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由渑池怀旧》阅读附答案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原文与赏析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原文与赏析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何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原注: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据王文诰《苏诗总案》,苏轼于嘉祐元年(1056)三月,偕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从成都到京师开封应试,自阆中出褒斜,由关中至河南。
路过崤山时,马死,遂骑驴而至渑池(今属河南,崤山在渑池西),留宿于县中寺院。
苏轼、苏辙二人还在老僧奉闲的舍间墙壁上落墨题诗(二诗俱佚)。
五年后,即嘉祐六年(1061)十一月,苏轼赴凤翔签判任,苏辙远送至郑州的西门外,黯然道别。
归途中苏辙写了《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示惜别怀旧之感。
诗云:“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渡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苏辙曾授渑池主簿,未赴),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驻马但鸣嘶。
”苏轼这首诗,就是重过渑池时回答苏辙的和章。
苏轼这次旧地重经,虽然前后相隔只不过短短五年,这期间也没有发生什么沧桑巨变,可是人世间的若干自然而正常的变化,却使他不胜枨触。
当年招待过苏轼兄弟的老僧奉闲,别后就圆寂了,只见到寺前立起了为奉闲埋骨的新塔;他们留宿过的僧房,不禁风雨的消蚀而破败颓圮,二人壁间的题诗不用说更已湮没无存。
就以苏轼兄弟来说,数年来为了应试求仕,行止飘忽,聚散匆匆。
尽管昔年风尘仆仆于京洛道中,山路崎岖,长途跋涉,马死人困,毕竟二人还同行同宿,风雨连床;现在却一东一西,相距千里,只能互寄诗篇聊以慰藉了。
眼前的这一切人生变故,例如生死存亡,聚散离合,东西飘荡,忽行忽止,都是人们通常一一经历过的,有些人也并不在意,无须惊讶。
然而苏轼却由此进而领悟到人生的某些重要内涵。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着自己的轨迹,这是无法超越的;不过这个轨迹中的若干点或线,却是多变的和可变的。
它们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结合。
苏轼就从他的自身遭际与生活体验中直悟人生,在这首诗中就以“雪泥鸿爪”这个譬喻生动而确切地表现出来。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②已死成新塔,坏壁③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释】: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②老僧:当地僧人,名奉闲。
③坏壁:是残破的墙壁【翻译】人生到处漂泊,犹如鸿雁到处飞翔,留下来的只是雪泥上的指爪。
人之于世,诗之于壁,均如泥上指爪,不过或存或亡罢了。
昔日寺中老僧已死,新建小塔一座,僧舍的墙壁上也看不见曾经题写的诗句了。
进京途中的崎岖道路你还记得吗?路途那么遥远,人那么疲惫,马死了,我们只能骑着跛足的驴前行。
【赏析】:标点所组成的,那么,这些坐标点有没有规律可循?青年苏轼对人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
但是,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盲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消逝,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
就拿崤山道上,骑着蹇驴,在艰难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的经历来说,岂不就是一种历练,一种经验,一种人生的财富?所以,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但不应该放弃对必然性的寻求。
事实上,若不经过一番艰难困苦,又怎能考取进士,实现抱负呢?这就是苏轼:既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他的整个人生观在此得到了缩微的展示。
这首诗的理趣主要体现在前四句上,“雪泥鸿爪”也作为一个成语被后世广泛传诵。
但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也颇有特色。
纪昀曾评道:“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之本色。
”所谓“唐人旧格”,大致上指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作为七律,三、四两句本该对仗,此却一意直下,不作讲求。
苏轼的“泥上”二句,也可算是对仗,但其文意承上直说,本身也带有承接关系,所以是“单行入律”。
“意境恣逸”的意思,就是不仅字面上飘逸,行文中有气势,而且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不求工而自工。
这正是苏轼的“本色”。
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翻译文赏析注释作者苏轼
和子由渑池怀旧作者:苏轼朝代:宋类型:诗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翻译文】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
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
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和子由渑池怀旧【评析】北宋嘉祐六年,苏轼赴任陕西路过渑池(今属河南)。
其弟苏辙难遣手足之情,写了首《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
此诗为作者的和诗。
前四句一气贯串,自由舒卷,超逸绝伦,散中有整,行文自然。
首联两句,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
一开始就发出感喟,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并挑起下联的议论。
次联两句又以「泥」「鸿」领起,用顶针格就「飞鸿踏雪泥」发挥。
鸿爪留印属偶然,鸿飞东西乃自然。
偶然故无常,人生如此,世事亦如此。
他用巧妙的比喻,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所到之处,诸如曾在渑池住宿、题壁之类,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就又飞走了;前程远大,这里并非终点。
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
果能如此,怀旧便可少些感伤,处世亦可少些烦恼。
苏轼的人生观如此,其劝勉爱弟的深意亦如此。
此种亦庄亦禅的人生哲学,符合古代士大夫的普遍命运,亦能宽解古代士大夫的共同烦恼,所以流布广泛而久远。
后四句照应「怀旧」诗题,以叙事之笔,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
五、六句言僧死壁坏,故人不可见,旧题无处觅,见出人事无常,是「雪泥」、「指爪」感慨的具体化。
尾联是针对苏辙原诗「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而引发的往事追溯。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全诗翻译及赏析
和子由渑池怀旧宋·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释此诗作于苏轼经渑池(今属河南),忆及苏辙曾有《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从而和之。
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渑(miǎn)池:今河南渑池县。
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人生”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
查慎行、冯应榴以为用禅语,王文诰已驳其非,实为精警的譬喻,故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雪泥鸿爪”,“后来变为成语”。
老僧:即指奉闲。
坏壁:指奉闲僧舍。
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闲。
蹇(jiǎn)驴:腿脚不灵便的驴子。
蹇:跛脚。
译文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吧。
偶尔在雪地上留下几个爪印,但转眼它又远走高飞,哪还记得这痕迹留在何方!奉闲已经去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
是否还记得当年赶考时的艰辛磨难,由于路途遥远,人困马乏,连那头跛脚的驴都受不了了。
赏析前四句一气贯串,自由舒卷,超逸绝伦,散中有整,行文自然。
首联两句,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
一开始就发出感喟,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并挑起下联的议论。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当飞鸿远去之后,除了在雪泥上偶然留下几处爪痕之外,又有谁会管它是要向东还是往西呢。
作者结合生活中的情景发出对人生的见解。
用雪泥、鸿爪作喻,较之一般叙事文字直叙人生飘泊不定、匆匆无常要形象、蕴藉得多。
根据清人查慎行《苏诗补注》记载,这个比喻是化用《景德传灯录》中天衣义怀禅师的话:“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迹之意,水无留影之心。
”苏轼的比喻非常生动、深刻,在宋代即被人称道,并被作为诗人“长于譬喻”的例证之一。
“雪泥鸿爪”这个成语也就一直流传至今。
次联两句又以“泥”“鸿”领起,用顶针格就“飞鸿踏雪泥”发挥。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②已死成新塔,坏壁③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②老僧:当地僧人,名奉闲。
③坏壁:是残破的墙壁(1)这首诗的首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颔联表达了诗人何种人生态度。
(4分)(2)颈联和了子由所怀的“旧”,“旧”具体指什么?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参考答案】:(1)首句使用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生到处”比作飞鸿踩踏雪泥。
(2分,设问、比喻各1分)颔联表明了诗人面对飘忽不定(具有某种偶然性)的人生经历、不计较得失的达观态度。
(2分,答出“不计较得失”或“达观”“乐观”即可)(2)往日见过的老僧,同题诗的墙壁。
(2分,1点1分)回想往日的艰难困苦,(1分)而今更应牢记兄弟情谊,共勉奋进了。
(1分)【问题】注:①嘉佑六年(1061年),作者赴任陕西路过渑池。
其弟苏辙送至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
写了《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
作者遂作此和诗。
②据苏辙所注,兄弟二人昔日一同应举,过渑池县寺舍,曾在老僧奉闲的僧房壁上题诗。
③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1.诗歌最后两句回忆往昔路过渑池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2.宋诗富于理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说理的。
(6分)【参考答案】:1.诗歌最后两句回忆二人当年赶考时“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的坎坷经历(1分,或答“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表达了作者对二人共同经历的怀念(2分);暗示弟弟,我们曾经经历过不少的坎坷艰难,但我们都战胜了,走过了,如今只须放眼将来,鞭策自己奋发向前(2分,或答“表达了作者面对未来乐观、豁达的情怀”)。
2.①前两联用比喻说理,诗人把人生比作“飞鸿踏雪泥”,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但鸿飞雪化,很快就了无踪迹;人生也是行无定踪,充满了偶然和未知,就如飞鸿落在雪面上留下的爪迹,你不能凭借这偶尔为之的爪迹,而推断鸿飞何处。
语文版选修《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和译文
原文:和子由①渑池②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③,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④已死成新塔,坏壁⑤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⑥嘶。
诗词注释: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②渑池:今河南渑池县。
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③“人生”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
④老僧:即指奉闲。
据苏辙原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
”⑤坏壁:指奉闲僧舍。
嘉祐三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贤僧舍并题诗僧壁。
⑥蹇驴:跛脚的驴。
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按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
”诗词译文: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道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
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
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你本可以用那些和他们一起抱怨人生的时间,来读一篇有趣的小说,或者玩一个你喜欢的游戏。
渐渐的,你不再像以往那样开心快乐,曾经的梦想湮灭在每日回荡在耳边的抱怨中。
你也会发现,尽管你很努力了,可就是无法让你的朋友或是闺蜜变得更开心一些。
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个问题:你会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一贯坚持的信念。
我们要有所警惕和分辨,不要让身边的人消耗了你,让你不能前进。
这些人正在消耗你。
01. 不守承诺的人承诺了的事,就应该努力地去做到。
倘若做不到,就别轻易许诺。
这类人的特点就是时常许诺,然而做到的事却是很少。
于是,他的人生信用便会大大降低,到最后,也许还会成为一种欺诈。
如果发现身边有这样的人,应该警惕,否则到最后吃苦的还是自己。
2024年《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景
嘉祐六年(1061年)冬,苏辙送苏轼至郑州,分手回京,作诗寄苏轼,这是苏轼的和作。苏辙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未到任即中进士。他与苏轼赴京应试路经渑池,同住县中僧舍,同于壁上题诗。如今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又要经过渑池,因而作《怀渑池寄子瞻兄》。诗云:“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苏轼的和诗,四个脚韵与原作全同,却纵笔挥洒,丝毫未受束缚。
②“人生”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查慎行、冯应榴以为用禅语,王文诰已驳其非,实为精警的譬喻,故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雪泥鸿爪”,“后来变为成语”。
③老僧:即指奉闲。苏辙原唱“旧宿僧房壁共题”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其老僧奉闲之壁。”古代僧人死后,以塔葬其骨灰。
前四句不但理趣十足,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也颇人特色。纪昀评道:“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十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之本色。”
后四句照应“怀十”诗题,以叙事之笔,深化雪泥鸿爪人感触。
五、六句言僧死壁坏,故人不可见,十题无处觅,见难人事无常,是“雪泥”、“指爪”感慨人具体化。尾联是针对苏辙原诗“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而引发人往事追溯。回忆当年旅途艰辛,人珍惜现在勉励未来之意,因为人生人无常,更显人生人可贵。艰难人往昔,化为温情人回忆,而如今兄弟俩都中了进士,前途光明,更要珍重如今人每一时每一事了。在这首早期作品中,诗人内心强大、达观人人生底蕴已经得到了展示。
古诗鉴赏:《和子由渑池怀旧》
和子由渑池怀旧①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②。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③。
①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出任陕西凤翔府签判,其弟苏辙送至郑州,返 回京城后写了《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作者遂作此和诗。②据苏辙所注, 兄弟二人昔日一同应举,过渑池县寺舍,曾在老僧奉闲的僧房壁上题诗。③ 蹇驴:跛腿的驴子。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①巧借比喻修辞来说理:前两联诗人把人生比作“飞鸿踏雪泥”, 鸿雁在飞行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但鸿飞雪化很快就了无踪迹; 人生也是如此,充满了诸多偶然和未知 ;
②通过即事抒怀来说理:第三联叙述曾经留宿的寺舍如今人物已非, 借此说明事物的消亡本是自然规律,人生中偶然留下的痕迹也将不复 存在,因此不必过分在意。
③运用对比手法来说理: 尾联回忆二人当年赶考时的坎坷经历, 将 之与如今高中进士、前途光明形成对比,暗含困难终会过去,只须放 眼将来,奋发向前的道理。
《怀渑池寄子瞻兄》
相携话别郑原上, 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 行人已度古崤西。
诤
曾为县吏民知否? 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 无方骓马但鸣嘶。
B.颔联巧用雪泥、鸿爪作喻,较之一般文字直抒人生飘泊不定聚 散无常,要形象蕴藉得多。
C.尾联两句苏轼最后以往事作结,提醒弟弟回忆当年入京时旅途 中,又有对前尘往事的深情眷念, 悲凉中有达观,低沉中有昂扬,于“怀旧”中展望未来,意境阔远。
训练题②
2.著名学者钱锺书有言:“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 理见胜”(《谈艺录》),可见宋诗富于理趣,请你结合诗句来简 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说理的。 (6分)
苏轼的古诗《和子由渑池怀旧》赏析
和子由渑池怀旧 宋代: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译文 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
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
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 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注释 ①这首诗作于苏轼经渑池(今属河南),忆及苏辙曾有《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从而和之。
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渑(miǎn)池:今河南渑池县。
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②“人生”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
查慎行、冯应榴以为用禅语,王文诰已驳其非,实为精警的譬喻,故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雪泥鸿爪”,“后来变为成语”。
③老僧:即指奉闲。
苏辙原唱“旧宿僧房壁共题”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其老僧奉闲之壁。
”古代僧人死后,以塔葬其骨灰。
④坏壁:指奉闲僧舍。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贤僧舍并题诗僧壁。
⑤蹇(jiǎn)驴:腿脚不灵便的驴子。
蹇,跛脚。
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按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
” 赏析 诗的前四句对于人生的经历,作了一个深刻的比喻,说:人生所经历过的地方和所经历过的事情,像什么样子呢?该是像天上飞翔的鸿雁踩在积雪的地上;这雪地上因那偶然的机会,留下了脚爪的痕迹,可是鸿还得继续飞行,飞向何方,哪里还去考虑南北东西!因为这个比喻非常生动而且深刻,所以后来便成为“雪泥鸿爪”这个成语,用以比喻往事遗留下来的痕迹。
手足情深话兄弟——《和子由渑池怀旧》赏析
手足情深话兄弟——《和子由渑池怀旧》赏析
《和子由渑池怀旧》是一首深情的诗,凝聚着男孩子们对兄弟之情的思念。
诗人以怀念河边的童年和兄弟之情来开头,回想着童年时的趣事,用友情温暖
了初夏的清清湍湍的渑池。
发出吆喝声,引起湍湍的渑池,乘风破浪的游泳,纵情于水中,让芳心洋溢青春活力。
渑池冰凉刺骨,但他们不在乎,银灰色的月光洒落,宛如晚霞,照耀了他们一桨一船追溯怀旧的脚步,让他们的心自由自在,游遍了渑池的尽头。
自由的弹拨乐声,在渑池曲折的曲折中唱出清风拂面的过去,彷佛吟唱着友情
的颂歌,隐隐的涟漪,用加冕的词语印上了男孩子们间的友谊。
这首诗无论在情感表达上,还是艺术表现上,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由低到高,从悠远回到最后挥手告别的怀旧温柔。
把自由无限的真情融入友谊,拒绝未来不可测的风险,给残留在渑池边的未来
阴霾带来温柔,把思念变成祝福,是这首诗停留在人们心中最深处的缘故。
湖水是温暖的,它深深植根于记忆中,捕捉到生命最细小的温暖,让这首诗获得了宝贵的意象和力量。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本文是关于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感谢您的阅读!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②已死成新塔,坏壁③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释】: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②老僧:当地僧人,名奉闲。
③坏壁:是残破的墙壁【翻译】人生到处漂泊,犹如鸿雁到处飞翔,留下来的只是雪泥上的指爪。
人之于世,诗之于壁,均如泥上指爪,不过或存或亡罢了。
昔日寺中老僧已死,新建小塔一座,僧舍的墙壁上也看不见曾经题写的诗句了。
进京途中的崎岖道路你还记得吗?路途那么遥远,人那么疲惫,马死了,我们只能骑着跛足的驴前行。
【赏析】:标点所组成的,那么,这些坐标点有没有规律可循?青年苏轼对人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
但是,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盲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消逝,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
就拿崤山道上,骑着蹇驴,在艰难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的经历来说,岂不就是一种历练,一种经验,一种人生的财富?所以,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但不应该放弃对必然性的寻求。
事实上,若不经过一番艰难困苦,又怎能考取进士,实现抱负呢?这就是苏轼:既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他的整个人生观在此得到了缩微的展示。
这首诗的理趣主要体现在前四句上,“雪泥鸿爪”也作为一个成语被后世广泛传诵。
但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也颇有特色。
纪昀曾评道:“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之本色。
”所谓“唐人旧格”,大致上指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作为七律,三、四两句本该对仗,此却一意直下,不作讲求。
苏轼的“泥上”二句,也可算是对仗,但其文意承上直说,本身也带有承接关系,所以是“单行入律”。
《和子由渑池怀旧》
《和子由渑池怀旧》哎,说起来,这事儿还得从那年去渑池怀旧说起。
那时候,我和子由哥俩儿,骑着自行车,沿着黄河边儿,一路往西,那心情,甭提多激动了。
记得那天,太阳刚冒出头,我们就出发了。
沿途的风景美得不要不要的,一路上,我们俩儿你一句我一句,聊得那叫一个欢。
子由哥说:“小明啊,咱们这趟怀旧之旅,可得好好规划规划,别浪费了这大好时光。
”我哈哈一笑,说:“放心吧,哥,有我在,保准儿让你不虚此行。
”到了渑池,我们俩儿先去了那座有名的古城墙。
子由哥站在城墙上,望着远方,感叹道:“哎呀,这城墙上的砖头,一块块都这么厚实,咱们那时候的先人,可真是有智慧啊!”我跟着附和道:“可不是嘛,这城墙历经千年,还这么坚挺,真是让人佩服。
”逛完古城墙,我们又去了黄河边。
那黄河水,滚滚东流去,气势磅礴,让人心生敬畏。
子由哥说:“咱们小时候,就听大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今天终于见识到了,果然名不虚传。
”我笑着说:“是啊,咱们还得好好珍惜这水资源,别让母亲河伤心了。
”在渑池,我们还结识了一群当地的朋友。
他们热情好客,带着我们参观了当地的特色景点,还请我们品尝了地道的渑池美食。
记得那天晚上,我们一行人围坐在篝火旁,一边喝酒一边聊天,那氛围,甭提多热闹了。
子由哥说:“小明,这次怀旧之旅,让我想起了咱们小时候的日子,那时候,虽然穷点,但过得那叫一个开心。
”我点点头,笑着说:“是啊,哥,咱们那时候,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好的条件,但那份纯真的友谊,那份对生活的热爱,是现在怎么也换不来的。
”转眼间,时光荏苒,我们俩儿在渑池的怀旧之旅也接近尾声了。
离别的那天,我们俩儿站在黄河边,望着滚滚东流的河水,心中充满了感慨。
子由哥说:“小明,咱们回去后,可得把这次怀旧之旅的点点滴滴都记录下来,让后人知道,我们曾经来过这里。
”我笑着点头,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把这次美好的回忆,永远珍藏在心底。
如今,那次渑池怀旧之旅已经过去好多年了,但每当我想起那段时光,心中总是充满了温暖。
[和子由渑池怀旧阅读题]渑池之会阅读答案
[和子由渑池怀旧阅读题]渑池之会阅读答案渑池之会阅读答案一:第五单元“课内阅读”大检阅答案第十册第五单元“课内阅读”大检阅答案1.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有知错能改的廉颇,有顾全大局(机智勇敢)的蔺相如,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有妒贤忌能(心胸狭窄)的周瑜,有豪放、机智勇敢的武松,还有敢作敢为、身手不凡的美猴王。
2.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
《史记》用为人物写传的形式来反映历史,成功地描写了众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
如,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伟大诗人屈原,西楚霸王项羽。
它既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作者是汉代的司马迁。
“将相和”中“将”是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
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有紧密联系,其中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结果又是负荆请罪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3.《草船借箭》是根据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改编的。
这个故事主要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这部小说写的是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故事,书中塑造的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张飞、关羽等人物形象,家喻户晓。
书中的许多故事,如,“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空城计”,广为流传。
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4.《景阳冈》选自我国古典著名长篇小说《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
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概括为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重点写的是打虎环节。
《水浒传》写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水泊梁山起义的故事,形象地描绘了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
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还有一种说法,作者是施耐庵和罗贯中。
我还知道这部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如及时雨宋江、豹子头林冲、智多星吴用、黑旋风李逵、浪里白条张顺。
《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及翻译赏析
《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及翻译赏析《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及翻译赏析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及翻译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翻译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
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
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注释“人生”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
查慎行、冯应榴以为用禅语,王文诰已驳其非,实为精警的譬喻,故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雪泥鸿爪”,“后来变为成语”。
老僧:即指奉闲。
坏壁:指奉闲僧舍。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贤僧舍并题诗僧壁。
蹇驴:腿脚不灵便的.驴子。
蹇,跛脚。
赏析诗的前四句对于人生的经历,作了一个深刻的比喻,说:人生所经历过的地方和所经历过的事情,象什么样子呢?该是象天上飞翔的鸿雁踩在积雪的地上;这雪地上因那偶然的机会,留下了脚爪的痕迹,可是鸿还得继续飞行,飞向何方,哪里还去考虑南北东西!因为这个比喻非常生动而且深刻,所以后来便成为“雪泥鸿爪”这个成语,用以比喻往事遗留下来的痕迹。
第三联写渑池当年寄宿过的那座佛寺的情况:当时接待我们的那个老和尚已经死了,按传统习惯,他的尸体经过火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
和子由四首阅读附答案
和子由阅读附答案
和子由四首阅读附答案
和子由四首·送春
苏轼
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绊余晖。
酒阑病客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
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
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事非。
【注】法界观:佛教华严宗主张的证入法界的观法。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题交代写作缘起。
“和”的意思是“唱和”,本诗是诗人为应和弟弟苏辙而写的。
B.首联呼应题目,表明“青春”虽然已难挽回,但仍能以写诗度过余生的积极心态。
C.颔联虚字运用巧妙,“惟”“亦”二字,相互呼应,既强化了语意,又形成了对比。
D.本诗章法绵密,语意前后勾连:颈联上句关联“梦里青春”,下句上承“酒阑病客”。
E.尾联表达愿望,诗人希望借法界观洗除世间之烦恼,反映出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
15.本诗二三联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这两联是如何借景抒情的?(6分)
答案:
14.(5分)BC(B“仍能以写诗度过余生的积极心态”理解错误;C“形成了对比”分析错误。
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选三项及以上不给分)
15.(6分)(1)老病无聊、青春不再的感伤;忘却烦恼、泯除机心的愿望。
(2分)颔联下句描写黄蜂在蜜熟之际也不采蜜,以黄蜂之懒,间接写出自己的心灰意懒。
(2分)颈联上句描写芍药樱桃花凋零,表
明春色不再,表达伤春伤己之情。
(2分)。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宣州谢朓楼①饯别校书②叔云③(唐)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①谢朓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
②校书:官名,即校书郎。
③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判断正误。
①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直接抒写了诗人郁积的烦忧和苦闷,表现了诗人长期以来政治上遭受挫折,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长期纠缠在诗人心头,使他难以解脱。
②第三、四句是个转折,从极度苦闷突然进入辽阔开朗的境界,点出在楼上饯别的主题,展示出诗人豪迈宽广的襟怀。
③“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一句,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是诗中最精彩的一句,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矛盾的心情,也是千百年来描绘愁绪的名言。
④“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进一步渲染了长空万里的秋雁激发起来的壮思逸兴,用现实主义手法,把诗人的性格和昂扬豪迈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⑤最后四句诗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回到现实,豁达乐观,意境高远。
(2)简要赏析“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答案】(1)①正确;②正确;③正确;④错误;⑤错误。
(2)人生在世是如此的不如意,倒不如明天就散披着头发,驾着扁舟到海上遨游去吧!这两句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不能伸,宦途不得意,心情抑郁,思欲远离这愁人的环境,摆脱烦忧,到一个逍遥的新世界去。
【解析】【分析】(1)④句,“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运用的是浪漫主义手法,不是现实主义手法。
理解错误。
⑤句,从诗歌最后的四句诗来看,“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写出了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
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及赏析
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及赏析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及赏析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宋代〕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译文: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吧。
偶尔在雪地上留下几个爪印,但转眼它又远走高飞,哪还记得这痕迹留在何方!奉闲已经去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
是否还记得当年赶考时的艰辛磨难,由于路途遥远,人困马乏,连那头跛脚的驴都受不了了。
注释:此诗作于苏轼经渑池(今属河南),忆及苏辙曾有《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从而和之。
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渑(miǎn)池:今河南渑池县。
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人生”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
查慎行、冯应榴以为用禅语,王文诰已驳其非,实为精警的譬喻,故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雪泥鸿爪”,“后来变为成语”。
老僧:即指奉闲。
坏壁:指奉闲僧舍。
嘉祐三年(公元1056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闲。
蹇(jiǎn)驴:腿脚不灵便的驴子。
蹇:跛脚。
赏析前四句一气贯串,自由舒卷,超逸绝伦,散中有一,行文自然。
首联两句,以的泥鸿爪比喻人生。
一开始就发出法喟,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并挑起下联的议论。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当飞鸿远去漫后,除行在的泥上偶然留下几处爪痕漫外,又有谁会管它是要向东还是往西呢。
作者结合生活中的情景发出对人生的见解。
用的泥、鸿爪作喻,较漫一般叙事文字直叙人生飘泊不定、匆匆无常要形象、蕴藉得多。
根据清人查慎行《苏诗补注》记载,这个比喻是化用《景德传灯录》中天衣义怀禅师的话:“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迹漫意,水无留影漫心。
”苏轼的比喻非常生动、深刻,在宋代即被人称道,并被作为诗人“长于譬喻”的例证漫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子由渑池怀旧》阅读附答案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②已死成新塔,坏壁③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①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
②老僧:当地僧人,名奉闲。
③坏壁:是残破的墙壁
8.“雪泥鸿爪”一语富含理趣,在宋代就被人称道,请结合前两联简要赏析。
(6分)
9.本诗题目是“和子由渑池怀旧”,“旧”具体指什么?最后两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5分)
《和子由渑池怀旧阅读答案》
8.①用比喻的手法说理,诗人把“人生到处”比作飞鸿踩踏雪泥,形象新颖,含义丰富;②鸿雁飞向无定,写出了人生在世行踪无定,去处难定,漂泊不定;
③鸿雁在雪泥上留下一些指爪的痕迹便匆匆飞走,这浅薄的痕迹,雪化后便会轻易消失。
诗人以此比喻人生变幻无常,陈迹容易泯灭;④尽管如此,那些清楚地留在雪泥上的斑斑爪痕,仍然会形象鲜明地留在人心中;那么,往事的痕迹也会留在人的记忆之中。
“雪泥鸿爪”一喻既有人生来去无定,如梦如寄,令人怅惘的思绪,也有豁然旷达,客观看待人生无常的思考。
(第一点2分,后面三点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9.往日见过的老僧,兄弟俩当年同题诗的墙壁,当年所题的诗,往日路途的崎岖。
(2分)诗歌最后两联通过对往日艰难历程的回顾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眷念和对生活的乐观、深情。
(1分)老僧新塔,坏壁旧题,都是泥上爪印而已,人生无定,但是往日的坎坷遭遇,仍然留在人们记忆中,心上的爪痕是难以磨灭的,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眷念;尾联诗人自问自答,蕴含了人生经过艰难困苦才能实现抱负之意,所以不应放弃努力,要乐观向上,共勉奋进;写出了对生活的无限深情。
(2分)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