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试讲教案
贞观之治教案(优秀3篇)
贞观之治教案(优秀3篇)贞观之治” 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2、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
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二、贞观之治出示材料:[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
”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o教戒太子诸王》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个人物,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有关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3、崇尚节俭;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强调)展示武则天画像,边引导学生看图,边简介武则天经历。
重点介绍武则天的统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最后,引用郭沫若对其统治评价的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贞观之治教案 贞观之治教案(7篇)
贞观之治教案贞观之治教案(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贞观之治教案相关内容,作者精心整理了7篇贞观之治教案,欢迎查阅与参考。
《贞观之治》说课稿篇一《贞观之治》教学计划学习目标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2.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当堂巩固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一、唐朝的建立_____年,隋朝灭亡。
李渊进入_________建立唐朝,他就是唐高祖。
后传位________,即唐太宗,年号_________。
二、“贞观之治”1、唐太宗的统治政策措施①经济上:重视发展__________,减轻___________,同时__________。
②政治上:合并_________,革除_________;注意任用_________和虚心____________。
2、“房谋杜断”:房谋是___________,杜断是_____ ______,他还重用敢于直言的'_________。
3、“贞观之治”:政治比较_________,经济__________________,国力_________________,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三、女皇武则天1、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______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______。
《贞观之治》教案
《贞观之治》教案篇一:第2课、贞观之治(教案)第2课、贞观之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唐太宗与玄武门之变,轻徭薄赋、知人善任,重视纳谏;加强中央权力,完善科举制度;贞观之治。
①通过分析唐太宗的执政措施和政绩,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分析概括贞观之治的内容,初步了解归纳、分析的基本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盛世”现象,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和历史观点。
③结合课文的引文、课中思考题及课后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以史论证、史论结合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②搜集有关唐太宗的史料,运用“自学――问题――讨论”法,对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唐太宗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接受隋亡的教训,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因而出现了“贞观之治”。
通过对其统治措施和政绩的教学,加深学生对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所起作用的理解。
②轻徭薄赋是历代统治者恢复经济、稳定社会、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对唐太宗轻徭薄赋的原因、措施及作用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减轻民众负担、以民为本的重要性。
③通过唐太宗重视和善于纳谏的故事,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批评的品德。
二、重点、难点1、重点(1)“贞观之治”的含义(2)“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3)“贞观之治”的内容2、难点(1)如何评价唐太宗(2)如何看待历史上出现的“盛世”现象三、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二)新授课第2课贞观之治一、玄武门之变1、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玄武门之变:唐朝建立不久,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做了皇帝。
李世民就是唐太宗,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627年,李世民改国号为“贞观”。
二、贞观之治含义: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具体内容:1、轻徭薄赋(经济方面)(1)原因:①客观原因:唐初经济凋敝②主观原因:吸取隋亡教训(2)表现:①多次减免租税②大力提倡节俭,力戒奢侈浪费③保证农民的土地和耕作时间(3)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知人善任,重视纳谏(用人方面)(1)表现:①重视选官用人,虚怀若谷,从谏如流②任命房玄龄和杜如晦为相;③重用魏征和李靖等。
初中历史教师招聘考试《贞观之治》教案
初中历史教师招聘考试《贞观之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唐太宗李世民及其贞观之治的相关史实,认识贞观之治的地位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贞观之治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的形成原因、主要内容和影响。
2. 教学难点:贞观之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唐太宗李世民的诗句“守成难以求太平,创业难能见始终”引出贞观之治,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贞观之治的时间、背景和意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贞观之治的形成原因、主要内容和影响。
4. 成果展示: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 教师讲解:总结贞观之治的形成原因、主要内容和影响,强调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6.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贞观之治,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教师讲解: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举例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贞观之治的形成原因、主要内容和影响。
2. 请学生思考贞观之治对当今社会和政治的启示。
3. 推荐阅读:让学生阅读与贞观之治相关的史书或文章,加深对贞观之治的了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贞观之治的理解程度。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测试,检验学生对贞观之治的形成原因、主要内容和影响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其他朝代的治世局面,如西汉的文景之治、东汉的光武中兴等,分析其异同。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或相关历史遗址,加深对贞观之治的实际感受。
“贞观之治”教案
贞观之治教案第一章:贞观之治的背景1.1 唐朝的建立与发展1.2 李渊与李世民1.3 贞观之治的含义与意义1.4 贞观之治的历史地位与影响第二章:贞观之治的政治制度2.1 贞观之治的政治体制2.2 科举制度的发展2.3 贞观之治时期的法制建设2.4 贞观之治时期的官职体系第三章:贞观之治的经济政策3.1 土地制度的改革3.2 农业生产的提升3.3 商业与手工业的发展3.4 贞观之治时期的货币制度第四章:贞观之治的文化与教育4.1 贞观之治时期的文化发展4.2 儒佛道三教的融合与发展4.3 贞观之治时期的科举考试与教育制度4.4 贞观之治时期的名人故事与成语典故第五章:贞观之治的外交与军事5.1 贞观之治时期的外交关系5.2 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5.3 贞观之治时期的军事制度5.4 贞观之治时期的著名战役与军事成就第六章:贞观之治的社会生活6.1 贞观之治时期的社会结构6.2 家庭与婚姻制度6.3 饮食与服饰文化6.4 贞观之治时期的娱乐与节庆活动第七章:贞观之治的文化成就7.1 文学与诗歌的繁荣7.2 书法、绘画与音乐艺术7.3 著名文学家和艺术家的故事7.4 贞观之治时期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第八章:贞观之治的科学技术8.1 农业技术与水利工程8.2 医学与药物发展8.3 天文与数学的研究8.4 贞观之治时期的科技传播与影响第九章:贞观之治的宗教与社会思想9.1 佛教、道教与儒教的盛行9.2 宗教政策与民间信仰9.3 贞观之治时期的思想文化与哲学流派9.4 贞观之治时期的文化自信与对外来文化的包容第十章:贞观之治的遗产与评价10.1 贞观之治对后世的影响10.2 贞观之治的历史评价与反思10.3 贞观之治在现代社会的意义10.4 贞观之治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第十一章:贞观之治时期的著名人物11.1 唐太宗李世民11.2 贞观之治时期的贤臣良将11.3 贞观之治时期的女性人物11.4 贞观之治时期的文学家与艺术家第十二章:贞观之治与后世的政治制度12.1 贞观之治对唐朝后期的影响12.2 贞观之治与五代十国的政治变迁12.3 贞观之治对宋朝政治制度的影响12.4 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第十三章:贞观之治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商业贸易13.1 贞观之治时期的农业发展与粮食储备13.2 手工业与商业的繁荣13.3 贞观之治时期的货币与市场经济13.4 贞观之治时期的对外贸易与丝绸之路第十四章:贞观之治时期的文化传承与影响14.1 贞观之治与唐代文化的传承14.2 贞观之治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影响14.3 贞观之治时期的宗教与文化交融14.4 贞观之治在东亚文化圈的影响第十五章:贞观之治的教育与学术研究15.1 贞观之治时期的科举教育与人才培养15.2 贞观之治时期的学术发展与学派林立15.3 贞观之治与现代历史研究的结合15.4 贞观之治教育的现代意义与启示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贞观之治”这一主题展开,涵盖了贞观之治的背景、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文化与教育、外交与军事、社会生活、科学技术、宗教与社会思想、遗产与评价等多个方面。
《贞观之治》的教案
《贞观之治》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特点和影响。
2.分析贞观之治中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及其具体措施。
3.探讨贞观之治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1.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及其具体措施。
3.贞观之治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唐太宗治国理念的形成过程。
2.贞观之治对后世影响的深远意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图片展示贞观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贞观之治。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贞观之治是什么时期吗?这个时期有哪些特点?(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特点和影响。
2.分组讨论:贞观之治中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及其具体措施。
(三)课堂讲解1.讲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隋朝灭亡,唐朝建立,国家政治混乱,民生凋敝。
2.讲解贞观之治的特点: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
3.讲解唐太宗的治国理念:以人为本,重视法治,注重人才,发展经济。
4.讲解唐太宗的具体措施:a.加强中央集权,改革政治制度。
b.选拔贤能,重视人才。
c.发展经济,提高民生。
d.重视文化教育,提倡儒学。
(四)案例分析1.分析贞观之治对后世的影响: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2.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举例说明贞观之治对后世的具体影响。
(五)课堂小结2.强调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及其具体措施在贞观之治中的重要作用。
(六)课后作业2.深入了解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分析其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特点和影响,让学生了解了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及其具体措施。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课后作业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有不足之处,如在讲解过程中,可能存在语速过快、内容过多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初中历史教师招聘考试《贞观之治》教案
初中历史教师招聘考试《贞观之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2)掌握贞观之治的含义、特点及其在唐朝历史中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分析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2)运用比较法,分析贞观之治与之前唐朝和其他朝代治理成果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唐朝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
二、教学重点:1. 贞观之治的含义及其在唐朝历史中的地位。
2. 唐太宗李世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三、教学难点:1. 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及其与其他治理成果的比较。
2. 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贞观之治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贞观之治。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贞观之治的含义、特点及其在唐朝历史中的地位。
3. 课堂讲解:(1)讲解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2)分析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贞观之治的成功之处。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比较贞观之治与之前唐朝和其他朝代治理成果的异同。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贞观之治的思考题,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民族自豪感,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贞观之治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3. 知识测试评价:通过随堂测试或单元测试,检测学生对贞观之治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历史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唐太宗和其他重要历史人物,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更深入地理解贞观之治的形成过程。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初中历史教案范文4篇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初中历史教案范文4篇《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初中历史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唐朝建立的时间。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知道有关武则天的基本史实。
2.过程方法与能力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历史功绩,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研讨形成结论,逐渐养成主动探究和与同学合作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贞观之治”的学习,进一步认识谦虚使人进步的道理,懂得一个全面发展、能成就事业的人,必须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学习武则天坎坷、传奇的一生,培养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锻炼坚强的意志,树立锐意进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唐朝是我国古代社会繁盛时期,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1)贞观之治:中国古代曾领先于世界,尤以唐朝时期最为突出,而这一空前繁盛的基础,始于唐太宗贞观年间,这一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既是封建治世的典范,也是评价唐太宗的主要依据,因此是本课重点。
(2)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唐王朝历时不到三个世纪,而武则天一人参政掌政就近半个世纪(从当皇后开始参决朝政计算)。
同时,在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为唐朝进人鼎盛时期奠定了基础。
这是本课的又一重点。
[难点]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放在当时的环境来讲它劳民伤财,但客观上运河的开通给人民、社会带来了好处,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
(多媒体展示图片)这条运河是谁在位时开凿的?其中3+4+5=1中各数字代表什么?此人生前很有作为但也很残暴,为什么说在他的统治下隋朝会迅速灭亡,它与我们学过的哪个王朝很相似?为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隋朝的灭亡与唐朝的建立多媒体展示课题二、新授讲授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唐王朝的建立1、隋朝的灭亡一、唐王朝的建立多媒体展示:引用人民对隋炀帝憎恨的诗句来反映隋炀帝的暴政表现,通过多媒体演示: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哪一个朝代(a)a、秦朝b、东汉c、西晋d、东晋2、多媒体展示唐高祖李渊像及提示,并根据以下提示玩成猜猜我是谁的游戏A 他是隋朝唐国公太原留守B 他在隋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乘机起兵C 他在儿子的帮助下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并统一全国D 他是唐朝的开国皇帝3、根据阅读和活动中掌握的知识来完成练习,让我告诉你(1)唐朝的建立者是——李渊(2)唐朝的建立时间是——618年(3)唐朝的都城是——长安二、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的简介请同学们阅读第9页前两段话,思考一个问题;在隋末农民战争中强大的隋朝灭亡了,这给了唐太宗什么样的震撼?请同学们阅读第9页后三段话和第十页第一段话,思考一个问题,唐太宗为什么能做到以谏如流任用贤能?他从隋亡的教训中吸取经验,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他意识到“君为舟,民为水”的道理,他认为只有虚心纳谏“兼听则明”才能长治久安,所以他鼓励和倡导臣下提意见,并以谏如流,兼收并用。
初中历史教师招聘考试《贞观之治》教案
初中历史教师招聘考试《贞观之治》教案第一章:导入新课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贞观之治》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了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
教学内容:1. 通过图片或多媒体展示唐朝的繁荣景象。
2. 简要介绍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的政治形势。
教学活动:1. 展示图片或多媒体,让学生感受唐朝的繁荣。
2. 教师简要介绍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的政治形势。
3. 引导学生思考:《贞观之治》为什么会出现?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唐朝繁荣景象的反应。
2. 检查学生对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政治形势的理解。
第二章:贞观之治的政治制度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贞观之治的政治制度特点。
2. 学生能够分析贞观之治政治制度对国家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贞观之治的政治制度特点:虚心纳谏、重视人才、严于律己。
2. 贞观之治政治制度对国家的积极影响: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贞观之治的政治制度特点。
2.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贞观之治政治制度对国家的影响。
3. 小组讨论:贞观之治政治制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贞观之治政治制度特点的掌握。
2. 评估学生对贞观之治政治制度对国家影响的分析能力。
第三章:贞观之治的经济与文化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贞观之治的经济与文化发展。
2. 学生能够分析贞观之治经济与文化对国家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贞观之治的经济特点:农业发展、商业繁荣、国家财政富裕。
2. 贞观之治的文化特点:科举制度的完善、文化艺术的繁荣。
3. 贞观之治经济与文化对国家的积极影响:国家富强、社会稳定、文化繁荣。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贞观之治的经济与文化特点。
2.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贞观之治经济与文化对国家的影响。
3. 小组讨论:贞观之治经济与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贞观之治的经济与文化发展的掌握。
2. 评估学生对贞观之治经济与文化对国家影响的分析能力。
第四章:贞观之治的成就与影响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贞观之治的成就与影响。
贞观之治教案【优秀6篇】
贞观之治教案【优秀6篇】初一历史贞观之治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断及文献资料,学生查找唐太宗、武则天相关资料,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二、教材简析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本课重点是“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本课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三、课前准备学生查找与唐太宗、武则天统治相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漫谈“你所熟悉的武则天是一位怎样的皇帝?”(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Ⅰ、女皇武则天1、在课前谈话基础上展示武则天画像,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教师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概括出武则天的统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教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
“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世局面呢?Ⅱ、贞观之治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学生自读课文,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李渊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学生自读楷体字辅助文,了解在唐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功勋显赫,教师补充“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初一历史贞观之治教案4篇
初一历史贞观之治教案4篇初一历史贞观之治教案4篇初一历史贞观之治教案1 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那么天的统治等根本史实。
引导学生考虑和探究“贞观之治场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p 历史问题的才能。
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那么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辩证唯物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才能。
教学重难点重点:“贞观之治”、“女皇武那么天”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那么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教学过程学生漫谈“你所熟悉的武那么天是一位怎样的皇帝?1、在课前谈话根底上展示武那么天画像,简介武那么天经历,强调唐朝的武那么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老师出示探究问题:郭沫假设评价武那么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贞观之治 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考虑“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概括出武那么天的统治表达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开展农业消费,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老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那么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
老师出示探究问题:郭沫假设评价武那么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概括出武那么天的统治表达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开展农业消费,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老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那么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
“贞观之治”的场面出如今谁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世场面呢?贞观之治(1)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
(2)出示探究问题:你认为贞观之治场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先阅读课文,分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
老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根底上,因势归纳出四个方面:设计表格,列出并比拟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贞观之治教案优秀3篇
贞观之治教案优秀3篇贞观之治教案优秀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二)能力训练点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从而培养他们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找出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并分析亡兴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从而培养他们正确分析历史事实的异同点,正确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1、正确认识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他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
他的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进步性改革措施,最终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局面的出现。
使学生从中感悟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
2、唐玄宗前期,任用名相,整顿吏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古代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学生通过对这一盛世景象的学习,体会祖国的伟大,增强学生对伟大的祖国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出现,离不开广大人民的辛劳,但其中也有李世民、李隆基个人能力美的体现。
二、学法引导1、教师可用历史故事导人新课。
2、学习本课重点要识记理解四个人物和四个概念。
(1)四个人物:①李渊:唐高祖,唐开国皇帝,公元618年建立唐朝。
②李世民:唐太宗,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③武则天: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善用人才。
④李隆基:唐玄宗,我国古代比较有影响的一个皇帝,前期颇有作为,把唐王朝引向鼎盛。
(2)两个概念:①“贞观之治”;②“开元盛世”。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及解决办法1、“贞观之治”是本课的一个重点,由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构成。
第一,是唐太宗实行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的起因。
第二,是开明政策和措施的具体内容。
第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
根据这一内容构成的特点,要突破重点,可采取提问法,从史实的结果分析原因。
贞观之治教案优秀6篇
贞观之治教案优秀6篇贞观之治篇一贞观之治(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
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
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
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目录简介唐太宗爱民如子贞观之初法治天下强盛王朝收缩展开简介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治绩一直为后世所传颂。
唐太宗即位后,因亲眼目睹大隋的兴亡,所以常用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来警诫自己及下属。
他像孟子一样,把人民和君主的关系比作水与舟,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留心吏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
他唯才是举,不计出身,不问恩怨。
在文臣武将之中,魏徵当过道士,原系太子李建成旧臣,曾议请谋杀太宗;尉迟恭做过铁匠,又是降将,但都受到重用。
太宗鼓励臣下直谏,魏徵前后谏事二百余件,直陈其过,太宗多克己接纳,或择善而从。
魏徵死后,太宗伤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魏徵逝,朕亡一镜矣。
”太宗在经济上特别关注农业生产,实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人民衣食有余,安居乐业。
在文化方面,则大力奖励学术,组织文士大修诸经正义和史籍;在长安设国子监,鼓励四方君长遣子弟到来留学。
此外,太宗又屡次对外用兵,经略四方,平东突厥、定薛延陀、征高句丽、联姻吐蕃、和高昌,使唐之国威远播四方。
太宗则被西北诸国尊为“天可汗”,成为当时东方世界的国际盟主。
总之,在太宗执政的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现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治世,史称“ 贞观之治”。
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 济世安民”。
初中历史《贞观之治》的教案
初中历史《贞观之治》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唐太宗的统治特点,理解“贞观之治”的含义。
2.掌握贞观之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贞观之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2.教学难点:贞观之治时期政治制度的创新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唐太宗的统治背景,了解其继位后的政治局势。
(2)提问:唐太宗为什么能够实现“贞观之治”?激发学生兴趣。
2.贞观之治的政治成就(1)讲解唐太宗时期的政治制度,如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等。
(2)分析这些政治制度对国家治理的影响,如选拔贤能、提高政府效能等。
(3)引导学生讨论:这些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3.贞观之治的经济成就(1)讲解贞观之治时期的经济政策,如重视农业、发展手工业等。
(2)分析这些经济政策对国家经济的影响,如提高粮食产量、繁荣市场等。
(3)引导学生探讨:这些经济政策对当时百姓的生活有哪些改善?4.贞观之治的文化成就(1)讲解贞观之治时期的文化发展,如重视儒学、提倡佛教等。
(2)分析这些文化政策对国家文化的影响,如促进文化繁荣、提高国民素质等。
(3)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文化政策对后世有哪些影响?(2)强调贞观之治时期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
6.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引导学生认识到贞观之治在我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7.作业布置(1)熟记贞观之治时期的主要成就。
(2)思考:贞观之治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哪些启示?四、板书设计《贞观之治》1.政治成就:科举制、三省六部制2.经济成就:重视农业、发展手工业3.文化成就:重视儒学、提倡佛教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贞观之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成就,使学生了解了唐太宗的统治特点。
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但在课堂小结环节,可能由于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学生对贞观之治的理解不够深入。
初中历史教师招聘考试《贞观之治》教案
初中历史教师招聘考试《贞观之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时期,即贞观之治。
2.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贞观之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成就。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贞观之治的背景:唐朝的建立和唐太宗李世民的上台。
2. 贞观之治的政治特点:政治清明、官吏廉洁、法治严明。
3. 贞观之治的经济特点:农业发展、商业繁荣、国家富强。
4. 贞观之治的文化特点: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外交友好。
5. 贞观之治的成就:唐朝的强大和繁荣,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之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和成就。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贞观之治对唐朝的强大和繁荣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贞观之治的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和成就。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贞观之治。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贞观之治的意义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唐朝的建立和唐太宗李世民的上台,引发学生对贞观之治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贞观之治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和成就,引导学生分析贞观之治的意义。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如唐太宗李世民的政治改革、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贞观之治。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贞观之治对唐朝的强大和繁荣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贞观之治的意义和价值。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贞观之治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和成就。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贞观之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贞观之治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3. 作业反馈:评估学生作业的质量,了解他们对贞观之治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了解贞观之治时期的历史文物和资料。
2. 观看关于贞观之治的纪录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那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初中历史教师招聘考试《贞观之治》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措施;(2)掌握贞观之治的成就及其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贞观之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唐朝盛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重点1. 贞观之治的成就;2. 贞观之治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贞观之治的原因;2. 贞观之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资料自主了解贞观之治的基本情况;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贞观之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促进学生思考;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历史事件,分析贞观之治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唐太宗李世民及其统治时期;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贞观之治的基本情况;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贞观之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4. 案例分析:选取“贞观之治”时期的典型历史事件,如“玄武门之变”、“安抚百姓”、“选拔贤能”等,分析贞观之治的特点;5. 知识拓展:介绍贞观之治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6.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疑问。
六、教学设计1. 课程类型:新授课;2. 课时安排:2课时;3.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
七、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后作业;2. 评价内容:学生对贞观之治的了解程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
八、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整理相关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贞观之治的基本情况。
九、教学延伸1. 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贞观之治,分析我国历史上其他盛世时期的特点;2.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关于贞观之治的书籍,加深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了解。
十、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教学内容难易程度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初中历史教师招聘考试《贞观之治》教案
初中历史教师招聘考试《贞观之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统治集团如何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唐太宗李世民的纳谏和用人的史实。
2.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主要内容及意义。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提高对贞观之治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主要内容及意义。
2. 教学难点: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及其对唐朝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原因、内容及其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贞观之治期间的重要事件,如唐太宗的纳谏、用人等。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对唐朝发展的影响,以及现代社会可以借鉴的经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的形势,引导学生思考贞观之治的出现背景。
2. 讲解贞观之治的原因:分析隋朝灭亡的教训,讲解唐太宗李世民如何吸取教训,实施治国策略。
3. 讲解贞观之治的内容:介绍贞观之治期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4. 分析贞观之治的意义:讨论贞观之治对唐朝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5. 课堂小结:总结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贞观之治的原因、内容及其意义。
2. 选取一个贞观之治期间的典型事件,进行分析,并结合现代社会谈谈自己的看法。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贞观之治》的相关史实。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贞观之治原因、内容及其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贞观之治对唐朝发展影响的认识。
3.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对贞观之治的总结和典型事件分析,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贞观之治的历史剧表演,增强学生对贞观之治的理解和兴趣。
2. 邀请历史学者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深入剖析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贞观之治试讲教案
试讲教案【课题、章节】:《贞观之治》,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课型】:新授课【教具】:黑板【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目标和要求】:1、知道唐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2、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史实,掌握他的治国方法,清楚他对唐朝的贡献。
3、对唐太宗进行客观、恰当的评价。
【教学重难点】: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2、对唐太宗进行客观、恰当的评价。
【教学内容】:一、唐朝的建立1、618年,李渊带兵进入长安,建立唐朝,李渊就是唐高祖。
2、627年,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
二、贞观之治(一)、定义(二)、原因:1、思想:以隋为鉴,以民为本;2、经济:轻徭赋税,发展生产;3、政治:戒奢从简,合并州县;4、用人:任用贤才,虚心纳谏;5、文化:兴科举,大办学校。
(三)、表现: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四)、影响:(借鉴)三、女皇武则天继续实行唐太宗的政策,发展生产,选拔贤才,使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改善,人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教学设计】【导入】电影电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少不了的一项娱乐活动,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同学当中,有多少人喜欢看电影电视。
有多少人喜欢?几乎是全部啊!老师呢,也喜欢看电影电视。
那同学们有没有看过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剧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历史人物是谁呢?对,武则天!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在她称帝之前,唐朝的政局是怎样的?有人说她在位期间,经济发展,国力逐渐增强,她的统治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贞观是谁的年号?历史上所说的“贞观之治”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这个谜底!一起学习第2课:贞观之治。
【老师】在上一节课的内容当中,我们学习了《繁盛一时的隋朝》,因为隋文帝励精图治,所以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朝出现繁盛局面。
可隋炀帝即位之后,骄奢淫逸,施行暴政,人民起义此起彼伏,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教师资格证面试《贞观之治》教案
教师资格证面试《贞观之治》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唐朝的建立的史实;知道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和表现。
【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锻炼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历史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的感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唐太宗治国的措施【难点】贞观之治原因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电视剧《贞观长歌》片段,并提出问题:电视剧《贞观长歌》表现的主要人物是谁?他是唐朝的建立者吗?他统治的时候,唐朝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学生回答后,教师顺势进入到《贞观之治》内容。
(板书:“贞观之治”)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唐朝的建立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隋朝的开皇之治和大运河的开凿,隋朝也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但是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1.隋朝的灭亡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上出示隋炀帝实施暴政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思考隋朝灭亡的原因,进而也复习回顾上节课的重点知识。
具体材料如下:三次巡游扬州,耗费无数财物。
他南下的船队,舳舻相接,绵延二百余里,陆上骑兵数十万,沿运河两岸护送。
他好大喜功,耀武扬威,发动了三次进攻高丽的战争。
出兵以前,他征调大批工匠、民工和兵士,出兵一百多万人,其中渡过鸭绿江的只有三十多万人,回到辽东的只剩二千七百多人。
学生根据材料不难回答出,隋朝灭亡的原因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
2.唐朝的建立过渡:隋朝灭亡以后,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一个繁荣时期,那就是唐朝。
唐朝是什么时期由谁建立的?都城在哪里?学生阅读课文,很容易了解到:唐朝建立的时间是618年,都城为长安,开国皇帝是唐高祖李渊。
3.唐朝建立之后不久就出现了一场争夺皇位的权利斗争,这场斗争是什么?谁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教师播放玄武门之变的影视资料,学生能回答出这场斗争是玄武门之变,在这场斗争中取得胜利的是李世民,也就是唐太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讲教案
【课题、章节】:《贞观之治》,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课型】:新授课
【教具】:黑板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道唐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2、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史实,掌握他的治国方法,清楚他对唐朝的贡献。
3、对唐太宗进行客观、恰当的评价。
【教学重难点】: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2、对唐太宗进行客观、恰当的评价。
【教学内容】:
一、唐朝的建立
1、618年,李渊带兵进入长安,建立唐朝,李渊就是唐高祖。
2、627年,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
二、贞观之治
(一)、定义
(二)、原因:
1、思想:以隋为鉴,以民为本;
2、经济:轻徭赋税,发展生产;
3、政治:戒奢从简,合并州县;
4、用人: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5、文化:兴科举,大办学校。
(三)、表现: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四)、影响:(借鉴)
三、女皇武则天
继续实行唐太宗的政策,发展生产,选拔贤才,使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改善,人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教学设计】
【导入】电影电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少不了的一项娱乐活动,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同学当中,有多少人喜欢看电影电视。
有多少人喜欢?几乎是全部啊!老师呢,也喜欢看电影电视。
那同学们有没有看过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剧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历史人物是谁呢?
对,武则天!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在她称帝之前,唐朝的政局是怎样的?有人说她在位期间,经济发展,国力逐渐增强,她的统治是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贞观是谁的年号?历史上所说的“贞观之治”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这个谜底!一起学习第2课:贞观之治。
【老师】在上一节课的内容当中,我们学习了《繁盛一时的隋朝》,因为隋文帝励精图治,所以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朝出现繁盛局面。
可隋炀帝即位之后,骄奢淫逸,施行暴政,人民起义此起彼伏,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那唐朝是谁建立的呢?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吗?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7页的内容。
【学生】唐太宗不是唐朝的建立者,唐朝是李渊建立的。
【老师】李渊什么时候建立的唐朝?
【学生】618年。
【老师】公元618年建立的唐朝,定都哪里?
【学生】长安。
【老师】定都长安,李渊被后人称为什么?
【学生】唐高祖。
【老师】好,这个问题大家确实弄清楚了。
在隋末农民起义勃兴之际,贵族李渊父子于太原起兵,势力迅速发展。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即唐高祖,改国号为唐,定都长安,唐王朝正式建立。
李渊原本是立的长子李建成为太子,那李世民又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呢?现在请大家看课文的小字部分:玄武门之变。
和大多数皇帝一样,他登上皇位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较大的一次政治事件就是玄武门之变,经过这一事件,唐高祖李渊才传位给李世民。
李世民就是唐太宗,627年,
改元贞观。
唐太宗亲身经历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了隋朝的灭亡,所以他即位以后,励精图治,使唐朝出现了
“贞观之治”的局面。
那什么是贞观之治呢?课文已给我们给出了解释。
指的是: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逐渐增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老师】也就是说,贞观之治,它是一个时间?一个方针?还是出现的一个局面?一个景象?是繁盛的局面,还是萧条的局面?那形成贞观之治繁盛局面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看课本内容,找出答案。
【学生】首先,唐太宗吸取了隋亡教训,明白了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
第二个是,在唐太宗时期,他还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而且还减轻了农民的赋税劳役。
第三个是,他沿用了隋朝的三省六部,还增加了宰相人数,在地方合并了州县。
最后,唐太宗比较善于用人,重视纳谏。
【老师】说的不错!刚才她从四个方面说出了贞观之治的原因。
1、思想:以隋为鉴,以民为本。
唐太宗说过这样一段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深刻,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都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2、经济: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唐太宗在位期间,多次减免赋税,兴修水利,促进生产发展。
3、政治:戒奢从简,合并州县。
唐太宗患有气喘病,大臣们多次建议修建暖阁,但都被他拒绝了,这是唐太宗勤俭节约的表现,唐太宗自己以身作则,使得下臣们也廉洁奉公。
此外,唐太宗还在中央继续实行三省六部,增加宰相人数,避免宰相专权;在地方合并了州县,革除了民少吏多的弊政,这样就精简了机构,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4、用人: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认为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就令臣下“广开耳目,求访贤哲”,他用人不避仇怨,不拘门第、民族。
因此,贞观一朝,人才济济。
如贤相房玄龄、杜如晦,谏臣魏征等。
魏征原是太子李建成的人,玄武门之变后,他不但没有受到株连,还被李世民重用。
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地说他失去了一面镜子。
【老师】除了上面的原因之外,老师还要补充一点:文化方面,兴科举,大办学校。
唐太宗广招各地儒士,赐给路费,让他们来长安讲学,儒学的兴盛,前所未有,这样也就为国家培养了人才。
正是以上种种原因,导致贞观之治繁盛局面的形成,唐太宗可以说是历史上少有的明君。
由此呢,老师就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没有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即位之后,是否也会吸取隋亡教训,采取类似于唐太宗的统治措施,成为千古帝王的治世楷模呢?【学生】我觉得不会,因为李渊建立唐朝以后,李建成,还有那个李元吉,他们都非常讨好皇帝的妃子,所以李渊非常喜欢李建成,虽然他也很有才,但他不把心思用在正题上面,比起李世民来就差远了。
而且,虽然他手上也有很多能人,但他不用,魏征就是他的门人,多次给他提意见,他常常不理会,那这样的人即位之后,一定是用小人而不用君子。
【老师】用小人而不用君子,说得好!有反对意见吗?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学生】人往往是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是不容易被猜透的,虽然当时看起来很腐败,但或许当上皇帝之后,如果知道唐朝的江山是得来不容易的,或许他也会和李世民一样,治理朝政,吸取纳谏。
而且,每个皇帝在登上皇位以后,都会去尽力的保护自己的政权,所以他登上皇位以后多少还是会吸取隋亡教训,也会纳谏一些有用的人,成为千古帝王。
【老师】同学们说的有道理。
历史呢,我们不能重复,但我们可以假设,可以想象,可以从已经发生过的历史当中学到借鉴。
我们今天的新课基本上就结束了,首先我们学习了唐朝的建立,了解了唐太宗的基本史实,知道了贞观之治繁盛局面出现的原因,最后对唐太宗进行了评价:说唐太宗是历史上少有的明君,是一位千古帝王。
那我们说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是最终能从历史当中学到什么。
在我们学习了贞观之治这一课的内容之后,你认为可以借鉴到什么?
【学生】我觉得在日常生活中,要吸取失败的教训,看到别人做错的地方,把它记下来,就可以避免自己犯同样的错。
还要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很多人都说过,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思想相交换,就变成了两个思想,所以要多听取别人的看法,从而是自己变得更加完善。
【学生】在贞观之治以前,李世民并不能成为皇帝,因为他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但就是因为他努力争取,才得到皇位,为后人造就了一番事业,所以我认为,有的时候有的东西并不是属于我们的,但我们要努力去争取,这样或许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为很多人带来幸福。
【作业】:
前面我们学习了汉武帝的统治,汉武帝也是历史上少有的明君,在这里,老师给大家布置一道思考题:列表比较唐太宗和汉武帝的政绩,看有什么相似之处,从中可以得出什么道理?
【老师】学史可以使人明智,鉴往可以预知未来。
希望同学们可以在历史的海洋里畅游,为你们以后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好,我们今天的课就到这,下课!
【板书设计】: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二、“贞观之治”
1、建立者:李渊→唐高祖(一)定义:
时间:公元618年(三)原因:1、思想:
都城:长安 2、经济:
2、李世民即位
3、政治:
唐太宗、李世民、627、贞观 4、用人:
5、文化:
(三)借鉴:
汉武帝、唐太宗
【教学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的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