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现代化治理体系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现代化治理体系研究

摘要:随着高职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治理

体系和治理结构现代化是其集团化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比

较高职院校管理和高职院校治理的运行特征,分析了高职院

校现代化治理的发展趋势,并探知高职院校现代化治理体系

的生态结构主要包括公共治理体系和内部治理体系两个子

系统,公共治理体系以“有限主导、合作共治”管理模式为主,内部治理体系以“四权分立与制衡”管理模式为主。

关键词:高职院校;现代化治理体系;生态结构;“有限主导、合作共治”管理模式;“四权分立与制衡”管理模式

一、从管理到治理:高职院校运行的升级

从传统“管理”到现代“治理”的理性跨越,虽只一字

之差,但却是高职院校权力配置的深刻变革和主体行为方式

的重大转变。高职院校实现由管理到治理的嬗变,既是社会

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内在发展的客观需要。从单一主体向多元共治,从行政控制向合作共治,是高

职院校治理现代化的最主要特征。可以说,由管理到治理的

嬗变,高职院校的运行模式必将转型升级。

二、高职院校现代化治理的发展趋势

(一)协同治理

高职教育跨越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的界域,必须遵循职业和教育的双重规律,高职院校现代化治理的主体呈现多元化,主要包括:政府、学校、企业、学生。

因而,在高职院校的现代化治理中既有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的外部相关者维度,也有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内部相关者维度。协同治理的目的是落实各方参与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提供组织、制度和机制保障,进而通过统筹协调、沟通合作、多元互动和权利平衡,发挥每一个利益相关者的作用。

(二)开放治理

高职教育呈现出高度的开放性,表现为专业、课程、师资、基地等教学要素以及教学组织、运行、评价等教学过程的开放性。由此,构成了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的开放性。

一是专业设置,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需求对接以专业为纽带,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引领、伴随或紧跟产业人才需求,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上需要具备高度的开放性;

二是教学资源,高职教育的教学资源是一个动态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开放式系统,高职院校在资源整合、开发和利用上需要建立校企协同的开放性机制,实现教学资源的产教融合;

三是教学过程,高职教育按照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

握真本领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需要积极推行开放性的教学

方式,实行开放性的教学管理,将生产性要素融入课程教学,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四是师资队伍,高职院校一方面努力提升专任教师的职

业教育教学能力,另一方面从行业企业广泛聘请兼职教师,

这种“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要求建立具有高度开放性和融

合性、校企互动交流、共同管理的基层教学治理组织。

(三)分类治理

1、生源类型的多样化要求高职院校实行分类治理

中职生、普高生以及退伍军人、农村社会青年等不同生

源类型的学习基础差异较大,高职院校需要采取不同的招考

制度、培养方案和培养方式。

2、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实行分类治理

要真正拓展学生的成长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建立多元化的培?B制度,完善分层教学、分类培养的治理框架,实现差异培养与学生需求、社会需求

多样性的吻合。

3、培养类型的多样化要求高职院校实行分类治理

针对全日制职业教育与非全日制职业教育、学历职业教

育与非学历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教育、本专联合培养等不

同学制类型和培养类型,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规格层次、培养方式和质量标准等方面实施有序的分类治理。

三、高职院校现代化治理体系的生态结构

在高职院校综合治理现代化的新要求下,高职院校治理

体系的生态结构和管理模式发生了新的改变,主要包括公共

治理体系和内部治理体系两个子系统,公共治理体系以“有

限主导、合作共治”管理模式为主,内部治理体系以“四权

分立与制衡”管理模式为主。

1、“有限主导、合作共治”管理模式

“有限主导、合作共治”,是高职院校现代化治理模式

的新路径,政府破除教育单向度管理的传统陈旧模式,大力

减少行政干预,充分利用各类治理力量,大量聘用或邀请教

育管理界的专业人才,共同探索高职院校的现代化治理和可

持续发展之路。

这种管理模式要求调动与高职院校利益相关的部门和

单位,集合多种思想的交流,共同为高职院校的现代化治理

贡献智慧和

力量。其管理主体(参与方)主要包括:政府主管部门、高职院

校、用人单位和合作伙伴,管理客体(目标层)主要包

括:监督层、咨询层、决策层、执行层。各管理主体应积极

主动参与到高职院校的各项管理活动中,并不受政府主管部

门的行政命令的干涉,相对独立地行使参与权、咨询权、决

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政府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重在监督

和咨询,尽量不参与直接决策;高职院校在各方的咨询意见

下,进行决策并执行,最后接受监督;合作伙伴既要参与重

大决策,又要监督高职院校。

2、“四权分立与制衡”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内部的政治权力、行政权

力、学术权力、监督权力相对独立,相互交织,相互制衡,

构成了整个高职院校的内部权力生态系统。党委行使政治权

力、主管党群部门;校委会行使行政权力,主管事务管理部

门和后勤服务部门;学术委员会行使学术权力,主管教研部

门;理事会或董事会、全体师生等行使监督权力,监督内部

管理的全过程。(如图3所示)

推进高职院校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一劳永逸。因此,我们必须逐步健

全高职院校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模式。

[参考文献]

[1]胡正明. 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的独特性及其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5(5):91-94.

[2]欧阳恩剑,刘波.从管理到治理:我国高职院校权力运行模式的轨迹变迁[J]. 职教通讯,2015(22):6-10.

[3]雷世平,姜群英.高职院校治理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 职教通讯,2015(22):1-5.

[4]陈寿根,刘涛. 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制度设计[J].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