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格丽特·米切尔与《飘》
读书心得——《傲慢与偏见》与《飘》之比较研究
读书心得——《傲慢与偏见》与《飘》之比较研究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社会正在经历急剧的变化,但简·奥斯汀居住的英国乡村仍然处于相对保守和闭塞的状态。
简·奥斯汀的作品往往具有描写范围较小、精雕细琢和女性化的特点。
《傲慢与偏见》就是一部典型的以“两寸象牙雕”般的艺术风格表现作者女性主义思想的作品。
而玛格丽特·米切尔出生于20世纪的美国。
她在一战的风波中失去了初恋情人,几经波折,直到第三段感情才与真爱结合。
米切尔的《飘》传达了她自己对女性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直到今天,《傲慢与偏见》与《飘》仍然被视为女性文学中的明珠。
本文从比较的视野研究二者在婚恋观、女性主义和结局艺术等方面的差异。
一、女主人公的婚恋观在简·奥斯汀的作品《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前后拒绝了两次求婚。
第一次,伊丽莎白以“您不可能给我带来幸福……我也绝不可能给您带来幸福”为由拒绝了只有一面之缘的表哥柯林斯的求婚。
不难看出,伊丽莎白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先决条件、是婚后幸福的基础。
伊丽莎第二次拒绝的对象是多金又帅气的达西。
达西在向伊丽莎白求婚时说“自己一直在和自己做斗争”,他既狂热地爱着伊丽莎白,又从心底里瞧不上伊丽莎白的出身,甚至在求婚时一边激动地表白,一边直言伊丽莎白“卑微低贱”,而自己是“屈尊俯就”。
达西本以为这场求婚稳操胜券,然而伊丽莎白却认为自己受到了莫大的羞辱,狠狠拒绝了他。
归根结底,伊丽莎白所追求的婚姻,不仅仅要有爱情作为前提,还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
通过前后这两次拒绝,读者可以发现伊丽莎白的婚恋观远远超越了她的时代。
易言之,奥斯汀女性意识的觉醒亦远远超前于她的时代。
在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作品《飘》中,女主人翁斯嘉丽对爱情和婚姻的态度与追求纯粹的爱情的伊丽莎白却截然不同。
和伊丽莎白认为纯真爱情是婚姻的前提不同,斯嘉丽的三段婚姻都没有爱情作为基础,并且都没有好的结局。
斯嘉丽的这三段不幸的婚姻都有一个共同点——带有强烈的目的性。
玛格丽特·米切尔:《飘》
第九章第七节玛格丽特·米切尔(1900-1949)一,生平与创作玛·米是一位仅凭一部长篇小说就获得较高文学声誉的美国作家。
她一生没有写过其他小说,却从此家喻户晓、誉满全球,《飘》也成为20世纪世界文学的经典作品。
1900年11月8日,她出生在美国南方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
父母都是美国南方历史和内战史方面的权威学者。
父亲还曾担任过亚特兰大历史学会主席。
从小她就常听父母和周围的人讲述美国内战和南方重建的历史故事,而讲故事的人都倾向于歌颂南方人的勇敢和取得的胜利,这对米—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她对故乡亚特兰大有深厚的感情,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这里渡过的。
1918年,在她考入大学一年后,母亲病故。
为了照顾家庭,她只好退学回家。
家庭生活的重担磨练了她坚强的性格和生存的能力。
1922年,她经受了第一次婚姻的失败。
离婚后,米—凭借自己的学识和能力进入《亚特兰大日报》,从事记者和专栏写作工作,收集了大量的新闻人物的资料,并写了很多报道。
这对她以后创作《飘》起到重要作用。
1925年,她和约翰·马什结婚。
1926年,由于小时候骑马摔伤了脚踝骨,这时旧病复发,她只能离开报社,回家养伤。
她开始对自己童年时就很感兴趣的美国内战史和以亚特兰大为中心的南方“重建时期”进行研究。
丰富生动的历史资料和对南方的感情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
她开始写小说《明天是另一天》。
但她这时还完全没有写出一部畅销书的念头,只是出于对南方历史的兴趣在写。
1934年,她遭遇车祸,写出的大量手稿无法修改。
1935年,她的朋友把小说草稿推荐给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副总经理哈罗德·赖瑟姆,为小说的及时出版提供了一个良机。
1936年,麦公司对小说进行了加工,并改名为《飘》出版,结果大获成功。
一天就销售5万册,半年销售出100万册,到1939年已达200万册。
当时美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一部作品达到如此大的销量。
《飘》的成功使米切尔一夜成名。
各种荣誉接踵而来:1937年获得普利策奖和国家图书奖,1939年获得史密斯女子学院文学博士学位。
论小说《飘》成功的原因
论小说《飘》成功的原因小说《飘》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以南北战争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充满悲剧与浪漫的南方社会,以及一个坚强而独立的女性形象。
小说以其深刻的情感,细腻的描写和引人入胜的情节而闻名,并且被改编成了广受好评的电影。
小说《飘》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飘》成功的原因。
小说《飘》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其情感深刻而真实的描写。
小说以南北战争为背景,以年轻女主角斯嘉丽为中心,生动地展现了当时南方社会的种种悲剧。
斯嘉丽的内心世界充满了欲望、恨意和矛盾,她努力追求着自己的幸福,却又陷入了无法逾越的困境。
小说中对斯嘉丽的情感描写十分深刻,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地体会到她的痛苦、挣扎和迷茫。
小说中的其他角色和情节也同样展现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的细腻观察,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真实感人。
这种情感上的真实性是小说成功的基础之一。
小说《飘》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其引人入胜的情节设计。
小说中充满了悬念、冲突和变数,每一个情节都扣人心弦,让读者欲罢不能。
特别是斯嘉丽与瑞德·巴特勒之间的纠葛和爱恨情仇,成为了整个故事的核心。
小说通过情节的变化和发展,吸引着读者不断地向前推进,让人屏息凝神,直到最后一页才得以放松和舒缓。
这种情节设计的巧妙性是小说成功的原因之一。
小说《飘》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语言表达。
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和生动的语言,使得整个小说充满了生气和活力。
她对南方社会的描绘十分细腻,不仅包括了南方社会的风土人情,还有南方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作者还在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史实和地理环境,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和具体。
这种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语言表达,使得《飘》成为了一部永恒的经典。
《飘》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
小说以南北战争为背景,以斯嘉丽为代表的南方女性为中心,展现了当时南方社会的悲惨和坚强。
品读《飘》
品读《飘》
《飘》这篇小说是玛格丽特米切尔短暂的一生中唯一的一部小说作品.全书不论是华美流畅的语言描写,还是个性鲜活的人物塑造,都达到的登峰造极的地步。
真不愧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米切尔以南北战争中的南方社会为背景,一号私家的三次婚姻为主线,描写了几对青年的爱慕纠葛,米切尔以他女性的细腻,精确地把握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成功的塑造了郝思嘉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
小说的构思极富浪漫情调,人物和场景的描写细腻生动,语言优美生动,对白个性化,使得整部作品极具魅力。
在《飘》中,读了女主人公郝思佳的的故事让人心潮澎湃。
郝思佳是位难得一见的女性,她聪明机智,慎重,有野心,又有远见,可同时她又太不可思议.她在情窦初开之际就爱上了艾西礼,虽然这是个错误,却顽强的一错再错,就这样物换星移,几变风霜,到了书中重要人物都已青春不再,郝斯佳也步入中年时,才发觉这个错误,大错早已铸就,悔恨为时晚矣!固然不可否认,当郝斯佳觉悟到白瑞德对自己的真爱时,她对白瑞德油然而生的感情是真挚的;那郝斯佳的两段感情就其本质来说,都是臆想,是不现实的,是飘逝的,也是令人感伤的。
倔强的郝思嘉是美国战后精神的象征,面对被战火毁掉的家园,她坚定不屈,毫不妥协;面对亲人的死亡,她擦干眼泪,努力振作;面对爱人的离去,她毫不气妥,重头再来,她爱土地,并向土地一样承受苦难,饱含激情。
尽管与艾西礼的感情是错爱。
可是,郝斯佳在这段错爱中同样体验到了爱情的浪漫和甜蜜,忧愁与焦虑。
郝思嘉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再苦难中蜕变,在苦难中成长的过程,让每一个读者为之震撼,为之感动,但不会为之流泪,只因为郝思嘉的精神在鼓舞着我们,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学会坚强。
当代文学名著鉴赏:《飘》
当代文学名著鉴赏:《飘》概述《飘》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于1936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被广大读者誉为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介绍《飘》这部小说的背景、情节梗概、主要人物以及其对当代文学和社会的影响。
背景玛格丽特·米切尔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 Mitchell,1900年-1949年)是美国著名作家,她以《飘》一书赢得了普利策奖,并成为畅销书之一。
米切尔在书中描绘了南方美国农场主、奴隶制度以及南北战争等历史背景。
南北战争时期《飘》背景设定在南北战争期间,即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方。
这个时期的美国经历了种族冲突、社会变革和战争等重要事件,对美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情节梗概主要剧情线索《飘》讲述了一个女性斯威特·斯卡芙堡(Scarlett O'Hara)的故事,她是南方美国一个富裕农场主家庭的女儿。
小说以斯威特·斯卡芙堡爱上了未婚夫阿希里曼(Ashley Wilkes),但阿希里曼却与梅拉妮结婚为起点,讲述了斯威特在南北战争影响下面对财富、爱情和生活挫折的故事。
人物刻画与发展1. 斯威特·斯卡芙堡:本书的女主角,勇敢、顽强的女性形象。
从爱情失意到变得坚强独立,并最终找到自己真正的幸福。
2. 阿希里曼:斯威特的初恋对象,高雅绅士,但不爱斯威特。
3. 梅拉妮:温柔善良且懂得宽容与体谅。
她是斯威特最好的朋友,并成为她生活中一直给予支持与指导的重要人物。
影响《飘》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文学作品。
首先,《飘》揭示了南方美国社会的特点和生活方式,反映了南北战争对南方社会的冲击以及奴隶制度在当时社会中扮演的角色。
其次,斯威特·斯卡芙堡作为一个极具个人魅力和内外兼修的女性形象,为当时社会带来了女性独立与坚定意志的启示。
最后,《飘》以其丰富的情节、复杂而真实的人物形象以及对爱情和家庭价值观的探讨,使该书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之一,并被多次改编成电影和音乐剧。
《飘》读后感(精选8篇)
《飘》〔精选8篇〕《飘》〔精选8篇〕《飘》1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飘》于1936年问世,该书取材于美国南北战争及战后南方重建时期,全文故事以亚特兰大为核心展开,书中十二橡树的烤肉宴会、亚特兰大的义卖会、杰拉尔德的葬礼等等描绘展现出当时南方社会风貌,书中还大量地描绘战争期间病员缺医少药、伤亡沉重的悲惨景象。
主人公思嘉在此时代背景下,从生活优越的富家小姐变成了寡妇,战争使她面对饥饿、贫困。
她捧着脚下肥沃的土壤决心要重新开拓自己的新家园,面对北佬匪徒的大肆掠抢她毫不退缩,显露出父系爱尔兰人的强悍。
前两次的婚姻并非思嘉真正想要的,而白瑞德对她的爱意始终未变。
终于在不顾亲友的反对与劝阻下,她和白瑞德结了婚。
白瑞德对他们的孩子邦尼倾注了全部心血与关心,但思嘉对艾希礼仍然旧情不忘。
直至媚兰去世后,艾希礼像小孩子一样比以往时候更加害怕。
思嘉终于明白她对艾希礼的感情只是因为他没有像其他男人一样迷上自己。
这时她才知道一直以来她爱的是白瑞德,白瑞德的存在仿佛让她重新看到了生存的希望。
但一切都已经晚了,白瑞德对思嘉很绝望,决定离家出走。
全文完毕语是思嘉自言自语的一段话:明天,我会想出方法把他搞回来。
不管怎么说,明天又是另一天了。
全文一方面展现出主人公思嘉坚强英勇的顽强精神,她们家族的人从来不知道失败的精神。
即使在失败面前她仍然昂起头来藐视一切困难,另一方面也正是这种争强好胜、缺乏对事物的冷静分析^p 、盲目追求不合适自己的东西的缺点,致使她到最后一刻才明白爱她的人是谁。
但白瑞德终于完毕这场感情独角戏中走了,全文结局可谓是一个悲剧。
从书中看人生,我们也能汲取到一些人生经历。
回首过往,每个人不免都有一些未被自己珍视的亲人、朋友、或是一段经历。
当我们身处当下时应该理性对待周围值得珍惜的一切,光阴一去不返,只有真正意识到错失了对自己好的人时,只能怅然一叹。
留给自己遗憾,也带给别人伤害,除了懊悔别无所剩。
《飘》读后感
《飘》读后感
《飘》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于1936 年出版的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斯嘉丽在战争和社会变革中的生活故事,以及她与白瑞德之间的爱情纠葛。
在阅读《飘》之后,我被小说中深刻的人物刻画和历史背景所吸引。
米切尔通过斯嘉丽的视角,展现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以及社会阶层的变化。
斯嘉丽是一个极具魅力和才智的女性,她在困境中展现出了坚强的意志和适应能力。
她的成长历程充满了挫折和痛苦,但她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和追求。
白瑞德则是一个复杂而有魅力的角色,他与斯嘉丽之间的情感纠葛是小说的一大亮点。
他们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波折和挑战,让人为之动容。
除了人物形象之外,小说中对美国南北战争的描绘也十分生动。
作者通过对战争场景和社会动荡的描写,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对人们生活的破坏。
总的来说,《飘》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展现了战争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更探讨了人性、爱情和成长等永恒的主题。
这部小说让我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
好书阅读分享交流《飘》玛格丽特米切尔
人物塑造
每个角色都有独特的性格和命运,让读者能够深 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语言风格
语言简练明快,富有诗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他人观点评价
文学价值
被誉为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社会意义
通过描写南北战争和人物命运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 变迁和人类命运的无奈。
作者介绍
玛格丽特·米切尔
美国女作家,出生于1900年。《飘》是她的唯一一部小说,也是她的代表作。
创作历程
《飘》是玛格丽特在亚特兰大历史协会图书馆中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采访后创 作的。她花了十年的时间进行研究和写作,最终在1936年出版了这部小说。
书籍概述
主要人物:斯嘉丽、瑞德、阿什利、 媚兰等。
故事情节:斯嘉丽是一个美丽但自私 、虚荣、冷酷的女人,她经历了南北 战争的洗礼,失去了她所热爱的人和 事物。在这个过程中,她逐渐认识到 自己的错误,并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瑞德则是一个富有、狡猾、有野心 的男人,他深深地爱着斯嘉丽,但他 们的关系却充满了矛盾和冲突。阿什 利则是一个善良、正直的南方绅士, 他与媚兰结婚并育有一子。
女性意识觉醒
玛格丽特·米切尔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独立 意识和追求的女性形象,反映了当时女性意识的 觉醒和成长。
命运与选择
小说中斯嘉丽的命运充满了曲折和选择,她对财 富、爱情、地位的追求也反映了人类对生活选择 和命运的探索。
人物塑造分析
01
斯嘉丽·奥哈拉
她是一பைடு நூலகம்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角色, 既有着强烈的爱情和追求,又有着自 私和冷漠的一面。她的性格和行为反 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主题思想:《飘》的主题思想是爱情 、命运和自由。小说通过斯嘉丽和瑞 德等人的感情纠葛,探讨了爱情的真 谛;通过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探 讨了命运的不可预测;通过斯嘉丽的 成长历程,探讨了自由的价值和意义 。
《飘》点评
《飘》点评《飘》是一部由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36年。
这部小说以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为背景,以女主人公斯嘉丽·奥哈拉的爱情纠葛和生活遭遇为主线,展现了美国南部种植园经济的兴衰史、奴隶制度的崩溃以及人性的挣扎与成长。
首先,从文学角度来看,《飘》无疑是一部杰作。
玛格丽特·米切尔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叙事技巧,将南北战争时期的美国南部社会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她通过斯嘉丽这一角色,巧妙地展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困境和挑战,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斯嘉丽的坚韧和勇敢让人敬佩,而她在爱情和生活面前的迷茫和挣扎则让人深感同情。
其次,从历史角度来看,《飘》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历史长卷。
它生动地再现了南北战争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历史背景,让读者能够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的情况。
同时,通过斯嘉丽等角色的命运变迁,也反映了南方社会在战争和重建过程中的巨大变革和挑战。
此外,《飘》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玛格丽特·米切尔以其精湛的文笔和卓越的文学才华,使得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还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立体,情节跌宕起伏,语言优美生动,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享受到一种美的愉悦。
总的来说,《飘》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丰富情感表达和卓越艺术表现力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美国南部社会的历史背景和风貌,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这部作品不仅值得一读,更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思考。
《飘》的故事
《飘》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长篇小说,以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为背景,以女主人公斯嘉丽的爱情纠葛和生活遭遇为主线,描绘了南北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的异同,具有浓厚的史诗风格。
斯嘉丽是一个家庭富足、生活无忧无虑的庄园主的女儿,她天真浪漫,渴望得到阿希礼的爱情,却意外嫁给了一个暴发户白瑞德。
战争爆发后,斯嘉丽的丈夫去世,她带着儿子回到家中发现父亲积劳成疾、母亲去世、妹妹无知沉沦过去,她收起心中的悲伤带领家人种起了棉花。
为了300元的农场税无奈嫁给了妹妹的未婚夫弗兰克,但生活并没有善待她,在生下第二个儿子后弗兰克因为与其他人冲突失去了生命,斯嘉丽再次成为了寡妇。
在艰难困苦中,斯嘉丽认识到,她爱的是曾经的白瑞德,但是白瑞德却已经离开了她。
虽然如此,斯嘉丽仍然没有放弃希望,她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和骄傲,同时也努力支撑着她的家庭。
总的来说,《飘》是一个关于爱情、生活、家庭和命运的故事,展现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美国通俗小说经典《飘》研究综论
美国通俗小说经典《飘》研究综论美国通俗小说经典《飘》研究综论《飘》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于193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该作品堪称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体,也在文学评论界引发了广泛的研究与讨论。
本文将对《飘》进行综论式的研究,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对美国文学及社会的贡献。
一、作品背景与创作动机《飘》的故事背景设定于美国南方的南北战争及战后重建时期,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以南方白人上层社会与黑人奴隶的矛盾冲突为主线,展示了当时南方社会的种族歧视、阶级冲突与爱情悲剧。
米切尔借此书揭示了奴隶制度及种族歧视对南方社会的毁灭性影响,并对战争及其后果进行深刻的思考。
二、形象刻画与情感表达《飘》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各自代表了不同的性格特点和价值观。
斯嘉丽·奥哈拉作为女主角,她的坚强、执着和能干,以及对权力和财富的追求,使她成为一个复杂而有魅力的形象。
她与缪兰、亚希礼和阿什利等男性角色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纠缠,充满了激情和戏剧性。
这些人物形象与充满对比的战争背景相互交织,深刻地揭示了人类情感与社会环境的复杂关系。
三、主题与哲学意义《飘》以斯嘉丽的追求与挣扎为线索,表达了一种追求个人利益与爱情的自由的渴望。
小说中同时提到了自由、勇气、流亡与回归等主题,使之超越了一般的爱情小说,成为了一部具有深刻哲学意义的作品。
斯嘉丽的形象代表了个体生命的力量与挣扎,小说对人性、社会及历史进程进行了沉思与剖析。
四、文学风格与艺术手法《飘》的文学风格生动而细腻,擅长通过描述细节来展示人物内心的思绪和情感。
例如,米切尔以描写战争中的生活细节,以及斯嘉丽的独白和内心独白的方式,使读者更加投入和体验故事的发展。
此外,小说巧妙地使用了回忆手法,通过斯嘉丽对过去的回忆,进一步展现出她的成长与变化。
五、社会政治背景与文化影响《飘》以美国南方上层社会为背景,揭示了南北战争及战后时期社会动荡与种族问题。
《飘》作者简介
玛格丽特•米切尔生于1900年,死于1949年,美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1900年11月8日,玛格丽特•米切尔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曾获文学博士学位,担任过《亚特兰大新闻报》的记者。
1937年她获得普利策奖。
1939年获纽约南方协会金质奖章。
1949年,她不幸被车闯死。
她短暂的一生并未留下太多作品,但只一部《飘》足以奠定她在世界文学史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玛格丽特曾就读于马萨诸塞州的史密斯学院。
后因母亲病逝,家中需要他来主持家中的家务,于是不得不中途退学。
从1922年起,他开始用自己的昵称“佩吉”为《亚特兰大日报》撰稿。
当代文学名著分析:《飘》
当代文学名著分析:《飘》导言《飘》(Gone with the Wind)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所著的一部畅销小说,出版于1936年。
这部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及其后的重建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坚强而顽强的女主角斯嘉丽·奥哈拉的生活经历。
本文将通过分析《飘》这部当代文学名著,从情节、人物塑造、历史背景和主题等方面来探讨它对现代文学产生的影响和意义。
情节分析《飘》描绘了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一个富有庄园主家庭奥哈拉家族的命运。
故事一开始,斯嘉丽是一个神采奕奕、受人宠爱的名门闺秀,但随着战争爆发和家族财富逐渐消失,她被迫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斯嘉丽变得顽强,并与男主角瑞德·巴特勒展开一段错综复杂而深入人心的爱情故事。
整个故事情节紧凑,充满了悬念和戏剧冲突。
从斯嘉丽的成长与她与瑞德之间纠葛的爱情,到家族庄园的失落和重建,再到战争背后的人性悲欢离合,故事中蕴含着令人动容的情感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人物塑造玛格丽特·米切尔精心刻画了《飘》中一系列鲜明且富有层次感的人物形象。
斯嘉丽·奥哈拉是一个充满活力、聪明机智、卓越才能的女主角。
她在书中被塑造成一个有勇气面对生活挑战并从中崛起的女性形象。
瑞德·巴特勒则是一个魅力四溢、坚强毅力并具有道义感的男主角。
他在斯嘉丽最困难时站在她一边,并为保护自己珍视的价值观而战。
其他次要角色如梅兰妮、阿希利、佐治亚等也通过各自细节来增加故事张力和揭示更多角色本质。
历史背景《飘》背景设定在美国南北战争及其后的重建时期,这个时期是美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却也充满矛盾和动荡的阶段。
小说通过描述战争对人们生活造成的摧毁和失去来展现当时社会的动荡局势,同时也反映了南方庄园主社会向消逝中的传统远离的过程。
主题探讨《飘》作为一部经典文学作品,涵盖了多个主题和意象。
其中最为明显的主题之一是“爱与生存”,斯嘉丽通过不懈努力和牺牲来保护自己所珍视的人与事物。
《飘》与妇女觉醒飘》中女性价值观浅析
《飘》与妇女觉醒飘》中女性价值观浅析一、本文概述1、简要介绍《飘》这部小说及其背景。
《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代表作,首次出版于1936年。
这部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通过女主角斯嘉丽·奥哈拉的生活经历,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代。
在这个大背景下,斯嘉丽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逐渐成长为一个坚韧不拔的女性,她的命运随着战争的爆发和家族兴衰而起伏不定。
小说所描绘的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方社会,是一个以种植园经济为基础、深受奴隶制度影响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女性的地位普遍较低,她们的生活往往受限于家庭和传统的束缚。
然而,《飘》却通过斯嘉丽这一角色的塑造,向读者展示了女性如何在困境中自我觉醒,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展现出惊人的生存能力和智慧。
斯嘉丽的生活经历了多次变故,包括战争的磨难、家庭的破碎、爱情的失落等。
然而,正是这些经历促使她从一个依赖他人的女性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坚强的女性。
她不仅在经济上努力维持家族的生计,更在精神上不断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她的坚韧和勇气,不仅赢得了周围人的尊重,更成为了女性自我觉醒的典范。
因此,《飘》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描绘战争与爱情的历史巨作,更是一部展现女性自我觉醒和成长的经典之作。
它向读者展示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女性如何通过自我努力和不懈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和心灵的觉醒。
2、阐述《飘》中的女性角色及其在小说中的地位。
在《飘》这部小说中,女性角色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她们不仅是故事情节的推动者,更是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展现当时美国南方社会女性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其中,斯嘉丽·奥哈拉无疑是最为突出和引人注目的女性角色。
斯嘉丽·奥哈拉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女性形象。
她美丽、自信、野心勃勃,同时又固执、自私、善变。
在小说中,她经历了多次生活的变故和情感的波折,但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信仰。
她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不断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梦想,成为了一个充满魅力和力量的女性形象。
玛格丽特米切尔《飘》(中英文互译)
玛格丽特·米切尔《飘》(中英文互译) 《飘》(Gone with the Wind)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长篇小说。
作品以亚特兰大及附近的一个种植园为故事场景,描绘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通过刻画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纠葛,成功再现了南北战争时期美国南方的社会生活。
该作于1937年获得普利策文学奖。
Gone with the Wind飘SCARLETT O’HARA was not beautiful, but men seldom realized it when caught by her charm as the Tarleton twins were.思嘉·奥哈拉长得并不漂亮,但是男人们一旦像塔尔顿家那对孪生兄弟为她的魅力所迷住时,便看不到这一点了。
In her face were too sharply blended the delicate features of her mother, a Coast aristocrat of French descent, and the heavy ones of her florid Irish father. But it was an arresting face, pointed of chin, square of jaw. Her eyes were pale green without a touch of hazel, starred with bristly black lashes and slightly tilted at the ends.她脸上混杂着两种特征,一种是她母亲的娇柔,一种是她父亲的粗犷,前者属于法兰西血统的海滨贵族,后者来自浮华俗气的爱尔兰人,这两种特征显得太不调和了。
不过这张脸,连同那尖尖的下巴和四四方方的牙床骨,是很引人注意的。
她那双淡绿色的眼睛纯净得不带一丝褐色,配上刚硬乌黑的睫毛和稍稍翘起的眼角,显得别具风韵。
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中的女性角色
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中的女性角色引言《飘》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于1936年出版的著名小说,被誉为美国南方文学之最。
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及重建时期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斯嘉丽·奥哈拉以及其他众多生动形象的女性角色,展现了当时社会和历史背景下的女性地位与命运。
斯嘉丽·奥哈拉(Scarlett O'Hara)斯嘉丽是小说的主人公,一个充满活力、聪明机智而矛盾复杂的女性形象。
她身世显赫但鲁莽自负,在逆境中经历了巨大变化。
斯嘉丽通过勇敢坚定、意志坚强以及追求个人利益来表达对爱与幸福的执着追求。
然而,她也因为内心深处对阿希礼斯之爱而陷入纠结与痛苦。
露琪亚(Melanie)露琪亚是斯嘉丽最要好的朋友,一个善良纯洁的女性形象。
她具有高尚情操以及对他人的无私关怀。
露琪亚在小说中代表着虔诚宗教信仰与优雅待人之道,并以她的胸怀宽广和善良赢得了许多人的敬爱。
艾希礼斯(Ashley)艾希礼斯是斯嘉丽深爱的男性角色,一个充满书卷气息并追求精神生活的绅士形象。
然而,他志向不同于斯嘉丽,更注重传统价值观和家族荣耀。
虽然最终与斯嘉丽结婚,但他却一直深爱着露琪亚,并与她共同建立了美满家庭。
其他女性角色除了主要角色外,《飘》中还有其他许多引人注目和令人难忘的女性角色。
例如,卡特琳娜·凡斯(Cathleen Calvert)展现出自由奔放、独立思考的一面;门罗太太(Mrs. Munroe)则是一个充满坚定意志与韧性、勇敢面对逆境的普通南方妇女形象。
结论通过《飘》中的女性角色,我们可以看到玛格丽特·米切尔对于当时社会的描绘和反思。
这些角色展现了南北战争与重建时期女性在追求自由、爱情和幸福之路上所面临的困境和选择。
他们各自独特而又不同寻常的个性和命运,使读者深入思考关于性别、家庭、自由以及社会条件对女性地位造成的影响。
注:本文章纯属虚构,与真实人物无关。
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与南方文化
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与南方文化简介《飘》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所著的一部经典小说,出版于1936年。
它以美国内战及其后期重建时期为背景,讲述了来自南方庄园主阶级的斯嘉丽·奥哈拉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中生活和坚强求存的故事。
本文将探讨《飘》如何描绘和反映了南方文化。
南方文化的背景南方文化是美国独有的一种地域文化,具有浓厚的历史、传统和乡土气息。
这个地区以农业为主导,并保持着许多独特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文学背景南方文学是美国文学中独具特色的一个分支,它以描绘南方地区为主题,呈现出碧空蓝天、广袤田野、浓郁蔬果和贵族庄园等充满激情与温暖的画面。
同时,南方文学也深受乡村生活、种族问题、家庭价值观及爱情冲突等因素的影响。
《飘》中的南方文化元素1.反映南方种植园文化:小说中描绘了斯嘉丽家庭、塔拉庄园以及南方社会经济结构,展现了奴隶制度下的种植园生活。
2.表现家族价值观:作为传统南方家族的代表,斯嘉丽家人执着于尊重传统、保护家族荣誉,并坚定地守护着他们奢华而堂皇的庄园。
3.呈现乡村生活景象:小说中通过对马修·卡德尔农场、威尔克斯庄园等场景的描绘,刻画出了南方乡村生活的质朴与宁静。
4.描述社交礼仪和文化习俗:小说中展示了南方社交圈中繁琐而见多识广的规则、礼仪和面子观念。
《飘》对南方文化的影响1.引发对历史问题的思考:通过《飘》,读者可以深入了解美国内战及重建时期所带来的巨大社会变革,反思战争对南方文化的冲击。
2.弘扬家族价值观:小说中塑造出的斯嘉丽形象,既是乡土文化和道德传统的守护者,也是坚强独立女性的典型代表,深受读者喜爱和尊敬。
3.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分享:《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广为传播,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对南方文化的兴趣和探索。
结论《飘》作为一部关于南方文化的经典小说,通过描绘精致、真实和复杂的人物形象,以及背景所带来的辉煌与动荡,成功地捕捉了南方文化的特色和魅力。
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与南北战争背景差异
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与南北战争背景差异引言《飘》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于1936年出版的一部小说,以南北战争和美国南方重建时期为背景。
小说通过主人公斯嘉丽·奥哈拉的视角,生动地展现了南方社会的变迁和女性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该书凭借其精湛的笔触、深入描绘人物形象和讲述人性冲突的能力,成为了文学经典之作。
南北战争背景南北战争(1861年-1865年)是美国历史上一场血腥而又有意义的战争。
该战争爆发源于南方各州对联邦政府干涉自身事务感到不满,并主张保留各州权利。
而北方则坚决主张延续联邦完整,废除奴隶制度。
《飘》中表现的南北战争背景差异南方社会结构与价值观念在小说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南方社会独特的结构和价值观念。
南方社会以农牧业为主,奴隶制度的存在使得南方富有而且属于贵族阶层的人口利益更多地与种植园相关。
相对而言,北方则是工业化发达的地区,工商业阶层占据主导地位。
女性角色的不同《飘》中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南方和北方之间在社会角色和权益上的差异。
斯嘉丽·奥哈拉作为南方女性,经历了战争后家庭破碎、生活困苦等种种考验,但她始终保持着坚强和毅力。
与此相对应,在北方社会中,女性拥有更大程度上的自由和独立。
结论通过《飘》这部小说,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到南北战争背景下南方社会与北方社会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无论是社会结构、价值观念还是女性角色,都反映出两大区域在思想、文化以及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玛格丽特·米切尔通过这一作品展示了南方社会在重建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和变革,也给予了读者对于历史的反思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玛格丽特·米切尔与《飘》
摘要:这篇小说以南北战争为背景,以两条情节为线: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南方奴隶主在战争中的节节失败。
展示了动乱年代南方人民的生活,同时表露出反对奴隶制,支持北方革命的思想、表文通过几个对玛格丽特生活细节的分析探究《飘》中作者的感情和思想倾向。
关键词:玛格丽特战争童年
1900年11月8日,玛格丽特·米切尔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一个律师家庭。
在南北战争期间,亚特兰大曾于1864年落入北方军将领舒尔曼之手。
后来,这便成了亚特兰大居民热衷的话题。
自孩提时起,玛格丽特时时听到她父亲与朋友们,甚至居民之间谈论南北战争。
当26岁的玛格丽特决定创作一部有关南北战争的小说时。
亚特兰大自然就成了小说的背景。
一、童年生活里的玛格丽特-米切尔
家族的历史和佐治亚的发展史是玛格丽特童年时代听到的许多故事中的主要背景。
即使只有三四岁,她已经非常爱听大人讲述亚特兰大历史的故事,
玛格丽特出生在寡居的外祖母安尼,菲恣杰拉德,斯蒂芬斯家里,她的母亲梅贝尔与她的外祖母一样是米切尔家的中流砥柱。
她是一个属于亚特兰大最为激进的主张妇女参政团体的主席。
在米切尔家的起居室里经常召开会议。
在这些会议上,为了使大家看的见她,她就站在凳子上,以一种传教教士布道式的姿势高声谴责那些强烈
加在妇女身上的不平等,
玛格丽特像她母亲和斯蒂芬斯外婆一样,深深感到自己与亚特兰大之间紧密相连。
她从摇篮时候起,就经常听她父母讲述内战和内战时候的艰难岁月。
以致她认为,他们都是自己亲身经历了那场战争。
5岁她就知道战争期间亚特兰大所有兴起的工业名称。
玛格丽特的童年,许多个夏季都是在“乡间别墅”—琼斯伯勒农庄度过的。
小姑娘常在生动的想象中寻求庇护。
她在学校没有愉快,也没有什么朋友。
玛格丽特尽管有她母亲尽力管教,却任然喜欢穿男孩子的长裤和投掷泥球。
因为她的男孩子举止和坦率,或许因为她有几分霸道,没有几个女孩子喜欢和她一起,而她没有应邀参加任何一个女子学生联谊会。
她最要好的朋友任然是那些旧时邻居的男孩、他们在一起,她才能自由自在。
她在华盛顿女子高等中学里远不止是不受欢迎,“她树敌很多”。
二、玛格丽特的生活对《飘》的影响
《飘》写的是作者熟悉的环境和熟悉的战争。
主人公思嘉,奥哈拉性格中的几个特点:1)勇气与高傲。
在思嘉的信条中,有三件事是她不允许自己去想的:一是母亲,二是过去的美好时光,三是对艾希礼的爱。
想起母亲会使她有负罪感;想起过去的美好时光会阻止她向前的脚步;想起艾希礼,会让她软弱。
2)不念旧与现实主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回忆其实也是欺骗的一种,它总有过滤的功能,滤掉了当时的尴尬窘迫郁闷无聊痛苦焦虑……滤到最后皆是美好。
3)坚韧与不服输。
鲁迅说过:这世上有一种无赖精神,那就是韧性。
思嘉受过的挫折很多,面对各种各样的挫折,她都能够凭借其坚忍不拔的意志挺过来,思嘉不止坚强,而且有韧性,在该低头的时候就低头,但在本质上,她始终不曾认输,无论是对待情感还是事业。
对生活的坚韧不拔和超强的适应性无疑受到她家庭女人主事的影响。
她的外祖父早逝,外婆和母亲都是坚强的支撑家庭的杰出女性,用自己的行动声援女性存在的价值,是米切尔家的中流砥柱。
这助长了玛格丽特强烈的女性意识,灌注给主人公为自身的生存不断付出、进取的一身,自傲艰苦的生活境遇里不屈的担当。
(1)对家庭、亚特兰大以及南方的极大忠诚
玛格丽特的父亲是个知识渊博的人。
他从博览群书中得到许多的乐趣。
精通亚特兰大城的历史。
米切尔以极大的热情把对父亲的爱交给了书中思嘉一生的梦幻情人艾希礼。
并在艾希礼和瑞德之间切入自己的情感倾向。
瑞德。
一个像她母亲一样有着冒险战斗精神的人。
玛格丽特的童年是在听战争故事中长大的,从小受到内战期悲惨生活的教育,虽然没有亲历战争,但她对南北战争的了解却是丰富的。
这在《飘》里表现得很丰富,内战,伤亡,医院护理,犹如亲历。
《飘》中南部的人们对联邦的信仰成了一种信仰。
就像玛格丽特时常不断重复的“小小的亚特兰大对南部联邦是如何重要”。
人们为了南部联邦所做的坚持,深深的影响着玛格丽特。
“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为佐治亚而战,假如没有的话,他们也能创造一个。
没有拿起武器参加西班牙和美国的战争,因为他们认为,
充其量不过是一种开玩笑一般的战争而已”。
但是如果必要的话,他们准备再次送他们的孩子去战争。
无论是温文尔雅的艾希礼还是张狂不羁的瑞德,他们无一例外为南部联盟共同作战。
(2)真实的感情倾注
作品中理想的倾注总能表露出童年一些感情的缺失,玛格丽特从小的男生气,使她跟男性走的很近,跟女性的关系却不好,对同性情感的缺失,塑造了她理想中的朋友媚兰。
一个温柔,善良而坚强忠贞的女性。
同思嘉相比,媚兰显然比不上思嘉热情决绝,也没有思嘉身上荡漾出的活泼的青春色彩,,但她却拥有另一种惊人的力量,这力量是思嘉所不了解的,而这种温柔的力量也同样叫做坚强。
如果用火样的性格来形容思嘉,那么媚兰的性格就是水。
媚兰如水般的坚强性格主要体现在她的宽容与善良,具有母性光辉,智慧与勇敢。
1)她的宽容与善良。
除了对家人的关爱与宽容,媚兰对朋友和其他善良的人们也都充满了友爱之情。
媚兰的善良和宽容还体现在对待杀人犯阿基的态度上。
媚兰不仅收留他,还信任他,把自己的孩子和亲人交给他照料,这也印证了那句话:“相信别人的善良就是对自己善良的证明”。
2)在媚兰的坚强性格中,其母性的光辉占了很大一部分,她爱孩子,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
3)媚兰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女性,这种智慧,不是思嘉在做生意时耍出的小聪明,也不像思嘉在勾引男人时使出的小伎俩,而是一种深埋在内心的大气磅礴的力量,这力量,是思嘉、艾希礼、等许多人一直都依赖着而又不知道的,是莫不做声而又实实在在的,
《飘》是玛格丽特童年时代听到的故事素材和亲身经历的技术加工,处处显示她本人实际生活或幻想的结果。
是源于生活,又高蹈于她本人生活之上的制作。
玛格丽特10岁时。
心中有个模糊不清的幻想,幻想自己生活在棉花种植园里。
爱拉庄园被废时,独独为玛格丽特留下一片棉花地,虽然最后收获的棉花还是被谢尔曼军队所毁,但的玛格丽特到底还是拥有了一个棉花种植园。
三、结束语
作品的题材与思想,是作者长久以来的思想酝酿。
不论是亲身经历的还是道听途说,总是会在一定程度上打下作者本人的思想印记。
童年的成长痕迹对作者以后乃至创作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甚至于在一些不可解的问题上有着暧昧的影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