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与其他脏腑生理病理联系
脏腑关系
水液代谢:肺输布水液,肾蒸化水液 阴气互资:肺阴滋肾阴,肾阴养肺阴
肺
肾
肝与肾
肾藏精 肝藏血 肝主疏泄 肾主闭藏 精血同源
精血同源、藏泄互用 阴阳互资
肝肾阴阳互资
病理:肝肾精血不足 肝肾阴虚
肝肾精血同源关系示意图
同源
肝
藏
肾
藏
同源
血
互化
精
肝肾藏泄关系示意图
肝气
肾气
闭藏
心肾阴阳相互交济
心肾水火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心火不亢
温煦 推动 兴奋
心阳
凉润 宁静 抑制
心阴
上 济
温煦 推动 兴奋
下 温
肾阳
凉润 宁静 抑制
肾阴 肾水不寒
肺与脾
肺主气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
肺主通调水道 脾主运化水液
病理:肺脾气虚 水湿痰饮
“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血液运行和精神情志 调节
心与脾 心主血
血液生成与运行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心主行血 脾主统血
协同调节
病理:心脾两虚,气虚血瘀, 出血
心与脾的关系示意图
心主行血,促进脾的运化功能(火生土) 心
病理:心脾两虚
脾
脾主运化,为血液生化之源,使心有所主
心与肾: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心属火居上,肾属水居下,肾水须上济心火, 才能防止心火过亢;心火须下交肾水,才能防 止肾水过寒。只有这样,心肾功能才能彼此协 调。这一关系称“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饮食物
食 糜
胃
受纳 腐熟
受盛化物 泌别清浊
肝
胆 汁
脏腑之间的关系与之所对应的病理现象
脏腑之间的关系与之所对应的病理现象一、五脏之间的关系与之所对应的病理现象五脏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古人多以五行相生相克来说明其生理上的联系,即任何一脏与其他四脏都存在着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面的联系关系;并用五行相乘相侮与子母相犯来说明其在病理上的联系,即任何一脏与其他四脏都存在着相乘、相侮、子病及母、母病及子四方面的病变关系。
但是,经过历代医家的观察与研究,对五脏之间关系的认识,早已超越了五行生克乘侮的范围,目前主要是从各脏的生理功能来阐述其间的联系,并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来反证其生理上的关系。
这样,就更具体、灵活、实用。
五脏之间的关系较复杂,为了便于分析,此以两脏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
1.心与肺的关系“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
”心与肺的关系,主要就是心主血与肺主气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从心主血对肺主气来说,心推动血液运行,一方面,能维持肺司呼吸功能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血是气的载体,气附于血而运行全身,从而使肺能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
从肺主气对心主血来说,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能促进、辅助心脏推动血液运行,是保证心血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联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之间的中心环节,主要是积于胸中的宗气。
在肺司呼吸的作用下形成宗气以养心,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心血运载宗气以养肺,以维持肺脏司呼吸的功能。
所以,宗气具有的贯心脉以行气血和走息道以司呼吸的功能,能够强化血液循环与呼吸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
病理现象:心与肺的病变可以相互影响。
如肺气虚弱,宗气生成不足,使血行无力,或肺失宣降,气机不畅,使血行受阻,出现咳嗽、气短、胸闷、心悸、唇青、舌紫等症。
反之,心气不足、心阳不振,血行不畅,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出现心悸、唇青、舌紫、咳嗽、气喘、胸闷等症。
2.心与脾的关系心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依存关系,二是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关系。
血液生成方面,心主血,心血供养脾,维持脾的正常运化;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运正常,则化生血液功能旺盛,保证心血充盈。
中医学课件五脏-心
03 心的养生与保健方法
情志调养对心的影响
愉悦心情
保持愉悦的心情是养心的 基础,避免过度情绪波动 对心脏的损伤。
调节情绪
学会调节情绪,避免长期 处于不良情绪状态,如焦 虑、抑郁等,以免对心脏 造成不良影响。
宁静心神
保持心神宁静,避免外界 过多干扰,有助于降低心 脏负担,促进心脏健康。
饮食调养对心的作用
梦,体虚多汗等症。
柏子仁
02
养心安神,润肠通便,止汗。适用于阴血不足,虚烦失眠,心
悸怔忡,肠燥便秘等症。
远志
03
安神益智,祛痰开窍,消散痈肿。适用于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
多梦、健忘惊悸,神志恍惚等症。
活血化瘀类中药介绍
丹参
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适用于血瘀所致的心 胸疼痛、癥瘕积聚,以及心烦不眠等症。
失眠处方
神门、三阴交、安眠穴等,可养心安神、镇静催眠,改善失 眠症状。
现代针灸研究进展
01
针灸治疗心系疾病的机理研究
现代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改善血液循环等途径来治
疗心系疾病。
02
针灸治疗方法的创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针、激光针灸等新型针灸方法逐渐应用于心系疾病
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疗效。
均衡饮食
保持饮食均衡,摄入适量的营养 物质,避免高脂肪、高热量食物
对心脏的损伤。
红色食物
适量食用红色食物,如红枣、红豆、 红葡萄等,有助于养心补血,增强 心脏功能。
苦味食物
适量食用苦味食物,如苦瓜、莲子 心等,有助于清心泻火,改善心脏 功能。
运动锻炼对心的益处
适量运动
坚持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 游泳等,有助于增强心脏功能,
脏腑之间的关系
生理:
气与血 的关系
肺主气 心主血
宗
气为血帅,肺气助心行血
气 是
中
血为气母,心血运布肺气
心 环
节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病理: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肺气虚弱,行血无力 肺失宣肃,肺气壅塞
影响心的行血——心血瘀阻
心气不足 血行不畅
在上——心神恍惚 精神疲惫
在下——梦遗滑精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五)肺与脾 主要体现于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两个方面。 生理:
气 的
肺为主气之枢——主呼吸而纳清气
生 成
脾为生气之源——主运化而生谷气
相互结合 形成宗气
Heart and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lung
心与肺的关系
心
与
‘诸血者,皆属于心”, “诸气者皆属于肺’ 肺
的
关
系
平面设计
No Image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一)心与肺
主要体现于血液运行和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关系。
津
肺主通调水道——布散水精
津液输布
液
代
脾主运化水液——转输水精
代谢正常
谢
No Image
No
脏腑关系和奇恒之腑
脏腑关系和奇恒之腑五脏六腑的相互关系脏腑是相互配合,互为表里,不论在生理上,病理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所以谈到五脏,也就联系到六腑。
兹分述如下:(一)肝与胆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胆互济。
所以肝胆实热的病人,有寒热、胁痛、胸满、口苦、呕吐等症状。
而平肝足以泻胆,泻胆也可以平肝。
(二)胃与脾胃主腐熟,脾主运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二者分工合作。
所以任何一方有病,都会相互影响;治疗上也是二者兼顾。
(三)心与小肠心和小肠的经络互通于心,心火盛,舌尖碎痛,小便也会赤涩。
所以采用清心利小便的疗法,使心和小肠的热从小便外出。
(四)肺与大肠大肠为传导之腑,但必须借肺气的下降。
所以大便秘结,可以用开泄肺气的方法;痰浊壅塞肺部的实喘,可以开泻大肠,以利肺气。
二者之间,在生理和病理上,都是密切关联的。
(五)肾与膀胱肾和膀胱互为表里。
小便既要靠肾的运化,又要藏于膀胱,从而得以正常地排泄。
所以小便不通就应当温化肾和膀胱之气。
(六)心包络与三焦心包络是心的外卫,三焦为脏腑外卫,二者脉络原自相通。
在经络方面,手厥阴经是络三焦,属心包,手少阳经是络心包,属三焦,是相互交通的。
所以心包络和三焦的关系也很密切。
奇恒之府奇恒之府系指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六者。
肾主骨、髓,心主血脉,肝胆互为表里,已均在前面概述。
脑脑为髓海,居于颠顶,为天灵盖所包涵。
[内经]云:“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目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输耳鸣、胫痠、眩晕、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所以脑的正常与否,直接表现在一个人的精力是否充沛,如果髓海不足,脑的机能减弱,表现为懈怠无力,眩晕、耳鸣等症。
女子胞女子胞亦称胞宫或子宫,位于少腹部大肠之前,膀胱之后。
女子在发育以后,由冲、任脉的通盛而发生月经,在孕育之时,女子胞又有保护和给养胎儿的作用,在病理上,妇女经产、带下诸疾,常由于冲、任失调,而冲、任脉又起于胞中,所以女子的生理和病理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知识:脏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知识:脏腑之间的关系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由脏腑、经络等许多组织器官所构成。
脏腑之间的关系,是藏象学说中整体性联系的内容之一。
人体各脏腑之间,在结构上通过经络而相互沟通,生理功能上既分工又合作,在病理变化上也可互相影响和传变。
五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与肺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气与血之间的相互依存。
在生理方面,肺主气,辅心行血,可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而心主血,营养于肺,可维持肺的呼吸功能。
由于宗气积聚于胸中,温养心肺两脏,具有贯心脉以行气血和走息道以司呼吸的功能,所以能加强心血运行与肺司呼吸之间的协调平衡。
在病理方面,如肺气虚弱,宜降失常,可影响心的行血功能;而心之阳气不足,血行无力,也会导致肺的呼吸功能失常,从而出现咳嗽、气喘、胸闷、心悸等症。
2、心与脾心与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心主血而推动血液运行,脾统血而统摄血液循行于脉管,两者互相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二是心血充盈,可营养于脾,心主神明,可调节脾的运化功能;脾运化功能正常,吸收的水谷精微能化生心血并营养心神,两者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因此,当心血不足或心神失常时可引起脾失健运,脾运失常或脾不统血时亦可导致心的病变,都导致心脾同病,而出现心悸、失眠、食少、便溏等症。
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运行和精神情志活动的调节方面。
心主血,是血液运行的原动力;肝藏血,是贮藏和调节血液的重要因素。
因此,心、肝两脏在血液的运行方面是互相配合的。
心主神明,主管人的精神活动;肝主疏泄,调节情志活动。
也就是说,两者在维持精神情志活动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临床上,心血不足与肝血不足的病变可互相影响,导致心肝血虚的病证,出现面色无华、心悸、头昏、目眩等症状。
心神失常与肝失疏泄、情志失调也可互相累及,出现心烦、失眠、急躁易怒等心肝火旺的症状。
4、心与肾心与肾之间,首先体现在心之阴阳与肾之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心在五行属火,位于上焦;肾在五行属水,位于下焦。
脏腑传变的名词解释
脏腑传变的名词解释脏腑传变,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用来描述人体内脏器官之间相互影响的现象。
这个概念源自古代医家对于人体器官的认知与观察,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脉象以及疾病的发展变化,他们发现某些内脏病变会导致其他器官的病变,同时这些病变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基于这一观察,他们提出了脏腑传变的理论。
脏,指的是中医中所说的内脏,包括心、肺、肝、脾、胃、肾、胆、小肠、大肠等。
而腑,则是指其他一些较小的器官,如胆囊、胰腺、子宫等。
脏腑传变的理论认为,不同的脏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脏腑传变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中医学认为人体器官并不是隔离的,而是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系统。
各个器官通过经络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功能网络。
因此,一个器官的功能失调或病变,会通过经络传导到其他器官,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症状和病变。
其次,脏腑传变还与中医学对五行学说的应用有关。
中医学将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归纳为五行相生相克的过程,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同时还存在着相克的关系,如金克木、木克土等。
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也反映了脏腑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当一个脏腑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或者内部失调时,它的功能会发生改变,影响到其他相关脏腑的正常运行,从而引发疾病。
脏腑传变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两种。
一种是脏腑间的相互促进,也就是俗称的“连络”。
在人体内部,各个器官通过经络相互联系,信息和能量的传递在这些络腑之间不断进行。
当某个脏腑的功能出现问题时,其他脏腑会通过经络传导向其提供支持,以期恢复平衡和正常功能。
另一种是脏腑间的相互制约,也就是俗称的“克制”。
当一个脏腑的功能过度亢进或者发生病变时,会影响到相关脏腑的正常功能,导致其功能减退甚至病理变化。
脏腑传变的理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分析和理解脏腑传变的规律,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势和病情变化,并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当一个患者出现心脏病变时,中医医生考虑到心与肾有密切的相互制约关系,可能会同时调理肾脏功能以达到平衡,以期辅助治疗心脏病。
五脏六腑位置图
五脏六腑位置图五脏六腑位置图黄元御气机升降图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
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
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
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
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
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
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膈]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
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
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血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
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
中医学基础—脏腑关系
(二)肺与大肠
体现在肺气肃降与大肠传导的相互为用。 生理上相互为用。肺气清肃下降,气机调畅, 并布散津液,能促进大肠的传导;大肠传导正 常,糟粕下行,亦有利于肺气的肃降。 病理上相互影响。肺气壅塞,失于肃降,气不 下行,津不下达,可引起腑气不通,肠燥便秘。 若大肠实热,传导不畅,腑气阻滞,也可影响 到肺的宣降,出现胸满咳喘。
3.君相安位:君火相火,各安其位。
病理:称为心肾不交。主要表现为阴虚火 旺、阳虚水泛、精亏神逸。
第七页,共30页。
心肾相交示意图
水火既济
神精互用
心
肾
君相安位
第八页,共30页。
(五)肺与脾
表现在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1.气的生成:肺主吸入自然界的清气,脾主化 生水谷之精气,清气与谷气在肺中汇为宗气,宗 气与元气再合为一身之气。宗气的生成决定一身 之气的盛衰。有“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 之说。
病理上常见肺脾两虚。
2.水液代谢:肺脾两脏协调配合是保证津液 正常输布与排泄的重要因素。
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
第九页,共30页。
肺脾关系示意图
水液输布: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肺司宣肃,输布水液。
脾
肺
宗气生成:脾化水谷之精,上输
于肺,与吸入清气相合而成。
第十页,共30页。
(六)肺与肝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肺
主要体现在气血之间互相依存、相互为用上。 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有协调促进关系。心主一身之血, 肺主一身之气,两者协调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
血液的运行,依赖于心气的推动,亦有赖于肺气的辅
助,“肺朝百脉”。正常的血液循环,又能维持肺的主气司呼 吸功能。
脏腑之间生理病理关系
脏腑之间生理病理关系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与大肠,肝与胆,肾与膀胱,脾与胃互为表里。
1、心与小肠相表里是从经脉络属方面解释的,心经属心络小肠,小肠经属小肠络心。
二者生理相关,心血循经下降濡养小肠,小肠化物,吸收水谷精微,经脾传心,化血濡养心脉。
2、肺与大肠相表里,二者在生理、病理方面都有联系。
生理上,肺气下降,布散津液,可以促进大肠的传导功能,利于排出糟粕。
反之,大肠传导通畅,也有利于肺气肃降。
病理方面,大肠传导不畅,影响到肺,出现喘咳胸满(胸部胀满不适)。
3、脾与胃二者在生理上以膜相连,通过经络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相合关系。
两者密切配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4、肝与胆,生理上胆依附于肝,因经脉络属,二者构成表里关系,肝主谋虑,胆主决断,二者相互为用。
5、肾与膀胱,二者有经脉络属,故为表里关系,二者关系主要体现在水液代谢方面。
脏腑之间的关系12
精足则髓满骨充——骨骼发育健全,身体强壮
肾精的充盛呼 吸
(dàixiè) (hūxī)
运 阴动 阳 互 资
第十二页,共39页。
病理 (bìn
水寒gl射ǐ):肺
肾阳虚衰,气化不利(bùlì)——水肿、形寒肢冷 水邪上犯,肺失肃降——咳喘、不得平卧
水肿(shuǐzhǒng)
风水及肾
风邪袭表,肺失宣降——头面浮肿、咳喘、恶寒发热 水湿风邪,由肺及肾——全身水肿、腰痛、尿少
(二)心与脾
主要(zhǔyào)体现于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生理: 血液生成
脾旺血足使心血充盈 心阳温脾则健运不息
相互促进
血液运行
心行血,推动血行不已 脾统血,血液不溢脉外
血运正常
第四页,共39页。
病理:
生化无源
脾气虚弱 不足(bùzú)
心血
心脾(xīn
统摄无力pí)两虚
心阳不足(bùzú),脾失温养——脾心气悸虚(弱xīnjì)、
主感觉运动
第三十三页,共39页。
五脏(wǔzàng)与脑
病理: 脑病可以从心论治。 肝气抑郁或亢逆——精神失常、中风昏厥(hūnjué)等。 肝失藏血——运动障碍或梦呓夜游等。 补肾填精益髓——为治疗脑病重要方法。 肺的呼吸失常——肺性脑病。 脾失运化——脑缺血、缺氧甚至脑瘫
第三十四页,共39页。
影响
心气不足 血行不畅
(yǐngxiǎng)肺的呼吸——胸闷咳喘 心阳不振
影响
第七页,共39页。
(四)心与肝
主要(zhǔyào)体现于行血藏血和精神情志调节两方面。
生理:
血液
心主血 肝藏血
血液充足
相互促进 血运通(yùn tōnɡ)利 心有所主——心主血行
脏腑之间的关系
心与肝的关系示意图
促进血液运行:心主行血,肝主疏泄藏血 (病理上:心肝血虚证,心肝血瘀证)
心 调控精神情志:心藏神,肝调畅情志 (病理上:心肝气郁证,心肝火旺证)
肝
心肝神魂之间的调 控
肝
藏
血
舍
魂
4.心与肾
主要表现:称为“心肾相交” 。 水火既济 生理:心肾相交 精神互用 心 与 肾 心位居上,心火必须下温于肾,以助肾阳,使肾水不寒 水升火降 肾位居下,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以滋心阴,使心火不亢 互济互制。 心藏神——神能驭精,神清则精固 肾藏精——精能生神,精充则神全 心神肾精, 相互为用。
君相安位 君火在上,心火明著,为一身之主宰 相火在下,命火秘藏,为神明之基础 各安其位,上下交济。 水亏火旺 心火亢于上 水不制火 心悸心烦、失眠多梦; 肾水亏于下 腰膝酸软、 男子遗精、 女子梦交。 病理:心肾不交 水气凌心 心阳虚 ↑↓ 肾阳虚 阳虚水泛,上凌于心 心悸、面白、喘促、 畏寒、水肿、尿少。
脾(主运化)
心主血
推动血行
血液运行正常
脾统血
血行脉道
心与脾的关系示意图
心主行血,促进脾的运化功能(火生土) 心
病理:心脾两虚
脾
脾主运化,为血液生化之源,使心有所主
3.心与肝
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与精神情志两方面。 心主血 心有所主——主持推动血液运行 血运通利 血液运行 血液充足 肝藏血 肝有所藏——贮藏调节血量分配 精神情志 心肝血虚 心主神志,主宰精神情志 相互协同,调节精神情志。 肝主疏泄,调畅精神情志 心血不足,肝无所藏,肝血虚——眩晕、视物模糊、爪甲色淡、肢麻筋挛。 肝血亏虚,心无所主,心血虚——心悸怔忡、面色不华、舌淡脉细。
心火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
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
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
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
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
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
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
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
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
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
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
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五脏六腑的病机
心气虚和心阳虚
共同病机特点: 心的功能减退,血行不畅和心神不足。
病机不同点: 前者伴有气虚表现而无寒象, 后者伴有阳虚表现而有寒象。
(2)心的阴血失调
心的阴血不足 心血瘀阻
① 心的阴血不足:
——心血虚、心阴虚 ②心血瘀阻
心血虚:
概念: 心血亏虚,不能 濡养心脏的病理 变化。
脾病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脾与肝 脾与肾
—— 消化吸收障碍 肝脾不和
血液生成运行异常 血虚、血瘀 出血
—— 脾肾阳气不足 消化吸收障碍 水液代谢失调
脾肾阳虚
脾与胃
—— 纳运失调 升降失常 燥湿失济
脾胃同病
(四)肝的病机
1.肝的生理病理特点:
肝的主要病机特点为:
气机失调
“肝为五脏之贼”
血液生成运行异常 消化吸收功能障碍 精神情志改变
精神情志异常
头胀头痛,面红目赤 耳暴鸣或暴聋
急躁易怒,甚则发狂等
肝火灼伤肺胃脉络 咳血、衄血、吐血
气火上逆之极,血菀 薄厥 于上 发展:肝火内灼,易于耗伤阴血,导致阴虚阳亢。
(2) 肝的阴血失调
肝阴、肝血常不足
肝阴不足 肝血亏虚 肝阳上亢 肝风内动
肝阴不足——肝阴虚
概念:肝的阴液亏损,虚热内生的病理变化。 形成:多由于情志不遂,化火伤阴,
胸部痞闷,咳逆上气;呼吸困难,气促喘息 ;痰多,水肿
(2)肺气不足——肺气虚
概念:肺功能减弱的病理变化。 形成:多因肺失宣肃,日久不复,
或久病咳喘、劳倦过度,耗损肺气, 或脾气虚弱,肺失充养所致。
主要病机特点:
肺气不足——肺气虚
肺气不足,卫表不固,腠理疏松,则防御能力下降 ——自汗漏汗,易患感冒
中医古籍中的脏腑相关理论有何现代意义
中医古籍中的脏腑相关理论有何现代意义中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其中,脏腑相关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理论在中医古籍中有着详细的阐述,对于现代医学和健康观念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的脏腑相关理论并非单纯指解剖学上的脏器,而是包含了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等多个方面。
它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从生理功能来看,脏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协同作用。
例如,心主血脉,肺主气,心肺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气血的运行和输布。
心的搏动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而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生成的水谷精气相结合,形成宗气,宗气又能助心行血。
再如,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有助于脾的运化;反之,脾的健运也有利于肝的疏泄。
这种协同关系使得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得以正常发挥。
在病理变化方面,脏腑之间也相互影响。
当一个脏腑发生病变时,常常会影响到其他脏腑。
比如,心火亢盛可能会导致肝火上炎,出现心烦易怒、目赤肿痛等症状;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日久可影响到肾,导致肾阳虚衰,出现腰膝酸软、水肿等症状。
这种脏腑之间的病理传变规律,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中医古籍中的脏腑相关理论对于现代医学的疾病诊断具有启示作用。
现代医学往往侧重于对单个脏器或系统的研究和治疗,而忽视了人体的整体性。
中医的脏腑相关理论则提醒我们,在诊断疾病时要综合考虑多个脏腑的功能状态。
例如,对于一些心血管疾病,单纯从心脏本身进行治疗可能效果不佳,如果能同时调理肺、脾、肾等脏腑的功能,往往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在治疗方面,脏腑相关理论为中医的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中医通过对患者症状、体征的综合分析,判断出病变所涉及的脏腑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比如,对于肝郁脾虚证,采用疏肝健脾的治法,常用方剂如逍遥散;对于心肾不交证,采用交通心肾的治法,常用方剂如交泰丸。
【推荐】脏与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推荐】脏与脏之间的相互关系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们不仅在生理上相互协调,在病理上常常通过一定的途径或规律相互影响、相互传变。
1.心与肺心与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肺主气。
心肺两脏的生理联系主要体现在气和血的关系上。
心主一身之血脉,上朝于肺;肺主一身之气,贯心脉而行血。
因此,心主血脉的功能,有赖于肺主气的功能的发挥,而肺气的敷布,又离不开心血的运载,以运行周身。
若肺气虚弱,宗气不足,运血无力,则见胸痛、心悸、舌质紫暗等心血瘀阻之证;若心血不畅,导致肺气郁滞,失于宣降,则出现胸闷、咳喘等表现。
2.心与脾心主血而行血,脾化生血液而又摄血。
心脾两脏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两个方面。
血液的生成方面:心血靠脾运化产生的水谷精微化生滋养,脾的运化功能的发挥又有赖于心血的滋养。
所以脾气健运,化源充足,则心血充盈;若心血充盛,脾得滋养,则脾气健运。
血液的运行方面:血液循行脉中,依靠心气的推动作用,又赖于脾气的统摄作用而不致溢出脉外,心与脾二者之间的相互协调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若脾失健运,化源不足,或脾不统血,血溢脉外,则致心血不充;反之,若心血亏虚,脾失所养,则使脾之运化功能减退、统摄无权,最终导致心脾两虚之证,而见心悸、失眠、多梦。
、腹胀、食少、乏力、面色无华以及血溢脉外的病理表现。
3.心与肝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节情志。
心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血液的运行与精神情志的调节两个方面。
血液运行方面:肝藏血充足,使血脉充盈,肝之疏泄功能正常,气机通畅,则能助心行血;同样若心血充盈,则肝有所藏,使肝能发挥其贮藏和调节血流量的作用。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临床上常见心悸、失眠、多梦、面色不华,或头晕、目涩、视物昏花、爪甲不荣等心肝血虚的病理表现。
情志调节方面: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血顺畅,心情愉快,有利于心主神志功能的正常发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心与其他脏腑生理病理联系
(五)
2人体生长发育与生理机能与哪些脏腑经络功能有关答:气的推动,调控作用控制人生长发育跟脏腑经络生理机能。
与气相关的脏腑是:肾是生气之根,脾胃是生气之源,肺是生气之主。
与这些脏腑相关的经络是: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手太阴肺经.
3奇恒之腑与五脏六腑有何生理病理联系答:除胆为六腑外,余者皆无表里配合
女子包
脑
脉
脉骨,髓
4魄门亦为五脏使的意义
魄门即肛门使为役也魄门为传化之腑之一的大肠终端水谷代谢的糟粕由此排出“魄门亦为五脏使”意思是说魄门的生理与五脏之间有密切关系魄门启闭要依赖于心神的主宰肝气的条达脾胃的升降肺气的宣肃肾气的固摄方能不失其常度而魄门的功能正常能够协调内脏升降之机所以魄门的功能常能反映脏腑的状况魄门在病理状态下无论是大便秘结不通,还是水谷混杂而下的大便洞泻不止或是大便失禁不仅能够
反映胃肠病变而且还可以反映五脏状况
对临床疾病治疗及预防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5肝肾同源又称乙癸同源.为什么?
答:生理学名词。
又称乙癸同源。
含义有三:
①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生,故肝阴和肾阴相互滋养,肝肾相生。
②肝和肾均内藏相火,相火源于命门。
③肝和肾虚实密切相关,
相互制约,
治疗上多兼顾二脏。
《医宗必读》:“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
6今年立夏以来,北方多出现五月飞雪如何认识?
答:实话讲没看到。
不过五月飞雪文学史上代表着窦娥冤,惊天地、泣鬼神。
难道北方有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