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初唐诗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初唐诗歌
————————————————————————————————作者:————————————————————————————————日期:
2
3 / 13
第一章 初唐诗歌
• 初唐诗 :高祖武德元年(618)
――睿宗延和年(712)
• 初唐历时近百年,为盛唐诗歌的繁盛做了三方面的准备:
1、扩大了诗歌创作的题材内容;
2、完善了近体诗歌的体式;
3、新诗歌理论的建设。
* 初唐百年诗歌的演进,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前五十年,宫廷诗的时代。
主要作家是以李世民为核心,包括李百药、虞世南、马周、许敬宗、杨师道、长孙无忌、魏征、上官仪、褚亮等人的宫廷作家群。而 “以绮错婉媚为本”(《旧唐书·上官仪传》)的“上官体”是这一时期的诗风代表。在野诗人王绩“以真率浅疏之格”(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特立于初唐诗坛,惠及初唐四杰。
2、初唐后五十年是逐步突破旧诗风,建立唐诗风范的时期。
文坛上较热闹,改革诗风的呼声与创作实践同样强烈。高宗武后时期,“以文章名天下”的初唐四杰登上诗坛,把诗歌的题材视野从宫廷移到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塞漠,感情基调也清新健康起来。继之,台阁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确立了律诗这种新形式。最后,陈子昂登高一呼,痛斥齐梁,高倡风骨,为唐诗开辟了健康的发展道路。
•
总之,初唐诗歌虽未完全摆脱六朝的浮华和纤弱,诗歌的现实性和思想性尚有待进一步提高,但已透露了新的气息。 •
第一节 初唐宫廷诗
• 整个初唐时期,宫廷文臣及帝王后妃在诗坛非常活跃,形成一个庞大的诗人群体。他们对格律诗的定型起到了重要作用。
• 一、贞观诗风
• 宫廷诗第一阶段。
•
唐开国后第一代诗人是唐太宗李世民及其身边的大臣文士。他们认识到南北文学不同的艺术特色,提出“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的文学主张。
4 / 13
逐渐浮艳,尽管声律、辞藻运用方面日益精妙,但风格趣味却日益宫廷化,主旨归于颂美。
• 当时诗歌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北文学合流的趋势,但其创作成就离“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的文学理想还相距甚远。
• 二、上官体
• 宫廷诗第二阶段。
• 介于贞观、龙朔之间,出现了一位重要诗人上官仪,字游韶,贞观初进士,先后受到太宗高宗赏识。 《旧唐书·本传》云:“太宗雅好属文,每遣仪视草,又多令继和,凡有宴集,仪尝预焉。” 存诗20首,大都是奉和应诏之作。 • 上官仪的诗以“绮错宛媚”著称,时人纷纷效仿,形成一种诗风,称为“上官体”。由于其诗一出,宫廷诗风为之一变,故又有“龙朔变体”之称。 • 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对诗的对偶进行了整理与归纳,提出了“六对”、“八对”之说,对律诗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
“六对”、“八对” • 据宋人魏庆之《诗人玉屑》引李淑《诗苑类格》,所谓“六对”是:一是正名对,如天地对日月;二是同类对,花叶对草芽;三是连珠对,萧萧对赫赫;四是双声对,如黄槐对绿柳;五是叠韵对,如彷徨对放旷;六是双拟对,如春树对秋池。
“八对”:一曰地名对,送酒东南去,迎琴西北来;二曰异类对,风织池间树,虫穿草上文;三曰双声对,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四曰叠韵对,放荡千般意,迁延一介心;五曰连绵对,残河若带,初月如眉;六曰双拟对,议月眉欺月,论花颊胜花;七曰回文对,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八曰隔句对,相思复相忆,夜夜泪沾衣,空叹复空泣,朝朝君未归。
• 三、“文章四友”和“沈宋”
• 宫廷诗第三阶段。
5 / 13
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以及并称“沈宋”的沈佺期和宋之问,他们是宫廷诗发展第三阶段的代表作家。他们的作品虽内容主旨上与以前的宫廷诗无大差别,但诗律、诗艺方面有很大进展。 1、杜审言。“文章四友”中杜审言成就最高,可谓初唐五律之冠。 •
胡应麟《诗薮》:“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 王夫之《姜斋诗话》:“近体梁陈已有,至杜审言始叶于度。” •
此外,他身处宫廷时间较短,所以作品思想内容较充实,在律诗的题材开拓方面也作出了有意义的实践。 2、沈佺期和宋之问。“沈宋”最终完成了五律的定型, “沈宋”之称成为律诗定型的标志。 •
他们继承了六朝以来众多诗人应用形式格律的经验,并加以发展,使律诗不仅在音韵对仗、起承转合方面更为缜密工致,而且合于粘对规则,从而将已趋定型的律诗形式完全确定下来,使后人作诗有明确的规格可遵循。 •
严羽《沧浪诗话》:“风雅颂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两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 •
沈佺期擅长七律,《古意呈乔补阙知之》(《独不见》)是其成名作,《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被后人称为初唐七律样板。 • 宋之问擅长五律,代表作《度大庾岭》。
*
以遵守粘对规则为声律格式的五言律的定型,在唐代近体诗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关键性意义,它不仅完成了由永明体的四声律到唐平仄律的过渡,而且是一种可以推而广之的声律法则。(如:五言律—→五言排律、五言绝句,五言律→七言律→七绝)
6 / 13
诗歌格律常识简介
一、构成诗歌格律的条件
诗歌之所以成为诗歌,是由于它在语言文字形式上有种种不同于散文的规则,
这些规则就叫格律。
* 中国传统诗歌格律的构成取决于以下几个条件: ➢ 1、句子的长短,即一句的字数; ➢ 2、一首诗的句数; ➢ 3、是否分段(分章、分阕); ➢ 4、句中各字的声调平仄; ➢ 5、是否讲究对仗; ➢ 6、押韵字的位置;
➢ 7、句中的节奏。
二、什么是古体诗和近体诗
(一)古体诗
➢ 也称“古诗”或“古风”,是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各种诗体的通称,每篇句数不拘,有四、五、六、七、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七言者较多。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诗歌长短没有限制,最长达数百句,最短仅3句。
➢古体诗不同于近体诗最显著的特点:
1 、用字不限平仄;
2 、不要求对仗;
3 、押韵相对自由(可平声,可仄声,可隔句,可连句,可换韵,可通押,韵部也不必拘守官韵)。
(二)近体诗
➢唐代律体诗形成以后,人们把这种后起的、格律十分严格的诗歌体裁称为近体诗。 ➢近体诗包括律诗、律体绝句、排律,其中律诗是近体诗的代表。
三、近体诗的格律
➢ 近体诗的格律很严,大致包含以下几方面条件:
1、讲究平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