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悼亡词

合集下载

小议悼亡词

小议悼亡词

小议悼亡词悼亡词是生者对于死者最深切的怀念,所抒写的是人世间最沉痛最真挚的感情。

在悼念爱人或情人的词中我们充分地感受了夫妻之间的相濡以沫以及爱情的刻骨铭心;从悼念友人的词作中,我们又看到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慨然长叹;从悼念英烈的作品中,我们所体会到的是作者对于前辈英烈最深挚的崇敬和对国家的无比热爱之情。

但无论是哪种情感指向的悼亡词,所蕴含的意义都不仅仅是“悼亡”,作者在表达自己对先人怀念的同时,更多的是结合自身的感受,感叹自己的遭遇。

将刻骨铭心,历久弥深的悼亡之情与世事艰难的人生感慨相交融写,更深化了悼亡的主题。

悼亡之作,始于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诗经》。

文人悼亡诗多是为悼念恩爱情深的亡妻而作,所以狭义的悼亡诗即指那些悼念亡妻的诗。

而广义的悼亡诗还应包括哀悼其他友人以及凭吊先贤英烈的诗篇。

诗词前后相承,悼亡词正是在悼亡诗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始创于宋代的苏轼,自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词问世后,悼亡词在宋代不少作家笔下时有出现。

贺铸、黄庭坚、李清照、孙道绚、辛弃疾、史达祖、刘克庄、吴文英等词人都曾写下了一些情深意挚、感人肺腑的悼亡词。

两宋时期,词的创作十分繁荣,悼亡词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

两宋时期的悼亡词佳作如林,从广义角度来说,这些词的悼亡对象包括了悼念爱人或情人、悼念友人、悼念先烈三种。

其中,悼念爱人或情人的词作是宋代悼亡词最主要的中心部分,是整个宋代悼亡词体系的灵魂所在。

历来学者研究宋代悼亡词,都是从这些词作入手,这部分词作的悼念对象分为妻子或丈夫,妾氏,以及妓女。

除去悼念爱人或情人的悼亡之作,宋代悼亡词中占据最重要地位的应当是悼念友人的词作。

中国人历来就有喜好交友、珍重友情的优良传统。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为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的情谊一向为人称道。

在宋代的悼亡词中,有很多作品的情感指向都是词人对友人的一腔深情。

由死观生:中国文学中有名的悼亡诗词有哪些,有何价值?

由死观生:中国文学中有名的悼亡诗词有哪些,有何价值?

由死观生:中国文学中有名的悼亡诗词有哪些,有何价值?悼亡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流传久远的一种诗歌形式,它主要通过叙事、忆旧来怀人、寄情。

西方美学家乔治桑塔耶那在《美感》中说:'一个有真正审美知觉的民族,创造出传统的形式,通过代代传颂意味深长的固定主题,表达出生活中朴素的哀怨情怀。

'我们会发现悼亡诗中表达的感情不只是对亡者的无限怀思,对逝去岁月的追念,更有在看似悲观的哀叹中,寄托诗人对生命的留恋。

正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评价悼亡诗:'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一、从感人至深的名作看悼亡诗词的演变祭悼文学在中国文学中起源很早,人类对死亡的认识是复杂的,古人相信灵魂不死,所以在丧葬中常有巫术,其中的咒语可以说是祭悼文学的雏形。

悼亡诗是对逝者的怀念,多用第二人称的手法,犹如写给亡灵来看,可能是给亡夫,也可能是给亡妻。

最早如《诗经·唐风》中的《葛生》,就是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悼念之作。

但是,由于古代女子精于笔墨者较少,所以后世以丈夫视角悼念亡妻的作品更多。

从《诗经》以后,悼亡诗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悼亡诗的形式有以下特点:语言明白如话、格调哀怨、结构严谨,通常用白描手法来刻画夫妻共同的生活场景或者记忆深刻的生活片段。

晋代之前,悼亡诗的数量较少,现存的仅仅有《葛生》和汉武帝的《李夫人歌》,大都句式简单,内容质朴。

晋代潘岳的《悼亡三首》给后世悼亡诗很大的影响。

在内容上,睹物怀人,气氛悲怆;在形式上,第一次用'悼亡'二字作为题名,围绕着悼亡妻的主题展开,用三首相关联的组诗。

《悼亡三首》开创了悼亡诗的新的艺术境界,第一次在诗中直白地表达对妻子的深情怀念,打破了礼教的设防。

到了唐代,元稹的悼亡诗尤其引人注目,以《遣悲怀三首》最为出名。

这三首诗用的是七律的形式,从对往事的回忆入手,写出对亡妻的怀念,'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是千古流传的名句,情感深沉而幽怨。

苏轼:三首悼亡词演绎人间生死恋

苏轼:三首悼亡词演绎人间生死恋

苏轼:三首悼亡词演绎人间生死恋苏轼,在诗、文、词、书、画、修心、悟道、自然辟谷等许多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

他的身后,站着的女性不止一位,而是三位。

苏轼先娶发妻王弗,后娶继室王闰之,侍妾王朝云,情路坎坷。

是多情还是痴情?三位“王女”在苏轼心中的地位如何,谁是他的最爱?通过他写的三首悼亡词,我们也许能一窥究竟,惊艳这个豪放男人的似水柔情。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昨夜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若无锥心之痛,何来泣泪之言!这是王弗死后十年,苏轼在密州任上为悼念她而写的一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这首词情意绵绵,字字血泪,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全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苏轼19岁时,娶了第一位妻子王弗,当时她16岁。

王弗是苏轼老师的女儿,出身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蕙质兰心。

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红袖添香,琴瑟和鸣。

苏轼为官之后,王弗更是帮助苏轼在官场辨别忠奸险恶。

使苏轼仕途通畅。

苏轼和王弗一共生活了11年,并为他生下长子苏迈。

“唤鱼联姻”的传说、“幕后听言”的故事,成就了苏东坡一生的挚爱。

仕途上春风得意、感情上浪漫甜蜜、生活上一帆风顺,所以,这一段美好的、刻骨铭心的爱恋,已经深深烙印在苏轼心底。

1065年,27岁的王弗因病去世,苏轼悲痛万分,将其葬于母亲墓旁,并在安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雪松。

十年后,苏轼写下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悼亡绝唱,被后人誉为“悼亡之首”。

泛泛东风初破五。

江柳微黄,万万千千缕,佳气郁葱来绣户。

当年江上生奇女。

一盏寿觞谁与举。

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放尽穷鳞看圉圉。

天公为下曼陀雨。

苏轼《蝶恋花·同安生日放鱼,取金光明经救鱼事》王弗死时,把18岁的堂妹王闰之托付给30岁的苏轼。

长相思-纳兰性德

长相思-纳兰性德

重点

(视觉

空间)



(听觉

时间)

故园
纳兰性德, 一个才华横溢却命运坎坷的词人, 广为世人传唱。 曲折的人生经历,直接影响纳兰性德 的性格,也让他的悼亡词拥有独特的 韵味,每一首都是他血与泪的诗话。
其悼念亡妻之词情真语挚,凄婉动人,
我们喜欢一个人、一幅画、一本书、一首诗, 真正喜欢的不是那人、书、画、诗本身, 而是从中看到的我们自己, 人是一种自恋的动物, 总在别人身上寻找着适合自己的镜子,
纳兰性德的词作中最负盛名的便是悼亡之作,他的 《蝶恋花》和苏轼的《江城子》贺铸的《鹧鸪天》 并成为三大悼亡词,享誉文坛。与朱彝尊、陈维崧 并称"清词三大家"。 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 (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 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多, 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 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 德是极为性情中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况周 颐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纳兰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声誉,在整个 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之地。纵观纳 兰性德的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 主。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赏李煜,他曾说:“花间之 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 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此外, 他的词也受《花间集》和晏几道的影响。
熟读课文
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
(一)内容梳理
1.身: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 “身”, 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
1.山海关
2.山海关那边
3.山上
4.船上

长相思-纳兰性德

长相思-纳兰性德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 原名成德,字容若, 满州 人,清代词人,文学成就 以词为最,现存词三百四 十二首。时人誉“清代第 一词人”。
纳兰性德的词作中最负盛 名的便是悼亡之作,他的 《蝶恋花》和苏轼的《江 城子》贺铸的《鹧鸪天》 并成为三大悼亡词,享誉 文坛。与朱彝尊、陈维崧 并称"清词三大家"。
抓字眼,明诗意。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
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 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知诗人,解诗题。
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 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 平韵。常见的词牌名如:浣溪沙、水调 歌头、鹧鸪天、临江仙、念奴娇、菩萨 蛮、西江月、满江红、点绛唇、清平乐。
1.山海关
2.山海关那边
3.山上 4.船上 5.营帐里 6.前往山海关的路上
身在征途
心: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 心系故园
词人用镜头的方式向我们展现种种景物并蕴含了 层层感情: —— 不舍 山、水、榆关
千帐灯
——
孤独
风、雪
——
失眠
故园
——
思乡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词通过描绘军旅之艰 苦,环境之恶劣,表达了 词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其悼念亡妻之词情真语挚,凄婉动人,
我们喜欢一个人、一幅画、一本书、一首诗, 真正喜欢的不是那人、书、画、诗本身, 而是从中看到的我们自己, 人是一种自恋的动物, 总在别人身上寻找着适合自己的镜子,
而容若就是这样一面镜子,一面适合很多人的镜子。
写作背景
这首《长相思》是纳兰性德随康熙皇帝到东北祭 祖时路上写的。当时皇帝出行还要野营,仍保持满族 传统。一个身居京城贵族之家的青年对这种天寒地冻 风雪交加的野营生活,既不习惯,又觉新鲜,词中写 出了他的真切感受,并表达了从军出征的人对故乡的 思念。 《长相思》则是清代的纳兰性德征旅途中而作的, 他遇到了风雪,辗转难眠。

三大悼亡词

三大悼亡词

三大悼亡词悠悠生死别经年—苏轼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以真正意义的悼亡为题材作词,在苏轼是第一首,在词的发展史上也是第一首。

故而这首词在内容的开拓上有它的独特意义。

在这以前,文人填词,凡涉及女性的大多为偎红倚翠之辞。

到了苏轼开始有所转变,不完全为应歌而作,转而表现她们的情怀。

比如他的《贺新郎·乳燕飞华屋》词,写了一个品性高洁的女子,表现她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行。

《江城子》又前进了一大步,不但扩展了词的题材,对词的品格也有所提高。

王弗十六岁嫁于苏轼,夫妻感情一向笃厚。

但是,她二十七岁时不幸去世。

经过了十年宦海浮沉的苏轼,在这首词中表达了对亡妻深挚的怀念之情。

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了,生者对死者是一无所知,而死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两茫茫”既写彼此的思念,也写自己无边的惆怅和空虚的情怀。

作为首句,为全文奠定下了感伤的基调。

“不思量”,未必时时想起,但亡妻的形象却深深地络在脑中,难怪词人说“自难忘”,由此可见夫妻感情之深挚。

如果说这是写生死分别时间之久的话,那么接下来的两句“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则是写生者和死者在空间上的相距之遥了。

当时苏轼在密州(山东诸城),亡妻则葬在四川故乡,故曰“千里”,妻子孑然一身埋于坟茔,所以说“孤”。

遥远又孤单,满腔的凄苦无法向人诉说。

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情话,即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即使生死可以沟通,夫妻得以重见,又能如何呢?大概妻子也不认得我了。

在这妻子离开的十年里,苏轼与变法派的政见不合。

被当权派排挤出京,先是任杭州通判,再移知密州。

仕途的失意与生活的颠沛流离使他过早地容颜衰老,“尘满面,鬓如霜”是作者对自己外貌的简洁而有特征的勾勒。

中国古代十大悼念诗词

中国古代十大悼念诗词

第一首——《诗经·唐风·葛生》之:百岁之后,归於其居!百岁之后,归於其室!——诗经·唐风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

谁与独处!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予美亡此。

谁与独息!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予美亡此。

谁与独旦!夏之日,冬之夜。

百岁之后,归於其居!冬之夜,夏之日。

百岁之后,归於其室!【译文】:葛生长覆盖住荆条,蔹蔓生在田野。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居处?葛生长覆盖酸枣树,蔹蔓生在坟头。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睡眼?角枕灿烂啊,锦缎被子鲜明啊。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白日?夏季的天酷长,冬季的夜漫漫。

只有百年以后,到这儿共同居住!冬季的夜漫漫,夏季的天酷长。

只有百年以后,到这儿共同居住!【背景】:这首诗被后人认为是‘悼亡诗之祖’。

关于这首《葛生》的主旨,历代学者多有争议。

至清郝懿行首先揭示了“角枕”、“锦衾”为收殓死者的用具,指出:“《葛生》,悼亡也。

”今人多取其说。

显然,凭“亡此”、“于域”、“角枕”、“锦衾”、“其居”、“其室”、“独处”、“独息”、“独旦”等词语证本诗悼亡之旨,是有说服力的。

后世对这首诗评价极高,今人认为本篇“不仅知为悼亡之祖,亦悼亡诗之绝唱也”(朱守亮《诗经评释》),又认为“后代潘岳、元稹的悼亡诗杰作”,“不出此诗窠臼”(周蒙、冯宇《诗经百首译释》)。

就本诗的艺术魅力和对后世悼亡诗歌的创作影响而言,这种评价是当之无愧的。

诗从葛藤写起,或者正是坟墓之地,触动情思,两相分离各自独处,倍感伤心。

诗写亡人的独处无人陪伴,正是为了写活着的人的孤独无亲,从而见出生前的相亲相爱,同心同德,以致于发出死后同穴的悲号。

诗反复抒写无法忍受的独处的时日,都是为了表达当初同处和和谐美好。

《葛生》可以被看作是中国悼亡诗的滥觞,那生死不渝的爱情绝唱,可以穿越时空,成为每个时代人们心中的梦想与期许。

第二首——《诗经·邶风·绿衣》之: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长相思-纳兰性德(超实用)

长相思-纳兰性德(超实用)

上阕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 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 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 帐篷,每个帐篷都点起了 灯。
下阕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 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夜里,又是刮风,又是下雪, 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 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 来,故乡是没有这种狂风朔 雪的声音的。
乡村乐居图
词人用镜头的方式向我们展现种种景物并蕴含了 层层感情:
山、水、榆关 —— 不舍
千帐灯
—— 孤独
风、雪
—— 失眠
故园
—— 思乡
山、水、风、雪
均为实写,不着一字修饰。山水象征着征途羁旅 之苦,风雪象征着怀乡思归之情。
“一程”又 “ 展一示程跋山”涉水旅途的漫长,同时渐行渐远意味着离 家乡也越来越远。空间的转换突出了行程中的动感
一更”又“一更” 重叠复沓,见出风雪肆虐。长夜不绝,关外风雪 来势猛烈。时间的流动,展现出长夜漫漫无休无 止的绵长感。时间感知于乡情的空间阻隔而心烦 意乱,怨夜太长。
同学们想象一下,下面的诗句说 明了怎样的情景? 山一程,水一程
远离故乡,行军途中翻山越岭, 跋山涉水,行军十分艰难。
风一更,雪一更
一会刮风,一会下雪,天气非常恶劣。
板书
山水

(视觉 空间)
风雪

(听觉 时间)
灯 故园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 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 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这两首古诗词的相同点是什么?
相同点:都表达了作者对 故乡的思念之情。
长相思读完你看到了那些画面

中国古代三大名祭文

中国古代三大名祭文

二、欧阳修:泷冈阡表
于是小子修泣而言曰:“呜呼!为善无 不报,而迟速有时,此理之常也。惟我祖 考,积善成德,宜享其隆,虽不克有于其 躬,而赐爵受封,显荣褒大,实有三朝之 锡命,是足以表见于后世,而庇赖其子孙 矣。”乃列其世谱,具刻于碑,既又载我 皇考崇公之遗训,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 于修者,并揭于阡。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 能鲜,遭时窃位,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 者,其来有自。
• 先父死后二十年,我才取得俸禄来供养母亲。又过了 十二年,列位于朝廷做京官,才获得赠封双亲。又过 了十年,我担任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留守 南京。母亲因病逝世于官邸,享年七十二岁。又过了 八年,我以不相称的才能,做了朝廷的副枢密使,进 为参知政事。又过了七年才解除职务。自从进入军、 政二府后,天子施恩,褒奖三代宗亲。自从仁宗嘉佑 年间以来,每逢国家大庆,必定对我的先祖加以赐恩。 曾祖父累赠为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曾祖母 累赠为楚国太夫人。祖父累赠为金紫光禄大夫、太师、 中书令兼尚书令,祖母累赠为吴国太夫人。先父崇国 公累赠为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先 母累赠为越国太夫人。皇上初次举行祭天大礼,先父 赐爵为崇国公,先母进爵为魏国太夫人。
• 你的诗,我已经付印了;你的女儿,我已替你嫁了出去; 你的生平,我已写了传记;只有你的墓穴,还没有安排好 。我家祖先的坟墓在杭州,但是江广河深,势难将你归葬 到祖坟,所以请示母亲的意见而把你安葬在这里,以便于 祭奠扫墓。在你的墓傍,葬着你的女儿阿印,在下面还有 两个坟墓,一个是父亲的侍妾朱氏,一个是我的侍妾陶氏 。羊山空旷辽阔,朝南是一片宽广的平地,西望面向着栖 霞山;风风雨雨,清晨黄昏,你这个羁留在异乡的精魂有 了伴侣,当不致于感到孤独寂寞。可怜的是,我自从戊寅 年读了你写的哭侄诗后,至今没有儿子;两个牙牙学语的 女儿,在你死后出生,才只有一周岁。我虽因母亲健全而 不敢说自己老,但齿牙摇动,头发已秃,自己心里知道, 在这人世间尚能活几天?阿品弟远在河南为官,也没有子 女,我家九族之内没有可以传宗接代的人。你死有我安葬 ,我死后由谁来埋葬呢?你如果死后有灵的话,能不能告 诉我?

最美悼亡词,吞声话凄凉

最美悼亡词,吞声话凄凉

最美悼亡词,吞声话凄凉离思唐·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元稹从小与白居易[倡和,当时言诗者称“元白”,号为“元和体”。

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

元稹有离思诗五首,这是其中第四首,都是为了追悼亡妻韦丛而做。

元稹有不少悼亡之作,这一首表达了对韦丛的忠贞与怀念之情。

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词意豪壮,用笔极妙。

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成为唐人悼亡诗中的千古名篇。

江城子北宋·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轼是一位通才,在诗、词、文、书画方面都是开派的人物,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他是“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画开创了湖州画派。

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这首词将梦境与现实交融而为一体,浓郁的情思与率直的笔法相互映衬,既是悼亡,也是伤时,把哀思与自叹融和,情真意切,哀惋欲绝,读之催人泪下。

悼亡诗晋·潘岳沧波初始平,一叶剪风清。

赤壁惊萧雨,蓝天挪锦屏。

笛横神气荡,歌赋玉人听。

欲去汪洋处,相连万里程。

潘岳(247年-300年):字安仁,世称潘安,我国晋代著名文学家。

中国古代诗史上,潘岳是悼亡诗的鼻祖,首开以悼亡诗的形式纪念亡妇的先河。

“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真实朴素,令人感动。

但是,受魏晋辞风的影响,诗中不乏华丽辞藻,冲淡了哀伤的表达效果。

沈园二首南宋·陆游一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二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

千古哀思悼亡词

千古哀思悼亡词

千古哀思悼亡词●●●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也是我们不可逃脱的轮回。

魂梦归兮,心念所牵,千古哀思,自《诗经》开悼亡诗的先河开始,历代皆有名篇。

林任菁《诗经·唐风·葛生》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

谁与独处!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予美亡此。

谁与独息!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予美亡此。

谁与独旦!夏之日,冬之夜。

百岁之后,归於其居!冬之夜,夏之日。

百岁之后,归於其室!这首诗被认为是“悼亡诗之祖”,对后世悼亡诗的发展和影响,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朱守亮在《诗经评释》中写“不仅知为悼亡之祖,亦悼亡诗之绝唱也。

”评价之高,可见一斑。

葛藤丛生的土地下,葬着我的爱人。

这静寂漫长的时光,有谁与你共处呢?曾经的美好,留至今日只剩深深的悲哀,愈是美好的过去,愈是能衬托出如今的孤独无奈。

诗中反复的写亡人无人陪伴的孤寂,不过是为了反衬活着的人孤独无亲的凄惨。

生死不渝的爱情,不仅仅是相依偎的美好,也是不计空间与时光的爱恋。

生死相许又如何,只是对于生活来说,生死相许才是最简单的事情。

林任菁《诗经·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我思古人,俾无訧兮!絺兮绤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睹物思人,这无法避免的忧伤,最为难解。

绿色的衣裳,针针细密,还记得你一针一线缝制时的样子,转眼间,却已经是天人永隔。

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事情,此时想起,是多么的后悔啊。

现在我才发现,曾经你的辛苦操持是多么的不容易。

这世间,除了你,还有谁能如此的贴合我的心意?哀悼,是对故去之人的思念,也是对失去后才懂得珍贵的悲伤。

也许有些人,有些事,注定了是不可能被遗忘的。

所以这千年的爱恋,才能不惧时光的消磨,历经沧桑依旧动人心魄。

林任菁《悼亡诗三首·其一》西晋·潘岳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千古哀思之三大悼亡词

千古哀思之三大悼亡词

千古哀思之三大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北宋.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创作背景《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

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

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

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

”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

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鹧鸪天·半死桐》北宋.贺铸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贺铸作者简介贺铸(1052~1125),北宋词人,字方回,又名贺三愁,人称贺梅子,自号庆湖遗老。

元稹悼亡词

元稹悼亡词

元稹悼亡词元稹悼亡词元稹是我国唐代诗人,历年来颇有争议,但他的有关悼亡妻的诗却千古流传。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遣悲怀三首【其一】谢公最小偏怜女⑴,自嫁黔娄百事乖⑵。

顾我无衣搜荩箧⑶,泥他沽酒拨金钗⑷。

野蔬充膳甘长藿⑸,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其二】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其三】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⑹,潘岳悼亡犹费词⑺。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⑻。

[1]注释⑴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最小的女儿。

此以谢安最偏爱侄女谢道韫之事为喻。

⑵黔娄:战国时齐国的贫士。

此自喻。

言韦丛以名门闺秀屈身下嫁。

百事乖:什么事都不顺遂。

⑶荩箧:竹或草编的箱子。

⑷泥:软缠,央求。

⑸.藿:豆叶。

⑹邓攸:西晋人,字伯道,官河西太守。

《晋书·邓攸传》载:永嘉末年战乱中,他舍子保侄,后终无子。

⑺潘岳:西晋人,字安仁,妻死,作《悼亡诗》三首。

这两句写人生的一切自有命定,暗伤自己无妻无子的命运。

⑻同穴四句:希望死后与妻同葬一处。

又希望来世再为夫妻。

但这些希望都难以实现。

现在能做到的,只是彻夜难眠,以刻骨铭心的苦苦思念来弥补她生前所经受的艰难困苦。

[2]译文其一:她如同谢公最小最受偏爱的女儿,嫁给了我这样的贫士百事都不顺遂。

见我身上没有替换的衣衫,她到处搜寻翻箱倒柜。

我款款地缠着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的金钗将酒换回。

用豆叶一类的野蔬充饥,她却吃得十分甘美;没有柴薪,她就靠古槐的落叶作炊。

今天我的俸钱已超过十万,独自享受着荣华富贵;却只能常请僧道来超度亡妻,多献丰厚祭品聊表我一片情意。

其二:往昔我们戏言过身后的事情,今天都一一来到了眼前。

她穿过的衣裳施舍给别人,早已没剩下几件;她留下的针线,我封存起来不忍看见。

想着我们旧日的情意,对婢仆也格外爱怜;感慨她跟我受尽贫苦,梦中我为她送去钱财。

清代悼亡词

清代悼亡词

清代悼亡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清代悼亡词】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而在这个时期,悼亡词也是流行的一种文学形式。

清代悼亡词多数是用来表达对已故亲人或朋友的思念和哀悼之情,代代相传,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学文化遗产。

清代悼亡词的风格多样,有的悼亡词柔婉动人,如《临洮马丁山十三寨幕赠》:“休听天凉时节,哀和水静春风。

江南秋多梦,谁家亦发疯。

问君阴碌白绣,一望叫庄重言。

”这类悼亡词通常表现出对逝者的怀念和对生命的不舍之情。

另一些清代悼亡词则充满力量和悲痛,如《元帅蒋氏赠秋村次韵》:“天涯痛自悼,江上若遥同。

一载沉秋在,百年苦不穷。

问天先遣志,相见今纪参。

欲见人如意,心威可道虎。

”这类悼亡词多表现出对逝者的深情和对死亡的不可避免的认知。

清代悼亡词的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对逝者的赞美和悼念,也有对生命和人性的反思。

有的悼亡词描绘了逝者生前的风采和优点,如《王冠柳体散》:“悲风淡月翻栖那阁去,吴江白石月翻困碧半眼。

喜风丁兄非云有水,一年佼刻了多么春风。

”有的悼亡词则表达了对死亡的疑虑和对未来的期盼,如《东坲道尽》:“若从盛苏曹,属幸同追正。

弘弛重折箴,欲乘收者《》。

”清代悼亡词通过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展现了人们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精神的追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清代悼亡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既表达了对已故亲人和朋友的深情怀念,也反映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和感慨。

这些悼亡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希望我们能够继承和发扬清代悼亡词的传统,以此缅怀逝者,珍惜生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第二篇示例: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短暂的时期,而清代的文学也是独具特色的。

清代的悼亡词更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感人至深的情感,成为了清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清代的悼亡词既有哀思缠绵,表达悼念之情,又有对逝者的追念与怀念,向往永不消逝的永恒之美。

清代文人以词为媒,将心中的悲伤与哀思融入借助绮丽的文字、凄美的意境,来表达对逝者的深深怀念和悲痛之情。

祭文是什么?中国古代三大祭文有哪些?

祭文是什么?中国古代三大祭文有哪些?

祭文是什么?中国古代三大祭文有哪些?祭文是祭祀或祭奠时表示哀悼或祷祝的文章,一般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而内容主要为哀悼、祷祝、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经历,颂扬他的品德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

同时,祭文也是为祭奠死者而写的哀悼文章,是供祭祀时诵读的。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三大祭文有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欧阳修的《泷冈阡表》、袁枚的《祭妹文》。

祭十二郎文韩愈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

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

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明年,丞相薨。

吾去汴州,汝不果来。

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

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

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去年,孟东野往。

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

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

三大祭文:琐琐旧事最牵魂

三大祭文:琐琐旧事最牵魂

三大祭文:琐琐旧事最牵魂“三大祭文”之一《祭妹文》作者袁枚石像(图源网络)三大祭文:琐琐旧事最牵魂——古代“三大祭文”读后感“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

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是啊,无论你在野外伫立在寒风凄凄的墓地,还是在家中凝望遗像遗物,这时对已故亲人的思念,经过岁月无情的冲刷,留在心灵深处的印痕大多只是日常生活中亲人的音容笑貌、琐事絮谈了。

古代文人曾写过无数的祭文,打动人心、流传于世的有著名的“三大祭文”,它的特点就是叙述个人家常琐事而又感情至深,令人动容。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在长安任监察御史的韩愈,为祭他侄子十二郎,写下一篇祭文——《祭十二郎》。

韩愈有兄二人,长韩会,仲韩介。

十二郎名老成,本是韩介的次子,出嗣韩会为子,在族中排行第十二。

韩愈三岁丧父,亦由长兄韩会与嫂抚养成长。

从小和十二郎生活在一起,经历患难,因年龄相差无几,虽为叔侄,实同兄弟,彼此感情十分亲密。

祭文追叙他与十二郎孤苦相依的幼年往事,融注了深厚的感情。

祭文回忆嫂嫂常常一面抚摸着十二郎,一面指着韩愈说:“韩家两代,只有你们这两个人了!”韩愈回忆说:“那时你还小,恐怕已记不得了;我那时虽能记得,但也不懂得她话中的悲酸。

”字里行间,凄楚动人,于萦回中见深挚,于呜咽处见沉痛,语语从肺腑中流出。

北宋熙宁三年(1070),时任青州知州的欧阳修,为祭已去世六十年的父亲欧阳观,写下了祭文——《泷冈阡表》并刻在他父亲墓道前的石碑上。

父亲亡故时,欧阳修年仅四岁,无法知悉父亲的生平行状,就巧妙地以其母太夫人郑氏之口,从侧面落笔来写父亲。

祭文表现了父亲的孝顺与仁厚,同时又颂扬了母亲的贤良。

祭文回忆欧阳修父亲岁末祭祀祖先时,总是流泪说:“祭祀再丰富,也不如生前的微薄奉养啊。

”偶然吃些好的酒菜,父亲也会流泪说:“从前娘在时常常不够,如今富足有余,又无法让她尝到!”祭文又回忆母亲往事,无论家道中落,还是家境富裕,都以俭约原则持家。

母亲说:”我的儿子不能苟且迎合世人,俭约一些,才能度过那可能要遭受的患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思五首(其四)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孟子。

尽心》篇说:“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而元稹说他和妻子感情有如沧海的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论比的,可见他对妻子韦丛的至爱之情。

七年恩爱,给他留下了太多的回忆和留恋,韦丛的相知、韦丛的音容笑语犹在眼前,点点滴滴在眼底眉梢挥之不去,这种伤痛也只有真的痛失至爱才能体会到那种切肤之痛的。

他写了许多首怀念妻韦丛的诗,其中《遣悲怀三首》更可以看出他们夫妻的恩爱:一、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尽怯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二、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三、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咬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难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那样相知相爱的夫妻却不能白首终生,也许天妒其两情相悦吧!看来这人间真的是不如意十之八九,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是很有道理的。

鹧鸪天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棲栊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当初画楼芳酒,红泪清歌。

挑灯为君补衣,不尽温柔每现。

如今添衣只见故人所补之裘,梧桐半死,鸳鸯失伴,顿觉愁情满怀。

江城子苏东坡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在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生死殊途,两相隔绝,真是渺茫如天地,就是不思量,也是愁泪滴千行。

可见此情深似海,此意可比天。

古今悼亡词里这算不算很感人至深的呢?
木兰花慢戴复古
莺啼啼不尽任燕语语难通这一点闲愁十年不断恼乱春风
重来故人不见但依然杨柳小桥东记得当时同题粉壁而今壁破无踪
兰皋新涨绿溶溶流恨落花红念着破春衫当时送别灯下裁缝
相思谩然自苦算云烟过眼总成空落日楚天无际
凭栏目送飞鸿
十年,人亡物在,一切都成花落水流红。

唯有回忆还能填补一点心里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祝英台近戴复古妻
惜多才怜溥命无计可留汝揉碎花笺忍写断肠句
道旁杨柳依依千丝万缕抵不住一分愁绪
如何诉便教缘尽今生此身轻相许捉月盟言不是梦中语
后回君若重来不相忘处把杯酒浇奴坟土
今生无缘来世再续古时的女子真是重情得让人感动复又感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