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扁担悠悠挑岁月》阅读练习及答案
[扁担悠悠]扁担悠悠挑岁月阅读理解
![[扁担悠悠]扁担悠悠挑岁月阅读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b94edf9a8e9951e79a89272f.png)
[扁担悠悠]扁担悠悠挑岁月阅读理解扁担长长,岁月悠悠。
小时候,柴扉前,总见父亲早早的扛着扁担走出家门,很晚很晚才从窄窄的小巷尽头一步一挪地挑着柴草走回来。
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姊妹几个不等挑子放稳,就急忙找好吃的。
父亲总是笑着说:娃儿们,都有的,慢些慢些!说着把扁担放在了一边。
我们根本不听劝阻,各自找各自的。
父亲的话一点也不假。
每次回来,我们总能找到自己喜欢吃的或玩的东西。
那时候,物质匮乏,谁的要求也不高。
我们得到的常常是几节秫杆、几团毛根,几个秋茄子或一捧干瘪的花生,有时也有细长的烤红薯、蛙皮甜瓜、线穗靑梨、红嘴桃子等。
待我们吃够玩够闹够,父亲一边收拾,长的喂羊,短的剁剁喂猪;一边安排我不要忘记把他的扁担放在门后。
那根扁担,我非常熟悉。
中间宽而鼓,两头扁而尖,五尺多长,桑木做的,整体都像是汗水浸渍过多遍,细密的年轮尽显沧桑,有一定年代了。
记得有一次问父亲:这扁担是啥时的古董?父亲微微一笑,慢悠悠的说:你猜猜?我说:您小时候。
父亲说:比我年龄都大,那是你爷爷留下的!当年小日本侵略中国,蒋介石扒开黄河口,滔滔的黄河水淹没了我们的家乡,你爷爷就是用它挑着全部家当去南乡逃荒的。
后来,你爷爷又是用它一担一担地建起了我们现在这个家。
从那时起,我对扁担就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在以后的日子里,那根桑木扁担便成了父亲随身不离的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
白天下地,父亲总是用它翻红薯秧,担粪肥,挑粮种,抬土筑坝。
累了,把它往地上一扎,靠着小憩;闲时,把它往树边一放,做个枕头。
傍晚回来,用它挑水,背柴禾或担劳动分得的些许收获。
夜里,看场护院,父亲也是常常带着它。
有时种菜画沟、打枣敲梨、晾晒衣物也用它。
印象最深的是那时候,在农村没烧的,家家户户拾柴禾。
扫树叶、捡柴草或收割后剜麦茬、搂豆叶,常常是孩子们干的事。
我们姊妹几个争着干,拾得柴禾总是高高地一大堆。
家里没车子,只好等父亲收工后,无论早晚,都要大捆大捆地担回家。
我们跟在父亲身后,看着他一走一颤步履艰难的样子,有时真不知道,自己的勤快究竟是对还是错。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没有一只野猫不是孤独的马思源①我对身边的家禽家畜从来不怎么注意,习惯了它们的自由存在,任它们在身边窜来窜去,撒泼打滚,不撞到眼睛上我是看不到的。
天天存在的事物我们未必上眼上心。
②那天它确实慌里慌张撞到了我小腿上,油面骨被狠狠击打了一下,冷汗从后脊梁冒起。
我下意识抬起脚踢它,它被扬起到半空,支撑不住从我的脚面滑出摔落到地上,翻了一个滚,喵呜一声飞也似的逃,我才发现那是一只刚到我家不久的野猫。
③它是一只雌猫,看起来三四个月龄大小。
白色的腹,黄白相间的脊背,猫瘦毛也长,喵呜叫一声,背弓起来,整个身子看起来像条放大的细瘦毛虫。
④那时正是冬天,它萧索着身子,身上粘了不少苍耳,像一个携了剑戟的落魄侠女,在院子大门外伸头探脑,似乎想寻找吃的。
⑤婆慈悲良善,同情弱小,野猫因为体格上的柔弱获得我家门的入场券。
婆沿袭对猫的传统称呼,唤它“花花”。
她从火锅里舀出鲫鱼,专挑了条大个完整的,自然出自对来客的尊重。
⑥仪式感是婆对外物的仁慈。
她拿来一只碗,洗刷干净,把鱼放在碗里,舀点汤汁。
随后把碗小心地放在客厅门外的走廊上,唤声“花花”,轻轻掩门,怕惊了它。
婆端碗出来时,它还是受到小惊吓,离弦的箭镞一样窜向院子的大门,站在大门外沿小心翼翼往里看。
许是感受到了婆的善意,或者鲫鱼的鲜香诱惑了它,它慢慢靠近,轻轻地嗅,确定了可以吃之后,伸出舌头去舔汤。
一下,两下,小巧甜美的嘴巴终于忍不住,一口衔下鱼头,爪子抱着呜呜地饕餮。
⑦它安静了下来,不再避让、逃窜。
它食烟火的样子很是可爱。
此时我才能看到一只在旷野里疯跑、在自然天地里独行的猫,面对食物时展现出来的贪婪和爱恋。
但它表现出的更多的是对这个世界的敌意。
我蹲下身,用温柔的语调低低唤它,花花、花花、咪咪。
它还是警惕,抬眼睛偷看我,匆忙逃离我的势力范围。
它更多时候表现出高冷姿态,我悄悄瞄它,它发现了就会飞快窜走;有时它跟我对视,眼睛瞪得溜圆,黄黄的眼珠里面似乎有一团火——它在发怒,想用怒让我害怕,用怒来降服我。
(京津鲁琼版)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六经典不厌百回练——近年高考真题变脸考前再做(含解析)

经典不厌百回练——近年高考真题变脸考前再做1.(2019·高考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解析:选B。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蜿蜒起伏,时隐时现”错,根据第三句“田塍望如线”可知,田埂一眼望去如线般笔直,第四句中的“参差”一词在这里形容水光闪烁。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考查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初中教材的内容,同时也是高考指定背诵篇目,这首诗运用典故,对仗工稳,语言雅丽平整,将诗情、画意、哲理熔于一炉,以形象的画面表现抽象的哲理。
而本诗截然不同,诗歌采用民间俚曲的表现手法,语言通俗易懂,清新流畅,勾勒出了田野风光和农民的劳动场面。
答案: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2.(2018·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精品」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2期专题17抒情性文体阅读含解析

专题17 抒情性文体阅读一、【2017年中考安徽省卷】(21分)扁担的一生范宇①在村庄的记忆里,几乎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能见到扁担的身影。
挑粪、挑种子、挑谷子、挑土豆、挑橘子……农人在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都与扁担密不可分。
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
②。
母亲嫁给父亲时,半背篼谷子便是全部的家当。
泥墙茅顶的房子破败不堪,常常在狂风骤雨中摇摇欲坠,只有立于墙角略弯的扁担显得精神抖擞,给人信心与希望。
或许,母亲嫁给父亲的勇气,有几分便来自于扁担的抖擞精神。
总之,在昼夜有序更替的村庄里,父母用扁担慢慢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就像蚂蚁搬家一样,虽然缓慢,却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
③。
④20年前,父亲从山里找到一截不错的木材,正想着用来做点什么呢。
身为木匠的舅舅几乎脱口而出——扁担。
对,扁担!父亲也认为,只有改成一根扁担,才不辜负这上好的木材。
说干就干,粗糙的木材到了舅舅手里,不用半天,就变成了一根笔直的扁担。
扁担不能太直,太直则易伤肩头和腰。
因此,还得将扁担以火烤之后,用外力将之略微压弯成弓形。
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
⑤这根扁担挑起来更吃力,父亲却爱不释手。
之后的许多年里,父亲无论挑什么,都用她。
有次在挑玉米时,父亲不小心闪了腰,疼了好长一段时间。
但父亲并没有放弃她,用汗水和心血一点点浸润着她,渐渐地,她坚硬的心被融化了,挺直的腰板,也弯了下来。
父亲挑起扁担来越来越有默契,像与母亲的婚姻一样,虽偶有磕磕绊绊,感情却越来越深厚。
她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苦心经营,以顶天立地般的气慨,让一个家庭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安逸。
⑥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少年。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村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
不少人再也没有回来,在城里买了房子,过上了舒坦的日子。
这也让父亲坚信一根扁担能够挑出一个未来的信念,逐渐土崩瓦解。
2021语文二轮配套练习题题型组合滚动练10含解析

2021新高考语文二轮配套练习题:题型组合滚动练10含解析题型组合滚动练(十)(分值:52分建议用时:50分钟)序号18910得分答案一、综合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1分)老人曾以自己艰辛瑰丽的远行记述震动中国文坛,而在镜头前他表情漠然地坐在轮椅上。
画面外歌声响起,大意是:妈妈,__①__,世上没有比远行更让人销魂的。
他已不能行走,事实上那时他已接近生命的终点,但在这歌声中他突然眼睛发亮,而且颤动欲泪。
他昂然抬起头来,__②__。
一切远行者的出发点总是与妈妈告别,走得再远也一直心存一个妈妈,一路上暗暗地请妈妈原谅,而他们的终点则是衰老,不管是否落脚于真正的故乡。
他们的妈妈当然已经不在,因此归来的远行者从一种孤儿变成了另一种孤儿。
这样的回归毕竟是凄楚的,无奈衰老的身体使他们无法再度出走,只能向冥冥中的妈妈表述这种愿望。
暮年的老者呼喊妈妈是不能不让人动容的,一声呼喊道尽了回归也道尽了漂泊。
1.下列各句中的冒号与文中“大意是:”中的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三七:中药名,即田三七,具有化瘀止血、活血止痛的功效.B.确定目标,明确方向,努力前行:这是人生路上我们应该做的。
C.各位领导、各位同志:上午好!现在我们开会了。
D.大屏上显示出一行英文,意思为:感谢中国友人的帮助。
D[A项,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面,表示注释和说明。
B 项,表示总结上文.C项,用在称谓语的后面。
D项,用在总说性或提示性的词语后面,表示提示下文。
D项的冒号与文中的冒号作用相同。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成:“失去妈妈的远行者变成了孤儿.”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作答此题,先要发现原句与修改后句子的差异,要发现原句的因果关系,以及从中透露出的远行者归来之后的孤独。
难点在于解析出两种孤儿的含义:一是失去了妈妈,二是失去了倾诉远行愿望的对象。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阶段测试——修辞手法与语句表达效果(附答案解析)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阶段测试——修辞手法与语句表达效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人积极行动起来,工匠精神将引领人们书写仁东……这些大国工匠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植树娘子军纪念馆”徜徉,我心疼于陶凤娇们二十多年肩挑手提超乎常人的辛苦。
们不停地在沙地上行走,沙子就会与她们的汗水混在一起,进入衣服内,攻击皮肤。
要不了多久,她们的身体就会因沙子的摩擦破皮,继而引起红肿、发炎……为了对付沙子,她们经常在无人的地方集体赤身裸体,直到快回到近人烟处才再把衣服穿上。
我无端地想起了鲁迅先生的言辞: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这样的言辞,带有明显的启蒙气质革命意味,似乎并不适合她们。
可是,没有什么言辞,比这两句话更适合她们的了。
2.文中画框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人体的免疫系统由数百种细胞和信号分子组成,由大约8000个基因控制,错综复杂得令人难以置信,是我们身上仅次于大脑的第二复杂系统。
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系统也逐渐衰老。
这正是感染新冠病毒之后,老人的死亡率更高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会发生免疫衰老?这与一个事实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免疫细胞开始出现不良反应。
问题最严重的是一类称为“中性粒细胞”的免疫细胞。
它们构成了先天免疫系统的一部分,是人体抵御感染的一道重要防线。
中性粒细胞不知疲倦地在血流中巡逻,寻找有害的病原体。
当它们发现入侵者,就用以下三种办法将其清除:将病原体吞下;向病原体喷的士兵一样横冲直撞,胡乱开火。
这导致降低了防御的速度和效率使入侵者有更多的时间站稳脚跟以及胡乱开火造成误伤引发蔓延全身的慢性炎症的后果。
《扁担颤悠悠》阅读练习及答案

扁担颤悠悠①扁担,无论来自深山野林的杂木,还是取之峡谷溪涧的翠竹,就其外形特征来说,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简朴:直溜溜的一根,不枝不蔓,没有任何刻意的装扮与修饰,如同那个最简单的“一”字。
②然而,一根优秀的扁担却得之不易。
并不是世上所有的材料都可以制作成扁担的,坚韧、轻巧、弹力强,是它最基本的品质。
扁担身上的每一条木纹,每一个劲节,不光要受冰雪磨砺风雨敲打,更离不开烈火的烘烤,热扑扑汗水的浇淬,方能屹立于天地之间,去承载千钧重压而不摧不折。
也正因为如此,扁担才会成为我们这个崇尚简朴、勇于忍辱负重的民族的“国粹”,成为人生一座恒久的标高。
③在“伐木丁丁”的古老歌谣里,在唷唷嗬嗬震天撼地的号子声中,扁担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一头挑着汗水淋漓的喘息和呻吟,一头挂着坚忍不拔的意志。
尽管小扁担不过三尺三,却历经了千万年的时光,一步一移地挑走了挡道的王屋山,劈开了千帆竞发的古运河,筑高了一片片巍峨瑰丽的皇宫庙宇,挑落了数不清的日月星辰,挑矮了望不断的盘山险道。
④质朴的扁担也曾经挑过陶渊明的秋菊、素月和豆苗,挑过这位归隐诗人的田园风光和陶然自乐的心境。
凝结在扁担上那种清贫自守的贞操,熔融成世世代代文人的傲骨和向往。
⑤而朱德的扁担却深含着另一种意义,“铁肩担道义”。
总司令的扁担挑出了伟人的精神与风范。
他的扁担上闪烁的是对革命忠贞不渝的品格,以及与人民群众鱼水相依的信念。
尽管在那荒唐年代,有人曾偷梁换柱,企图刮掉那根扁担上的名字,但铸入人心铸入岁月的名字是刮不掉的,这正像铸就的历史永远无法抹掉一样。
“朱德的扁担”,其独特的风姿,竖立在红色井冈山,增添了中国革命史的厚度和力度,成为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
⑥其实,使用扁担最多的当然是农民。
那些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他们上无片瓦下无寸土身无分文,之所以能够世世代代自立于荒原,就因为手中有一根挺直刚毅的扁担。
有了扁担就有了主心骨;他们就敢于上天揽月下海擒龙,身背扁担闯荡天下,让稻麦的清香和鸡犬的欢声驱散饥谨。
挑山工 阅读答案

挑山工阅读答案挑山工⑴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
他们肩上架一根光溜溜的扁担,两端翘起处,垂下几根绳子,拴挂着沉甸甸的物品。
登山时,他们的一条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条胳膊垂着,伴随登踏的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以保持身体平衡。
他们的路线是折尺形的先从台阶的一端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台阶,就到了台的另一端,便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一端再转回来,一曲一折向上登。
每次转身,扁担都要换一次肩。
这样才能不使垂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碰在台阶的边沿上,也为了省力。
担了重物,照一般登山那样直上直下,膝头是受不住的。
但路线曲折,就使路程加长。
挑山工登一次山,大约多于游人们路程的一倍!⑵你来游山,一路上观赏着山道两旁的奇峰怪石、巉岩绝壁、参天古木、飞烟流泉,心情喜悦,步子兴冲冲。
可是当你走过这些肩挑重物的挑山工的身旁时,你会禁不住用一种同情的目光,注视他们一眼。
你会因为自己身无负载而倍觉轻松,反过来,又为他们感到吃力和劳苦,心中生出一种负疚似的情感而他们呢?默默的,不动声色,也不同游人搭话除非向你问问时间。
一步步慢吞吞走自己的路。
任你怎样嬉叫闹喊,也不会惊动他们。
他们却总用一种缓慢又平均的速度向上登,很少停歇,脚底板在石阶上发出坚实有力的嚓嚓声。
在他们走过之处,常常会留下零零落落的汗水的滴痕⑶奇怪的是,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比你慢。
你从他们身边轻快地超越过去,自以为把他们甩在后边很远。
可是,你在什么地方饱览四处雄美的山色,或在道边诵读与抄录凿刻在石壁上的爬满青苔的古人的题句,或在喧闹的溪流边洗脸濯足,他们就会在你身边慢吞吞、不声不响地走过去,悄悄地超过了你。
等你发现他走在你的前头时,会吃一惊,茫然不解,以为他们是像仙人那样腾云驾雾赶上来的。
⑷有一次,我同几个画友去泰山写生,就遇到过这种情况。
我们在山下的斗母宫前买登山用的青竹杖时,遇到一个挑山工。
矮个子,脸儿黑生生,眉毛很浓,大约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中间露出鲜红的背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王琪的《扁担悠悠挑岁月》,完成下面小题。
①三月里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我在老家的宅院里,与一条扁担对视。
②正是草长莺飞的季节,农人们撒谷播种,该是扁担起早贪黑的繁忙日子。
然而,眼前这条扁担,却像一位被时光遗忘了的老人,只是静静地蜷缩在红尘之外,吐露着一个村庄满腹的心事和从前的秘密。
③我蹲下身子,轻轻拂净它身上的灰尘。
担头处一只拇指大的结疤,像一只诧异的眼睛,质
疑我的来意和真诚。
扁担上已有了丝丝裂纹,如一条条山间的小路,落满时光的尘埃,贮满乡间的故事。
我确信,一条扁担的历史,就是一个家庭的历史,一个村庄的历史,甚至一个
民族的历史。
④我的家,也是一条扁担挑起的。
⑤晨光曦微,母亲最早一个起来,吱呀一声掀开厨房门,抓起门后的水担,去村头的涝坝担水,闪闪摇摇的剪影,颇似旧书里的插图,至今刻印在我的心里,难以忘怀。
夕阳西下,父
亲总是最后一个进家,或是担一担柴,或是担一担菜,待到放下肩头的扁担,一家人才围坐
在炕桌前吃晚饭。
母亲一直坚信,一条扁担能够挑起一个家庭,也能挑来一个家庭的富足和明天。
最有说服力也最让她引以为自豪的,就是她用一条扁担,为我们挑来了一处宅院,改
善了一家人的生活。
母亲说,为了修这处新院,她和父亲白天在生产队挣工分,晚上披星星,戴月亮,硬是一担一担,用小半年时间,把横亘在院中央的一座小山挑走,才平整出了这个小院。
之后又吃菜喝汤,省吃俭用,用扁担担来墼子,担来砖瓦,修起了七间青瓦房。
我们
弟兄几个就是在这座新院里出生并长大的。
⑥扁担,它就像我儿时的一个伙伴,紧紧追随着我,陪伴着我。
渴了时,用它抬水担水,饿
了时,用它担饭担菜,困了时,枕着它睡,闲了时,拿着它玩。
最让我记忆犹新的,还是那
次去山上担麦的冒险经历。
那年夏天,我到山那边一个叫大滩山的地方担麦,山路陡峭而崎岖,尤其是一段山崖小路,像一根缠绕在山体上的腰带,仅容只身而过。
当我捆好麦,用尖
担担着麦战战兢兢地走过那段崎岖小路,忽然看到乌云正随着风声,由西而来,风雨骤至。
大风裹挟着我,而两捆麦子,在我肩头,就像鸟儿的两只翅膀,加速着我走路的步子,我好
像要飞起来了。
果然,当又一阵狂风从我身后刮来时,我飞到了路边的崖下,躺在崖下的一
片麦地里。
夏日的暴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不一会儿,已是艳阳高照,我又拾掇好麦子,
担起扁担,朝山下走去。
⑦后来,我考上了学校,离开了村庄,离开了扁担。
再后来,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村庄,离
开了赖以生存的土地。
村庄里一条条曾经趾高气扬的扁担,也就渐渐被冷落了,甚至被抛弃
了。
有的被搁置在冰冷的墙角,饮尽孤独,有的被当做朽木扔进熊熊大火,化为灰烬。
它们
正在与村庄、与土地做黯然道别,它们再也听不到牛背上的牧笛了,再也看不见蓝天下的炊烟了。
⑧这是农人的一生,也是村庄的无奈。
⑨然而,这又是谁也无法改变的现实!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一根扁担闯天下的时代,
早已成为过去,农人们也不可能再通过一条扁担,改变自身的生活和命运。
放下扁担,是一种新生,然而,放弃扁担精神,却是一种堕落。
⑩春风十里,春草青青。
一只春燕飞过我的头顶,似在寻找旧时的巢、曾经的梦。
我也收回
了与扁担对视的目光,轻轻地将扁担挂在了北房的屋檐下,挂在了春风的枝头上。
(选自《兰州日报》,有删改)
4.下列表述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
A.开头写景,引出扁担;结尾照应,表达了“我”对“扁担”的怀念之情。
B.山上担麦的冒险经历,让我明白了担好肩头的担子,走稳脚下的路,并非易事。
C.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条扁担走天下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这是历史的倒退,令人无奈。
D.“一条扁担能够挑起一个家庭”写出了父母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5.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第①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6.结合全文,说说“我确信,一条扁担的历史,就是一个家庭的历史,一个村庄的历史,
甚至一个民族的历史”一句的含义。
7.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并回答问题。
(链接)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
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
本文第⑥段划线句子与链接材料在写法上的相同点和内容、作用上的不同点分别是什么?
【答案】
4. C
5.这句话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扁担渐渐被冷落、被抛弃的现实,抒发了
作者的惋惜、无奈之情。
6.一条扁担挑起了一个家:母亲担水,父亲担柴(菜)、“我”担麦,父母用扁担挑起一个家庭,挑来了一个家庭的富足和明天。
一条扁担也见证了村庄的无奈:趾高气扬的扁担,
渐渐被冷落抛弃,这也反映出社会、民族的发展进步。
7.写法上的相同点:都运用了环境(景物)描写的写作手法。
(2)内容和表达作用上的不同点: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子借助于景物描写,表现了“我”已
经从跌倒的阴影里走出来,映衬着我此时内心情感的变化;同时又进一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链接材料描写了富春江畔的群峰中,清泉的吟唱、好鸟的欢歌、知了的鸣叫、猿猴的
啼鸣,交织成优美的山林交响曲,以声衬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与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形成对比,含蓄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出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或抒发出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