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藿香论文:广藿香青枯病病原菌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合集下载

基于化学计量方法研究不同产地广藿香的质量

基于化学计量方法研究不同产地广藿香的质量

基于化学计量方法研究不同产地广藿香的质量作者:赵径华马恩耀周劲松杨诗慧张路娣刘奇越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24年第03期摘要[目的]了解广东省阳春市、肇庆市、湛江市等10个不同产地广藿香药材质量差异。

[方法]以不同产区10批广藿香药材为材料,按照《中国药典》规定下的检测项进行检测,并用聚类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不同产地广藿香药材的差异性。

[结果]不同产地广藿香药材显微鉴别和薄层鉴别特征明显,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醇溶性浸出物、百秋李醇含量均符合药典规定。

[结论]10批不同产地广藿香在质量品质方面上均有差异,其中产自广东省阳春市潭水镇和广东省肇庆市四会市的广藿香药材质量最优。

关键词广藿香;化学计量方法;显微鉴别;薄层鉴别;质量品质中图分类号 R2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3-0171-04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3.041Study on the Quality of Pogostemon cablin from Different Producing Areas Based on the Stoichiometric MethodAbstract [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quality differences of Pogostemon cablin medicinal materials in 10 different producing areas such as Yangchun City, Zhaoqing City and Zhanjiang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Method] Ten batches of glycolic herbs from different producing areas were used as materials to detect the test items under the Chinese Pharmacopoeia, and the differencesof Pogostemon cablin herbs from different producing areas were analyzed by cluster analysis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Resul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 and thin layer identification were obvious, and the contents of moisture, total ash, acid insoluble ash,alcohol soluble extract and patchouli alcohol we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pharmacopoeia.[Conclusion]The quality of 10 batches of Pogostemon cablin from different producing areas is different. Among them, the quality of Pogostemon cablin from Tanshui Town,Yangchu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nd Sihui City, Zhaoqing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is the best.Key words Pogostemon cablin;Stoichiometric methods;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Thin layer identification;Quality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Benth.]为唇形科刺蕊草属植物的干燥地上部分,于枝叶茂盛时采割,经日晒夜闷,反复至完全干燥[1]。

中药广藿香抗真菌成分——广藿香酮(Pogostone)的分离及结构测定

中药广藿香抗真菌成分——广藿香酮(Pogostone)的分离及结构测定

中药广藿香抗真菌成分——广藿香酮(Pogostone)的分离及结构
测定
本报告是关于中药广藿香抗真菌成分——广藿香酮(Pogostone)的分离及结构测定的报告。

选择样品:本次研究所采用的样品为已定性鉴定的新药物,其中包含的原料是广藿香。

样品的准备:广藿香(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鲜植物样品被研磨成细粉,利用乙醇提取植物提取液,进行溶剂分离,分离得到一种淡黄色胶体液。

分离步骤:该淡黄色胶体液被分离为三个相,用于初步分离,分别为水相,有机相和微晶。

有机相经乙醇、水洗精分,再经乙醅萃取,最终可以获得一种紫红色的胶体液,其中包含有广藿香酮。

结构测定:紫红色的胶体液经凝胶过滤,加入到NMR和MS 等仪器上进行结构测定,最终确定其具有25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1个磷原子,确定其化学式为C15H20O2P,结构如图1所示,从而确定其为广藿香酮。

结论:通过本次研究,成功地从广藿香中分离出广藿香酮,并对其进行了结构测定。

从而,该成分在中药中的抗真菌作用得到了验证,将为医药抗真菌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广藿香论文:广藿香青枯病病原菌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广藿香论文:广藿香青枯病病原菌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广藿香论文:广藿香青枯病病原菌鉴定及致病性测定【中文摘要】本文主要对广藿香青枯病菌进行分离培养,并从显微形态、生理生化特征、致病性及其16s rDNA序列分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期了解广藿香青枯病病原菌的组成及分化情况,为广藿香青枯病的综合防治和抗病育种奠定基础。

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国内外研究评述查阅了与本研究相关的国内外文献,概述了广藿香的研究现状;总结了青枯菌的命名分类、基因组学、致病机理、流行学、分离鉴定与诊断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介绍了植物病原菌致病性测定的几种主要方法。

2广藿香青枯菌的分离培养及生化型测定以感染了青枯病的广藿香植株为材料分离青枯菌,从培养特性、形态学、生化型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同时采集病区根际土壤样品,分析比较其pH值,探讨土壤pH值与病害流行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在病害流行期,病株根际土壤pH为6.46与青枯菌室内培养最适生长pH6.6较为接近,表明土壤酸碱度对青枯病发生及流行有一定的影响。

分离获得的7个供试菌株(HX1~HX7)在TTC培养基上培养,呈平滑、带白色晕圈的红色菌落;菌体大小不一,大多杆状,少数为球形;根据青枯菌生化型划分标准,HX5、HX7属于生化型Ⅰ,HX1、HX6和GIM1.7(番茄青枯菌)为生化型Ⅱ,HX2、HX4划为生化型Ⅲ,HX3属于生化型V。

这证明田间感染了青枯病的广藿香植株中,存在多个生理小种的青枯菌株,它们在培养特性、形态学、生化型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

3广藿香青枯菌致病性测定以广藿香试管苗及无根苗为材料,分别接种青枯菌菌液及粗毒素,进行致病性测定。

结果表明:针刺、伤根和茎枝浸泡3种不同接种方法的试验中,从发病时间、病程发展速度及操作简易性等方面综合比较,伤根浸泡法较宜用于广藿香苗期接种致病性;除HX2外,其余菌株均能引起与田间广藿香青枯病株相似的青枯、萎垂等典型症状,且大部分菌株致病性均强于参照菌株GIMl.7,其中HX4、HX5、HX6和HX7在接种36h时,病级指数均达3.0以上;在粗毒素接种外植体的试验中,除HX1和HX2制备的粗毒素致病性较弱,病级指数均在0.7以下,其余菌株制备的粗毒素均先后表现出较强的致病力。

关于广藿香的种植毕业论文

关于广藿香的种植毕业论文

关于广藿香的种植毕业论文广藿香(Atractylodes lancea)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它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多种药理活性,对于肠胃功能紊乱、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因此,广藿香的种植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广藿香的概述广藿香是菊科植物广藿香的地下部分,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它的叶片肥厚,叶背呈银灰色,具有一定的香气。

广藿香的茎呈藤状,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云南、四川、湖南等地。

二、广藿香的生长环境广藿香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30℃,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5℃。

它对土壤的要求相对较低,但较适合生长在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中。

三、广藿香的种植技术1.播种时间:广藿香的种子一般在春季播种,最好选择3月份至4月份进行播种。

2.土壤准备:选择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进行栽培。

在播种前,需要进行耕种和松土,以便为广藿香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3.播种方法:将广藿香的种子均匀撒在土壤表面,然后用土壤轻轻覆盖,保持湿润状态。

4.管理措施:在幼苗期,需要保持土壤湿润,避免干旱。

同时,需要对杂草进行及时清除,以避免对广藿香的生长造成影响。

5.施肥:在广藿香的生长期间,需要进行适量的追肥。

可以选择有机肥或化肥,每月施一次,并注意与浇水的配合。

6.病虫害防治:在种植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病虫害问题,如假单胞菌、白粉病、蚜虫等。

可以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如选用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注意病虫害的预防、及时喷洒农药等。

四、广藿香的收获和加工广藿香的地下部分为药用部分,一般在植株生长达到一定时期后进行采收。

采收时将广藿香整株挖取,清洗干净后进行晾晒或低温干燥。

收获后的广藿香可以进行初加工和深加工。

初加工包括原料筛选、除杂、修整等步骤,深加工可包括研磨、浸提、制成颗粒剂等步骤。

五、广藿香种植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前景广藿香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且需求量较大。

种植广藿香可以为农民增加收入,提高经济效益。

广藿香青枯病室内药剂防治筛选试验

广藿香青枯病室内药剂防治筛选试验

高 一 组 的 浓 度 . 别 与 常 规 接 种 浓 度 的青 枯 病 菌 混 合 , 合 分 混 时间 由短 到 长 设 定 为 一 组 。再 将 混 合 液 接 种 到 T C 培 养 基 Z 上 , 养 一 定 时 间 . 察 培 养 效 果 。 出现 桃 红 色 斑 点 的 , 无 培 观 为 效 灭 菌浓 度 和 无效 灭 菌 时 间 : 色 的 为 有 效 灭 菌 浓 度 和 有 效 无
维普资讯
3 6
2 珲 第 2 卷 第 2期 月刊) c ,
3 土壤 湿 度影 响 药 效 发 挥 。 由于 试 验 期 间 降 雨 偏 少 . ) 施 药 时 玉 米 地 较 干燥 , 响 了药 效 , 以 玉 米 地 除 草 试 验 效 果 影 所 降 低 。在 使 用 中 , 雨 后 土 壤 湿 度 较 大 时 , 行 喷 雾 为好 , 以 进 如 果 施 药 时 土壤 太 干 , 先 浇 水后 再 喷 药 或 每 67n 对 水 量 增 可 6 i
B nh , 叶 、 人 药 , 辛 , 微 温 。归 脾 、 、 经 。芳 香 化 e t. 以 1 梗 味 性 胃 肺
. 点 的 为 无 效 药 剂 ; 色 的为 有 效 药 剂 。 无
1 . 药 剂 浓 度 和 杀 茵 时 间测 定 方 法 将 药 剂 设 定 为 由低 到 .2 5
收 稿 日期 :0 7 1 — 0 20 — 2 2
杨 春 雨
( 国医 学 科 学 院 药用 植 物研 究 所 海 南 分 所 ,7 5 3 中 5 13 ) 摘 要 : 内 药 剂 筛 选 试 验 表 明 , 杀 得 200 铜 基 杀 茵 剂 ) 广 藿 香 青 枯 病 病 原 茵有 抑 制 作 用 ; 立 脱 ( 室 可 0 ( 对 枯 丙硫 咪 唑 , 唑 唏 醇 ) 青枯 灵 ( 茵 茂 )链 霉 素 、 茵诺 ( 枯 唑 ) 、 噻 、 细 叶 和新 植 霉 素 对 广 藿 香 青 枯 病 病 原 茵 没 有 抑 制作 用 。 关 键 词 : 藿香 : 广 青枯 病 ; 剂 筛 选 药 广 藿 香 是 唇 形 科 植 物广 藿 香 [oot o al (lno P gs m ncb n Bac ) e i

广藿香质量控制研究进展_安茜

广藿香质量控制研究进展_安茜
广藿香醇是可挥发小分子化合物,故对其定量 检测的方法主要为气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 用法。由于广藿香醇分子基团没有紫外吸收,紫外 分光光度计无法检测到,所以应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分光光度检测方法未见报道。高效液相色谱 法检测广藿香醇方法的应用目前为止只有唐克轩 等[8]首次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法检测 转基因青蒿中广藿香醇含量的测定方法。 2.1.1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 GC- MS): 固 相 微 萃 取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SPME)技术是 20 世纪 90 年代兴起的一项新颖的样 品前处理与富集技术,几乎可以用于气体、液体、生 物、固体等样品中各类挥发性或半挥发性物质的分 析。SPME 有 3 种基本的萃取模式:直接萃取(direct ectraction SPME)、顶空萃取(headspace SPME)和膜保 护萃取(membrane-protected SPME)[9,10]。连宗衍等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 GC-MS)定性定量分析广藿香药材中的广藿香醇成 分[11]。该方法的优点是消耗样品量少、可靠、便捷、
蒙绍金等用毛细管气相色谱研究不同栽培品 种广藿香挥发油的指纹图谱,用相对保留值和相对 峰面积 2 个参数以及指纹图谱八强峰和指纹图谱分 区 2 种方法加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栽培品种广藿 香的指纹图谱既有一定相似性,也有一定差异性[5]。
第 22 卷第 11 期 2013 年 11 月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Journal of Logistics University of CAPF(Medical Sciences)
了详细的综述和讨论,以明确现阶段广藿香质量控 制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为今后我国广藿香 综合利用的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1 专属性鉴别

广藿香病害如何防治

广藿香病害如何防治
综合防治
针对广藿香病害的多样性,应采用综合防治方法,如结合 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农业防治等多种方法,以达到更好 的防治效果。
选择抗病品种
选择对病害具有较高抗性的广藿香品种,从源头上降低病 害的发生率。
强化田间管理
通过加强田间管理,如合理灌溉、施肥、修剪等,提高广 藿香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加强病情监测
防治方法
加强田间管理,定期排水和通风,避免过度湿润和高温高湿的环境。在发病 初期,可以使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等杀菌剂进 行喷洒防治。
灰霉病
症状识别
灰霉病主要侵染广藿香的叶片和花果,初期表现为病斑呈水渍状小点,随后扩大 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不明显,病斑表面覆盖一层灰色的霉层,严重时会导致叶 片枯萎和花果腐烂。
防治效果评估
防治方法
评估不同防治方法(如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农业防治等)对广 藿香病害的效果,分析各方法的优缺点。
病害种类
评估不同病害种类对广藿香生长的影响,分析各病害的传播途径 、症状及防治方法。
防治效果
通过对广藿香病害的防治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各防治方法的实际 效果,为改进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改进建议
土壤养分
缺乏某些必要的营养元素 ,如氮、磷、钾等,可能 使广藿香植株生长弱,抗 病性下降。
生物因素
病原菌
病原菌是导致广藿香病害的主要生物因素。这些病原菌包括真菌、细菌和病毒等,它们可以侵染广藿 香植株并导致病害的发生。
害虫
一些害虫可能会损害广藿香植株,如蚜虫、螨虫等,这些害虫可能会传播病原菌并加重病害的发生。
根据病害种类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
选用低毒、高效、安全的农药,保障食品安 全。

海南广藿香青枯病发病规律研究

海南广藿香青枯病发病规律研究

鉴定 获 得 。试 验 设 备 有消 毒 锅 , 净 台 , 超 显微 镜 等 。
12 试 验 方 法 -
2 结 果 与 分 析
2 1 广 藿 香 青枯 病 发 病情 况 调 查 .
1 . 广 藿香 青 枯 病 病 症 和病 原 茵 开始 发 病 时 ,部分 叶 片 .1 2 萎 垂 . 发 展 到整 株 凋萎 . 后 最后 根 部 腐烂 。剖 开病 株 根 部 和茎 部 . 现 病部 维 管 束 变褐 。挤 压 切 口, 发 有乳 白色 菌脓 溢 出 。作
温、 多雨 的条件 。
关 键词 : 藿香 ; 枯 病 ; 病规 律 广 青 发 广 藿 香 P gs mo al (l c1 et. 唇 形 科植 物 , oot ncbi Ba o B nh 是 e n n
以叶 、 人 药 , 芳 香 化 湿 、 胃止 呕 、 暑 解 表 的 功 能 , 重 梗 有 和 祛 是 要 的 南药 之 一 。广 藿 香原 产 于 菲 律宾 、 马来 西 亚 等 国 , 代 引 宋 入 我 国 。 广藿 香 分 为 石牌 香 、 要 香 、 江 香 和海 南 香 , 海 高 湛 在 南 省万 宁 市有 悠久 的种植 历 史 . 植 过程 中出现 多种 病 害 , 种 严 重 影 响 了药材 产 量 和质 量 广 藿香 青 枯 病是 其 中 的 一种 重 要 度 为 1 5 2o 用 称 重 器装 载 土样 , 0+ C. 在室 温 中 称取 。干 重测 定 要 测 至 “ 重 ” 数 据 精 确 到 0O 1g 恒 . 。 0 土壤 f 量 1 水 率 计算 方 法 : 重 含 土 壤 ( 量) 水 率 ( = ( 样 湿 重 一 样 干 重 ) 样 干 重 含 %) 『土 土 , 土  ̄] l O x O 1 . 试 验接 茵方 法 .4 2 试 验 采用 灌 根 接种 法 。在 大 田 中 , 一 将

广藿香的研究进展概述

广藿香的研究进展概述

广藿香的研究进展概述【摘要】广藿香是著名的广东道地药材,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与经济价值。

本文主要从广藿香的本草考证、栽培技术,资源与鉴定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广藿香、栽培、鉴定广藿香为唇形科刺蕊草属植物,原产于东南亚,最早自宋代引入我国,是著名的广东道地药材,十大广药之一。

广藿香以干燥地上部分入药,味辛,性微温,具有芳香化浊、开胃止呕与发表解暑等功效,为常用的芳香化湿药,是多种著名中成药如“藿香正气丸(水)”、“藿胆丸”以及现代中药制剂“抗病毒口服液”等的主要组成药物,也是多种化妆品、调味品与香料工业的重要生产原料,有着重要的药用价值与经济价值,市场前景广阔。

人们对广藿香的本草考证、种质资源与鉴定、栽培现状、化学成分、药理药效与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就相关研究做简要概述:1. 本草考证广藿香最早以藿香为名,始载于东汉《异物志》曰:“藿香交趾有之”,其后诸家本草多有记载[1]。

梁《广志》曰:“藿香出日南诸国。

”《本草图经》曰:“ 藿香岭南多有之,人家亦多种。

”明代《本草蒙筌》称:“岭南郡州,人多种之。

”从以上本草记载可考证出,藿香原产地应为东南亚一带,宋朝引入我国,在岭南一带普遍种植。

现代学者[2]通过考证史料及本草记载中描述的藿香产地、性状和栽培方式等,证实明代以前本草记载之“藿香”,均为现代意义上的“广藿香”。

到了明代,各著作中的“藿香”所指发生了变化。

如《本草蒙筌》和《本草纲目》中所指“ 藿香”为“广藿香”,而《滇南本草》及《植物名实图考》所记载之藿香均为土藿香。

为区别两者,加之广东栽培供药用的历史长,逐渐将广东主产的唇形科刺蕊草属藿香称之为“广藿香”。

2. 资源分布广藿香原产于东南亚地区,宋代引入我国,在岭南一带栽培成功,经过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逐渐形成广州石牌、肇庆高要、湛江及海南省四个主产地,现在广西、四川、贵州、云南与福建等省区也有栽培。

3. 栽培技术广藿香属于亚洲热带种,引种至我国少见开花,即使开花也多不育,生产上主要通过扦插繁殖。

青枯菌的致病性与寄主植物广藿香根表吸附的关系

青枯菌的致病性与寄主植物广藿香根表吸附的关系
Ra l s t o n i a s o l a n a c e a r u m s t r a i n s o n t h e r o o t S U r f a c e o f h o s t p l a n t P o g o s t e mo n c a b l i n, nd a t h e a b s o pt r i o n b e h a v i o r w a s a l s o i n v e s t i g a —
时珍 国医国药 2 0 1 3年第 2 4卷第 4期
L I S H I Z H E N M E D I C I N E A N D M A T E R I A M E D I C A R E S E A R C H 2 0 1 3 V O L . 2 4 N O . 4
A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T h e w o r k a i m s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s t r a i n p a t h o g e n i c i t y a n d a b s o r p t i o n q u a n t i t y o f d i f f e r e n t
的吸 附是两者的识别过 程 , 而识别程度 体现在吸 附量 的大小上 , 并受青枯 茵的类型 以及 环境条件 的影响 , 从吸 附量所反
映的青枯菌的致病性 , 可 以间接 的反映广藿香的感病程度 。
关键 词 : 广藿香 ; 青枯茵 ; 致病性; 吸附识别
D 0 I 标识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8 - 0 8 0 5 . 2 0 1 3 . 0 4 . 0 7 4 中图分类 号 : R 2 8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8 - 0 8 0 5 ( 2 0 1 3 ) 0 4 09 - 2 8 03 -

广藿香内生真菌抗菌活性研究

广藿香内生真菌抗菌活性研究

广藿香内生真菌抗菌活性研究广藿香(Corydalis bungeana)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然而,目前对广藿香内生真菌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本文旨在探讨广藿香内生真菌的抗菌活性,并对其潜力进行评估。

一、引言广藿香作为传统中药材,自古以来就被广泛使用。

其根和茎具有镇痛、消炎、抗菌等药理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

尽管广藿香已经被广泛研究,但对其内生真菌的抗菌活性研究却相对较少。

二、材料与方法2.1 广藿香样本采集本研究从不同产地采集广藿香植株样本,并将其带回实验室进行后续研究。

2.2 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通过对广藿香植株进行表面消毒处理后,将其分离出的内生真菌进行纯化培养,并进行形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

2.3 抗菌活性筛选采用平板扩散法对广藿香内生真菌的抗菌活性进行筛选。

选取常见致病菌,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作为实验菌株。

2.4 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通过微量稀释法确定广藿香内生真菌对不同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

三、结果与讨论3.1 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结果根据形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共分离鉴定出10株广藿香内生真菌,分属于不同的菌属。

3.2 抗菌活性筛选结果经过抗菌活性筛选,发现广藿香内生真菌对多个实验菌株都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

其中,菌株A和菌株B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最强。

3.3 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通过最小抑菌浓度测定,我们发现菌株A和菌株B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分别为0.1 mg/mL和0.2 mg/mL。

这表明广藿香内生真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

四、结论本研究初步探索了广藿香内生真菌的抗菌活性,并发现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

这一研究结果为广藿香的药用价值提供了新的依据,并对其应用于临床具有一定的潜力。

此外,本研究结果还为广藿香内生真菌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为开发新的抗菌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

五、致谢感谢所有参与本研究的人员的辛勤工作。

一株导致广藿香青枯病的病原菌株及其应用[发明专利]

一株导致广藿香青枯病的病原菌株及其应用[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株导致广藿香青枯病的病原菌株及其应用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贺红,李巧,张宇瑶,张泳
申请号:CN202011048411.X
申请日:20200929
公开号:CN112226384B
公开日:
20220510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一株导致广藿香青枯病的病原菌株及其应用,属于植物病原菌检测技术领域。

所述的病原菌株为科萨克氏菌Kosakoniasp.Pa82,保藏编号:GDMCCNo:61047,为广藿香青枯病的新病原菌株。

该病原菌株对广藿香具有强致病力,为青枯病毒力相关基因及致病机制的研究提供研究材料,为青枯病害的防治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对于广藿香抗病种质的筛选、抗病品种的选育及防治青枯病植物疫苗的研发均有重要意义,并为其他植物青枯病的防治研究提供研究思路。

申请人: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研究院)
地址:510405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机场路12号
国籍:CN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广藿香抗青枯病鉴定技术研究

广藿香抗青枯病鉴定技术研究

广藿香抗青枯病鉴定技术研究杨春雨;魏建和;张争;冯锦东;甘炳春【摘要】目的探讨广藿香抗青枯病的鉴定技术.方法用灌根接种法,检测广藿香苗木在不同菌种浓度下表现出的不同抗性水平.结果广藿香青枯病病原菌浓度达到107~108/mL、用量为5 mL/株时,在日平均温度20~35℃、土壤湿度15~25%、150 d等条件下,广藿香苗木表现出9种以上的抗性水平.结论用灌根接种法,广藿香青枯病病原菌浓度达到107~108/mL、用量为5 mL/株等条件下,能检测到不同抗性的广藿香苗木.【期刊名称】《中国药业》【年(卷),期】2010(019)024【总页数】2页(P77-78)【关键词】广藿香;青枯病;抗病性;鉴定【作者】杨春雨;魏建和;张争;冯锦东;甘炳春【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海南省南药资源保护与开发重点实验室,海南,万宁,571533;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海南省南药资源保护与开发重点实验室,海南,万宁,571533;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100193;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100193;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海南省南药资源保护与开发重点实验室,海南,万宁,571533;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海南省南药资源保护与开发重点实验室,海南,万宁,5715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2.71;S567广藿香是唇形科植物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Benth.,以叶、梗入药,有芳香化湿、和胃止呕、祛暑解表的功能,是重要的南药之一[1]。

广藿香原产于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宋代引入我国。

广藿香分为石牌香、高要香、湛江香和海南香,在海南省万宁市有悠久的种植历史。

广藿香在海南种植时出现了多种病害,严重影响着药材产量和质量。

在对病害的多种防治方法中,抗病育种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广藿香抗青枯病鉴定技术是抗病育种技术的有机组成部分。

青枯菌侵染广藿香的致病因素及寄主植物相关酶活性分析

青枯菌侵染广藿香的致病因素及寄主植物相关酶活性分析

青枯菌侵染广藿香的致病因素及寄主植物相关酶活性分析丁奇;徐燃;余双文;杨玉秀;徐建钢【摘要】[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phenotype changes of Pogostemon cablin after induction of different inoculums of R.solanacearum, and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POD enzyme activity in host plants after induction.[Method]The changes of plant phenotype were observed after 1-7 days of infection with different inoculum (bacteria, crude toxin, bacteria liquid) of R.solanacearum.The enzyme activity of POD was determinated by UV-Spectrometer.[Result]In the culture medium containing the bacteria, most of the plant of P.cablin had no obvious symptoms;and bacteria liquid and crude toxin treatment group, plant stems and leaves gradually wilted.The results of POD enzyme activity showed that the enzyme activity of the control plants without induction was lower, and there was little change within 7 d.The activity of POD was increased in the inoculated plants, the increase of the bacteria liquid was the highest,the crude toxin group was the second, and the bacteria group had the smallest increase.[Conclusion]The extracellular secretion ofR.solanacearum is an important pathogenic factor of R.solanacearum,and the activity of POD enzyme in the wide range of patchouli is dynamic,and the magnitude of the increase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athogenicity of the inoculum.%[目的]探讨青枯菌不同接种体诱导后,广藿香表型的变化,并考察诱导后寄主植物体内 POD 酶活性的变化.[方法]以青枯菌不同接种体(菌体、粗毒素、菌液)进行侵染试验,观察侵染 1~7 d 后植株表型的变化.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 POD 酶活性的测定.[结果]在含菌体的培养基上,大部分广藿香植株没有明显的发病症状;而菌液与粗毒素处理组,植株茎叶逐渐萎蔫.POD 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未经诱导的对照植株酶活性较低,7 d 内变化不大;经诱导处理的植株体内 POD 酶活性均升高,菌液组升幅最大,粗毒素组次之,菌体组升幅最小.[结论]青枯菌胞外分泌物是青枯菌致病的重要因素,诱导的广藿香体内 POD 酶活性呈动态变化,上升的幅度与接种体的致病性呈正相关.【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7(045)008【总页数】4页(P138-141)【关键词】青枯菌;致病因子;广藿香;病情指数;POD【作者】丁奇;徐燃;余双文;杨玉秀;徐建钢【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江苏南京 211198;武汉轻工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湖北武汉 430023;武汉轻工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湖北武汉 430023;湛江卫校,广东湛江524037;宜都市中医院,湖北宜都 443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5.67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Benth.]为唇形科刺蕊草属植物,以干燥地上部分入药,具有芳香化浊、开胃止呕、发表解暑的功效[1]。

广藿香青枯病菌培养特性的研究

广藿香青枯病菌培养特性的研究

广藿香青枯病菌培养特性的研究谢建辉;贺红;刘丹;柴婷婷;徐燃;杨玉秀【摘要】目的对青枯菌的培养特性进行研究,为更有效地防治广藿香青枯病提供病原菌基础生物学方面的参考.方法通过测定悬浮培养菌液的吸光度A600,考察青枯菌的生长状态、温度和pH值对青枯菌生长的影响,以及菌体对不同碳源和氮源的利用情况.结果青枯菌的最适生长温度范围为33~35℃,生长的最适初始pH值为6.5;菌株能利用9种供试碳源,在果糖、麦芽糖、蔗糖和山梨醇培养基中生长较好,而对葡萄糖的利用相对较差;在有机态氮培养基中比在无机态氮培养基中生长更快,在酵母浸膏培养基中生长最快,在添加KNO3的培养基中生长受到抑制.结论初步了解广藿香青枯菌的培养特性,为广藿香青枯病的防治奠定基础.%Objective To study on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Ralstonia solanacearum from Pogostemon cablin( Blanco) Benth. , which might contribute to the effectiv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ver the disease.Methods The bacterial growth was determined by A600 of bacterial suspension.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pH on the multiplication of R. solanacearum, as well as the utilization of carbon and nitrogen nutrient sources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The optimum temperature and pH for bacterial growth was 33 - 35 ℃ and 6. 5, respectively. R. solanacearum preferred fructose, maltose, sucrose and sorbitolum among the 9 tested carbon sources to glucose. Organic nitrogens were more favorable for R. solanacearum than the inorangic ones, of which Yeast extract promoted bacterial proliferation remarkably while KNO3 was suppressive. Conclusion The culturalcharacteristics of R. solanacearum were described , which served for the prevention of R. solanacearum in P. cablin.【期刊名称】《广东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7)001【总页数】5页(P39-43)【关键词】广藿香;青枯菌;培养特性【作者】谢建辉;贺红;刘丹;柴婷婷;徐燃;杨玉秀【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广东,广州,510006;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广东,广州,510006;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广东,广州,510006;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广东,广州,510006;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广东,广州,510006;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4.21.1 仪器与材料1.1.1 仪器 Grant OLS200线性轨道式水浴摇床(英国剑桥);755B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pHS-25型数显pH计(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电子分析天平(日本东京);申溢LDZX-50FBS立式电热压力蒸汽灭菌器(上海申安医疗器械厂);Boxun净化工作台(上海博迅实业有限公司)。

广藿香抗青枯病鉴定技术规范

广藿香抗青枯病鉴定技术规范

广藿香抗青枯病鉴定技术规范
杨春雨;魏建和;张争;冯锦东;甘炳春
【期刊名称】《植物医生》
【年(卷),期】2011(024)002
【摘要】@@ 广藿香是唇形科植物Pogostemon cablin(Blance)Benth.,以叶、梗入药,味辛,性微温.芳香化湿,和胃止吐,祛暑解表.主治湿阻中焦之脘腹痞闷,食欲不振,呕吐,泄泻,外感暑湿之寒热头痛,湿温初期的发热身困,胸闷恶心,鼻渊,手足癣[1].广藿香原产于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宋代引入我国,是我国重要的南药之一.
【总页数】2页(P53-54)
【作者】杨春雨;魏建和;张争;冯锦东;甘炳春
【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海南省南药资源保护与开发重点实验室,571533;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海南省南药资源保护与开发重点实验室,571533;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100193;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海南省南药资源保护与开发重点实验室,571533;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海南省南药资源保护与开发重点实验室,57153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早抗1号番茄品种抗青枯病鉴定 [J], 张战泓
2.广藿香抗青枯病离体筛选技术的研究 [J], 张燕玲;贺红;吴立蓉;刘星
3.广藿香抗青枯病鉴定技术研究 [J], 杨春雨;魏建和;张争;冯锦东;甘炳春
4.抗锈兼抗青枯病花生品种资源的鉴定研究 [J], 叶维霖;梁炫强;周桂元
5.抗黑斑病兼抗青枯病花生品种的鉴定 [J], 叶维霖;梁炫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藿香的栽培技术与实施要点分析

广藿香的栽培技术与实施要点分析

广藿香的栽培技术与实施要点分析摘要:广藿香是唇形科植物,常用于中药生产中,其本身既有泥土的气息,又有树脂的芬芳,在清凉解暑、和中止呕、缓解头痛、治疗鼻塞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作为热带常见植物,广藿香在我国已经有近千年栽培历史,当前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手段。

尤其新时期背景下,医疗行业发展迅速,促进广藿香种植规模逐渐扩大,而如何能够进一步提高广藿香品质和产量,成为种植业深入探索和研究的一大课题。

本文结合以往分析经验,对广藿香的栽培技术与实施要点进行透彻研究,希望为专业人士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广藿香;栽培技术;实施要点;病虫害防治引言:按照不同产地对广藿香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海南藿香、石牌藿香、广西藿香等。

本文主要针对广西地区藿香栽培技术进行分析。

众所周知,广西地区自然条件良好,在栽培藿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为种植户选地、管理、采集提供便利,这也使得栽培出的藿香在形、色、纯等方面较为突出,并且药效良好,能够适用于多种配方,在国内外广为流传。

另外,广西藿香含油量较高,能够提取挥发油并出口国外。

基于此,本文结合广藿香生长习性、栽培技术深入分析,为提高广藿香品质和产量奠定基础。

1.广藿香生长需求广藿香属于热带植物的一种,喜温暖环境,怕冷空气和霜冻。

一般最佳生长温度为22-28℃。

结合以往栽培经验总结来看,一旦温度低于17℃,将会直接影响其生长速度。

虽然广藿香在0℃环境下具备短暂耐低温能力,但为了确保其安全越冬,需要种植户做好防寒工作。

一旦温度降到-2℃,将会降低植株成活率[1]。

另外,广藿香苗期时不耐日照,需要做好遮阴工作,但成株状态可以在阳光照射下健康生长。

同时,相对于干旱环境而言,广藿香更加适合生长在温室环境下,并且对土壤条件要求较高,需要确保肥力充足、排水良好,一般要优先选择砂质壤土。

沼泽地、黏土地不适合藿香健康生长。

二、广藿香种植技术分析(一)合理选地、科学整地由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广藿香在生长过程中喜温湿环境,苗期不耐日照。

广藿香质量标准及检验操作规程

广藿香质量标准及检验操作规程

XXXXXXX有限企业成质量量标准及查验操作规程标题广藿香质量标准及查验操作规程第 1页共 3 页文件号草拟人草拟日期部门批阅日期QA 批阅日期批准日期奏效日期颁发部门散发部门更改记录文件订正号更改版本更改时间更改原由1品名:1.1 中文名:广藿香1.2 汉语拼音: Guanghuoxiang2代码:3取样文件编号:4查验方法文件编号:5依照:《中国药典》(2015 年版一部)。

6质量标准:项目法定标准内控标准除掉残根和杂质,先抖下叶,筛净另放;茎洗净,润透,切段,晒干,制法再与叶混匀。

同法定标准本品呈不规则的段,段长5-10mm 。

茎略呈方柱形,表面灰褐色、灰性状黄色或带红棕色,被柔毛。

切面有白色髓。

叶破裂或皱缩成团,完好同法定标准者展平后呈卵形或椭圆形,两面均被灰白色绒毛;基部楔形或钝圆,边沿具大小不规则的钝齿;叶柄细,被柔毛。

气香特异,味微苦。

( 1)本品叶片粉末淡棕色。

叶表皮细胞呈不规则形,气孔直轴式。

非腺毛 1~6 细胞,平直或先端曲折,长约至590μm,壁具疣状崛起,鉴识有的胞腔含黄棕色物。

腺鳞头部8 细胞,直径 37~70μm;柄单细胞,同法定标准极短。

空隙腺毛存在于叶肉组织的细胞空隙中,头部单细胞,呈不规则囊状 .直径 13~50μm,长约至113μm;柄短,单细胞。

小腺毛头部2细胞;柄1~3 细胞,甚短。

草酸钙针晶渺小,散在于叶肉细胞中,长约至 27μm。

(2)取本品粗粉适当,照挥发油测定法(公则 2204)测定,分取挥发油0.5ml,加乙酸乙酯稀释至 5ml ,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百秋李醇比较品,加乙酸乙酯制成每 1ml 含 2mg 的溶液,作为比较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公则0502)试验,汲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 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C)- 乙酸乙酯-冰醋酸(95:5 : 0.2)为睁开剂,睁开,拿出,晾干,喷以5%三氯化铁乙醇溶液。

20份广藿香种质对青枯病的抗病性评价

20份广藿香种质对青枯病的抗病性评价

20份广藿香种质对青枯病的抗病性评价陈旭玉;甘炳春;隋春;杨新全;杨春雨;魏建和【期刊名称】《西北农业学报》【年(卷),期】2012(021)001【摘要】为获得广藿香抗青枯病种质,对广泛收集到的农艺性状较好的20份广藿香种质进行青枯病抗性鉴定.利用稀释分离法对广藿香青枯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通过病害症状,致病性测定,ITS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树构建等将广藿香青枯病病原菌鉴定为Ralstonia solanacearum.采用伤根接种法、蘸根接种法、拌土接种法和3×106 cfu/mL、3×107 cfu/mL、3×108 cfu/mL 3种不同菌量人工接种室内培养的广藿香苗.结果表明,以菌量为3×107 cfu/mL和蘸根接种法作为抗性鉴定方法为宜.利用该方法鉴定20份广藿香种质的抗病性,发现不同种质感染青枯病的程度有差异,其中无高抗种质,但有1份中抗种质(17号),其余有6份中感种质(占30%),13份高感种质(占65%).另外,17号种质的农艺性状和挥发油含量较高,有望在育种上得到进一步利用.【总页数】5页(P170-174)【作者】陈旭玉;甘炳春;隋春;杨新全;杨春雨;魏建和【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海南省南药资源保护与开发重点实验室,海南万宁571533;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海南省南药资源保护与开发重点实验室,海南万宁571533;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100193;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海南省南药资源保护与开发重点实验室,海南万宁571533;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海南省南药资源保护与开发重点实验室,海南万宁571533;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海南省南药资源保护与开发重点实验室,海南万宁571533;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1001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332【相关文献】1.番茄青枯病病菌生化型测定及其3种抗病性鉴定方法的比较 [J], 邢娟;李志邈;杨悦俭;王荣青;吴才君2.广藿香抗青枯病鉴定技术研究 [J], 杨春雨;魏建和;张争;冯锦东;甘炳春3.连作对广藿香青枯病的影响 [J], 杨春雨4.广藿香抗青枯病鉴定技术规范 [J], 杨春雨;魏建和;张争;冯锦东;甘炳春5.海南广藿香青枯病发病规律研究 [J], 杨春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藿香论文:广藿香青枯病病原菌鉴定及致病性测定【中文摘要】本文主要对广藿香青枯病菌进行分离培养,并从显微形态、生理生化特征、致病性及其16s rDNA序列分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期了解广藿香青枯病病原菌的组成及分化情况,为广藿香青枯病的综合防治和抗病育种奠定基础。

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国内外研究评述查阅了与本研究相关的国内外文献,概述了广藿香的研究现状;总结了青枯菌的命名分类、基因组学、致病机理、流行学、分离鉴定与诊断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介绍了植物病原菌致病性测定的几种主要方法。

2广藿香青枯菌的分离培养及生化型测定以感染了青枯病的广藿香植株为材料分离青枯菌,从培养特性、形态学、生化型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同时采集病区根际土壤样品,分析比较其pH值,探讨土壤pH值与病害流行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在病害流行期,病株根际土壤pH为6.46与青枯菌室内培养最适生长pH6.6较为接近,表明土壤酸碱度对青枯病发生及流行有一定的影响。

分离获得的7个供试菌株(HX1~HX7)在TTC培养基上培养,呈平滑、带白色晕圈的红色菌落;菌体大小不一,大多杆状,少数为球形;根据青枯菌生化型划分标准,HX5、HX7属于生化型Ⅰ,HX1、HX6和GIM1.7(番茄青枯菌)为生化型Ⅱ,HX2、HX4划为生化型Ⅲ,HX3属于生化型V。

这证明田间感染了青枯病的广藿香植株中,存在多个生理小种的青枯菌株,它们在培养特性、形态学、生化型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

3广藿香青枯菌致病性测定以广藿香试管苗及无根苗为材料,分别接种青枯菌菌液及粗毒素,进行致病性测定。

结果表明:针刺、伤根和茎枝浸泡3种不同接种方法的试验中,从发病时间、病程发展速度及操作简易性等方面综合比较,伤根浸泡法较宜用于广藿香苗期接种致病性;除HX2外,其余菌株均能引起与田间广藿香青枯病株相似的青枯、萎垂等典型症状,且大部分菌株致病性均强于参照菌株GIMl.7,其中HX4、HX5、HX6和HX7在接种36h时,病级指数均达3.0以上;在粗毒素接种外植体的试验中,除HX1和HX2制备的粗毒素致病性较弱,病级指数均在0.7以下,其余菌株制备的粗毒素均先后表现出较强的致病力。

以HX5、HX6的粗毒素致病性最强,在接种第4d平均病级指数达3.5以上,经处理的无根苗叶色黄褐,后期干枯贴于培养瓶壁。

供试菌株制备的粗毒素对外植体也能引起与病原菌侵染结果相似的症状;且粗毒素的致病性与其对应的菌株致病力强弱相关;粗毒素是广藿香青枯菌致病的重要因素。

致病性试验表明,不同青枯菌菌株致病力有明显的分化。

4广藿香青枯菌16S rDNA序列分析以致病性较强的供试菌株为材料,采用不同的提取方法抽提青枯菌基因组DNA,利用细菌通用引物进行16S rDNA片段PCR扩增,比较不同纯度的模板DNA、退火温度、模板量对PCR扩增效果的影响。

PCR产物回收测序后的16S rDNA序列在NCBI (/Blast.cgi)中Blast,应用Mega4.0将相似序列进行多重序列比较后,再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菌落直接PCR虽然经济,但效果不佳;水煮法和裂解液法操作过程简易粗放,模板量不易控制,重复性不佳;细菌基因组DNA提取效果以CTAB/NaCl和试剂盒法较为稳定;最适退火温度为55℃;HX4与欧文氏属(嗜维管束菌)E. stewarti的16S rDNA序列同源性为95%,HX7与黄单胞菌属(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的16S rDNA的序列同源性达99%,参照菌株GIM1.7与雷尔氏菌属(茄青枯假单胞杆菌)R. solanacearum 16s rDNA序列的同源性为99%。

【英文摘要】The paper mainly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thogenic bacteria isolated from bacterial-wilted Pogostemon cablin(Blanco) Benth., including their morphology, biovar type, pathogenicity and 16S rDNA sequence. This work aims to explore the intraspecific differentiation of the bacteria stains, which might contribute to the breeding of resistant cultivars and integrated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ver the disease.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1 Review on relevant literatures in domestic and abroadAfter reviewing lots of literatures in China and abroad,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studies of P.cablin was summarized, including resource, identification,cultivation technique,varity breed and so on. About classification genomics, pathogenesis, epidemiology, isol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diagnosis of the pathogenic bacteria was refered. And several major approaches for the breeding of resistant cultivars against bacterial wilt disease were introduced as well.2 Isolation and biovar determination of the bacteria strainsSeven bacteria strainswere isolated from the vascular bundles of P. cablin which were infected bacterial wilt in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Stem segments and roots from diseased plants were cultural to isolate pathogenic bacteria. And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morphology, biovar were analyzed. Rhizospheric soils were sampled, and their pH were comparatively analyzed to indic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soil pH and epidemic of the disease. The results indicated rhizospheric soil pH of infected plants was 6.46 during disease epidemics. And it was close to the optimal pH(6.6)for R.solanacearum when cultured in laboratory. Rhizospheric soil pH was associated with pathological state, geographical position and the course of disease. Soil pH is vital for the occurrence and prevalence of harmful bacterial wilt. TTC plate colonyies of seven tested isolates appeared smooth and red, with white rings. Most cells were rhabdoid, others spherical. According to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R.solanacearum biotype, HX5 and HX7 belong to biotypⅠ; HX1, HX6 and GIM1.7 (R.solanacearum from wilted tomato) belong to biotypeⅡ, HX2 and HX4 belong to biotypeⅢ, and HX3 belongs to biotype V.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data, there we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seven isolates (viz. HX1-HX7) in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morphologyand biovar type.Itindicated that there is a variety of physiological races of bacteria strains from the P.cablin suffering bacterial wilt in the field.3 Pathogenic test of the bacteria strains from P.cablinWith the test-tube plantlets of P.cablin as materials, prick inoculation, root-wounding immersion and stem culture in bacterial solution method were employed for the suitable inocula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root-wounding immersion was favourable for resistanceidentification of P.cablin seedling in terms of epidemic time, rate of disease progression and simple operation. Meanwhile, the pathogenicity of bacteria strains and their crude toxins to the adult plants or non-rooted seedlings were evaluated.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tested strains(with the exception of HX2)could actually cause symptoms similar to those infected by the pathogenic bacteria in fields, and the virulence of the crude toxins were relevant to the corresponding pathogen.Moreover, most tested strains exhibited strong virulence over the referencestrainGIM1.7.After 36 h inoculation with HX4、HX5、HX6 and HX7 resectively, the disease index was over 3.0. In the explant inoculation trial, with the exception of HX1 and HX2 of weak virulent crude toxin (disease index was under 0.7), the crude toxins from the remaining strains manifested high virulence.Crude toxins made from HX5 and HX6 shown the strongest pathogenicity, and the average disease index exceeded 3.5 in the fourth day after inoculation. Infected non-rooting seedlings were yellow brown or even scald-like all through. This incidated that there was virulenc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different bacteria strains from bacterial-wiltedP.cablin.4 16S rDNA sequence analysis of the bacteria strainsFour different extraction methods were introduced for the extraction of the genomic DNA of HX4 and HX7. Sequences of 16 S rDNA were amplified by PCR with the bacterium universal primer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NA templates of different purities, annealing temperature, and template volume on the specific PCR amplification. The purified PCR products (16S rDNA sequences) were sequenced and had an accession to the NCBI (http://blast. /Blast.cgi). And the 16S rDNA phylogenetic tree was constructed by Neighbor-joining (NJ) approach after multiple comparison of similar sequences with Mega4.0.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direct colony PCR can not get the satisfactory outcome even though it is economical; The water-boiling method and bacteriolytic solution were difficult to control the amount of templates and attain good reproducibility although simple operation; CTAB/NaCI and Kitmethods for the bacterial genomic DNA were fairly stable and recommended. The properest annealing temperature was 55℃. The tested strains HX4 displayed high similarity (homology>=95%) with E.stewarti. And stains HX7 was fairly close to Xanthomonas, with 16S rRNA homology 99%. The referenced strain GIM1.7 and R.solanacearum resulted to the wilting of plants from the Solanaceae family shared 99% of sequence of homology of 16S rRNA.【关键词】广藿香青枯菌致病性 16S rDNA 病原鉴定【英文关键词】P.cablin R.solanacearum pathogenicity 16S rDNA pathogen identification 【目录】广藿香青枯病病原菌鉴定及致病性测定摘要4-6Abstract6-9引言12-1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评述13-24 1.1 广藿香的研究概况13-15 1.1.1 广藿香种质资源与鉴定13 1.1.2 广藿香栽培和育种13-14 1.1.3 广藿香青枯病的防治14-15 1.2 青枯菌的研究现状15-20 1.2.1 青枯菌的命名和分类15-16 1.2.2 青枯菌的基因组学16-17 1.2.3 青枯菌的致病机理17-18 1.2.4 青枯菌的流行与传播18-19 1.2.5 青枯菌分离鉴定与诊断技术19-20 1.3 植物病原菌致病性测定的研究进展20-24 1.3.1 田间鉴定21 1.3.2 室内鉴定21-22 1.3.3 植物病原细菌致病性测定的接种方法22-24 2 广藿香青枯病菌的分离及生化型测定24-32 2.1 材料和方法24-27 2.1.1 材料24-26 2.1.2 方法26-27 2.2 结果与分析27-30 2.2.1 青枯病症状27 2.2.2 广藿香种植地根际土壤pH值分析27-29 2.2.3 青枯菌的分离培养29 2.2.4 青枯菌的显微特征29 2.2.5 不同青枯菌菌株生化型测定29-30 2.3 讨论30-32 3 广藿香青枯病菌致病性的测定32-41 3.1 材料和方法32-35 3.1.1 材料32-34 3.1.2 方法34-35 3.2 结果与分析35-39 3.2.1 青枯菌不同接种方法的比较35-36 3.2.2 不同青枯菌菌株致病性差异36-38 3.2.3 不同青枯菌菌株制备的粗毒素致病性差异38-39 3.3 讨论39-41 4 广藿香青枯病菌16S rDNA序列分析41-54 4.1 材料和方法41-45 4.1.1 材料41-42 4.1.2 方法42-45 4.2 结果与分析45-52 4.2.1 不同提取方法对细菌DNA纯度的影响45-46 4.2.2 供试菌株16S rDNA片段PCR检测46-50 4.2.3 供试菌株16S rDNA分析50-52 4.3 讨论52-54 5 结论与展望54-55 5.1 结论54 5.2 展望54-55参考文献55-63图版63-67图版Ⅰ广藿香青枯病症状63图版Ⅱ TTC培养基上的供试菌株与番茄青枯菌63-65图版Ⅲ广藿香青枯菌菌体形态65-66图版Ⅳ广藿香青枯菌菌株致病性66-67附录67-73附录Ⅰ HX4、HX7及GIM1.7菌株序列比对结果67-71附录Ⅱ英文缩略词表71-72附录Ⅲ已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72-73致谢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