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城县老区乡镇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虞城县加快老区乡镇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

调研报告

虞城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2011年9月5日)

2011年8月22日至8月29日,虞城县老促会组织县统计局、县扶贫办、县发改委等单位对全县14个老区乡镇发展状况及农民收入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虞城县位于豫东平原黄河故道南侧,豫、鲁、皖三省交界处,总面积15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8万亩。全县辖26个乡镇,657个行政村,总人口110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00万人。2010年,虞城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236元,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6亿元。全县共有14个老区乡镇、352个行政村,2010年老区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3600余元。全县共有特困村170个,其中,老区乡镇占105个。

二、老区农民收入特点

(一)整体收入水平较低。2010年,14个老区乡镇农

民人均纯收入为3600余元,远低于全国5919元、全省5523元、全市4674元的平均水平,比全县4236元低636元。

(二)基本消除了特困村。在全县170个特困村中,老区乡镇占105个。2010年,老区105个特困村人均纯收入为2700余元,基本消除了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行政村。

(三)同类之间差距较大。2010年,老区利民镇、站集镇人均纯收入为5800余元;老区张集镇、黄冢乡为3360余元。利民镇张楼村为6600元,张集镇齐新寨村、谷熟镇大王楼村为2300余元。

(四)种养业和劳务经济成主要收入。种植、养殖和劳务经济等家庭经营性收入(建筑、运输、企业打工、经商、餐饮、洗浴服务等)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占农民纯收入的95%以上;新农合、新农保、良种补贴、学生“两免一补”、农机补贴、救灾帮扶等转移性收入低于5%,人均约在120元左右。

三、老区乡镇发展特点

(一)产业结构及产业规模进展较好。2010年,全县一、二、三产产业结构比例为30.2:37.8:31.9,由传统的“一、二、三”型转变为“二、三、一”型。一产方面,优质、高效、规模化种养成效突出。2010年全县优质小麦面积占播种面积

的9O%以上;全年实现粮食总产87万吨;新建养殖小区34个,累计达到135个。近年来,曾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苹果生产二十强县”、“河南省畜牧养殖重点县”等。老区乡镇张集镇、镇里固乡、乔集乡是优质红富士苹果产区,苹果面积达73%;老区乡镇田庙乡的小杂果、店集的山药、利民的奶牛养殖等已成为生产基地。二产方面,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民营企业,乡镇经济较快发展,近年来,曾荣获“中国民营经济最佳投资县”。老区乡镇利民镇的科迪食品工业园和站集镇的棉纺织基地已成为商丘市比较知名的乡镇工业园区。三产方面,主要有运输、建筑以及其它劳务输出,其中,镇里固乡的搓澡业规模较大、收入较高,较为出名。

(二)投资拉动取得明显成效。通过国家、省、市投资、县财政投资、招商引资等,加大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虞城县连续多年获省“好路杯”竞赛“金杯县”称号,全县实现了行政村通油路,油路通车里程2674公里,公路密度171.6公里/百平方公里。连续多年获省农田水利建设“红旗渠精神杯”称号,2008年被省政府授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称号。另外,有线电视村村通、宽带村村通等进展较好,效果突出,农产品网上销售连续四年位居全国县级第一名。

2010年,全县各类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6.8亿元,对促进全县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发挥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三)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稳步提高。加强了道路、供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供电、园林绿化等建设,城镇功能日益完善,2010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5.6%。新农村建设方面,采取县财政奖励、县直单位帮扶等方式,对38个示范村大力推进,其中,老区利民镇、站集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效果突出,已成为全市亮点。

(四)改善民生取得积极成效。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网络教育等。2008年11月,虞城被省政府评为“两基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12月,虞城被省政府评为“职业教育强县”;2010年8月,虞城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县级五十佳网站”。重视低保工作,城乡低保做到应保尽保。加大卫生投入,提高全民医疗卫生水平,加强乙肝、肺结核、手足口病、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白内障等重大疾病的治疗、防控工作,全县无重大疫情发生,2009年获得“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县”称号。2010年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89.18万人,参合率89%。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2010年完成农村安全饮水总投资2970万元,解决5.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扶贫开发力度加

大,2010年共争取国家和省级以上财政扶贫及以工代赈资金2140万元,完成了28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任务,2.52万贫困人口脱贫或解决温饱。

(五)乡镇财政收入有了较大提高。平均水平由2005年的117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236万元,翻了一番。其中,老区乡镇站集镇、利民镇已突破800万元,位居全县前列。

四、贫困及落后原因

(一)传统性基础薄弱。虞城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除了农、副产品之外,其它矿产资源极其匮乏,虽经国家大力扶持、自身大力发展,但横向比较看,这种贫困落后状况仍没有根本性转变。2010年,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6亿元,人均203元,不足全国592个扶贫开发重点县2009年人均县级财政收入429元的一半。

(二)国家扶持力度相对偏小。相对于虞城的基础和人口数量,国家投资仍较少。缓解了热点问题,难以解决普遍性问题;解决了城市重点发展,难以兼顾到老区乡村统筹发展。

(三)土地沙化严重,自然条件较差。全县特困村主要集中分布在黄河故道和包河沿线,如黄河故道老区乡镇张集镇、乔集乡、田庙乡、利民镇、贾寨镇等。这里土地沙化严

重,水利条件较差,有些村只能靠天收成,在2010-2011年冬春大旱中,有些地块一水没浇,小麦近乎绝收。

(四)位置偏远,信息不灵。老区乡镇多数远离城市,是穷乡僻壤,不利于管理的地方。虽然生活水平、生产条件大大改善,但诸事不便、儿童辍学、偷盗等依然较为突出。另外,由于观念落后、信息不灵,农民在种养方面收入较低,并常有赔本的事情发生。比如,利民镇谢庄的史过江,年富力强,有知识有文化,连续三年种植西瓜和棉花,由于市场信息掌握不准,连续三年赔钱,致使家境较为贫寒。

(五)一少部分村级班子软弱,缺乏战斗力。个别特困村存在班子贪腐、不团结,缺乏凝聚力、战斗力,平时只是应付乡政府布臵的一些简单工作,干部之间相互扯皮。另外,对村内事务疏于管理,造成机井、电线等公共设施非自然损毁严重,偷羊药狗等时有发生。

(六)大病致贫。由于贫困,生活条件差,从事的劳动往往也是累活、苦活、脏活,日积月累,小病变成大病。在虞城县东北的张集镇、乔集乡等老区乡镇肝炎、癌症、心脏病等重症病人很常见,1500人左右的村挑出10来个不成问题。

五、主要经验做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