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讲解-1
高三诗歌鉴赏复习指导专题(1)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
第42页
【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词)在诗句中含 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词) 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 该字(词)衬托了怎样意境或表示了 诗人怎样情感。
鉴赏惯用语如: a、用语工整,形象地勾画出……画面。
第43页
“冰心”高洁心性,古人用“清如玉 (壶张孝冰祥”《比念奴喻娇一过个洞人庭》光)明——磊岭落南一心年性仕。途生涯
中, 自己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第11页
4.菊花——坚贞高洁品质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高尚和纯洁。
《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示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追求。
高考试卷上提问方式: 你认为某一联中最生动传
神字(词)是哪个? 为何?
【提问变体】 某一字(词)从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谈谈你了解。
第41页
【方法点拨】
古人作诗考究炼字, 这种题型是要 求品味这些久经锤炼字妙处。诗歌字、 词、名句含有形象、凝炼、含蓄特点, 鉴赏时应注意其深层含义。对典故性 字词, 要挖掘典故之本义, 探寻作者之 用意(即内蕴), 答题时注意采取“委 婉”、“含蓄”、“蕴藉” 等词语。
❖ C、修辞手法: 映衬、象征、夸大、拟人、对 比、比兴、比喻、借代、对偶、反问、设问和 双关等。
❖ 附: 观察角度改变。
第33页
【答题步骤】 第一步, 指出利用表现手法;第二步, 指出这种手法在诗歌中详细利用; 第三步, 说出利用该手法好处。
第34页
【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05年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语文统编版初一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PPT课件
春朝:春天。 碧霄:蓝天。
初中语文
任务一:借助注释,初读诗歌
自 古 逢 秋 悲 寂 寥,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悲叹秋天的冷清萧条。
我 言 秋 日 胜 春 朝。
我却说秋天的风光远远胜过春天。
晴 空 一 鹤 排 云 上,
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推开云层直冲云霄,
便 引 诗 情 到 碧 霄。
便引发我的诗情飞到了碧蓝的天空之上。
半年就失败了,唐顺宗禅位,王叔文被赐死,刘
禹锡、柳宗元等八人均被贬为边远八州的司马,
这就是轰动一时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初中语文
任务三:知人论世,深读诗歌
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州)刺 朗 史,南下的路上又改授为朗州司马(今湖 州 南常德),据当时的史书记载,朗州“地 司 居东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 马 言者”。
初中语文
任务三:知人论世,深读诗歌
学生习作一:
朗
刘禹锡带着行李和家眷,迎着深秋的凉风,离开长
州 安,奔赴遥远荒凉的朗州,想到自己突然跌落到人生的
司 低谷,不免黯然神伤。他仰头望向天空,碧空中,一行
马
白鹤正在空中鸣叫。突然,一只白鹤推开重重云层,直 冲入云霄。他想到这白鹤能推开云雾,克服困难,豪情
油然而生,又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于是,仰天大笑,吟
一般直冲云霄,那洁白的身姿穿过层层云朵,直飞向碧
空的深处。一瞬间,他的心门敞开了:何不像这仙鹤一
样?任它千难万阻,任它重重云霄,我自吟啸九天!
任务三:知人论世,深读诗歌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
任务四:多篇探究,研读诗歌
题西林壁教学讲解
题西林壁教学讲解这是题西林壁教学讲解,是优秀的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题西林壁教学讲解第1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
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板书)二、回忆学法。
还记得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吗?三、学习古诗。
(一)知诗人。
(二)解诗题。
(并介绍“题壁诗”)(三)明诗意。
1、请同学们反复朗读,一边读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2、与周围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收获。
3、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你能告诉我们横着怎么看吗??那什么是山岭?什么是山峰?同学们的描述不够形象,有哪位同学能用简笔画表达出来?你能根据你的理解读一读这两名诗吗?4、苏轼看过庐山不同的姿态后,发出了由衷的感慨……。
你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反过来说一说。
根据你的理解读一读这两名诗。
(四)悟诗情。
庐山的确很美。
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在高处俯视,深沟幽壑;在山下仰望,重峦叠障。
可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还是险峻?正如苏轼笔下的《题西林壁》。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想读一读,请你闭上眼睛,让我们随苏轼一起去游庐山。
刚才那一瞬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当在诗人苏轼面对如此美景时,内心又是怎样一种情怀呢?你能用朗读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吗?(五)明哲理。
你能想个办法,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还记不记得学过的《画杨桃》一课,揭示了什么道理?在生活中,你遇到或听说过这样的情况吗?其实它还可以用在学习上,与别人交往中。
2020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图文解读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图文解读知识点1、注意斜(xié)的读音,斜的意思是弯弯曲曲。
2、《山行》前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写了秋天的深山、石铺的小路和白云缭绕处隐约可见的人家。
3、停车后,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诗人看到经秋霜打过的枫叶简直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
表达了诗人喜爱枫叶、赞美秋天的感情。
4、诗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观察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诗人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观察的,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远”字点明诗人是从远处观察;“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停车”一词足以说明诗人描写的景象就在眼前,是近处。
5、《赠刘景文》前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诗人以“荷尽”“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已无”与“犹有”形成对比,歌颂了菊花傲视风霜的气节,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敬佩、赞美之情。
6、《赠刘景文》这首诗写的是哪个节的景色?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这首诗写的是秋末的景色,是从“荷尽”----荷花凋谢、“菊残”菊花开败看出来的。
7、《夜书所见》诗开头一句中“送”字用语巧妙,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烘托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
8、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对作者情感抒发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
《山行》知识点1.作者介绍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
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
有《樊川文集》。
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诗文释义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登高课文讲解-1
畅言教育
四读规律
我们是怎样赏析这首诗的?
意
意
象
境
借景抒情
悲情 感
直抒胸臆
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
自古及今,文人登高所赋之深情 从总体 上看这些情怀可分为以下几类。
畅言教育
诗歌赏析
一、登高望远,思亲怀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畅言教育
诗歌赏析
二、登高望远,伤时悲己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畅言教育
第三单元 文本研习
《登高》
本课时编写:山远,望远而致思深。万 里江山尽收眼底,无限情思涌上心头。
登高诗指古人登高临远写景抒怀的 诗歌统称。
登高即登临高处,登高之“高”, 相对于平地而言,山、楼、台、阁…… 形式不同意义相似。
畅言教育
导入新课
感忧 时国 伤忧 怀民
畅言教育
规律小结
•过程:登高---见景---写景---抒怀
•形象:
意象---意境---情感
•
物 --- 景--- 人
•技巧:抒情(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描写
1.远近、高低、俯仰结合;2.色彩冷暖对比;3.视听(等多种感觉)结合;4.
虚实结合;5.动静结合;6.运用某种修辞;7.细描与白描;8.正侧面描写;9.细节
知识点——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重章叠句-1
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 巧——重章叠句
【知识点解析】
一、定义 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
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 重章叠句运用的好,能让人赏心悦目,过目难忘。
李敖有句豪言说,五百年内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 敖,李敖,李敖。三个“李敖”重叠在一起,富有韵 味,可以说是重章叠句运用的典范。不论在古代,现 代,还是在外国诗歌中,重章叠句都有着广泛的运用, 为诗歌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典型例题】
解析: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
(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 犬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 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蒹葭》中的“苍 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 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 氛。 总结点评:
【知识点解析】 四、特别提醒 1.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这种手法具有回 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2.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 突出主题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 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 深长的韵味。
【典型例题】
阅读《关雎》和《蒹葭》回答问题: 《关雎》和《蒹葭》两首诗歌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
【知识点解析】
三、《诗经》与重章叠句 在我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的作品中,常常采用重章叠句的
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 叹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在 《国风》和《小雅》的民歌中使用最普遍,而在《颂》和《大雅》, 以及《小雅》的政治诗中几乎没有。举一个《诗经》中典型的例子, 如《周南•芣芑》:
《中国现代诗歌五首》--(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课件1
情感载体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义 压迫 蹂躏
剥削
本诗抒写了残暴的日本侵略者使中国人民蒙受 的苦难,表现了诗人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经 的控诉,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思考课后练习 第三题
1、修辞——反复,它既是诗歌抒情的线索,贯穿全 篇,强化了感情——突出悲凉压抑的感情。 2、是整首诗结构的骨架,多种形象的刻画,都是沿 着这两句话展开。
艾青
诗作于1937年12月28日阴冷的 夜晚。
雪
这一意象象征什么?有什么 特点?
寒冷
中国农民经受战争的痛 苦,日本侵略者的残暴 统治,“雪”落神州, 寒凝大地,令人窒息。
品位本文意象
诗人所关注的对象
中国的农夫(满脸 痛苦、冒雪奔命 )
少妇 、年老的母亲 (中 国的妇女)家园被毁、无 家可归、亲人被杀
古代诗歌四首(1)
学生听读时勾画读不准的字音,节奏,理解重要字词的意思,把握五言律诗的诵读节奏。
学法指导: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五言律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学法指导: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意,感悟作者的情感。
2、明标(略)
【自主学习,前提诊测】
学法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查找相关的知识点,做好预习准备工作。
1、学习《次北固山下》
简介作者: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
2、文体知识简介: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成熟于中晚唐时期。律诗共八句,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律诗的每个双句称为一联,共有四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2、明标(略)
【自主学习,前提诊测】
学法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查找相关的知识点,做好预习准备工作。
1、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自号清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2、解题:闻:听说寄:寄托,托付
左迁: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古人以右为尊,左迁就是降职
3、背景:诗人王昌龄于天宝8年被贬偏远之地,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学生听读并勾画
然后自由朗读
学生依次回答字词意思
学生朗读课文
并采用四人合作交流,探讨问题,然后选一人回答,其他人补充
学生回答相应的问题
学生回答自己所知道的唐诗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诗歌鉴赏1-对写法
2、这首诗颔联与尾联是如何表现诗人 的思想情感的?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此处相思,彼处着墨
——诗歌鉴赏中的对写法
在浩如烟海的诗歌中,有一类诗 作抒写诗人的相思离别之苦和羁旅惆 怅之思,不直抒胸臆,倾诉衷情,而 是落笔对方,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诗 人的苦恨离情,品读这类诗作,常常 给人以曲折有致,情韵悠长之感。 这是一种什么方法呢?
——对写法
“对写法”
是古代思亲思乡诗中一种独特的写作技 法。本来诗人自己思乡怀人,在诗中却撇 开自己,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 的情形,从而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 这种“主客移位”的方法,使得作者或作 品中的主人公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 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 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强化主题。
诗的二三联是如何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的?请 做简要赏析。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诗的二三联是如何抒发诗人 的思乡之情的?请做简要赏 析。 ——颔联用“遥隔”两字 表明了诗人离家遥远,不 能归家,透露出思乡之情; 颈联先用“泪尽”他想这 一典型细节,反映出诗人 思乡之情的强烈。然后从 对方落笔,假托家人遥望 “天际”的“归帆”盼望 着自己的归去,巧妙含蓄 的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14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 行舟”诗人对蜀中山水 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 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 养育他的故乡,初次离 别,怎能不无限眷恋, 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 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 故乡山水恋恋不舍地一 路送“我”远行,怀着 深情厚意。从对面写来, 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内容讲解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内容讲解(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致辞、规章制度、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心得体会、职业规划、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areer planning,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内容讲解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内容讲解大全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分别是《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初中诗歌赏析第一课教案
初中诗歌赏析第一课教案课程目标:1. 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了解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如节奏、韵律、意象等。
3. 学会欣赏诗歌,培养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诗歌的基本概念和起源2. 诗歌的基本特点3. 诗歌的欣赏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诗歌有什么印象?有没有自己喜欢的诗人或诗歌?2. 教师总结:诗歌是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歌颂等场合。
它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
二、诗歌的基本概念和起源(10分钟)1. 介绍诗歌的定义:诗歌是一种以节奏、韵律为基础,以意象、情感为核心,具有音乐性、绘画性和抒情性的文学体裁。
2. 讲解诗歌的起源:诗歌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歌颂等场合,最早的诗歌是我国的《诗经》。
三、诗歌的基本特点(10分钟)1. 节奏和韵律:诗歌具有明显的节奏和韵律,这是诗歌的音乐性体现。
如五言诗、七言诗等。
2. 意象:诗歌通过丰富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如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3. 抒情性:诗歌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可以表达作者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
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四、诗歌的欣赏方法(10分钟)1. 感受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朗读、吟诵等方式,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品味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 体会诗歌的抒情性:通过诗歌的情感表达,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强调诗歌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多欣赏诗歌。
教学评价:1. 学生能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起源。
2. 学生能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如节奏、韵律、意象等。
3. 学生能运用欣赏方法,对诗歌进行鉴赏。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诗歌的基本概念、起源和特点,让学生对诗歌有了初步的认识。
古诗词鉴赏 诗歌的内容主旨(一)知识讲解2
高考解决方案诗歌鉴赏·内容主旨(一)诗歌鉴赏•内容主旨(一)高考考什么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是诗歌鉴赏的基础内容,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
“志”是指志向、报负、愿望、情怀等。
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作者观点态度,就是要求对诗作表达的思想、认识、态度、情感、境界等做出正误高低等角度的评说。
而这些都要以内容的准确理解为前提,所以理解诗歌内容和体察作者情感的首要任务就是理解诗歌的文本。
一般对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察的考察分为:一、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包括具体的词语、句子在文本中的意义,也包括它们在文本中所起的作用和对诗歌整体内容的理解;二、对作者情感的体察,包括对作者的思想情感、情感态度的理解和分析,分析情感态度,就是分析作者对人和事的看法、倾向。
一般来说,按内容可以把诗歌分为怀人思乡诗赠友送别诗咏史怀古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托物言志诗忧国伤时诗建功报国诗人生际遇诗闲适隐逸诗生活杂感诗即景抒情诗满分必备攻略一、怀人思乡诗古代文人可因在外做官,或游学赶考,或征战在外等原因,长久寄居他乡,加之交通、通信极其不便及其他的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常常情不自禁地抒发自己的羁旅愁绪、乡情乡思来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或对亲人的思念,我们统统称之为思乡怀人诗。
(一)思乡(亲)缘由:内在――战乱频仍,久戍不归,宦游失意,仕途坎坷,友遭不幸(孤寂落寞);外在――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孤灯,暮春残秋,日暮鸟归,子规夜啼,杨柳青青,花开花落(感时触景)。
(二)情感类型: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边关思乡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范仲淹《苏幕遮》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三)常见意象的特定内涵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
诗篇第1章
诗篇第1章一、原文:《诗篇第1章》不从恶人的计谋,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亵慢人的座位。
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这人便为有福。
他要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按时候结果子,叶子也不枯干。
凡他所做的尽都顺利。
恶人并不是这样,乃像糠秕被风吹散。
因此当审判的时候,恶人必站立不住;罪人在义人的会中也是如此。
因为耶和华知道义人的道路,恶人的道路却必灭亡。
二、衍生注释:- “恶人的计谋”:这里的恶人是那些违背神的旨意,行不义之事的人,他们的计谋就是那些不良的企图、邪恶的想法,比如欺骗、陷害他人之类的坏主意。
- “亵慢人”:指的是那些傲慢无礼、轻视敬畏神的道理、对善恶伦理毫无尊重的人,他们的座位象征他们所代表的一种邪恶、不敬的环境或者态度。
- “律法”:在当时犹太的宗教语境下,是指神所启示的旨意、规则等内容,包含道德规范、祭祀礼仪等多方面的教导。
三、赏析:主题:主要讲述了义人和恶人截然不同的道路和结局。
劝诫人们要远离恶人的行径,亲近神的律法。
情感:带有一种鲜明的劝诫情感,一方面表达对遵循神律法之人的赞美和祝福,他们是有福的;另一方面对恶人则是一种批判,暗示他们的结局是悲哀的。
表现手法:通过比喻来凸显义人和恶人的不同。
把义人比作栽在溪水旁的树,形象地展示了义人的生命力和收获,而恶人则像糠秕被风吹散,非常生动地描绘出恶人那种脆弱、无所依靠最终走向覆灭的必然结果。
四、作者介绍:《诗篇》是众多作者创作的诗歌集。
诗篇第1章的作者没有确切记载,但能看出这是一位对犹太的宗教律法和观念有深刻理解的人。
他熟知义与恶的分野,或许是一位祭司或者有强烈宗教信仰的智者,试图以这些诗句规范和引导人们的行为及信仰。
五、运用片段:例子一:在一个教会的主日学校里,有小朋友问老师,为什么要做好人呢?老师就引用诗篇第1章说:“小朋友们呀,就像诗篇第1章说的,不从恶人的计谋,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亵慢人的座位。
义人就像栽在溪水旁的树,按时候结果子,而恶人就像糠秕被风吹散。
一年级必背古诗词讲解
一年级必背古诗词讲解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基础阶段,古诗词的学习不仅能够丰富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以下是几首适合一年级学生必背的古诗词及其讲解:1. 《静夜思》- 作者:李白- 内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讲解: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夜晚看到明亮的月光,引发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通过这首诗,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通过自然景象表达情感。
2. 《春晓》- 作者:孟浩然- 内容: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讲解:这首诗通过描述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自然界变化的敏感。
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到如何观察和描述自然。
3.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内容: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讲解:此诗通过登高望远的视角,表达了诗人的豪迈情怀和对远方的向往。
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感。
4. 《江雪》- 作者:柳宗元- 内容: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讲解:这首诗以江边的雪景为背景,描绘了一位老渔翁在寒冷中独自钓鱼的情景。
学生可以从这首诗中学习到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营造氛围。
5. 《悯农》- 作者:李绅- 内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讲解:这首诗通过描述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尊重。
学生可以学习到劳动的尊严和节约粮食的重要性。
6. 《绝句》- 作者:杜甫- 内容: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讲解: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到如何运用色彩和空间来丰富诗歌的画面。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词,一年级的学生不仅能够背诵经典,还能培养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同时,古诗词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也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第二编-当代诗歌-第一讲
第一章十七年的诗歌 第一节 建国初期的诗歌(1949-1959) 一、颂歌主潮 二、干预生活的诗歌
三、大跃进民歌运动
四、闻捷的《天山牧歌》
第二节六十年代的战歌主潮
一、郭小川的诗歌
二、贺敬之的诗歌
一、郭小川的诗歌
1、郭小川生平 2、诗歌艺术特色
1、郭小川生平
郭小川(1919--1976)是共和国第一代诗人。 原名郭恩大。1919年9月2日生于河北省 (原热河省)丰宁县凤山镇。1955年到 1961年,任中央作协党组副书记、作协书 记处书记兼秘书长、《诗· 刊》编委。
综观本时期诗歌发展的嬗变情况,我们可以作如下概 括: 一、缺乏丰富多彩的诗歌流派,个性化严重衰退。 二、就本时期的诗歌形式而言,总的趋势是对民歌体 的极端推崇。 三、诗美内涵的极端化。
第二章 文革时期的地下诗歌 一、食指的诗 二、白洋淀诗派 三、七月诗人的潜在创作
•
年轻一代中的敏感者开始萌生自己的独立思 考与独立意识,在70年代进行了一些“地下沙龙” 与“地下诗社”活动,为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作 了预告。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黄翔、食指、白洋 淀诗派的诗歌创作。这些潜在写作有一个共同的 特点,即摆脱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左右而回到 自己的现实生活体验、想象与思考之中,并由此 显示出人性与艺术的觉醒。
• 在价值取向上,食指常以第一人称抒发对困难的蔑视 之情,表现对美好的未来生活的向往和热情歌颂,这与郭 小川、贺敬之等前辈诗人的诗歌精神十分相似,但又有所 区别,区别在于食指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诗歌的个体抒情性, 真实表达了宏大的集体抒情之外的自我情感。 • 在意象的撷取上,食指多选取那些带有痛苦和悲哀色 彩的客观物象,如蜘蛛网、灰烬、攀附的葛藤、凄风苦雨、 拦路的荆棘、冬天风雪、夏天毒日等等,这些意象,借物 载情,寓理于形,构筑了全诗的沉郁悲慨、深沉丰沛的思 想和感情内蕴。 • 食指的诗歌风格深刻地影响和启发了文革地下诗歌创 作,成为公认的开辟一代诗风的先驱者。
和欧阳少师寄赵少师次韵解析
和欧阳少师寄赵少师次韵解析一、作者及背景这首诗的作者为苏轼。
苏轼生活在北宋时期,那是一个文化繁荣、政治局势复杂多变的时代。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他的诗作往往受到其自身经历、当时的政治环境以及他与其他文人交往的影响。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与欧阳少师(欧阳修)、赵少师(赵概)之间的诗词唱和就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学创作交流,还蕴含着北宋士大夫之间的情谊、对人生境遇的感悟以及对社会政治等多方面的态度。
二、诗歌的形式1. 韵律方面- 从韵脚来看,此诗遵循着严格的韵律规则。
这符合当时格律诗的要求,在韵律上给人一种和谐优美的听觉感受。
例如,诗中的韵脚字在相应的韵部中和谐搭配,使得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
具体来说,押韵的字在平水韵等韵部体系中有明确的归属,通过韵律的规则,诗歌在音韵上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感。
2. 对仗方面- 在对仗上,诗中有着工整的对仗句子。
对仗是格律诗的重要特征之一,它要求诗句在词性、结构等方面相对应。
如“朱门歌舞争新态,绿绮尘埃试拂弦”中,“朱门”对“绿绮”,名词相对,且“朱”和“绿”都是颜色词;“歌舞”对“尘埃”,都是名词;“争新态”对“试拂弦”,动宾结构相对。
这种对仗不仅体现了诗歌的形式美,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使诗句在简洁的表述中蕴含丰富的内涵。
三、诗歌的内容1. 首联- 首联往往起到引领全诗的作用。
诗的首联可能会点明主题或者营造一种氛围。
在这首诗中,首联或许会介绍诗歌创作的缘起,可能是对欧阳少师寄给赵少师诗的回应。
它奠定了一种与友人交流互动的情感基调,表达了苏轼对两位前辈的敬意或者对他们之间情谊的一种感慨。
虽然没有确切的文字表明,但从诗歌整体的唱和性质以及苏轼的为人处世态度可以推测出来。
2. 颔联和颈联- 颔联“朱门歌舞争新态,绿绮尘埃试拂弦”。
这里通过“朱门”描绘出富贵人家的场景,“歌舞争新态”表现出当时社会上层的一种追求新奇娱乐的生活状态。
而“绿绮”本是古代名琴,在这里象征着高雅的艺术或者文人的情怀。
魏尔伦诗歌新解1屋瓦上的天空
魏尔伦诗歌新解 1 屋瓦上的天空作为尝试,我先选择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的诗来读。
魏氏之诗的特点是用词简单,但非常具有音乐性。
表现多采用象征手法,用具象的景物表现抽象的内心感悟和灵魂。
画面绮丽隽永,情感复杂,五味杂陈,而常常流露出忧郁之情,意境深远,非常值得咀嚼和玩味。
第一首《屋瓦上的天空》并不是魏氏最著名的诗,先读它,是因为这是魏氏诗歌中较早介绍进入中国的一首,而且戴望舒起名为《瓦上长天》的译作被诗界一直认为译得最好的魏氏诗歌之一。
读过后,你就会发现,即使是最佳的译作,离原作的距离有多远。
魏尔伦《屋瓦上的天空》解析沈坚解析框架:(1)法语原作(2)国内经典译文(3)不改变原文词序的中文(4)原诗中文大意(5)解读原诗(6)原诗法语朗诵(7)中文译作的点评原作:Lecielestpar-dessusletoitLecielest,par-dessusletoit,Sibleu,sicalme!Unarbre,par-dessusletoit,Bercesapalme.Lacloche,danslecielqu'onvoit, Doucementtinte.Unoiseausurl'arbrequ'onvoitChantesaplainte. MonDieu,monDieu,lavieestlàSimpleettranquille.Cettepaisiblerumeur-làVientdelaville.Qu'as-tufait,toiquevoilàPleurantsanscesse,Dis,qu'as-tufait,toiquevoilà, Detajeunesse?瓦上长天【法】魏尔伦戴望舒译瓦上长天柔复青!瓦上高树摇娉婷。
天上鸣铃幽复清。
林间小鸟啼怨声。
帝啊,上界生涯温复淳。
低城飘下太平音。
--你来何事泪飘零,如何消尽好青春?梁宗岱先生译的一个版本天空,它横在屋顶上,多静,多青!一棵树,在那屋顶上欣欣向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州腊夜 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问题: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离乡万里,腊夜怀乡,思归之情。尾联与首联呼应, 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 2、请简要分析首联中“尽”“仍”“赊”的表达效果。
“尽”,意思是诗人在除夕夜一直坐到三更已尽;“赊”“尽” 对比表现出诗人思念家乡的深情。“仍”,表现出诗人不得 已滞留他乡的凄凉心境。
诗人在回山寺的路上,听到山寺上传来钟声,暮游之余,恍如 倦鸟归巢,禁不住心潮起伏,平添了更浓厚的诗意,也吐露出 诗人心灵深处的隐情。这两句又起着点活全诗的妙用,点明了 归隐的主旨。前六句景色全是望景,这一声清亮的暮钟,由视 觉转到了听觉。这钟声不仅惊醒默默赏景的诗人,而且钟鸣谷 应,使前六句所有景色都随之飞动起来,使整个诗境有声有色、 活泼动人。
该诗描写了诗人除夕夜由坐到睡、由睡到梦、由梦到醒 的过程,描写了雪落竹林的凄清声响、回归故里的断续寒梦、 破晓号角的悲凉、昏黄孤灯的余烬,表现了诗人的长夜难眠、 悲凉落寞。
请看两首同写“托人带口信报平安”的诗 歌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稚存归索家书 清·黄景仁
表现了怀乡思归之情。首联以“乡心落雁前”表现思归之迫切, 以“只有”“更无”强调了这种感情的强烈;颔联以离别之销 魂及春日他乡不敢登高望远,表现诗人怀乡的愁苦心情。
2、这首诗的后两联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①融情于景。颈联景中寓情,虽是繁花似锦、芳草凄青的春日, 但诗人听到的却是雨声淅沥,看到的是烟雾迷蒙,“烟” “雨”之景中,融入了浓浓的悲情。 ②反衬手法。尾联以江水上涨,别的游子乘船回家,反衬了诗 人有家难归的惆怅,突出了思乡之情。
春日客感 黄景仁
只有乡心落雁前,更无佳兴慰华年。 人间别是消魂事,客里春非望远天。 久病花辰常听雨,独行草路自生烟。 耳边隐隐清江涨,多少归人下水船。
注释: 黄景仁:清代诗人,35岁客死他乡。其短暂的一生,
大都是在贫病愁苦中度过的。他所作的诗歌,多抒发穷愁 不遇、寂寞凄怆的情怀。
问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的前两联简 要分析。
3、颔联“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在写法上有何独到 之处?请列举两点并加以解说。
①以动衬静。上句写没有入睡时听到的声音,表现环境 的寂静,表现诗人的孤独;下句写梦中思念家乡的情感。
②虚实结合。上句实写,下句虚写。 ③寓情于景。用雪声、悲凉的梦境表现远离家乡的孤寂 凄清。
4、诗人丰富的感情蕴含在人物活动和景物的描写之中。 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雪晴晚望 贾岛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注】 该诗写于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 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之时。
问题:
1、题目为“晚望”,诗人具体“望”到了哪些景色?请简要叙述
2、尾联写的是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1、题目为“晚望”,诗人具体“望”到了哪些景色?请简要 叙述。
诗人倚着手杖向远处眺望:在夕阳斜照下,溪水上空升腾起鱼 鳞般的云朵,几乎多至“万重”;在遍山皑皑白雪中,采樵人 缓然下山,回到白雪覆盖下的茅舍;远处山冈上,野草正在燃 烧,劲松郁郁苍苍,日暮的烟霭似断断续续生于石松之间。
2、尾联写的是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 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 红笺为无色。
问题: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 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 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忆秦娥 • 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 曾 觌
风萧瑟,邯郸古道伤行客。伤行客,繁华一瞬,不堪思忆。
丛台歌舞无消息,金樽玉管空陈迹。空陈迹,连天衰草, 暮云凝碧。
【注】: 作者南宋词人曾觌(dí)1169年隆冬去金国进贡时,路过邯郸, 望见六国时期赵王宴乐之所丛台,遂作此词。
问题:
1.请分析“繁华一瞬,不堪思忆”在全词中的作用。
只有平安字,因君一语传。 马头无历日,好记雁来天。
项 目
相同
不
同
托人带口信—— 岑:马上相逢,偶然相遇;没有纸笔,来不及书写。
报平安
黄:朋友归乡,索之再三;写信捎回,条件充足。
内
岑:凭君传语
容
报平安 黄:只有平安
黄:多出来一个“只有”——神奇的“只有”
字,因君一语传
岑:无纸笔,没法写尽浩浩乡愁→战乱时期的无限
宴词 唐·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释:畎,田地中间的水沟。
问题: 1、请给这首诗加一个合适的题目。
别词、送别、送人等
2、请对“桃溪浅处不胜舟”这一结果作出合理解释。
听“声声催去棹”就会加重离愁,越来越多的离愁别 一齐载到船上,船儿就会渐渐过“重”, 桃花溪太浅, 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词上启下(过渡),承上文“伤”,点明了引发伤感 的原因,又引出了下阙对赵国故都繁华奢靡景象的思忆。为全 词抒发国家衰微的悲痛之情奠定了感情基调。
2. 虚实结合(或对比,寓情于景)示例: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 “虚实结合” 。运用想象虚写了古时繁盛一时的丛台歌舞奢靡 的画面,实写了邯郸古道的萧瑟秋风中衰草连天的凄凉景象, 以虚衬实 ,寄寓了作者对宋王朝割土分疆、国家衰微的悲痛 之感。 (注:答对比,寓情于景也可,但要有分析。能自圆其说。 “最突出”强调一项,多答者,应扣一分)
答案:
1.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 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 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2.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 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 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