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老师讲中医基础概念
行者老师讲中医:六经气化总论(20080116)
行者老师讲中医:六经气化总论(20080116)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六经气化总论(20080116)龙行天下整理那么就是讲一下,以便以后在讲课的时候有个基础,在这里呢,大家可能以前对六经气化脑子里已经有一些印象了,我今天主要是根据经典把他串一下。
六经气化是伤寒论最基础的东西,要讲六经气化,要先明白六经是什么,过去古人常说,不懂脏腑经络,开口动手就错,不知五运六气,学尽方书无济。
脏腑经络,脏腑的虚实,经络的逆从,脏腑是讲虚实的,经络是讲顺逆的。
知道经络是怎样流行的,怎样交汇,知道脏腑的虚实,这种情况呢,就对疾病初步掌握,用药就有方向性。
然后是对五运六气的了解,天行六气,地布五行。
六气是天气的变化,如果对五运六气有比较深刻的了解的话,就会对很多疾病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即使没见过的病,没有听过的病,只要通过现象,看到现象以后,就可以通过五运六气进行取类比象,然后把他归纳出来,可以说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所以说五运六气讲的是这回事,并不是说的是非要指素问的七篇大论,这个还是有一点区别的,当然七篇大论也是有研究必要的。
首先讲六气,六气是哪六气,六气六经,六经,经者,径也,道路之意。
六经行的是六气,六经又是三阴三阳。
太少阴阳,厥阴阳明,这是六经。
六经呢,本于天气之变化,人生于地而悬命于天,这是内经里讲的。
我们的禀赋形质来源于地,是地的阴气产生的,神气是与天相沟通的。
这就是所谓的上古通天,这个意思讲的就是人的体内也有六气,人之六气与天之六气,交相感应,天之六气太过可以引起人之六气太过,所以又一个词叫做六气相感。
外感六淫,淫是什么,就是太过的意思。
天之六气有过,有不及,有不足,有太过的话,就会引起体内的六气也发生太过不及。
太过不及到达一定程度,失衡,就是说阴阳有逆从,产生逆乱的话,就是生病,就叫六淫相感。
所以说学中医的人脑子里一定要清楚,脑子里不要有丝毫病毒、细菌、邪气、毒气的这种概念,都是六气的太过不足造成了各种逆从的现象。
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学习笔记)doc资料
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学习笔记)讲师:车轩一、中医的基本概念1.精气神学说精的基本概念中医认为,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
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的最基本物质。
“夫精者,身之本也。
”精分为广义之精和狭义之精广义之精:包括血、津液及生殖之精,先天之精、水谷之精、脏腑之精等一切精华物质。
狭义之精:指生殖之精,储藏于肾。
气的基本概念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活力很强,运动不息,极其细微的物质,是生命物质与生理机能的统一。
神的基本概念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
狭义之神指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
神由心所主宰。
精、气、神乃人体三宝,精充、气足、神旺全是人体健康的标志。
古人云:“寡欲以养精,寡言以养气,寡思以养神。
”2.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属阳。
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属阴。
阴阳学说——现代养生抗老防衰中医认为,肾是体先天之体,主蔵精髓,人体衰老是因肾虚导致机体的虚损与失衡。
虚者补之,通过养生、滋补、药物、食疗和运动加以弥补,可以提高身体的机能。
大量药理研究证明补肾壮阳药可以延缓衰老。
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则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疾病的防治。
肾(水)之精以养肝;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之热以温脾;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3.经络学说即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17:00-19:00为酉时,酉时肾经最旺,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时辰;肾阳虚在酉时补肾阳最为有效。
三焦在亥时通百脉;上焦:心、肺;中焦:脾、胃、肝、胆;下焦:肾、大肠、小肠、膀胱;人体经络,其中主要有十二经络及奇经八脉,每一经络又各与内在脏腑相联属。
人体通过这些经络把内外各部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
中医药基础知识(专家授课)
②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阴胜则寒——指阴邪侵犯人体,使机体的阴
绝对亢盛,属实寒证。 阴胜则阳病——阴胜的病变必然会损伤人体
的阳气。
阴阳偏衰: 指机体的阳气或阴液不足, 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变。
① 阳虚则寒 : 指人体阳气虚衰不足,阳虚不能制约阴, 则阴相对偏盛而现虚寒证。 即 “阳虚则阴胜”。
强弱、清浊测知病性的方法。 如:声音高亢是正气未虚,属于热证、实证。
(3)问诊: 是询问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现有证象及其病
史,为辨证提供依据的一种方法。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 问胸,七苦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病机全从 证象验。妇人尤必问经期,先后闭崩宜问遍,再添片 语告儿科,外感食积为常见。”
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性; 中医学具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性; 中医学具有科学、仁术和技艺的融合性。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1.哲学基础: (1)精气学说:
研究人体内精与气的内涵、来源、分布、 功能、相互关系及其与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关 系的理论。
(2)阴阳学说: 阴阳:是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相对属性或同
病机: 是对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机理的关键性概
括。即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破坏了人体阴阳 平衡以后,所出现的症状体征的改变。
4.诊法辨证:诊法,指望、闻、问、切四种诊 察疾病的方法,简称四诊。 (1)望诊: 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患者全身和局部情况, 精神、气色、形态的望诊、舌的望诊及排出物。
(2)闻诊: 是从患者发生的各种声音,从其高低、缓急、
神志不乱,两眼灵活,明亮有神,语言清楚, 声音宏亮——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
疾病轻浅,预后好
中医入门基础知识
中医入门基础知识中医是一门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体系,其基础知识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理论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中医入门基础知识。
一、中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先民的医疗实践,其发展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夏朝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不断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医学经验。
古代医家如黄帝、岐伯、扁鹊等在中医发展历程中有着重要的贡献。
中医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一直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二、中医的核心理论1. 阴阳和五行:中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是阴阳和五行。
阴阳是一对相对的概念,是描述事物相互关系的基本元素。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和水,用来描述事物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关系。
2. 气的概念:中医强调气的概念,将其视为构成人体及自然界万物的基础。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气的平衡相关,气的运动不畅会导致疾病。
3. 脏腑和经络:中医将人体的器官划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
经络是贯穿于全身的通道,中医认为人体的气血通过经络运行。
三、中医的诊断方法1.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体、手足、眼睛等,来判断患者身体的整体情况。
2. 闻诊:通过闻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和体味等,来判断患者身体是否有异常情况。
3. 问诊:通过与患者进行交谈,询问病情、症状、体感等,来获取病情资料和判断患者病症。
4. 切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身体的情况,包括脉搏的节律、速度、力度等。
四、中医的治疗方法1. 草药疗法:中医使用中草药进行治疗,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配制适合的草药方剂,通过煎煮或冲服来治疗疾病。
2. 针灸疗法:中医使用针灸来刺激人体的特定穴位,调整气血运行和恢复身体的平衡状态。
3. 推拿按摩疗法:中医使用推拿按摩手法,刺激人体特定部位,促进气血运行和治疗疾病。
4. 食疗:中医强调饮食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选择适当的食材,来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中医学入门基础知识
中医学入门基础知识中医学作为中国特色的传统医学体系,几千年来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信任和使用。
它不仅注重疾病的治疗,更强调个体的整体健康。
本文将介绍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常用疗法。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指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气功等手段,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门学科。
它相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强调平衡和谐的生活方式。
中医学注重疾病的根本原因,以及调整整体身体的功能,以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二、中医学的理论体系1. 五行学说中医学的五行学说是研究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理论依据。
五行(金、木、水、火、土)是代表了五种基本物质和能量,并相互作用。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脏腑器官与五行相应,通过调整五行的平衡来保持人体的健康。
2. 阴阳学说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研究事物两种相对、对立但又统一的属性的理论观点。
阴阳代表了事物的两种方面,如阴阳平衡则代表了生命的健康和平衡。
中医学通过调整阴阳的失衡来实现治疗和调理。
3. 气血理论中医学认为,气和血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基础。
气是生命活动的能量,血是体内营养物质的基础。
中医学通过调节气血的运行和平衡来调理人体的功能。
三、中医学的常用疗法1. 中药中药是中医学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它通过利用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天然物质来调理人体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的使用需要根据个人具体情况进行配伍和调整,以达到最佳疗效。
2. 针灸针灸是中医学另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
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调整气血的运行和平衡,以及调整人体的能量流动,达到治疗疾病和调理身体的效果。
针灸的应用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和持证执业的医生操作。
3. 推拿推拿是中医学的一种传统按摩疗法。
通过按摩、揉捏、推拿等手法,调理经络和脏腑器官的功能,促进气血的运行和平衡,从而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推拿的应用需要专业的技巧和经验。
4. 气功气功是中医学的一种传统调养方法。
通过呼吸、姿势、意念和动作的练习,调整身体的气血运行和平衡,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一)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一)中医基础知识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是对人的整体观念,二是对疾病的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1.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2.论治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二、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一)阴阳五行学说 1.阴阳的概念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代表着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 2.阴阳学说的内容3.五行的概念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4.五行生克乘侮五行之间并不是静止地、孤立地存在,五行学说以五行之间的相生和相克联系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平衡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相乘和相侮,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的协调平衡被破坏后的相互影响。
5.相生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作用。
规律:6.相克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
规律:7.相乘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规律:8.相侮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规律:相克与相乘、相侮的异同:相克——正常、生理相乘、相侮——异常、病理相乘与相侮的不同:相乘与相克次序一致相侮与相克次序相反(二)藏象 1.五脏肝、心、脾、肺、肾。
2.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称为六腑。
3.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4.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胆:贮存与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胃:主受纳与腐熟水谷。
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糟粕,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使之成大便排出体外。
膀胱:贮尿和排尿。
三焦:有总司人体的气化作用,为水液代谢的通路。
行者老师讲中医第一讲《医道溯源》01
行者老师讲中医第一讲《医道溯源》01行者老师简介:出身中医世家,自幼深爱传统文化,内证儒释道三学议,感通天地万物之变,以传承岐黄心脉,接续仲景绝学为已任,欲振医道百年之衰。
擅长中医内科、儿科各种疾患治疗。
编者按:这是行者老师从2011年5月28日开始,在北京元泰堂为中医学子和中医爱好者开讲中医的讲课录音整理内容。
行者老师讲中医第一讲《医道溯源》20110528同学们好!感觉又回到学校了。
大家好!今天在坐的学校学生居多。
我从学校毕业到现在已经十四年了,能和大家在一起能够继续探讨中医,这也是我一直以来从学校毕业到现在由心的一个想法,因为我认为在学校里以至于在社会上中医真正的内涵已经消失了,只有通过自己来学习,从内心去认识、去渴求。
今天是第一堂,我现在想给大家讲的是开宗明义,中医是什么?我们学中医是想学到什么?想学到什么状态?学了中医去干什么?这些最基本的问题都需要大家在内心深处把它弄明白,这个明白了以后就会产真正的信仰。
这个弄不明白始终是自欺欺人,大家对我这样的说法有什么意见吗?(答:没有。
)讲一下有什么意见?这位同学第四排,你不要转头了。
我想叫你站起来淡一下,你为什么学中医呢?同学:我的所学可以随时用在帮助别人身上,自己可以帮助自己,也可以去帮助别人,所以我才来学中医。
行者:你认为中医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呢?同学:我觉的它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它不是单讲医,牵扯到很多生命的问题,是自然与生命联系的学科。
行者:就是说你现在来学中医,第一个你是想帮到自己,解决自己的一些疑惑,然后再由而外感地去帮助别人。
好,这个想法是比较好的,我们学中医首先是要从自己开始,首先要解决自己思想上的疑惑,然后就像学佛一样自觉才能觉它,内心思想上的疑惑解决掉了以后,才能帮别人解决身体和心理上的疑惑。
中医分几个层次:第一个,我们五千年传承下来的的医道分两个层次,一个是医术,一个是医道。
但它都属于医道范畴之内,一个反应在道的术上,一个反映在道的体上。
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讲解
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讲解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为大家讲解中医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帮助读者初步了解中医学的核心内容。
一、中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起源于中国古代,与其他医学系统相比,它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平衡和调节的重要性。
中医学的核心理念是“阴阳五行”,它代表了万物的生成和变化规律。
通过调节阴阳和五行,中医能够维护人体的健康状态。
二、中医的理论基础1. 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表征了事物相对而言的两种属性。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保持了事物的动态平衡。
2. 五行学说: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它们代表了自然界万物的不同属性和相互关系。
五行学说能够解释人体生理和疾病发生的规律,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导。
3. 经络学说: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人体内部的能量通道。
中医认为,经络是联系组织器官的桥梁,通过调节经络的畅通,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 辨证论治:中医治疗疾病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特定病情和体质,调节阴阳和五行的平衡,从而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三、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有许多独特的诊断方法,其中最常见的包括四诊法和望闻问切法。
1. 四诊法: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工具,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中医医生能够了解患者的疾病状况和体质特点。
2. 望闻问切法:望闻问切法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关键步骤。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听取患者的病情描述、询问患者的病史和利用切诊技巧(包括脉诊和舌诊),判断病因和病性,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中医的治疗原则中医治疗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根据不同的辨证论治,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
1. 辨证施治: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病性,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行者老师讲中医第三讲《阴阳》02
行者老师讲中医第三讲《阴阳》02行者老师简介:出身中医世家,自幼深爱传统文化,内证儒释道三学议,感通天地万物之变,以传承岐黄心脉,接续仲景绝学为已任,欲振医道百年之衰。
擅长中医内科、儿科各种疾患治疗。
有什么问题再问一下。
同学:课本上提到的阴阳,比方说是静啊,沉静的,不动的,运动的,光亮的,温煦的,就这种思想。
老师讲的,我觉得太抽象了,理解不了。
行者:嗯,慢慢理解,你要是能一下理解了,就证明我讲的不到位。
同学:到了一定境界的时候。
我们怎么样去打开内心呢?行者:你的内心已经在打开了,时时刻刻都在打开,只要你不在上面再添加障碍就行了。
当我们观察事物的时候,我们第一念都有感受。
第二念呢,我们在这感受上加上很多解释、很多区分。
这个时候,就产生很多障碍。
我们每个人都有感受,感知能力有强有弱,这是逐渐磨练出来的。
你看动物,小动物感受就强,因为它靠这个生存,它不靠那个思维逻辑。
它对很多状态,看一眼,大概就知道。
比如小狗,看一眼,这人可以咬,这人不可以咬,是不是?它感受气息是非常敏锐的,因为它靠这个生存。
人不需要这个,人都是处在相对安全的范围之内。
你感觉把握不到一个东西,是吧。
我能体会到你的状态,你就是说,应该给我弄个扎扎实实能学的东西,你就这样弄个虚无飘渺的。
我告诉你,你内心已经有了,已经足够了,你现在只需要把它去用。
这知识也可以告诉你,知识告诉你是你会用它了后,我再把这知识告诉你,再用这个知识。
现在你还不会用自己这颗心,这样呢,你永远是学生。
同学:那我们怎么学会去用这颗心呢?行者:你现在就在用啊,我刚才不是提到很多感受吗?对人的感受,这个人表面看起来很和善,很和气。
有的人,比较冷漠,很严肃,这些也得感受吧。
有归有,咱先不谈那个,先谈感受,就是心活过来。
很多感情比较丰富,比较任性的人,可能听我这课稍微好一些。
逻辑思维强一些的,学习好的呢,听我这课就差一些。
先谈感受,你见到喜欢的人,心态就舒服,木火就升达,阳了。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以下是一些与中医学基础相关的知识点,帮助读者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中医基本理论1. 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部分器官相互联系,共同维持着生命的运行。
中医强调平衡和和谐,认为疾病是人体内部的失调所致。
2. 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用来描述事物的相对性质和相互关系。
阴阳的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关键,疾病往往是阴阳失调引起的。
3. 五行学说:五行包括木、火、土、金和水,用来描述宇宙和人体内部的相互关系。
五行学说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
4. 气的观念: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自然界万物的基本物质。
正常情况下,气流畅无阻,人体健康;而气的不畅则会导致疾病。
二、中医诊断方法1.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目光等来诊断疾病。
中医讲究“望色”,相信人的面色可以反映出身体的状况。
2. 闻诊:通过嗅闻患者的气味来判断身体状况。
中医认为气味可以反映出内脏的功能状态。
3. 问诊:医生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病情的经过、病症的特点以及患者的日常习惯等信息。
4. 切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身体来判断病情。
中医讲究“切脉”,相信脉搏可以反映出身体的状况。
三、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利用天然草药对疾病进行治疗。
中药的配方和用量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具有较好的疗效。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治疗常用的疗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的流通。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按摩和推拿来调理病情的疗法,它通过刺激身体的经络和穴位,促进气血的循环和身体的康复。
4. 中医养生:中医强调预防和调整身体,通过调整饮食、作息和心态等,保持人体的健康平衡。
四、中医现代应用1. 中医药研究:现代科技的进步为中医药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手段,许多中草药的功效得到了科学验证。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中医药基本知识
药性理论
四气
温热药-多数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 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常用来治疗寒性病症 寒凉药-多数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 常用来治疗热性病症
精品课件
药性理论
五味
中医药基本知识
淡咸苦涩酸甘辛
:::::::
能能能收能能能
渗软泄敛收补散
、、、、、、、
能能能固能能能
中医药基本知识
药性理论
升降沉浮 -药物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趋势
升—上升 降—下降 浮—发散 沉—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向内,向下)
精品课件
中医药基本知识
药性理论
升降沉浮
病位在表者—宜发散而不宜收敛:表症 须用紫苏、生姜等升浮药以发汗解表;而 不能用浮小麦、糯稻根等收敛止汗药
病势上逆-宜降不宜升:胃气上逆的呕吐, 当用姜半夏降逆止呕,不可用瓜蒂等涌吐药 病势下陷-宜升不宜降:久泻脱肛,当用黄 芪、党参、升麻、柴胡等益气升提,不可用 大黄等通便药精品课件
宫 甘 黄 化 湿 中 长 土脾 胃 口 肉 思 涎 缓 夏
商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肺 大 鼻 皮 悲 涕 浮
肠
毛
羽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膀 耳\ 骨 恐 唾 沉
精品课件
胱二 阴
肾 膀胱 水
五行学说
肝 胆 木
火 小肠 心
金 大肠 肺
相生
相克
土 胃 脾
精品课件
中医药基本知识
五行学说
精品课件
中医药基本知识
阴阳学说
中医药基本知识
《景岳全书·传忠录》:设能明彻阴阳,则 医理虽玄,思过半矣
阐明组织结构 阐明生理活动 阐明病理变化 用于疾病诊断 用于疾病治疗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它基于古老的哲学思想和实践经验,是一种综合的医学体系。
其基本概念包括:
1. 阴阳学说:中医学认为宇宙、人体和事物都由阴阳两种相对而又统一的对立物构成,阴阳互相依存、相互制约,保持平衡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2. 五行学说:中医学将自然界万物划分为木、火、土、金、水五行,认为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关联,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有密切关系。
3. 气的概念:中医学认为人体内有一种维持生命活动的力量,称为“气”,它包括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4. 脏腑学说:中医学将人体内的器官划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胃、小肠、大肠、膀胱、胆、三焦),认为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
5. 经络学说:中医学认为人体内有经络系统,通过经络系统传输气血,保持脏腑功能的协调,同时有效运用经络系统进行诊断和治疗。
6. 辨证论治:中医学强调辨证施治,即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望诊、问诊、切诊等方法,准确判断疾病的本质和机理,然后根据辨证的结果进行治疗。
7. 预防为主:中医学注重防病于未然,强调预防为主,比如通过调整饮食、锻炼、保持心理健康等方法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基础的概念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中医基础简介 • 中医基础的核心理论 • 中医基础的治疗方法 • 中医基础的日常保健 • 中医基础在现代的应用 • 中医基础的未来展望
01 中医基础简介
中医基础的定义
中医基础是一门研究中医理论的学科,它通过对中医理论的研究和总结,为临床医 学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络、调整气血的治疗方法。
适应症
针灸疗法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疼痛、 神经肌肉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 吸系统疾病等。
治疗原理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动身体自身 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达到治疗疾 病的目的。
拔罐疗法
定义
拔罐疗法是一种通过负压作用, 将罐吸附在人体特定部位,以疏 通经络、排毒排湿、活血化瘀的
治疗方法。
02 中医基础的核心 理论
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平衡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阴阳两种力量必须保持平衡,才能维持健康。阴阳失衡会导 致疾病。
五行与五脏
中医将人体的五脏与五行元素(木、火、土、金、水)相联系,认为五脏与五 行元素之间存在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关系。
藏象理论
五脏功能
五脏(心、肝、脾、肺、肾)是人体的核心器官,分别负责不同的生理功能,如 消化、代谢、呼吸、排泄等。
全球健康
随着全球健康问题的日益突出,中医基础作为一种有效的医学理论 体系,有望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医学教育
中医基础有望在国际医学教育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为培养更多具 有国际视野的医学人才做出贡献。
THANKS
感谢观看
中医基础理论强调个体差异,未来有望在个性化治疗方面 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
中医基础治疗方法的应用前景
中医学基本概念
中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传统医学系统,其基本概念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和基础。
以下是一些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1.人与自然的统一: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与自然界密切相连,并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与自然界的阴阳、五行等相互作用相关的。
2.五行学说:中医学采用五行学说来解释和理解人体生理和疾病的发生发展。
五行分别是木、火、土、金、水,代表着不同的物质和作用。
3.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宇宙万物之间的对立统一。
阴阳相生相克,平衡才能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
4.经络系统:中医学认为人体内存在着经络系统,经络是运行于体内的能量通道。
经络的畅通与否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5.气血理论:中医学强调气和血的重要性。
气体贯通全身,血液滋养器官组织,二者共同维系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6.脏腑学说:中医学将脏腑视为重要的生理功能单位,每个脏腑都与特定的生理功能和疾病有关。
7.中药理论:中医学使用中草药治疗疾病,中药理论研究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功效、配伍等规律。
8.诊断方法:中医学使用望、闻、问、切等综合方法进行诊断,观察病人面色、舌苔、脉象等,以全面了解病情。
以上只是中医学基本概念的简要介绍,中医学还有众多的理论和方法,如针灸、推拿、草药疗法等。
综合运用这些基本概念和方法,中医学致力于维护人体健康、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
四圣心源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天人解一:阴阳五行
===========四圣心源: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天人解一:xx中医书籍大全中医经典教程中医论坛这是黄元御先生对伤寒论的重要贡献的体现,我们先学习天人解,这样更有利于理解黄元御先生对这个先后天,气血生化的观念是比较有利的。
黄元御先生呢,他这个对阴阳六气,还有五行的理解。
以前看过河图的人都知道,就是说,基于生化的角度,就是说五行顺生,生化的角度来理解。
应该前面就是:“阴阳未判,一气混茫。
气含阴阳,则有清浊。
清则浮升,浊则沉降。
自然之性也。
升则为阳,降则为阴。
阴阳异位,两仪分焉。
清浊之间,是为中气。
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
”这是黄元御先生,就是说,关于阴阳变化分判,做的一个简单的陈述。
关于阴阳如何分判呢?这一点,就是说,是一个比较难于理解的过程。
需要靠大家仔细的思维,精思达到一定的境界,到一定的程度后,才能真正体会到。
我们先这样,通理上给大家讲讲。
“阴阳未判,一气混茫”这是什么?就是说,我们这个纷纭的世界之中,如我们思维变化,然后是周围事情纷杂的状态之中呢,都属于万物千奇百变的这种状态之中。
这已经是一种万物奔腾的状态,要能归纳到阴阳,这之间需要有过程。
内经上讲,“大之可外,小之一十百千”,这是阴阳的变化之道。
阴阳呢,是我们先贤先圣对事物一个分判的方法。
其实,就是说分判的一个名词吧。
在周易《系辞》中,就讲到这样,“圣人立阴阳以类万物之情。
”这个万物纷杂各有不同,我们去用什么理解它?我们去用我们这个一心,我们用我们的意念,体会万物的不同情状,怎么去体会呢?就是说,简单分判为阴阳来体会。
阴阳对事物初期的进行分判。
这个阴阳的分判,不是对事物的分判,而是对我们一心的分判。
这比如,我们体会这事物,怎么样体会?以事物相应合产生相应和产生共鸣,同气相求。
另外呢,是一股寒气,你体会的时候,你也是一股收束之气来感应它。
感应之后,然后这就是,我们是一个纯净的状态,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或者是一潭静水一样,来感应外在的变化。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主要是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主要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是指中医学理论中的基本观点和核心原理,是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辩证论治: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外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中医学强调辨证施治,即针对不同病症,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中医学通过辩证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理变化等,以达到调和阴阳、平衡气血、恢复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的目的。
二、阴阳学说:中医学的基本观念之一是阴阳学说。
中医将事物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认为阴阳是不可分割、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相互转化的。
在人体中,阴阳之间的平衡与失衡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发生。
中医学通过调理阴阳的关系来调整人体的功能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气血学说:中医学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气血具有营养、调节、防御和运输功能,对于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生理功能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气血的流通障碍或者气血的虚衰都会导致人体出现病理变化。
因此,调节气血的运行状态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五脏学说:中医学将人体的脏腑器官划分为五脏,即心、肝、脾、肺、肾。
每个脏腑具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特点。
中医学通过研究五脏的功能联系来推断疾病病机和病变规律,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五、经络学说: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一套经络系统,经络的运行畅通与否直接影响人体的生理能量。
中医学强调通过调节和疏通经络,增强人体的自愈能力,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总之,中医学的基本概念是从整体、功能和动态的角度来看待人体,强调个体的疾病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辩证论治、阴阳学说、气血学说、五脏学说、经络学说等理论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以维护和促进人体的健康。
行者老师讲中医第四讲《六气》01
行者老师讲中医第四讲《六气》01行者老师简介:出身中医世家,自幼深爱传统文化,内证儒释道三学议,感通天地万物之变,以传承岐黄心脉,接续仲景绝学为已任,欲振医道百年之衰。
擅长中医内科、儿科各种疾患治疗。
现在就开始讲吧。
我看现在听课的学生已经不多了(众笑)。
我讲的中医,主要是对世间的人和物的体会,对宇宙人生有体会了以后,把这个体会归纳起来,跟中医的阴阳、五行、六气对应起来,这样我们才能产生比较真实的认知。
不然,这些名词都是虚无飘渺的,等遇到急重病人时,这些东西全拿不出来。
独守阴阳,无与众谋,遇见急重病人的时候,这句话只能说作为一句至理名言没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因为平常对病人的表象、对阴阳的体会,在心里的感觉就没有生起来,或者说比较模糊。
平常都是有感觉的,有些人感觉还很深刻,你必须把这种感觉逐渐强化,逐渐深入,然后升华到一定程度,这时候你就会发现它不一样了,它就变成自主的,而不是被动的,需要努力寻找的一种感受。
上节课给大家讲了阴阳。
阴阳也是一种感受,是我们这颗心去体会外物的状态,去类比外物的现象,所以我们说的是阴是阳,其实是我们内心的这种感受。
只有内心越放松、越清静,才能体会得越清晰、越真实,这时候才会接近于外物的原貌。
所以,很多人说,我感觉这件事怎样怎样,这是他心里的感觉。
有一个故事,六祖刚开始出去讲法的时候,还没有人认识他,他到一个法坛上,两个僧人在争论。
一股风吹来,把经坛的幡吹动,一个僧人说是幡动,一个僧人说是风动引起了幡动。
外物都是外象,我们要用我们的内心去感受、理解,所以六祖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心动。
心怎么动?我们的心平常怎么动?去分别。
这颗心呢是意识,不是那颗真心,不是那个本体。
妄加分别,分别什么?判别阴阳、好坏、取舍,这个东西香,那个东西我看顺眼,有需要接近的,有需要远离的,有顺有逆,这时候阴阳就判别出来了。
根据判别出来的阴阳把很多事分成几大块,阴阳之中复有阴阳,有好的东西,好的里面还有好的,还有需要暂时放在一边的,所以阴阳就是《内经》讲的,“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无尽可推,演变出来万事万物的变化,你都可以用阴阳理解它,而我们的心、出发点、很多角度都是这样的。
行者老师中药讲稿
行者老师中药讲稿行者先生--------民间中医语音讲堂文稿一、干姜与生姜二、附子p6三、人参p10四、黄芪p16五、苍术与白术p22六、当归p25七、伤精者半月复原-栽接续命法八、桂枝p33九、芍药p39十、甘草p43一、干姜与生姜1、干姜,炮姜,生姜本源于一物,其中生姜长于发散风寒,又能温中止呕;干姜辛热,燥烈之性较强,长于温中回阳,见可温肺化饮;炮姜性苦温,辛散作用大减,善能温中止泻,兼能止血。
所以,古人有“生姜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炮姜守而不走。
”之说。
驱寒用生姜因为辣辣的有阳气!活血用干姜。
生姜偏重于散寒,还能解半夏之毒性;干姜偏于温中去寒。
2、.附子药性刚燥,走而不守,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健运,下补肾阳以益火,是温裏扶阳的要药。
3、本经原文:“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癖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下气,通神明。
生山谷。
”干姜味辛温,气是温的,味是辛,温呢,大家知道温是春气,温就有升发的这种特性,所以干姜可以升达肝脾阳气,干姜主要的性味是味辛温,它有一点微微的甘味,所以说讲干姜的时候讲归经,干姜入中土脾胃,味辛呢,味辛入肺,干姜又可以去肺中的寒饮。
干姜这味药入肺气,主开,有开才能降,所以它降浊阴。
“胸满咳逆上气”呢,是它斡旋中州,肝脾的阳气要温升了以后,肺胃这种浊阴才能降下来。
这是中焦的一个象打水的辘轳一样旋转的过程。
象一般,讲干姜就不能不讲人参了,咳嗽这个病,咳嗽分很多种,但是仲景用外感咳嗽内伤咳嗽用最多的就是干姜细辛五味子,这是它的一种加减法,为什么要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呢,而且是以干姜为主呢,就是因为浊气不降,上壅于肺中,所以肺气满闷,肺气满,咳逆上气,导致这个咳嗽,要治这种现象呢,首先要降浊阴,温化脾阳。
大家知道,要降浊阴的话,干姜不如生姜,但是这个干姜既能斡旋中州又能温升脾阳,这是生姜所不具备的,所以选择的药物组合是干姜细辛五味子。
至于生姜呢,生姜降浊阴下气通神明,这是它这味药的主要作用。
中医学的基础概念
中医学的基础概念中医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复杂的医学体系,具有独特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它的基础概念是中医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
本文将探讨中医学的基础概念,包括阴阳、五行、气血、精气神等。
这些基本概念对于理解和应用中医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阴阳阴阳是中医学最基本的哲学概念之一,它体现了自然界及人体生命活动的两种对立而统一的力量。
阴阳理论认为,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双重对立存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从阴阳的角度来思考和理解。
在中医中,阴阳不仅用于描述昼夜、寒热等自然现象,还广泛运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例如,中医认为人体的阳气旺盛时,人体机能处于亢奋状态,而阴气盛时则体现为寒冷和衰退。
二、五行五行是中医学另一重要的理论基础概念,也是古代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推动。
中医学认为,五行代表了世界万物的基本属性和相互关系,也是人体生理和病理现象的表现形式。
通过五行理论,中医可以探索人体和自然界的相互联系,并运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例如,中医认为心脏对应火行,如果心火过盛,则会导致心火亢奋、激动不安等症状,而通过调节五行相克的关系,可以实现治疗效果。
三、气血气血是中医学中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能量来源。
在中医理论中,气指的是生命活动的力量和能量,而血则是体内输送养分和氧气的重要物质。
中医认为,气血的流动和平衡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如果气血不畅,就会导致各种疾病发生。
因此,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重视调节气血的平衡状态是非常重要的。
四、精气神精、气、神是中医理论中描述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医研究人体本质的核心内容。
精指的是人体生殖与生命之源,气指的是人体内外的能量,神指的是人体的心神和思维活动。
中医认为,人体精、气、神的协调与平衡是人体健康的重要保障。
如果精、气、神失衡,就会导致精神不振、疲乏无力等症状。
因此,通过调节精气神的平衡关系,可以维护人体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概念--行者老师最近讲课,感觉大家对基本的问题没有搞清楚,从今天起,我将按自己的方式,把基础理论按主线的形式,分次讲解。
名不正则言不顺,需要把中医的名词从头到尾串一下。
我们祖国的中医是源远流长的。
但中医的实质是什么,他是怎样缘起的,怎样流传下来的。
这是自古到今一脉相承传下来的。
但是呢,现在很多人把中医当成一门简单的治病手段。
这是对中医真正思想内涵的一种肤浅认识。
中医不光是一门治病的技术,他是对人天之学的整个的领会,然后在贯穿到治病之中,小到治病、修身,大到治国、平天下、了解整个宇宙的奥秘。
所以说中医的实质是非常深奥的。
一部《黄帝内经》,所讲的人天之学绝不亚于佛经上所探究的内容。
所以,我们在学习这门学科的时候,一定要有一种高远的志向,一定要有探求人天奥秘的志向和欲望。
只有有了这种欲望、这种想法以后,学出来的东西才能详细一些、味道更纯一些。
要不然的话,只能学到一些草头方子而已,骗了别人,骗了自己,对个人修身养性没有益处,对个人人生观、世界观的认识没有丝毫的改变。
我们中国的文化,起源于三皇五帝(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称为"三皇",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称为"五帝")。
神农氏与《神农本草经》。
神农氏,即炎帝,对药性的理解,把自然界的药物分门别类,对药物进行了解以后,药物禀性中和的,确可大用的收录进来,要不然,世界间的植物何止百千,为何别的不选,单选这几种呢。
别的草药也是有用的,也可能有奇效,但它的性味不是很中正,不可大用。
就像一个国家一样,办理事情时要用人,社会上百千万人,每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但真正能为人民服务的,能管理国家管理社会的也就那么一小批。
这些人必须是有他自己的特点,又有禀性中和的一面。
所以他的这个药性是非常中和的醇和的。
而不像有些药,药性比较乖戾,偏性太大,与其他要配合之后比较难以发挥效益。
所以神农对人天之学、对于药性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写出了《神农本草经》。
伏羲氏与先天八卦。
画一而分天地,这个一是卦的开始,当然这是一个比象了。
最早的状态是无极状态,万物未生之前是无极状态,无极而太极,太极而分阴阳。
无极与太极有什么区别?太极是1,无极是0,这是两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对于人来说,平时处于平静状态,总是有百千念头、纷杂无序,想静也静不下来,处于平静状态时,也会有念头的,纷然无序的话,对每一种念头都不去执着,久而久之之后就会进入一种空明的状态。
这时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有物体来现的话,马上清晰的表现出来,念头过了之后就消失了,其实这就是无极状态,镜子空明的状态就是无极。
什么是太极?太极就是镜子照万物时,万物影像到里面。
大家注意我这两个比喻,不管你照没照万物没有没影像在里面,你都是一面镜子,镜子里面是没有东西的,它照万物也是照的一种虚影,万物在一面真实镜子中体现出来了,这叫太极状态。
太极什么时候生阴阳?动而生阴阳。
这个动是什么?是镜子本身动了,镜子本身动而生阴阳。
这个镜子对反映的事物产生了幻觉,产生了错觉。
这个时候就生阴阳了。
为什么?就是镜子照见万物了,一看,唉,这是外物,有外就有内,有外物就有镜子,这就分为两种了,一个是本体,一个是外物。
这叫动即生阴阳,有外有内,阴阳之象产生了。
其次是三才。
因为你观察内外时,你还有立一个本位,这个本位就是中,阴阳中,这个中就是天地人的人,这就分化成三才。
你如果一直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说,不立于你的本位的话,阴阳的变动产生四象八卦,但是这个本位也是很重要的,这是中国文化特有的,很多其他文化中没有的。
他就是以人立为本位,合于四象,则称五行。
因为不管阴阳还是四象,都是依靠本位来辨别的。
所以光是阴阳,光是四象,用药有限制。
刚才简单把阴阳、四象、三才、五行讲过了,大家有什么问题再提出来。
所谓四象者,四种现象也,何谓四象:升降沉浮四种现象。
所谓五行,就是五种运行状态。
行者,行也。
表现物质的存在形式。
就像黄帝内经上讲的那样,天地鸿蒙,是谓无极。
一气开之,是谓太极。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划分阴阳了。
然后是阴阳升降,人在其中。
因为人要去研究天地,不是站在天的角度,也不是站在地的角度,而是站在人的本位的角度,自己就是万物的中心,天地的中心,宇宙的中心,这是本位,由此而研究万物,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色,明白了这点以后,很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就像天文学说一样,西方有人搞地心说,有人搞日心说,现在又搞银河系,然后又是无边无际,不知道哪里是中心。
其实我国古人早就解决这个问题了,天有天心,就说观天象,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与之相应的地方,北极星,天罡北斗七星,他不断运转,产生了一个圈,这个圈的中点与人在这一点,立于一个轴,就是天心,这一点是永远不会变的。
因为那个点对于在我国大地上观天象来说,两点是永远不会变的,所以我国天象始终是以这套来研究的,不论是黄道、赤道。
懂得了这个以后,大家想想什么叫阴阳呢?阴阳是对待而生的。
他必须是互生的,有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
这样,你在谈到阳时,必须考虑到,这个阳是对阴而言的,这个阴就在阳中,所谓的阴阳只是反映这个事物本身的状态,你从不同角度看待这个事物的时候,你可以觉得他是阴,也可以觉得他是阳,但是呢,这个事物还是这个事物,本身是不变的。
所以,又一阵子,我给大家说,你要是明白了,阴即是阳,阳即是阴的时候,你的医学理论可能就更进一步了。
你理解了,就知道,阴即是阳,阳即是阴,这句话不为错,你要是觉得这句话匪夷所思,那你对阴阳的实质没有了解。
由伏羲画卦而产生的八卦,由八卦文王演绎卦辞,孔子系辞,由此产生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五千年文化基础,基本上都是从易经里演绎出来的。
而已经的学问就是对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进行一个总括性的研究。
这是所有文化的一个核心,所以呢我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五脏是怎么产生的,六腑是怎样产生的,两精相搏谓之神。
这个时候呢,精神一凝聚了之后,然后根据这些不断的变化,阴气不断的凝聚,阳气不断的升动,五脏六腑次第生成了。
在这里呢,五脏六腑也是阴阳气机动静的变化而产生的出的不同的现象,所以呢,对于五脏六腑,你要有比较透彻的认识。
人没有出生前就是这样。
初生之后,又有变化。
初生之后,人就有后天之本,人就可以吃东西了。
与先天不一样了。
后天是以脾胃,有意识了。
意识与先天是不一样的,所以说,脾为意。
后天这点意识一开了以后,他就会有强烈的分别概念,就说你的、我的,这种取舍差别。
所以情志慢慢开了之后就会使五脏的精气有盈有亏,人就会得病。
四象指的是升降浮沉还是升降出入?是指的升降浮沉四种现象。
但是,你说升降出入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的。
宇宙之间一气往来,天地之气往来而生寒暑,寒暑判而生四象,四季交替变化。
我一开始就跟大家讲,人是立人本位来研究天地的,现有阴阳二气,天为阳,地为阴,人为中,这是三才。
阴阳之中又分阴阳。
所以,地气上升而为云,天气下降而为雨。
所以云雨之气交相往来,长生了天地之间的变化,长生了风雷雨电各种自然现象,八卦因此产生,根据八卦用的不同,产生了先天与后天的差别。
但是呢,我们讲疾病治疗过程中又分两种:人是秉地气而生的,然后受了天气的影响,所以人的形体是与大地相应的,神气是与天气相应的。
所以这就产生了五脏六腑之间的差别,天气是天行健健行不息,所以比类六腑腑气的运行,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就类比的大地,大地含藏。
所以五脏象地,六腑象天。
五脏六腑根据天地之间的变化各有相应,这点是要分开的,至于像以前的《黄帝内经》里说的“四象属土”,简单的把五行套进去,这点在具体治病的时候是有些差别的。
天气的变化为何要分为六呢,而地气的变化为何要分为五呢?天之六气是如何来的呢?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天地之气交相往来,古人叫做乾坤三所,就是说产生了八卦,积阳为天就是阳气的不断上升,积阴为地即是阴气的不断敛降。
所以,乾坤三所,首先是天气,积阳为天,第一所的是震卦,二所的是离卦,三所的是艮卦,然后是地气,积阴为地,不断吸收天气,这时天气也下降,所以呢,阳气潜藏于阴中。
初爻为阴的话,这就是兑卦,这样呢,然后是巽卦。
这就是先天八卦的图初爻为阴的话,这就是卦,这样呢,然后是卦。
这就是先天八卦的图就是说乾坤三所,一个代表阳升,一个代表阴降。
上为天是乾卦,下为地是坤卦。
乾坤为父母,生有三阴三阳六子,气在中间就代表三阴三阳六气,就好像在天地之间,因为人时时刻刻受到天气的影响,所以,天行六气,这六气是在天地之间包容着我们人,时时刻刻产生风寒暑湿燥火变化着的六气对人们的影响。
所以说这六气分别为不同的卦象来表现出来。
但他不是乾也不是坤。
我现在讲这个脏腑生成用的是先天八卦。
等讲到气机变化时要用到后天八卦。
这是不一样的。
先天是天地定位,后天是水火立极。
这点讲的是六气运行不息在于人与天地时时刻刻相感应,人体感应的是六腑的生成。
下面讲五藏。
五藏为阴,藏精气为不泻。
大家看这个图,我们讲这个乾坤三所,三阴三阳这种变化,乾坤是天地,六气周流于中,六气与人的生存是非常重要的,人就是感应六气而生。
六气对人来说,外而应经络之气,内而应六腑之气。
下面讲五藏。
五藏为阴,藏精气为不泻。
五藏类比的是五行。
五行是怎么来的呢?五行定的是个方位,东南西北之气各有收藏之象,所以根据他的收藏之象不同,类比出来五行。
五行与六气运行方式的概念应该完全是不一样的,用古人的话来说,五行学说与六气、与阴阳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医者用来记,这个五运六气各有不同,天地之气相互,节气相合,所以后代六篇大论,讲的运气学说。
讲一下气和五行的关系?中国文化是个气文化,任何物质都讲究一个气化。
天地万物一气化之。
六气讲的是气,五行也讲的是气,只是气的不同状态。
五行主要讲气的运行方位,更接近于阴的一面,精气收藏。
而六气讲的是他动的一面,阳的一面。
所以两者有所区别。
就像伤寒论一样,伤寒论是以六气、六经来阐述的,等到讲到杂病的时候,主要讲五脏的变化,五脏的变化与六经是不一样的。
五藏的变化上应有天气,精气的蓄养是需要时间的,而且这之间的变化又有一个气血津液生成的度。
所以只能在六经变化的基础上,谈五行的脏腑精气的变化请讲讲太极与河图洛书的关系?河图洛书本身两个用卦象的方式、用数的方式对人天事物理解的一种表达。
河图洛书表达的有先后天的差别,用是不一样的。
这个与太极没什么关系。
河图洛书牵扯的问题比较复杂,牵扯到一个数的问题,不光是个象,对于象的变化研究到极致就要牵扯到数了,因为象的变化有一个时间,有一个具体的度。
河图洛书就是把数的排比,用数的方式进行精确的计算。
无极到太极的转变可以说说吗?只有无极才能而太极,这个不好说,只能简单说一下。
你没有达到无极的境界,也就理解不了太极的境界。
你处在无极状态下时,你发现,哎,你处在无极境界,这就是太极了。
无极状态下,是没有我的,太极里有个我,我一立,万物皆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