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复习模式课时检测八宋元时期的政治

合集下载

(优选)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岳麓版

(优选)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岳麓版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河南天一大联考)史载:某日宋太祖与石守信等饮酒,酒酣,帝曰:“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

”守信等问他原因,他说:“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

”这反映当时( )A.军事运行机制有待完善B.大臣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C.节度使的权力比皇帝大D.宋太祖未能掌握军队的控制权解析据题干材料表明宋太祖担心军事将领的权力过大,甚至能够左右皇帝的废立,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军事运行的相关机制不够完善,故选A项;材料不能看出大臣与君主之间矛盾尖锐,故B项错误;节度使的权力不可能比皇帝的大,存在史实错误,故C项错误;宋太祖掌握了军队的控制权,只是在运行机制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 A2.(2018·湖北襄阳模拟)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庆历二年,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

后世流传:主考官翰林学士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尚书·周书·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一词而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

后世流传的王安石科举经历从本质上反映出( )A.北宋科举制度尚不够完善B.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C.北宋时期皇权进一步强化D.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解析根据材料“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得出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故选B 项;据材料可以看出北宋科举制度尚不够完善但不是本质,故A项错误;北宋时期皇权进一步强化但不是王安石科举经历所反映的,故C项错误;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不符合史实,故D 项错误。

答案 B3.(2018·山西考前模拟)宋代大臣文彦博概括当朝政治的特点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王夫之也谈到“终宋之世,文臣无殴刀之辟(无死刑)”。

这说明宋代(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基本解决B.实现了儒家君民共治的理想C.君权弱化促使官僚政治成熟D.治国方略的调整影响政治生态解析据题干,治国方略的调整,宋代文官政治的出现使得政治生态相对宽松,故D项正确。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第4讲 课题8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第4讲 课题8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

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和科技文化继续发展、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的时期。

其整体特征主要表现在:(1)政治上,国家形势由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逐步走向统一,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2)经济上,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对外贸易发达。

(3)思想上,儒学出现新的发展——理学,儒学走向思辨化、哲学化。

(4)文化上,科技发明创造出现高峰,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三大发明走向成熟并传播到世界各地;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

课题8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课标要求中外历史纲要选择性必修1.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

2.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了解宋元时期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宋元时期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一、两宋的政治和军事1.两宋的兴亡政权北宋南宋建立960年1127年都城东京应天府→临安建立者宋太祖赵匡胤宋高宗赵构灭亡1127年(靖康之变) 1276年(临安被攻破)2.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措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分散机构权力中央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地方设转运司和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

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图解历史北宋分割相权示意图(2)影响积极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3.王安石变法背景措施结果(1)北宋财政危机和边疆危机严重;(2) 庆历新政失败;(3)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富国方面(1)官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2)官府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强兵方面(1)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效果并不明显(2)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思维深化王安石变法的本质与局限性王安石变法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为解除封建地主阶级危机而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四3第3讲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20190909556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四3第3讲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20190909556

第3讲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宋代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

这种变化反映出( )A.宋代儒学回归和复兴孔孟学说B.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C.儒释道三种文化逐渐实现融合D.儒家思想逐渐走向封闭和停滞解析:选A。

根据题目中“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到“宋代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可得出宋代儒学的回归和复兴孔孟学说,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从西汉武帝时期儒学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儒学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故B项错误;题目中并未出现佛教、道教的信息,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儒家思想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发展演变,并未走向封闭和停滞,故D项错误。

2.(2019·唐山期末)北宋程颐认为,秦失政于暴,西汉“宽德崇经”,东汉尚“名节”,却不知道表现“名节”的礼,魏晋“尚浮虚而亡礼法”,唐“伦理不正”,宋“则大纲甚正”。

程颐意在( )A.借古讽今B.取法汉唐C.重建纲常D.贬抑佛道解析:选C。

A项表述与题目中“宋‘则大纲甚正’”不符,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与题目中“东汉尚‘名节’,却不知道表现‘名节’的礼”“唐‘伦理不正’”不符,故B 项错误;根据题意可知,程颐对于前代弊端的批判意在重建纲常,故C项正确;题目中并未牵涉佛道,故D项错误。

3.(2019·江西五市八校联考)周敦颐说:“自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也;太极即道,性与命依道而行。

”这表明( )A.儒学发展到哲学高度B.道教吸收阴阳学发展C.汉学在宋代的新发展D.理学体系的构架成熟解析:选A。

材料周敦颐利用太极与无极论述世界的本原,这表明儒学发展到哲学高度,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儒学吸收阴阳学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儒学在宋代的新发展,汉学的表述过于宽泛,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理学体系的构架成熟”,故D项错误。

通史版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四单元第1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课后作业课件人民版

通史版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四单元第1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课后作业课件人民版
解析
7.(2018·河北鸡西县士第四名及第。后世流传:主考官翰 林学士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答卷时引用 《尚书》中周公告诫成王的“孺子其朋”一词,而被宋仁宗“削去魁首, 斥为第四”。这表明北宋( )
解析
8.(2018·绵阳模拟)史书记载,宋仁宗自己曾经对臣子表示:“措置 (处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 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这表明( )
A.理性思考影响君主施政 B.丞相制可以消除决策失误 C.宋代君主权力有所削弱 D.宋仁宗无意加强君主专制 答案 A
解析
4.(2019·福建闽侯开学考)据统计,唐玄宗时宰相34人只有7人是进 士,肃宗时宰相16名,进士出身者只有4人,代宗时期宰相12名,也只有4 人是进士。北宋有宰相72人,进士出身的有63人,南宋有宰相63人,进士 出身的有48人。唐宋时期的这一变化( )
A.确保了官员廉洁从政 B.提升了政府行政效率 C.影响了社会价值取向 D.构建了平等政治体系 答案 C
答案
解析 材料中“措置(处置)天下事……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 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体现了宋仁宗因担心一人决策会出现失误, 于是付诸“公议”,A项正确。丞相制并不能消除决策失误,故B项错误; 根据“若自朕出,皆是则可”说明C项错误;“公议”不等于决策,故D项 错误。
解析
9.(2019·河南滑县联考)南宋哲宗、宁宗、理宗都曾设“平章军国重 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由老臣或权臣担任,处理军国大事,位高于 宰相。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解析
3.(2018·重庆三模)宋代有知识分子主张重建上古时代的宗法组织,形 成了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定族规为特征的新的宗族制 度。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范仲淹为加强本族内部的相 互扶助,设立了“义庄”等。这反映了( )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复习模式课时检测(八) 宋元时期的政治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复习模式课时检测(八) 宋元时期的政治

课时检测(八)宋元时期的政治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唐代宗最初设置的枢密使由宦官担任,只是在禁中掌管军机文书。

宋代枢密院成为主管军事事务的最高机关,其长官枢密使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等合称为“宰执”,共同负责军国政要。

这表明宋代()A.枢密院地位明升暗降B.中枢机构适时进行革新C.统治者治国重文轻武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解析:选B宋代枢密使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等共同负责军国政要,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唐代枢密使和中书省职责,体现了中枢机构适时进行革新,故B项正确;宋代枢密院地位大大提升,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重文轻武的治国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削弱相权,体现不出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尖锐,故D项错误。

2.唐代三省以出令、审覆、执行的程序分工;北宋前期的中枢部门则在其管辖权限内实现了决策、执行一体化。

这一变化()A.避免了决策失误B.有利于权力制衡C.削弱了宰相职权D.提高了行政效率解析:选D从唐代三省程序分工到宋代前期在其管辖权限内实现了决策、执行一体化,可提高行政效率,D项正确;材料的做法可以减少决策失误,但不能避免,A项错误;“决策、执行一体化”,不利于权力制衡,也做不到削弱宰相职权,排除B、C两项。

3.(2019·永州模拟)宋初,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多不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人,终任而不劾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视不问”。

对此,宋太祖做出规定,凡“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

此规定()A.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B.强化了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C.遏制了地方官员贪污腐化D.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解析:选D材料意在说明宋太祖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故D项正确;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力度,有利于减少地方官员滥用职权、贪污腐化现象,“防止了”“遏制了”表述过于绝对,A、C两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加强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并没有涉及“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排除B项。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宋元时期考点归纳整理带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宋元时期考点归纳整理带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宋元时期考点归纳整理考点提示1、宋元时期的政治:宋的集权措施、元的中央官制2、宋元时期的经济3、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程朱理学、陆九渊心学4、王安石变法复习建议宋元时期的考点非常多,任何一个知识点都能出题。

但重点仍然是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王安石变法、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理学、科技的发展。

其中,理学是难点问题,我们可以阅读一些理学家的著述、人生经历,这对于理解教材的条条框框是有帮助的。

知识清单宋元(10世纪中期至13世纪晚期)时间五代十国(907~960年),北宋(960~1127年),南宋(1127~1276年),辽(907~1125年),西夏(1038~1227年),金(1115~1234年),元(1271~1368年)时代特征国家从分裂走向①和农耕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政治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宋与②的对立,③再度统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利、弊都非常突出。

各少数民族加快封建化进程,④的进一步加强。

对外交流进一步发展。

经济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繁荣,商品经济获得显著发展。

南宋时,⑤南移完成。

文化科技继续领先于世界。

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大发明均在本阶段外传,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⑥和⑦的形成,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答案:①统一,②辽夏金,③元朝,④民族融合,⑤经济重心,⑥理学,⑦心学。

考点聚焦考点一、宋元时期的政治(一)政权更替简况唐朝五代十国北宋、辽、西夏并立南宋、金、西夏并立元朝统一北宋、辽、西夏的对峙局面南宋、金、西夏的对峙局面(二)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1.君主专制的强化宋初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2.中央集权的加强目的:改变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措施:(1)军事上,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抽调各地精兵充实中央禁军(强干弱枝)。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通史复习测试卷:第4单元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word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通史复习测试卷:第4单元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word

第4单元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一、选择题:(共25题,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宋史。

职官志》提到:“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有利于()A. 平稳实现人事权力的转移B. 奠定重文轻武的政治局面C. 提高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D. 建立精干有效的行政体系2、宋人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卷3记载,北宋曹州(今山东菏泽)商人于令仪的子侄多人考中进士。

书中还记载了朝廷对考生试卷实行糊名密封和誊录等方法。

该材料反映出( ) A.商人子弟开始有了科举考试的权利 B.考试内容在《四书》之内C.宋代开始打破世族垄断官场的局面 D.科举考试相对公平公正3、北宋时期,枢密院长官有些是文职出身,有些是武职出身。

下表统计了北宋历朝枢密院长官文、武出身的情况。

由此可知当时()A. 边境战乱日趋减少B. 理学思想影响日益深远C. 科举取士日渐盛行D. 以文驭武方针逐步确立4、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考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

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发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终场者)的比例,这反映出宋代()A.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B. 政府意在优化官僚体系的结构C. 科举考试失去笼络士人的作用D. 教育发展难以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5、“宋承唐制,抑又甚焉。

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又别置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

天下财赋,悉隶三司。

”材料表明宋代的中央机构设置()A. 在唐朝的基础上有所精简B. 不再设立宰相这一官职C. 实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D. 分化事权以强化君权6、宋神宗元丰年间对职官制度进行了一次重要改革,三省、六部、诸寺监行政体系职权回归,改变了北宋初年三省职司尽归政事堂,六部诸寺监尽为闲职,官、职、差遣交杂的局面。

这一改革有助于()A. 加强中央集权B. 提高决策效率C. 加强宰相权力D. 规范政务运作7、李孔怀在《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中说:中国的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朝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的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2020版高考历史第4单元中华文明的成熟第8讲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教案(含解析)人民版

2020版高考历史第4单元中华文明的成熟第8讲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教案(含解析)人民版

第4单元中华文明的成熟阶段特征宋元时期(960~1368年)是中国封建国家分裂、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时期。

907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朝,定都上京。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后来宋太宗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建立了西夏。

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后来又先后灭亡了辽朝和北宋。

1127年,南宋开始与金对峙。

蒙古族的首领铁木真于1206年统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权。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统一了全国。

政治: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中央集权加强,宋代在中央和地方全面实行分化事权的改革;元代行省制影响深远。

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商品经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坊市限制。

交子的使用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空前水平。

海外贸易有重大发展。

思想:理学产生,儒学完成转型;科技世界领先;文艺平民化、市俗化。

第8讲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一、宋元时期的政治(一)君主专制的加强1.宋代(1)宋代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元代(1)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

(2)元末,宰相权势越来越大,有时可以左右皇位继承。

教材补缺使职差遣体制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

所谓“官”,实际是一种等级待遇,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

所谓“职”,不是职务,而是加官,只是一种虚衔。

上述两种官僚,“有官无权”“有职无权”,真正负实际责任的是“差遣”。

所谓“差遣”,也称职事官(事务次官),是官僚担任的实际职务。

例如,名义上宰相是中书令、门下侍中,但那仅仅是“官”,掌握相权的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这些“差遣”。

如此,皇权得到加强,但也出现严重的冗官现象,冗费增多,且效率低下。

(二)中央集权的发展1.宋代(1)措施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2020届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第8讲宋元时期的政治【课件】(52张)

2020届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第8讲宋元时期的政治【课件】(52张)

等字眼,如判寺事、知州、提举常平等,以示差遣。这样做的目的
也是为了中央集权。
返回
确立了三衙一枢密院新体制。枢密院总理兵政,握 有调兵之权。三衙主要负责军队的训练等日常事务, 加强对 有“握兵之重”。两个机构互相制衡,形成了枢密 军队的 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三衙有握兵之重却无发 控制 兵之权的格局,实现了握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握 兵权、调兵权和统兵权的分离,在体制上彻底消除 了将帅专兵、发动兵变的可能性
[注] “积贫”是指冗官、冗兵和“岁币”银绢造成北宋财 政入不敷出;“积弱”是指兵员剧增后军队战斗力低下。
返回
3.科举制的完善 (1)措施: ①严格科举考试程序(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殿试成为
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 ②减少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 ③大大增加录取名额。 ④实行糊名和誊录防止徇私舞弊。 (2)作用: ①积极性:为各阶层的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的
转折意义①。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
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
中央掌握 六七人组成②。……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
行省大权,
行省有部 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
分权力, 但其服务
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
于中央集 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③。
返回
三归纳总结——唐朝和宋朝加强君权的异同 (1)不同点: ①三省设置:唐朝加强三省的职能;宋朝三省有名无实,相权
被进一步分割,枢密院、三司、参知政事分割了宰相的军权、
财权和行政权。 ②最高行政机构设置:唐朝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宋朝以
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2)相同点:通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①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一分为三。 ②宋朝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时检测十宋元时期的文化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时检测十宋元时期的文化

课时检测(十)宋元时期的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宋初的儒家学者以对待杨墨(杨子、墨子)的态度对待佛教,予以排斥。

宋中叶以后,出现士人“不学则已,如学焉,未有不归于禅”的局面。

这一变化反映了() A.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文化B.市民兴起瓦解理学统治C.政治稳定推动文化发展D.儒学对佛教的吸收融合解析:选D根据材料信息,佛教由被排斥,到宋中期以后,出现士人“不学则已,如学焉,未有不归于禅”的崇佛的局面,这主要是由于宋代理学建立,理学是儒、佛、道三教融合的产物,D项正确;儒学是社会的主流文化,A项错误;此时是理学的建立,不是瓦解,B项错误;两宋时期处于民族政权并立时期,社会并不稳定,C项错误。

2.宋明理学家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

无论是理学的各种各样的本体论,还是“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其出发点都是()A.强化儒家伦理道德B.探究宇宙万物本原C.吸收佛道思想精髓D.实现儒学的哲学化解析:选A理学以“三纲五常”维持封建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适应了统治阶级压制人民的需要。

宋明理学是南宋以后政府的官方哲学,结合“存理去欲”“存心去欲”“格物”“格心”可知,其出发点和核心是强化儒家伦理道德,故选A 项;探究宇宙万物本原是理学的本体论,是论证儒家伦理道德是天理的哲学基础,排除B 项;吸收佛道思想精髓是宋明理学的学术渊源,排除C项;实现儒学的哲学化是从理学具有哲学思辨性而言的,排除D项。

3.《朱子语类》载:“且以饮食青之,凡饥渴而欲得饮食以充其饱且足者,皆人心也。

然必有义理存焉。

有可以食,有不可食……”这意味着朱熹()A.认为人性本质是恶B.肯定人正当的欲求C.倡导适当放纵私欲D.特别关注百姓生计解析:选B材料说明人饥渴要进行饮食属于人的正常需求,体现出朱熹对于人性正当欲求的肯定,故B项正确;A、D两项材料均未涉及,排除;材料中“有可以食,有不可食”说明可以根据人性需要进行行为调整,不是倡导放纵私欲,故C项错误。

2020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第四单元第8讲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课件(84张)

2020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第四单元第8讲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课件(84张)

(2)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2.措施
(1)理财措施: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
易法等,减轻农民的负担,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2)整顿军队: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节省了军费开支,使军队战 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3)改革科举:改考经义策论,为变法造就人才;改革选官制度,克服恩荫泛
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认 知 深 化
1.宋代的土地政策 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兼并直接导致的是农民身份的变化 和职业的流动,或者因职业需要和地区发展不平衡而导致地区流动。宋代商
品经济活跃,城乡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为失去土地的农民再就业或者到其
滥的弊病。
3.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4.评价
(1)取得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变法的局限性:由于用人不当,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3)新法的变质:成为党争和聚敛钱财的工具,变法的精神被完全改变。
二、宋元时期的经济
1.农业的发展
(1)生产技术: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
(2)官方贸易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加强友好往来。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4)对外贸易促进了民族融合。
4.经济重心的南移
南宋 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古代中国的经 济重心。 5.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中举为官;流行“榜下捉婿” 的风习;官商分利原则运用广泛,出现了盐引、茶引等各种禁榷商品的转卖 凭证,众多商人与官府合作,地位尊崇。

2020届高三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测试试题

2020届高三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测试试题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2018·湖南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二)北宋建立后,中枢体制上改变了唐朝三省制下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的权力运行模式,而是以中书、枢密分掌民政与军政的二府制下按照“依事系任”的原则进行事权分割。

此变化说明( )A.中枢机构的职能更加明确B.中央官僚机构进一步膨胀C.皇权独大的局面开始形成D.中枢制衡体制遭到了破坏解析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制衡,二府三司制“依事系任”进行事权分割,而没有制衡体制,故选D项。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制约,A项错误;由三省六部制到二府三司制并没有体现中央官僚机构的进一步膨胀,B项错误;皇权独大的局面开始形成是在秦朝,C项错误。

答案 D2.(2018·安徽“皖南八校”联考三)宋代历朝皇帝不仅访书、藏书、刻书,而且带头读书,提倡读书。

结果宋代文武大臣读书蔚然成风。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印刷技术日益进步B.注重文治的基本国策C.理学强调格物致知D.科举制度的日益完善解析根据材料我们不难得知,宋代文武大臣读书蔚然成风是由于皇帝的诱导和提倡,宋朝实行“重文轻武”和“文人治国”,这一切使得宋代读书蔚然成风,故选B项。

答案 B3.(2018·福建福州适测)以下是有关古代“通判”一职的史料记载。

A.通判一职的设置始于南唐B.南宋通判的职权有名无实C.通判行使地方最高行政权D.通判发挥过地方监察作用解析据材料“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可知通判行使监督权,故选D 项。

材料“以水部员外郎通判歙州,南唐书”可知南唐时已有通判,但未知始设于南唐,A项错误;材料“有按察之名,无事权之实……督经总制钱为职业”可知没有监察的实权,但有“督经总制钱”的权力,故B项错误;地方行政权由州郡长官行使,C项错误。

答案 D4.(2019·广东肇庆模拟)北宋进入《宋史》的官员46%来自寒族。

南宋非官僚家庭出身的进士,1148年为56.3%,1256年为57.9%。

(通史版通用)新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2单元魏晋、隋唐、宋元——中国古代文明

(通史版通用)新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2单元魏晋、隋唐、宋元——中国古代文明

第2单元魏晋、隋唐、宋元——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一、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1.政治制度(1)三省六部制完善了封建官僚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2)科举制抑制了门阀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政局。

(3)道制改革是一种以中央集权、分级管理为制度取向的综合性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唐中后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在改革过程中发生变化,逐渐由州、府—县两级制向道—州、府—县三级制的体制转变。

2.经济制度(1)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

(2)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巩固了府兵制。

(3)两税法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3.军事制度(1)府兵制有利于巩固边防和加强中央集权。

(2)募兵制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二、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变化的趋势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界限。

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经营普通百姓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

3.交易媒介的变化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到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

北宋时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

4.流通领域的变化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出现生产与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现象。

5.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关系的组织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

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

6.商人地位的变化宋以前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宋、元、明、清时期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古代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始终没有改变。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1 第4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 第8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1 第4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 第8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

第8讲宋元时期的政治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届某某某某三模)北宋的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

台谏官称为“言官”,可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

宋太祖曾规定,“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

宋朝的这一传统( ) A.保证了宋王朝某某久安B.助推了士人的参政热情C.完善了古代的监察制度D.有效地制约了君主权力解析:选B 材料分两层信息,第一层是宋朝台谏官“可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说明宋朝台谏官权力大,第二层中宋太祖的规定“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说明宋朝文人地位大大提高,综合两层信息可知宋朝文官位高权重,这便大大助推了士人的参政热情,故选B项;宋朝重文传统只会有助于政治清明,起不到保证宋王朝某某久安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中宋朝台谏官的权力设置延续了前代制度,因而宋朝这一传统并非是对古代监察制度的完善,排除C项;宋朝台谏官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君主权力,但起不到有效制约的作用,排除D项。

2.(2019届某某某某二模)宋代“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

朝廷通过授予“职”来体现文官的特殊地位,其多为进士出身,如太宗时期入龙图阁者,“一经此职,遂为名流”。

据此可知,宋代( )A.国家机关行政效率提高B.中枢权力机构不断完善C.科举制度功能得以加强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解析:选C 通过题干可知,在宋代,文官被朝廷授予“职”来显示其特殊地位,而文官大多为进士出身,说明通过科举考试来取得“职”的功能增强了,故选C项;宋代“‘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可知其行政效率有所降低,排除A项;题干提及了宋代的“‘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并没有详细地介绍其中枢机构的变化情况,排除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秦朝就已经完成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转变,排除D项。

2020届高三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测试试题: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

2020届高三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测试试题: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一、选择题1.(2018·湖北七市教科研协作体高三联考)元朝行省的权力很大,基本掌握着地方的军政大权,与宋代以来地方权力逐渐削弱的趋势形成鲜明对比。

这主要是由于元朝( )A.行省逐渐成为军政合一的地方统治核心B.巩固地方统治比加强中央集权更加迫切C.最高统治者不了解藩镇割据的危害性D.中书省总领国家权力制约着行省答案 B解析元朝行省为统治地方的常设行政机构,并不是地方统治核心,故A项错误;元朝疆域空前扩大,相对于加强中央集权而言,地方的稳定更具有迫切性,故B项正确;最高统治者不了解藩镇割据的危害性不适合史实,故C项错误;中书省总领国家权力制约行省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2.(2018·潍坊模拟)南宋刘一止《苕溪集》载:“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上诉声呷呀。

初疑蹙踏动地轴,风轮共转相钩加。

……残年我亦冀一饱,谓此鼓吹胜闻蛙。

”这可以佐证( )A.冶金工具革新B.农业技术进步C.风能普遍利用D.小农生活富足答案 B解析据材料可知是灌溉工具,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灌溉工具,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风能普遍利用,故C项错误;“冀一饱”不能说明生活富足,故D项错误。

3.(2018·哈师大附中模拟,25)北宋前期,统治者提倡江南江北不同农作物的“参植”,要求各地官吏大力宣传,并制定了如由北方官府供给南方所缺的粟、麦、豆的种子,北方种稻免其租等优惠政策。

其主要目的是( ) A.增加政府的财政税收B.提高粮食产量C.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D.维护国家统一答案 A解析政府提倡南方北方农作物混杂种植,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扩大耕地面积和作物品种,从而提高粮食总产量,增加国家财政税收,故A项正确;农作物参植有利于粮食产量的增加,但政府提倡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统治,为税收提供稳定的来源,故B项错误;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在北宋中期比较明显,故北宋前期的政策不能改变积贫积弱局面,故C项错误;不同农作物南北参植,与国家统一没有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通史复习测试卷:第4单元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通史复习测试卷:第4单元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第4单元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一、选择题:(共25题,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宋史。

职官志》提到:“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有利于()A. 平稳实现人事权力的转移B. 奠定重文轻武的政治局面C. 提高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D. 建立精干有效的行政体系2、宋人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卷3记载,北宋曹州(今山东菏泽)商人于令仪的子侄多人考中进士。

书中还记载了朝廷对考生试卷实行糊名密封和誊录等方法。

该材料反映出( ) A.商人子弟开始有了科举考试的权利 B.考试内容在《四书》之内C.宋代开始打破世族垄断官场的局面 D.科举考试相对公平公正3、北宋时期,枢密院长官有些是文职出身,有些是武职出身。

下表统计了北宋历朝枢密院长官文、武出身的情况。

由此可知当时()A. 边境战乱日趋减少B. 理学思想影响日益深远C. 科举取士日渐盛行D. 以文驭武方针逐步确立4、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考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

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发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终场者)的比例,这反映出宋代()A.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B. 政府意在优化官僚体系的结构C. 科举考试失去笼络士人的作用D. 教育发展难以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5、“宋承唐制,抑又甚焉。

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又别置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

天下财赋,悉隶三司。

”材料表明宋代的中央机构设置()A. 在唐朝的基础上有所精简B. 不再设立宰相这一官职C. 实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D. 分化事权以强化君权6、宋神宗元丰年间对职官制度进行了一次重要改革,三省、六部、诸寺监行政体系职权回归,改变了北宋初年三省职司尽归政事堂,六部诸寺监尽为闲职,官、职、差遣交杂的局面。

这一改革有助于()A. 加强中央集权B. 提高决策效率C. 加强宰相权力D. 规范政务运作7、李孔怀在《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中说:中国的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朝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的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检测(八)宋元时期的政治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唐代宗最初设置的枢密使由宦官担任,只是在禁中掌管军机文书。

宋代枢密院成为主管军事事务的最高机关,其长官枢密使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等合称为“宰执”,共同负责军国政要。

这表明宋代()A.枢密院地位明升暗降B.中枢机构适时进行革新C.统治者治国重文轻武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解析:选B宋代枢密使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等共同负责军国政要,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唐代枢密使和中书省职责,体现了中枢机构适时进行革新,故B项正确;宋代枢密院地位大大提升,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重文轻武的治国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削弱相权,体现不出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尖锐,故D项错误。

2.唐代三省以出令、审覆、执行的程序分工;北宋前期的中枢部门则在其管辖权限内实现了决策、执行一体化。

这一变化()A.避免了决策失误B.有利于权力制衡C.削弱了宰相职权D.提高了行政效率解析:选D从唐代三省程序分工到宋代前期在其管辖权限内实现了决策、执行一体化,可提高行政效率,D项正确;材料的做法可以减少决策失误,但不能避免,A项错误;“决策、执行一体化”,不利于权力制衡,也做不到削弱宰相职权,排除B、C两项。

3.(2019·永州模拟)宋初,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多不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人,终任而不劾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视不问”。

对此,宋太祖做出规定,凡“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

此规定()A.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B.强化了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C.遏制了地方官员贪污腐化D.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解析:选D材料意在说明宋太祖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故D项正确;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力度,有利于减少地方官员滥用职权、贪污腐化现象,“防止了”“遏制了”表述过于绝对,A、C两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加强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并没有涉及“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排除B项。

4.宋代在京师、州城乃至县城,往往竖立“科甲功名”牌坊表扬地方在科举上有成就的士人。

地方学校的各类建筑物往往也会在命名时采用科举入仕的著名官宦的姓名,或者取名为魁星、文昌(皆为科举神)。

上述举措()A.体现出科举制发展到完备程度B.导致地方获得了部分选官权力C.确立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D.有助于扩大科举的社会影响力解析:选D宋代竖立“科甲功名”牌坊来表扬科举入仕的士人,或采用科举入仕的著名官宦的姓名和科举神来命名学校建筑物,这是对科举制的重视,有助于扩大科举的社会影响力,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发展的措施,因此体现不出科举制发展到完备程度,故A项错误;科举制下地方不可能获得部分选官权力,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轻武,故C项错误。

5.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北宋制度设计的历史记述。

据此推断,北宋制度设计()A.通过分化兵权铲除割据基础B.成效符合宋初君臣的构想C.保障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D.致使旧弊虽除、新弊渐生解析:选D表格中《文献通考》说明地方势力被消除所带来的积极作用,《朱子语类》说明地方权力被收之后致使地方无权,导致外族入侵时地方没有足够对抗的实力,故D项正确;A、B、C三项皆不符合题意,排除。

6.南宋宁宗、理宗都曾设“平章军国重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由老臣或权臣担任,处理军国大事,位高于宰相。

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防止君主决策的失误B.使宰相制度渐趋完善C.进一步确立君主专制D.对宰相权力进行约束解析:选D“平章军国重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处理军国大事,位高于宰相,这说明统治者目的是为了制约相权,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A、B、C三项皆不符合题意,排除。

7.据南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登科录》所载本年登科进士601名中,平民出身417人,占69.38%。

这说明()A.科举制在南宋发展至黄金时期B.限制世家子弟是科举制的特点C.南宋皇帝开始总揽取士的大权D.选官制度的开放和阶层的流动解析:选D“本年登科进士601名中,平民出身417人,占69.38%”说明平民占有科举制录取人数的一定比例,说明科举制度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D项正确;题干中没有各朝代科举制数据对比,A项错误;B、C两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南宋宁宗时,已快亡国,皇帝时时下手条,当时称为“御札”,这激起群臣愤慨,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这从本质上说明()A.群臣对即将亡国的不满B.南宋末期君主专制加强C.宋代相权仍有传统地位D.群臣对宁宗专制的不满解析:选C解题的关键在于群臣对宁宗“时时下手条”而“事不出中书”表示愤慨,即将亡国不是材料关键所在,故A项错误;南宋末期因战乱影响,君主专制削弱,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群臣对宁宗“时时下手条”而“事不出中书”表示愤慨,说明当时决策体制完善,中书门下仍有一定的决策权,故C项正确;群臣对宁宗专制的不满仅是材料的现象,而非本质,故D项错误。

9.“(元代)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

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

”据此材料,史家认为的“元承宋制”表现为()A.中书省与行省制B.中书省和枢密院C.枢密院与宣政院D.行省制与御史台解析:选B材料“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家认为的“元承宋制”表现为中书省和枢密院,故B项正确;行省制和宣政院是元朝创设的,故A、C、D三项排除。

10.《元史》载:“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材料中所说的制度()A.为后世历朝历代继续实行B.造成了分裂割剧局面C.利于中央集权和地方发展D.自此取代了郡的设置解析:选C元朝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也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有效形式,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地方发展,故答案为C项。

A项说法绝对,明朝废行中书省,设三司,排除;行省制的设立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郡的设置早就被取消,排除D 项。

11.许有壬云:“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虞集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

”《元史》中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这表明元朝行省的独特之处是()A.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B.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C.是地方最高军事机构D.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解析:选D依据“分天下之治”“分行省以治外”“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信息分析可知,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且是朝廷派出机构,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即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全面,排除。

12.(2019·滑县联考)元代秤锤上铸(刻)的铭文,除使用汉字外,还铸有回鹘蒙文、八思巴(藏族宗教首领)文和波斯文等三种文字。

这一现象主要说明元代()A.城市繁荣,人口众多B.文化发达,泽被东西C.疆域辽阔,对外开放D.民族融合,社会和谐解析:选C元代秤锤上铸(刻)多种文字,这说明元代的疆域空前辽阔,民族和对外经济交流比较频繁,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皆无从体现,排除。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朝的京师与各州县,均设有店宅务,负责对政府公屋的出租与管理。

京师的左右厢店宅务,设“勾当店宅务”一员,“勾押官”各三四员,“掠房钱亲事官”各四五十名负责招租、收租,另有“修造指挥”各五百人。

店宅务的账目管理非常周密、严格,店宅务每日需要登记的账簿多达二十八种,包括旧管入库簿、赁簿、欠钱簿、新旧界倒塌屋簿等。

由于店宅务公屋具有廉租房性质,政府对租赁店宅务公屋之人有严格的资格审查程序,“应监官、典押公文人员、作匠之类,在京管辖两务官吏,不得承赁官宅、舍屋、地段,违者杖一百以上”在京城拥有房产的市民,也不得承租汴京店宅务的公屋。

——摘编自吴钧《宋朝的廉租房制度堪称完备》材料二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并实施了住房保障制度,其中各国廉租房建设的资金主要是政府财政支持。

在住房保障方面,美国的一大特色是通过立法保障来实施各项措施,《住房法》规定政府必须为低收入者提供较低租金住房,其租金一般不到私有住房租金的一半。

而英国则是政府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对资金运营、住房建设进行管理,保障低收入居民能租到房屋,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则采取政府提供优惠贷款,实行贷款利息补贴的办法,支持非营利机构发展低租金、低成本住房,在住房补贴方面,美国一方面直接对低收入家庭提供低租金的公共住房,另一方面向低收入家庭提供房屋租金补贴。

——摘编自陈小春、杨鹏《廉租房制度的国际比较》(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廉租房制度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府推行廉租房制度的背景。

(11分)(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廉租房制度形成的原因。

(6分)(3)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上述举措对我国改善居民住房问题的启示。

(8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材料一共四句话,概括归纳每一句话即可;第二小问,需要结合所学来回答,可以从经济、政治、思想和现实需求等方面来回答。

第(2)问,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各国努力恢复和发展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不断发展,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二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逐步完善。

第(3)问,根据宋朝的廉租房建设,可以看出政府在其中起的重要作用,因此对我们的启示是以政府为主体,构建住房保障体系;根据材料二中二战后西方国家的住房保障制度,给我们的启示有:一是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加强监管,建立严格的准入退出机制;另一方面要增加政府资金投入,比如可以支持非营利机构发展低租金、低成本住房或者提供房屋租金补贴等。

答案:(1)特点:设机构直接管理;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账目管理周密;资格审查严格等。

背景: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壮大;科举制度及文官政治的推动;人地矛盾突出;市坊界限的打破;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影响。

(2)战争的破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以政府为主体,构建住房保障体系;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增加政府资金投入;加强监管,建立严格的准入退出机制。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重文轻武”是宋朝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续资治通鉴长编》)。

”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

还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

根据材料,从中提炼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