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源于纪念屈原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
“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端午雨,时民间岁时占验习俗。俗信端午节下雨,不吉;反之则吉。此种俗信在宋代即已存在。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提要录》云:“五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此闽中谚语。”又许月卿《次韵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云:“临川人谓端午日雨,鬼旺人灾。清赵怀玉诗自注亦引有“端阳无雨是丰年”的谚语。
端午节纪念屈原最早出自
端午节纪念屈原最早出自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它起源于古代中国的传说故事。
据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名字叫屈原。
当时,他的国家被侵略了,他非常的伤心和绝望,最后他选择了自杀来以表达他对自己国家的爱、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民族的忠诚。
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诞生的,这个传统的节日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
据史书记载,端午节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278年的楚国。
当时,楚国的大臣屈原因为官场内耗被贬至汉南,他被流放到了荆江之滨,这里环山垂水,风景秀丽。
屈原乘坐着小船,前往宜昌的君山。
他的身世、国家和家园境况让他产生了很多的忧愁和无奈。
于是,他开始写起了悲怆的诗歌。
那时楚国已被强秦所灭,他深感国家、民族的危急,便决心投入夜以继日写诗,表现他对国家复兴的深切期望和对民族精神的坚定追求。
在他的诗歌中表达了对祖国的深切眷恋和思念,他的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很多人表示,屈原的离奇遭遇和超凡的才华让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文化名人,并让他的名字在中国流传了很久。
端午节的起源也就和他紧紧联系在一起。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上古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开始过端午节了。
在甲骨文中就包含了对屈原和端午节的记载。
而最早的屈原的纪念活动,则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当时,很多的读书人和文化名人都对屈原进行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吴王阖闾的夫人夫差在江上投鲸之祭中,为了纪念屈原,特别加入了赛龙舟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屈原的纪念活动逐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节日,并且流传到了各个地方。
在南方地区,居民们还会在这一天吃粽子,同时赛龙舟等民间活动也非常普遍。
而在北方地区,则更多的是举行夏至坛会,庆祝丰收和传承文化。
每到这个时候,人们就会带着幸福和快乐的心情,开始庆祝端午节。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的不断发展,端午节的庆祝形式也在不断地变化。
比如,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开始学习包粽子,学习赛龙舟等民间活动,在这样的庆祝活动中,人们也逐渐建立了新的情感联系和文化纽带。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重要节日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重要节日端午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端午节与屈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也是纪念屈原的重要节日之一。
本文将从端午节的起源、传统习俗和现代庆祝方式三个方面来介绍端午节。
一、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战国时期,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为国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曾经奋笔疾书呼吁国君不要和秦国妥协,但最终未能阻止国君的错误决策。
在楚国覆灭后,屈原流放至汨罗江,深感国家的衰败和人民的疾苦,终于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自尽。
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人们从此将每年的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并且发展了各种纪念和庆祝活动。
二、传统习俗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有许多传统的习俗和活动。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赛龙舟和吃粽子。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人们会组织龙舟比赛,龙舟上面有一支鼓手和一支舵手,其他船员则要齐心协力地划桨,以最快的速度划过终点线。
这个活动中,人们既能欣赏到龙舟的飞驰,也能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力量。
吃粽子也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之一。
粽子由糯米、豆子、枣子、肉等食材制作而成,有多种不同的馅料和口味。
人们相信吃粽子可以避邪和驱灾,也是对屈原的纪念和怀念。
三、现代庆祝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端午节的庆祝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代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除了参加传统的活动外,还会对屈原的事迹进行传播和宣传。
许多地方会举办纪念屈原的文化活动,包括演出、展览和比赛等,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传统文化。
此外,人们还会利用这个假期与家人、亲朋好友一起共度,进行家庭聚会和旅游等活动。
一些人也会选择在端午节这一天回乡探亲,增进亲子关系和家庭温暖。
总之,端午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重要节日,也是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是什么意思
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是什么意思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是什么意思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被称为“五月五”,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生活在公元前340年至278年间,他是一位爱国诗人,也是楚国的大臣。
在他的一生中,他为了楚国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作出了很多的努力,但却遭到了贪官污吏的排挤和中伤。
最终,屈原被流放到了汨罗江边,他在汨罗江中投身而死,以表达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和热爱。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传统节日,重要的风俗活动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戴香囊等,这些风俗均与屈原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的意义。
第一,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屈原一生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
在端午节这一天,我们可以通过食粽子、赛龙舟等活动,来感受屈原为国家民族的精神,进一步增强我们的爱国情感,让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家乡和国家。
第二,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文化价值观。
端午节的传统风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这些传统风俗活动不仅是人们追忆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更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
通过参与端午节的传统风俗活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第三,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人文精神。
屈原是一位充满人文情怀的爱国诗人,他的人文精神是我们需要学习的重要精神。
在端午节这一天,我们可以通过挂艾草、戴香囊等活动,来表达我们对屈原的怀念和哀思。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些活动来表达我们对亲人、朋友的情感,让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总之,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传统节日,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和精神力量。
在今天,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一重要节日,让它成为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让它成为我们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更让它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
五月五日端午节的来历是什么
五月五日端午节的来历是什么五月五日端午节的来历是什么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传说是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它的来历到底是什么?下面是爱汇网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端午节来历一,纪念屈原说。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
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
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
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
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
《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
《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
”《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
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著名诗人屈原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著名诗人屈原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楚国,是为了纪念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为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的幸福奔波到处,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诗歌表达了他对家国的热爱和对民族未来的期望,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珍贵遗产,被后人广泛传颂。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文豪之一,他的诗歌涉及了哲学、历史、政治和社会伦理等众多领域,风格独特、意境深远,反映了他对家国兴亡和人民疾苦的思考和关怀。
他的代表作《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不仅被誉为“中国民族精神的源泉和文化瑰宝”,更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历代文人所传颂,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传承他的爱国精神和文化遗产,让人们记得屈原的伟大和他对民族的奉献,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辉煌历史。
端午节的主要活动是龙舟竞渡和吃粽子。
龙舟竞渡是源于古代人们为了找寻屈原的遗物而设立的,后来演变成为了一项传统的体育竞技活动。
龙舟竞渡不仅有助于增强体质,还可以锻炼团队合作精神和凝聚力,同时也让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习俗。
吃粽子则是源于古代人们为了不让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噬食而投入江中的米粒和人们吊念屈原的传统,也成了端午节的一大特色。
端午节虽然纪念的是古代的人物,但它背后所体现的爱国情怀和文化精神,却一直是中国人民所尊崇和传承的。
而在今天,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新媒介已经成为了传承和弘扬文化的新途径,人们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更好地传承和推广端午文化。
比如,有些学校和机构会开展龙舟下水、包粽子等课程让年轻人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和传统;还有一些互联网平台会举办端午节主题活动,增强人们对端午节的认识和参与度。
这些举措不仅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
总的来说,端午节是中国的重要节日之一,纪念的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为什么要纪念屈原
端午节为什么要纪念屈原端午节为什么要纪念屈原_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端午是为了纪念屈原是目前流传最远、影响最深的说法之一。
现在的主流媒体一般最宣扬就是纪念屈原这一说。
说起端午,就不得不提起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
那么,端午节为什么要纪念屈原呢端午节为什么要纪念屈原端午的说法是西晋之后形成的,而端午节纪念屈原的说法,则是南北朝的事情,见于宗凛的《荆楚岁时记》,并逐渐被南朝各地百姓所接受。
隋朝统一天下后,这种说法被固化下来,随着时间推移,慢慢成为天下人所接受的观念。
那么,为什么端午节会成为纪念屈原的节日,而不是伍子胥等其他人呢可能的原因有两点:1)符合民族融合的历史背景。
永嘉之乱后,中原的世家大族衣冠南渡,长江以南的广大领土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像江西、湖南、福建、广东等地。
这些地方最早的开拓者是越国人或楚国人,有着自己的图腾和习俗。
为了与当地人和平共处,就涉及到文化融合的问题,寻找相同的共通点成为关键,屈原、端午节进入大家的视野。
2)屈原有着崇高爱国主义精神。
自古以来便得到南北各地百姓的认同和崇敬,借着荆楚之地端午习俗纪念屈原,可以超出地域限制,成为联结南北各地百姓感情的纽带,成为民族融合的强大推力。
这一点,伍子胥就差很多,他原是楚国人,为了给家人报仇,带领吴国军队攻破楚国都城。
虽然自己泄了愤,却给楚国百姓造成了巨大伤害。
因此可以说,端午节起源不是屈原,但屈原让端午节的意义得到升化,成为了驱邪禳灾和追思先贤相结合的,整个华夏民族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的形成过程端午节的习俗是一种文化现象,是长时间逐渐累积而成的,时间有先后之分,而不是同时产生。
从文献看,端午最早并不是节日,可能是古代百姓禁忌的“恶日”,因此需要通过插艾或兰浴等方式避邪。
另外,端午节也可能与古代的祭祀有关,特别是华夏民族的龙图腾。
五月五日的民俗由来已久、源远流长,但是“端午”的命名则是西晋以后的事,西晋的周处在《风土记》首次提到“仲夏端午”,之前都是说“五月五日”。
端午节原来是纪念屈原
端午节原来是纪念屈原端午节,一个传统的中国节日,相信许多人都知道这个节日的存在。
然而,除了知道这是一个吃粽子、划龙舟的节日外,你真正了解这个节日的起源和历史吗?其实,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在那个时代,有一个叫屈原的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影响深远,因此,端午节就有了它的起源和名称。
屈原,字子长,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政治家、文学家和爱国者。
他主张“以苗为体,以周礼为骨,以光为用”,是楚国的重要政治家和文学家,被誉为楚国的“民族英雄”。
然而,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与当时楚国的统治者不一致,屈原被谗害流放,最终在七十一岁时投江自尽,以身殉国。
屈原的离去,让楚国丧失了一位伟大的国士和文学家,也让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令人感动的爱国主义壮举。
为了纪念屈原这位爱国志士,人们便开始在他丧失的那个日子——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各种悼念和祭祀活动,这就成为了传统的端午节。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插艾草等等活动来纪念屈原这位爱国诗人、政治家。
吃粽子是端午节重要的习俗之一。
传统的粽子是用糯米、肉类、蛋黄、豆沙等多种食材制作而成的,形状是三角形,用竹叶包起来。
粽子的形状象征着屈原投江身亡,并用竹叶裹住,以纪念当时居住在竹林中的爱国志士。
喝雄黄酒则是取屈原生前所爱和所写的《离骚》中的“仲氏酒”的意境,“仲氏酒,足陈酲。
既醉以饮,既饱以食”,寓意“不再饮用了屈原的酒,我们也怀着他一样的热爱祖国,投身滚滚深流中,为中华民族作出贡献”。
此外,在端午节期间还有插艾草、戴香囊等一系列民间活动。
插艾草也是以纪念屈原的死亡来进行的,艾草非常有药用价值,大多用来避疫祛邪,因此人们把艾草插在门口或者放在房间角落里,望能辟邪驱鬼,同时也是为了祈求平安健康。
戴香囊则是将艾草、龙舟形状的香囊等装在绸布袋子里,挂在腰间或者颈上,来驱除邪气,早期的意义是防治瘟疫。
总之,端午节的历史渊源悠久,而它的起源则和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者——屈原密不可分。
端午节的什么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端午节的什么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端午节的什么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自古以来就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传统风俗。
与此同时,端午节也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著名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那么,端午节的什么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呢?
一、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战国时期为楚国宰相,为了反对秦国侵略而遭到流放。
据说,屈原流放后十分痛苦,于公元前278年在汨罗江投水自尽,这也被视为端午节的起源。
二、端午节的起源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和说法。
最为流传的说法是,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之死。
为了悼念屈原,人们在汨罗江边撒酒浇墨,并投入粽子和艾草,以祭祀他的灵魂。
随后,人们开始赛龙舟,意在寻找屈原的遗体并将其找回。
三、端午节的传统风俗
端午节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风俗,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吃粽子、赛龙舟和挂艾草。
粽子是传统的食品,通常由糯米和馅料(如肉、豆沙等)制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赛龙舟则是一项传统的竞技活动,通过划桨赛舟来纪念屈原。
挂艾草则是为了驱邪避瘟,保佑身体健康。
总之,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屈原而设立的。
传统风俗中的吃粽子、赛龙舟和挂艾草等都与屈原有关。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不但可以品尝美食、体验传统活动,还可以缅怀历史、感悟文化。
端午节是为纪念屈原
端午节是为纪念屈原端午节,也称为五月节、端阳节、重午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所庆祝。
端午节主要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以及祭祀龙舟活动而举办的。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端午节的起源和发展。
一、屈原及其故事屈原,又称屈子,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爱国楚辞大师,与《离骚》、《九歌》等诗篇并列为楚辞三大家。
他是楚国内叛败燕国的文臣,被腐败的官场所排斥,被流放在汉江南岸的湖北省。
据传说,屈原非常爱国,为了挽救楚国,屈原阻止了楚王向北方扩张,但却遭到了贪婪的丞相所陷害,最终不堪受辱,投身汨罗江中自尽,以表达对家国的热爱。
二、端午节的起源据历史记载,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国时代的时期。
那时候,南方的农村中经常出现在“五月五”这个日子里居民相继患上怪病死亡的现象,令人们十分恐惧。
此时有位医生“华歆”,发现了居民都表现出类似食物中毒的症状,于是他请来他的师傅,找到了问题的根源。
原来,死者们都从在江河里游泳玩耍时被吞噬的寄生虫入侵而亡,于是“华歆”依据他的师傅的建议,提出了用艾叶包裹栓草放到河里驱赶寄生虫的方法,成功地遏制了这个大规模的传染病,并治好了病人。
于是这种驱虫的方法就被传承了下来,并成为每年五月五日的民间传统。
三、端午节祭祀活动端午节的最大特点就是龙舟竞赛和食用粽子。
据传说,屈原是个能干的文人,善于仰望河天,宫廷的歪风斗争系人,被禅让派打倒而出外,怀恨在心,跳江而死。
百姓们非常痛惜他,以致纷纷下河寻找他的尸体。
那年五月五日,一群爱国的百姓所乘龙舟协力寻找屈原的尸体,希望能找到他并予以安葬。
后来,龙舟渐渐发展成了端午节的一项传统活动,人们主要通过划龙舟来纪念屈原。
而吃粽子则是源于屈原投江后,百姓们为了避免鲤鱼食用屈原的身体,于是就做出粽子来扔进江里,以掩盖鲤鱼的气息。
因此,端午节也经常在各地张贴屈原的粽子图案来纪念他。
四、端午节的传统文化除了祭祀和吃粽子的活动外,端午节还涉及到很多的传统文化,如儿童佩戴五色绸带、挂菖蒲和艾草等。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的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屈原,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在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了,现在的很多习俗就是为了纪念他的。
端午节的故事屈原,生活在战国时代,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表现出惊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战国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混乱时期,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常对六国发动进攻。
当时只有楚国和齐国能与之抗衡。
鉴于当时形势,屈原主张改良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国贿赂的楚怀王的宠姬郑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挤和陷害。
糊涂的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把他放逐到汉北,结果楚怀王被秦国骗去当了三年阶下囚,死在异国。
屈原看到这一切,极端气愤。
他坚决反对向秦国屈辱投降,这遭到政敌们更严重的害。
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亲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汉北更偏僻的地方。
公元二七八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诗人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眼看国破之难,却又无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忧心如焚,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诗人来到了长江东边的汨罗江,抱石自沉。
他死时大约六十二岁,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的风俗端午节的风俗和传统非常丰富多样,最为传统的莫过于赛龙舟和吃粽子。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受欢迎的民间游戏之一,人们会组成队伍划着龙舟在江河等水域中竞争。
相传,这个民间游戏起源于为了打捞捉住屈原的魂的比赛。
吃粽子则是端午节最为传统的饮食活动,人们会用粽叶包裹糯米和各种馅料,煮熟后食用。
除此之外,端午节还有挂艾、佩香囊、饮雄黄酒等风俗。
端午节的传说端午节的传说故事也非常丰富,如屈原投江、人面桃花、陆机断肠、钱起丧偶等传说,这些故事中都暗含了爱国、扶危济困、感恩等中华传统美德。
端午节为什么要纪念屈原
端午节为什么要纪念屈原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广泛庆祝的传统节日,很多人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大家知道为什么吗?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端午节为什么要纪念屈原_端午节吃什么好2021,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端午节为什么要纪念屈原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此时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从唐人欧阳询转抄《风俗通》(东汉末年应劭著)的佚文可见,也许东汉灵帝时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这也是屈原身后400多年的事了。
虽许多端午习俗与屈原无关,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端午节乃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上海端午节吃什么菜1、粽子过端午,吃粽子这个重头戏自然少不了。
过端午吃粽子是我国各地都很流行的一种风俗。
端午节吃粽子的起源与屈原有关。
屈原一片丹心却报国无望,于五月初五这天含恨投汩罗江而死。
当地百姓奋力救捞,还是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他们就用糯米包成的粽子扔到江中去喂鱼虾,以防屈原的尸体被鱼吃。
为什么要在端午节纪念屈原
为什么要在端午节纪念屈原端午节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节日,有关它的来历说法很多,很多人认为是纪念屈原。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为什么要在端午节纪念屈原,希望对你有帮助。
为什么要在端午节纪念屈原这一是纪念他出色的文学成就,二是纪念他高尚的品格。
屈原呕心沥血作成的诗歌,开启了楚辞这一文体的先河,把赋、比、兴巧妙融合在一起,将借物明心、抒发思想感情发挥到了极致。
屈原在楚怀王时代在官居高位,也曾在朝堂上大放异彩。
他的骨子里流淌爱国的血液,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不因自己遭罢黜而怨恨不以个人处境悲凉而心有怨怼,一心只想着自己能为楚国的强大添砖加瓦。
屈原一生历经三朝君主,在第二任君主楚怀王时得到重用。
他能够现在历史发展的高度上预见未来政局的走势,主张富国强兵抵御秦国。
无奈屈原他算的准未来却看不清现在,受到其他各方势力的排挤,最终与楚怀王之间产生嫌隙。
即使这样,在楚怀王死后,他仍对楚国王室抱有期许,不想自己满身本事被白白浪费。
随着他再一次被流放,他的政治生命走到了终点。
不管屈原的结局如何,在他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他是正义和忠烈的化身,他身上所带有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怀,值得每一个人敬仰。
尤其是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他身上的宝贵品格显得尤为重要.屈原和端午节的关系南朝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有这样的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
”由此可见民间传说也是有一些根据的。
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
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船只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古代的吴越族就是以龙为图腾的,为显示他们是“龙”的传人,有着断发纹身的风俗。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
它是为了纪念伟大的古代诗人屈原而设立的,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庆祝。
端午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庆祝活动。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有几个传说。
每个传说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与屈原有关。
屈原,又称屈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爱国者、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出生于公元前340年,逝世于公元前278年。
他是楚国的贵族,曾担任楚国宰相和军队统帅。
屈原倡导民主、反对专制,主张改良政治制度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因此遭到贵族的排挤和异己的打压,最终被流放到汨罗江畔。
在这里,他神游天地、沉浸诗意,写下了深情激动人心的《离骚》、《天问》、《九歌》、《怀沙》等一批不朽的文学名篇。
第一个传说是屈原的爱国故事。
相传,战国时期,楚国内乱,秦国趁机进攻楚国。
屈原看到国家衰亡、百姓流离失所,十分伤心。
他向楚王建议改善国家政治、治理腐败官员、扶植人才,但都遭到拒绝。
屈原愤然离开朝廷,漂泊在外。
最后,楚国被秦国所灭,屈原见到的都是荒凉和绝望。
他感到十分绝望,于是投身于汨罗江中,以身殉国。
为了纪念屈原,人们纷纷下河打捞他的尸体,并将米饭包在菖蒲叶中,扔到江中喂鱼,并在远去的敌人从渐渐走进当地之时铺下火药,提醒楚国人有可能遭受攻击。
后来,这种习俗就演变成了现在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
第二个传说是屈原的防疫故事。
相传,屈原生前喜欢在田野中观察天象、研究草药,经常教导百姓如何防疫。
他发现,每年五月初五的夜晚,有许多瘟疫、病毒、恶鬼出没,危害人民安康。
于是,他提出在五月初五日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用艾叶、蒜头、菖蒲等草药消灭病毒,用五色丝线化解恶鬼之邪。
人们据此制造香囊、挂艾叶、涂菖蒲,以驱鬼避疫。
这也是端午节的另一种习俗。
第三个传说是屈原的民俗故事。
相传,屈原生前所在的乡村里每年五月初五日都有一种野兽出没,威胁到村民的生命和财产。
端午节中国历史上的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中国历史上的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中国历史上的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统节日。
它起源于战国时期,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端午节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这一天也是屈原逝世的纪念日。
这个节日以龙舟竞渡、吃粽子和挂菖蒲为主要活动,以及遥远的古代传说和历史背景,给人们带来了丰富多彩和神秘的文化体验。
端午节作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与屈原密切相关。
屈原,即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
据传,屈原担任楚国的重要官职,但由于嫉妒和政治阴谋,他遭到了贬谪。
在流放期间,屈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表达了对楚国家园的深深怀念和对国家未来的殷切希望。
然而,楚国最终被秦国征服,屈原深感痛心,音乐悲观,不愿目睹国家的衰败和沦陷,于是他在五月初五这一天选择投江自尽。
屈原的忠诚和爱国精神为后人所铭记,因此流传下来的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他的。
据说,在屈原投江之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纷纷划船去寻找他的遗体,并在江上撒下米饭、包裹饭团等物品,以防止恶鬼伤害他。
为了驱赶恶鬼,人们还会在门上贴上艾叶、菖蒲等草药。
这些风俗传承至今,成为了端午节庆祝活动的一部分。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
相传,在寻找屈原的过程中,人们驾着小船或龙舟来回划动,希望能找到他的遗体。
这一传统形成了现今的龙舟竞渡。
在比赛中,多人组成的船队划动龙舟,以迅猛的速度竞争力量和速度,赛程通常设有终点,第一名的队伍会得到荣誉和奖品。
这项活动不仅是对屈原的纪念,也是中国人民团结协作和展示体育精神的重要场合。
另一个标志性的庆祝活动是吃粽子。
粽子是一种以糯米为主要原料,用竹叶或者其他草叶包裹,蒸煮而成的传统食品。
粽子有很多种类,例如甜味、咸味和香味等,不同地区和各种口味的人都可以尝试不同的口味。
吃粽子的习俗与屈原有关的传说相联系。
据说,在屈原投江后,湖水里的鱼虾为了阻止水中的恶鬼伤害他,纷纷来吃粽子,以分散恶鬼的注意力。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中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中国诗人屈原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庆祝。
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中国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屈原在中国历史上被认为是咏怀诗和爱国主义的先驱,他的作品被广泛传颂,人们也因此赋予端午节更多的意义。
本文将通过介绍端午节和屈原的故事,让读者了解更多有关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节日。
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中国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很多国家都遭到外敌的侵略,因此人们互相支持,联合起来抵抗外来入侵。
在这个关键时刻,屈原成为了楚国宰相,帮助楚国王在外交和内政方面取得重大成功。
可惜的是,他的政治观点有时候会受到其他官员的抨击和反对。
最终,屈原被逐出官场,成为了一名放逐者。
在放逐途中,屈原经历了种种困难和痛苦,深感国家命运险象环生,于是开始写下掷地有声的爱国诗篇。
他希望人们能够了解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挑战,并行动起来,保护祖国,守卫自己的文明。
这些诗篇深深地打动了许多人的心,让他们更加爱国,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文化。
然而,屈原的悲剧并没有终止。
据传,在他被逐出官场后的一年,他听到了一些惊人的消息:外敌正在向楚国的首都攻击。
当屈原在城墙上观察战斗的时候,他被击倒,并被群众当作叛徒来处置。
他最终选择跳入汨罗江自尽,以表达对祖国的爱。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和爱国主义先驱,人们开始庆祝端午节,同时也纪念了屈原留下的那种爱国和忘我精神。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等。
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赛龙舟了。
赛龙舟,听起来很神秘和有趣,其实是一项古老并且有趣的竞技活动。
多人划桨,比赛速度,最终冠军可以获得吉祥和荣誉。
在为期一周的庆祝活动中,人们还会在自家门前挂上艾草,这个也是因为古时候人们相信艾草可以辟邪避瘟,保佑家里平安。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同时也是中国民族的民俗文化的缩影。
屈原是一个爱国主义先驱,他的作品和言论激励了数代人对祖国的热爱。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啊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啊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约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是中国楚国的伟大爱国诗人、政治家和民间文化的缔造者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伟大历史人物和楚国文化的代表人物。
屈原是楚国贵族家庭出生,早年曾任楚怀王和楚昭王的官员,后来因忠于国家利益和爱国主义而不得志,失势后离开朝廷。
在此期间,他开始撰写许多优美的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和国民的爱与忧虑。
公元前278年,报复楚怀王的秦国攻占了楚国都城,楚王自杀而亡,屈原心灰意冷,独自投身汨罗江而死。
据《楚辞》记载,人们为了怀念他的贞鸣直言和爱国精神,每年的五月五日,会在汨罗江边投粽子,以示缅怀。
至此,端午节吃粽子的传统习俗被广泛流传。
五花肉、咸蛋黄、糯米等原料被制成成三角锥形的粽子,在五月初五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人们排起长队去购买粽子,在汨罗江边投入江中,祈求国家平安,祖先安宁,也表达了对屈原先生的怀念与敬仰。
端午节吃粽子不仅仅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的粽子已经不是只有甜味、咸味,还有各种各样的口味和包装形式,各地也有不同的特色。
但是,无论味道、形状或者包装如何改变,它代表的深意永远不变。
端午节吃粽子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是因为它代表了中国人民对国家和家庭的爱和缅怀,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和历史,更代表了楚国民族精神的延续。
因此,吃粽子已经不是单纯的一种食物,更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传承。
总之,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个传统的饮食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代表了中国人民对于国家和家庭的重视与缅怀,更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寓意。
希望这个创意千年的经典传统能够一直流传下去,传承到新一代的人们。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节日。
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中国人都会享受美食,举行各种活动,例如赛龙舟、挂艾叶和食用粽子等。
端午节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屈原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诗人、政治家和爱国者。
他生于公元前340年,不幸于公元前278年离世。
据传,屈原出生于楚国阳城(今天湖南岳阳西南),显赫的世家背景让他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曾经担任过楚国的官员,并且在这个岗位上为人民谋福利,提出了许多有益于民生的改革措施。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最终被流放到了汨罗江(今天湖南岳阳)。
据说,在流放的日子里,屈原写下了许多富有思想性和评论性的诗歌,其中尤以《离骚》(一种叙事抒情的诗歌形式)最为有名。
《离骚》中的“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上下无以期,往来四海隅。
”一诗,表达了屈原对于人类社会道德状况的忧虑。
此外,他还写下了大量爱国主义诗篇,呼吁人民团结起来,支持楚国的统一和强大。
然而,不幸的是,屈原的改革和爱国理念遭到了他所在朝廷的反感和排斥。
公元前278年,秦国入侵楚国,楚国根本没有能力抵抗。
望着家园被侵略和行将消亡,愤懑不平的屈原在汨罗江投身于潇洒的好汉——身披帛衣、赤足快跑的民间英雄——伍子胥的家燕中。
传说当屈原在江中悲声呼唤着:“明月何皎皎,照我江中客。
良人怨悽然,问我来何德?”时,周围的渔民们都扑灭了身上的华美戏装,驾舟而来,企图把屈原救回来。
但是,屈原的心已经破碎了。
他终于在汨罗江中淹死了。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便在端午节这一天开始,挂上艾叶、食用粽子,扔白兔、赛龙舟,以此来表达对于屈原英勇无比为了楚国的爱国精神的缅怀和纪念。
一般来说,端午节的起源和屈原有关。
现代的历史学家对于屈原和端午节的关系存有一定的疑问。
这是因为,以前的历史学家在研究端午节的时候,是根据传说和民间传统来进行解释的。
端午节为何纪念屈原呢
端午节为何纪念屈原呢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
他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一位诗人,并且被称为“楚国之声”。
屈原在事业上十分有成就,他为楚国谋划出了很多优秀的政治策略,在政治上也是一位相对成功的人物。
但是屈原却因为一些原因所遭遇到的打击和困境令他十分沮丧和失望。
这些原因包括楚国内部的不和,以及因为自己的忠诚和主张而招致朝廷的不满。
在屈原危困之时,他写了一篇著名的长篇史诗《离骚》。
这个诗篇以屈原自述的痛苦经历为线索,表现出他对祖国民族的深情怀念和为人民群众的利益奋斗的志向,为我们今天所称赞的爱国精神和民族主义奠定了基础。
然而,屈原的坦诚和真挚的爱国情怀却令他不得不承受极大的痛苦和折磨。
最终,他遭到了被逐出朝廷的惩罚。
在被流放的途中,他挥泪江边,烧掉了自己的文学作品和生前的遗物。
这个故事对中国人来说至今仍是感人至深的。
屈原在流放期间住在岳阳楼附近的一座山上。
每到端午节,村民们会划龙舟到江中,敲锣打鼓,并朝山上喊:“屈(qū)治(zhì)!屈治!”这个形式化的寻问一直流传下来,也一直被称为“屈原祭”。
端午节的传统就是源自于当时的这个惯例。
屈原在墨家的“无为”哲学的启迪下,此时已有“无为而治”的观念。
他认为,自然规律应该被尊重,并且“无为而治”的原则也应当应用到社会和政治方面。
据说,在端午节的时候,屈原会拿出自己的家传剑,并投入江中。
这是因为他相信剑可以代表他的灵魂,可以避免恶势力的侵犯,并且可以保卫祖国的安全。
这个传说最初被称为“投剑行礼”或者“辟谷迎灵”的传统。
为了纪念这位声誉担负楚国,精诚报囯,遗留下来的千古爱国诗人,屈原在他逝去后百姓们继续行赋和扭龙渡水,逐渐演化成为赛龙舟等各类民俗活动。
不管是在当今的中国还是海外的华人社区,端午节都同步存在着这样的民俗活动。
总而言之,端午节作为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节日之一,起源于对屈原爱国精神的纪念和沿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记者王海鹰)6月19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每年这时候,
各大商家总会展开“粽子大战”,有人戏言,端午节变成了“粽子节”。
民俗专家表示,应该为民众补上传统节日这一课,传统节日不能只剩下“吃”。
其实,“端午节变身粽子节”的尴尬在中国其他传统节日中也存在。
元宵吃汤圆、中秋吃月饼,传统节日好像只剩下了
“吃”的习俗还在流传。
山东民俗学会副秘书长张勃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节日的衰落。
据他介绍,端午最早是作为“恶日”来过的。
端午日与夏至日临近,恶疠病疫多泛滥;且端午日时逢“重五”,也被认为不祥,于是民间形成了“躲午(五)”习俗,后来以讹传讹,遂成“端午”。
魏晋时期,端午开始和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演变成一个重要节日张勃介绍,古代过端午,除了吃粽子,各地还有喝雄黄酒、插艾草、挂菖蒲、赛龙舟、系五色丝绳、缝荷包等习俗。
张勃认为,传统节日的很多习俗,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期盼,对今天仍有积极意义,因此,“需要为民众补上传统节日这一课”。
比如可以在七夕时教孩子们穿针引线,端午节教孩子们缝荷包等,使传统节日传递更多的文化含义。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很丰富,从早晨天蒙蒙亮开始,一直持续到正午才结束。
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
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
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
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
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
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
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
主持友谊赛。
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
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
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
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
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
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
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
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
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
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
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
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
据说吃五月端粽锅里的煮鸡蛋主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4、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
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
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
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
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3、竞渡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