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讲解
《诗经·采薇》讲解
结构梳理 第一章至第三章:
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和 军旅生活的劳苦。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Βιβλιοθήκη 题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 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 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对 故乡的思念,对和平的渴望。
艺术特点 1.比兴手法 以“薇”的从“作”到“柔” 到“刚”的生长过程,暗示时间 的流逝和戍边的漫长。 2.注重细节 通过对战车、战马,象弭、鱼 服,劳累奔波,饥渴难当的描写表 现战争的残酷。
2、这三章表达的情感怎样表达的?
层层递进。
(1)曰归曰归,岁亦莫止——流露出怨嗟之情。 (2)心亦忧止。忧心烈烈——生活劳苦,音讯 全无,感情波澜更大,痛苦更为强烈。 (3)忧心孔疚,我行不来——虽说为王事而奔走, 义不容辞,但久而不归,痛苦更甚。
3、第4、5两章在描写车马服饰和武器装 备时,流露了什么样的情感?
诗经· 采薇
诗歌欣赏
1、本诗前三章写采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以采薇起兴,再现行役之苦。 薇菜从发芽长到柔嫩又长到粗壮刚健的 过程,是一个时间流逝的过程,然而戍役军 士从“莫”、“阳”中盼回家呀盼回家,却 始终没有回家,这漫长的戍役刚好与薇菜的 生长过程相应,一起喻示时间的流逝和戍役 的漫长。
3、反衬手法:
用凄苦的景物来写快乐,用美 好的景物来写悲哀,这就是反衬 手法。 用美好的景物来写快乐,用 凄苦的景物来写悲哀,这是陪衬; 反衬往往比陪衬更有力量。
4. 重章复唱
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 反复吟唱,以植物的生长 暗示时间的流逝,在鲜明 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的音 乐美。
作
业
1、完成《金榜》P22“基础自主预习”四、五。 2、翻译《离骚》第二段(作业纸上)
大学语文诗经讲解教案设计
课时:2课时年级:大学一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经》的背景、特点和文学价值。
2. 培养学生对《诗经》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诗经》中的思想感情,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1. 《诗经》的背景、特点和文学价值。
2. 《诗经》中的经典篇目及其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 《诗经》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感情。
2. 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经》的魅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诗经》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经》产生的时代背景。
2. 提出问题:为什么《诗经》会成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二、讲解《诗经》的特点1. 诗歌形式:讲解《诗经》的诗歌形式,如四言、五言、六言等。
2. 诗歌题材:讲解《诗经》的诗歌题材,如爱情、战争、劳动等。
3. 诗歌风格:讲解《诗经》的诗歌风格,如清新、豪放、婉约等。
三、分析经典篇目1. 以《关雎》为例,分析其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2. 以《蒹葭》为例,分析其意境和表现手法。
四、课堂讨论1.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对《诗经》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诗经》的魅力。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诗经》的背景、特点和经典篇目。
2. 提出问题:如何欣赏《诗经》中的诗歌?二、讲解《诗经》的文学价值1. 诗歌形式:讲解《诗经》的诗歌形式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
2. 诗歌题材:讲解《诗经》的诗歌题材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
3. 诗歌风格:讲解《诗经》的诗歌风格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分析《诗经》中的思想感情1. 以《卫风·硕人》为例,分析其思想感情。
2. 以《周南·桃夭》为例,分析其思想感情。
四、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选择《诗经》中的篇目,进行鉴赏和解读。
2. 每组选派代表,分享鉴赏和解读心得。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诗经》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感情。
2. 布置作业:阅读《诗经》中的经典篇目,撰写心得体会。
诗经音韵格律讲解教案
诗经音韵格律讲解教案一、引言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其独特的音韵格律,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美感和艺术享受。
本文旨在通过讲解诗经的音韵格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代文学经典的魅力。
二、背景知识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东周时期的民间诗歌,共计305篇。
这些诗歌充满了浓郁的音乐和节奏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情感。
而诗经的音韵格律则是其独特之处。
三、音韵格律简介1. 音调:诗经的音调分为平声和去声两类。
平声即声调平稳,去声则是声调下滑,产生起伏感。
这种音调的运用使诗经具有了强烈的节奏感和音乐性。
2. 韵脚:诗经中的韵脚可以分为平韵和仄韵。
平韵指声调平缓的音节,而仄韵则表示声调低沉的音节。
韵脚的运用使诗经的语言更加优美,具有和谐的韵律感。
3. 诗句长度:诗经的句子长度有长有短,可以分为四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等。
这些不同长度的句子交替使用,让诗经的韵律变化丰富多样,展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
4. 对仗句法:诗经中的诗句多采用对仗句法,即前后句在音韵、意境上有呼应或对比。
通过对仗的使用,诗经展现了独特的美感和韵律。
四、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诗经的音韵格律特点;2. 理解音调、韵脚、句子长度和对仗句法等概念;3. 分析诗经中的音韵格律,并欣赏其艺术之美;4. 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利用音乐播放器播放一首诗经的诗歌,让学生感受其中的音韵格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介绍音韵格律的概念,并简要解释音调、韵脚、句子长度和对仗句法等概念,以便学生理解后续内容。
3. 分组阅读诗经中的不同篇章,让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诗歌,并分析其中的音韵格律特点,包括音调、韵脚、句子长度和对仗句法等。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解释,并列举具体的例子。
4. 小组展示和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分别展示其选取的诗歌,并解读其中的音韵格律。
叶嘉莹诗经讲解
叶嘉莹诗经讲解叶嘉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之一,其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
下面是对叶嘉莹诗经的全面讲解。
1.《寒夜》冷风凛冽,夜色沉沉,星光璀璨,寂静无声。
寒夜中,思绪万千,忧愁与快乐交织成篇。
2.《春雨》细雨如丝,轻拂花枝,碧绿的大地披上新衣。
花朵欢欣,草木苏醒,春雨滋润万物生机。
3.《秋思》风吹黄叶落,秋意渐浓,思绪纷飞,心事无穷。
愁肠百结,忧伤难容,秋天的思念永不停歇。
4.《山水》高山巍峨耸入云霄,溪水潺潺流过溪谷。
群山连绵,云雾缭绕,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5.《故乡》故乡的山川河流,那是我永远的依托。
父辈的辛勤劳作,撑起了家园的美好。
6.《思念》月光如水,思念如潮,萦绕心头,难以抛掉。
远方的亲人和朋友,在我的心中永远存在。
7.《爱情》爱情是一种奇妙的感觉,如同花开般美丽动人。
它让人心跳加速,魂牵梦绕,是生活中最珍贵的财富。
8.《友谊》友谊是一种真挚的情谊,它能温暖人心,鼓舞斗志。
在困难时伸出援手,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支持。
9.《夜色》夜幕降临,星光闪烁,黑暗中隐藏着神秘力量。
我们在夜色中感受宁静,思考生命中的无尽可能。
10.《梦想》梦想是人生的指南针,它激励我们勇往直前。
不管前路多么艰辛,梦想将引领我们追逐成功。
11.《孤独》孤独是一种心灵的寂寞,独自面对世界的冷漠。
但在孤独中也能找到自我,品味生活中的深沉与美妙。
12.《希望》希望是一束明亮的光芒,照亮前行的道路。
它让人心怀期待和信心,相信未来会更加美好。
13.《忧伤》忧伤是一种情感的释放,表达内心深处的哀愁。
它让人思考生命的意义,寻找内心真正的安宁。
14.《无奈》无奈是一种无力感受,面对现实时常常感到束手无策。
但我们要学会接受和调整,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15.《温暖》温暖是一种令人感动的情感,它来自于关爱和理解。
在寒冷的世界中给予他人温暖,也会收获自己内心的安宁。
16.《生活》生活是一种奇妙的旅程,充满了欢笑和泪水。
《诗经》全文讲解大全
《诗经》中的许多篇章﹐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2500年前漫长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尤其是从西周末年到春秋中叶﹐周王朝及各诸侯国横征暴敛﹐攻伐兼并﹐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诗经?国风》中的许多诗篇就反映了这一时代人民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人民的不满﹑怨愤和反抗情绪。如《魏风》中的《伐檀》﹐写一群伐木者边劳动边歌唱﹐对不劳而获的奴隶主领主们作了愤怒斥责: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硕鼠》更痛斥那些剥削者为大老鼠。《国风》中还有不少作品﹐反映了繁重的劳役和兵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灾难。如《唐风鸨羽》写没完没了的王事迫使人民无法从事农业生产﹐赡养父母。《魏风陟岵》写一行役者望乡思家﹐回忆起父母兄长的嘱咐﹐叫他自己当心﹐不要死在异乡﹐《邶风击鼓》﹑《王风扬之水》等也反映了类似的情况。伴随着徭役﹑兵役的苛重﹐因而出现离人思妇之作﹐士兵们厌战思家﹐妻子们怀念征人。这一类作品有《召南殷其雷》﹑《卫风兮》﹑《王风君子于役》 《豳风》东山等。《东山》写一士兵出征已久﹐役满还乡时心情。他想到家园可能已经荒废﹐心里感到悲哀﹐但是他仍执着地怀念家乡﹐深沉感人。
第二节 生民之什
生民、行苇、既醉、凫鹥、假乐、公刘、泂酌、卷阿、民劳、板;
第三节 荡之什
荡、抑、桑柔、云汉、崧高、烝民、韩奕、江汉、常武、瞻昂、召旻;
颂
第一节 周颂清庙之什
清庙、维天之命、维清、烈文、天作、昊天有成命、我将、时迈、执竞、思文
第二节 周颂臣工之什
第一〇节 唐风
蟋蟀、山有枢、扬之水、椒聊、绸缪、杕杜、羔裘、鸨羽、无衣、有杕之杜、葛生、采苓;
《诗经》讲解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 名《诗》,又称“诗三百”。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 博士,《诗》被尊奉为垂教万世的经 典,从此便被罩上了一层神圣的光环, 称为《诗经》。
《 诗 经
》说
时间: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 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 部一带,即黄河、长江、汉水、渭水流域。 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阶层,绝大部分已不可 考。
风:民众。公卿列士。 大雅:主要是上层贵族; 小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颂:宗庙祭祀人员。
《诗经》分布
《诗经》组成
《国风》长期在民 间口头流传,多数 作品年代难以考定。 大部分作于春秋初 中期,小部分为西 周后期。
《周颂》31篇,大部 《大雅》31篇,主 分作于周初; 要产生于西周时期; 《鲁颂》4篇,春 《小雅》74篇,主 秋时鲁国祭祀乐歌; 要是西周后期作品, 《商颂》5篇,而 少数为春秋之作。 是春秋时期殷商后裔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宋国的祭祀乐歌。
风
雅
玁狁孔棘
王事靡盬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赋
赋者, 铺陈其 事而直 言之者 也。
《诗经》艺术
兴者,先 言他物以 引起所咏 之词也。
《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诗经氓(使用)讲解学习
古诗 五言古诗
古体诗
七言古诗
乐府诗
古 代诗
五言律诗
律诗 七言律诗
诗
近体诗
排律
歌 的 分
(唐代确立)
五言绝句
绝句 七言绝句
类
词 ——宋代成就最高
曲 ——元代成就最高
《诗经》
《诗经》原称 《诗》,是我国最早的诗歌 总集。共收集西周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又称 《诗三百》。孔子时代,《诗》已经被用为儒 家学派的教材。汉代独尊儒术,把它奉为经典, 称为《诗经》。
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
问题探究4:
◆ 观全文,你认为男、女主人公分别是 什么样的人?
男:氓之蚩蚩
抱布贸丝
人物:
(
将子无怒 狡猾暴躁
对 女:秋以为期
比
载笑载言
)
热情纯真
痴情忍让
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用情不专
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 辛苦操劳 任劳任怨
反是不思
冷酷无情
亦已焉哉 ! 忠贞刚烈 毅然坚决
tè
sù mèi xì
xí pàn
士贰其行 夙兴夜寐 咥其笑矣 隰则有泮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氓:民,指老百姓,古今异义; 之:主谓之间取独; 贸:买; 匪:不是,通“非”; 谋:商量,商议,诗中指“商量婚事”; 至于:到,到达,古今异义; 愆:耽误; 将:请,愿; 以为:把……作为,古今异义;
问题探究1:
一、恋爱阶段,男女双方各有何举动?
男:抱布贸丝 来、即、谋、怒 狡猾暴躁 女:乘、望、泣涕、笑、言 痴情温柔
二、第一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诗经及注释
许多喜欢《诗经》的朋友都感到阅读起来比较困难,毕竟《诗经》的创作年代久远,很多词汇是我们现代不常用的,习古堂国学网的“诗经赏析”专栏收集整理了各大名家对《诗经》的讲解和注释,希望在大家欣赏《诗经》的时候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代称为“诗”或“诗三百”,后来孔子加以整理。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尊“诗”为经典,定名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颂是公元前 8 世纪到公元前 7 世纪宋国的作品,共5篇。
《诗经》作为一部经典著作,对我国历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诗经》中的许多篇章﹐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2500年前漫长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
尤其是从西周末年到春秋中叶﹐周王朝及各诸侯国横征暴敛﹐攻伐兼并﹐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诗经?国风》中的许多诗篇就反映了这一时代人民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人民的不满﹑怨愤和反抗情绪。
如《魏风》中的《伐檀》﹐写一群伐木者边劳动边歌唱﹐对不劳而获的奴隶主领主们作了愤怒斥责:“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硕鼠》更痛斥那些剥削者为大老鼠。
《国风》中还有不少作品﹐反映了繁重的劳役和兵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灾难。
如《唐风·鸨羽》写没完没了的“王事”迫使人民无法从事农业生产﹐赡养父母。
《魏风·陟岵》写一行役者望乡思家﹐回忆起父母兄长的嘱咐﹐叫他自己当心﹐不要死在异乡﹐《邶风·击鼓》﹑《王风·扬之水》等也反映了类似的情况。
伴随着徭役﹑兵役的苛重﹐因而出现离人思妇之作﹐士兵们厌战思家﹐妻子们怀念征人。
这一类作品有《召南·殷其雷》﹑《卫风·兮》﹑《王风·君子于役》《豳风》东山等。
《东山》写一士兵出征已久﹐役满还乡时心情。
他想到家园可能已经荒废﹐心里感到悲哀﹐但是他仍执着地怀念家乡﹐深沉感人。
大学语文诗经讲解教案
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经》的背景、分类和特点,掌握《诗经》中的典型诗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和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古人的情感,增强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诗经》的背景和分类。
2. 典型诗篇的赏析。
教学难点:1. 《诗经》中复杂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手法。
2. 学生对《诗经》中古代文化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诗经》背景介绍、诗篇赏析等。
2. 教学材料:《诗经》选本、相关学术资料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诗经》的背景,包括产生时间、地域、历史背景等。
2. 提问:为什么《诗经》会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二、讲授1. 《诗经》的分类与特点- 介绍《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 分析各部分的特色和代表作品。
2. 典型诗篇赏析- 以《关雎》为例,讲解其意境、情感和艺术手法。
- 以《蒹葭》为例,分析其结构、韵律和意象。
- 以《国风·周南·桃夭》为例,探讨其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三、互动环节1.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谈谈对《诗经》中爱情诗篇的理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经》中某首诗的赏析心得。
四、总结1. 总结《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强调学习《诗经》的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学术资料,了解《诗经》中的其他诗篇。
2. 选择一首《诗经》中的诗篇,进行赏析,并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诗经》的背景、分类和特点,以及赏析典型诗篇,使学生了解《诗经》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培养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对《诗经》中复杂文化内涵和艺术手法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篇。
《诗经》全文讲解
《诗经》全文讲解许多喜欢《诗经》的朋友都感到阅读起来比较困难,毕竟《诗经》的创作年代久远,很多词汇是我们现代不常用的,的诗经赏析专栏收集整理了各大名家对《诗经》的讲解和注释,希望在大家欣赏《诗经》的时候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代称为诗或诗三百,后来孔子加以整理。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尊诗为经典,定名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目录:国风:第一节周南关雎、葛覃、卷耳、樛木、螽斯、桃夭、兔罝、芣苢、汉广、汝坟、麟之趾;第二节召南鹊巢、采蘩、草虫、采苹、甘棠、行露、羔羊、殷其雷、摽有梅、小星、江有汜、野有死麕、何彼秾矣、驺虞;第三节邶风柏舟、绿衣、燕燕、日月、终风、击鼓、凯风、雄雉、匏有苦叶、谷风、式微、旄丘、简兮、泉水、北门、北风、静女、新台、二子乘舟;第四节鄘风柏舟、墙有茨、君子偕老、桑中、鹑之奔奔、定之方中、蝃蝀、相鼠、干旄、载驰;第五节卫风淇奥、考盘、硕人、氓、竹竿、芄兰、河广、伯兮、有狐、木瓜;第六节王风黍离、君子于役、君子阳阳、扬之水、中谷有蓷、兔爰、葛藟、采葛、大车、丘中有麻;第七节郑风缁衣、将仲子、叔于田、大叔于田、清人、羔裘、遵大路、女曰鸡鸣、有女同车、山有扶苏、萚兮、狡童、褰裳、丰、东门之墠、风雨、子衿、扬之水、出其东门、野有蔓草、溱洧;第八节齐风鸡鸣、还、著、东方之日、东方未明、南山、甫田、卢令、敝笱、载驱、猗嗟;第九节魏风葛屦、汾沮洳、园有桃、陟岵、十亩之间、伐檀、硕鼠;第一〇节唐风蟋蟀、山有枢、扬之水、椒聊、绸缪、杕杜、羔裘、鸨羽、无衣、有杕之杜、葛生、采苓;第一一节秦风车邻、驷驖、小戎、蒹葭、终南、黄鸟、晨风、无衣、渭阳、权舆;第一二节陈风宛丘、东门之枌、衡门、东门之池、东门之杨、墓门、防有鹊巢、月出、株林、泽陂;第一三节桧风羔裘、素冠、隰有苌楚、匪风;第一四节曹风蜉蝣、候人、鸤鸠、下泉;第一五节豳风七月、鸱鸮、东山、破斧、伐柯、九罭、狼跋;小雅:第一节鹿鸣之什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常棣、伐木、天保、采薇、出车、杕杜、鱼丽;第二节南有嘉鱼之什南有嘉鱼、南山有台、蓼萧、湛露、彤弓、菁菁者莪、六月、采芑、车攻、吉日;第三节鸿雁之什鸿雁、庭燎、沔水、鹤鸣、祈父、白驹、黄鸟、我行其野、斯干、无羊;第四节节南山之什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小旻、小宛、小弁、巧言、何人斯、巷伯;第五节谷风之什谷风、蓼莪、大东、四月、北山、无将大车、小明、鼓钟、楚茨、信南山;第六节甫田之什甫田、大田、瞻彼洛矣、裳裳者华、桑扈、鸳鸯、頍弁、车舝、青蝇、宾之初筵;第七节鱼藻之什鱼藻、采菽、角弓、菀柳、都人士、采绿、黍苗、隰桑、白华、緜蛮、瓠叶、渐渐之石、苕之华、何草不黄;大雅:第一节文王之什文王、大明、緜、棫朴、旱麓、思齐、皇矣、灵台、下武、文王有声;第二节生民之什生民、行苇、既醉、凫鹥、假乐、公刘、泂酌、卷阿、民劳、板;第三节荡之什荡、抑、桑柔、云汉、崧高、烝民、韩奕、江汉、常武、瞻昂、召旻;颂:第一节周颂清庙之什清庙、维天之命、维清、烈文、天作、昊天有成命、我将、时迈、执竞、思文第二节周颂臣工之什臣工、噫嘻、振鹭、丰年、有瞽、潜、雝、载见、有客、武第三节周颂闵予小子之什闵予小子、访落、敬之、小毖、载芟、良耜、丝衣、酌、桓、赉、般第四节鲁颂駉之什駉、有駜、泮水、閟宫;第五节商颂那、烈祖、玄鸟、长髪、殷武。
君子于役诗经讲解
《君子于役》是一首描写妻子思念远在边疆服役的丈夫的诗。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讲解:
首先,诗的开头“君子于役,不知归期”,直接点明了丈夫的远行和妻子的思念之情。
君子,是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丈夫。
于,在。
役,服役,指当时统治者征调劳动人民服役。
丈夫在外面服役,不知何时才能归来。
接着,“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描绘了一幅乡村暮景的画面。
鸡儿归了窠,牛羊从村落外的山坡上缓缓地走下来。
这三句似乎没有直接提到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却通过乡村的宁静与美好,反衬出主人公的孤独和寂寞。
最后,“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直接表达了主人公的思念之情。
她无法抑制自己的思念之情,每天都在期盼着丈夫的归来。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深深思念之情。
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征役制度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和痛苦。
诗经七月知识讲解
《毛傳》:“春女悲,秋士悲,感其物化也。殆,始。及,與也。”
範處義曰:“女子感其所見,念當嫁娶之時,將遠其父母,所以傷悲,謂 不得久於家。”
徐紹楨曰:“此中采桑之人,固有婚姻及時之女,念及將有遠父母兄弟之 行,則我之在此采桑,能有幾時,其心傷悲,固是出於性情之正。詩言殆 及公子同歸者,殆,將然之詞,亦非謂此采桑之日也。”
东方苍龙: 角亢氐房心(商或辰)尾箕
北方玄武: 斗(南斗六星)牛女(婺)
虚危 室壁
西方白虎: 奎(魁,主文采)娄胃昴毕
觜参(有三星)
南方朱雀:Leabharlann 井鬼柳星张翼轸宿 角亢 氐房心 尾箕 斗牛 女
州 兖州 豫州 幽州 江州 扬州
宿 虚危 室壁 奎娄 胃昴毕 觜参
州 青州 并州 徐州 冀州 益州
志,是谓《豳风》)。
及:与。
萑(音环)苇:蒹葭,荻芦。(高亨《诗经今注》当作为“刓”,
音完,割也)
蚕月:养蚕之月。
条:此处作动词;条桑,犹言修剪桑枝。《鄭箋》:“條桑,
枝落采其葉也。”《正義》:“謂斬條於地,就地采之也。”一說: 挑取,選取。《玉篇》引《詩》作“挑桑”。又一說:生長茂盛的樣 子。[清]戴震《毛鄭詩考證》:“條,讀如厥木惟條之條。” [清]俞 樾《群經平議》卷九:“條爲木盛貌。……條桑,言桑葉茂盛也。” 高亨《诗经今注》挑,选取,挑选
姚際恒《詩經通論》云:“公子,乃女公子也。此采桑之女,在豳公之宮, 將隨為公子嫁為媵,故治蠶以備衣裳之用,而于采桑時忽然悲傷,以其將 及公子同歸也。” 按詩言“同歸”,其中並無被迫之意。《周南·桃夭》:“之子於歸,宜 其室家。”《春秋·莊元年》:“王姬歸於齊。”《說文》“歸,女子謂 嫁也。”《禮記·禮運》:“男有分,女有歸。”《穀粱傳·隱公二年》: “婦人謂嫁曰歸,反曰來歸。”近人所謂恐被搶去之說與詩意不合。姚說 可取。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ppt知识讲解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涘 。 sÌ 溯 洄 从 之 , 道阻 且 右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沚 。 zhĬ
•采采:茂盛,众多 •未 已:还没有完 已:停止 •涘:水边 •右:弯曲 •沚:水中沙滩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 水之涘。 溯洄从之, 阻且右。 溯游从之, 在水中沚。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听读正音(结合注释)
补充:好hǎo 辗zhǎn 淑女:温和美好的女子
2、自读试译 提示:可以疏其大意,不必字字落实。
3、学生试读,注意节奏、韵律。 4、全班齐读
一读,读准字音
jū jiū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y窈ao窕tia淑o 女,君子ha好o 逑jiú。
参差x荇ìn菜g ,左右流之。
美水
丽中
窈关窕关淑睢女鸠,,君在子河好之逑洲。。善良的
荇 菜 长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姑 短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娘 不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啊 齐
悠参哉差悠荇哉菜,,辗左转右反采侧之。。,我敲
, 采 荇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着 人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钟 左
。鼓 右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使 拔
你取
快。
乐
。
美水 丽中 善荇 良菜 的长 姑短 娘不 啊齐 ,, 我采 弹荇 着人 琴左 瑟挑 来右 亲选 近。 你 。
伙中
子的
喜沙
爱洲
的上
配。
偶
。
美情子 ,质的 韵朴一 它 律纯首 是 和真古 描 谐,老 写 ,语的 男 意言情 子 境朴歌 追 优素, 求 美优感 女 。
突破字词难点:
注意下列句中不同颜色词:
《诗经》全文讲解诗经赏析最新5篇
《诗经》全文讲解诗经赏析最新5篇《击鼓》篇一佚名(先秦)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修辞篇二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修辞。
赋:反复铺陈。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朱熹《诗集传》,赋即铺陈,也就是直接铺陈叙述。
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打比方。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诗集传》,比即比喻、打比方,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节齐风篇三缁衣、将仲子、叔于田、大叔于田、清人、羔裘、遵大路、女曰鸡鸣、有女同车、山有扶苏、萚兮、狡童、褰裳、丰、东门之墠、风雨、子衿、扬之水、出其东门、野有蔓草、溱洧;诗经名篇原文及翻译篇四《诗经·采蘋》于以采蘋?南涧之滨。
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
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
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翻译哪儿可以去采蘋?就在南面涧水滨。
哪儿可以去采藻?就在积水那浅沼。
什么可把东西放?有那圆筥和方筐。
什么可把食物煮?三脚錡与无足釜。
安置祭品在哪里?祠堂那边窗户底。
这次谁来做主祭?恭敬虔诚待嫁女。
《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所蕴涵的社会学价值篇五(一)反映了父母之命、谋钓之言对婚姻的规范西周时代是一个礼教不断制定和完善的时代,西周周公制定礼教奠定了我国文化传统的基础,而随礼乐之事的不断完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其规范,婚姻也不例外。
简述《诗经》的五部分内容
简述《诗经》的五部分内容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内容主要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另外两部分是“赋”和“比”。
1. 风:《诗经》中的“风”是指各地的风土民情,共有十五国风,即周南、召南、齐风、鲁风等,反映了当时各地方的风俗习惯、社会生活和人民情感。
2.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主要是宗庙祭祀和朝廷宴享时的乐歌,体现了贵族阶级的思想感情和对国家大事的关注。
3. 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主要用于宗庙祭祀,歌颂祖先和神灵,反映了古代宗教观念和政治理念。
4. 赋:是一种直接叙述事物的表现手法,通过具体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
5. 比:是通过比喻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通过对自然景物或其他事物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诗经》文学常识知识讲解
《诗经》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大 约成书于春秋中期,收录了从西周初年 (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 纪)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 这部诗歌总集的成书是周王朝中央政府在 各诸侯国的协助下,进行采集,然后命乐 师整理编辑而成。另外还有公卿列士所献 汇总而成。统治者采集诗歌的目的除用以 教育自己的子弟和娱乐外,主要是为了了 解人民生活状况,考察其政策的效果,以 便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汉书·艺文 志》所谓:“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 自考正也”)
• 《诗经》中的“国风”是我国现实主义文 学的光辉起点,与屈原的《离骚》“风骚” 并称,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对后代文学的 创作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诗 经》还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成为我 国传统文化(子曰诗云)的重要组成部分。
• 《诗经》中的作品,按其来源音乐,分为 风(十五国风)160篇,雅(大雅、小雅) 105篇,颂(周颂、鲁颂、商颂)40篇。其 中“国风”是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即民歌, 是《诗经》思想艺术价值的核心所在。
•
• 《诗经》中的作品从形式上讲,每首分为 若干章,每一章分为若干句,篇无定章, 章无定句。每一句多数是四言,隔句用韵, 但又不拘泥,富于变化。章与章之间基本 是重叠复沓(重章叠句)的形式,只是变 化某些词语来改变句意,深入表情达意。
《毛诗序》(两汉毛亨研究《诗经》的著作) 将“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 “诗经六义”,这是对《诗经》中作品的 分类和表现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这个说 法一直沿用至今。
• 《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到了西 汉时期,汉武帝以《诗》《书》《礼》 《易》《春秋》为儒家五经,之后人们一 直把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三种:赋、比、 兴。其基本含义,据宋代大学问家朱熹解释说: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 叙的意思。雅,颂诗中多用此法。“比者,以彼 物比此物也”,也就是比喻,使形象更加鲜明。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辟也。”具体地 说是借助其它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来引起下文, 使诗歌曲折委婉,而不给人以突兀的感觉,如和 下文有联系,同样就起了比喻的作用。
《诗经 氓》讲解
再见!
第六章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当初说过和你过到老,这样到老那才真够冤,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淇:淇水。隰:当作湿,水名,即
漯河。泮(音判):通畔,岸,水边。 ]
淇水虽宽总有它的岸,漯河虽阔也有它的边。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总角:古时儿童两边梳辫,如双角。
指童年。宴,欢聚。晏晏,欢乐之状。言,音节助词。 ]
总说自己的生活教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使用了 “兴”的手法 。
第四章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陨:坠落。 ] 桑树叶儿离了枝,干黄憔悴真可怜。 自我徂(cú )尔,三岁食贫。[徂尔:往你家,嫁与你。徂,
往 ]
打我嫁到你家去,三年挨穷没怨言。 淇水汤汤(shāng),渐(jiān)车帷裳。[渐:浸湿] 一条淇水莽洋洋的水,车儿过河湿了半截帷。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爽:差错。贰:有二心] 做媳妇的哪有半点错,男子汉儿口是心又非。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罔,无。极,准则。德,心意。] 十个男子九个行不正,朝三暮四哪儿有个准。
结构图:
情节
感情基调
热情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赋)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 (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 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 苦(赋、比、兴)
恋爱
幸福
婚变
沉痛 怨恨 清醒 刚强
《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以四言诗为主,普遍采用 “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赋”:陈述铺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 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 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诗经·周南·山有木兮的讲解
诗经·周南·山有木兮的讲解《山有木兮》是《诗经·周南》中的一首诗歌,主要表达了男女之间的相思之情。
诗歌以“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开头,运用比兴的手法,将“木”和“枝”比喻为男女的爱情,将“心悦君”比喻为女子对男子的爱情。
整首诗歌以女子口吻述说自己的相思之情,表达了女子对男子的深深思念和爱意。
在讲解这首诗歌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 背景介绍:《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周南》是《诗经》中的一个部分,收录了周朝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这首《山有木兮》就是《周南》中的一首。
2. 主题解读:这首诗歌的主题主要是表达男女之间的相思之情。
女子通过描述山上有树木、树木上有枝丫,来比喻自己心中对男子的深深思念和爱意。
同时,也表达了女子对男子的爱意却不敢表白的情感。
3. 艺术手法:这首诗歌采用了比兴的手法,通过比喻来表达情感。
其中,“山有木兮木有枝”这一句既是比兴句,又具有象征意义,将“木”和“枝”比喻为男女的爱情,将“心悦君”比喻为女子对男子的爱情。
整首诗歌语言简练、质朴自然,表现出女子内心的真挚情感。
4. 文化内涵: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它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真挚情感和相思之苦,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含蓄之美。
这首诗歌也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即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挑战,都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总之,《山有木兮》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歌,它通过比兴的手法和简练的语言表达了男女之间的相思之情和爱意。
在讲解这首诗歌时,可以从背景介绍、主题解读、艺术手法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阐述,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的美妙之处。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三原文与解析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三原文与解析《诗经·国风·周南·关雎》是中国古代的一篇诗歌作品,叙述了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
本文将对《关雎》的原文进行解析,并对其中的意境、情感和主题进行分析。
《关雎》的原文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诗中的“关关雎鸠”揭示了故事的背景。
雎鸠是一种常见的水鸟,而“关”则意味着困扰或者束缚,暗示了两个人之间的隔阂和困惑。
这也预示了该诗探讨的主题是爱情的复杂性和艰难性。
接下来,诗中出现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句子,突出了女主角的美丽和君子对她的倾慕。
紧接着,诗中出现了“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的描写。
这一景象揭示了周围环境的变化以及两人之间心情的摇摆不定。
再往下,诗中又出现了“寤寐求之,求之不得”的句子,表达了男主角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同时也表现了他失去所爱之人时的沉迷和思念。
最后一句“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则将整首诗推向高潮。
这句表达了男主角对于爱情的内心挣扎和痛苦,他夜晚辗转反侧,思绪万千,无法摆脱情感的困扰。
这种描绘恰如其分地展现了爱情的纷繁复杂和人们内心的矛盾。
通过对《关雎》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揭示了爱情的艰难和复杂性。
男主角为了所爱的女子而辗转反侧,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男性追求爱情的执着和坚持。
这首诗以其简洁、直接的语言风格和形象贴切的比喻手法,表达出了古代人们对于爱情的思考和诘问。
以上就是对《诗经·国风·周南·关雎》的原文和解析的一番讲解。
通过对诗歌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其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同时也能够品味到这首古老的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与主题。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爱情的复杂与纷繁始终是人们心灵深处永恒的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颂:宗庙祭祀人员。
二,《诗经》的采集编纂 (一)采诗说。
周王朝设采诗官到民间采诗,以观 风察政。 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 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 艺文志》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 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 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 户而知天下。
——班固《汉书·食货志》
五,征役诗。描写战争与徭役。
与周王室平定叛乱、抵御外族入侵 和频繁的诸侯兼并战争有关。既有西 周初年的,也有西周晚期和春秋时代 的,尤以后者为多。西周晚期,王室 衰微,戎狄交侵,征战不休;平王东 迁之后,诸侯兼并,战争频仍,征役 繁重,民不聊生。
《王风· 君子于役》
王风·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 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乡村晚景;暝 色起愁;比兴;节奏)。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三)删诗说。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 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 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
《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其 重复,正而存三百五篇。
—(东汉)王充《论衡》
季札观乐之时《诗经》分类基本定 局,其时孔子尚幼。
《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来聘,请观 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邶》《 鄘》《卫》《郑》《齐》《豳》《秦》《魏》《 唐》《陈》《郐》《小雅》《大雅》《颂》。
一,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赞颂先公先王的文武功德,追溯部 族发生发展的历史。
祭祀诗:祖先崇拜。
宗法目的:敬宗睦族,弘扬孝德。
《大雅· 生民》。
二、农事诗。
直接描述农业生产生活,以及与 农事直接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和风 俗礼制。反映了周初的生产方式、生 产规模以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分为农业祭祀诗、农业生活诗两种。
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 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 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 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 天子。
—(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
(二)献诗说。
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 或讽谏。
天子听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 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 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 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三、燕飨诗
写君臣、亲友之间的欢聚燕飨。 周代天子、诸侯、群臣大都是宗族子弟 或姻亲。周统治者十分重视血缘、亲族关 系,利用宗法关系来加强统治。燕飨不是 单纯为了享乐,而有政治目的。在宴饮中, 发挥的是亲亲之道、宗法之义。
《小雅· 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国语· 周语上》召公语
吾闻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听于民, 于是乎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使勿兜, 风听胪言于市,辨妖祥于谣,考百事于朝, 问谤誉于路,在邪而正之,尽戒之术也。 —《国语· 晋语》范文子语 献诗在周代是一种制度,目的是使当 政者了解下情,得到劝戒。所献之诗,既 可以是采集而来的,也可以是大臣自作。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 ,《雅》、《颂》各得其所。(《论语‧
子罕》)
孔子对《诗》可能作过“正乐”的 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 文字做过某些加工整理。音乐编辑和 文字编辑。
三,《诗经》的分类。
按音乐曲调分为风、雅、颂三类:
乡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 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宋· 郑樵《诗辨妄》
何年
黑大春 黄昏像黑色的忧郁症,传染着月季 我烈性的小酒杯发出刺破胸腔的鹤唳 在热病中,在星星被撞碎的冰碴之间 我一头煤火的额发瞬间熄灭了记忆 只在一小块月亮的戈壁回想起你 带着丝绸的醉态,带着被俘于前世的泪滴
当它流入今生,似一汪黎明滴醒我 天上一梦,人间多少年代已滚滚而去 于是,那匹识途的骆驼,眼含时光的沙砾 带我一路走回已沦为一片灰烬的城郭 当我眼望着意外的景色 又那么似曾相识 谁能对我说清那些雾、那些旧辙 何年?我们曾一度相依为命的生活?
学诗、用诗、引诗在春秋战国时代 极其盛行,对《诗经》的传授也代不乏 人。 到了汉代,《诗经》的传播主要是 “四家诗”。
四家诗:
汉代传习《诗经》的“鲁诗”、“ 齐诗”、“韩诗”、“毛诗”的合称。
三家诗:鲁人申培(鲁诗),齐人 辕固(齐诗),燕人韩婴(韩诗)。西 汉时盛极一时,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 。 今文经学。
在民间广泛传授。东汉郑玄作笺兼容 三家,使毛诗盛行于世。三家诗先后 亡佚。今本《诗经》即毛诗。 古文经学。
毛诗: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晚出,
《诗经》内容
主题: 祭祀颂歌和民族史诗: 《生民》《公刘》。 农事诗:《七月》。 燕飨诗:《鹿鸣》。 征役诗:《君子于役》。 怨刺诗:《伐檀》、《硕鼠》。 婚恋诗:《关雎》 、《氓》。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 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 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 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 ,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比:打比方。
部分用喻:《卫风· 淇奥》琴瑟。” 《卫风· 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 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周南·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本诗是一曲妇女集体劳动生活的赞 歌。它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 幅田家妇女兴高采烈采集车前子的劳 动画卷,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艺术特色:
(一)色调清丽,风格明快,意境优美。 此诗之妙,在其无所指实而愈佳也…… 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 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 ,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若断 若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方玉润《诗经原始》
重章叠唱:各章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 更换几个字,反复咏唱,以增强诗的音 乐性和节奏感,渲染气氛,深化主题, 使感情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更换的少 数字,则可能暗示了时空转换或感情变 化。
只爱一点点
巫启贤
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 别人的爱情像海深,我的爱情浅。 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 别人的爱情像天长,我的爱情短。 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 别人眉来又眼去,我只偷看你一眼。
《诗集传》:“此燕飨宾客之诗也 。……岂本为燕群臣嘉宾而作,其后乃 推而用之乡人也与?”
《小雅· 鹿鸣》是周天子宴请群臣 嘉宾之诗,后来也被用于贵族、乡间 各种宴会宾客场合。联络感情,加强 团结。 宴饮中的仪式,体现了礼的规则 和人的内在道德风范。
四,怨刺诗。
反映丧乱、针砭时弊。 遍布二《雅》和《国风》。
颂:
《周颂》31篇,大部分作于周初; 《鲁颂》4篇,春秋时鲁国祭祀乐歌; 《商颂》5篇,并非商朝作品,而是春 秋时期殷商后裔宋国的祭祀乐歌。
(另有:商诗说;西周中叶说)
雅:
《大雅》31篇,主要产生于西周时期; 《小雅》74篇,主要是西周后期作品, 少数为春秋之作。
风:
《国风》长期在民间口头流传,多 数作品年代难以考定。大部分作于春 秋初中期,小部分为西周后期。但 《豳风》中的一些作品产生较早,出 自周初。最晚的大概是《陈风· 株林》。
《秦风· 黄鸟》
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 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 ,为之赋《黄鸟》。 (《左传· 文公六年》) 缪公卒,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 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 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 诗。(《史记· 秦本纪》 )
交交黄鸟,止于棘。 谁从穆公?子车奄息。 维此奄息,百夫之特。 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诗 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原名《诗》,又称“诗三百”。汉武 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五 经”博士,《诗》被尊奉为垂教万世 的经典,从此便被罩上了一层神圣的 光环,称为《诗经》。 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 辞。
一,《诗经》时代、地域及作者
(一) 确切年代已难一一考定,但 大致作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 年间。
忠贞。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闺中妇人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刻骨相思。
“风”即土乐,指地方音乐曲 调。十五国风即各地区的土乐。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 王畿的乐调。雅分为大雅和小雅。
“颂”是宗庙祭祀乐歌。
(清)阮元《释颂》:“颂”就是 “容”字,即“样子”。颂乐往往连 歌带舞的,多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 舒缓。 王国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
(《说周颂》)
四,传《诗》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毛诗序》:“《鹿鸣》,燕群臣 嘉宾也。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篚,以 将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得尽其心矣。 ”
《卫风· 伯兮》
《毛诗序》:“刺时也。言君子行 役,为王前驱,过时而不反焉。”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自豪感)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徐幹《室思》) “终日恹恹倦梳裹”(柳永《定风波》) “起来慵自梳头”(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罗襦不复施”“当君洗红妆”(杜甫《新婚别》)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 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 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 比黄花瘦。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 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 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 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 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 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