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与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
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第1篇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与品质要求日益提高。
为充分发挥土地利用价值,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提高城市功能品质,现依据《城市规划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制定本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
二、规划目标1.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2.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3. 优化空间布局,保障公共利益。
4.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规划原则1. 统一规划、分期实施。
2. 公平、公正、公开。
3.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体现地域特色。
4. 符合国家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四、规划范围与规模1. 规划范围:本项目规划范围北至XX路,南至XX路,西至XX路,东至XX 路。
2. 规划规模:总用地面积XX平方米,其中居住用地XX平方米,商业用地XX 平方米,教育科研用地XX平方米,公共设施用地XX平方米,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XX平方米。
五、用地布局与规划要求1. 居住用地:以高品质住宅为主,配套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
2. 商业用地: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城市商业中心。
3. 教育科研用地:建设高品质学校及科研机构,提升区域教育科研水平。
4. 公共设施用地:配置完善的文化、体育、卫生、社会福利等公共设施,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5.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优化路网结构,提高道路通行能力,保障交通安全。
六、控制指标1. 容积率:居住用地容积率控制在1.0-2.5之间,商业用地容积率控制在2.0-5.0之间。
2. 建筑密度:居住用地建筑密度控制在20%-35%之间,商业用地建筑密度控制在35%-50%之间。
3. 绿地率:居住用地绿地率不低于30%,商业用地绿地率不低于20%。
4. 建筑高度:居住用地建筑高度控制在40-100米之间,商业用地建筑高度控制在50-150米之间。
5. 停车设施:按照国家及地方相关规定配置停车位。
坚持四化同步发展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坚持“四化”同步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李兵2013年第7期——经济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鄂州市作为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将按照科学发展一步到位、“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要求,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全域规划为引领,以改善民生为目标,以生态文明为标准,以综合改革为动力,努力走出一条城乡统筹、产城融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具有时代特征、鄂州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争创全省新型城镇化试点示范城市。
一、强力推进产业发展,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牢固树立产业是“强市之本、发展之源”的理念,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着力培育产业体系,夯实经济基础,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有力支撑。
围绕构建城镇体系,优化重大产业布局,推动生产要素向重点发展区域集聚,加快壮大产业规模,着力培植一批奠定鄂州产业基础的百亿产业乃至一两个主导鄂州经济的千亿产业。
一是做大做强工业。
坚持扩大总量和优化结构并重,大力实施工业倍增计划。
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冶金、建材、能源、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体系。
推动钢铁产业降本增效、闲置产能综合利用、工艺技术改造升级,开发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
大力发展环保、低耗、节能的新型建材产品,建设华中地区工程塑胶生产中心。
积极争取鄂州电厂三期项目建设,提升能源产业发展水平。
加快装备制造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提高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
推动轻纺服装产业打造自主品牌,扩大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
抓住中海油LNG项目建设机遇,发展天然气热、冷两条产业链及设备制造产业,建设中部清洁能源基地。
依托鄂信钻石、镁里镁等企业,发展高性能新材料,建设华中新材料基地。
全面提高环保标准,以巨大的市场拉动力发展环保制造、环保设计、环保服务,建设环保产业基地。
二是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解读(附全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解读(附全文)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旨在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全文共分为八个部分,下面将对其进行解读。
第一部分:背景与意义本部分阐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背景,分析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重要意义。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阶段,也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关键举措。
然而,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如城市病、城乡差距等,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制定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总体要求本部分明确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新型城镇化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坚持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共享发展四大原则,推动城市规模结构、空间布局、功能品质、产业支撑、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优化升级,实现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
第三部分: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本部分提出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空间布局策略,强调要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
要发挥城市群的核心引领作用,加强城市间的交通、产业、文化等领域的互联互通,促进城市功能互补和产业协同发展。
同时,要关注小城镇和乡村的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区域发展的均衡。
第四部分: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本部分重点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性,提出了具体政策措施。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对于提高城乡发展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要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完善住房政策、提供就业培训等手段,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合法权益,使其享受到城市发展的成果。
第五部分:提高城市质量本部分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城市质量的具体措施。
城市质量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要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优化城市公共服务,提高城市治理水平,营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规划)
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城乡规划方面:城乡规划的综合性、政策性和前瞻性决定了其在城乡建设中的“龙头”地位。
XX新型城镇能否做到科学发展,能否建设得有特色有品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取决于规划引导和调控作用的发挥。
未来XX 城乡规划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工作:1、积极推进XX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和实施。
按照XX市新的战略规划提出的“根植性发展、精致型开发、包容性增长”的理念,把XX区596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完整区域进行整体规划,将传统意义的小城镇、村庄视为整体城市化发展的一部分加以深度统筹、规划,构建层次分明、相互衔接、较为完整的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体系,强化城乡规划对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先导、统筹作用,以“总规”规范指导新型城镇化建设。
2、推广城市设计理念。
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这些年来XX城区形象不太理想,诸多原因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很好地开展城市设计。
为彰显XX区城乡规划建设的XX文化特色,下一步有必要引进先进规划理念和方法,以“XXXXXXXXX”城市设计征集活动的成功经验为指导,注重发挥规划专家智慧,以扎实的宏观研究政策为先导,以功能设计为基础,把功能研究作为城市设计的前提,大力推广城市设计理念。
一是对XX几个城区出入口、旧城改造片区、新开发区域等重要节点进行城市设计,将每一处形态设计根植与相应功能细节,不断提高城市建设水平。
二是严格新征用地规划管理工作,优先编制拟拍卖(出让)地块、旧城改造区、近期重点发展片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
3、切实加强专项规划编制和研究。
控制性详细规划_案例
控制性详细规划_案例1. 引言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于城市的发展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某个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探讨该城市的规划目标、规划内容和规划实施等方面的内容。
2. 规划目标该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目标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和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具体目标如下:•提供适宜的居住环境,改善居住条件;•优化城市交通网络,提高交通效率;•保护城市的自然环境,提高城市的生态品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的供给,满足居民需求;•加强城市管理,提高城市的整体运行效率。
3. 规划内容3.1 用地分区规划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和规划目标,对城市的用地进行细致的划分,并规定不同区域的功能和使用标准。
•居住区:合理划定居住区的范围,提供多样化的住房选择,并规定居住区内的公共设施的配套标准。
•商业区:确定商业区的位置和规模,促进商业发展和消费活动。
•工业区:规划工业用地,促进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公共设施区:划定公共设施区,包括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的分布和配置。
•绿地和自然保护区:保护城市的自然环境,增加城市的绿地比例。
3.2 建筑控制规定规划对于城市建筑的控制也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建筑控制规定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建筑高度和容积率:规定不同区域的建筑高度限制和容积率限制,控制建筑的体量和密度。
•建筑外立面与风格:规范建筑的外立面设计和风格,保持城市的整体形象和风貌。
•建筑用途和功能分区:划分建筑的用途和功能,保持合理的用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3.3 交通规划交通规划是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该城市的交通规划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道路网络规划:规划合理的道路网,提高交通的便捷性和效率。
•公共交通规划:规划公共交通线路和站点,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
•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优化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网络,提供便捷的非机动车交通方式。
岳阳市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着力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
岳阳市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着力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优化新型城镇化布局形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工协作、以大带小的原则,立足地理区位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推动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着力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
注重做大做强做优做美中心城区,优化中心城区内部空间组织,加快推动城市扩容提质,更好地发挥岳阳作为大城市的集聚辐射作用。
按照“江湖城共生、港产城融合”的空间组织思路,推动形成“一心四组团”空间格局。
“一心”即城市服务核心,以岳阳楼区为主体,加快发展现代商贸、现代金融、商务服务、研发设计、文化创意、养老托育等生产性和生活服务业,培育发展平台经济、数字经济、总部经济和夜间经济等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提高城市品质和服务功能,打造湘鄂赣省际边界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心。
“四组团”即城北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组团、城东产城融合发展组团、西部江湖特色旅游组团、南部宜居康养组团。
城北组团包括城陵矶新港区、云溪区以及临湘滨江片区,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为重点,加快推动“区港一体”联动发展,着力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核心增长带。
城东组团以岳阳经开区为主体,以强化产业功能、推进产城融合为重点,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培育发展高端制造和临空经济、总部经济,打造全市经济发展主引擎和增长极。
西部组团包括君山区、岳阳楼区滨湖片区以及南湖新区滨湖片区,强化生态保护、注重战略“留白”,着力发展体现“江湖融汇、文化交融”特色的服务经济和绿色经济,彰显城市魅力。
南部组团包括南湖新区(南湖以南片区)和岳阳县北部片区,以发展高端居住、生态康养、科教为重点。
全面推动岳阳县、临湘市融城发展,进一步扩大城市规模,增强城市带动作用。
到2025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到170万人。
加快培育现代化中小城市。
坚持把县城和县级市城区作为培育中小城市的主要载体,着力提高六县(市)城区吸纳人口、集聚产业的综合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培育成为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现代化中小城市。
新型城镇化发展方案
(1)环境治理: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提பைடு நூலகம்环境质量。
(2)生态建设: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升城镇生态环境质量。
四、政策措施
1.政策支持: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相关政策,加大财政、金融、土地等政策支持力度。
2.规划引导:强化规划引领作用,明确城镇发展定位,合理控制城镇规模。
3.体制改革:深化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改革,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5.生态环境:确保空气质量、水质、土壤等环境指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三、核心策略
1.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1)交通基础设施:提升公共交通系统,优化城镇路网结构,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2)供排水设施:加强城镇供水排水设施建设,确保供排水安全。
(3)能源供应: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
2.产业结构优化
(1)产业发展: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
(2)创新能力: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城镇核心竞争力。
3.公共服务水平提升
(1)教育: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2)医疗: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3)社会保障: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4.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1)环境治理: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提升环境质量。
(2)生态建设: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升城镇生态环境质量。
四、政策措施
1.政策支持: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相关政策,加大财政、金融、土地等政策支持力度。
2.规划引导:明确城镇发展定位,合理控制城镇规模,强化规划引导作用。
3.体制改革:推进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改革,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12.31•【字号】豫政〔2021〕55号•【施行日期】2021.12.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豫政〔2021〕55号各省辖市人民政府、济源示范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现将《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河南省人民政府2021年12月31日目录第一章发展基础第一节主要成就第二节发展态势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主要目标第三章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新格局第一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第二节提升郑州国家中心城市能级第三节推动郑州都市圈扩容提质第四节培育壮大副中心城市第五节强化区域发展多极支撑第六节完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第四章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一节引导县域经济特色化发展第二节推进“一县一省级开发区”建设第三节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第四节深化县域放权赋能改革第五章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第一节打通市民化制度性通道第二节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第三节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劳动技能素质第四节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第六章建设宜居韧性智慧现代化城市第一节建设便捷舒适的宜居城市第二节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第三节建设更具活力的创新城市第四节建设数字孪生的智慧城市第五节建设美丽低碳的绿色城市第六节建设魅力彰显的人文城市第七章促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第一节充分发挥试验区带动效应第二节合理配置城乡发展要素第三节深入开展乡村建设行动第四节扎实推动城乡共同富裕第八章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节加强城市空间治理第二节提升城市社会治理水平第三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第九章规划实施第一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第二节加强政策统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前言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标志,是挖掘内需潜力、增添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支撑,是优化省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抓手,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径。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大纲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大纲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大纲提出“实施积极推进新
型城镇化,提高城市质量和城市效率”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三大建设
任务:建立规范有效的空间结构、完善和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设\能源新型城镇化系统。
首先,要实施功能区域规划政策,重点完善低碳绿色的住宅、文化、商业、教育等公共配套设施,构建全要素的供给体系,建立更加
灵活的空间结构,形成宜人的城市生活环境。
其次,要实施城市可持
续发展能力完善及强化的措施,推进能源、环境综合治理改革,完善
城市产业结构,采取地方性、政策性积极支持措施,引导居民就业创业,促进创新可持续发展,改善城市环境,营造城市生活质量。
最后,要建设可持续的能源新型城镇化系统,采取技术与政策相
结合的方式,实施低碳、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和智能技术,智能化
照明、智能电务和智能水务等技术措施,创新能源供给方式,促进节
能减排,最大限度减少能源浪费,提高工业、商贸、居民和公共事业
用能效率。
通过实施这一规划,可提高城市质量,增强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提升城市形象,建立全面可持续发展空间体系,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一个低碳、绿色、和谐的新型城镇化环境。
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
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目录一、总体目标和基本理念 (2)1. 总体目标 (3)2. 基本理念 (4)二、战略布局 (4)1. 构建人居宜居的美丽城市环境 (6)2.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7)3.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8)4.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0)4.1 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11)4.2 优化产业结构和发展布局 (12)4.3 夯实创新驱动发展基础 (13)5. 保障城镇化过程的安全稳定 (14)5.1 加强城市安全风险防范和应急管理 (16)5.2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17)三、主要任务 (18)1. 建设城市公园和品质公共空间 (19)2. 完善公共交通体系,提高城际联通能力 (21)3.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容纳能力 (22)4.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24)5. 普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25)四、保障措施 (26)1.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27)2. 加强政策引导和管理服务 (29)3.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 (30)五、预期成果 (31)六、实施方案 (33)一、总体目标和基本理念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要求,本行动计划旨在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确保城镇化进程切实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提升城市功能,优化城市布局,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和效益,最终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全面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人本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改善和保障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使城镇化过程真正成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过程。
绿色发展: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合理规划城市空间,推广绿色建筑,发展绿色交通,保护城市生态,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乡统筹: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健全城乡双向转移就业和人口流动机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差距。
新型城镇化2024年新型城镇化规划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人口集聚趋势明显
未来一段时间,我国人口将继续向城市群和中心城市集聚,中小城 市和特色小城镇也将成为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
智能化和绿色化成为发展重点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提高,智能化和绿色化将成为新 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城乡融合发展加速推进
城乡之间在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融合发展将加速推 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典型案例分析与启示
案例分析
选取国内外新型城镇化典型案例进行 深入分析,总结其成功经验及教训。
案例启示
从案例中提炼出对新型城镇化空间布 局优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有益启示, 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提供借鉴。
04
CATALOGUE
产业转型升级与就业保障措施
产业转型升级方向及路径选择
加快传统产业升级
培育新兴产业
发展质量和效益。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通过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促 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新型城镇化注重提升城市功能 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利于提高 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新型城镇化强调生态文明理念 ,有利于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
续发展。
02
CATALOGUE
2024年新型城镇化目标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新型城镇化中应用
1 2
资源节约
在新型城镇化规划中,应注重资源节约利用,推 广节能、节水、节地等绿色建筑和基础设施,提 高资源利用效率。
环境友好
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减少 污染排放,构建环境友好的生产生活方式。
3
社会和谐
关注民生福祉,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治 理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和谐稳定。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规划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规划第一章: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型城镇化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新型城镇化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提高城市化质量和水平,构建高品质城镇环境,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城市化形式。
城市规划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旨在合理规划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第二章:新型城镇化的特点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 人为本:新型城镇化注重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将人口、人居环境、人文精神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目标。
2. 生态优先:新型城镇化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以建设宜居生态城市为目标,推动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3. 绿色发展:新型城镇化倡导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模式,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建设,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
4. 有机融合:新型城镇化鼓励城乡一体化发展,打破城乡二元对立,提供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机会,促进全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城市规划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基础和保障,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空间布局:城市规划通过科学的空间布局,合理划定城市的功能分区和用地布局,确保城市的长期发展和可持续性。
2. 城市形象:城市规划能够规划城市的建筑风格、公共空间和景观设计,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质,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3. 公共服务设施:城市规划可以合理布局公共设施,包括交通、教育、医疗等,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满足居民的需求。
4. 城市管理:城市规划可以指导城市的管理,帮助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提高城市的治理能力和效率。
第四章: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规划的衔接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在实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市规划应该发挥以下作用:1. 宏观指导:城市规划应该制定长远的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宏观指导和战略规划,确保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明确。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全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全文(全文)2014-03-16 22:20:00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目录第一篇规划背景第一章重大意义第二章发展现状第三章发展态势第二篇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四章指导思想第五章发展目标第三篇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第六章推进符合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第一节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第二节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第七章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第一节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第二节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第三节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第四节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第五节拓宽住房保障渠道第八章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第一节建立成本分担机制第二节合理确定各级政府职责第三节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参与机制第四篇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第九章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第十章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第十一章建立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第十二章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第一节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第二节加快发展中小城市第三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第十三章强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第一节完善城市群之间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第二节构建城市群内部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第三节建设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第四节改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交通条件第五篇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第十四章强化城市产业就业支撑第一节优化城市产业结构第二节增强城市创新能力第三节营造良好就业创业环境第十五章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第一节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功能第二节严格规范新城新区建设第三节改善城乡接合部环境第十六章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一节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第二节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第三节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十七章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第一节创新规划理念第二节完善规划程序第三节强化规划管控第四节严格建筑质量管理第十八章推动新型城市建设第一节加快绿色城市建设第二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第三节注重人文城市建设第十九章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治理第一节完善城市治理结构第二节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节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第四节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第六篇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第二十章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第一节推进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建设第二节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第二十一章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第一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第二节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第三节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第二十二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一节提升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第二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第三节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第七篇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第二十三章推进人口管理制度改革第二十四章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第二十五章创新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第二十六章健全城镇住房制度第二十七章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第八篇规划实施第二十八章加强组织协调第二十九章强化政策统筹第三十章开展试点示范第三十一章健全监测评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明确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遵义市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遵义市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大力实施城镇化提升行动,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突出山地特色,以县城为重要载体,做大做强城镇经济,全面提升城镇品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到2025年,县城建设扩能提质,遵义都市圈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进程取得新突破。
优化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以遵义都市圈为牵引,仁怀为副中心,正安为黔东北区域中心,仁怀-习水-赤水黔边城市带和正安-务川-道真、湄潭-凤冈-余庆协同联动发展带为支撑,特色小城镇为节点的“一核两心三带多点”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
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2%左右。
大力建设遵义都市圈。
构建以红花岗区、汇川区、播州区、新蒲新区为中心,以绥阳县、湄潭县、桐梓县、仁怀市一体化发展为支撑,周边1小时通勤范围的县(市)组成的遵义都市圈。
推进绥阳、桐梓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
建立健全都市圈科学完善的规划体系、一体高效的基础设施体系、合理分工的产业体系、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共保共治的生态体系,实现“一张图”“一盘棋”“一卡通”。
到2025年,遵义都市圈常住人口达500万人、成为全省的核心增长极。
大力实施中心城区提质行动。
实行组团式发展,多蒸小笼、不摊大饼,延续城市文脉,塑造城市风貌;坚持产城景一体、文教卫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功能设施、产业发展设施,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吸纳就业能力,提高产城融合水平,持续增强中心城区综合实力和产业、人口集聚能力。
到2025年,遵义主城区常住人口达230万人左右。
大力推进仁怀—习水—赤水黔边城市带发展。
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坚持一体化布局、高质量发展,围绕“生态河、美景河、美酒河、英雄河”,打造赤水河流域“特色产业带、文化旅游带、绿色城镇带、美丽乡村带”。
支持仁怀市加快建设遵义副中心城市、承载35万人口规模。
(完整word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0年)》解读(附全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解读(附全文)简介: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全文3万多字,共计30多章,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规划提出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全文3万多字,共计30多章,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规划提出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值得一提的是,通知明确指出了三个需要着重解决好的问题,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等问题,并强调各地要推进城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按照规划,未来我国将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线上城市群和节点城市为依托、其他城镇化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
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
密度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成为主导,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
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得到有效保护,城市发展个性化,城市管理人性化、智能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公布日期】2016.02.06•【文号】•【施行日期】2016.02.06•【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2016年2月6日)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是现代文明的标志。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成就显著,城市规划法律法规和实施机制基本形成,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城乡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务必清醒地看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城市规划前瞻性、严肃性、强制性和公开性不够,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丛生,特色缺失,文化传承堪忧;城市建设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节约集约程度不高;依法治理城市力度不够,违法建设、大拆大建问题突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蔓延加重。
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对促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解决制约城市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开创城市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依法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着力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着力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着力创新城市管理服务,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如何加强新型城镇化和城市规划2篇
如何加强新型城镇化和城市规划2篇文章一:新型城镇化的加强新型城镇化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意味着将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并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强新型城镇化工作势在必行。
为了加强新型城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强对农村人口的引导和培育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居民转移进城仍然面临一定困难,需要政府加强引导和培育。
政府可以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创造就业机会和提供各项社会保障等措施,来减轻农村居民进城的负担,同时提高他们的城市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使其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2. 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为了加强新型城镇化,政府需要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包括城市交通、住房、医疗、教育和文化等方面。
同时,要注重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品质和可持续性,确保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3. 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城市规划与建设是城市化的核心和基础,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有利于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政府需要制定科学的城市规划方案,确保城市的各项建设按照规划有序进行。
同时,要注重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水平,增强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
4. 推进城市管理与服务城市管理与服务作为城市的基础,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政府需要集中力量解决城市环保、城市治安、城市卫生等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积极推行智慧城市建设,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城市管理和服务中,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效率。
5. 推进社会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体现。
要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打造城市文化品牌,营造良好的城市文化和社会氛围。
同时加强城市公共服务的建设,为市民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保障,提高市民生活品质。
总之,要加强新型城镇化工作,必须从各个方面入手。
政府应该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为全国的城市化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控制性详细规划笔记
控制性详细规划第一篇控制性详细规划基础理论第一章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涵义、特征与作用第一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涵义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分区规划)城市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总体规划comprehensive planning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管理。
分区规划district planning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 对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等方面所作的进一步安排。
城市详细规划detailed plan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 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各项建设用地所作的具体安排。
修建性详细规划site plan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 制定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工程设计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控制性详细规划: 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 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上海市城市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控制性详细规划: 指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根据城市各层次总体规划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环境建设的目标, 对土地使用性质和土地使用强度、空间环境、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作出具体控制性规定的规划。
第二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特征控制性详细规划具有以下特征:一、控制引导性和灵活操作性1.控制引导性对城市建设项目具体的定性、定量、定位、定界的控制和引导。
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控制: 土地使用性质细分及其兼容范围控制;土地使用强度控制;主要公共设施与配套设施控制;道路及其设施与内外交通关系控制;城市特色与环境景观控制;工程管线控制。
云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
云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云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一、引言1.1 项目背景1.2 规划目的1.3 规划范围二、规划原则2.1 可持续发展原则2.2 整体规划原则2.3 灵活性和创新性原则三、城市空间结构规划3.1 地区城市布局策略3.1.1 中心城市建设3.1.2 区域城市布局3.2 城市发展强度控制3.2.1 功能区规划3.2.2 城市扩张控制3.3 城市空间形态规划3.3.1 建筑高度限制3.3.2 城市绿地规划四、城市基础设施规划4.1 交通规划4.1.1 道路交通规划4.1.2 公共交通规划4.2 水利规划4.2.1 水资源配置4.2.2 水环境保护4.3 能源规划4.3.1 能源供应结构规划4.3.2 能源效率提升规划五、产业发展规划5.1 产业结构优化5.1.1 优先发展产业5.1.2 限制发展产业5.2 产业布局规划5.2.1 产业空间布局5.2.2 产业发展区规划5.3 产业发展环境优化5.3.1 市场环境规划5.3.2 资源环境规划六、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规划6.1 教育设施规划6.1.1 学校布局规划6.1.2 教育资源配置6.2 医疗设施规划6.2.1 医疗机构布局规划 6.2.2 健康服务设施规划 6.3 文化设施规划6.3.1 文化传承与交流规划 6.3.2 文化设施布局规划七、环境保护规划7.1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7.1.1 生态保护区规划7.1.2 生态修复与保护规划 7.2 空气质量保护规划7.2.1 减少污染源7.2.2 空气污染治理措施 7.3 水环境保护规划7.3.1 减少水污染源7.3.2 水环境治理措施八、监测与评估体系建设规划8.1 规划实施监测体系建设8.1.1 数据收集与监测8.1.2 监测网络建设8.2 规划实施评估体系建设8.2.1 规划实施效果评估 8.2.2 规划实施成本评估九、法律名词及注释9.1 城市规划法:为了规范城市规划和建设行为,保障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法性,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建立健全城市规划制度,合理安排国土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特制定本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碳汇供给——保护原生态植被,增加森林 绿地面积。
ppt课件
15
低碳能源
• ——光电,风电,水电,生物能源,再生 能源。
• 规定低碳能源的使用要求,
ppt课件
16
• 节能设施——三联供,地源热泵,水源热 泵。
• 设置低碳能源与常规能源的关联设施空间
绿化率,绿化覆盖率等,增加了屋顶绿化 率,垂直绿化率,乔木覆盖率,渗透率
ppt课件
11
绿色生态的自然环境
人与自然的和谐 • 土地 1、建设用地——绿化指标的深化 如屋顶绿化,垂直绿化;自然生态通道(水平,
垂直)保持。 2、非建设用地的保护——严格限制一定量的
生态用地的开发,如林地,滩地,田地, • 水系——保持一定的ppt水课件面率,减少径流系数12,
• 文化水平的提高——生态保护意识,历史 遗迹保护意识。
ppt课件
5
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三)
中央的举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城镇化
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 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 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大 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 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把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 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 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ppt课件
6
新型城镇化的途径(1)— —集约
• 产业集约——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能源消 耗,降低环境污染。
• 空间集约——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的产出, 调整土地构成的合理性
ppt课件
7
产业集约
• 目标——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能源消耗, 降低环境污染。
• 控规指标控制——最低投资额度,最低产 出水平,最高污染水平,最高能源消耗
• 快速交通(高铁,城铁,高速公路)的发展使城 市向两个方向发展——蔓延、聚集。
ppt课件
2
历次人口普查的城市化水平
ppt课件
3
ppt课件
4
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二)
软环境
• 消费理念的变化——如吃的饱变成吃得好, 有的穿变成穿的漂亮,有的住变成住的大 等等。
• 休闲时间的延长——工作时间的缩短,双 休日,节假日。
ppt课件
8
空间集约
• 目标——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的产出,调 整土地构成的合理性
提高开发容积率 增加功能复合度
ppt课件
9
新型城镇化的途径(2)— —智能
• 智能管理——行政管理,安全管理(防盗, 防灾,防破坏)。
• 智能产业——发展与智能有关的产品,智 能化管理产业生产,如工业生产智能化, 农业生产智能化
绿色生态的人文环境
解决不同人群的活动,创造幸福生活的空间 • 适当增加公共设施用地比例,如学校,社
区,养老; 全面配置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空间
ppt课件
13
绿色生态的生产环境
• ——产业链 • 资源,能源,三废处理
ppt课件14源自 新型城镇化的途径——低碳• 低碳能源——光电,风电,水电,生物能 源,再生能源。
新型城镇化与控制性详细规划
ppt课件
1
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一)
硬环境
•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了50%, 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 产业的前工业化时代向后工业化转变,中国制造 向中国创造演变。
• 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速度已经明显变慢。农村 与城市的差别在一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减小。(如 江苏的苏南地区)
• 智能教育——常规教育(学校智能化教 育),教育智能化体系。
• 智能交通——智能交通管理体系,停车智
能管理,智能交通费用管理。
ppt课件
10
• 智能化市政——能源的三联供,排水智能
新型城镇化的途径——绿色
• 绿色生态的自然环境——土地,水系,大 气
• 绿色生态的人文环境——不同人群 • 绿色生态的生产环境——产业链 • 绿色的控制指标——除了常规的绿地率,
• 集约发展,香港模式 • 组团发展,新加坡模式 • 集约与组团结合,厦门模式
ppt课件
20
香港模式(第三产业为主) • 可能性二——发展原有产业,工业为主,
不断推出新产品,提升产品标准,延长产
业链。新加坡模式(第二产业为主)
• 可能性三——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改造, 增加新产品研究和创新,成为研究与中试
基地,展示基地,物流基地。厦门模式 (2.5产业为主)
ppt课件
19
新型城镇化目标选择——空 间目标
ppt课件
17
碳汇供给
• ——保护原生态植被,增加森林绿地面积。 • 通过多种鼓励性手段增加绿地指标,尤其
鼓励乔木种植。
ppt课件
18
新型城镇化目标选择——产 业目标
• 可能性一——充分发挥自然生态优势,发展生 态农业,生态养殖业,生态旅游业,商务办公, 总部基地。形成镇江、扬州、南京的后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