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征战类诗歌讲解学习

合集下载

第一单元第六课《边塞战争诗四首》自读辅导

第一单元第六课《边塞战争诗四首》自读辅导

第一单元第六课自读辅导第六课边塞战争诗四首一、从军行(其一)基本解读:1.这首诗写了边塞戍卒怀乡思亲之情。

(主旨)2.诗意理解;“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此句写了环境、时序、风物、戍卒。

表现戍卒的思乡念亲之情。

这是一幅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羌笛:“伤离别”。

通过笛声写征人思乡及征人的妻子也同样在思念久戍边庭的亲人。

3.鉴赏要点:(1)此诗为抒写思乡之情。

以音乐入诗,表达深情,是本诗写作的一个特点。

(2)这首诗抒情方式较有特色。

前三句叙事,后一句抒情。

叙事实写所见所闻,真实感人;抒情则虚写,宕开一层,写征人家中妻子的思念之情。

二、蓟中作基本解读:1.这首诗写了边塞风光,表达自己忧心边事但请缨无路的苦闷心情。

(主旨)2.诗意理解;“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曰黄云昏。

”写在边城所见景象。

边塞:苦寒萧条,白曰却黯淡无光象。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写诗人登城所见而引发诗人忧心边事的心情。

担忧:胡虏的反复叛乱。

慨叹:朝廷偏信某些无能将领,让他们无功受赏。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郁闷之情。

尽管自己有着孙武和吴起一样的谋略,但皇帝不重视也只能空自闭门叹息3.鉴赏要点:暗示手法的运用。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语含讽刺,表面写诸将,实际写玄宗偏听偏信。

三、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基本解读:1. 这首诗写边塞热海地区的奇异风光,并借此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赞美之情。

(主旨)2.诗意理解;“侧闻阴山胡儿语”:引子,以当地胡人之语表明下文七句所说为真。

奇异:水热如开水,鸟也不敢过,但水中却有鲤鱼青草萋萋,四季常绿。

冬天雪花在其高空中即化。

周围的沙石,其热无比,似乎要把云彩燃烧着了;月亮倒影在水中,如同被煎煮一样。

“阴火”以下四句是诗人的思考和描绘。

猜想:是烈火在熊熊燃烧,天地成大炉-----思考:为何偏偏烘烤西方这一个地方呢?“送君”以下四句写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临别赠言,赞美友人为官清正。

边塞诗诗歌赏析

边塞诗诗歌赏析

蓟中作高适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赏析:诗一开篇,“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就以“沙漠”、“塞垣”这样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典型图画。

接着以“策马”、“长驱”和“登”这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

第三、四句“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则写诗人登上塞垣的所见的“萧条”荒凉景象。

开始四句叙事写景,以白描之法大笔勾勒,境界阔大,人物虽尚未出场,但通过“策马”“长驱”的壮烈之举,落日黄云的苍茫之色,特别是“落日何萧条”句中的“何”字,突出了主人公的感慨之深,忧愁之重。

第五、六句“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则深刻揭露了前文“边城何萧条”的根源。

边城地区征战不止,兵戈相交,是因为胡虏反叛,暗示了对安禄山等人企图以“边功市宠”而引起边境战端的愤怒之情。

“一到”、“每愁”两词对举,突显边患之重之久。

第七、八句“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是诗人由边患不止而引发的激愤之语。

“岂无”以强有力的反诘,对统治者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安边定远的高度自信心。

接下来“诸将已承恩”便对上一句的反问进行了回答,不用“安边书”制止边患,是因为统治者错用朝中腐败奸诈的“诸将”,这一句将诗人安边的自信和慷慨壮志击碎,其心理也经历了一个起伏不定的过程。

最后两句“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表现诗人目睹贤者沉沦、奸人晋爵的社会现状,痛恨当朝统治者错用奸臣、造成无穷边患的愤懑之情。

“孙吴事”,“闭门”则是引典抒情,并以此煞尾,有言少意多之妙。

“闭门”之言乃对现状极为不满的反语,诗人积极用世、渴望成就一番功业,不会甘于闭门不出,此为其激愤之语。

全诗在艺术上叙事写景,形象逼真,衬托出壮烈的情怀;情感上议论抒情,透射出诗人强烈的愤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凛凛风仪;语言上看似平淡质朴,但由于“感赏之情,殆出常表”,同样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边塞诗相关学习知识点学习

边塞诗相关学习知识点学习

可编写可改正边塞诗有关知识点一、观点: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域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以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隆,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据统计,唐从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此中有些雄伟的篇章不只是汉族文学的可贵财产,并且极具历史意义。

边塞诗是唐朝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绘奇怪的塞外风光,或反应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

边塞诗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

经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绘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崇高情操。

在唐朝边塞诗中,多以汉朝喻。

代表人物:高适,岑参,王维,李白代表作品:《参军行》,《关山月》,《塞下曲》。

二:主要特点《诗经》中的边塞诗题材的丰富性作为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对今世社会作了宽泛的透视。

既有参军出塞、保国戍边、塞上风情的描绘,也有报国壮志、反战呼声的抒发。

既描绘了重要的边塞战争,也表现了夫妇别后相思之苦,母子分别之悲。

总之,与边塞生活亲密相关的。

《诗经》中的边塞诗都波及到了,这样丰富的题材在诗歌史上拥有创始性的意义,为历代边塞诗所继承。

1主题的复杂性《诗经》中绝大部分诗篇都存在着主题的复杂性这一特点,因此惹起历代研究者争讼不已,此中边塞的主题相同这样。

如《小雅·六月》,叙写尹吉甫奉周宣王之命北伐猃狁的事迹。

看内容它是战争诗,看民族关系却又是一首边塞诗。

同一首边塞诗,其主题也不是单一的,如《唐风·鸨羽》,抒发戍边士卒有家难归、父亲母亲无人奉养的同时自然地表露出对边塞战争的厌烦以及对统治者的恼恨。

《诗经》中的边塞诗,既有热忱的歌唱,又有愤慨的呼声,既有对边塞战争的赞叹,也有对这类战争的抗争。

这即是其主题复杂性在整体上的表现。

感情的矛盾性假如对《诗经》中的边塞诗作整体的观照与观察,则不难发现它所表现的感情在整体上是矛盾的。

边塞征战诗的鉴赏与练习

边塞征战诗的鉴赏与练习

边塞征战诗的鉴赏与练习定义: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歌。

标志:(1)标题中往往有“行” “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2)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

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

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

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

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边塞征战诗的内容:1、景:边塞风光,奇丽壮阔2、事:民族交往,边关战事2、人:(1)统治者:穷兵黩武(2)将士:军旅艰苦;久戍边关,思乡念亲;记现实战事,以身报国或反战情绪。

(3)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闺怨思念。

边塞征战诗的思想感情:1、雄奇壮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报效国家、建立功业的壮志豪情。

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4、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单调和连年征战的残酷。

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5、反映连年征战对百姓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批评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6、讽刺痛恨骄横无能的将军。

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边塞征战诗常用的技巧:1、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2、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象描写、细节描写、对比等手法。

3、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小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经行岚州(唐)杜审言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

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

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

自京牵远役,艰险促征鞍。

注:杜审言于公元670年中进士后,任隰城县(今山西汾阳县西)尉,因公务赴西北,往返两次途经岚州这首诗歌的情感较为丰富,请结合诗句分析。

高三诗歌复习-边塞征战诗实用精品(附高考真题)

高三诗歌复习-边塞征战诗实用精品(附高考真题)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 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 .(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 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 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 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2)①将关 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 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 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 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 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 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 3.虚实结合: •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岑参 •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 (陈陶《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 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四、边塞诗的艺术风格
豪放旷达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其一》)
雄奇壮美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豪壮悲慨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杜甫《后出塞》其二)
委婉清丽
•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09年全国卷Ⅱ
军城早秋 严武
答案 (昨1)夜夜秋晚、风秋入风汉、关汉关,、朔寒云云、边冷月月满、西西山山,。诗的 前两句更描绘催的飞是将一幅追初骄秋虏边,关阴莫沉遣浓沙重的场夜匹景马,还营造。了紧
张的边境氛围。
(2)【诗西注的)】后人严两。武句曾(表任7现2成6了-都7作6尹5者)、作:剑为字南镇季节守鹰度边,使关华,的阴广将(德领今二,属年斗陕志 昂志扬;的第(豪四7迈句64情 写)怀 全秋。 歼率第敌兵三军西句的征写决,部心击署,败显奋吐示力蕃必出军胜击队的,七信显万心示多。昂人扬。的斗

边塞征战诗-初中语文知识讲解

边塞征战诗-初中语文知识讲解

边塞征战诗1.边塞征战诗【考点解读】边塞诗是指以边塞战争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充分显现了战争的状况与男儿的豪情壮志。

一、考查要点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景和人)。

2.把握时代特征,理解所描写事物的特征。

3.推敲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

二、边塞诗中的自然意象1.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号角、战车、狼烟、辕门;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长城、黑河。

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曲子:《折杨柳》、《梅花落》、《关山月》等。

三、把握作品的时代特征1.盛唐:边塞诗多抒写为国征战者死而无悔的壮志豪情。

基调壮丽,明快、昂扬向上,但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中晚唐诗:国势开始衰微,昂扬向上中多了几分悲壮、悲凉、感伤。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3.宋朝: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诗中多了报国无门的愤懑、悲凉、和惆怅。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四、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1.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卢纶)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3.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

(王昌龄)4.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08.边塞征战类 中考语文必考古诗赏析

08.边塞征战类 中考语文必考古诗赏析
着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去 6也.旧时关光可城的:感能旧慨象时或的者征关对城未着,来可的诗能迷人代茫表。对
故土的眷恋。
着诗人对过去的怀念,也可能象征 着诗人对故土的眷恋。
中考语文复习 古诗专题
边塞征战类
何为边塞征战类古诗? 这类古诗有什么特点?
边塞征战类古诗
边塞征战类古诗是指以边疆地区的军事生活、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等为题材,描绘战 争场景、抒发爱国情感、表达边疆将士豪情壮志的诗歌。这类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 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唐朝时期,边塞诗派的形成和发展,使得边塞征战类古诗的创作达到 了巅峰。
景象,反映了战争给家庭带来争的的破厌坏和恶老之兵情归。家后的无助丛了与生战、争迷荒给茫凉家寂庭。静带的来景的象破,坏反和映老
兵归家后的无助与迷茫。
《木兰诗》—北魏—郭茂倩
意象
原文背诵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主意象题
1.黄河流水:象征着离别和 留恋,反映了木兰代父从军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3.战争与和平:通过描绘木 兰代父从军的经历,表达了
雌?
诗人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
和平的渴望。
《使至塞上》—唐—王维
原文背诵
单车欲问边,
主意象题
意象
1.征蓬:象征诗人自己像远飞 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表达了
1得23的...征 归 大志深蓬雁漠的刻属征归大长::、愤体国蓬雁漠河象 象 炊懑验过 出 入 孤 落征 征 烟和 。居 汉 胡 烟 日诗 着 :孤延 塞 天 直 圆人 对 描寂。 , 。 , 。自 家 绘思己乡了乡像的塞的远思外情飞念广怀奇 观 山的和袤。壮 , 。蓬对、描草安荒丽 赞绘一定凉的 美样生、边独祖出 艰活塞特国临 苦的雄景河边 的向塞 景往, 象。表 ,达 反诗和2和3袤了。了 映..归大人孤对、诗雁漠对寂安荒人诗 了:、受思定凉对人 诗象炊排乡生、边征烟挤的活艰塞对 人着:、情的苦生受 对对描不怀向的活家绘得。往景的排 边乡了志。象深挤 塞的塞的,刻思外愤反体、 生念广懑映验不 活

给孩子讲边塞诗

给孩子讲边塞诗

给孩子讲边塞诗《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衍生注释:“青海”指的就是现在青海省的一些湖泊等区域。

“长云”就是大片的云彩。

“暗雪山”,这个“暗”是使动用法,让雪山都变得暗淡无光的意思,描绘出一种压抑的氛围。

“玉门关”那可是古代很重要的关隘,在现在的甘肃省敦煌西北。

“穿金甲”可不是穿上金甲的意思哦,这里的“穿”有磨穿的意思,是说战士们在黄沙漫天的战场上经历了无数次战斗,身上的铠甲都磨穿了。

“楼兰”,在这里可不是真的指楼兰古城,它是泛指边塞的敌人。

赏析:主题方面,这首诗体现了边塞战争的场景和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从情感上来看,充满了从军战士不畏艰苦、英勇杀敌的壮志豪情。

表现手法上很精妙,首句通过描写青海湖上空绵延的云彩使雪山都黯淡的景象,把边塞那种孤寂、压抑且壮阔的画面一下就展现出来了。

接着“孤城遥望玉门关”进一步强调出战士们远离中原,所处之地的孤独和重要战略意义。

最精彩的就是后两句了,“黄沙百战穿金甲”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战士们经历了无数次战斗,战争的持久和残酷一目了然。

而“不破楼兰终不还”直接表达出战士们坚定的视死如归的报国之志,读起来就很让人热血沸腾。

作者介绍:王昌龄,那可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七绝圣手”的美名呢。

他的诗写得相当有韵味,善于把情感融入到一幅幅绝美的景象当中。

特别是他的边塞诗,就像这一首,明明是写紧张残酷的战争,却能写得大气磅礴又充满豪情壮志。

运用片段:场景一:小明在做数学难题,做了好久都做不出来,感觉快要放弃了。

这时候他爸爸就给他讲这首诗,对他说:“你看,那些古时候的战士在沙漠里经历无数战争,铠甲都磨破了还不放弃,你做个数学题怎么能轻易说不做了呢?你也要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势啊。

”场景二:学校举办运动会,班级的接力赛在中间出了差错,落在了后面。

老师给同学们加油打气说:“同学们,就像王昌龄笔下的那些边塞战士一样,别怕困难,我们要像‘不破楼兰终不还’那样全力以赴,把失去的名次追回来。

边塞诗征战诗的鉴赏方法与技巧

边塞诗征战诗的鉴赏方法与技巧

边塞诗征战诗的鉴赏方法与技巧边塞诗征战诗的鉴赏方法与技巧一、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边塞征战诗最能体现国运的兴衰。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其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

如“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王昌龄)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

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或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或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但是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回旋着爱国的主旋律。

二、注意区别各自的思想内容感情特点。

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边塞征战诗的思想内容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因此,我们在鉴赏要注意区别。

三、分析边塞诗的不同艺术风格。

边塞诗的艺术风格也是异彩纷呈。

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能准确地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征战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

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题作《闺怨》,有“怨”必有“愁”。

诗的开头却出其不意地从题意的反面入手,独劈蹊径,以退为进用反说起笔,说这位与丈夫阔别、独处深闺的少妇,似乎已经习惯了躲在这与世隔绝的封闭式的小圈子里,反而精神麻痹、已“不知愁”了。

边塞诗知识点

边塞诗知识点

边塞诗知识点
边塞诗是以歌咏边塞风光、展现战争状况与男儿豪情壮志为主的诗歌流派。

在唐代,边塞诗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而兴盛,成为唐诗中一个重要的类别。

下面是一些关于边塞诗的知识点:
1. 主题与内容:边塞诗的主题多集中于边疆戍卫、民族战争、边塞生活等方面,通过对边塞生活的描绘,反映边塞将士的英勇无畏和奋发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牺牲。

2. 意象与象征:边塞诗中常常出现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等,这些景物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成为边塞诗独特的艺术符号。

3. 情感表达:边塞诗的情感表达非常强烈,既有豪情壮志的激情抒发,又有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和眷恋,以及对战争的控诉和反思。

4. 语言特点:边塞诗的语言质朴自然,多用白描手法,注重形象刻画和意境创造,同时语言节奏鲜明,音韵铿锵有力,读来让人感受到浓烈的边塞气息。

5. 历史背景:边塞诗的兴起与唐代国力的强盛和疆域的拓展密切相关,唐代为了保卫边疆地区的安全和拓展疆土,派遣大量军队驻扎边疆,同时也有许多文人志士前往边疆地区游历或从军,他们的诗歌创作丰富了边塞诗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6. 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是唐代边塞诗的代表性诗人,他们的诗歌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手法展现了边疆地区的壮美风光和将士们的生活风貌,成为唐诗中的经典之作。

以上是关于边塞诗的一些知识点,通过了解和学习边塞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同时也可以领略到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三年级《出塞》知识点梳理

三年级《出塞》知识点梳理

三年级《出塞》知识点梳理
《出塞》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诗经》中的一篇诗歌,是北方族群塞族的民歌。

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梳理:
1. 诗歌背景:塞族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居住在边塞地区。

他们的生活环境恶劣,常常需要出征战斗以保卫国家边疆安全。

2. 诗歌主题:《出塞》描写了一位塞族勇士出征的场景和心情,表达了他矛盾的心理和对家乡的眷恋。

3. 诗歌结构:《出塞》的结构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塞族勇士离开家乡出征的场景;第二部分描写了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第三部分描写了勇士在战场上表现出的不畏艰险和坚定的信念;第四部分表达了勇士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将来的希望。

4. 诗歌意境:《出塞》通过描写边塞战争的残酷和勇士的无畏精神,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和对和平的向往,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5. 诗歌艺术手法:《出塞》采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时,诗歌的韵律流畅,富有音乐感,突出了塞族勇士的豪情壮志。

通过对《出塞》的知识点梳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内涵,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边塞战争诗鉴赏知识点+课文边塞诗

边塞战争诗鉴赏知识点+课文边塞诗

精选课件
15
三、体会征战诗中的种种矛盾
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
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 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
……
但主旋律是:爱国主义。
精选课件
17
王昌龄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 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后弃官隐居江 夏,安史乱后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都是用乐 府旧题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 的心情。诗体多用易于入乐的七绝。 和高、岑多用七言古诗不同。
• 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 芦管、角、鼓。
• 人物意象: 单于、吐谷浑、戍卒,将军、
征夫、闺中思征夫的少妇
精选课件
5
归纳特征
内容
景—— 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 穷兵黩武 艰苦生活
人 将士 报国豪情(杀敌豪情)
思乡念亲 友人 惜别感伤
壮别感奋
边塞诗鉴赏二:主旨(思想感情)
1、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报效祖国的激情。 (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
功名只向马上取
边塞战争诗四首
精选课件
1
边塞诗派
指唐朝开元、天宝年 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 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 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
高适、岑参、王昌龄、王 之涣、李颀等。主张:
精选课件
2
鉴赏边塞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抓住主要意象特征 ②整体感受,把握 主旨 ③体会不同的艺术风 格。 ④掌握不同的表现手法
[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 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 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有抒写戍卒、征士的乡愁(思乡怀亲)和 家中妻子的离愁别恨。

边塞征战诗讲解

边塞征战诗讲解

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边塞征战诗一、边塞征战诗的内涵及标志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边塞征战诗到唐代进入黄金时代,并形成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王翰,另外王维、李白、杜甫等也都写过边塞诗。

这类诗的主要标志:1.标题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2.诗中意象多反映边地风貌与军旅生活。

(1)自然景观类:黄沙、白云、冰川、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2)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漠北、玉门关、黄河、沙碛、阴山、楼兰、蓟北、西山。

(3)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胡笳、琵琶、战马、戈矛剑戟、斧钺弓箭。

(4)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

(5)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渭城曲》)。

二、边塞征战诗表达的主要思想情感1.保家卫国、建立功勋的壮志豪情:或表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从军热情;或抒写将军出塞、驰骋疆场的丰功伟绩;或讴歌功业理想、不惜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

这类思想情感主要表现在初唐时期。

2.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或描写战争的激烈,表现将士勇敢顽强的英雄气魄;或描写豪迈从征,表现将士视死如归的勇气与大无畏的精神;或描写边塞环境的恶劣,表现将士不畏艰险的牺牲精神。

3.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如大漠戈壁、玉塞萧关、冰川雪峰、火山热海等,这些边塞风景,常常充满一种昂扬雄壮的情感基调。

4.征人思乡的情愁:征人思乡,或表现边塞将士久戍思乡的精神痛苦,揭示爱国与思乡的矛盾;或极写边地环境的恶劣与从军生活的艰苦,表现将士无法排遣的思乡深情;或写戍边生活的单调无聊,表达渴望归家的寂寥心情,等等。

5.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或表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呼吁朝廷停止穷兵黩武的政策;或极写战事之惨烈,控诉边将的无能,朝廷的用人不当;或揭示军中的不公与腐败,谴责边将的骄奢、朝廷的昏聩;或讽刺帝王的好大喜功,引发对战争的思考,等等。

边塞战争类诗知识详解

边塞战争类诗知识详解

边塞战争类诗知识一、边塞战争诗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

又称为“高岑诗派”。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

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读边塞诗应注意的几点:赏析边塞诗,他们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二、边塞战争诗的特点:1.反映主题:(1)抒发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2)揭露将领的腐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3)作战艰苦——“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轮台九牛二虎之力月风夜吼,一川啐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4)反映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2.表现手法:(1)直抒胸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2)对比——“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3)烘托——“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三、边塞战争诗特点——最能体现国运兴衰1.初唐诗风: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2.盛唐之诗风: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3.中晚唐诗风: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出塞古诗讲解

出塞古诗讲解

出塞古诗讲解
《出塞》是一首描绘边疆风光和戍楼将士生活的古诗。

以下是讲解:
1. 作品背景:《出塞》作者王之涣,唐代诗人。

这首诗写于唐朝边疆战事频繁时期,表达了诗人对戍楼将士的敬意和对国家边疆安全的担忧。

2. 诗歌结构:五言绝句,共四句。

每句五个字,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意境开阔。

3. 内容解析:
-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描绘了秦汉时期的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展现了悠久的历史背景。

- 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表达了戍楼将士英勇奋战、保卫边疆的决心。

- 第三句:“但使龙城飞将在”:意味着如果英勇的将领还在龙城(指唐朝首都长安),就能确保边疆安全。

- 第四句:“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了诗人希望国家强大,阻止敌人越过阴山,保卫家园的决心。

4. 诗歌主题:赞美戍楼将士英勇顽强、保卫国家的忠诚精神,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全边疆的忧虑。

5. 艺术特点:诗篇短小精悍,意境开阔,通过对戍楼将士的赞美,展现了国家的英勇形象。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类5:边塞诗】专题精讲精练附详析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类5:边塞诗】专题精讲精练附详析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类】精讲精练专题五、边塞诗边塞征战诗歌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一、边塞诗类型根据边塞诗选材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内容上的不同,边塞诗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或写战争的惨烈,或写报国的豪情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为例: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以戍边战士的视角,既让我们想见战争的残酷激烈、战事的频繁不断,又让我们看到了战士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最后必胜的坚定信念。

2、从闺中主妇的角度,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从思妇的角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成独特的边塞闺怨诗。

以金昌绪的《春怨》为例: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长年戍边的亲人还健康地活着吗?每天吃得饱吗?身上的棉衣能否御寒?这一切,都让思妇担心、牵挂,而这些担心、牵挂无法得到排解,思念之极就不自觉地出现在白日梦中了。

在梦中与思念的人儿相会,也是一种苦涩的幸福啊,难怪女主人要赶走可爱的黄莺鸟。

这种无理而有情的动作正揭示了战争破坏了人民安宁的生活,看起来它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实则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3、从旁观者的角度,控诉战争的罪恶杜甫在《兵车行》中沉痛地写到:“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战争使得无数的家庭背井离乡、使得无数的战士变成累累白骨!高适在《燕歌行》里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这样一幅画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一方面是前线的战士浴血奋战,随时都有战死的可能;一方面却是将领们纵情声色、歌舞升平。

4、从将士的角度,写因长期戍边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王昌龄的《从军行》较为典型: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里的“边愁”有对于现实的忧愁、建功立业的渴盼,更有离乡背井抛妇别雏的痛楚、无限的乡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塞征战、感时伤乱诗歌阅读鉴赏导学卡
张文君马海林
教学目标: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特点;(4)、积累边塞诗的常见意象;(5)、初步了解边塞诗的常用表现手法。

一.边塞诗:
1.意象: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烽火、狼烟、宝剑、马、铠甲等。

2.掌握边塞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
(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
(3).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
(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6).痛斥君主穷兵黩武,草菅人命的;
(7).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8).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3.艺术风格和技巧:
风格:豪迈旷达,雄奇壮美,豪壮悲慨,委婉清丽等。

技巧: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烘托、用典等手法来丰富内容,强化情感。

4.题型初探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3)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4)全诗表现了什么主题?请作简要分析。

(5).这首词围绕题目的“梦”字,上片和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情景?(6).“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几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试作分析。

(7).全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鉴赏示例】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①牙璋:调遣军队用的兵符。

②百夫长:唐以前曾有的低级军官
⑴试分析“照”和“自”在句中的妙处。

⑵试从“景”和“情”两个角度对这首诗作一番赏析。

【参考答案】
一、⑴“照”,表现军情紧急,渲染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由“烽火照西京”而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自”表现了书生发自内心的爱国激情。

⑵写景,首先极具画面感,“烽火照西京”、“牙璋辞凤阙”和“铁骑绕龙城”均色彩鲜明、动感十足,尤其是“雪暗凋旗画,凤多杂鼓声”,一从视觉,一从听觉,可谓绘色又绘声;其次,写景采取跳跃式,首句是背景和起因,第三句就到辞京出发了,第四句已经包围了敌人,五六句则是战场撕杀场景。

最后,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

抒情,除了情景结合,最突出的是直抒胸臆,如“心中自不平”以及末尾两句。

二.感时伤乱诗:
1.意象:黄叶、孤帆、秋草、残垣、孤雁、黄花、冷月、寒烟、荒径、古道、西风、清霜、乱石、衰鬓等
2.“感时伤乱诗”题材比较宽泛,它涉及到生活得每一个细节,因而它所表达的情感相对来说也多姿多彩。

“感时伤乱诗”的内容主要包括:
①对青春易逝、时光不再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②对仕途失意、知音难觅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③吊古伤今、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
④时令变换、伤春悲秋的伤感(如:李清照《声声慢》)
⑤忧国伤时、关心民间疾苦(如:杜甫《石壕吏》)
3.艺术风格和手法:
风格:深沉抑郁、凄清孤寂、伤感悲凉、苍凉广阔、愤激悲慨等;
手法:主要表达技巧是:借景抒情、烘托渲染、怀古伤今、虚实结合、乐景哀情(对比反衬)、用典等。

4.题型初探:
(1)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哪些景色?有何作用?(2)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3)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4)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鉴赏示例】
柳梢青·春感刘辰翁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注】这首词是南宋沦亡之后,作者隐居山林所作。

这是一首亡国的悲歌。

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春感”的?
【参考答案】
提示:1、以虚写实:上片写对故都凄凉情景的想象,下片回顾故国情景。

2、今昔对照:上下片的情景对比;3、化用与用典。

“春感”:对南宋故国表达深沉的怀念,对元统治者表示切齿的痛恨,抒发了亡国的深哀巨痛。

三、练习精选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从军行从军行
陈羽王昌龄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 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

横笛:笛子。

新声:新的乐曲。

关山:山川关隘,指山川阻隔的故乡。

(1)两首诗中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诗在刻画人物的手法上有什么不同?其效果如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8分)
书边事
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简要赏析首联中的“倚”字的表达效果。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问题。

(8分)
山丹题壁
[明]杨一清
关山逼仄人踪少,风雨苍茫野色昏。

万里一身方独往,百年多事共谁论。

东风四月初生草,落日孤城蚤闭门。

记取汉兵追寇地,沙场尤有未招魂。

(1)诗的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析。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8分)
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
辛弃疾
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

白鸥来往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

别浦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

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
(1)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哪些景色?有何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说“休说鲈鱼堪脍”,在此为何说“别浦鱼肥堪脍”?(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8分)
浣溪沙

山滴岚光水拍堤,草香沙暖净无泥。

只疑误入武林溪。

两岸桃花烘日出,四围高柳到天垂。

一尊心事百年期。

(1)有人说,“山滴岚光水拍堤”中的“滴”字用得别出心裁,请加以赏析。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最后一句“一尊心事百年期”简要分析:本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8分)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诗中“怨”的内容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须”二字有什么意味?(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