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民主探索与实践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探索扩大党内民主的途径和实现形式
部分 , 党 的 生命 , 是增 强 党 的创 新 活 力 、 同党 的 和 谐 , 企 业 新 一 轮 又 好 又 快 发 展 提 供 强 有 力 的 政 治 、 是 也 巩 为
的新 目标 、 要 求 , 是 新 时 期 企 业 党 的 建 设 亟 待 探 新 也 索 、 新和 实践 的重 要 课题 。 创
的 必 然 要 求
3个 方 面 的 突 问 题 , 别 是 认 识 上 的 偏 差 , 以 特 可
说 是 我们 企 业党 内基层 民主建设 中的 共性 问题 。其形
Li y n Lia
拓 展 党 内 民 主渠 道 , 新 党 内 民主 形 式 , 富党 够健 全 : 是 党 员 的主 体 地 位 表 现 不 够 突 : 是认 创 丰 二
内 民主 内容 , 进 党 内 民主建 设 是 党 的“ 七 大 ” 出 推 十 提 识上存 在 偏差 。
响 , 由于 近年 来 我 们一 些 企业 党 组织 忽 视 了党 内基 也
1 以 改革 创 新 的 精 神 . 进 党 内 民主 建 设 是 时 代 发 展 成 的 主 要 原 因 , 有 同有 企 业 特 定 历 史 遗 存 问 题 的 影 推 既
胡锦 涛 总 书记 在 党 的“ 十七 大 ” 告 中指 出 : 报 当今 层 民主建 设 . 少 或 根本 没 有组 织 有 关党 内 民主 的专 很 世 界 正在 发 生广 泛 而深 刻 的变 化 , 当代 中国正 在 发 生 题 理论 学 习 和研 讨 。因此 , 为基 层党 组织 , 作 必须从 增 广 泛而 深刻 的变 革 。 的建设 面 临许 多前 所 未有 的新 强 党 的 创新 活 力 、 固党 的团 结统 一 和推 进 企业 党 委 党 巩 课题 、 考验 。 新 世情 、 国情 、 党情 的发展 变 化 , 定 了以 决 策 民主 化 、 学 化 的 高度 , 化 党 内 民主 的政 治 责 决 科 强 改革 创 新精 神 加强 党 的 建设 既 十分 重 要 又 十分 紧迫
在实践中积极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5100字
在实践中积极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5100字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
党内基层民主作为党内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构成整个党内民主的基石。
因此,认真总结我党发展党内民主的实践经验,大力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已成为全党面临的一个重大政治课题。
党的各级组织、党员和党员干部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大胆探索,积极实践,不断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进程。
一、以加强党内民主教育为基础,不断培养党员民主素养,进_步提高党内基层民主发育程度实践证明,党员民主素养的提高是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我们说的党员民主素养,是指党员内在的一种政治素质,主要包括民主观念、民主意识、民主作风、民主习惯等。
而这些民主素养的具备和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主教育。
(一)加强民主观念教育,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主观。
党员民主观念的强弱,直接体现着党员民主素质的高低。
提高党员民主素养,增强党员民主观念,关键是深化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民主观教育,夯实民主观的坚实理论基础。
通过教育和学习,真正把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基本思想,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牢固确立起来。
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的基本理论同中国发展民主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民主本质观、民主价值观、民主历史观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
诸如民主是与权威相联系的,必须坚持共产党在民主政治发展中的领导地位;民主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性;民主与经济相互联系,必须使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得到最终体现等。
这些思想和观点,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丰富和发展,又是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发展的最新成果,也是民主理论的宝贵精神财富。
同时,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要紧跟党的理论创新的步伐,适应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实践的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积极探索,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主观。
新时期党内基层民主实践创新述略
新时期党内基层民主实践创新述略党内基层民主建设是党内民主制度化建设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的层面。
改革开放以来,党内基层民主建设正在以党内民主建设创新载体的形象被广为关注,党的基层组织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新鲜经验,在以制度化建设为中心的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中不断规范、提炼与升华,形成了日趋系统化的民主建设框架与内容,这是中国式民主政治建设的伟大创造,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实践正在为丰富与发展民主理论做着重要贡献。
一、深化党务公开,打造多样化的党员信息交流平台党务公开是新的历史时期党内民主建设的一项标志性工程,是开启广大党员了解党内情况之门的一把钥匙。
党务公开与村务公开、财务公开这三个“公开”,使党员的知情权真正落到了实处。
现阶段党务公开主要呈现三个基本特点:(1)党务公开运行的规范化。
在基层党务公开中,主要有定期公开、不定期公开、(不便于直接公开的)特殊信息处理三种方式。
党务公开基本上按照“事前公开、征求意见——决策公开、民主讨论——结果公开、接受监督”的基本运作模式进行。
从目前情况来看,党务公开基本上做到了多层次、多领域、有重点地确定公开的内容与项目,并且一直是在有计划地层层推进。
在实际工作中,规范的党务公开制度为党员了解党的工作提供了基本的渠道。
(2)党务公开机制的多样化。
党务公开最为普遍与基本的方式就是通报、通告、通知与公示,主要是搭建党员个人在党内事务处置上的信息交流平台。
党务公开的各种形式往往都是不同运行机制的表现,比如建立党内信息通报机制。
这种机制就是由简单的通报形式发展深化而成的,再如述职机制与民主评议机制,都是由单一的形式发展成为一整套工作机制,在扩展党务公开深度的同时,也发挥了机制本身的系统化优势。
党务公开机制的多样化,充分表明了深化发展党务公开的巨大需求,党务公开机制化、系统化正是现阶段的一个基本特点。
(3)党务公开平台的现代化。
党务公开的平台由简单的公示栏、通告栏,发展到在报纸、电台、电视台上公开党务。
推进基层党内民主建设的探索与思路
摘要: 在扩 大和发展农村基层党 内民主的实践过程 中, 安徽省五河县 围绕选举制度 、 监督制度、 党务公开制度等创设出许多新的发展形式, 取 得 了明显成 效 。 同时要 认识 存在 的 问题 , 思想 , 解放 深化措 施 , 进一 步加 强基层 党 内民主 建设 。
Absr c :I h o e so x a in a e eo me to h urlga s r oslv ld mo r c ti h a t, u e C u t n An u r vn e ta t n t eprc s fe p nso nd d v lp n fte r a r s — o t e e e ca y wihn te p ry W h o n y i h iP o i c c e td ma y n w omso e eo rae n e fr fd v lpme ta o n h lcoa y tm ,u r iin sse , ry s se a c e e e r a l e u t. hl e o niig n r u d te ee tr ls se s pevso y tm pat y tm nd a hiv d rma k be rs ls W i rc g zn e t ep o lms e ncpaigt emi d, e pe i gme s r s t ut e te gh n t u li fga s o t n e — a y d mo rc . h r be , ma i tn h n d e n n a u e ,of rh rsrn te heb idngo s—rosi n r p r e c a y r t
・
24・ 3
价值工 程
推进基层党 内民主建设 的探 索与思路
延安时期党内民主建设的理论探索及启示意义
四项 纪 律 :个 人 服 从 组 织 ,少 数 服 从 多 数 ,下 级 服 从 上 级 ,全 党 服 从 中 央 。 毛 泽 东 在 全 会 中强 调 : “ 为 了使
党 内关 系 走 上 正 轨 , 除 了 上 述 四项 最 重 要 的 纪 律 外 ,
中 民 主生 活 的 不 足 。 为 此 缘 故 ,必 须 在 党 内施 行 有 关
北吴 起镇 到 1 9 4 8年 3月 迁 往 河 北 西 柏 坡 为 止 的 整 整 1 3年 的 光 辉 岁 月 。 延 安 时 期 在 中 国共 产 党 历 史 上 具 有 特 别 重 要 的 历 史 意 义 ,延 安 有 “ 革命 摇 篮” 和“ 红 色 圣地 ” 的美 誉 ,延 安 时 期 也 是 中 国共 产 党 党 内 民 主 发
员 党 员 同志 执 行 党 的任 务 ; ( 乙) 便 利 于 给 党 员 同 志 以
党 的教 育 ; ( 丙) 更 能 巩 固党 的 团结 统 一 ; ( 丁) 便 利于交 换 经 验 ,总 结 经验 ; ( 戊) 更 能 提 高 党 员 的积 极 性 。 ”在 此 基 础 上 ,他 还 明 确 指 出发 展 党 内 民 主要 制 度 化 ,并 提 出 了 四条 措 施 : “ ( 甲) 召 集 必 要 的经 常 会 议 , 大 会 ,
个 阶 段 : 党 的 六 届 六 中 全 会 推 进 了 党 内 民 主 的 制 度 化 建 设 , 延 安 整 风 开 创 了 党 内 民 主 建 设 的 新 模 式 , 党 的 七 大 对 党 内 民主 建 设 作 出 了重 大理 论 贡 献 。 延 安 时 期 党 内 民主 建设 的 理论 探 索 与 实践 。为 新 时期 党 内民 主 建 设 提 供
论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创新实践
万 雪 芬
( 中共 杭 州 市委 党校 浙 江杭 州 3 02 ) 10 4
[ 摘 要 ] 十七 届 四 中全 会 明 确 了新 的 历 史 时期 推 进 党 内民 主的 总 体 思路 。 落 实 四 中全会 精 神 , 进 党 内 民主 建 设 , 在 落 实组 织领 导班子 成 员的 产生 办法。 目前,
基 层党组 织, 除农村 党 支部 之外, 大多 由党 代表 选举产 生, 在党
代 会上 , 代表 先选 委员 , 党 委员 再选 书记 , 以加 大力度 , 可 试行 党组织 负责人 由群众推 荐 、 党员直 接选 出的选举方 法 , 断扩 不 大党 内选 举 的参 与度 和 民主性 。直 接选举 有助 于充分发扬 党 内 民主 . 增强 党员 了解 和积极 参与党 内事务 的机会 , 现行 党 与 内 间接选举 相 比更能体 现党 员 的意志 ,选 出的领导成 员和代 表则更 有党员 和群众 基础 。 据逐 步推进 党内 民主 的原则 , 根 应
步探索 基层党员 向上级党组 织反 映情况 、 达意愿 、 与决 表 参
策等 民主权 利 的有 效的实现途 径 .保 障党员 主体地 位和 民主
权 利 的落 实。另一 方面 .当前 基层党 员 主体 作用发 挥不 明显
的一个 主要原 因是很 多 党员 不能 主动 为群 众提 供 服务 , 主体
、
积极 推进落 实党员主体 地位 的创新 实践
首先 , 充分激发 、 大力培育 党员的主体 意识 。思 想政 治教 育仍然是 当前 激发广 大党员 主体 意识 的重要 途径,通 过 在全 党开展 十七 大 、 十七 届 四中全 会通 过 的党 的重大 决策 部署 中 关于加强 党 内民主建设 的具体举措 的宣传 学习教育 .教育 引 导广大 党 员正确认 识 党员 主体地 位 的科学 内涵 和精 神 实质 。 强化主人 翁意识 。同时 ,在教 育 中必 须正视 党员主 体意识 形 成 的是 现实 社会 环境 , 努力 把尊 重 党员 的正 当权 益 和合理诉 求 与党 的奋斗 目标 、党对党 员的各项 要求 和促进党 员 的全面 发展 、实 现 自身价值有机地 统一起 来。要积 极运用 现代信 息 技术 , 构建 网络 学 习平 台 . 变党 员学 习教 育方 式 , 断提 高 转 不 党员发挥 主体作用 的能力 。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内民主的探索与实践
和压力 : 一是解决建国以来我国在政治体 制方面存在 的主要
弊端: 二是适应市场经济和 改革开放的内在要求 ; 三是应对世 界性 民主化浪潮 的强大冲击。也正是在对上述三个方面 的
战略应对和策略回应中, 党内民主 的价值 日益得到彰显 , 党内
民主建设的探索实践也相应得到不断深化。
一
、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内民主探索与实践的历程
要求之一 , 党的各级代表大会 的定期 召集 和充分发挥作 是 用” 另一方面 ,报告》 。 《 还对如何 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和代表
会议制度 , 进一步推进党 内民主建设提出了新 的设想 , 提出
“ 了把 党 的 民 主 生活 提 高 到 更 高 的 水平 … … , 党 的全 国 为 把
政党的活动 不是在真空里进行的 , 总是处于一定的政治
段和党内民主建设的新时期。其基本经验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是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是
发展 党 内民主的基 本方略 ; 二是保 障党 员民主权 利是发展 党 内民主 的重要保 障 ; 三是加 强制度 建设 是 发展党 内民主的 关键 ; 坚持 民主集 中制是 发展党 内民主 的基本 原 则。 四是
大会常任制的最 大好处, 是使代表 大会可以成为党的充分有
效的最高决策机关和最高监督机关 , 它的效果 , 是几年开会一
次和每次重新选举代表 的原有制度所难达到 的”1 因此我 [“ 4 。 们认为, 这种改革, 必然可以使党内民主得到重大的发展” 2健全党委制, . 加强党的集体领导
1 5 年毛泽东在《 7 9 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 文中提出 一 的: “ 我们的目标, 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 , 又有纪律 又有自由, 又有统一意志、 又有个人 心情舒畅、 生动活泼 , 那样
改革开放以来基层党内民主的实践探索
提 名 权 交 给 了 党 员和 群 众 , 提 名 的 程 序 、
资格 、条件 由组 织部 门和上 级党 委来 定 ,
这 就 比过 去 直 接 提 人 头 要 进 一 步 了。 现 在 是 不提 人头 ,提条 件、提 规定 、提 制度。
十一 届三 中全 会之 所 以能够 提 据 此对 中国 目前推进 民主的路径 提出质疑 , 的农村 开 始搞 民主 ,而 不是从 文 化素质 高 的人 群开 始, 以是 不科学 的、 所 违背规律的。
一
②考 察过 程公开 。把党 组织 考察和 群众 考
察 结 合 起 来 ,候 选 人 和 群 众 之 间 能 够 更 好
地进 行交 流、互 动,能够 使优 秀 的人选 更
、
发 展 党 内民 主 的 思想 禁 锢
控 制选 举 ,出现贿 选 等不健 康 现象 ,都 是
与跟 文化 素 质 没 有 必然 关 系 的。 例 如 ,抗 日 战 争 和 解 放 战争 时 期 的农 民 ,文 盲 遍 地 。 但 是 , 是 在 这 些 中 国今 天 看 来完 全 可 归 入 “ 正 最 低 素质 ” 的人 群 中 , 中共 有 声 有 色 地 搞 起 了
法是组织 部 门、上级 党委 提 出名 单大 家来 画圈。现在 在基 层选举 中党 员可 以提候 选
人 , 群 众 也 可 以 提 候 选 人 , 把 对 候 选 人 的
现 在有 一种舆 论认 为 :似 乎我 国至今 未进 发展党内民主。
行 真正 意义 上党 内民主 建设 ,而我 国的经 济照样快速发展 ,改革 照样取得很 大成就 。 这是 一种 误解。 因 为它没 有看 到这样 一个 基 本事 实
人 说 稳 定 压 倒 一 切 , 免 谈 ,发 展 党 内 民主 就 不 稳 定 了。 稳定 压 倒 一 切 ,是 在 一 定 的条 件 下 ,我们 不 能把 它绝 对 化 。 什 么是 好 的执 政 党 ,好 的 执 政 党 有 两 个职 能 ,一 个 职 能就 是
关于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形式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形式的探索与实践作者:张天君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5年第5期中共舒兰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刘建良近年来,舒兰市委为强化干部日常管理监督,积极探索有效工作方法,创建工作载体,不断整合资源,形成监督合力,让干部在监督中成长,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合力监督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思想先行,强化对合力监督必要性的认识和理解干部监督工作是党依靠自身力量解决自身问题的重要体现,主要目的是立足于及早发现、及早预防、及早纠正,防止“小错酿成大祸”。
因此,合力监督对于加强干部日常管理监督尤为重要。
1.合力监督是全面了解掌握干部情况的有效形式。
加强对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首先要全面了解掌握每名干部的情况,及时发现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提醒告诫、限期整改、组织调整等手段进行问责惩处。
合力监督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干部信息的互通有无,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和掌握干部队伍情况,做到干部情况早知道,干部问题早发现。
2.合力监督是解决干部日常管理监督难的现实要求。
干部监督部门存在人员少、力量单薄的现实问题,如果单纯依靠干部监督部门自身力量很难形成对干部有效地日常管理监督,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不畅通、监督不全面的问题。
因此,要构建以干部监督部门为主,其它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合力监督工作格局,实现对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不留死角。
3.合力监督是解决制度落实执行不到位的必要手段。
对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制度是保障,只有好的制度才能起到对干部的管理监督和规范约束作用。
但从目前情况看,制度执行得好与不好是能否对干部实施有效日常管理监督的关键,只要把事前防范、信息收集、提醒告诫、惩处问责这些制度执行到位了,对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也就到位了。
因此,各相关部门之间要形成合力,各负其责,齐抓共管,把干部日常管理监督的各项制度执行好、落实好。
二、整合资源,强化合力监督的有效探索和实践操作在领导干部日常管理监督工作中,舒兰市委重点推进以下三方面的合力监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的探索与启示
党的建设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9年第1期(总第157期)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Zhengzhou Municipal Committee No.1,2019(Sum ,157)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执政不断进行探索,从理论上把民主提升到新的高度,在实践中持续推进党内民主制度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执政探索的经验启示我们党坚持民主执政要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启示中图分类号:D6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701(2019)01-0028-0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的探索与启示雷丛丛(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编辑部,河南郑州450042)收稿日期:2019-01-10作者简介:雷丛丛(1989—),女,河南许昌人,硕士,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编辑部编辑。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不断追求民主、探索民主、实践民主,不断把民主理念融入执政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2004年“民主执政”提出以后,中国共产党不断完善民主执政理论。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并把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写入经党的十七大修改并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从此民主执政具有了党内最高的法律效力。
民主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革新。
一、坚持民主执政的重大意义民主执政就是用民主的理念、方式、制度等管理国家政治和社会事务。
党的民主执政理论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长期执政方式改革的经验总结。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民主执政”,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转变,也是执政方式的重大创新。
2006年,胡锦涛指出:“民主执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本质要求。
理想与现实 本性与追求——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民主的探索
20. ) 0 9 6(
{ 占 会 l } J
理想 与现 实 本 性 与 追求
改革开放 以来党 内民主 的探 索
丁傲 然
摘 要 改革开放 以 来 , 中国共 产党 在推进 经济 、 治和社会 的 变革 和发展 过程 中 , 积极探 索和 实践党 内民主 。党的十 政 也在 七大报告将发展党内民主作为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的重要课题, 提出了有关发展党 内民主的新设想。 为积极推进党内民主, 有 必要 将 改革开放 以来 党 内民主 的 实践探 索作一 些梳理 , 并对推 进 党 内民主作进 一 步的思 考 。 关键 词 党 内民主 党 务公开 制度 中图 分类号 : 6 D2 党 内监督 文献 标识码 : A
超 过党 的 同级 代 表 大 会 , 成一 个 权 力 不 断 向上 集 中、 形 向下 辐 射 的科
层制的金字塔结构 。 而科层制结构易于导致依附关系 , 对营造党内不 同意见平等讨论 的氛围有很大影响, 并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受到一定
有 了丰富、 健全和完善 , 但是我们 同样看到 , 理论的 应然 实践 的 和 影响。从操作层面上看 , 党代会通常 5年召开一 次, 绝大部分时间都 “ 实然” 之间、 高扬的旗帜和真实的现实之间仍存在着相 当大的落差 ,
早在 16 9 2年, 毛泽 东就 曾说过: 党委的领 导, “ 是集体领导, 不是 般人数较少, 是屈指可数的几人, 而且一般分布较集中, 便于及时高效 第一书记个人独断 .在党委会 内只应当实行民主集 中制 。第一书记 地工作 。于是常委会及其党委会便成 为事实上的领 导中枢 。久而久 同其他书记和委 员之间的关系是少数服从多数 .毛泽东把那种 一个 之就容易模糊甚至颠倒党 内的授权关系 。 人说了就算数” 的第一书记称 为“ 霸王” 认为他们连封建时代的某些 ,
党务公开在国企党内民主建设中的探索实践
规 定要 实行 党务公开, 使党 员对 党 内事务 有 更多 的了解和 参与 。十七 大报告 中指 出:要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 , “ 保障党员 民主
权 利 , 进 党务 公开 , 造党 内民主讨论 推 营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举措
推 进 党 务 公开 , 强 企 业 基 层 党 组 织 增
况, 党员 队伍 建设情 况等 ; 四是 公开作风
建 设 , 要 包 括 落 实 党 风 廉 政 建 设责 任 制 主 情 况 , 导 干 部 述 职 述 廉 情 况 , 导 干 部 领 领 执 行 廉 洁 自律 规 定 和 重 大 事 项 报 告 的情 况 , 护 群 众 利 益 情 况 , 员 领 导 干 部违 维 党
25 0
“ 公 开 ”党 支 部层 面 实 施“ 三 开 ”注 重 六 , 『公 , 党 员关 注 的 热 点所 在 ,只 要 不涉 及 党 内保 密 的 事 项 内 容 , 最 大 限 度地 进 行 公 开 。 都 1 委 工 作“ 公 开 ” . 党 六 。一 是 公 开 全 局 和 中心 工 作 , 要 包 括 局 党 委 讨 论 决 定 的 主 全 年 工 作 计划 , 要 决 策 决 定 、 作 部 署 重 工 和 阶 段 工 作 重 点 , 及 群 众 利 益 的 主 要 政 涉 玉林 570) 30 0 策 措 施 等 ; 是 公 开 思 想 政 治 建 设 , 要 二 主 包 括 党 委 中心 组 学 习计 划 及 落 实 情 况 , 党
党 务公开在 国企党 内民主 建设 中的 探 索实践
口 罗春玲
( 西 电 网公 司玉 林 供 电局 , 西 广 广
员领导干部学习情况 , 年度党建主题 活动
安 排 , 神 文 明 创 建 活 动 实 施 等 ; 是 公 精 三
基层治理中党内民主的探索历程和经验启示——基于浙江省台州市党代会常任试行三十余年的研究
基层治理中党内民主的探索历程和经验启示——基于浙江省台州市党代会常任试行三十余年的研究摘要:1988年12月,浙江省台州市在全国最早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
到2002年十六大召开前,台州市不仅没有停止试点,还扩大了常任制的推行范围,在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肯定并推广。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并总结台州市党代会常任制运行三十年来的经验,对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分析了党代会常任制运行三十年来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思路。
关键词:党代会常任制;基层治理;党内民主一、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背景下“党代会常任制”试点中存在的问题(一)党代表产生、比例问题常任制赋予了代表大会更大的权力空间,因此,党代表的构成理应充分兼顾党内不同层次的党员。
如果代表的结构明显同质化,则基层“困难的党员”的利益就容易被忽视,不同的声音就很难听到,而后者的利益诉求和不同的声音也许更真实地反映了基层党员群众的实际呼声。
虽然许多学理研究都要求干部代表比例不高于60%,但是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常任制试点地区党代表的构成上,各级领导干部占了60%左右,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了20%左右,部队、武警占了2%左右,真正来自基层各线的代表占的比例相对过少。
(二)党代会、全委会、常委会的关系问题从三十年来的试点工作上看,有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党内机构的分权问题:“如何界定代表大会、全委会、常委会之间的权力关系。
”这个问题对于党代会常任制的试点以及推行,都有真正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如果说从常任制试点的出发点来看,其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党内民主问题,现实中是为了解决常委会的权力过大问题。
如果一个执政党的代表大会不是为了解决党内民主问题,用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和社会民主问题,只是为了把领导意志合法化,那就违背了党代会常任制的初衷。
因此,必须认真领会党代会常任制的意义,真正的把党代会作为同级党组织的最高权力机关和最高监督机关。
常委会或全委会只是执行机关,必须实实在在的对代表大会负责,党代会报告确定的目标的落实以及自身职能的发挥,都必须向大会报告,必须认真审议。
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新探索——广东工业大学试行党代表任期制的实践与思考
发挥 代表 的桥 梁纽 带作 用
、
试行 党代表 任期制的具体实践
通过开展代表联系党员群众 、 内民主恳谈等 党 活动 , 畅通党代表与党员和群众联系的渠道 , 更好地
维护党员和群众利益 , 实行重要情况通报和完善党 务公 开 、 民意 收集 等制度 。 ( ) 三 拓宽 参 与 渠道 , 全 民主 决 策 机 制 。 健 充分
V0. 1 No 6 11 .
De . 01 C2 1
高校 党 内 民主建 设 的新 探 索
— —
广 东工业大 学试行党代表任期制 的实践与思考
苏一 凡 陈贻 新 米银 俊 郑 鹏 周 琼 , , , ,
( 广东 工业 大学 1 ,党委办公室 ; .党委组织部 ,广东 广州 ,10 6 2 50 0 )
个 省 市 区的 5 所 高 校 , 调研 分 析 的基 础上 , 1 在 形成
二、 行党代表任期 制的初步收获 试
尽管党代表任期制的探索尚未完全成熟 , 但其
成效已经初步显现, 并被看作是健全 和完善党的代 表 大会 制度 、 以发 展 党 内 民主 带 动人 民 民主 的一 个
改革 取 向 。 ( ) 大 了党 内民主 ,促进 了决 策的 民主化 和 一 扩
体 实践 。
办法》 《 、广东工业大学党代表大会质询暂行办法》
等 相关 配套制 度 。
三、 党代表任期制的研究和探索
20 08年 7 , 月 广东工业大学受广东省委教育工 委的委托 , 开始了“ 广东省高等学校党代表大会代 表任期制” 的研究 , 课题组成员设置了调查 问卷 , 先 后实地调研 了贵州大学 、 贵州师范大学 、 贵州 医学 院、 中南大学 、 湖南大学 、 湖南师范大学 、 兰州大学 、 青海大学等 4个省区的 1 所 高校 , 1 同时 函调 了 2 6
功绩与局限:七千人大会对党内民主的探索与实践
功绩与局限:七千人大会对党内民主的探索与实践作者:李东明来源:《理论导刊》 2014年第8期李东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2)摘要:七千人大会在中共党史上是一次发扬党内民主的重要会议,从起草会议报告的集思广益到党的领导人自我批评的民主行为,均体现出党内民主的精神原则。
在这次大会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围绕恢复民主集中制原则、尊重与保护党员的民主权利、强化党内权力监督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主张。
但也应该看到,七千人大会在发扬党内民主方面存在着党内民主作风发扬不彻底、民主讨论的向度与程度由领导人的注意力决定、党内民主未能制度化和法制化等局限。
关键词:七千人大会;批评与自我批评;党内民主;功绩;局限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4)08-0038-03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列宁时期的党内民主理论与实践”(10AKS001);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消费主义思潮与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2013CKS01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东明(1985-),男,河南辉县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
七千人大会在中共党史上不仅是一次纠错的大会,同时也是一次发扬党内民主的大会。
对此,国内理论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说明。
但就总体而言,理论界对七千人大会在发扬党内民主方面的意义以及局限性等问题的认识还相对不够。
本文拟在研究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对该问题作进一步梳理和探讨,以期有助于推进党内民主研究的不断深入。
一、七千人大会是一次发扬党内民主的重要会议鉴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后期经济困难日益严重的实际情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正视并解决经济建设中的“左”倾和冒进问题,同时重视恢复和发扬党内民主以真正实现纠错的目的,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探索成果。
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召开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便是这一时期发扬党内民主、实现纠错目的的集中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党内民主探索与实践关键词:建国初期;党内民主;探索;实践建国初期,在党内民主建设方面,中国共产党做过深入的理论探索,党在确立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制度、健全党委制、加强党的团结和集体领导、建立党内监督制度、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就将扩大党内民主看做是巩固党和发展党的必要步骤。
新中国成立后,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是,作为执政党如何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
这就要求党必须充分调动全党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就要求党在执政过程中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
中国共产党在八大党章中明确规定:“党必须采取有效的办法发扬党内民主,鼓励一切党员、党的基层组织和地方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上下级之间的生动活泼的联系”。
但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党内民主并不是一种无序的民主,而是强调民主与集中的统一、自由与纪律的统一,通过发展党内民主实现全党的团结。
因此在八大党章中,就对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的团结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这就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党的集中和统一才能巩固,党的纪律才能是自觉的而不是机械的。
按照党的民主集中制,任何党的组织都必须严格遵守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原则,任何党员和党的组织都必须受到党的自上而下的和自下而上的监督”。
可以说,在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发展党内民主的认识集中表现为既要充分发展党内民主,发挥党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同时又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实现党的团结和统一。
要发展党内民主,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
从此,在党内民主的制度建设上开始了创新和探索。
一、确立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及代表会议制度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一个重点就是如何完善党的代表大会(会议)制度。
通过党的代表大会(会议)对党的领导进行监督,这是建国初期提倡和采取的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
1948年9月,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九月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召开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的决议》中,毛泽东明确指出:“实行党内民主的办法,是实行代表大会及代表会议的制度。
我们党内是有民主的,但是还不足或者缺乏,现在要增加,办法是用代表大会、代表会议代替干部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党对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和完善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制度始终是十分重视的。
中共中央曾多次指出:“定期召开各级党的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是党内民主生活的根本制度……今后各级党的组织,必须按照党章规定,定期召开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不允许以任何借口不按期召开”,并对会议的召开频率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随后,毛泽东在全国党代表会议的讲话中再次指出,召开党的代表大会是一种“同志间互相监督,促使党和国家事业迅速进步的好办法”。
他还特别提到,“谁监督我们这些人呢?互相监督是好办法”。
在如何发挥党的代表大会的监督方面,毛泽东在1956年4月28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中,首次提出了党的代表大会“常任代表制度”的设想。
他说:“是否可以仿照人民代表大会的办法,设党的常任代表。
我们有人民的国会,有党的国会,党的国会就是党的代表大会。
”并指出设常任代表的好处是可以一年开一次代表大会,建议是否可以考虑采用这个办法,比如五年一任。
毛泽东的这些意见,很快被吸收到党章修改稿里。
党的八大正式作出了实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决定并将之写入了党章。
党章明确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
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三年,县、自治县、市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二年,每年召开一次会议。
1956年9月15—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会上作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
《报告》一方面对七大以来推行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制度、发展党内民主方面的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提出“必须健全党的和国家的民主生活……使党和国家的各种会议,特别是各级党的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成为充分反映群众意见、开展批评和争论的讲坛”,“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党的各级代表大会的定期召集和充分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报告》还对如何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制度,进一步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提出了新的设想,提出“为了把党的民主生活提高到更高的水平……把党的全国的、省一级的和县一级的代表大会,都改作常任制”。
推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由于代表是常任的,便于经常地集中下级组织的、党员群众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和经验,便于使党的中央、省、县委员会每年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听取批评,答复询问,从而使党代表即使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也可以按照适当的方式,监督党的机关的工作。
由此,“代表大会可以成为党的充分有效的最高决策机关和最高监督机关”,“可以使党内民主得到重大的发展”。
1956年11月,中央作出了《关于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前召开的地方各级党的代表大会实行常任制问题的规定》,次年10月,中央又作出了《关于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代表改选、补选问题的规定》。
当时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一级党的代表大会(除西藏外)和1 500个左右的县(自治县、市)从这届起都实行了常任制。
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以后,八大没有再召开全会,这一制度实际上停止执行了。
后来由于党内民主日益遭到破坏,不仅这种会议没有继续召开,连定期召开党的代表大会进行换届选举也难以保证了。
二、健全党委制,加强党的团结和集体领导推行党委制,加强党的集体领导是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一项重要制度。
1948年9月,中共中央颁布了由毛泽东代中央起草的《关于健全党委制的决定》,针对党内存在的个人包办和个人决定重要问题的习气,要求各级党委、各部门党组必须建立健全党委会议制度,并强调“党委制是保证集体领导、防止个人包办的党的重要制度”。
关于这个决定的意义,邓小平1956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做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说:“在我们党内,从长期以来,由党的集体而不是由个人决定重大的问题,已经形成一个传统。
违背集体领导原则的现象虽然在党内经常发生,但是这种现象一经发现,就受到党中央的批判和纠正。
中央在1948年9月关于健全党委制的决定,对于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尤其起了重大作用……这个决定在全党实行了,并且知道现在仍然保持着它的效力……这个决定的重要意义,在于他总结了党内认真实行集体领导的成功的经验,促使那些把集体领导变为有名无实的组织纠正自己的错误,并且扩大了实行集体领导的范围。
”党委制的实质和根本,就是重要问题均须经党委集体讨论,充分发扬民主,最后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并分别执行,而不应当由个人决定重要问题。
同时也要注意协调好集体领导与个人负责之间的关系,两者不可偏废。
在新中国成立后,对健全党委制的探索仍在不断深化。
党委制的推行范围不再局限在党政机关和部队之中,在企业中也开始实行党委集体领导的制度,也就是党委集体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或经理负责制,在学校中也开始推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一些地区还制定了专门的制度,保证党委制的全面推行。
如1955年3月,中共上海市委作出了《关于健全党委制、改善领导的决定》,提出要加强市委的集体领导,健全党委制。
坚强党委制的目的是加强党的团结和集体领导,在处理高饶事件中,1954年2月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团结的决议》,在规范党的组织生活准则方面作出规定,有关党的团结问题在这次会议上做了长篇说明,刘少奇指出,为了增强党的团结,必须坚决维护民主集中制等纪律,为此必须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充分发扬党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这个决议不只是重申党的纪律,更明辨了党内组织生活的是非界限,对健全党内民主生活,防止在党内搞不正常的非组织活动,健全党委制,加强党的团结和集体领导,起到积极作用。
1956年通过的八大党章对健全党委制作出了全面的阐述:“按照党的民主集中制,任何党的组织都必须严格遵守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全委会必须定期召开,党的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党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委员会的全体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三次,党的县、自治县、市委员会的全体会议每年至少召开四次。
三、建立党内监督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后,为加强党内监督,在党内建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
1949年11月9日,中央政治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决定》,提出在中国共产党已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各级政府已经或即将建立的条件下,成立中央和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其任务与职权是,检查中央直属各部门及各级党的组织、党的干部及党员违反党的纪律的行为;在党内加强纪律教育,使党员干部严格地遵守党纪,执行党的决议与政府法令,以实现全党的集中。
1950年4月9日,中央作出了《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强调指出,由于党处于在全国政权领导者的地位,如果我们的缺点和错误,不能公开地及时在全党和广大人民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我们就要被严重的官僚主义所毒害,不能完成新中国的建设任务。
由于这样的原因,中央特决定:在一切公开的场合,在人民群众中,特别在报纸刊物上展开对于我们工作中一切错误和缺点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明确规定:批评在报纸刊物上发表后,如完全属实,被批评者应立即在同一报纸刊物上声明接受并公布改正错误的结果。
如部分失实,被批评者应立即在同一报纸上作出实事求是的更正,而接受批评的正确部分。
如被批评者拒绝表示态度,或对批评者加以打击,即应由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予以处理。
对于一些触犯行政纪律法律的部分,应由国家监察机关、司法机关予以处理。
1955年3月,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成立党的中央和地方监察委员会的决定》,决定在原有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党的中央和地方的各级监察委员会,以代替中央和地方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检查和处理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各种违法乱纪的行为,以加强党的纪律。
同时,中共中央还制定了一系列条例规定,赋予党员有根据地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以及向党负责任地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法乱纪行为的权力。
在八大党章中专门以一定篇幅对加强党内监督作出制度化规定:“任何党员和党的组织都必须受到党的自上而下的和自下而上的监督”,同时必须加强党和国家的监察工作,在党的各级委员会都应设立监察委员会,在各级党的委员会的领导下,经常检查和处理党员的各种违法乱纪和官僚主义现象,并及时地给以应得的处分。
四、推进基层党组织的民主生活制度基层党内民主是党内民主的基础,是党稳健推进党内民主这一系统工程的起点。
推进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就要必须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机制,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讨论权、表决权、监督权和申诉权等等。
1951年4月,党中央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通过的《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提出共产党员标准的八项条件,并在此后展开党的政党建党活动中对全体党员进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