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基本原理

合集下载

以太网介绍分析 (一)

以太网介绍分析 (一)

以太网介绍分析 (一)以太网介绍分析以太网 (Ethernet) 是广泛应用于局域网的一种计算机通信技术。

它是由Robert Metcalfe和他的研究团队于1970年代末在美国计算机科学实验室发明的。

与其他局域网技术相比,以太网更加廉价、易于部署和维护,因此被广泛使用。

一、以太网的工作原理以太网利用一种称为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的协议来管理网络中的数据传输。

这种协议要求每台计算机在发送数据包之前侦听网络上是否有其他计算机正在发送数据。

如果网络中没有数据包,则计算机可以发送数据包。

如果两个或多个计算机同时开始发送数据包,它们会发生碰撞,并自动停止发送,然后稍微等待一段时间再次发送。

这种反复检测和等待的过程称为CSMA/CD过程。

二、以太网的拓扑结构以太网的拓扑结构包括星型拓扑、总线型拓扑和环型拓扑。

其中,星型拓扑是最为常见的拓扑结构。

它的特点是所有节点都连接到交换机上,交换机起着调度和转发数据的作用。

总线型拓扑的特点是所有节点都连接到同一条总线上,数据包从一个节点传输到另一个节点。

环型拓扑的特点是各节点连接成一个环形,数据包从一个节点传输到相邻的节点,直到到达目的节点。

三、以太网的速率和传输距离以太网的传输速率通常为10Mbps、100 Mbps或1000Mbps。

在实际应用中,越高的传输速率意味着更大的带宽和更高的传输效率。

以太网的传输距离受网线材料和信号衰减等因素影响。

一般而言,100米是以太网正常的传输距离。

四、以太网的优缺点以太网被广泛应用于局域网的原因之一是其优良的性价比。

与其他局域网技术相比,它更加便宜。

此外,它的部署和维护也更加简单。

另一方面,以太网的主要缺点是其速度相对较慢。

与一些现代的局域网技术(如光纤网络)相比,它的速度远远不够快。

总之,以太网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局域网中的计算机通信技术。

简述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简述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简述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以太网是一种常用的局域网技术,它使用以太网协议进行数据传输。

以太网的工作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
1. 硬件准备:以太网使用一组特定的硬件设备,包括网络接口卡(NIC)、集线器(Hub)或交换机(Switch)。

每个设备
都有一个唯一的物理地址,称为MAC地址。

2. 数据封装:数据在发送之前被封装为数据帧。

数据帧包括头部和数据部分,头部包含了目标MAC地址和源MAC地址等
信息。

3. 寻址和转发:当一台计算机想要发送数据时,它首先将数据帧发送到与它相连的设备(通常是交换机)。

交换机会读取目标MAC地址并将数据帧转发给适当的设备。

4. 数据传输:数据帧在以太网中传输,通过物理介质(如双绞线或光纤)进行传输。

数据帧以比特的形式在物理介质上传输。

5. 数据接收和解析:设备接收到数据帧后,根据目标MAC地
址进行解析。

如果目标MAC地址与自身的MAC地址匹配,
设备将接受数据帧。

否则,数据帧将会被丢弃。

6. 碰撞检测和重传:在以太网中,多个设备可以同时发送数据。

如果多个设备同时发送数据,可能会发生碰撞。

碰撞检测机制能够检测到碰撞,并触发重传机制来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

7. 重复过程:以上过程在整个以太网中不断重复,以实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总结起来,以太网通过硬件设备、数据封装、寻址和转发、数据传输、数据接收和解析等步骤实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其特点是灵活、易扩展和成本低廉,被广泛应用于局域网环境中。

简述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简述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简述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以太网是一种常用的局域网传输技术,其工作原理基于
CSMA/CD(载波侦听多路访问/碰撞检测)协议。

在以太网中,所有主机通过共享同一条物理传输介质(如电缆)进行通信。

每台主机都被配置为具有唯一的MAC地址(媒体
访问控制地址),用于在网络中识别和定位。

工作原理如下:
1. 媒体访问控制:主机在发送数据之前,首先在物理介质上侦听信道,如果信道闲置,则可以发送数据。

如果检测到信道上有信号,则主机延迟发送,等待信号消失。

这样确保每个主机都可以在不发生碰撞的情况下发送数据。

2. 碰撞检测:如果两台或更多台主机同时发送数据,就会发生碰撞。

主机会继续发送数据,同时侦听信道以检测碰撞。

如果检测到碰撞,则主机发送一个干扰信号以停止发送,并等待一段随机时间后重新发送。

3. 数据帧传输:数据在网络上以数据帧的形式传输。

数据帧由起始定界符、目的MAC地址、源MAC地址、类型/长度字段、有效载荷(数据)和校验字段组成。

每个主机通过读取目的MAC地址来检查接收数据帧的目标是自己还是其他主机。

4. 交换机:以太网中经常使用交换机来增加网络性能和带宽。

交换机具有多个端口,每个端口与一个主机相连。

交换机可以将由一个端口接收到的数据帧仅转发到目标主机的端口,而不
会广播到整个网络。

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碰撞。

总的来说,以太网的工作原理是通过CSMA/CD协议实现的。

它允许主机在共享物理介质上传输数据,并通过碰撞检测和随机退避机制来处理碰撞。

交换机的使用还可以提高网络性能和可靠性。

以太网技术基本原理

以太网技术基本原理

以太网技术基本原理以太网是一种局域网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基于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协议,采用共享介质的方式实现各个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

以下是以太网技术的基本原理的详细介绍。

1.CSMA/CD协议:CSMA/CD协议是以太网的核心协议,用于解决多个终端设备同时访问共享介质时产生的冲突问题。

其工作原理是,在发送数据之前,终端设备会先监听共享介质上是否有信号传输,如果没有,则可以开始发送自己的数据。

如果检测到有信号传输,表示介质正在被占用,终端设备会等待一段随机的时间后再次进行监听,以便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数据发送。

如果在发送数据的过程中,终端设备检测到介质上有冲突,就会终止发送并等待一段时间,再次检测介质是否被占用,然后重新开始发送数据。

通过这种方式,CSMA/CD协议可以有效地解决冲突问题,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

2.介质访问控制:以太网采用的是共享介质的方式,多个终端设备共享同一根传输介质。

为了保证每个终端设备的公平性和均衡性,以太网采用了介质访问控制机制。

具体来说,以太网将共享介质分割为多个时隙,并将每个时隙划分为一个最小的数据传输单元(称为“帧”)。

终端设备在进行数据传输之前,需要等待一个空闲的时隙,然后按照时隙进行数据发送。

这种介质访问控制机制能够有效地保证每个终端设备的公平访问权,并避免了数据传输的混乱和冲突。

3.MAC地址:以太网使用MAC(媒体访问控制)地址来唯一标识网络中的每个终端设备。

MAC地址是一个48位的全球唯一标识符,由6个字节组成。

其中前3个字节是由IEEE管理的组织唯一标识符(OUI),用于标识设备的生产厂商,后3个字节由设备厂商自行分配。

每个终端设备在生产时都会被分配一个唯一的MAC地址,以太网通过这个地址来确定数据应该发送到哪个设备。

4.帧格式:以太网的数据传输通过帧来进行,每个帧是一个完整的数据包。

以太网的帧格式包括了源MAC地址、目标MAC地址、协议类型和数据部分。

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以太网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局域网技术,其工作原理是基于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协议。

在以太网中,计算机通过物理介质(例如电缆)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局域网。

每个计算机都被称为一个节点,每个节点都有一个唯一的MAC地址。

当一个节点想要发送数据时,它先检测物理介质上是否有其他节点正在发送数据。

如果没有其他节点发送数据,该节点就可以开始发送数据。

如果检测到其他节点正在发送数据,该节点将等待一段时间,直到物理介质空闲为止,然后才发送数据。

在数据发送过程中,如果两个节点同时发送数据导致碰撞发生,它们会立即停止发送,并等待一个随机的时间后重新发送。

这种碰撞检测和重传机制被称为CSMA/CD。

为了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顺序性,以太网使用了帧格式。

数据被分割成小的数据包,每个数据包都有自己的起始标志、目标MAC地址、源MAC地址、数据内容和一些校验位。


据包通过物理介质传输时,其他节点可以根据帧格式的标志位来识别和接收自己需要的数据。

另外,以太网支持半双工和全双工通信。

在半双工通信中,节点只能同时进行发送或接收操作,不能同时进行两者;而在全双工通信中,节点可以同时进行发送和接收操作,提高了传输
效率。

总之,以太网通过CSMA/CD协议、帧格式和物理介质来实现多个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并且支持可靠性、顺序性和双工通信。

这种工作原理使得以太网成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局域网的技术。

以太网原理MAC和PHY

以太网原理MAC和PHY

以太网原理MAC和PHY以太网是一种局域网(LAN)技术,用于在计算机之间传输数据。

以太网原理包括物理层(PHY)和媒体访问控制层(MAC)两个部分。

物理层(PHY)是以太网技术的底层,负责将传输的数据转化为电信号,并在网络中传输和接收数据。

PHY负责处理传输介质、传输速率等物理层面的细节。

MAC层是以太网技术的上层,负责管理和控制网络中的通信。

MAC层协议定义了数据的传输方式、帧结构、帧格式等规范,以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和有效利用。

在以太网中,数据被分割成一系列的帧(Frame),每个帧由MAC层添加标识符和校验码,并传输到物理层。

物理层将数据转化成电信号,并通过传输介质(如双绞线、光纤等)传输到目标计算机。

PHY层通过一系列的电器和电子设备来处理数据的传输。

这些设备包括编码器、解码器、物理传输媒介、放大器等。

编码器和解码器负责将数据转化为电信号和相反的操作,物理传输媒介负责在不同的介质中传输数据,放大器用于增强信号的强度。

当数据传输到目标计算机后,物理层将电信号转化为数据,并传递给MAC层处理。

MAC层根据帧的标识符和校验码来验证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并将其传递给上层应用程序。

MAC层还负责管理和控制网络中的通信。

为了避免数据冲突,以太网采用了一种称为“载波侦听多址接入/碰撞检测”(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CSMA/CD)的协议。

该协议允许多个计算机同时发送数据,但如果检测到冲突,则发送方会停止发送,等待一段随机时间后重新发送。

以太网的传输速率通常用Mbps(兆位每秒)来衡量,常见的速率有10Mbps、100Mbps和1000Mbps(即千兆以太网,也被称为千兆网)。

总结起来,以太网的原理包括物理层(PHY)和媒体访问控制层(MAC)两个部分。

PHY层负责将数据转化为电信号,并在物理介质上传输和接收数据。

MAC层负责管理和控制网络中的通信,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和有效利用。

以太网工作原理

以太网工作原理

以太网工作原理以太网是一种常见的局域网技术,它使用了一种称为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碰撞检测)的协议来控制数据传输。

在以太网中,数据被分割成帧,然后通过网络传输。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首先,以太网使用CSMA/CD协议来控制数据传输。

这意味着当一个设备想要发送数据时,它首先会监听网络,确保没有其他设备正在发送数据。

如果网络空闲,设备就会发送数据。

但是,如果多个设备同时发送数据,就会发生碰撞。

当检测到碰撞时,设备会随机等待一段时间,然后重新发送数据。

其次,以太网使用MAC地址来识别设备。

每个以太网设备都有一个唯一的MAC地址,它由48位二进制数组成。

当数据帧被发送到网络上时,它包含了目标设备的MAC地址,以太网设备会根据这个地址来决定是否接收数据。

此外,以太网使用了CSMA/CD协议来控制网络的拓扑结构。

在以太网中,常见的拓扑结构包括总线型、星型和树型。

总线型拓扑中,所有设备都连接到同一条总线上;星型拓扑中,所有设备都连接到一个中央设备上;树型拓扑则是将多个星型拓扑连接在一起。

最后,以太网使用了以太网交换机来提高网络性能。

交换机可以根据MAC地址来转发数据,而不是像集线器一样简单地将数据广播到整个网络上。

这样可以减少网络拥塞,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总之,以太网是一种常见的局域网技术,它使用了CSMA/CD协议来控制数据传输,使用MAC地址来识别设备,使用不同的拓扑结构来搭建网络,同时利用以太网交换机来提高网络性能。

通过了解以太网的工作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局域网的工作方式,从而更好地设计和管理网络。

以太网基本原理分解

以太网基本原理分解

以太网基本原理分解以太网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局域网(LAN)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它提供了高速、可靠、经济的数据传输。

以太网基于一系列的基本原理,如介质访问控制、帧结构、链路层地址等。

下面将以太网的基本原理进行分解。

1.介质访问控制(MAC):以太网使用CSMA/CD(载波侦听多点接入/冲突检测)技术来协调多个设备共享同一物理介质。

当设备要发送数据时,首先监听物理介质上是否有信号,如果没有信号则进行发送;如果有信号,则等待一段随机时间窗口再次监听,并解决数据包冲突的问题。

这种机制可以有效地减少冲突,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吞吐量。

2. 帧结构:以太网数据在物理介质上传输时被划分为若干个帧(Frame)。

每个帧由一个帧起始符、目的地址、源地址、长度/类型、数据以及帧检验序列等字段组成。

帧起始符用于帧的识别,目的地址和源地址表示数据的发送和接收方,长度/类型表示数据的类型或长度,数据字段是实际的数据内容,帧检验序列用于检测传输中的错误。

3.链路层地址:为了能够在以太网上正确地发送和接收数据,每个设备都必须具有唯一的链路层地址。

以太网使用一个48位的物理地址,即MAC地址,来标识每个设备。

MAC地址是由网络设备的制造商在制造时分配的,它唯一地标识了网络中每个设备。

当数据在以太网上传输时,发送方需要将目的设备的MAC地址添加到帧中,以便接收方正确地接收数据。

4. 媒体类型:以太网支持多种不同类型的物理媒体,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

不同的物理媒体具有不同的传输速率和最大距离,以太网根据不同的媒体类型来选择合适的传输速率和距离。

例如,10BASE-T以太网使用双绞线作为物理媒体,传输速率为10 Mbps;而1000BASE-SX 以太网使用多模光纤作为物理媒体,传输速率为1 Gbps。

5.网络拓扑:以太网可以采用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如总线型、星型和环型。

总线型拓扑是最常见的结构,所有设备都连接到同一根总线上。

星型拓扑将所有设备连接到一个中央设备(如交换机)上。

以太网基本原理

以太网基本原理

以太网基本原理
以太网是一种局域网技术,常用于连接计算机和其他网络设备。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以太网协议进行数据通信。

以太网使用CSMA/CD(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协议,以实现多个设备同时访问共享的传输介质(如电缆)。

在以太网中,每个设备都有一个网卡,用于发送和接收数据。

设备通过物理介质(如双绞线)连接到交换机或集线器等网络设备。

当设备需要发送数据时,它首先监听传输介质,确保没有其他设备同时发送数据。

一旦传输介质空闲,设备将发送数据帧。

在发送过程中,如果发生冲突(多个设备同时发送数据导致数据碰撞),设备将立即停止发送,并发送一个“冲突消息”给其他设备,通知它们发生了冲突。

所有设备都会接收到这个冲突消息,并暂停发送数据。

在冲突发生后,设备会等待一段随机时间,然后重新尝试发送数据。

这个随机等待时间能够减少再次发生冲突的可能性。

当接收方设备接收到数据帧时,它会检查帧的目标地址,如果与自己的地址匹配,则接收并处理数据。

否则,它将忽略该帧。

以太网还支持广播功能,即一个设备可以向网络中的所有设备发送数据帧。

其他设备会接收该帧,并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处
理。

总的来说,以太网基于CSMA/CD协议,在多个设备之间实现数据的共享传输。

它使用网卡和物理介质进行连接,并利用冲突检测机制处理冲突。

通过这种方式,设备能够在共享的网络中进行数据通信。

以太网电缆的工作原理是

以太网电缆的工作原理是

以太网电缆的工作原理是
以太网电缆是一种常用的局域网传输介质,其工作原理是通过传输数据信号来实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以下是以太网电缆的工作原理:
1. 数据传输:以太网电缆采用双绞线或光纤传输数据信号。

数据在发送端通过编码器被转换成电信号或光信号,然后通过电缆传输到接收端。

2. 数据帧:数据在传输前,会被划分成较小的数据包,称为数据帧。

每个数据帧包含了数据的源地址和目标地址,以及其他控制信息。

3. 帧封装:发送端将数据帧添加帧头和帧尾,形成完整的帧结构。

帧头包含了目标地址、源地址和其他控制信息,帧尾用于检测传输错误。

4. 冲突检测:以太网采用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 CSMA/CD)技术,用于检测多个计算机同时发送数据引起的冲突。

5. 载波侦听:在发送数据前,计算机会先侦听电缆上是否有其他计算机正在传输数据。

如果电缆上无信号,则可以发送数据。

6. 冲突检测:如果多个计算机同时发送数据引发冲突,计算机会停止发送数据,并随机等待一段时间,然后再次尝试发送。

7. 数据接收:接收端通过解码器将接收到的电信号或光信号恢复为原始数据。

然后,根据数据帧中的目标地址判断该数据是否是自己需要的,如果是,则将数据传输到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

8. 数据确认:接收端在成功接收到数据后,会发送确认信号给发送端,以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

以太网电缆工作原理的关键是数据的封装、传输和解封装过程,以及通过冲突检测技术实现多个计算机同时访问电缆的协调和控制,从而实现高效的数据通信。

以太网工作原理

以太网工作原理

以太网工作原理
以太网是一种常用的局域网通信技术,它基于CSMA/CD(载
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的协议来实现多台计算机之间的
数据传输。

在以太网中,通信的数据被分割成称为帧的小块,并通过物理介质传输。

以太网的工作原理如下:
1. 帧的传输:以太网将要传输的数据分割成固定长度的帧。

每个帧包括帧起始符、目的地址、源地址、数据、校验和等字段。

帧的传输是通过物理介质(如双绞线、光纤等)进行的。

2. 帧的发送:发送数据的计算机将数据封装成帧,并通过物理介质发送。

在发送之前,计算机会监听物理介质上的信号,确保没有其他计算机正在发送数据。

3. 帧的接收:接收数据的计算机会监听物理介质上的信号,一旦检测到帧的起始信号,就开始接收数据。

计算机通过解析帧中的目的地址,判断是否是自己需要接收的数据。

4. 冲突检测:如果多台计算机同时发送数据,就会发生冲突。

以太网使用CSMA/CD协议来解决冲突。

当检测到冲突时,发送数据的计算机会停止发送,并根据一定的算法重新发送数据。

5. 重发机制:一旦发生冲突并成功解决,发送数据的计算机会进行重发,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6. 碰撞域和广播域:以太网将网络划分为碰撞域和广播域。

碰撞域指的是一组可以相互影响和冲突的设备,而广播域指的是可以直接通信的设备。

通过交换机等网络设备能够扩展广播域。

总结来说,以太网利用CSMA/CD协议实现多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

通过分割成帧、监听信号、冲突检测等机制,确保数据的传输效率和可靠性。

以太网通信技术原理详解

以太网通信技术原理详解

以太网通信技术原理详解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太网已经成为了现今最为常见、最为广泛应用的局域网技术之一。

无论是家庭、学校、企业还是政府机构,都可能会采用以太网技术进行网络搭建与数据传输。

那么,以太网通信技术的原理究竟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一、物理层在以太网通信技术中,物理层负责实现网路中各个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

无论是传统的双绞线网络还是现在普及的光纤网络,它们都需要物理层的支持才能正常运行。

以太网的物理层使用一种叫做CSMA/CD协议的技术,该协议可以有效避免网络中发生冲突现象。

具体来说,当网络中的多个节点同时发送数据时,会发生冲突,而节点会根据时间随机等待一段时间后重新发送,从而避免相互干扰,使得数据传输更加稳定、可靠。

二、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是以太网通信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一层。

它主要负责数据的格式化和传输,对数据进行帧的划分和重组,同时还会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差错检测和纠正。

以太网的数据链路层标准是IEEE802.3协议。

该协议规定了以太网数据帧的格式和传输方式。

数据帧由7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前导码、目标地址、源地址、类型/长度、数据、校验和和帧尾。

三、网络层网络层是以太网通信技术中最核心的一层,它负责实现数据的路由和传输。

通过对数据的分组和重组,网络层可以实现不同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

同时,网络层还使用一种叫做IP地址的标识方式来确定节点之间的通信关系。

四、应用层应用层是以太网通信技术中最上层的一层,它主要负责对网络应用进行支持。

无论是我们平时所使用的浏览器、邮件客户端、聊天工具还是文件共享软件,都是在应用层上运行的。

总的来说,以太网通信技术的原理非常复杂,涉及到的层次和技术也非常多。

对于一般用户来说,了解上述关键层次的原理就足够了。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还需要了解其他一些相关的知识,比如如何配置网络设备、如何诊断故障等等。

只有通过全面了解和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掌握以太网通信技术的原理和实践技巧。

简述以太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式的原理

简述以太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式的原理

简述以太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式的原理以太网(Ethernet)是一种多介质访问控制方式(Multi-AccessControlMethod),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局域网技术之一,能够实现多设备之间的相互通信。

它是按照标准IEEE 802.3规定的一种局域网络的网络技术,也可以被称为DIX标准网络或者是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网络。

它的使用最广泛,几乎可以实现链接任何类型的设备,具有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以太网的基本原理是传输介质访问控制(CSMA),它是基于信道的“先决权原则”,以确保在单一局域网中,多个节点可以有序地共享网络资源。

如果一个发送站在发送数据之前,访问介质,发现道路被占用,就会等待道路被空闲,减少数据的传输冲突;而当有多个发送站在等待的时候,就会使用随机延时算法(Back-Off Algorithm),按照确定的概率,以最终确定发送站发送数据的时间。

当一个节点发送数据之后,其他等待节点便会听取网络上的信号,发现没有冲突,就会发送数据。

如果发生冲突,CSMA/CD方式会发现,同时终止发送,重新选择发送时机,以防止发生进一步冲突。

以太网的发展主要包括三个基本部分:硬件,软件和协议。

硬件的发展是以太网最重要的部分,它包含了使用以太网的物理设备,能将网络节点与以太网连接,比如网卡、网线、路由器等。

软件发展则包括以太网上使用的各种操作系统(比如Unix、Windows、Mac OS)和软件,能够提供操作系统和其他应用程序与以太网设备的连接。

协议发展则包括标准协议(如IEEE 802.3、TCP/IP、FDDI等),用于定义数据传输的格式、数据校验等等。

总之,以太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式的原理,是基于道路的“先决权原则”,使用的是传输介质访问控制(CSMA)以及随机延时算法,实现多节点之间的有序通信。

在硬件、软件和协议方面,不断推进以太网技术的发展,使其越来越完善,成为目前使用最多的局域网络技术之一。

以太网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工作原理

以太网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工作原理

以太网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工作原理以太网在互联设备之间以10~100Mbps的速率传送信息包,那么你对以太网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以太网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以太网的概念以太网(Ethernet)指的是由Xerox公司创建并由Xerox、Intel和DEC公司联合开发的基带局域网规范,是当今现有局域网采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协议标准。

以太网络使用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及冲突检测)技术,并以10M/S的速率运行在多种类型的电缆上。

以太网与IEEE802.3系列标准相类似。

包括标准的以太网(10Mbit/s)、快速以太网(100Mbit/s)和10G(10Gbit/s)以太网。

它们都符合IEEE802.3。

以太网的拓扑结构总线型所需的电缆较少、价格便宜、管理成本高,不易隔离故障点、采用共享的访问机制,易造成网络拥塞。

早期以太网多使用总线型的拓扑结构,采用同轴缆作为传输介质,连接简单,通常在小规模的网络中不需要专用的网络设备,但由于它存在的固有缺陷,已经逐渐被以集线器和交换机为核心的星型网络所代替。

星型管理方便、容易扩展、需要专用的网络设备作为网络的核心节点、需要更多的网线、对核心设备的可靠性要求高。

采用专用的网络设备(如集线器或交换机)作为核心节点,通过双绞线将局域网中的各台主机连接到核心节点上,这就形成了星型结构。

星型网络虽然需要的线缆比总线型多,但布线和连接器比总线型的要便宜。

此外,星型拓扑可以通过级联的方式很方便的将网络扩展到很大的规模,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被绝大部分的以太网所采用。

以太网的工作原理以太网采用带冲突检测的载波帧听多路访问(CSMA/CD)机制。

以太网中节点都可以看到在网络中发送的所有信息,因此,我们说以太网是一种广播网络。

以太网的工作过程如下:当以太网中的一台主机要传输数据时,它将按如下步骤进行:1、监听信道上是否有信号在传输。

如果有的话,表明信道处于忙状态,就继续监听,直到信道空闲为止。

以太网传输原理

以太网传输原理

以太网传输原理
以太网是一种常用的局域网技术,它基于CSMA/CD(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协议。

它的传输原理如下:
1. 以太网使用一种双绞线或光纤传输数据。

数据通过电信号或光脉冲的形式在物理媒介上进行传输。

2. 在物理层,数据被组织成帧。

每一帧包含了目的地址、源地址、数据等必要的信息。

通过帧的形式,数据可以在局域网中进行传输。

3. 当一台计算机要发送数据时,它首先监听网络上是否有其他计算机正在发送数据。

这是通过载波侦听来实现的。

4. 如果网络空闲,计算机就可以发送数据。

它会将数据作为一系列的比特传输到物理媒介上。

5. 其他计算机也在同时监听网络状态。

如果它们在同一时间内尝试发送数据,就会发生冲突。

这是通过冲突检测来发现的。

6. 当发生冲突时,所有冲突的计算机都会停止发送数据,并等待一个随机的时间间隔后再次尝试发送。

这被称为指数后退算法。

7. 将数据从一个计算机传输到另一个计算机需要经过多个中继设备(如交换机、集线器等)。

这些设备负责将数据帧从一个物理接口转发到另一个物理接口,以实现数据的传输。

总的来说,以太网利用CSMA/CD协议和帧的组织方式,通过物理媒介在局域网中传输数据。

当发生冲突时,采用指数后退算法来解决,以保证数据的正常传输。

以太网技术的使用教程

以太网技术的使用教程

以太网技术的使用教程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太网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最常见的网络通信方式之一。

无论是家庭、企业还是学校,几乎每个地方都离不开以太网。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以太网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教程,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一技术。

一、以太网的基本原理以太网是一种局域网技术,它通过使用双绞线或光纤等传输介质,将计算机、服务器、打印机等设备连接起来,实现数据的传输和共享。

以太网采用的是分组交换的方式,将数据拆分成小的数据包,然后通过网络交换机进行传输。

这种方式能够提高网络的传输效率和可靠性。

二、以太网的硬件设备要使用以太网,我们首先需要准备一些硬件设备。

首先是网络交换机,它是连接各个设备的核心设备。

根据网络规模和需求,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端口数量和速度的交换机。

其次是网线,它是连接设备和交换机的媒介。

常见的网线有Cat5、Cat6等不同规格,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网线。

最后是计算机、服务器和其他设备,它们是网络的终端设备,通过网线与交换机相连。

三、以太网的配置和连接在使用以太网之前,我们需要进行一些配置和连接。

首先,将交换机与电源连接,并连接上网线。

然后,将网线的一端插入交换机的端口,另一端插入计算机或其他设备的网口。

确保网线插入牢固,不松动。

接下来,打开计算机或设备的网络设置,选择以太网连接,并通过动态IP或静态IP方式进行配置。

配置完成后,我们就可以开始使用以太网进行数据传输和共享了。

四、以太网的应用以太网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家庭中,我们可以通过以太网连接多台计算机,实现文件共享和互联网访问。

在企业中,以太网连接了各个部门的计算机和服务器,实现了内部数据的快速传输和共享。

在学校中,以太网连接了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等地的计算机,方便师生进行教学和学习。

五、以太网的扩展和升级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太网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目前,最常见的以太网标准是10/100/1000Mbps,即千兆以太网。

但随着网络需求的增加,千兆以太网已经无法满足高带宽的要求。

以太网基本原理

以太网基本原理

以太网基本原理1、MAC地址含义:MAC ( Medium/MediaAccess Con trol, 介质访问控制)MAC地址是烧录在网卡里的.MAC地址是由48比特长(6字节),16 进制的数字组成.0-23 位是由厂家自己分配.24-47 位叫做组织唯一标志符(orga nizatio nally un ique),也就是说,在网络底层的物理传输过程中,是通过物理地址来识别主机的,它一般也是全球唯一的。

-物理媒介:以铜线或光纤在网络终端间传递信号(光纤,双绞线,同轴缆) -帧结构:比特码的标准格式,用于在网络上传递用户数据 -媒体接入控制(MAC ):每一网络终端内都有的一组规则,用以规范网络媒体的接入方式以太网帧结构:1<64 151SByreR'S 〔 Fmmi' C/teck Seqtii'tice 鸵抵檢帯昶Byte Mbit 的苗珅 冗余阿)3、虚拟局域网的概念 (VLAN ):什么是VLAN是一种通过将局域网内的设备逻辑地而不是物理地划分成一个个网段从而实 现虚拟工作组的技术。

(802.1Q )(一个网络中最大能支持 4096个VLAN )为什么用VLAN?广播问题:(广播风暴)VLAN:隔离广播域安全性:随意接入VLAN:需要通过鉴权(GVRP 才能接入VLANVLAN 本身的好处:提高网络效率:不冋 VLAN 的流量可以被隔离 允许物理距离很远的节点能共享相同的资源 配置灵活,容易改变 LAN 的成员每一个VLAN 都包含一组有着相同需求的计算机工作站,与物理上形成的 LAN 有着相同的属性。

但由于它是逻辑地而不是物理地划分,所以同一个VLA N 内的各个工作站无须被放置在同一个物理空间里,即这些工作站不一定属于同一个物理 LAN 网段。

一个VLAN 内部的广播和单播流量都不会转发到其他 VLA N 中,从而有助于控制流量、减少设备投资、简化网络管理、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以太网的原理

以太网的原理

以太网的原理
以太网是一种局域网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局域网传输协议之一。

它的原理基于共享式传输介质,采用了CSMA/CD
(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的访问方式。

在以太网中,所有设备都连接到同一个传输介质上,即共享同一根电缆或交换机端口。

传输介质可以是双绞线、同轴电缆或光纤等。

每个设备通过物理地址(MAC地址)来唯一标识自己。

设备之间通过帧来进行通信。

当一个设备要发送数据时,它首先监听传输介质上的状态,以确保没有其他设备在发送数据。

如果检测到传输介质上无信号,设备就可以开始发送数据帧。

在发送数据的过程中,设备会不停地检测是否发生了碰撞(即其他设备同时开始发送数据导致冲突)。

如果发生碰撞,设备会停止发送数据,并发送一个特殊的信号来通知其他设备发生了碰撞,并等待一段随机时间后重新尝试发送。

这种碰撞检测和重新发送的机制保证了在传输介质上只有一个设备在发送数据。

以太网的传输速率可以根据具体的实现而有所不同,常见的有10Mbps、100Mbps、1Gbps甚至更高。

此外,以太网还使用了
一些其他的技术,如双工通信、自动协商等,以提高数据的传输效率和可靠性。

总的来说,以太网的原理是基于共享式传输介质和CSMA/CD
访问方式的局域网技术,通过帧的传输来实现设备之间的通信。

它具有简单、灵活、可扩展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局域网环境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定位
为高性能的PC机和工作站提供100Mbit/s的接入 提供接入层和汇聚层的连接,提供汇聚层到核心层 的连接,提供高速服务器的连接 提供交换设备间的连接
快速以太网传输距离
技术标准
100BaseTX 100BaseT4 100BaseFX
线缆类型
EIA/TIA5类(UTP)非屏蔽双绞线2对 EIA/TIA3、4、5类(UTP)非屏蔽双绞线4对 多模光纤(MMF)线缆 单模光纤(SMF)线缆
起源和设计目标
• 起源

起源于Xerox公司的一个实验网,该网络运行的经验是Xerox、DEC、Intel 1980年提
出的以太网建议的基础。
• 目标
• 简明和成本低 • 寻址灵活:应该有一种机制来确定网络中的一台计算机、全部计算机或一组计算机-MAC地
址。 • 公平高速:各个终端应该公平的享有带宽-CSMA/CD,高速-数据链路层-无连接,尽力传
• IEEE 802.2 • IEEE 802.3 • IEEE 802.3u • IEEE 802.3z
参考资料
第1章 以太网概述
1.1 以太网的起源和设计目标 1.2 以太网的几种类型及应用领域
第2章 以太网物理层 第3章 数据链路层 第4章 以太网交换机
第5章 以太网VLAN 第6章 千兆以太网 第7章 二层组播 第8章 生成树协议
1000BaseT 1000BaseCX 1000BaseSX 1000BaseLX
线缆类型
铜质EIA/TIA5类(UTP)非屏蔽双绞线4对 铜质屏蔽双绞线 多模光纤,50/62.5um光纤,使用波长为850nm的激光 单模光纤,9um光纤,使用波长为1300nm的激光
传输距离
100m 25m 550m/275m 2km-15km


据 时据 时
位 钟位 钟
14
15
编码支持能力
运行速率
双工模式
流量控制
…...
101001010111000101001101010101…...
系统加电的时候(建立链路连接时候), 首先检测自动协商标志,如果允许,则从 配置寄存器读出支持模式标志,编码后通 过空闲脉冲发送出去。发送出去的编码格 式称为基页。
如果线路不空闲则一直等待。 2、发送过程中,若其他设备也同时发送数据,则其发送 的数据必然产生
碰撞,导致线路上的信号不稳定,终端设备检测到这种不稳定之后, 马上停止发送自己的数据,然后再发送一连串干扰脉冲,然后等待一段 时间之后再进行发送。 缺点:带宽窄,冲突检测机制,传输时间必须大于延迟时间导致物理长度 限制-51.2us的冲突检测窗口,1位在2500m,加上四个中继器的往返时间。 帧长最小字 节数64,刚好512位。
• 10BASE2 • 10BASE5 • 10BASE-T • 100BASE-TX • 100BASE-FX • 100BASE-T4 • 100BASE-T2
以太网物理层标准
• 任一时刻只能接收或发送 • 采用CSMA/CD访问机制 • 物理上有距离限制
半双工
CSMA/CD
共享介质的灵魂-CSMA/CD(带碰撞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原理: 1、终端设备不停的检测共享线路的状态,只有在空闲的时候才发送数据,
双工方式 全双工 半双工
运行速率 10M 100M 1000M 10G
自动协商
自动协商实现基础
16ms 每个大脉冲插入16小脉冲
……
使用1ms的脉冲来携带自动协商信息。
Hale Waihona Puke 自协商基本页信息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0 00 0 1
Message Type Ethernet=00001
以太网通信的原则: 同一时刻只能有一台主机在发送,但可以有多台主机同时接收——广播;如果一个以太
网报文被完全发送出去则在链路上肯定不会发生冲突,即理论上不再需要发送第二次。
全双工物理层
• 同一时刻可以发送和接收,不用预先判断链路的忙闲状态 • 最大吞吐量达到双倍速率 • 从根本上消除了半双工的物理距离限制
传输距离
100m 100m 550m-2km 2km-15km
以太网的几种类型
• 千兆(1000Mbit/s)以太网网络定位:
模型分类 接入层 汇聚层
核心层
网络定位
一般不使用
提供接入层和汇聚层设备间的高速连接 提供汇聚层和高速服务器的高速连接,提供核心 设备间的高速互联
千兆以太网传输距离
技术标准
最小帧长与最大传输距离
• 最大传输距离:通常由线路质量、信号衰减程度等因素决定。 • 最小帧长(64字节):由最大传输距离和冲突检测机制共同决定。 • 规定最小帧长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某站点已经将一个数据包的最后一个
BIT发送完毕,但这个报文的第一个BIT还没有传送到距离很远的一个站点。而 站点认为线路空闲而发送数据,导致冲突。
• 以太网主要应用领域:
• 高速网络设备之间互连 • 城域网中用户接入的手段
以太网主要应用领域
第1章 以太网概述 第2章 以太网物理层
2.1 以太网基本技术 2.1 自动协商机制
第3章 数据链路层 第4章 以太网交换机
第5章 以太网VLAN 第6章 千兆以太网 第7章 二层组播 第8章 生成树协议
送-“best-effort” • 稳定和低延迟
以太网的几种类型
• 标准以太网(10Mbit/s)的网络定位:
模型分类 接入层 汇聚层 核心层
网络定位
最终用户和接入层交换机(或HUB)之间的连接 通常不使用 通常不使用
以太网的几种类型
• 快速以太网(100Mbit/s)的网络定位:
模型分类 接入层 汇聚层 核心层
以太网基本原理
2013年中国电信网络操作维护职工技能竞赛办公室
• 经过该课程后,学员应该掌握以下内容:
• 了解以太网物理层的工作过程 • 掌握以太网端口自协商的原理 • 掌握MAC地址概念和以太网帧数据收发过程 • 掌握以太网VLAN基本概念 • 掌握802.1Q帧格式和各个字段的含义 • 了解二层组播协议和生成树协议的工作过程
Reserved
10BASE-T半双工 10BASE-T全双工 100BASE-TX半双工 100BASE-TX全双工 100BASE-T4 流控支持
远程故障指示
确认
下一页指示
自协商信号
约100ns


时 据 时据
钟 位 钟位
0
1
……
约2ms
• 整个报文按16ms间隔重复,直到自协商完成
约62.5μ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