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版四年级科学上溶解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课件:《溶解》
我的教学策略分为以下三步:
(一)、开门见山,聚焦重点。
(二)、着眼设计,创新思维。
(三)、拓展空间,启迪智慧。
具体过程如下:
(一)、开门见山,聚焦重点。
在第一部分:食盐在水里能无限溶解吗?这一部分内容相对简单,学生都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和常识,知道食盐不能在水里无限溶解。教师可以开门见山的展示一杯水,与学生进行交流,你认为这杯水可以溶解多少盐?可以无限的溶解盐吗?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肯定知道不会无限的溶解食盐。接下来教师顺其自然的引出本课重点。
第一种实验方法:最麻烦;
第二种实验方法:最简单;
第三种实验方法:最科学。
这样对三种实验方法的思考与比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拓展空间,启迪智慧。
三种实验方法汇报分析完毕后,在后面的时间中,教师可以加以拓展。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盐?50毫升能溶解多少味精、多少糖?它们溶解的会和盐一样多吗?我们怎样来研究呢?将本课的内容进行巩固和延伸。同时思考溶解在水中的盐是不是就不能使用了?就这样丢弃吗?将内容与下一节课联系起来,把课堂上制成的盐水收集起来,以供下次课继续研究时使用。
(2)改变水温:一杯冷水,一杯热水,水量相同,每个杯子里各放入一块方糖,并且都不搅拌。
(3)将方糖捣碎:准备两块糖块,糖块的大小要一样,捣碎其中的一粒糖块,把两种糖块放在水温、水量一样的杯子中都不搅拌,看它们有什么变化。
4、学生分组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先填上实验报告单,然后材料员根据实验报告单领取材料。根据实验提示,进行实验。)
2、实验结果更严谨,更科学。教师事先实验过:取一个50毫升的小烧杯盛上50毫升水,称量为83.5克;加盐致饱和,称重为101.3克,加入盐的质量为101.3-83.5=17.8克,接近理论数值18克。大多数学生的实验结果也比前两种更准确。
溶解简介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
溶解简介
一种物质(溶质)分散于另一种物质(溶剂)中成为溶液的过程。
如食盐或蔗糖溶解于水而成水溶液。
当两种物质互溶时,一般把质量大的物质称为溶质(如有水在其中,一般习惯将水称为溶剂)。
物质溶解于水,通常经过两个过程:一种是溶质分子(或离子)的扩散过程,这种过程为物理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溶剂(水)分子作用,形成溶剂(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这种过程是化学过程,放出热量。
当放出的热量大于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就会升高,如浓硫酸、氢氧化钠、氧化钙(生石灰)等;当放出的热量小于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就会降低,如硝酸铵等;当放出的热量等于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不变,如盐、蔗糖。
一些溶质溶解后,会改变原有溶剂的性质,如氯化钠溶解在水中,电离为自由移动的钠离子与氯离子,故形成的溶液具有导电性(纯水不导电);乙二醇溶解在水中,可降低水的凝固点。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溶解》教案大全(精选6篇)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溶解》教案大全(精选6篇)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溶解》大全篇1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
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食盐、沙、面粉、装水烧杯、筷子、玻棒、水槽、漏斗、滤纸、铁架台。
(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
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
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6、教师实验: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溶解》课件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溶解》课件教学内容: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第三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材分析:《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一课,让学生制造几种液体与水的混合物,观察这几种液体能否溶解在水中。
第一个是它们在水中是漂浮还是下沉?第二个问题是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学生可以清晰的发现它们在水中缓慢扩散的过程,这可以使他们联想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扩散过程,并与之进行比较。
第三个问题是搅拌之后,它们溶解了吗?这一课选用一些学生生活、学习中非常熟悉的几种液体让学生观察、比较它们在水里的溶解情况,发现有些液体可溶于水,而有些液体不溶于水。
在充分电动学生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溶解概念。
学生分析:学生经历了三年级下半学期《混合》单元和《溶解》单元的前2课活动以及平时的生活经验,对溶解已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四年级的学生此时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
通过三年级科学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有对现象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已能简单地制定计划、实验设计和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认识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已有初步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特别是通过观察与实验获取证据)的能力,理解收集、处理信息的技术对科学探究的意义;能对一些现象进行科学解释和对他人的研究评价的能力;能具有表达和交流的能力,认识表达和交流对科学发展的意义。
学生初步形成分析的能力和综合的能力。
教学目标:1、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2、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3、认识到细致、客观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4、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进一步深化溶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教具准备:醋、酒精、食用油、洗发液、胶水、两个透明杯、一个搅拌棒、三个试管、滴管、小勺、试管架、液体之间的溶解记录表。
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新课,了解学生的预备经验,引入本课探究的主题1、复习学生旧知,试举一例,物质是怎样溶解在水里的?2、我们知道有些固体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形成透明、稳定的溶液。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溶解》教案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溶解》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溶解》章节,内容包括:溶解的定义、溶解现象、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解与扩散的关系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溶解的概念,掌握溶解的基本特征,了解影响溶解的因素。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解与扩散的关系。
教学重点:溶解的定义、溶解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食盐、糖、水等)、多媒体课件。
学具:每组一份实验器材,包括烧杯、玻璃棒、食盐、糖、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杯糖水,引发学生思考:糖为什么会消失在水中?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溶解。
2. 讲解:讲解溶解的定义、溶解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3. 实践: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食盐、糖在不同温度、不同搅拌情况下的溶解情况。
4. 分析: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影响溶解的因素。
5. 例题讲解:讲解溶解与扩散的关系,通过例题加深理解。
6. 随堂练习: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溶解》2. 内容:(1)溶解的定义(2)溶解现象(3)影响溶解的因素(4)溶解与扩散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什么是溶解?请举例说明。
(2)列举影响溶解的三个因素。
(3)简述溶解与扩散的关系。
2. 答案:(1)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在液体中均匀分布的现象,如糖溶解在水中。
(2)影响溶解的因素有:温度、搅拌、溶剂的种类等。
(3)溶解与扩散关系密切,溶解是扩散的一种表现形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学生对溶解现象的理解是否到位?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是否积极参与、观察、分析?3. 对影响溶解的因素的理解是否深入?拓展延伸:1. 了解生活中其他溶解现象,如洗涤剂、汽油等。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溶解》教案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溶解》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第5单元《溶解》的第1课时。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溶解现象,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掌握溶解的基本原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溶解现象,知道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掌握溶解的基本原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教学重点:溶解现象及其基本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温度计、计时器等)、多媒体设备。
学具:每组一份实验材料(糖、盐、面粉、水、油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出示一杯糖水,提问:你们知道糖是如何消失在水中吗?2. 新课导入(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糖、盐、面粉、油等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3. 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1)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吗?(2)学生猜测,教师指导实验。
(3)学生分组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溶解的快慢。
4.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溶解现象2. 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3. 溶解的基本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什么是溶解现象?请举例说明。
(2)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3)请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溶解现象。
2. 答案:(1)溶解现象:物质在水中消失,形成均匀的混合物。
(2)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温度、搅拌、颗粒大小等。
(3)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如糖在水中溶解,形成糖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溶解现象及其基本原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拓展延伸:(1)学生调查生活中的溶解现象,了解不同物质的溶解性。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以及溶解能力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探究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他们对科学实验充满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溶解概念理解不深,对溶解能力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认识尚不明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主发现规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以及溶解能力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学会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难点:溶解能力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
2.比较法: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3.讨论法:在课堂上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各种固体物质(如食盐、糖、沙子等)、清水、烧杯、量筒、搅拌棒等。
2.教学课件:实验过程的图片、视频等。
3.教学辅助工具:白板、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关于物质溶解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各种固体物质,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操练(1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学生分组进行操作。
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记录实验数据。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溶解》教案
【导语】⼴义上说,超过两种以上物质混合⽽成为⼀个分⼦状态的均匀相的过程称为溶解。
⽽狭义的溶解指的是⼀种液体对于固体/液体/或⽓体产⽣化学反应使其成为分⼦状态的均匀相的过程称为溶解。
⽆忧考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能溶解⼀些物质》 ⼀、教材分析 《⽔能溶解⼀些物质》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单元的第⼀课,本节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
教材呈现了三个活动:活动⼀,学⽣通过观察、⽐较⾷盐、沙在⽔中变化的不同,认识溶解这⼀概念;活动⼆,通过观察⾯粉在⽔中的变化,加深对溶解和不溶解的理解。
活动三,通过学习使⽤过滤的⽅法,理解溶解的本质特征。
这⼀课将帮助学⽣发展他们关于溶解的概念,同时培养观察和实验的技能,当学⽣们掌握了⼀些观察和实验的技能之后,他们就会在课外继续探究,并能有意识地去关注⽇常⽣活中的科学,学会科学的⽣活,从中培养学⽣参与活动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为习惯。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对于溶解是有⼀定认识的,例如,学⽣常喝糖⽔,⽣病后常喝板兰根或感冒冲剂等,类似这种情况学⽣们都⽐较熟悉。
⼀部分学⽣也听说过“溶解”⼀词,但不知道就是⼝语中常说的“化掉了”,更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以及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了溶解。
三、教学⽬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的认知⽔平,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标: 1、使学⽣经过亲⾝实验,细⼼观察实验过程,并能⽤⾃⼰的话描述⼏种固体与⽔的混合物。
2、使学⽣了解有些物质可以溶解于⽔中,有些物质却不能溶解于⽔中。
3、能⽤过滤的⽅法分离⼏种固体与⽔的混合物。
4、感知溶解了的物质是不能从⽔中分离出来的,激发学⽣进⼀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观察⾷盐、沙和⾯粉在⽔中的溶解情况。
难点是描述⾷盐、沙和⾯粉在⽔中的不同现象以及⽤过滤的⽅法把沙和⾯粉从⽔中分离出来。
五、教学准备: ⼩组:烧杯4个、盛有⽔的⽔槽1个、⾷盐、⾯粉各20克、沙30克、滤纸3张、漏⽃1个、玻璃棒1根、铁架台1个。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溶解》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溶解》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溶解》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溶解的概念,学会使用适当的词汇描述溶解现象,并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
内容主要包括溶解的定义、溶解过程、溶解速率以及溶解的影响因素等。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观察、操作、思考、表达等能力,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身边的现象有好奇心,并愿意进行探究。
他们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简单的水的性质,对实验操作有一定的了解。
但溶解概念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逐步理解。
此外,学生需要进一步培养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溶解的概念,知道溶解是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的过程。
2.学生能用适当的词汇描述溶解现象。
3.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解释。
4.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思考、表达等能力,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溶解的概念、溶解过程、溶解速率的探究。
2.难点:溶解过程的描述、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的探究。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观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溶解现象。
3.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对科学的探究欲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烧杯、玻璃棒、计时器、搅拌器等。
2.实验材料:食盐、糖、水、酒精等。
3.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溶解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溶解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在哪里见过溶解现象?什么是溶解?2.呈现(10分钟)介绍溶解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溶解是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的过程。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溶解过程。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像食盐、糖那样,可以(均匀)、(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就叫(溶解)。
过滤的过程:将滤纸(对折两次)后,沿着一条边打开,放入漏斗中。
让(漏斗颈)的底端(紧贴烧杯内壁)。
过滤时要使(液体)沿着(玻璃棒)慢慢流入漏斗内,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过滤时要注意“一贴、两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两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倾倒液体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下端紧靠三层滤纸处,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
2、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人们常用(高锰酸钾)来(消毒)和(防腐)。
高锰酸钾是一种(紫黑色固体颗粒)。
我们不能用手直接取高锰酸钾。
高锰酸钾投入水中时:会留下紫色的痕迹,然后慢慢沉入水底,一点点的向水中扩散。
搅拌后,高锰酸钾化成(肉眼看不见)的(微小颗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
食盐和高锰酸钾能(溶解)在水中。
搅拌后(不能看到颗粒),在水中分布(均匀),(没有沉淀)出现,用过滤的方法(不能分离)。
能够形成(均匀、透明、稳定)的溶液。
面粉和沙子在水中(不能溶解)。
搅拌后还(能看到颗粒),在水中分布(不均匀),(会沉淀),用过滤的方法(能分离)。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洗发液和胶水在水中先下沉,然后慢慢扩散,搅拌后形成了(均匀、稳定)的溶液。
(醋、酒精)等液体也能(溶解)于水中,进入水中后由上到下快速扩散。
食用油会(浮在水面)上,说明食用油(不能)溶解于水。
汽油、柴油等也不能溶解于水。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开启汽水时,汽水中会冒出气泡。
气水中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
用注射器吸取约1/3管汽水,用手指封住管口后往外拉活塞,发现汽水中会析出很多气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知识整理
6、过滤实验操作注意事项:“一贴”:滤纸对折两次后打开紧贴漏斗内壁;“二低”:①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口边缘;②导入漏斗的液体液面略低于滤纸边缘;“三靠”:①倒液体的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引流);②玻璃棒一头斜靠着三层滤纸的那一边;③漏斗颈的底端紧靠烧杯内壁。
第二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7、为了清晰地观察到物质的溶解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代替食盐做溶解的实验,这种物质就是(高锰酸钾)。
第五课《溶解的快与慢》19、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与物体(颗粒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20、加快物体溶解速度的方法有:(搅拌)、(加热)、(切碎)、(加入更多的水)。
21、把固体物质(切碎、放入热水中,并且搅拌),这样物质溶解的速度是(最快)的。
第六课《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22、【研究的问题】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研究的准备】量筒、烧杯、天平、小匙、搅拌棒、食盐、记录单【研究方法】①、用量筒量取100毫升的水倒入烧杯中。
②、用天平把食盐分成2克一份③、一次只加一份食盐,搅拌,等完全溶解之后再加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④、除去最后一次不能溶解的那份,计算出共溶解了多少克。
【研究结果】在20℃的环境下,(100毫升水)能够溶解(36克)食盐。
23、一杯水里不断加入食盐,直到再也不能溶解为止,这种食盐溶液,叫做食盐的(饱和)溶液。
第七课《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24、一杯饱和盐水,杯底还有没溶解完的盐,(继续加水),杯底的盐还会继续(溶解)。
25、我们用(加热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溶解在水中的(固体物质)。
26、在蒸发实验中,石棉网的主要作用是(能使蒸发皿均匀受热)。
27、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
人们就是利用了盐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这个方法叫“日晒法”。
28、【加热蒸发实验】29、【酒精灯的构造】30、酒精灯火焰分(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次之,焰心的温度最低,因此我们通常用(外焰给物体加热)。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_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PPT课件
吸入后可引起呼吸道损害。溅落眼睛内,刺激 结膜,重者致灼伤。刺激皮肤。浓溶液或结晶 对皮肤有腐蚀性,对组织有刺激性易污染皮肤 致黑色。
高锰酸钾的溶解
想一想:高锰酸钾颗粒放多点好还是放少点好?
高锰酸钾的溶解
实验器材:烧杯、水、玻璃棒、高锰酸钾、小勺
实验操作: 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 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 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 变化。
注意观察: 高锰酸钾的变化 水的变化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感谢聆听
不足之处大家批评指导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教科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
食盐在水中溶解了! 食盐在水中是怎么溶解呢?
想不想亲眼看看物质的溶解过程? 给大家找了一位朋友—— 它能实现大家的愿望 它的名字叫……
化学品名: 高锰酸钾
深紫色细长斜方柱状结晶,带蓝色的金属光泽。
易溶于水,水溶液不稳定。遇光发生分解,生 成灰黑色二氧化锰沉淀并附着于器皿上。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溶解》笔记
第二单元:《溶解》笔记1、水能溶解很多(物质)。
2、怎样判断物质是否能溶解?(混合后形成没有颗粒、均匀分布、没有沉淀出现、透明稳定、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的溶液,说明能溶解;混合后形成的溶液有颗粒、分布不均匀、有沉淀出现、能用过滤的方法将物质分离,说明不能溶解。
)3、水能溶解固体、液体和少量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4、胶水放入水中,开始(下沉),经过充分搅拌,会(溶解),因此,胶水(溶解在水中).5、把食用油加入水中,食用油会(上浮),说明食用油(不溶解于水),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洁精,振荡后,食用油(溶解),这说明(食用油溶解在洗洁精中)6、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7、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跟(搅拌)、(切碎)、(加热水)有关。
8、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
9、水能溶解(固体)、(液体),还能少量溶解(氧气)、(二氧化碳)。
10、水中的动植物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呼吸的。
11、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量)的,如10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36 )克食盐。
12、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部分,(外焰)的的温度最高,(内焰)次之,(焰心)的温度最低。
13、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
14、加热完毕需要熄灭火时,可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后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
绝对禁止用嘴吹火。
15、盐能够(溶解)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
人们利用了盐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晶体。
第二单元:《溶解》笔记1、水能溶解很多(物质)。
2、怎样判断物质是否能溶解?(混合后形成没有颗粒、均匀分布、没有沉淀出现、透明稳定、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的溶液,说明能溶解;混合后形成的溶液有颗粒、分布不均匀、有沉淀出现、能用过滤的方法将物质分离,说明不能溶解。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PPT课件(6篇)
每次加入水中的食盐和小苏打数量一样多,充分搅拌,等 第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全部溶解后再加入第二份。直到不能 溶解时,记录加入的份数,再进行比较。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为了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们可以做下面的实验。
观察一瓶未开启的汽水或 苏打水。摇晃一下汽水瓶,会 有什么现象出现?
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 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 皮塞封住管口。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观察汽水析出的气泡。慢慢地往外拉注射器的活塞,再 慢慢地往回推,反复2次~3次。观察注射器里的变化。
.
实验步骤:(1)取大约20克食盐和小苏打各一份,再把它们平 均分成8小份。
盐 小苏打
(2)在两个烧杯中各盛50毫升的水。
(3)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小份食盐和一小份小苏打,并且 进行搅拌,等到加入的食盐和小苏打完全溶解后,再加第二份并 搅拌。直到食盐和小苏打不能溶解为止,再在实验记录表中分别 记下加入的份数。
.
二、判断题 1.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一样的。 ( ×) 2.100克水中能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是相同的。( × ) 3.在同样多的水中加入白糖和小苏打,溶解越多说明这种物质在 水中的溶解能力越弱( × ) 4. 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 )
三、简答题 1.轻摇一下装满可乐的可乐瓶,在拧开瓶盖时会有什么现象?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有气体喷出,水中产生很多的气泡,因为可乐中的气体是通过 加压的方法溶解的,所以瓶一打开,气体就冒出来了。 2.动物和植物都需要氧气,它们之所以能活在水里是因为什 么呢?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溶解》教案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溶解》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教材第四单元《溶解》章节,详细内容包括:溶解的概念、溶解的特点、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溶解的概念,掌握溶解的基本特点。
2. 使学生了解影响溶解的因素,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溶解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影响溶解的因素及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溶解的概念、特点以及实验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食盐、糖、水等)、多媒体设备。
学具:实验报告单、笔、尺子、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展示一瓶糖水,引导学生观察糖在水中逐渐消失的现象,提问:“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2. 教学新课(1)教师讲解溶解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溶解的特点。
(2)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溶解的因素,如搅拌、温度等。
(3)教师讲解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食盐溶解在水中使汤变得有味道等。
3. 例题讲解(1)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分析并解答。
4. 随堂练习(1)教师出示随堂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点评并讲解正确答案,学生修改错误。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溶解的概念2. 溶解的特点3. 影响溶解的因素4. 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溶解的概念。
(2)影响溶解的因素有哪些?(3)请举例说明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在液体中逐渐分散并消失的过程,如糖溶解在水中。
(2)影响溶解的因素有:搅拌、温度、溶质的颗粒大小等。
(3)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食盐溶解在水中使汤变得有味道,洗洁精溶解在水中去除油污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掌握了溶解的概念、特点及影响溶解的因素。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的快与慢》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的快与慢》教案一. 教材分析《溶解的快与慢》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溶解的原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对于溶解的原理和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溶解的原理,知道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良好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溶解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2.实验操作的技巧和观察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溶解的过程,从而理解和掌握溶解的原理。
2.讲解法: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对溶解的原理和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食盐、糖、水、计时器、玻璃棒等。
2.教学课件:溶解的原理和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食盐、糖等物质,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如何进入水中的?进入水中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溶解的快与慢。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课件,向学生介绍溶解的原理和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同时,教师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溶解的过程和为什么有的物质溶解得快,有的物质溶解得慢。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以及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和感受。
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溶解的原理和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教版四年级科学上--第二单元《溶解》(2008-09-07 14:20:45)转载标签:教育溶解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5、溶解的快与慢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第二单元溶解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
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
(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
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
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
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7.学生实验: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8.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提醒学生注意: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
)第二课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装水烧杯4、筷子1、高锰酸钾1、小药勺、食盐1、沙1、面粉1。
【教学过程】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
教师出示高锰酸钾。
(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
(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6.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变成的微粒大小在水中的分布是否沉淀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是溶解还是没溶解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3.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三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初步感知和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过程与方法:能借助实验进一步观察多种物质之间的溶解现象,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交流中,将看到的新的"溶解"现象与已知的作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探究更多溶解现象的欲望。
【教学重点】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的现象【教学难点】观察和感知水中溶解有空气【教学准备】小组观察实验用:玻璃杯、滴管、酒精、食用油、其他一些非水液体;雪碧(汽水)、注射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准备一杯水和一袋咖啡。
学生观察咖啡放入水中搅拌之后的现象。
·咖啡在水里怎么啦?你观察到的什么现象说明咖啡在水利溶解了?·我们已经知道食盐、砂糖、肥皂、咖啡等固体物质在水中能被溶解。
那么其他的液体、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2.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在水里滴几滴酒精,观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在酒精里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在水里滴几滴食用油,观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在食用油中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问: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吗?食用油和水相互溶解吗?·运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更多的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解现象。
·问:哪些液体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容易相互溶解?3.观察溶解在液体中的气体(1)观察溶解在雪碧(汽水)里的二氧化碳·打开雪碧(汽水)瓶盖,观察液体里逸出的气泡。
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
·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2)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这杯水里有空气吗?你是怎样想的?(生活经验的提取)·用试管装1/3的清水,在酒精灯上稍微加热。
观察试管壁上是否有小气泡出现。
·怎样解释这种现象?4、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互相溶解。
教学后记:第四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装30毫升水的烧杯2、筷子1、小勺2、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1、开瓶器1、注射器1。
【教学过程】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2.教师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3.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4.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5.汇报交流:2.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2.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
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5.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6.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
(参考P10)拓展: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五溶解的快与慢【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 问题-假设-验证- 证实" 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
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重点】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教学准备】分组实验:筷子1、玻璃杯2、热水和冷水、糖块3、食盐1、勺子1、水槽1。
【教学过程】一、哪一个溶解的快。
1.复习: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2.提问: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中(25ml),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
3.学生观察实验。
(教师指导对比方法)4.整理观察信息,交流想法。
5.提出新的条件:温度对溶解有没有影响呢?(60摄氏度左右,强调安全。
)6.学生观察实验。
(教师进一步指导实验操作)7.整理观察信息进行交流。
二、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1.出示方糖:一块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2.学生猜想形成假设: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快;热水比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将肥皂切成小块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肥皂溶解得快......3.制定实验设计。
(小组设计实验,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记录设计方案。
)(1)小组讨论:怎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每组设计一两个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
(2)各组实验设计交流汇报补充完善。
教师板书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
(重点指导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
)(3)请一组演示其中一个对比实验,其余学生观察评议确保每组都能正确操作。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回应假设,总结评价。
(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5.整理课堂共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6.下面让我们来吃一块方塘,猜猜看,一块方糖在嘴里溶解需要多少时间?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六课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并能根据计划开展研究,学会运用数据作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