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工作制度等各种安全制度
学校防震减灾工作制度
学校防震减灾工作制度一、前言地震是自然祸害中最致命的一种,往往可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特别是在学校这样的人员密集场所,一旦发生地震,后果更加严重。
因此,学校防震减灾工作的紧要性不容忽视。
本文将从如何订立学校防震减灾工作制度、实在的防震减灾措施以及应急救援方案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学校防震减灾工作制度的订立订立防震减灾工作制度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科学讨论,不断探究创新,不断完善和更新。
实在步骤如下:1.确定制度目标学校防震减灾工作不能仅仅是应对突发事件,而应是一项长期、有计划、全面的系统工程。
因此,订立防震减灾工作制度前,要先明确目标,明确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和完善,订立出实在可行的目标并不断推动。
2.组织制度订立学校防震减灾工作制度的订立应由校领导及相关人员共同完成。
在行动方案订立的过程中,要加强学习、交流和研讨,梳理公共安全资源的分布情况、信息表达的渠道及内容、防震减灾的标准及流程等相关内容,确保可能显现风险的地方得到落实。
3.订立内容学校防震减灾工作制度重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灾前防备措施。
防范于未然,要尽可能地减小祸害损失,因此在学校防震减灾工作中,灾前防备措施极其紧要。
(2)灾后应急措施。
即发生祸害后的各种应急措施,包括自救、互救和救援。
(3)教育培训及演练。
在学校中定期对同学、老师进行防震减灾的基础学问和应急处理方式的普及,以及演练,可以提高同学及教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急处理本领,降低因突发事件带来的恐慌情绪和情绪失控。
(4)防震减灾资料的整理和归档。
如祸害报告、灾后评估报告、适时公布救援动态等等。
4.员工培训为了能够有效实施和执行防震减灾工作制度,学校还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学习。
这些人员包括校领导、老师及工作人员。
培训应包括防震减灾基础学问、应急处理流程、团队协作等,能充分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敏锐程度和应对本领。
三、防震减灾措施防震减灾措施是指学校为了削减地震祸害造成的伤亡和损失实行的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修订草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修订草案)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08.10.29•【分类】立法草案及其说明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修订草案)(2008年10月29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和监督管理等活动,适用本法。
第三条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第五条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民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本行政区域的防震减灾工作。
第六条抗震救灾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抗震救灾工作。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承担本级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日常工作。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地震应急救援演习,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能力。
第八条国家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地震群测群防活动,并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九条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织,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军事法规的规定以及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命令,执行抢险救灾任务。
第十条从事防震减灾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有关防震减灾标准。
第十一条国家鼓励、支持防震减灾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提高防震减灾工作水平。
对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中学防灾减灾工作制度(3篇)
第1篇一、总则为了加强学校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学校师生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工作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师生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同时,做好防灾减灾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2. 安全第一,责任到人:牢固树立安全意识,把师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明确各级责任人,确保防灾减灾工作落到实处。
3. 依法管理,科学决策: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科学制定防灾减灾工作计划和措施。
4.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学校成立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防灾减灾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实施。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1)组长:校长(2)副组长:分管副校长(3)成员:各处室负责人、班主任、安全员等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防灾减灾工作计划,组织协调各部门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应急演练、隐患排查等工作。
2. 防灾减灾办公室(1)主任:安全主任(2)成员:各班班主任、安全员等防灾减灾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防灾减灾工作,包括宣传教育、应急演练、隐患排查、资料整理等。
3. 班级防灾减灾小组(1)组长:班主任(2)成员:班级学生代表、安全员等班级防灾减灾小组负责本班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应急演练、隐患排查等工作。
四、防灾减灾宣传教育1. 制定防灾减灾宣传教育计划,定期开展防灾减灾知识讲座、应急演练等活动。
2. 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班会等途径,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师生防灾减灾意识。
3. 邀请消防、地震、卫生等专业部门人员来校开展防灾减灾知识讲座。
4. 组织学生参加防灾减灾知识竞赛,提高学生防灾减灾技能。
五、应急演练1. 制定应急演练计划,定期开展地震、火灾、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应急演练。
2. 确保应急演练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提高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幼儿园防震防汛安全制度
一、总则为保障幼儿园师生的生命安全,提高幼儿园应对地震、防汛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园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成立幼儿园防震防汛工作领导小组,由园长担任组长,分管安全的副园长担任副组长,各班班主任、保育员、后勤人员等担任成员。
2.领导小组职责:(1)全面负责幼儿园防震防汛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
(2)制定幼儿园防震防汛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演练。
(3)组织开展防震防汛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师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4)定期检查幼儿园防震防汛设施设备,确保其完好有效。
3.各班班主任职责:(1)负责班级防震防汛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
(2)组织开展防震防汛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幼儿的防灾减灾意识。
(3)定期检查班级防震防汛设施设备,确保其完好有效。
(4)在发生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时,组织幼儿迅速、有序地疏散。
4.后勤人员职责:(1)负责幼儿园防震防汛设施设备的维护和管理。
(2)定期检查幼儿园防震防汛设施设备,确保其完好有效。
(3)在发生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时,协助班主任组织幼儿疏散。
三、防震防汛设施设备1.幼儿园应配备足够的防震防汛设施设备,如防震垫、救生圈、救生衣、手电筒、应急包等。
2.幼儿园应定期检查防震防汛设施设备,确保其完好有效。
3.幼儿园应将防震防汛设施设备存放于易于取用的地方,并做好标识。
四、防震防汛宣传教育1.幼儿园应定期开展防震防汛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师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2.幼儿园可通过以下途径开展宣传教育:(1)利用幼儿园广播、宣传栏、家长会等形式,向师生普及防震防汛知识。
(2)邀请相关部门开展防震防汛知识讲座。
(3)组织师生观看防震防汛宣传片。
(4)开展防震防汛主题班会、绘画、征文等活动。
五、防震防汛应急演练1.幼儿园应定期组织防震防汛应急演练,提高师生的应急处置能力。
2.应急演练内容:(1)地震发生时,如何迅速、有序地疏散幼儿。
防震减灾应急报送制度范本
防震减灾应急报送制度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了规范防震减灾应急报送工作,提高地震应急响应和救援能力,最大程度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制定本制度。
1.2 编制依据本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相关规定。
1.3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发生地震及火山灾害和国外发生造成重大影响地震及火山灾害的应急报送工作。
二、组织体系2.1 应急报送组织结构应急报送组织结构分为四级: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
各级应急报送组织应设立专门的应急报送工作机构,明确责任人,负责本区域的地震应急报送工作。
2.2 应急报送职责(1)国家级应急报送职责:负责全国范围内地震应急报送工作的领导、协调和指导,制定全国地震应急报送工作规定和预案。
(2)省级应急报送职责:负责本辖区内地震应急报送工作的领导、协调和指导,制定本省地震应急报送工作规定和预案。
(3)市级应急报送职责:负责本辖区内地震应急报送工作的实施,收集、整理和报送地震相关信息,制定本地区地震应急报送工作规定和预案。
(4)县级应急报送职责:负责本辖区内地震应急报送工作的实施,收集、整理和报送地震相关信息,制定本地区地震应急报送工作规定和预案。
三、应急报送流程3.1 地震发生后,各级应急报送组织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报送工作。
3.2 地震发生地应急报送组织应在地震发生后1小时内,将初步情况报送上一级应急报送组织。
3.3 各级应急报送组织应根据地震灾害的严重性、可控性、所需动用的资源以及影响范围等因素,及时上报地震应急情况,确保信息畅通、及时、准确。
3.4 各级应急报送组织应定期向上一级应急报送组织报告地震应急报送工作情况,及时调整应急预案。
四、保障措施4.1 人力资源保障:各级应急报送组织应建立健全应急报送工作队伍,明确岗位职责,加强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报送能力。
4.2 信息科技保障:各级应急报送组织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报送信息平台,提高信息收集、处理和报送能力。
防灾减灾安全管理制度
防灾减灾安全管理制度防灾减灾安全管理制度范本(精选3篇)防灾减灾安全管理制度1北京小学防震减灾工作以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普及防震减灾科学知识为宗旨,贯彻主动、慎重、科学、有效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方针,坚持社会性、群众性、经常性和公益性的原则。
防震减灾工作管理制度如下:一、制定全年的防震减灾教育学校工作计划,把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列入学校中心的议事日程,落实活动经费。
二、成立防震减灾教育学校工作领导组,明确职责分工,每学期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布置落实防震减灾科普工作。
三、组建防震减灾科普兴趣班,设立防震减灾科普老师,普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四、提升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场所综合层次,完善硬件设施。
学校要不断更新增加项目,定期更新科普宣传内容,增加配备必要的现代传媒设备,提高科普教育的手段。
五、开展大型防震减灾宣教活动,营造学校科普宣传氛围。
每学期开展大型科普活动,定期进行防震减灾知识科普讲座。
六、积极开展青少年校外防震减灾知识教育,举办防震减灾科普夏令营。
七、健全必要的防震减灾科普资料,各类活动要有记载,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办好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学校。
八、扩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学校宣传力度,使社会公众广泛了解并参与到学校的活动中来。
防灾减灾安全管理制度2(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上级各部门防震减灾工作的精神要求,把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大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增强广大师生的防震减载意识和自觉性,提高地震灾害防御和自救和互救能力,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目的。
(二)规划目标普及防震减灾基本知识,提高自救自护能力,建立健全地震应急和救援保障体系,增强紧急救援力量,增强我校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综合防震能力。
(三)主要任务1、加强校园基础信息调查,提高学生对于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完善突发地震事件处置机制,提高教师、学生应急处置能力,制定并实施学校地震安全方案,推进避难防灾场所建设。
南郊镇中心幼儿园消防、防震、防雷安全制度
南郊镇中心幼儿园消防、防震、防雷安全制度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国家、省、市防震减灾工作的精神要求,把幼儿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大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增强广大师幼的防震减载意识和自觉性,提高地震灾害防御和自救和互救能力,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目的。
二、规划目标普及防震减灾基本知识,提高自救自护能力,建立健全地震应急和救援保障体系,增强紧急救援力量,增强我园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综合防震能力。
三、主要任务1、加强幼儿园基础信息调查提高幼儿对于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完善突发地震事件处置机制,提高教师、幼儿应急处置能力,制定并实施幼儿园地震安全方案,推进避难防灾场所建设。
2、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宣传防震减灾避险知识,对幼儿进行地震、地质灾害、火灾等内容的防范自救教育,从小培养幼儿防震避险的理念、常识和心理素质等,保证每学期举行两次及以上的演练,掌握应对地震发生时采取的防护措施和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失,从而提高学生紧急避险、自救自护和应变以及师生自救互救技能和应对突发地震的能力。
3、将防震减灾教育纳入学前教育内容,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知识受教育程度;充分发挥校园网在防震减灾教育中的作用。
4、落实各项应急救援规定制度,保证从园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系统内工作人员24小时通讯联络无障碍,幼儿园工作人员轮流值班制度,确保反应迅速,救援及时。
5、幼儿园为周边社区防震减灾教育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四、具体计划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健全工作机制:成立以园长为组长的防震减灾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园长亲自抓、行政院长具体抓、安保主任和各班主任齐抓共管的格局,形成一套强有力的安全管理网络。
2、建立畅通无阻的防震减灾安全信息渠道。
建立“教师通讯联络网”和“学生安全通讯联络网”,确保园长、各责任人、班主任、家长之间的信息畅通。
3、加强安全检查工作,幼儿园严格执行定期的安全检查制度,时刻留心校舍安全,发现问题及时上报、补救、整改,防患于未然。
学校地震应急工作制度(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提高学校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和学校财产的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地震应急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校全体师生员工、校舍、设施设备以及周边环境。
第三条地震应急工作遵循“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迅速、处置果断、科学救援”的原则。
第四条学校地震应急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制,成立地震应急指挥部,负责地震应急工作的组织、指挥和协调。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职责第五条学校地震应急指挥部1. 指挥部组成:校长任总指挥,分管副校长任副总指挥,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 指挥部职责:制定地震应急预案,组织地震应急演练,指挥地震应急工作,协调各部门、各单位开展地震应急救援。
第六条学校地震应急指挥部下设以下工作小组:1. 预警与信息组:负责地震预警信息的接收、处理和发布,收集地震灾害信息,为指挥部提供决策依据。
2. 应急救援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开展伤员救治、物资供应、疏散安置等工作。
3. 保障组:负责应急物资的储备、调配,保障应急通信、交通、供电等设施设备正常运行。
4. 宣传报道组:负责地震应急工作的宣传报道,及时发布地震信息,稳定师生员工情绪。
5. 后勤保障组:负责地震应急工作的后勤保障,包括生活物资、医疗救护、心理疏导等。
第七条各部门、各单位职责1. 教务处:负责地震应急教育的开展,组织地震应急演练,落实地震应急措施。
2. 学生处:负责学生地震应急疏散的组织和指挥,确保学生安全。
3. 后勤处:负责校舍安全检查,保障应急物资储备,确保应急设施设备完好。
4. 安全保卫处:负责校园安全巡逻,维护校园治安秩序,保障地震应急工作的顺利进行。
5. 医疗卫生部门:负责地震应急救援中的医疗救护工作,保障伤员救治。
6. 其他部门:根据自身职责,协助指挥部开展地震应急工作。
第三章预警与信息第八条预警与信息组负责接收、处理和发布地震预警信息。
三防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我单位安全生产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的指示精神,结合我单位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单位所有部门和员工,以及与我单位发生业务往来的其他单位。
三、三防工作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加强三防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责任,确保三防工作顺利开展。
2. 综合治理,统筹兼顾: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岗位的积极作用,统筹兼顾,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三防工作。
3. 安全第一,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四、三防工作内容1. 组织领导:成立三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三防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
2. 风险评估:定期开展风险评估,识别和排查各类风险,制定相应防范措施。
3. 隐患排查:对可能引发事故的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建立隐患清单,及时整改。
4. 应急预案:制定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5. 宣传教育:加强三防宣传教育,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应急自救互救能力。
6. 防汛抗旱:加强防汛抗旱工作,确保防洪工程、水库、河道等设施安全。
7. 防震减灾: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提高地震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
8. 防火安全:加强火灾防控工作,确保消防安全。
五、责任与考核1. 各部门负责人为本部门三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履行职责,确保三防工作落实到位。
2. 员工要严格遵守三防工作规定,提高安全意识,积极参与三防工作。
3. 对在三防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违反三防工作规定、造成事故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六、附则1. 本制度由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防震减灾法
防震减灾法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下面是防震减灾法的详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等防震减灾活动,适用本法。
第三条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第四条县级以上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第五条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建设、民政、卫生、公安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在本级政府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本行政区域的防震减灾工作。
第六条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国抗震救灾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本行政区域的抗震救灾工作。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承担本级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日常工作。
第七条各级政府应当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能力。
第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
国家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地震群测群防活动,对地震进行监测和预防。
国家鼓励、引导志愿者参加防震减灾活动。
第九条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织,依照本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军事法规的规定和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命令,执行抗震救灾任务,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第十条从事防震减灾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有关防震减灾标准。
学校防灾减灾管理制度(4篇)
学校防灾减灾管理制度是指学校为了确保学生、教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和处置,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
以下将就学校防灾减灾管理制度进行详细阐述,包括灾害预防、应急处理、教职工和学生的培训以及与外界合作的机制等。
一、灾害预防1.制定灾害监测预警机制:学校应配备相应的灾害监测设备,并与当地相关机构密切合作,建立灾害信息收集和传递体系,定期进行灾害监测和预警工作。
2.加强校园安全检查和管理:学校应设立安全管理部门或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校园安全巡查,及时发现和排除校园内的安全隐患,如消防设施是否完善、电线电缆是否老化等。
3.加强设施维护和保养:学校应定期检查和维护校园内的各项设施,如电梯、消防设备、供水设备等,确保其安全可靠。
二、应急处理1.制定应急预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类型的灾害应急预案,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演练,确保各单位和个人在灾害发生时能够按照预案进行应急处理。
2.建立灾害应急指挥中心:学校应建立灾害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协调各部门的应急工作和资源调配,及时发布紧急通知和指导。
3.准备应急物资和设备:学校应储备一定的应急物资和设备,如急救药品、灾害处置工具等,以备灾害发生时使用。
4.做好应急疏散和救援工作:学校应制定疏散和救援方案,明确各个场所和区域的疏散路线和集合点,组织演练,确保学生和教职工的安全疏散和救援。
三、教职工和学生的培训1.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和培训:学校应定期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和培训,提高教职工和学生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教授防灾知识和技能。
2.组织模拟演练:学校应定期组织各类防灾演练,如地震演练、火灾逃生演练等,提高教职工和学生在灾害发生时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能力。
3.建立教职工和学生的信息登记簿:学校应建立教职工和学生的信息登记簿,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紧急联系人、健康状况等,以便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联系和救助。
四、与外界合作的机制1.与相关机构合作:学校应与地方政府、消防、卫生等相关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和实施防灾减灾工作,加强信息共享和应急救援工作。
防震减灾管理制度范文(3篇)
防震减灾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第三条防震减灾工作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政府的年度财政预算,逐步增加防震减灾事业所需经费投入。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责任制,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第五条生命线工程和有可能因地震破坏造成有害物质泄露的单位及人员密集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行政主要负责人负责的防震减灾工作制度。
第六条市、区(市)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震后救灾与重建等活动的监督与管理。
计划、规划、建设、公安、民政、卫生、交通、水利、经济、科技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同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震减灾工作。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
第八条对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区(市)人民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地震灾害预防第九条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范围,按国家、省、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条地震安全性评价应当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并在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
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其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
第十一条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其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包括:(一)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二)省以上地震安全性评价评审委员会的评审结论;(三)市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核准的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标准确认书。
第十二条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负责项目审批的部门,应当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内容。
灾害治理管理制度
灾害治理管理制度一、概述灾害是指自然或人为的某些具有破坏性的事件,能对人类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灾害的发生对社会经济、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失。
因此,建立健全的灾害治理管理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
灾害治理管理制度包括灾害预防、减灾和应对的组织、法律、政策、技术和人员等方面的一整套制度体系。
二、灾害预防1. 组织体系建立健全的灾害预防组织体系是实现预防灾害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当成立专门的灾害预防机构,负责灾害预防规划、管理和技术支持。
各级政府应当建立相应的灾害预防工作小组,配备专业人员,制定具体的预防方案,监督和指导各类单位开展预防工作。
2. 法律政策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灾害预防政策体系。
政府应当推动相关法律立法,规定各类单位必须开展灾害预防工作,明确责任和义务。
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鼓励企业投入灾害预防工作,提供税收减免和其他优惠政策。
3. 技术支持加强灾害预防技术研发和推广,提高灾害预警和监测能力。
政府应当加大对灾害预防技术的投入,推动科研院所和企业加强技术攻关,提高灾害预警预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推动各类单位在灾害预防技术方面加大投入,提高防灾能力。
三、灾害减灾1. 教育培训加强灾害减灾知识宣传和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公众的灾害防范意识。
政府应当加大对灾害减灾知识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向社会公众传播灾害防范知识,提高人们防灾自救的意识和能力。
组织专业人员对重点群体进行灾害防范知识培训,提高他们遇到灾害时的应急处置能力。
2. 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乡地区的抗灾能力。
政府应当加大对重点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各类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
对易发生灾害的地区,应当加强防汛、防风、防震、防火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
3. 风险评估加强灾害风险评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政府应当组织专业人员开展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对重点地区的灾害风险进行科学评估,科学规划建设用地、城市规划等,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工作制度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工作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提高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确保地震发生时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工作制度遵循以人为本、公共安全、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科学管理的作用。
第三条本制度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管理。
二、建设和规划第四条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防震减灾规划进行,充分考虑地形地貌、人口密度、交通便利、基础设施等因素,确保避难场所的数量、规模和分布合理。
第五条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应符合国家标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21734—2008)和《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要求》(DB35/T1488-2015),确保建设质量。
第六条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应配备必要的生活保障设施、医疗救护设施、应急通信设施、安全保障设施等,并根据实际需要配备防震、防火、防毒、防爆等特殊设施。
三、日常管理第七条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日常管理工作由所在地政府负责,相关部门共同参与。
第八条日常管理应做好以下工作:(一)定期检查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基础设施和设备,确保其完好有效;(二)定期组织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演练,提高避难场所的启用效率;(三)建立健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信息管理系统,确保信息的及时、准确、完整;(四)宣传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确保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顺利运行。
四、应急启用第九条当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或者地震发生后,所在地政府应立即启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组织开展避难疏散工作。
第十条应急启用应做好以下工作:(一)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进行安全性检查,确保避难场所的安全;(二)设立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疏散安置指挥部,统一指挥和协调避难场所的工作;(三)对进入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群众进行登记(发卡),确保避难场所内的人员数量和身份信息清楚;(四)组织救援队伍和志愿者参与避难场所的救援和服务工作;(五)保障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正常运行;(六)根据实际情况,实行严格的治安管理,确保避难场所的秩序稳定。
小学自然灾害安全教育预防制度范本(三篇)
小学自然灾害安全教育预防制度范本第一条为了加强小学生自然灾害安全教育的管理,提高小学生的自然灾害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能力,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自然灾害安全教育是小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纳入小学课程教学计划,并加强教学管理。
第三条学校要建立完善的自然灾害安全教育制度,制定具体的教育计划,规范教育实施,确保教育的有效性。
第四条自然灾害安全教育包括防震减灾、防洪抗旱、防台风、防暴雨、防冰雪灾害等内容,学校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教育内容。
第五条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一)自然灾害基础知识的普及,包括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成因、特点以及预防和应急措施等内容。
(二)自然灾害发生的危害和影响,包括房屋倒塌、水灾、风灾、暴雨等灾害对人们生活、财产和健康的影响。
(三)自然灾害防范和应急措施,包括避震避险、加固房屋结构、防洪抗旱措施、避风避雨、避暴等措施。
第六条学校要将自然灾害安全教育纳入课程教学中,结合实际开展各类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防灾意识和应急能力。
第七条学校要定期进行自然灾害安全演习,检验学生的应急反应能力,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
第八条学校要加强学生家长的自然灾害安全教育,通过家访、家长会等方式,传达自然灾害安全知识,提高家庭的防灾意识和应急能力。
第九条学校要建立健全的自然灾害事故报告制度,对发生的自然灾害及时报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并按照要求做好后续工作。
第十条学校要定期组织自然灾害安全教育的评估和考核,对教育工作进行总结和改进。
第十一条违反本制度的,由学校依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并及时报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
第十二条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执行,自然灾害安全教育工作的具体流程和细节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
小学自然灾害安全教育预防制度范本(二)为了保障小学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们制定了以下的小学自然灾害安全教育预防制度:一、地震安全教育预防制度1. 定期组织地震演习: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地震演习,让学生了解如何正确躲避地震,选择适当的避难场所,并熟悉应急自救技能。
地震应急管理制度
地震应急管理制度地震是一种具有巨大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有效应对地震灾害,减少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建立科学、完善的地震应急管理制度至关重要。
一、地震应急管理的目标和原则地震应急管理的首要目标是在地震发生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地震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展救援和应对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在地震后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为实现这一目标,地震应急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以人为本原则:将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优先抢救被困人员,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2、预防为主原则:加强地震监测预报、抗震设防等预防工作,提高社会的防震减灾能力。
3、快速反应原则:建立健全快速响应机制,确保在地震发生后能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救援力量和物资投入抗震救灾工作。
4、协同配合原则: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以及社会力量要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地震灾害。
5、科学救灾原则:依靠科学技术,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地震应急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
二、地震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地震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包括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等。
1、领导机构成立地震应急指挥部,由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本地区的地震应急工作,制定地震应急预案,研究决定地震应急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2、工作机构地震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作为日常工作机构,负责地震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包括地震监测预报、应急预案的修订完善、应急演练的组织实施、应急物资的储备管理等。
3、应急救援队伍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包括消防、武警、医疗、地震救援等队伍,加强队伍的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建立志愿者队伍,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救援体系。
三、地震应急预案地震应急预案是地震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应包括以下内容:1、地震应急组织机构及其职责明确各级地震应急组织机构的组成、职责和分工,确保应急工作有序开展。
防震减灾安全法规与应急措施
防震减灾安全法规与应急措施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
为了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各国都制定了相关的防震减灾安全法规和应急措施。
本文将介绍国内外的防震减灾安全法规和应急措施,并探讨其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实施效果。
一、国内现行防震减灾安全法规1.地震预警法地震预警法是中国目前执行的最新法规,于2019年生效。
该法规明确了地震预警的监测、发布、传播和应用等方面的要求,以提高地震应急响应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国内建筑行业普遍执行的法规,旨在确保建筑物抵御地震的能力。
规范中包括建筑抗震设计的各个层面,如结构抗震、地基处理和设备防震等。
3.应急管理法应急管理法综合规定了灾害应急管理的原则、组织体系、责任分工、资源保障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内容。
该法规要求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和灾害应急救援机制,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和水平。
二、国际防震减灾安全法规1.联合国防灾减灾框架联合国防灾减灾框架是全球各国共同推动的一个重要法规,旨在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该框架明确了减灾工作的目标和行动,重点关注灾害风险评估、应急准备和灾后恢复等方面。
2.日本防灾基本法日本防灾基本法是日本应对自然灾害的基本法规,其涵盖了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建筑抗震要求和社会应急体系等方面的规定。
由于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该法规的执行对于防震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防震减灾应急措施1.地震应急预案地震应急预案是各级政府和机构在地震发生时制定和执行的行动方案。
预案明确了各部门的任务和职责,指导灾民的疏散和救援工作,提高地震应急响应的效率。
2.公众教育宣传针对地震,公众教育宣传是一种重要的防震减灾应急措施。
通过宣传地震知识、应对方法和逃生技巧,可以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
3.地震监测与预警系统地震监测与预警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地震活动和分析地震特征,提供地震发生前的预警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1997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2008年12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修订)目 录第一章 总则第二章 防震减灾规划第三章 地震监测预报第四章 地震灾害预防第五章 地震应急救援第六章 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第七章 监督管理第八章 法律责任第九章 附则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等防震减灾活动,适用本法。
第三条 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第五条 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建设、民政、卫生、公安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本行政区域的防震减灾工作。
第六条 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国抗震救灾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本行政区域的抗震救灾工作。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承担本级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日常工作。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能力。
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
国家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地震群测群防活动,对地震进行监测和预防。
防震减灾应急预案范文(10篇)
防震减灾应急预案范文(10篇)防震减灾应急预案范文【篇1】一、学校防震减灾工作组织机构:组长:副组长:组员:二、各项制度(一)领导小组职责1、组长:(1)负责学校领导小组全面工作,对其他各成员工作进行协调,为其他各成员顺利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大力支持。
(2)负责及时传达上级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主持日常老师安全会议工作。
2、副组长:负责协助组长开展工作及做好老师的思想政治工作。
3、组员职责:(1)负责对学生进行教育及具体开展各项活动。
(2)负责校园环境治理工作。
(3)负责宣传报导及协助组织各项活动。
(4)负责对老师进行教育。
(5)负责防震减灾课的安排。
(6)负责对伤员的紧急处理包扎,并联系送往医院。
4、各成员:带领各级部班主任及各部门负责对学生进行具体教育及假如遇到突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救护和疏散工作。
协助人员负责协助班主任开展以上工作。
(二)领导小组会议制度:加强我校的防震减灾工作,及时沟通有关信息,及时研究学校安全工作,及时制定适合我校的防治措施,更好地开展防灾工作,确保广大师生的安全,更好地维护教育教学秩序,特制定如下会议制度:(1)利用行政例会时间召开会议。
(2)及时传达上级精神,及时安排具体工作。
(3)认真做好会议记录。
(4)及时沟通防灾信息。
(5)制定各项防震减灾工作计划,并对所开展的工作及时总结。
(三)防震减灾工作制度:1、认真制定各学期工作计划,并按照计划内容具体落实每一项工作。
2、每学期组织两到三次防震减灾专题知识讲座,内容主要是针对学生。
3、利用广播、板报和校园网等媒介进行宣传教育工作。
4、定期组织相关内容的演习。
5、开展其他活动加强防灾宣传教育工作。
6、各组织成员要各负其责,认真完成各自工作,对玩忽职守者将给予重罚。
7、平时开展各项活动及学习,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增强学生的防灾意识及防灾知识。
8、利用家长学校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让家长协助学校对学生加强教育。
9、对每学期的工作及时总结、三、对待突发灾害具体措施:强震发生时,一般伴有隆隆的地声,地光及地面振动,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有几秒到十几秒的时间,此时要教育学生一定要沉着冷静,不要恐惧慌乱,更不要无目地乱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