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华教授辨治少阳病证经验
解读少阳病
(5)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如症状者。 (6)阳明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 (7)呕而发热者。 (8)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 (9)伤寒差以后更发热者。 (10)诸黄腹痛而呕者。 (11)妇人产后痉、郁冒、大便难而呕不能食者。 (12)四肢苦烦而头痛者。
附:常用的加味方 (1)小柴胡加生石膏汤 (2)小柴胡加桔梗汤 (3)小柴胡加陈皮汤 (4)小胡加芍药汤 (5)小柴胡加吴茱萸汤 (6)小柴胡加苓术汤 (7)小柴胡加丹参茵陈汤
解读少阳病
目录
壹 什么叫少阳病 贰 怎么判定少阳病 叁 少阳病病机与治则 肆 少阳病传变合并证 伍 少阳病的治疗概述
壹
什么叫少阳病
1、少阳病是属经方六经证之一
《伤寒论》以六经名篇(即太阳病篇、阳明病篇、少阳 病篇、太阴病篇、少阴病篇、厥阴病篇),只是分论六种 类型的证,而不是经络、脏腑发出来的病,因王叔和以 《内经》释《伤寒论》,造成误读传统,认为六者是《内经》 的六条经络,是经络发的病,实属大错。
由表传半表半里再传里:
165.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2.阴阳转变:属于病情、病性的变化。 病本是阳证,而后转变为阴证、或病本是阴证,而后转变为阳证,此
谓为阴阳转变。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 附子汤主之。
本是表阳证因发汗太多而转变为表阴证少阴病。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 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 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 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现代名医传记之李振华
现代名医传记之李振华李振华,男,汉族,1924年11月出生,河南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1943年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李振华:脾胃病国手他幼承家训, 23岁悬壶豫西乡里,为父老乡亲察病疗疾,德医双馨他善治内科杂病,又在救治急性热性传染病中脱颖而出他临床尤重脾胃,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脾胃学说,为当今卓有建树的脾胃病大家在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国医堂的入口,迎面墙壁上一个大大的红木横匾上题写着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古老的医德规范与遒劲古朴的字体和谐统一,书写者正是一生“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自称“八十五叟”的国医大师李振华。
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中医师李振华,身材高大,面色朗润,慈眉善目。
在国医堂的李振华教授工作室,李老朴实亲切的话语,让一个初诊的抑郁症病人破涕为笑,围坐着的徒弟、学生在他和缓而抑扬顿挫的讲解中,若有所思,频频颔首。
这位在中医药教学、临床、科研上辛勤劳作60多年的老人,仍以饱满的热情、严谨的学风坚守在中医药传承的一线。
医路漫漫从一名乡医成长为国医大师他幼承家训,白天帮父亲拯危济厄,夜晚点灯苦读经典;23岁悬壶乡里,盛名一方;在中医师进修班学习、任教中他显露才华;60多年来,他脚踏实地从一名乡医成为国医大师李振华1924年出生于河南省西部的洛宁县。
这里是“河洛文化”的发源地,悠久的文化积淀孕育出不少名贤名医。
他父亲李景唐为豫西名医,善治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
李振华闻着药香味长大,他边读私塾边在父亲的“广济堂”帮父抓药,父亲的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让他钦佩并铭刻于心。
1940年豫西大旱,饿殍遍野,霍乱流行。
正在读高中的李振华,遵从父命辍学回家学医。
父亲教导李振华要“真善为本,济世成德”,并在每日诊余,尤其晚间对他有计划地讲授中医经典,医文并重。
《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学诸家著作的系统学习,让他打下了扎实的中医基本功。
李振华:天地人和精气神旺
李振华:天地人和精气神旺李振华:天地人和精气神旺李振华大师出生于1924年11月.今年已有今年已有85岁高龄,他是河南洛宁人,河南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他出身中医世家.1943年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医龄已达65年.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09-~E4月入选首届.国医大师,着有《李振华医案医论集》等. 我国着名中医脾胃学专Jr家,李振华大师对与养生保健有着深刻的理解,并总结出了一套系统的养生理论.他说,若想健康长寿,就要适应季节气候之突变,保持情志的安宁,重视形体锻炼和"神"的锻炼,重视保护脾胃,并将益肾固精作为保健强神益寿延年的养生重点,最后达到精,气,神充沛,相辅相成,相互为用.归结起来,即:与四时节气协调,与天和;情志安宁,与气血和;动静合一,形神合一,与自身和;饮食有节,与脾胃和;益肾固精,全真养形,与神和.他说,世人如果能做到这些,就会寿而康,幸福度过漫长的人生.调于四时天人合一李振华大师说,中医学在理论观点上,将人类同大自然中一切生物一样看待,都收大自然气候变化的影响和支配,也即是人的生命肌体是及时随着大自然气候的变化而变化以适应生存的.如果人的生命机能不能适应大自然气候的变化, 就会生病,甚至死亡.中医学把这叫做"天人相应"学说,又叫"天人合一".当代着名科学家钱学森誉之"人天观".正如《内经?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说明人是依靠天地间之大气而生存,同时适应一年四时即春溢,夏热,秋凉,冬寒之气候变化而成长.人的生命健康长寿,是不能违背大自然气候变化这个规律的.为揭示这个规律,中医学把大自然的大气,分为风, 寒,暑,湿,燥,火六种.人的生命在这六种大气的正常情况下而生存.如果这六种大气太过,太盛,就要损伤人的肌体.中医学把太过的六种大气叫做"六淫",也叫"虚邪贼风",也叫四时不正之气.即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这样的反常大气,就会不适应人体的技能暗示变化的规律而生病.中医将这种季节气候大气反常的致病叫做时令病,如果发生相互传染,也叫时疫.如何使人体避免四时大气翻唱而不生病,李振华大师说,(《内经上古天真论》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儋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从安来".也就是说如四时之中,一旦大气反常,人们要及时采取措施而避免伤害人体.如"动作以避寒,"隐居以避暑"等.同时更重要的是心理116HEALTHH0RlzON舒畅,无杂念妄想,勿劳心神,保持肌体抗病功能."陆儋虚无,真气从之",就不会生病.这些预防措施对于老年或体弱多病之人,更为重要.这也叫调于四时,和于人体.否则,也正如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痰不起".同时又说,"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这里说的道即是规律,圣人是指有这方面知识的人.中医学讲的大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其科学原理,也正在被现代"生物钟"学说所证实.所以,适应季节气候之突变,是中医学养生之道很重要的—个方面.思,悲,恐,惊七个方面,也叫"七情".这"七情"是人体精神方面不可能缺少的,但不能太过, 太过就要情志不宁,损伤人的肌体功能.同时中医学从实践中总结出七情又分别与人体五脏各有所关. 如过怒伤肝,过喜伤心,过悲伤肺,忧思伤脾,惊恐伤肾.不同的情志太过,伤及各有关的脏器,使其功能失调而产生疾病.如过怒伤肝,可导致肝脏疏泄条达和动升的生理功能失调,若肝气郁而化火上健康关系多么密切.如何使情志安宁,气血通畅,就需要"恬儋虚无".如何能做到"恬儋虚无,内经?上古天真论》说:人从心理上做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所以情志的安宁,是中医养生之道又一非常重要的方面.情志安宁气血通畅李振华大师说,按照中医学理论,生命的正常活动,贯在气血通畅,所以"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便是中医治病的大法. 影响气血不畅的主要因素,就是心情不快,情志不宁.正常的情绪安宁,可使气血运行保持动态平衡, 反常的情志,可使气血运行逆乱. 据统计,长寿健康者90%以上都具有温和,开朗,乐观的性格.中医学将人的情志区分为喜,怒,忧, 逆,则会出现头晕,头痛,心烦,急躁,口苦等病症.肝气郁滞日久,又可导致肌体有关脏器的彼此不平衡,首先会影响脾胃,出现胃病.肝郁化火伤耗肾阴,导致心肾不交,又可出现失眠,多梦,健忘,疲劳等病症.临床常见的高血压病,眩晕病,胆囊炎,各种胃炎,神经衰弱等多种病,大都是由情志不安宁而引起的.故中医学又有"百病生于气"之说.人生气即会情志失调,可见情志和人体生命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锻炼,可以强筋壮骨,增强机体功能,使人健壮.但李振华大师认为活动锻炼,必须动静结合,形神合一,才能使人的形体健壮,情志安宁,达到健康长寿.动即是形体上的锻炼,同时思想入静,无什么妄想,就是神的锻炼.中医学讲的神,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主宰人的生命活动,一是指人的思维活动,故行与神是密不可分的.如果二者缺一,只有形体健壮,而神不健全,或神健全而形体不健,都不可能使人健康长寿.同时也只有形神合一,相互为用,互相依存,才能使人健康长寿.两千年来,中医学创建了多种形神合一的锻炼方法,在汉代华佗发明的五禽戏后,历代又创建了气功,太极拳, HEALTHHORIZON17八段锦,易筋经等等,无不是既要形体活动,又要思想入静,达到形神合一的.(《内经?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可见运动锻炼,行与神俱,形神合一,是中医学养生之道的重要环节.另值得提出的是,人们活动锻炼,多在早晨,并认为越早越好,有些人在天明甚至天将明而未明时即起床锻炼.但是中医学认为,根据一日四个时辰气候的阴阳变化, 早晨天将明时,证实气候阴寒过盛,阴极生阳之时.人在这时候接触了极盛的阴寒之气,对人体之阳即肌体功能是有害而无利的.年老有患病者,在后半夜天将明时多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在这个时候,就是阴寒之气太盛,机体阳气衰竭这个道理.尤其冬季天明时阴寒之气过盛,更不适合锻炼身体.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说:"冬三月,此为避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这说明了冬季人体功能伏避较弱,早晨锻炼最好是等待日出以后,气温已复,对人体已没有损害时.年老或体弱者,更应注意,不宜早晨过早锻炼活动.现代科学对气候研究后也认为,人们最好在上午或下午进行锻炼活动,因为每天早晨空气中正式二氧化碳气体多的时候.饮食有节保护脾胃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体生命一切功能活动最重要的物质基础.饮食足,消化吸收好,营养够,排泄正常,人才能健康长寿.但饮食的消化吸收排泄,又必须依赖脾胃之功能健全才能完成.人体各部分组织器官无不靠脾胃的消化,吸收,输布水谷之精微,才能保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故中医学把脾胃成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后天之本",人体营养物质的"仓廪之官",其养生之道十分强调重视保护脾胃. 实践证明,长寿又健康的老人,都是饮食好,脾胃健的人.同时脾胃功能健全,又可增加人体的抗病能力,即免疫功能正如内经?五癃津液别篇指出:"脾为之卫".即脾与胃相连,脾胃健全,对人体又有保卫其不受病邪侵袭的功能.汉末名医张仲景亦指出: "四季脾旺不受邪".所以历代医家在治疗预防疾病和养生保健方面,都十分重视调理脾胃.李振华大师说,脾胃之功能损伤,可来自多方面原因,诸如多种慢性疾病的影响,气候的突变和精神刺激等等,但主要在饮食方面,暴饮,暴食,过食生冷肥腻之品,或过饥过饱,饮酒过度等,均可损伤脾胃.正如内经?上古天真论说"饮食有节",若"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好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内经?痹论》亦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金元时代名医李东垣亦进一步指出:"弱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诸病之所由生也."由此可见,饮食有节,对调理脾胃功能之重要.饮食有节, 对老年人养生更为重要,饮食方面最好能做到定时,定量,定性,早饭宜吃好,午饭可吃饱,晚饭要吃少.因为老年人脾胃等各个脏器都处于逐渐衰退时期,正如唐朝药圣孙思邈着的((千金要方说:"老人肠胃皮薄,多则不消,膨亨短气,必致霍乱".这说明老人脾胃等功能减退,多食则脾胃负担过重,易产生肠胃胀满疼痛,影响饮食,不利健康.李振华大师说,中医学在养生方面,对饮食营养的食品种类亦非常重视.如(《内经?脏器法时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说明人以米,谷,豆等类为主食,再辅助吃一些水果,肉类少吃为益,多吃些蔬菜以补充饮食.现代科学对人体营养方面研究提出:主食亦粗细粮搭配,吃饭宜七八分饱,不甜不18HEALTHHORIZON腻,多食蔬菜,适当吃些水果,瘦肉,蛋类,鱼虾等品,使人体需要的蛋白质,各种微量元素等营养和需要之品适可,才能维持身体健康.现代营养学指出的和中医养生饮食方面基本符合,但中医学在两千年以前就提出了养生保健的食品种类,亦是难能可贵的.中医学养生在饮食方面,还研究出食疗,药膳对人体健康都是有利的.大体在饮食上宜吃些既是药品又是食品的食物,如大枣,山耳.肾主藏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等.肾气旺盛,可使人精液充盛,生殖力强,思维敏捷,筋骨强健,耳聪目明,发黑不落,岁年老而精力不衰.故历代中医学家都主张将益肾固精作为保健强神益寿延年的养生重点.有的老人,虽年逾古稀,但仍耳不聋,眼不花,发不落,齿不脱,精力充沛,都与肾固精足有关.相反也有人年不过花甲,但已出现耳聋,眼花,思维迟钝,精力疲乏,腰背弯曲等衰老之也".所以中青年时期,不知固肾养身,未老先衰,年老体弱,病已造成,想补救已悔之晚矣.因此,要健康长寿,年老不衰,在养生上,青中年时期就要房事有节,清心寡欲,注意益精固肾,全真养形,以保整体功能旺盛,延年益寿.李老出身于中医世家,启蒙老师为父亲李景唐,善长内科杂病,伤寒病的治疗,为当时豫西的中医大家.他17岁时,遂辍学于济汴药,白果,薏苡仁,莲子,桂圆,核桃,黑木耳,百合等等,既可补气血,保脾胃,又有营养价值,可适当选择则几种,煮在饭内作为食品.益肾固精全真养形'李振华大师说,肾脏为人体重要脏器之一,中医学称肾为人身"先天之本",内经?脏象论》说:"肾主骨".肾主骨髓,脑为髓之海,肾气通于脑.肾开窍于象.现代的神经衰弱,脑萎缩,生殖能力减退或消失,遗精,滑精,失眠,眩晕等病,大都与肾亏不固有关.造成肾精亏虚的原因很多, 有先天性,有后天患病日久失养等.但最常见且易造成肾亏的是青中年时期纵欲过度,妄想劳甚,不知养身所致.正如(《内经?上古天真论说:"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常,故半百而衰高中,跟父认药习医,可谓世家传承.他自幼熟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经典,他知识涉猎广泛,注重人文修养,喜爱文学,哲学,音乐,书法等.其中,尤以书法隽秀洒脱,许多名人墨客争相收藏.对于养生,最后李振华大师总结,中医学养生之道,几千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 想达到精,气,神充沛,既长寿又健康,难度虽有,但如能做到以上五个方面,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HEALTHH0RIZON19。
名人养生 揭秘中华国医大师李振华养生保健之道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名人养生揭秘中华国医大师李振华养生保健之道
导语: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身材高大,气宇轩昂,慈眉善目,虽已86岁高龄,依然精神矍铄,面色红润,思维敏捷。
作为着名的中医脾胃病专家,李老自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身材高大,气宇轩昂,慈眉善目,虽已86岁高龄,依然精神矍铄,面色红润,思维敏捷。
作为着名的中医脾胃病专家,李老自有一套系统的养生理论。
生活规律顺应自然
李老说,中医讲究天人合一,一年有寒、热、温、凉,自然界有风、寒、暑、湿、燥、火,所以要“动作以避寒,隐居以避暑”,和于四时,顺应自然之气。
动脑动手形神受益
李老认为,健康需要活动,但必须适当,不可劳倦过度,尤其是老年人和病人,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
揉搓经穴养生防病
李老非常重视经穴,常以指代针揉搓经穴养生治病。
他每日睡前和起床时,常用手指揉搓百会穴及头面部,以促进头面部血液循环;通过20多年的穴位揉搓按压,确实收到了行气血、调营卫、益心脑、防外邪、强耳目的效果。
行事真得心安
李老把保持坦然心安、少留遗憾作为一条重要的养生原则。
作为医生,他推崇“医者,仁者之术,人之痛,己之痛”之说。
他的认真体现在做人、做事上,体现在对患者的满腔热情上。
让李辅仁最生气的就是,做医生的对病人漠不关心,麻木不仁,无视病人疾苦。
饮食有节定时定量定性
生活常识分享。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临证经验点滴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临证经验点滴
徐江雁;刘文礼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
【年(卷),期】2009(024)009
【摘要】@@ 1 学术特色rn李振华教授早年对流脑、乙脑等外感热病的诊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晚年精于脾胃病、肝病等内科杂病的诊治.李氏多年潜心于脾胃学说和脾胃病症的治疗,提出"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脾虚是气虚,甚则阳虚,脾无阴虚而胃有阴虚;治脾胃必须紧密联系肝;治脾兼治胃,治胃亦必兼治脾,脾胃病不可单治一方;胃阴虚治疗用药宜轻灵甘凉"等学术观点.
【总页数】2页(P1652-1653)
【作者】徐江雁;刘文礼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450008;北京中医药大学,10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733
【相关文献】
1.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辨治积聚经验 [J], 于鲲;郭淑云
2.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临证验案举隅 [J], 郭淑云;李墨航
3.跟随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临证撷拾 [J], 于俊丽
4.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论治妇科病经验 [J], 康志媛;李真
5.精研岐黄,仁心仁术,诚救苍生比大医——跟随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临证学习有感[J], 罗艳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一节;少阳病辨证纲要一;少阳病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3】二,少阳病治禁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264】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
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65】第二节;少阳病证一,小柴胡汤证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6】柴胡八两少阳凭,枣十二枚夏半升,三两姜参芩与草,去渣重煎有奇能。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邪下。
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
嘿嘿不欲饮食。
脏腑相连,其痛必下。
邪高痛下,故使呕也。
小柴胡汤主之。
服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7】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寒热往来,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266】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99】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疼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100】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1】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229】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230】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
必有表,复有里也。
脉沉,亦在里也。
汗出为阳微。
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
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
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
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48】二,小柴胡汤禁例。
李佃贵运用大柴胡汤治验(少阳阳明合病)
李佃贵运用大柴胡汤治验(少阳阳明合病)大柴胡汤是张仲景《伤寒论》中的经典名方,后世医家在新的临床实践中,不断丰富扩大其应用范围,运用于内、外、妇、儿等多系统疾病中,取得了丰富经验。
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在脾胃病领域造诣颇深,创新性提出浊毒理论,在异病同治理论的指导下,灵活运用大柴胡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急性胰腺炎、胆石症等多种疾病,多角度、全方位化浊解毒,疗效颇佳,现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大柴胡汤方解大柴胡汤出自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
本方是依据“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少阳之邪未解,又入阳明”的情况而设立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的方剂,此方组方严谨、表里同治、气血并调、寒热并用、散收兼施。
《伤寒论》第103条云:“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伤寒论》第165条云:“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曰:“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原方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擘)、大黄二两,上8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中重用柴胡为君药,既可疏解少阳之邪热,又可透达厥阴之郁阳;臣药黄芩,味苦寒,清少阳之里热;大黄配枳实以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亦为臣药。
芍药酸寒收敛,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与枳实配伍理气和血,除心下满痛,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半夏和胃降逆,辛开散结,化痰消痞,与生姜配伍调理胃气,降逆止呕;大枣与生姜相配,和营卫而行津液,并调和脾胃,功兼佐使。
诸药共用,共奏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之效。
全方除和、下二法之外,实寓有清、消之法,是和攻兼施有效之方剂。
现代研究表明大柴胡汤具有保肝利胆、保护胃黏膜、保护胰腺、降血脂、调节新陈代谢等作用,常用于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胰腺炎、代谢性疾病如脂肪肝、2型糖尿病等。
李振华教授辨治少阳病证经验
化失 常而 不 欲饮食 ; 火 上 炎 , 于 心 神则 心 烦 ; 胆 迫 胆 热 犯 胃 , 胃气上 逆 则 喜 呕 。《 寒论 》 引 伤 中凡 言 少 阳
病 者 , 包 含 这 些 脉 证 。正 如 《 寒 论 》 6 皆 伤 2 3条 云 : “ 阳之 为 病 , 少 口苦 , 干 , 咽 目眩 也 。 《 寒 论 》 7条 ”伤 9 云 : ……正邪 分 争 , 来 寒 热 , 作 有 时 , 默 不 欲 “ 往 休 默 饮食 , 腑 相 连 , 痛 必 下 , 高 痛 下 , 使 呕 也 脏 其 邪 故
振 华教授 遵 医圣“ 伤寒 中风 , 柴胡 证 , 有 但见 一证便 是 , 必 悉具” 训 , 证善 抓 主证 , 不 之 辨 治疗 将 伤 寒少 阳证 与
温病之 邪伏膜 原理 论 相结合 , 以小柴 胡汤 与达 原饮合 方 加减 化裁 而获 良效 。 处
[ 键词 ] 名老 中医; 阳证 ; 关 少 治疗 经验 [ 中图分 类号 ]R 4 . / 7 2 9 2 . [ 文献 标识 码] A [ 文章 编 号] 1 7 —6 3 2 0 ) 60 1 —2 6 36 1 (0 7 0 — 3 30 而致 邪无 出路 , 闭 于 内。病 因主要 有 3个方 面 : 郁 ① 太 阳病不 解 传 人 少 阳 ; 厥 阴病 从 阴转 人 包 括手少 阳 三焦 和 足 少 阳胆 , 手 厥 阴 心 与
包、 足厥 阴肝 相表 里 。手少 阳三 焦 主决 渎 而 通 调 水 道, 为水 火 气 机 运 行 之 通 路 。足 少 阳胆 附 于 肝 , 内 藏 胆汁 而 主疏 泄 , 腑 清 利 则 肝 气 条 达 , 胃 自无 胆 脾 贼邪 之 患 。 同 时 , 足 少 阳 经 脉 互 相 联 系 , 胆 气 手 故 功 能疏泄 正 常 , 枢 机 运 转 , 焦 舒 畅 , 火 契 机 才 则 三 水 能 升降 自如 。少 阳病 介 于 太 阳与 阳 明表里 之 间 , 故 属半 表半 里 证 。气 机 不 畅 , 机 不 运 , 焦 气 机 阻 枢 三 滞 而致邪 无 出路 , 闭于 内是其 根本 的病 机特 点 。 郁
05辨少阳病证脉并治全篇
辨少陽病證脈並治全篇1、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
2、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者悸而驚。
3、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
4、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欬者,小柴胡湯主之。
5、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
6、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也。
7、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8、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與小柴胡湯。
9、陽明病,脅下鞭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10、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11、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本渴而飲水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
12、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13、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
14、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
15、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鞭,脈沉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裏也。
脈沉亦在裏也。
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裏,此為半在裏半在外也。
脈雖沉細,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6、傷寒陽脈濇,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17、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63条(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足少阳胆经也。
《内经》曰∶有病口苦者,名曰胆瘅。
《甲乙经》曰∶胆者中精之府,五脏取决于胆,咽为之使。
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
少阳受邪,故口苦、咽干、目眩。
清·吴谦《医宗金鉴》【 注 】少阳者,胆经也。
其脉起于目锐眦,从耳后入耳中,挟咽出颐颔中。
邪伤其经,故口苦、咽干、目眩也。
口苦者,热蒸胆气上溢也;咽干者,热耗其津液也;目眩者,热熏眼发黑也。
此揭中风、伤寒邪传少阳之总纲,凡篇中称少阳中风、伤寒者,即具此证之谓也。
【 集注 】林澜 曰:论中言少阳病,胸痛耳聋,往来寒热,心烦喜呕,胸痞,半表半里之证详矣。
此何以曰:口苦咽干目眩也?大抵病于经络者,此篇诸条已悉之矣,若胆热府自病,则又必有此证也。
沈明宗 曰:此虽少阳总证,然偏里矣。
少阳主胆,其脉循络于耳,故胸痛而耳聋。
仲景另出手眼,以补口苦、咽干、目眩之里证,乃括少阳风伤卫、寒伤荣,风寒两伤而言也。
吴人驹曰:少阳者,一阳也。
少阳之上,相火主之。
若从火化,火盛则干,故口苦咽干也。
少阳属木,木主肝,肝主目,故病则目眩也。
魏荔彤 曰:胆府与少阳经为表里,而非半表半里之谓。
半表者,对太阳之全表言;半里者,对太阴之全里言,故少阳在半表半里之间,总以经络之界为言。
又曰:经中所谓不必悉具者,指或中余证,而少阳经胆府之主病,未有不悉具而遽可指为少阳病成者。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太阳主表,头项强痛为提纲。
阳明主里,胃家实为提纲。
少阳居半表半里之位,仲景特揭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奇而至当也。
盖口、咽、目三者,不可谓之表,又不可谓之里,是表之入里、里之出表处,所谓半表半里也。
三者能开能阖,开之可见,阖之不见,恰合枢机之象,故两目为少阳经络出入之地。
辨少阳病脉诊并治.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少阳病辨证论治Treatment of Shaoyang Disease Based on SyndromeDifferentiation概说Introduction一少阳的生理少阳包括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
胆与肝相表里,共主疏泄,参与脾胃的运化,共同完成水谷精微的消化输布。
三焦为水谷与气机升降的通道,并与厥阴心包经相表里。
《难经》“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以始也”。
故三焦功能正常,气机得以升降,水道得以通调,于是周身安适,内外俱和。
少阳居半表半里之位,为人体阴阳气机升降出入开阖的枢纽,职司升降和运转,故有“少阳为半表半里”,“少阳为枢”之说。
二少阳病的病理(一)少阳病的成因太阳表邪内传胆火上炎,经脉壅滞少阳本经受邪少阳病即可从太阳转入,也可有本经受邪直接发病。
又因与厥阴相表里,当厥阴阳复,也可转出少阳。
邪在少阳,胆火上炎,所以有口苦,胸满,寒热往来等证。
(二)少阳病的病位——“半表半里”。
(三)少阳病的病性——郁热三少阳与其他脏腑经络的关系少阳居太阳与阳明之间,外邻太阳,内连阳明,所以少阳病大多见于太阳传阳明的过渡阶段,也正是这个缘故,少阳病常可外兼太阳,或内兼阳明。
少阳与厥阴相表里,少阳病容易传入厥阴,反之,厥阴明复,又能转出少阳,因此有“实则少阳,虚则厥阴”之说。
胆与肝一脏一府,肝胆与脾胃关系十分密切,肝胆属木,脾胃属土,脾胃运化,有赖于肝木的疏泻、条达,共同完成消化功能。
四少阳病的治法少阳病不是表病,故禁用汗法;又不是里实证,故禁用下法;也非胸膈实邪,吐法亦禁用。
只宜和解枢机法。
何谓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祛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
它不同于汗、吐下三法的专事攻邪,又不同于补法的专事扶正。
”戴北山:“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和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
”所以我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有“助正达邪”之意。
现在所谓的“和法”包括和解少阳――小柴胡,蒿芩清胆汤,达原汤,调和肝脾――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少阳病的证治法为和解法,代表方是小柴胡汤。
少阳病经证、腑证解析及临床应用
《伤寒杂病论》一书是仲景全面总结东汉以前中医药理论及有效方药,并结合个人临床经验编著而成,其辨证极微极精,其结构严谨有序,乃“医门之规矩,治病之宗本”。
《伤寒论》阐述外感邪气传变规律条析清明,后世为求进一步理解其玄妙,于六经辨证中另有阐发,如一经病中复分经证、腑证。
仲景原书中虽未有明确提出经证、腑证,但自明清时期出现此类提法后,逐渐为众人所接受。
现今,经证是指外感邪气传于经脉,未及或轻犯脏腑,引起经脉气血津液运行不利而与邪气激烈斗争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腑证是邪入体内后,循经脉而内舍经脉所连脏腑,且须得与腑内有形之物相搏结,引起以腑的生理功能失常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状[1]。
太阳、阳明病可分经、腑证,现已为“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而少阳病是否可分,其各自又是何种表现,鲜有人探究。
笔者为求能明仲景之理,发伤寒之微,遂结合前人所述,简做分析。
1经证、腑证源流现今意义的经证、腑证这一名词术语,做为描述伤寒外感后的三阳经不同证型的统称,至金元始得滥觞,少阳病经证、腑证解析及临床应用郭万林1,李润阳2,朱小龙2综述张丰正3审校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针灸推拿学(广州510000);2.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中医内科学(泸州646000);3.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针灸教研室(泸州646000)【摘要】《伤寒论》中,太阳、阳明病篇皆可分经证、腑证,而少阳病是否可分,鲜有人关注。
本文首先论述经证、腑证源流,阐明二者定义。
后从《伤寒论》原书出发,结合其成书背景,表明伤寒六经辨证法与《内经》以“脏腑”为核心的思想保持一致,外邪传变必是由经至腑的过程。
再通过对太阳、阳明经、腑证进行分析,得出少阳同样可分,并结合书中具体条文进行探究,得出少阳经证为小柴胡汤证、少阳腑证包括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及大柴胡汤证,并结合现今临床病证进行说明,以冀其能更多运用于临床。
【关键词】《伤寒论》;少阳病;经证;腑证【中图分类号】R2-09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2096-3351.2022.04.017Analysi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eridians and viscera syndrome ofShaoyang diseaseGUO Wanlin1,LI Runyang2,ZHU Xiaolong2reviewing ZHANG Fengzheng3checking1.Acupuncture and Massage,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1510000,China;2.Internal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ollege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al,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Luzhou646000,China;3.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College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al,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Luzhou646000,China【Abstract】In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Taiyang disease and Yangming disease can be classified into Meridian syn⁃drome and viscera syndrome,but few people pay attention to whether Shaoyang disease can be classified.This paper firstly clarifies Me⁃ridian syndrome and viscera syndrome's definitions by discussing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m.Then,based on the original book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and its background,it is shown that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ix meridians of febrile disease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idea of"viscera",which is the core in NEIJING,and the transmi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external pathogens must be a process from meridians to viscera.Analysising Taiyang and Yangming's meridian and viscera syndrome,Shaoyang can also be classi⁃bined with the specific provisions in the book,Shaoyang meridian is Xiaochaihu Decoction syndrome and Shaoyang viscera syndrome includes Chaihu Guizhi Ganjiang Decoction syndrome and Dachaihu Decoction syndrome.Connected with the current clinical syndrome,the treatment of Shaoyang Meridian and viscera syndrome can be more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Key words】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Shaoyang disease;Meridian syndrome;Viscera syndrome基金项目: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科研项目(ZYYWH1615)第一作者简介:郭万林,研究生。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从脾论治紫癜验案2则
关键词 : 原发 性 血 小板 性 紫癜 / 医 药疗 法 ; 振 华 ; 医师 中 李 中
中 图 分 类 号 : 54 6 R 5 . 文 献标 志码 : B
d i1 . 9 9 jis . 0 1—6 1 2 2 0 . 2 o :0 3 6 / .sn 1 0 9 0.01 . 5 0 2
l , 5g 阿胶 l ( 化 ) 黑 地榆 1 , 0g 烊 , 5g 黑侧 柏 叶 1 , 5g 地 骨皮 1 , 2g 牡丹 皮 1 , 首乌 1 , 0g 制 5g 仙鹤 草 1 , 5g 麻 黄根 1 , 0g 炙甘 草 5g 0剂 。每 日1剂 , 煎 服 。 。2 水
中 医研 究
21 0 2年 5月 第 2 5卷 第 5期
T M e. y2 1 o.5N . C R sMa 0 2V 12 o5
・4 3・
酶 2 / 。诸症 消失 , 3U L 饮食 恢 复病 前 食 量 , 四肢 有 力, 已恢复 开 车 工作 。肝 功 检 查 各项 仍 正常 。舌 质
正常 , 苔薄 白, 脉象 正常 。疾患 已廖 , 防复发 , 为 以健
脾 益气 和 胃 、 疏肝 理 气 通 络 之剂 , 日服 半 剂 , 以资 巩 固 。给予 四君子 汤加 味 。药物组 成 : 参 1 , 党 5 g 白术 1 , 苓 1 , 0g 茯 5 g 泽泻 1 , 附 6g 砂 仁 6 g 厚 朴 2g香 , ,
1 , 甘草 6g 0剂 。每 日 1 , 5g炙 。2 剂 水煎服 。2 0 0 7年
原发 性血小 板减 少性 紫癜 , 给予 酚磺 乙胺 、 泼尼 松等 西 药及补 血清 热类 中药 均 疗 效不 佳 。 现症 : 下 肢 双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治疗暑温验案2则
母 1 , 0 g 麦冬 3 , 参 1 , 皮 1 , 曲 1 , 0g玄 2g陈 0g 神 2g
牡 丹 皮 1 , 花 1 , 甘 草 3g 每 日 1 , 煎 0g 菊 2g 生 。 剂 水
服 。同 时嘱患 者饮 食宜 清 淡有 营养 , 忌食 辛辣 ; 意 注 休 息 , 时 服 药 。服 药 6剂 , 者发 烧 、 痛 等 症 消 按 患 头
蜕熄 风 止 痉 , 散 风 热 ; 甘 草 清 热 和 中。诸 药 合 疏 生
用 , 奏 芳 香 化 浊 、 热 解 毒 、 风 止 痉 、 津 止 呕 之 共 清 熄 生
就 诊 。现症 : 痛 , 志 模 糊 , 昏 睡状 , 项 强 直 , 头 神 呈 颈
时 有 呕 吐 , 吸 急 促 、 重 , 色 淡 白 , 不 于 , 质 呼 声 面 口 舌
中 医研 究 2 1 年 8月 第 2 01 4卷 第 8期
T M R s A g s 2 1 o. 4 N . C e. u u t 0 1V 12 o 8
引 起 乳 疠 , 主 要 症 状 是 乳 房 中 硬 块 , 微 疼 痛 , 其 轻
阳之功 ; 胡 疏 肝 理 气 ; 地 黄 、 角 胶 温 阳 化 柴 熟 鹿
[ ] 中 甲. 剂 学 [ . 京 1 国 中 医 药 出 版 社 ,0 5 7邓 方 M] 北 中 20 :
8 —8 5 6.
[ ] 裕新 . 证 分型 冶疗男性 乳腺异 常发育 症 1 8施 辨 2例 [ ] J.
江 苏 中 医 ,9 8 2 ( ) 2 . 1 8 ,9 9 : 1 [] 9 高洁 , 政 木 , 同 明 , . 折 方 肾 气 丸 对 肾 阳 虚 模 型 李 黎 等 从
李振华教授辨证思维方法选析
者 的责 任与 方法 。中 医 医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著 作 , 医家诊 治疾 病 是
的个 案记 实 , 其辨 证 立 法 、 方 用 药 , 通 过 医家 的 遣 是 反 复 、 维 的思考 与 分 析 , 多 既有 疾 病 的 确定 与鉴 别 , 又有 对个 体状 态寒 热 虚 实 的认 识 ; 有 辨 证立 法 的 既 分 析确立 , 有对 方 剂 的选 择 与 药 物 作 用 配伍 的认 又 识 。总 之 , 案 是 医家 治 愈 疾 病 的灵 魂 , 案 中 蕴 医 医 含 的思维 方 法是更 加 宝贵 的财 富[ 。从 中医 临床最 2 ]
维普资讯
・
2 6 ・ 世 界 中西 医结 合 杂 志 20 5 0 7年第 2卷 第 5 期
W ol o ra o nertdTrdt nl n senMe in 20 , 12 No 5 r J un l f tgae a io a a dWetr dc e 0 7 Vo. , . d I i i
益 内容 。
李振 华教 授是 第 一 批 国家 级名 老 中 医之 一 , 其 对 内科杂 病 多 有 建 树 。在 诊 病 治 疗 方 面 除 了继 承 古代 已有 的经 验 以外 , 而且 还 体 现 了 很 多 独特 的学
法基 本 原 理 , 合 近 代 名 老 中 医验 案 , 合 中 医 学 结 结
临 床思 维 的 特 点 与 规 律 , 这 些 临 床 经 验 上 升 到 使 理 论 的高 度 , 结 出具 有 中 医 特 色 的 、 总 系统 的 临 床
辩 证 思 维 方 法 , 继 承 与 发 展 中 医 学 的必 要 及 有 是
阴阳学说 是 中 国古 代 的一 种 宇 宙 观 和方 法 论 , 具有 朴 素 的辩 证 法 思 想 。阴 阳对 立 统 一 思 想 被 中 医吸收 , 成为 中医学 的 指 导思 想 和 全 部 学术 思 想 理 论基 础之 一 , 与 中医 学 的理 法 方 药 融 为 一 体 , 并 形 成 了 中医 学 所 特 有 的理 论 体 系 和 方 法 。在 近 代 名
第三节、少阳病本证一、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
第三节、少阳病本证一、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第三节、少阳病本证一、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证:原文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语译:伤寒或中风经过五六天后,出现恶寒发热交替出现,伴胸胁满闷、默默少言、不欲饮食、心烦、恶心呕吐等症状。
或可出现胸中烦闷、不呕吐,或口渴,或腹痛,或胁下痞满、结硬疼痛,或心悸、小便不畅利,或口不渴,微有身热,或咳嗽等症。
这些症状的出现,为病已出太阳,又未入阳明,而是邪入半表半里的少阳证,可和解少阳,用小柴胡汤治疗。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博,结于胁下。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
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
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解词:(1)往来寒热——即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
(2)胸胁苦满——即病人苦于胸胁满闷。
(3)默默——即表情沉默,不欲语言,心情不爽快的样子。
(4)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肝胆相连皆属木,脾胃相连皆属土,木本克土,木为高,土为下,因此邪高的肝胆,必然影响到其下位的脾胃,仲景以此来解释少阳喜呕的机制。
提要: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的证治。
分析:成因: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正气虚弱,气血不足,邪气乘虚而入)。
病位:少阳胆、三焦。
症状: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往来寒热,时作时休)——邪侵少阳,病在半表半里,正邪分争,正胜则热,邪胜则寒,正邪互为胜复,故见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胁下硬满、胸胁满不去、胁下满——胆经循两胁,邪侵少阳,经气不利,故胸胁苦满。
默默不欲饮食(心中不爽快)——胆腑气郁,疏泄不利,精神抑郁所致。
胆腑气郁,致脾胃纳化失常故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胆火上炎,扰及心神则心烦;干犯胃腑,胃气上逆则喜呕。
脉沉紧(脉弦的变脉)——少阳气郁,气血不能外达故脉沉;少阳木郁,血脉挛急故脉弦。
“脾胃病国手”李振华的中医养生经
“脾胃病国手”李振华的中医养生经作者:肖玖来源:《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17年第04期李振华,原河南中医学院院长,现中医教授、主任医师。
1943年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
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中医学术精湛,60年来一直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
2009年李振华教授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授予中国首届国医大师称号。
在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国医堂的入口,迎面墙壁上一个大大的红木横匾上题写着医家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古老的医德规范与遒劲古朴的字体和谐统一,书写者正是一生“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国医大师李振华。
济世为怀的“国医大师”李振华先生出生在河南省洛宁县王范镇的一个中医世家,父亲李景唐是豫西名医。
他上过10年旧学堂、4年新学堂。
1941年,豫西大旱,霍乱流行,死亡甚众,在父亲的诊所里,天天挤满了前来看病的乡亲。
为了缓解就诊的压力,父亲把年幼的李振华叫到身边,教他背诵汤头药性,苦读中医典籍,分辨药性之别,感悟方剂妙用。
侍诊,试诊,试方,最后出诊。
在严父的指导下,李振华一步一步走向中医之路。
1950年全省中医统考,李振华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获得中医师资格,3年后,洛宁县人民医院成立,李振华成了该院唯一的中医师。
此后又随医疗队赴全国各地救治疫情。
当时的河南中医学院院长了解到李振华的才干,就把他调到中医学院任教。
一边教书育人,一边救死扶伤。
在不断救命于危难的日子里,李振华先后出任河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河南中医学院副院长、河南中医学院院长等职。
2009年,当选全国首批、河南省唯一一位“国医大师”,而这也是目前中医师的最高荣誉。
穴位按揉,养生保健除了在临床上运用古籍医著、方药针灸治病救人于危难,这些古老而又神奇的中医知识也被李老用于自我养生保健。
李老说,他常以指代针,揉搓百会,轻搓面部,以促进头面部的血液循环,或轻拍涌泉、膻中,以此补肾、强心、健脑,抑或指按听宫、耳门、颅息等穴位,以助听力,轻按迎香、风池,以防感冒。
李振华治疗内伤发热
李振华治疗内伤发热1.病因病机发热首先分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六淫、疫疠之气所致,一般起病急,发热较高,发热表现出六经或卫气营血的病变。
内伤发热是饮食、情志、劳倦所伤,气血阴阳亏损或失调所致,一般起病较缓,发热以低热为主,分别有气郁、血瘀、痰阻、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病理表现。
情志所伤,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可致气郁发热;饮食不节,劳外感发热主要是感受倦伤脾,中气下陷,阴火上乘,而致气虚发热;素体阴虚,或久病伤阴,水不制火,出现阴虚发热;脾失健运,生湿酿痰,或湿蕴化热,痰湿、湿热阻滞气机,郁而化火,均可导致发热。
2.辨证论治李振华教授指出辨证要点:外感发热分伤寒和温病。
内伤发热分虚证和实证,实证辨气郁、血瘀、痰阻、湿郁、食积等,但亦重视由实致虚;虚证辨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亦要重视虚中之实。
临床尤以气郁发热,湿郁发热,阴虚发热,气虚发热最为常见。
对于治疗,李振化教授认为:肝气郁滞为主者,遵“木郁达之” 的原则,用疏肝理气解郁之法为主。
湿郁发热者,据“土强则可胜湿”之理,用健脾祛湿之法。
阴虚发热者,宗“阴虚则内热”之论,用滋阴清热之法,即“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
气虚发热者,宗李东垣所提出的脾胃气衰,元气不足,阴火内生之说,治疗“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用甘温除热法。
李振华教授每用此治法而每获佳效。
3.病案举例病案 1:刘某,男,15 岁,学生,河南省西华县人。
初诊:2009 年4 月 3 日。
主诉:低热 1 个月余。
病史:患者于2009 年3 月初开始发热,以上呼吸道感染治疗,效果不明显。
而呈现不规律低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7.4 。
症见:午后低热,活动后心慌和头晕,手足心热,舌边尖偏红,舌体胖大,苔薄,脉细数。
理化检查:各项检查均属正常。
中医诊断:内伤发热(阴虚发热)。
西医诊断:发热待查。
治则:滋阴清热。
方用:青蒿鳖甲汤加减。
处方:银柴胡10g,炒黄芩10g,葛根15g,地骨皮12g,知母12g,青蒿10g,鳖甲10g,牡丹皮10g,枳壳10g,砂仁10g,陈皮10g,炒枣仁15g,炒栀子10g,甘草3g,生姜 3 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医经验
[基金项目]河南省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2005HANCET 216)
[作者简介]罗艳玲(19782),女,在读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通讯作者]徐江雁,郑州市金水路1号,河南中医学院,邮编:450008,E 2mail :xjy @
李振华教授辨治少阳病证经验
罗艳玲
河南中医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河南郑州450008
[摘要]利用跟师随诊所录医案一则,对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辨治少阳病证的经验进行总结,李
振华教授遵医圣“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训,辨证善抓主证,治疗将伤寒少阳证与温病之邪伏膜原理论相结合,处以小柴胡汤与达原饮合方加减化裁而获良效。
[关键词]名老中医;少阳证;治疗经验
[中图分类号]R24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613(2007)0620313202 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从医60年,从教50载。
李老精研歧黄,博览群书,广采众长,医术精湛。
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中,精研医理,长于辨证。
善于运用经方治疗内科杂病,常以辨证准确、用药精简、疗效显著著称杏林。
他善于抓主证、辨脉象、察舌苔。
辨证准、立法明、用药少,疗效高是李老在运用经方辨治疾病思维的一大临床特色。
李老常讲:“治病求本,详诊细参,辨色看舌,务在精细”。
通过跟随李老的学习,结合独具特色的辨证思维,平正轻灵的用药特点,粗浅地了解和学习了李老运用经方辨治疾病的经验之精髓,现将其运用经方辨治少阳病证经验整理如下。
少阳包括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与手厥阴心包、足厥阴肝相表里。
手少阳三焦主决渎而通调水道,为水火气机运行之通路。
足少阳胆附于肝,内藏胆汁而主疏泄,胆腑清利则肝气条达,脾胃自无贼邪之患。
同时,手足少阳经脉互相联系,故胆气功能疏泄正常,则枢机运转,三焦舒畅,水火契机才能升降自如。
少阳病介于太阳与阳明表里之间,故属半表半里证。
气机不畅,枢机不运,三焦气机阻滞而致邪无出路,郁闭于内是其根本的病机特点。
1病因病机
李老认为,胆为少阳之腑,少阳又主风火,邪犯少阳经,风寒之邪已渐化燥化热是少阳病的病理之
根本表现。
从临床实践上,主要病机为邪犯少阳,郁而化热化燥,气机不畅,枢机不运,三焦气机阻滞
而致邪无出路,郁闭于内。
病因主要有3个方面:①太阳病不解传入少阳;②厥阴病从阴转入阳,邪出少阳;③气血虚弱,腠理疏松,卫外不固,外邪乘虚而入少阳。
邪犯少阳经,风寒之邪已渐化燥化热。
少阳邪热上迫,热蒸胆气则口苦;燥热伤津则咽干;邪热上扰于目则目眩;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则往来寒热;邪热壅于少阳经,则胸胁苦满;邪郁胸中,胆受累及于肝,肝气不舒则情意默默;影响及脾则运化失常而不欲饮食;胆火上炎,迫于心神则心烦;胆热犯胃,引胃气上逆则喜呕。
《伤寒论》中凡言少阳病者,皆包含这些脉证。
正如《伤寒论》263条云:“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伤寒论》97条云:“……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
”若邪聚胸隔,热郁胸中未犯胃腑则心烦而不呕;若木火亢盛邪热伤津则口渴;若木郁伤土则腹痛;若热壅于少阳经脉则胁下痞硬;若少阳三焦决渎失司,水停心下,则心下悸,小便不利;若里和而表不解则不渴,而身有微热;若影响肺气则咳。
治宜和解少阳以祛邪,小柴胡汤主之。
又如《伤寒论》96条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可见小柴胡汤是少阳证的主方、基本方。
它除具有解表之功外,还具有和解少阳枢机的作用,少阳枢机得利,则外可促太阳之开。
故《伤寒论》230条云:“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 然汗出而解。
”李老关
于少阳病证的辨治,其关键的思维辨证是“抓主证”,只要抓住了这个少阳证的主证主脉,就抓住了其根本,从而病从证立,制定治疗方案。
即“伤寒中风,有柴胡汤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为要点。
2辨证特色
李老对少阳病证的辨治主要突出了少阳证的辨证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确立小柴胡汤为主方进行临床加减化裁。
突出少阳经脉经气不疏,肝胃不和,郁而化热的特点。
治宜疏肝解郁,调和肝脾,宣泄郁热。
用药:柴胡10g,黄芩10g,旱半夏10g,党参12g,生姜、大枣等随证加减。
方中柴胡透达少阳之邪,黄芩清泄胆腑之热,二药透达清泄,可除恶寒;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邪从太阳传入少阳,源于正气本虚,故又用党参、大枣益气健脾,顾护胃气。
若发热已久,可加鳖甲、牡蛎软坚散结,滋阴清热;若恶寒吐泻重者,可加藿香、白蔻仁、川朴以芳香化浊,行气宽中并解表之风寒;若胸中烦而不呕,即为热聚于胸,可去半夏、党参,加瓜蒌以清热理气宽胸;若舌质红,口渴,有化热伤津之初兆,可加天花粉以清热生津;若腹中痛,是肝气乘脾,可去黄芩,加芍药以柔肝缓急止痛;若心下悸,小便不利,是水气凌心,可加茯苓以淡渗利水;若有微热,是表邪仍在,可加桂枝以解表;若咳者,是素有肺寒留饮,可去党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以温肺止咳。
同时葛根入胃经,味辛甘性凉,加之可解肌发表,升津除热。
诸药合用,使肝脾条达,郁热得泄,则邪出病愈。
3病案举例
赵某,男,30岁。
于2006年11月25日初诊。
患者自述持续高热(38℃~39.5℃)3月余。
3个月前因感冒随之出现高热,先后在各大医院住院,中西药治疗,高热不退,亦未查出病因,近1w亦见咳嗽有痰,来郑州向李老求诊。
即诊见症:发热,恶心,不欲饮食,食后欲吐,倦怠乏力,精神欠佳;睡眠亦可,大便尚可,饮冷易泄,小便浑浊。
舌质稍红,舌体稍胖大,舌苔白腻,脉弦滑。
证属少阳经脉经气不疏,肝胃不和,郁而化热。
治宜疏肝解郁,调和肝脾,宣泄郁热。
方选小柴胡汤辨证加减。
药用:柴胡10 g,黄芩10g,旱半夏10g,党参12g,川朴10g,知母12g,藿香10g,葛根15g,鳖甲15g,牡蛎15g,白豆蔻10g,甘草3g,生姜5片,大枣5个。
二诊,上方服3剂后,体温由38℃~39℃降至37.4℃左右。
咳嗽、吐痰、恶心、呕吐症状消失。
现精神状态好,但仍感乏力,纳寐大小便正常。
舌质稍红,舌体稍胖大、舌苔正常,脉弦。
上方葛根减为12g,去
藿香、白蔻仁,加香附10g,砂仁8g,黄芪12g。
三诊,上方服4剂后,精神好。
现上午体温37.1℃左右,下午38℃~38.7℃之间,晚间自感体温尚可。
舌质稍红,舌体稍胖大,舌苔正常。
上方去藿香、白蔻仁,加青皮10g。
四诊,上方服3剂后,精神好,体温上午36.5℃~37.3℃,下午37.4℃~37.7℃。
舌质稍红,舌体正常,舌苔正常,脉弦数。
药用:柴胡10g,黄芩10 g,旱半夏10g,党参15g,知母15g,川朴10g,葛根15g,桂枝6g,白芍12g,青皮10g,黄芪15g,甘草3g,鳖甲15g,牡蛎15g。
五诊,服上方4剂后,体温正常,精神、饮食均好,诸证悉平。
药用下方以巩固治疗:辽沙参15g,白芍12g,桂枝5g,当归10g,陈皮10g,川朴10g,知母12g,花粉12g,焦三仙各12g,黄芪15g,党参15g,鳖甲15g,青皮10g,甘草3g。
上方继服10剂后停药,2个月后追访,病未复发。
4体 会
少阳证的基本病机为邪犯少阳,郁而化热化燥,气机不畅,枢机不运,三焦气机阻滞而致邪无出路,郁闭于内。
根据少阳证的病理表现,结合少阳病主证的临床表现,以小柴胡汤为主方,结合临床各种症状进行加减化裁,突出主证作为辨证依据,这是李老的独到之处和辨证特色。
临证时不能以发热时间长短而判定为外感发热还是内伤发热,而以其主证为判定依据。
若外感后数日不愈,即见发热恶寒等太阳表证,又兼有欲呕,心下撑闷不舒等少阳证,而太阳证和少阳证又各居一半时,可用小柴胡汤合桂枝汤加减。
又因此患者已发热3个多月,每次均为先恶寒而后发热,脉不浮不沉,说明邪不在表,又未深入,与温病邪伏表里分界之膜原也颇为相似,所以在治疗时李老也亦结合温病学说加以辨证论治,方中知母、芍药、黄芩也具达原饮之意。
小柴胡汤的临床运用和加减化裁在少阳证的治疗中做了充分的体现,其治疗范围不仅仅限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以及口苦,咽干,目眩也”的少阳证的提纲中诸症,其他诸如发热性疾病、内伤杂病等,均能应用。
正如《伤寒论》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汤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本病例既说明了经方在临床辨证治疗中具有稳定的治疗效果,也体现了李老抓主证“发热、喜呕、不欲食以及高热不退”的辨证特色。
同时辨证分析,灵活用药,伤寒与温病学互相参验,师古而不泥,为我们在临床治疗疾病时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辨证思路。
(收稿日期:2007204201)。