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有文凭,却被誉为三百年才出一个的大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没有文凭,却被誉为三百年才出一个的大师他没有文凭,却被誉为三百年才出一个的大师
他,没有一张文凭。
大师郑天挺却称他为:教授的教授。
大师吴宓却赞其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大师梁启超也由衷佩服: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
大师傅斯年更是惊叹: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这个人,就是陈寅恪。
1925年,清华创办国学研究院。
欲聘四位大师,以培养国学之栋梁。
研究院聘请的第一位导师,
乃中国近代美学开创者王国维。
研究院聘请的第二位导师,
乃近代中国思想启蒙者梁启超。
研究院聘请的第三位导师,
乃中国汉语语言学之父赵元任。
第四位导师聘请谁呢?
教授吴宓推荐:陈寅恪可担此任。
校长曹云祥不知陈寅恪,便问梁启超:
陈寅恪是哪一国博士?
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
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
梁答:也没有著作。
曹说:不是博士,又没著作,这就难了!
梁说:我梁启超虽然著作等身,但所有著作加一起,不及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
曹云祥遂聘陈寅恪为第四位导师。
陈丹青《国学研究院》局部,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和吴宓
1
1890年7月3日清晨
陈寅恪在长沙呱呱坠地。
其祖父乃湖南巡抚陈宝箴,
其父乃晚清著名诗人陈三立。
陈三立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一起,并称晚清四公子。
钱锺书曾说:唐以下大诗人,可用一个地理词语来概括:陵谷山原。
陵是杜少陵,谷是黄山谷,
山是李义山,原是陈散原。
陈散原,便是陈三立之字号。
1896年,陈氏兄妹合影。右一为陈寅恪。
1898年,陈家发生了一件大事。
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垂帘听政,
陈宝箴父子因在湖南率先变法,
被朝廷革职,永不叙用。
陈宝箴便带着全家返回祖籍南昌。
陈三立从此远离政治,一心寄情于诗词。
这是陈家之大祸,却是寅恪之大幸,
在父亲教育影响下,他遍读典籍,
十来岁时便已能出口成章。
1902年,陈寅恪才12岁,
陈三立就将他送到了日本,
求学于著名的巢鸭弘文学院。
1905年,陈寅恪因患足疾,
遂回国治疗,后考入上海复旦公学。
复旦公学是新式学堂,相当于今之高中。
在这里,陈寅恪掌握了德语法语。
1909年,陈寅恪自复旦公学毕业后,
开始了长达十六年的西洋游学之旅。
陈宝箴领诸孙及重孙合影于南昌(1899年)。左二为陈寅恪。
政治学家萧公权说:
很多留学生当时为拿到学位而投机,
选择院系、课程、论文时往往避难就易,
最后虽得了学位,但学问已大打折扣。
然回国后却自称乃某某大学博士,
在国内教育办或其他事业中混迹。
但陈寅恪却是一位怪人,
他就读过柏林大学、苏黎士大学,
也读过哈佛大学、巴黎高等政治学校,
在这些著名学府,他皆以天才闻名,
但从未获得过一个学位。
文凭在他眼里,不过是一张废纸。
留学日本时的陈寅恪(中)
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陈寅恪说。
不为文凭只求学问的他,
知某大学有可以学习者,
则前往学习,学成又前往另一大学。
故游学16载虽未得一文凭,
却掌握了梵文、巴利文等十几种语言,
学问贯通中西、融汇古今,深不可测。
1919年,吴宓在哈佛认识陈寅恪后,
惊为天人: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1923年,求学欧洲的傅斯年结识陈寅恪后,
佩服之至:寅恪之学问,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1925年,陈寅恪任教清华,
上课旁征博引,信手拈来。
底子薄的学生听得两眼茫然,
素养高的学生却觉得字字精金美玉。
后来成为国学大师的季羡林,
这样描述他的讲课感受:
寅恪师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
根据材料进行考证、分析、综合,
如剥蕉叶,愈剥愈细愈剥愈深,
不武断、不夸大、不歪曲、不断章取义,
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
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最终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
听他的课,是无法比拟的享受。
在中外学者中,能给我这种享受的,
国外只有吕德斯,国内只有陈师一人。
后来成为著名历史学家的周一良,
当时喜欢在北大、清华、燕京三大学串课,
听了陈寅恪的讲课后,他感叹:
别的先生学问固然很大,
但我觉得自己将来或许也能达到,
而寅恪先生的学问则深不可测,
高不可攀,简直让人不可企及。
因为治学讲课常有新解和宏论,
陈寅恪之名声很快响彻北平城。
他授课时,不但清华的教授,
如朱自清、吴宓等经常前来听课,
远在城内的北大师生也成结队,
跑到郊外的清华园来做客旁听。
北大学生见自己老师也来当学生,
遂称陈寅恪为太老师,意为教授的教授。
当年的华北学术界分成两派,
一派是本国培养的学者,一派留洋归来的学者。本土派认为,洋派不懂国情,
学问再高,也解决不了中国问题。
留洋派觉得本土派迂腐狭隘,
不懂得运用现代化工具。
因而两派互相瞧不起。
但不管哪一派,谁都不敢瞧不起陈寅恪,
这在学术界堪称传奇。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
北大、清华、南开被迫西迁,
在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陈寅恪在前往西南联大途中,
所携带的书籍和稿件不幸被盗。
虽然书稿尽失,但第一堂课上,
他这样对学生说:
前人讲过的,我不讲;
近日讲过的,我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