,“的确”一词,是承前文而来的,这种对孔乙己结局的交代,是完全符合“我”当时的想法的。从孔乙己这个悲剧人物的命运来看,他在那个时代不可能获得别的结局:腿被打折,他的生计已很艰难,何况折腿以后,除了穷死,别无生路,“的确”一词是孔乙己杯具的必然归结。那为什么用“大约”来表示对孔乙己的确死了的猜测呢?因为在咸亨酒店里出入的人谁也没有看见过孔乙己死了的现场,谁也没有听到过孔乙己死了的音讯,人们本来就没有关心过他,所以小伙计悬想孔乙己悲惨结局时用了一个“大约”,表示一种推测。 类似这一句的形式,在鲁迅别的作品中还可找到。例如《阿Q正传》中:“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父亲的病》中:“他大概的确有些特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类句子是有规律的,一般后面的“的确”或“确凿”一类词,常常是针对文中提及的一种说法或想法的肯定,而前面的“大约”“似乎”一类词,则常是在婉转推测的语气中。 分析(3)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摸”,有从袋里往外挖出的意思。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了腿,人矮了半截,生活更苦,只能“摸出四文大钱”,神情沮丧。与前文“排”对比,鲜明的表现了孔乙己每况愈下的悲惨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