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越中览古 Microsoft Word 文档
李白《越中览古》全诗翻译与赏析
李白《越中览古》全诗翻译与赏析李白是唐朝最具传奇色彩的诗人之一,其诗歌充满了豪放洒脱的风格和壮观奇幻的意象。
他的诗歌里,经常出现一些丰富多彩的描写,从自然景观到历史人物都有所涉及。
其中著名的《越中览古》就是一首代表作。
《越中览古》描绘了一位旅行者的稀奇之旅,这位旅行者来到了巨石嶙峋、沟壑纵横的岷江上游地带——越中。
越中因其壮美的自然景观和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而著称于世。
李白的这首诗恰恰就是通过一次“游”的过程,展示出越中的这些美丽而又令人叹服的旅游景点。
诗歌以“维峨眉之峻峙兮,俯阆若之流川”开篇,这一句在给读者呈现出一个全景式的景色:山峰高耸入云,眼前的江流奔腾湍急,峡谷深邃幽长。
整句话的旋律丰满充足,细节描写让人有了对整个场景的逼真感受。
紧接着,诗人通过极其艰难涉足的越岭古道来到壮丽的茂林寺,再之后是经过赤水河畔,兴奋不已地去探索白帝城遗址的过程表述。
这一过程不仅给人以美景的惊叹,更将我们的呼吸和脉搏与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
李白的诗歌给读者的视觉、感官和心理上的各种冲击,都是十分震撼人心的。
他的文笔清新自如,而豪放奔放的风格也将越中这个地方的辉煌、古老、魅力都表现了出来。
这意味着,他不仅通过诗歌描写了自然风景,也将文化、历史和名胜古迹穿插其中,增强了整首诗的深度和丰富程度。
李白的诗歌引领着读者在越中追溯着那些流淌在山河间的岁月、那些在洪荒之中流传的文化和传统,让我们既有期待又怜惜在时间的流逝中被淹没的辉煌。
在这种情况下,李白的诗歌是一份用心的旅行指南,这份指南让我们认识到了这个古老而又美丽的世界。
《越中览古》是一首响亮的奉献,既是给所有越中孩子们学习继承的奖章,也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再次肯定,祖先的智慧和历史沉淀的精华都化入诗的语言之中。
总体来说,李白的《越中览古》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壮美、神秘而令人惊叹的景色。
李白的风格和技巧带领我们深入到一个古老的世界,让我们认识到越中地域的深度和文化的底蕴。
无疑,这首诗歌就像是一场灵魂的游戏,让我们探索到了未知的领域,激发了我们对生活和美的兴趣。
李白《越中览古》全诗翻译与赏析
李白《越中览古》全诗翻译与赏析李白是唐代文学史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其中,著名的《越中览古》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不可多得的古典小品”。
本文将对《越中览古》进行全诗翻译与赏析。
一、全诗翻译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貌,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此物已,欲言又止,思无邪。
阆风吹我进簾幕,萧条断我肠心。
二、全诗赏析1、耳莫洗颍川水,口莫食首阳蕨李白在诗中表达的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的敬仰,这种敬仰的表达方式比较特别,就是通过“禁食”和“禁言”来寄托情感和表示敬意。
首先,关于“耳莫洗颍川水”,是因为颍川水是汉代哲学家荀子的故乡,汉代哲学家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故乡又是颍川水这种神圣水源,因此禁食颍川水,就是为了表示对古代哲学思想体系的敬仰与敬意。
其次,“口莫食首阳蕨”也是一种类似的表达方式,首阳蕨是指一个经儒学派影响甚深的地方,也就是孔子的故里。
孔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尤其是在儒家思想体系的影响下,孔子的思想道德观念一直被奉为莫大的典范。
因此,禁食首阳蕨,也是为了表达对于孔子思想的敬仰和敬意。
2、含光混世貌,何用孤高比云月“含光混世貌”是李白在诗中对于古建筑物的形容,把它比喻成一种含蓄隐约的光芒包裹着,神秘而又庄严。
这种宏大的建筑气势表现了文化的沉淀和历史的传承,也是人们对于历史和文化的崇敬之情的象征。
“何用孤高比云月”是李白在诗中表达的对于自身社会地位的认识。
孤高比喻的是人们孤立自负、独善其身,有多疑于人、独立于世的性格特征,而云月则是传统的文化长相措辞,也是一种典型的修辞技巧。
李白不希望自己的存在过于张扬和独特,只是不想把自己和古建筑的庄严与神秘相提并论,这也是对古建筑的一种尊重。
3、吾观此物已,欲言又止,思无邪。
这是诗中的一个转折点,诗人在看到了美好的历史遗迹后,有很多心中的感慨,但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这种情感。
【诗歌鉴赏】李白《越中览古》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李白《越中览古》原文翻译及赏析李白《越中览古》原文越王勾践打破了吴国的统治,回到了家乡。
义人穿着王室的衣服回家了。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南古代观”札记、越中:指会稽,春秋时代越国曾建都于此。
故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
2.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争霸。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
他回到中国,经历了苦难,尝到了勇气,并发誓要为他报仇。
公元前473年,他真正摧毁了吴国。
3、还家:一作“还乡”。
锦衣:华丽的衣服。
4.春宫:春宫。
5、鹧鸪:鸟名。
形似母鸡,头如鹑,胸有白圆点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纹。
叫声凄厉,音如“行不得也哥哥”。
李白《越南古代汉语》的翻译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凯旋,六千义士都衣锦封官。
当初满殿的宫女如花似玉,而今这里只有鹧鸪飞落在这败壁残垣上。
李白《越南观古》赏析《越中览古》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词作品,是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是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此诗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越王勾践还宫的情况;结句突然一转,说过去曾经存在过的一切如今所剩下的只是几只鹧鸪在飞。
全诗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的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
《在越南看古代》是一部怀旧的作品。
所写的历史事件是春秋时期吴越争夺霸权的斗争。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在吴越兴亡史中,以越王“十年生聚”卧薪尝胆的事件最为著名。
诗中却没有去追述这个为人热衷的题材,而是换了一个角度,以“归”统领全诗,来写灭吴后班师回朝的越王及其将士。
接下一句是对回师那个欢悦气氛的描绘。
诗中只抓住一点,写了战士的锦衣还故乡,可留给人们想象的却是一个浩大的,热闹非凡的场面:旌旗如林,锣鼓喧天,勾践置酒文台之上,大宴群臣,满脸得意而又显赫的光辉。
李白《越中览古》原文和翻译译文
李白《越中览古》原文和翻译译文《李白《越中览古》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李白《越中览古》原文和翻译译文李白《越中览古》原文和翻译原文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译文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班师回朝,战士们回来时身上都穿着鲜艳华美的衣服。
如花的宫女站满了宫殿,可惜如今却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自称与李唐皇室同宗,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
少年时居住在四川,读书学道。
二十五岁出川远游,先后居住在安陆、鲁郡。
在此期间曾西入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后来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不久因受谗言出京,漫游各地。
安史之乱起,为了平叛,加入永王李军幕僚;后来永王为唐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
遇赦东归,投奔族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不久病逝。
他因写诗而闻名,为当时的人们所激赏,称赞他的诗可以“泣鬼神”。
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
2、《后汉书·仇览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后汉书·仇览传》原文及翻译后汉书原文:仇览字季智,一名香,陈留考城人也。
少为书生淳默,乡里无知者。
年四十,县召补吏,选为蒲亭长。
劝人生业,为制科令,至于果菜为限,鸡豕有数。
农事既毕,乃令子弟群居,还就黉学。
其剽轻游恣者,皆役以田桑,严设科罚。
躬助丧事,赈恤穷寡。
期年称大化。
览初到亭,人有陈元者,独与母居,而母诣览告元不孝。
览惊曰:吾近日过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及至耳母守寡养孤苦身投老奈何肆忿于一朝欲致子以不义乎母闻感悔,涕泣而去。
览乃亲到元家,与其母子饮,因为陈人伦孝行,譬以祸福之言。
元卒成孝子。
时考城令河内王涣,政尚严猛,闻览以德化人,署为主簿。
谓览曰:“主簿闻陈元之过,不罪而化之,得无少鹰鹯之志邪?”览曰:“以为鹰鹯,不若鸾凤。
李白越中览古
异
– 《越中览古》以前三句的篇幅渲 染了“昔盛”,而最后一句写 “今衰”来否定之,从而形成对 比,转出新意。 – 《苏台览古》则着重渲染苏台今 日之荒凉,以暗示、反衬昔日之 繁华,从而见出昔盛今衰之感。
咏史怀古诗之
《越中览古》 《苏台览古》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苏台览古(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昭吴王宫里人。
比较
从主旨和写法上比较两首诗的
异同
同:
– 主旨:两首诗都将昔日的繁华和 今日的衰败加以对比,抒发了诗 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 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 手法:都运用了昔盛今衰的对比 手法,虚实结合的描写方法。
李白《越中览古》课文
李白《越中览古》课文李白《越中览古》课文越中览古〔1〕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2〕,义士还家尽锦衣〔3〕。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注释】〔1〕越中:指会稽郡治〔今浙江绍兴〕,春秋时越国建都于此。
览古:游览古迹。
〔2〕勾践:春秋时越国国王,曾经被吴王打败,屈辱求和。
后来他卧薪尝胆20年,发愤图强,终于在公元前494年灭掉了吴国。
〔3〕锦衣:华丽的衣服。
《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后来演化成“锦衣还乡”一语。
【译文】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凯旋而回,壮士们穿着锦衣载誉还家。
如花的宫女站满了宫殿,到如今,那里却只有鹧鸪鸟飞来飞去。
【赏析】这是李白漫游越国王城故址时写的一首怀古诗。
越中作为古越国的都城,留下了许多古迹和历史传说,其中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
但是李白并未截取勾践复国的某一段艰难历程来描写,却别有慧眼,选取勾践灭吴后的胜利场面:“越王勾践破吴归”,当然是举国欢庆;“义士还家尽锦衣”,出征归来的将士脱下战袍,个个鲜衣亮马,向国人炫耀战绩;“宫女如花满春殿”,娇美如花的宫女在宫殿里恣情欢乐舞蹈,举国上下,宫里宫外都沉浸在胜利的狂欢之中。
这一切表明,越王勾践已经把昔日的屈辱和苦难抛之脑后,忘乎所以,开始了荒淫逸乐的生活,再也没有了励精图治的`雄心大志。
所以诗人在结句中语意陡然一转,吓了后人一跳,起到了以史鉴今的作用:“只今惟有鹧鸪飞”。
志得意满的越王,衣锦还乡的将士,千红百媚的宫女,似乎在霎那间都烟消云散了;昔日的煌煌功业和舞榭歌台转眼间已成千年陈迹,而废城旧址,只有鹧鸪飞来飞去。
至此,作者赋诗怀古的主旨方始显现出来。
本诗的写作手法和结构极具特色。
为了突出怀古的主旨——人事沧桑,盛衰无常,诗人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荒凉作了鲜明的对比。
诗歌的前三句极尽铺陈之能事,将往昔的盛况写得热闹异常,结句却震聋发聩,顿然使人感到无限悲凉,这种对比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决非直接描写所能奏效。
李白《越中览古》全诗翻译与赏析
李白《越中览古》全诗翻译与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越中览古》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怀古之作,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注释:①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此后他卧薪尝胆20年,于公元前473年灭吴。
②锦衣:华丽的衣服。
《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①越王句:《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春秋时勾践做越王,曾为吴国所败,勾践做了吴王的俘虏,后来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灭了吴国。
②义士:指为越王破吴的臣下。
③锦衣:做官穿的锦绣衣服。
④鹧鸪:鸟名。
⑤越中:指会稽郡治(今浙江绍兴),古代越国的首都。
翻译: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战士们都衣锦还乡。
如花的宫女站满了宫殿,可惜如今却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
简析:这首七绝是一首怀古诗,抚今追昔,感叹人世的兴亡盛衰——当年越王勾践破吴归来的时候,义士因破吴有功,回来时都得到官爵赏赐;宫殿里如花般的美女到处都是,如今只剩下鹧鸪鸟儿在那儿飞来飞去。
将昔盛今衰的景象作了鲜明对比,感受深切。
七绝多以第三句转,第四句结,这首诗前三句一气直下,竭力渲染昔日之兴盛,末句突作转折,跌入今日之荒凉冷落,构成反衬,其格独创,语冷节促,盛衰之感倍烈。
赏析: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怀古之作,是他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该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在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越中览古》写的就是这件事。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越中览古》李白唐诗鉴赏
《越中览古》李白唐诗鉴赏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诗鉴赏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是诗人巡游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时所作。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战胜,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真把吴国灭了。
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详细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状况。
毁灭了敌人,洗刷耻辱,战士们凯旋而归;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布满了成功者的喜悦和傲慢的神情表现了出来。
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甚至荒淫逸乐起来,如花似玉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描摹美妙的时间和景象,非特指春天。
仅此一点,就说明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抛之脑后。
都城中处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
然而结句突然一转,过去曾经存在过的成功、威猛、富贵、荣华,如今只剩下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这一句写人事的改变,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
统治者莫不盼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照实地指出了这种盼望的幻灭。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大事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详细的景物,作了鲜亮的对比。
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
所以,通过喧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
如此诗前面所写从前的繁华与后面所写如今的冷落,对比极为剧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
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支配。
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支配在第三句里,而这首诗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非常有力气,有神采。
【诗歌鉴赏】李白《越中览古》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李白《越中览古》原文翻译及赏析李白《越中览古》原文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例如花掉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注释、越中:指会稽,春秋时代越国曾建都于此。
故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
2、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3、还家:一作“归田”。
锦衣:华丽的衣服。
4、春殿:宫殿。
5、鹧鸪:鸟名。
形如母鸡,头例如鹑,胸存有白圆点例如珍珠,背毛存有青色赤浪纹。
鸣叫雨声,音例如“行不得也哥哥”。
李白《越中览古》翻译越王勾自轻攻灭吴国凯旋,六千义士都衣锦封官。
当初满殿的宫女如花似玉,而今这里只有鹧鸪滚落在这大败壁残垣上。
李白《越中览古》赏析《越中览古》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词作品,就是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就是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州治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出现过的知名事件而写出的。
此诗首句代普雷题意,表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释义战士还家、越王勾践大赦天下的情况;结句忽然一转回,说道过去曾经存有过的一切如今所剩的只是几只鹧鸪在飞。
全诗通过昔时的兴盛和眼前的悲凉的对照,整体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
《越中览古》是一首怀古之作,所写的历史事件是春秋时期吴越争霸。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就可以挑选出这一历史事件中他体会得最深的某一部分去写下。
他挑选出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割断,而是在吴败越大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首句代普雷题意,表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在吴越兴亡史中,以越王“十年生聚”卧薪尝胆的事件最为知名。
诗中却没回去上溯这个为人热衷的题材,而是再加了一个角度,以“归属于”统率全诗,去写灭吴后班师回朝的越王及其将士。
接手一句就是对回师那个Montiers气氛的描写。
诗中只把握住一点,写下了战士的锦衣还故乡,可以还给人们想象的却是一个庞大的,热闹非凡的场面:旌旗如林,锣鼓喧天,夫差设宴文台之上,大宴群臣,满脸懊恼而又显要的光辉。
250唐诗解读——李白之《越中览古》
250唐诗解读——李白之《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注:越中:指会稽,春秋时越国国都。
“越王”句:据《吴越春秋》记载,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败于吴王夫差,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公元前473年灭吴。
战士:指破吴有功的将士。
锦衣:官服。
只今:而今。
解读:越中今浙江绍兴一带,春秋时代建国的首都,李白曾于开元十四年游会稽时,想到在此处历史上发生的故事,有感于此,有所触动。
诗中所感到不是某个人,也不是单纯的某件事,而是截取了一组画面:越国战胜了吴国,战士们衣锦还乡,得意非凡,宫女们一个个穿着一新,兴高采烈,好一派热闹红火的画面。
这三句其实并没有寄托诗人明显的思想情感,一切都在蓄势而发,等待最后那一转。
这也符合绝句的特点——前三句都是相承,只在最后一句进行升华。
“只今惟有鹧鸪飞”实则是对前三句的转折,也是将整首诗的诗意进行了反转,当我们还沉浸在前句所营造的热闹的氛围中来时,最后一句的凄凉、衰落已经等待在那里。
什么良辰美景,什么赏心乐事,都付于了断井颓垣,在时间的长河里,快乐是短暂的,人生是渺小的,功业是虚妄的,留下的无尽的惆怅、无奈和痛心令后人慢慢去体味。
越王勾践的事迹为众人所知,一向被视为历史上正面典型,他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最终反败为胜,报仇复国,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有意义的人生,可惜这样的英雄人物在李白的笔下,也不过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罢了。
这首诗在艺术上非常有特色,被历代诗论家所称赞,沈德潜认为:“三句说盛,一句说衰,其格独创。
”这种方法又称为“末句著题法”,即所谓“篇末指名赋咏之事物或申明赋咏之旨趣”,结合这首诗来看,此诗运用繁荣与衰败的今昔对比手法,前三句极尽渲染,而一句却以四两拨千斤的手法将前三句所营造的繁华消于无形,极度的失落,极度的茫然,才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
唐代大诗人李白题为越中览古的诗
唐代大诗人李白题为越中览古的诗原文: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一、衍生注释:
“越王勾践破吴归”: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后胜利归来。
“义士还家尽锦衣”:战士们凯旋回家都穿着华丽的衣服。
“宫女如花满春殿”:宫殿里如花般的宫女布满了整个宫殿。
“鹧鸪飞”:鹧鸪鸟在空中飞翔。
二、赏析:
这首诗前三句极力渲染昔日越国的繁华兴盛,勾践破吴后的胜利喜悦,战士的荣耀,宫女的娇美。
然而最后一句“只今惟有鹧鸪飞”,画风突变,将往昔的繁华与如今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
诗人没有直抒胸臆地感叹兴衰无常,而是通过今昔场景的强烈反差,让读者自行感受其中的沧桑变化,余味无穷,给人以深沉的历史思考。
三、作者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诗作风格豪放飘逸,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被誉为“诗仙”。
其一生游历四方,渴望入仕一展抱负,却又在政治上遭遇坎坷。
但他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用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和理想。
四、运用片段:
那天我和好友一起游览古寺,看着眼前断壁残垣,不禁想起李白的《越中览古》。
曾经这里或许也是香火旺盛,信徒众多,就像“宫女如花满春殿”般热闹。
可如今呢?冷冷清清,只有几只飞鸟偶尔掠过,这不正应了那句“只今惟有鹧鸪飞”吗?哎,真是世事无常啊!。
李白《越中览古》原文和译文
李白《越中览古》原文和译文
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原文: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译文:
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班师回朝,战士们回来时身上都穿着鲜艳华美的衣服。
如花的宫女站满了宫殿,可惜如今却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自称与李唐皇室同宗,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
少年时居住在四川,读书学道。
二十五岁出川远游,先后居住在安陆、鲁郡。
在此期间曾西入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后来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不久因受谗言出京,漫游各地。
安史之乱起,为了平叛,加入永王李军幕僚;后来永王为唐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
遇赦东归,投奔族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不久病逝。
他因写诗而闻名,为当时的人们所激赏,称赞他的诗可以“泣鬼神”。
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
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李白诗词《越中览古》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越中览古》的诗意赏析《越中览古》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怀古之作。
此诗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越王勾践还宫的情况;结句突然一转,说过去曾经存在过的一切如今所剩下的只是几只在飞。
全诗通过昔时的盛和眼前的凄凉的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
《越中览古》【年代】:唐【作者】:李白【内容】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飞。
创作背景:此诗是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从公元前510年吴正式兴兵伐越起,吴越经历了携李、夫之战,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以及进攻姑苏的反复较量,终于在公元前473年越灭了吴。
此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作品赏: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
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
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
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
李白《越中览古》全诗翻译与赏析
李白《越中览古》全诗翻译与赏析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
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白《越中览古》全古诗翻译与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注释:①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此后他卧薪尝胆20年,于公元前473年灭吴。
②锦衣:华丽的衣服。
《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①越王句:《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春秋时勾践做越王,曾为吴国所败,勾践做了吴王的俘虏,后来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灭了吴国。
②义士:指为越王破吴的臣下。
③锦衣:做官穿的锦绣衣服。
④鹧鸪:鸟名。
⑤越中:指会稽郡治(今浙江绍兴),古代越国的首都。
翻译: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战士们都衣锦还乡。
如花的宫女站满了宫殿,可惜如今却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
简析:这首七绝是一首怀古诗,抚今追昔,感叹人世的兴亡盛衰——当年越王勾践破吴归来的时候,义士因破吴有功,回来时都得到官爵赏赐;宫殿里如花般的美女到处都是,如今只剩下鹧鸪鸟儿在那儿飞来飞去。
将昔盛今衰的景象作了鲜明对比,感受深切。
七绝多以第三句转,第四句结,这首诗前三句一气直下,竭力渲染昔日之兴盛,末句突作转折,跌入今日之荒凉冷落,构成反衬,其格独创,语冷节促,盛衰之感倍烈。
赏析: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怀古之作,是他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该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在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越中览古》写的就是这件事。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越中览古》李白全诗意思
《越中览古》李白全诗意思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越中览古》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怀古之作,全诗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的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
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注释】⑴越中:指会稽,春秋时代越国曾建都于此。
故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
⑵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⑶还家:一作“还乡”。
锦衣:华丽的衣服。
《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⑷春殿:宫殿。
⑸鹧鸪:鸟名。
形似母鸡,头如鹑,胸有白圆点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纹。
叫声凄厉,音如“行不得也哥哥”。
【白话译文】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凯旋,六千义士都衣锦封官。
当初满殿的宫女如花似玉,而今这里只有鹧鸪飞落在这败壁残垣上。
【创作背景】此诗是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从公元前510年吴正式兴兵伐越起,吴越经历了携李、夫椒之战,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以及进攻姑苏的反复较量,终于在公元前473年越灭了吴。
此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赏析】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所写的历史事件是春秋时期吴越争霸。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在吴越兴亡史中,以越王“十年生聚”卧薪尝胆的事件最为著名。
诗中却没有去追述这个为人热衷的题材,而是换了一个角度,以“归”统领全诗,来写灭吴后班师回朝的越王及其将士。
接下一句是对回师那个欢悦气氛的描绘。
越中览古
作者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 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 ),于唐武后长安元年 ( 公元 701 年 ) 出生在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 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 )青莲乡。少年即显露 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从二十五岁起 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 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 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 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 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
越中览古
李白
古
战士:尽锦衣 宫女:满春殿
(繁华奢侈)
今
惟有鹧鸪飞
(冷落荒凉)
对比、衬托
人事变化、盛衰无常
“炼字”题解题步 骤:
一、解释该字的意思。 二、描绘该句的景象
三、分析该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
“尽”在句中意为全部。凯旋之后,士 兵全部都穿着华丽的衣衫 。“满”字 意为布满、占满。像花一样的美人布 满了整个宫殿。“尽”字、“满”字, 写出了凯旋之后越国从士兵到君王之 间的奢侈享乐生活。
越中览古⑴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⑵, 战士还家尽锦衣⑶。 宫女如花满春殿⑷, 只今惟有鹧鸪飞⑸。
创作背景
此诗是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 浙江绍兴), 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 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 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 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 誓报此仇。 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 写的就是这件事。
用典故 联想与想象
答案示例
1、对比手法。古越的热闹、繁华与现在 的荒凉、衰败形成鲜明的对比,抒发 了一种世事变化无常的感慨。 2、借古讽今。通过揭示越国由繁华至衰败 的原因——从下至上的奢侈,借此了讽 谏当朝者不要重蹈古人覆辙。
【诗歌鉴赏】李白《越中览古》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李白《越中览古》原文翻译及赏析李白《越中览古》原文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注释、越中:指会稽,春秋时代越国曾建都于此。
故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
2、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3、还家:一作“还乡”。
锦衣:华丽的衣服。
4、春殿:宫殿。
5、鹧鸪:鸟名。
形似母鸡,头如鹑,胸有白圆点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纹。
叫声凄厉,音如“行不得也哥哥”。
李白《越中览古》翻译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凯旋,六千义士都衣锦封官。
当初满殿的宫女如花似玉,而今这里只有鹧鸪飞落在这败壁残垣上。
李白《越中览古》赏析《越中览古》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词作品,是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是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此诗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越王勾践还宫的情况;结句突然一转,说过去曾经存在过的一切如今所剩下的只是几只鹧鸪在飞。
全诗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的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
《越中览古》是一首怀古之作,所写的历史事件是春秋时期吴越争霸。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在吴越兴亡史中,以越王“十年生聚”卧薪尝胆的事件最为著名。
诗中却没有去追述这个为人热衷的题材,而是换了一个角度,以“归”统领全诗,来写灭吴后班师回朝的越王及其将士。
接下一句是对回师那个欢悦气氛的描绘。
诗中只抓住一点,写了战士的锦衣还故乡,可留给人们想象的却是一个浩大的,热闹非凡的场面:旌旗如林,锣鼓喧天,勾践置酒文台之上,大宴群臣,满脸得意而又显赫的光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越中览古
李白
知人论世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文本解读
【原文】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讲解】越王勾践:勾践(约公元前520-前465),勾践实则应写作“句践”。
古时并无“勾”字,用“句”字通之。
勾践是大禹后裔。
春秋末期越国的君主。
越王允常之子。
因“卧薪尝胆”而名垂千古。
公元前496~前465年在位。
吴王阖闾曾于公元前496年被越军所败。
阖闾受伤而死,其子夫差立志报仇。
勾践于次年主动进攻吴。
在夫椒山(今江苏吴县西南)与吴兵发生激战,越兵大败。
为了保存力量,勾践退兵至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用范蠡的计策,向吴称臣乞和。
勾践归国后,卧薪尝胆,时时不忘灭吴雪耻。
他任用范蠡、文种等人,改革内政,休养生息。
后来勾践利用夫差北上争霸、国内空虚之机,一举攻入吴国并杀死了吴太子。
夫差返国后只得言和。
勾践不断举兵伐吴。
勾践二十四年,吴都被围三年后城破,夫差自杀。
吴亡。
随后,勾践又乘船进军北方,宋、郑、鲁、卫等国归附,并迁都琅琊(今山东胶南南),与齐、晋诸侯会盟,经周元王正式承认为霸主。
锦衣:精美华丽的衣服。
【赏析】
一般的绝句,一、二句为一组,或写景或叙事,三、四句为一组,或议论或抒情,用现代汉语的方式去划分层次的话,一般是一、二句为一层,三、四句为一层,本诗在结构上与以前学过的绝句有何不同?诵读时应注意些什么?
【明确】这首诗前三句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
在诵读时,本诗二、三两句间的停顿宜短一些。
最后一句,“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读,其后应作一顿,然后徐徐吐出“鹧鸪飞”三字,以示其中含无限感慨之意。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两个镜头。
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
【明确】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镜头一,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
镜头二,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侯着他。
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
可是这样的镜头现在都没有了,“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流露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慨叹。
所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明确】对比写作手法。
能够逐句串讲一下吗?
【明确】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
宫的情况。
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
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
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
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
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
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
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
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
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
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
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
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李白另有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可资比较:“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
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
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
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炼而又自然。
次句接写当前景色。
青青新柳之外,还有一些女子在唱着菱歌,无限的春光之中,回荡着歌声的旋律。
杨柳又换新叶,船娘闲唱菱歌,旧苑荒台,依然弥漫着无边春色,而昔日的帝王宫殿,美女笙歌,却一切都已化为乌有。
所以后两句便点出,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她,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象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作历史的见证人罢了。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
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